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論述罪刑法定

論述罪刑法定

發布時間: 2022-01-18 21:41:08

① 簡述罪刑法定原則的含義

罪刑法定原則,又稱罪刑法定主義,是人類社會文明的優秀成果,歷經數百年人類政治內文明容、法治文明的洗禮與錘煉,它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推動、驗證刑事法律理論與實踐發展不可撼動的思想基礎和帝王標准。在今天,普遍認為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指:什麼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種犯罪構成條件是什麼;什麼是刑罰,刑罰有哪些刑種,各個刑種如何適用,以及各種罪的具體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概括起來說,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罪刑法定原則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國刑法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原則。

② 論述罪行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主義所要求的法律主義是指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律必須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據成文法律定罪量刑。禁止事後法是指只能適用行為時的法律,而不得適用行為後的法律。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③ 試論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一規定,就是通常所說的「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就是法院在判定一個人是否犯罪以及判處何種刑罰,必須依照法律的明確規定,不能隨意判案。具體說,只有法律將某一種行為明文規定為犯罪的,才能對這種行為定罪。判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罪,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標准,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要求的,不能任意解釋、推測而定為有罪,並且在罪名的認定上也要按照法律的規定,法律規定是什麼罪,就定什麼罪。同時,對於犯罪的處罰,即判什麼刑,也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量刑標准,輕罪輕判,重罪重判,不能輕罪重判,重罪輕判。另外,罪刑法定原則在法律的適用上,還有以下幾個重要含義,一是時效原則,即認定某一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必須以行為時的法律規定為准,有的行為,在當時法律並未規定為犯罪,但事後由於法律作了補充、修改,該行為被規定為犯罪,根據罪刑法定原則,不能用事後的法律去追究法律頒布前發生的行為。另一個含義是,對於刑法的規定,法院不能作出超越法律原則、界限和法律原意的解釋,法院的司法解釋必須在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必須遵從法律的原意,不能創製法律。第三,罪刑法定原則應當嚴格禁止類推。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是相對封建社會的罪刑擅斷而言的,確立這個原則,是現代刑事法律制度的一大進步。我國1979年制定的刑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罪刑法定原則,但仍然是以這一原則作為立法和執法基礎的。鑒於當時實際情況,刑法中規定的犯罪比較少,而犯罪情況很復雜,可能出現一些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需要追究,而法律又沒有規定的情況,因此,為了有利於同犯罪作斗爭,原刑法在堅持實行罪刑法定原則的基礎上,規定了有嚴格控制的類推制度,即對於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的犯罪,可以比照刑法最相類似的條文定罪判刑。原刑法對類推的規定,是嚴格限制在必須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的范圍內,在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掌握也非常嚴格,批準的類推案件極少。

④ 求答、、、、、論述我國的罪行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是中國刑法規定的一項基本原則。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即犯罪行為的界定、種類、構成條件和刑罰處罰的種類、幅度,均事先由法律加以規定,對於刑法分則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行為,不得定罪處罰。

