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因果關系題
⑴ 一道有關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的題,求解答
可以結合教科書進行解答。
⑵ 刑法中一道因果關系判斷題
我去年剛通過司法考試,這兩道題目都做過。
根據最新理論,一個不內被社會所容忍的風險被容現實化,就認為行為與結果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1、追趕小偷的行為是正當的行為,不是不被社會容忍的行為,所以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2、甲拿刀追殺乙,這種是不被社會所容忍的行為,被現實化了,就是致使乙死亡了,所以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這種行為一般歸結為嚴重暴力+慌不擇路導致死亡,具有因果關系。
⑶ 刑法中因果關系的問題
樓上的回答有誤!乙應當對H的死亡承擔刑事責任。
首先,這個問題主要不是因果內關系問題,是容共同犯罪問題,但毫無疑問也是跟因果關系有關的問題。
甲乙的共同犯罪意圖是進行搶劫,也就是成立搶劫罪的共同犯罪,甲入室殺死h的行為乙不知道,但是並不是像樓上的回答一樣,對h的死亡不承擔刑事責任,因為本案中只有一個罪!甲殺害H是因為H反抗並大聲呼救,這個殺害行為是為了搶劫的順利進行,屬於搶劫罪的加重情節,而不是另成為一個故意殺人罪(如果此題題目說的是甲已經搶劫成功,為了滅口殺死h,那麼甲就是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這兩個罪,而乙只成立搶劫罪),因此本題中只有搶劫罪這一個罪,甲乙共同犯罪,都應對犯罪結果承擔刑事責任。
另,在共同犯罪中,各行為人的行為與犯罪結果都成立因果關系,而不管其在事實上是否真的有因果關系,比如此題中乙只是放風,但由於其與甲進行的是共同犯罪,即便他的放風行為與H的死沒有事實上的因果關系,但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
⑷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
必然因果關系即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種因果關系是在危害結果發生時要求行為人負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因果關系問題十分復雜,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或者三個層次進行掌握:(一) 必然因果關系和偶然因果關系 一般而言,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主要是指必然的因果關系,指行為與結果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合乎規律的引起與被引起的聯系;偶然因果關系是指行為本身並不包含產生危害結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條件)加入其中,即偶然地同另一原因的出現相交叉,有後來介入的這一原因合乎規律地引起這種危害結果。偶然關系常常僅對量刑具有一定意義,這也是我國刑法學通說理論的觀點。我國刑法一般理論認為,偶然因果關系原則上通常對量刑有一定意義,但並不能斷然否定偶然因果關系對定罪的影響,也就是說在特殊情況下有時候對定罪有一定的影響。(二)「條件說」——因果關系判斷的基點在某種意義上,偶然因果關系就相當於因果關系中的「條件說」如果以此為判斷方法,那麼就可以使得行為與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問題大大簡化,只不過必須明確一點,那就是僅僅存在這種因果關系並不一定就必然存在刑事責任,此種因果關系僅僅是承擔刑事責任的客觀基礎,承擔刑事責任還要求行為人對行為後果主觀上存在罪過。也就是說,因果關系是承擔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入手判斷刑事責任即犯罪構成問題,兩方面缺一不可,否則要麼是客觀歸罪要麼是主觀歸罪。採取客觀基礎與主觀罪過兩方面來判斷刑事責任的思路,有助於簡化我們對刑法上因果關系的把握。(三)「介入因素」——判斷因果關系不得不討論的問題採取上述條件說判斷因果關系,在復雜問題簡單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提出因果關系中斷論,以防止因果關系認定的擴大化。因果關系中斷的原因在於先行行為在發生作用的過程中,因其他因素的介入,打破了預定的因果鏈。於是,在一個危害行為的發展過程中又介入其他因素而導致發生某種結果的場合,如何確定先前的危害行為和最後的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總體而言,介入因素包括三類情形:自然**、他人行為以及被害人自身行為。如甲以殺人故意向丙的水杯中投放了足以致死的毒葯,但在丙喝下含有毒葯的水而該毒葯還尚未起作用時,丙的仇人乙開槍**了丙,則在甲的投毒行為在向導致丙死亡的發展過程中,乙開槍的行為就是介入因素。這里介入因素就是他人的行為。一般而言,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被中斷或切斷而導致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主要考慮介入因素的性質以及同先行行為之間關系,即介入因素本身的出現是異常還是正常的、介入因素是獨立還是從屬於先行行為?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現是異常的、介入因素本身獨立於先行行為,則先前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被切斷而導致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反之,則先行行為同危害結果的因果聯系並未切斷而仍存在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如上訴甲投毒殺丙的案件中,介入因素——乙開槍殺丙的行為的出現顯然是異常的、是獨立於甲的投毒行為,從條件說的角度來看,甲的行為與丙的死亡之間,不存在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聯系,所以沒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系。
