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隱藏

民法隱藏

發布時間: 2022-01-18 22:57:02

民法典離婚後隱藏財產如何處理

按照《民法典》規定,離婚時隱瞞財產的,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該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條規定,夫妻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該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❷ 民法典規定離婚時一方隱藏共同財產怎麼辦

定離婚時一方隱藏共同財產的,在訴訟離婚時,隱藏共同財產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夫妻共同財產,如果是在離婚後發現對方有這一行為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條
夫妻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該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❸ 民法典規定隱藏轉移共同財產怎麼辦

隱藏轉移共同財產,當事人在離婚時發現了的,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該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條
夫妻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該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❹ 民法總則146條(虛假意思表示)

民法總則已失效,由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虛假意思表示: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虛假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進行意思表示時,根本就沒有受約束的意圖,即行為人故意使意思表示與其內心意志不符。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❺ 民法的隱藏行為如何解釋

隱藏行為,是指行為人與相對人將真意隱藏在虛假的意思表示中,所為的意思表示雖非出於真意,卻隱藏他項法律行為的真正效果,即在通謀的虛假意思表示中隱藏著他項法律行為。隱藏行為包含《民法通則》和《合同法》規定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但是還包含其他情形,其法律性質屬於意思表示不一致。隱藏行為包括主體的隱藏行為、客體的隱藏行為和權利義務內容的隱藏行為。對於隱藏行為,應當依照《民法總則》第146條第2款的規定,依照被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規定確定其效力,並適用法律

❻ 民法典離婚時一方隱藏共同財產怎麼辦

離婚時發現對方隱匿財產的,有證據證明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對方隱藏財產的證據,法院會根據提交的證據判決在分割夫妻財產時,對隱藏財產的一方部分或少分財產,這是對離婚隱匿財產行為的一種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條
夫妻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該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❼ 在民事訴訟中隱藏個人財產法律有何規定

首先,進入執行程序,法院會給被執行人送達執行通知書,財產報告令等文書,若被執行人故意隱瞞財產,查證屬實,則法院會移送公訴機關,以拒不執行裁判文書罪定罪處罰

❽ 埋藏物民法通則解釋有哪些

所有人抄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接收單位應當對上繳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揚或者物質獎勵。

法條鏈接:《民法通則》第七十九條

1、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隱藏物,歸國家所有。接收單位應當對上繳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表揚或者物質獎勵。

2、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

❾ 民法:隱藏的不合意與錯誤有何差異

在合意與否的判斷上,解釋永遠具有優先性。通過解釋應當查明,合意是否真的是不完整的,或者當事人的表示是否互相符合。我國《合同法》第125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依據學者的觀點,合同條款的解釋確定的是「表示的客觀意義」。易言之,需要對爭議條款進行規范性解釋,並以此作為合意與否的判斷的解釋依據。但是,由於我國《民法通則》第59條與《合同法》第54條對於「重大誤解」的法律後果,並未規定誤解方撤銷合同之後對於善意相對人的信賴賠償,這顯然屬於法律上的漏洞。從平衡合理的信賴保護與意思自治原則之間的沖突出發,在雖然構成合意但屬於重大誤解的情形,我國立法應當借鑒德國民法的做法,規定發生誤解的一方雖然有權撤銷合同,但應賠償善意相對方的信賴損失。但是,在一方對錯誤的發生具有很高的歸責性而有重大過失時,應當否定錯誤方的撤銷權,使信賴者可確定地獲得生效的合同。

❿ 怎麼理解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偽的意思表示,包括契約、共同行為、有相對人的單獨行為。通常多在欺詐第三人,但並不以此為條件。通謀債權行為:虛偽設定租賃合同;通謀物權行為:虛偽移轉所有權;通謀身份行為:虛偽結婚;虛偽離婚。

構成要件:有意思表示;表示與真意不符;非真意的表示與相對人通謀;表示可涉及法律行為的各個組成部分,特定條款、標的物的名稱和價款,如虛假報價。

效力:當事人間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三人可主張其無效或有效

虛偽結婚的效力:虛偽訂立的婚姻只要符合形式要件依然有效,法律對婚姻無效原因和撤銷原因作出了封閉性規定。

第三人:就該表示之標的物取得財產權利義務者,因虛偽表示無效而受變動者,如標的物的受讓人,抵押權人。虛假的物權合意經登記後,物權合意是無效,而登記作為行政機關的行為是有效的,登記簿不正確。



(10)民法隱藏擴展閱讀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熱點內容
立法動力 發布:2025-02-14 00:37:34 瀏覽:699
棄嬰道德 發布:2025-02-14 00:29:07 瀏覽:668
勞動法一年工齡一個月工資 發布:2025-02-13 23:02:38 瀏覽:889
課余體育競賽的法規性文件 發布:2025-02-13 22:00:24 瀏覽:66
法官黃松 發布:2025-02-13 21:23:32 瀏覽:167
司法考試真題分科 發布:2025-02-13 21:17:32 瀏覽:288
正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13 20:35:55 瀏覽:228
大學期末經濟法總結2000 發布:2025-02-13 20:12:21 瀏覽:86
測試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02-13 19:40:35 瀏覽:815
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發布:2025-02-13 19:40:32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