⑤ 請論述刑法的三大原則的含義和要求

我國刑法明文規定了三個基本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的經典表述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刑法第3條明文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刑法定原則產生的思想淵源是三權分立學說與心理強制說。但該原則的四項基礎則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民主主義要求,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由人民群眾決定,具體表現為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來決定;尊重人權主義要求,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須使得公民能夠事先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後果,故什麼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在事前明文規定。
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要求如下:
(1)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必須是立法機關制定的成文法律,行政規章不得規定刑罰,習慣法不得作為刑法的淵源,判例也不應作為刑法的淵源。
(2)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事後法(禁止溯及既往)。
(3)禁止不利於行為人的類推解釋。
(4)禁止絕對的不定刑與絕對的不定期刑。
(5)刑法的處罰范圍與處罰程度必須具有合理性:只能將值得刑罰科處的行為規定為犯罪,禁止將輕微危害行為當作犯罪處理;處罰程度必須適應現階段一般人的價值觀念。
(6)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對犯罪構成的規定必須明確;對法律後果的規定必須明確。
(7)禁止不均衡的、殘虐的刑罰。
這里特別要說明的是類推解釋與擴大解釋的區別。一般認為,罪刑法定原則並不禁止擴大解釋,但如何釐定擴大解釋與類推解釋的界限,則是一個難題。從形式上說,擴大解釋所得出的結論,沒有超出刑法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內進行解釋;而類推解釋所得出的結論,超出了用語可能具有的含義,即在刑法文字含義的「射程」之外進行解釋。從著重點上說,擴大解釋著眼於刑法規範本身,仍然是對規范的邏輯解釋;類推解釋著眼於刑法規范之外的事實,是對事實的比較。從論理方法上說,擴大解釋是擴張性的劃定刑法的某個概念,使應受處罰的行為包含在該概念中;類推解釋則是認識到某行為不是刑法處罰的對象,而以該行為與刑法規定的相似行為具有同等的惡害性為由,將其作為處罰對象。從實質上而言,擴大解釋的結論在公民預測可能性范圍之內;類推解釋則超出了公民預測可能性的范圍。
二、平等適用刑法原則
平等適用刑法,也即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刑法規范在根據其內容應當得到適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刑法第4條明文規定了該原則。平等適用刑法,是維護合法權益的要求,是市場經濟的要求,是預防犯罪的要求,是實現價值追求的要求,是作為規范的刑法本身的要求,是法治的要求。
平等適用刑法的具體要求是:對刑法所保護的合法權益予以平等的保護;對於事實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認定犯罪;對於任何犯罪人,都必須根據其犯罪事實與法律規定量刑;對於被判處刑罰的任何人,都必須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刑罰。
三、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刑法第5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具體要求是:以客觀行為的侵犯性與主觀一是的罪過性相結合的犯罪社會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體再次犯罪的危險程度,作為刑罰的尺度;換言之,刑罰既要與犯罪性質相適應,又要與犯罪清潔相適應。在立法上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注重對各種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的宏觀預測和遏制手段的總體涉及,確定合理的刑罰體系、刑罰制度與法定刑;在量刑方面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要求將量刑與定罪置於同等重要地位,強化量刑公正的執法觀念,實現刑與罪的均衡協調;在行刑方面實現罪刑法定原則,要求注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險程度的消長變化情況,合理的運用減刑、假釋等制度。

⑥ 刑法中罪行法定原則的論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規定定罪處刑;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一規定宣告了罪刑法定原則在我國刑法中的法典化,表明我國刑法由偏重於對社會利益的保護向保護社會與保障人權並重轉變的價值取向,標志著我國刑事與法的一個重大發展。
一、罪刑法定原則的歷史沿革。

罪刑法定原則,又稱罪刑法定主義。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Nullum crimen sine lege)和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Nullapoena sine lege)是其基本含義。在古羅馬法中,曾有類似的規定:「適用刑罰必須根據法律實體」,但由於當時犯罪的構成要件並不明確,因此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罪刑法定。

罪刑法定的早期思想淵源,一般認為始於1215年英王約翰簽署的大憲章(Magna carta)第39條,它奠定了「適當的法定程序」(Due proecrss of law)的法的基本思想。它規定:「凡是自由民除經其貴族依法判決或遵照國內法律之規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監禁、沒收其財產、搶奪法律保護權,或加以放逐、傷害、搜索或逮捕。」這一法的基本思想經過一六二八的權利請願書(petition of right),一六八八年的權利典章,不僅在英國本土扎了根,而且在其聯邦也發生了廣泛的影響。這一思想傳入美國後,產生了1774年的十三個殖民地代表會議的宣言和1776年的弗吉尼亞州的權利宣言。1787年美國憲法有「不準制訂任何事後法」的規定,各州亦有同樣的規定。1791年修改憲法第五條規定:「不依法律規定,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在英美法系中,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體現不同於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不實行成文法,而是實行判例法。因此,英美法系對當事人權利的保障主要是通過程序法,罪刑法定主義也在程序法中得以體現。