⑸ 幾道關於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問題
1.甲不對乙的死亡承擔責任。該情形不屬於刑法上因果聯系中「介入被害人行為的情形」,乙跑向樹林的選擇也不是唯一選擇,死亡出於意外。
2.甲對乙的死亡承擔責任。這屬於因果聯系中「介入第三者行為的情形」,被告人實施危險行為後,通常乃至必然會介入第三者的行為,導致結果發生的,應當肯定被告人的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因果聯系。據此,甲的放火行為,導致乙家著火,乙想要救出財物屬於正常心理。而消防人員已經阻止了乙的行為,只是由於乙的堅持,沒有制止住,排除消防人員的不作為。
3.此例,甲應該明知乙情緒不穩定的情況,有可能做出傷害乙本身,甚至自殺的行為,甲仍然告訴乙服安眠葯自殺,屬於教唆他人自殺,要負刑事責任。當然如果甲並不以為乙會聽信自己的話,則甲可能構成過失犯罪。
4.甲不對乙的死亡承擔責任。按照此例甲不知乙要尋死,與乙的死亡更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可能在實踐中,會任務甲作為醫生,對於乙的這樣詢問應該引起警覺而沒有,可能會追究甲的過失責任,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定。
5.甲不對乙的死亡承擔責任。甲不在自殺現場的話不承擔責任;如在現場而置之不理,則要承擔刑事責任。乙是在甲走後在家自己自殺,甲無過錯,若有過錯則要承擔刑事責任。
6.個人認為甲不承擔責任,因為乙的追趕,准備奪回自己錢包的行為屬於自救行為,而小偷在逃跑過程中跳入水中,甲並不知情,甲趕到後乙已經死亡,說明甲也沒有見死不救的情形。
⑹ 關於因果關系的刑法題:
前者甲與乙的死亡沒有因果關系。在因果關系的發展進程中,如果由於介入第三者的行為或者特殊自然事實導致了結果發生,那麼,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便中斷。危害結果的發生介入了他人的行為,但丙能殺乙並不是因為甲提供了條件,丙在甲到達之前即已將乙殺死,因此其追殺行為和乙的死亡結果之間不具有因果關系。如果沒有甲的行為,乙也會被丙殺害而死亡,甲承擔故意殺人未遂的刑事責任。後者應該有因果關系,刑法中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間的因果關系有一果多因的情況,甲的故意行為和司機的過失行為與共同造成的危害結果即乙的死亡間有因果關系
⑺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判斷 題目求解
http://h.hiphotos..com//pic/item/.jpg
⑻ 刑法因果關系一道真題!!!!!!!!!!!!!!!!!!
共同加害行為在犯意上是共同的,加害行為上是共同的,造成的結果的發生應當是共同犯意下的共同行為直接導致的,不能區別對待。。
如果是甲乙兩個人不是同夥,那甲構成未遂。。
⑼ 請教關於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案例題
A是被D撞死的,D的車撞了A是A死亡的原因。但二者不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在刑法上不認為D應該為A的死亡負責,又因為D在急轉彎的時候沒有意識到A會突然出現,心中沒有利益衡量的過程,所以也不涉及緊急避險,最終A的死亡只能是意外事件。
但是A的死亡的民事責任,小偷B與司機D都有賠償責任。
⑽ 刑法關於因果關系的問題,發現幾條題很矛盾,請指教。
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刑法中最疑難的問題之一,非常復雜。
上面三個題目,本人可以試著解釋一下,拋磚引玉吧。
1、甲坐公交車與司機乙爭執,一腳踢向乙,乙回頭打甲,車失控撞向路邊丙致其死亡,甲與丙死存在因果關系。我覺得是存在因果關系的。雖然你說的甲的行為理論上並不必然導致乙的反擊有道理,但刑法上之所以仍認為甲的行為仍與丙的死亡有因果關系,更多的是考慮到了乙的反擊行為符合人之常情,一般情況下人受到襲擊應會反擊,甲做為一個理性的人,應該預測到這個結果,而乙之反擊可能會導致交通事故的發生也應該在甲的預測范圍之內,但甲仍放任危險,襲擊乙,乙反擊進而事故發生都是由甲的行為引起的,從預防犯罪、警告公眾的角度,讓甲承擔最終責任我認為是合理的。
2、第2道題,之所以甲不承擔責任,我認為是因為乙違法在先,甲取回財物是自助行為,是合法的,而乙之死亡更大的原因在於乙想逃脫罪責,而放任危險在自己身上發生,承擔責任的依據應該是原因自由行為。
3、第三題,甲取得財物本質上是拾得遺失物。我認為甲的行為不構成搶劫,因為搶劫罪的構成要件強調三同時,因為乙逃脫,實質上甲並沒有對乙實施強制。侵佔罪也有疑義,對照侵佔罪的構成要件,需要遺失人索取而拾得人拒不返還數額較大的財物才成立侵佔罪,就本題的要件,我認為還不足以認定甲構成侵佔罪。
一點司考過來人的愚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