但作為一種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刑法思想,罪刑法定應該是十七、十八世紀西方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產物。為了與封建社會的罪刑擅斷相抗衡,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在自己的著作中對罪刑法定思想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例如,英國哲學家洛克指出:「制定的、固定的,大家都了解的經一般人同意採納和准許的法律,才是非常善惡尺度。」[i]較為明確地闡述罪刑法定原則的當推義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貝卡利亞,他指出:「只有法律才能規定懲治犯罪的刑罰,……超出法律范圍的刑罰是不公正的。因為它是法律沒有規定的一種刑罰。」當然,罪刑法定真正成為刑法的基本原則,還是被奉為近代刑法鼻祖的費爾巴哈有力倡導的結果,費氏指出:「每一個應當判刑的行為都應當依據法律處罰」,「哪裡沒有法律,哪裡就沒有對公民的處罰。」

最早在法律上予以明確規定罪刑法定原則的是1789年法國的《人權宣言》。宣言第5條規定:「法律僅有權禁止有害於社會的行為,凡未經法律禁止的行為既不應受到妨礙,而且任何人都不得被迫從事法律所禁止的行為。」宣言第8條規定:「不依據犯罪行為前制定,頒布並付諸實施的法律,不得處罰任何人。」在《人權宣言》原則的指導下,1810年《法國刑法典》第4條明確規定了畸形法定原則:「沒有在犯罪行為時以明文規定刑罰的法律,對任何人不得處以違警罪。」[ii]此後,罪刑法定原則成為近代各國刑法普遍採用的一項重要原則。

二、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論基礎。

罪刑法定原則的提出,不僅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而且有其堅實的理論基礎。其理論基礎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三權分立論。這一理論是法治國的法制原則的要求之一,是通過國家的政治制度體現出來的。(經要求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分別由議會、法院和政府三個職能部門掌握,每個部門獨立行使職權,不受其它部門的干涉)。最早提出三權分立學說的是英國哲學家洛克,他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即司法權)和外交權。他認為必須由不同的機關先例,不能集中在君主或政府手中。他指出:「對人類的弱點來說,權的誘惑是太大了,在同一人的手裡既有立法之權,又有執法之權,就不免使他們不遵守自己所制定的法律。」[iii]在洛克的影響下,孟德斯鳩提出了完整的分權學說,他把政權分為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孟德斯鳩指出:「當在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或同一個機關之手,自由使不復存在了為人們害怕這個國王或議會判定判定暴虐的法律,並暴虐的執行法律,如果司法權同在法權合而為一,則將對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專斷的權力,因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權同行政權合而為一,法官便將握有壓迫者的力量。」[iv]三權分立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前提,三權分立要求在立法機關獨立的完成立法,法官不能代替立法機關從事立法活動,同時執行司法權的法官,在不受干涉的情況下,完成對案件的審判工作。因此,只有在立法與司法分立的前提下,為防止審判的擅斷,才有必要把罪與刑用明文規定下來,從而確定了罪刑法定原則。因此,三邊形法定原則對於防止立法權與司法權的濫用,保障公民的正當權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v]

(二)心理強制說。(或稱實定法理論或制衡論)費爾巴哈的心理強制說是罪刑法定主義原則的重要理論。費氏認為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如果人知道犯罪的後果以及實施行為後將會受到懲罰,他就會權衡一下利害輕重,當他認為因不實施犯罪行為而感到的不稱心如意、不愉快比因實施犯罪而受到處罰所招致的不愉快或痛苦要小時放棄實施犯罪。這樣的心理強制在預防犯罪或中止犯罪行為的實施方面起一定的抑製作用。法的威懾力量是產生這一抑製作用的基礎,因此,有必要把犯罪與刑罰的關系,用法律明文規定下來,以利於起一般威嚇心理的強製作用。由此,費爾巴哈主張罪刑,認為刑法應該具備確定性與絕對性,這雙重屬性。確定性就是法律要明確,而不能含糊其詞,捉摸不定。絕對性就是刑法要做到有罪必罰,具有權威性。只有罪刑法定才能做到這兩點。因此,可以說罪刑法定是心理強制說的必然結論。

心理強制論與三權分立的制衡原理並不完全一致。心理強制說主張法無溯及力。因為,如果對犯罪人定罪處罰時依據新法而不是依據犯罪人行為時的法律,行為人就無法根據法律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違法,以及該受到何種處罰,因而就起不到威嚇性的一般預防的作用。而三權分立說則主張法有溯及力,它認為司法機關必須依據立法機關所創制的法律,法一經頒布實施,司法審判機關就必須適用新法定罪處刑。否則,就會失掉立法和司法間存在著的制衡作用。

心理強制說在近代刑法理論中曾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定權威的理論,但如今其權威性已見遜色。因為快樂與痛苦的程度常因犯罪者或將要實施犯罪者的不同而有差。在一定的犯罪後果上,其所獲得愉快與刑罰的痛苦,對初犯、偶犯、再犯、常習犯,尤其對「亡命徒」來說是不同的。而且,對於許多要實施犯罪行為的人不一定是根據犯前和犯後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比較,以利害的輕重作預告的估計來決定其應否實施犯罪行為,而往往是根據他雖然實施犯罪行為,也不會被發覺、被揭發或者被抓住的僥幸考慮而決定的。對於不計後果,一時沖動而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在許多情況下也是沒有進行過什麼權衡的。

(三)民主主義與人權尊重主義。由於時代的變化,人們的民主主義思想和尊重人權思想的加強,罪刑法定主義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因而它的思想、理論基礎也與過去有所不同。現代罪刑主義的思想理論基礎可有以下兩個方面:

1、民主主義。民主主義原是西方啟蒙思想家提出的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民汲取法西斯獨裁統治的血的教訓,更加珍視民主主義,人民的這種要求在一些國家的憲法中也有反映,「主權在民」,人民參加國家的管理,不再是一種口號,在不少國家還不同程度的變成現實。根據民主主義的要求,犯罪與刑罰必須由國民的代表機關即議規定。這就是為了防止國家權力恣意行使的危險,必須由民主制定的法律規定犯罪與刑罰。因此,現代罪刑主義,「以什麼作為犯罪,對它科處什麼刑罰,應該以國民親自決定的民主主義的要求為根據」企法網www.enterlaw.net

⑦ 論述罪行法定原則 急急急 刑法考試

題目就錯了,是罪刑法定原則

⑧ 簡述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罪刑法定原版則可以分為絕權對罪刑法定與相對罪刑法定。絕對罪刑法定是完全排斥法官的自由裁量的,認為法官應當逐字地適用刑法。而相對罪刑法定則並不排斥法官的自由裁量,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容納司法裁量。我國刑法實行的是相對罪刑法定,因而給法官的司法裁量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尤其是在空白罪狀和概括條款的情況下,法官能夠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加以裁量。當然,在罪刑法定原則下,法官的自由裁量是有限度的,應當將司法裁量許可權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圍之內。只有這樣,罪刑法定原則才有可能真正實現。

熱點內容
立法動力 發布:2025-02-14 00:37:34 瀏覽:699
棄嬰道德 發布:2025-02-14 00:29:07 瀏覽:668
勞動法一年工齡一個月工資 發布:2025-02-13 23:02:38 瀏覽:889
課余體育競賽的法規性文件 發布:2025-02-13 22:00:24 瀏覽:66
法官黃松 發布:2025-02-13 21:23:32 瀏覽:167
司法考試真題分科 發布:2025-02-13 21:17:32 瀏覽:288
正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13 20:35:55 瀏覽:228
大學期末經濟法總結2000 發布:2025-02-13 20:12:21 瀏覽:86
測試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02-13 19:40:35 瀏覽:815
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發布:2025-02-13 19:40:32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