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概述題

刑法概述題

發布時間: 2022-01-19 02:24:21

刑法的題目

1、如果你這個題目是刑法理論方面的題目,如考研等學術探討類的話,除了A外,其餘三個都可以選,只要能自圓其說就行了。

2、如果是司法考試的題目,選B。這類題目司法習題上有。
我們就用排除法來分析吧。

A、直接故意。根據刑法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可以知道,希望和放任分別對應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李某私拉電網的目的是什麼,是防止偷花,而不是殺人,他並不希望死人的結果出現,不然的話還送什麼醫院?拉電網的地方也沒選好,乾脆到大馬路上拉得了。而且李某是在自家的花房私拉電網,你說他是希望,請問這種期望值有多大?除非他明知道白某今晚此時會來偷花。

C、過於自信的過失。根據刑法「第十五條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
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注意,這裡面犯罪結果的發生是可能,這種私拉電網的行為本來就是一種違法的行為,之所以這么做,肯定是以前出現過偷花的現象,那麼現在這種現象的再次發生是正常的,也可以說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這么一說,這種危害社會的狀態是至始至終存在的,結果的發生也是一定會出現的,談不上什麼可能了。

D、理由同C。

⑵ 請問刑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大學考試題目來的

《刑法》包括總則和分則兩大部分。

總則主要是解決罪與非罪,犯罪的未完成形態(預備、未遂和中止),是否為共同犯罪,是否為累犯、是否有自首立功等等問題。

分則則是具體的罪名,共有十章大致根據犯罪客體的不同來分類以及社會危害性程度來排序。

關於考試,不知道你學的是刑法1還是刑法2,看時間的話應該是刑法2 ~~~

首先,有側重點,這么多罪名不會全考,畢竟題的量是有限的。如果時間緊迫的話,就先看看重點。主要是分則中第三章中的金融詐騙罪、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第五章侵犯財產罪,第六章部分,第八章和第九章。
考點主要是,名詞解釋、重要罪名的構成要件,罪與罪的比較,還有運用(就是案例分析)
題型有,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名詞解釋、簡答、論述和案例分析。

因為題型有限,考的不會太多,認真復習一下過應該是沒問題。
當然啦,這些只是建議,並不完全准確,還是要靠你自己~~

希望考試順利~~

⑶ 刑法主觀案例要件,論述題

犯罪主觀方面,亦稱犯罪主觀要件或者罪過,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危害社會的結果所持的故意或者過失的心理態度。人在實施犯罪時的心理狀態是十分復雜的,概括起來有故意和過失這兩種基本形式。犯罪主觀方面的
意識因素
這是指行為對事物及其性質的認識和分辨情況。
(1)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及其結果的社會危害性的認識,或者說對與犯罪客體有關的事實及性質的認識。
(2)行為人對犯罪的基本事實情況的認識,或者說對犯罪客觀方面有關的事實的認識。行為人對犯罪基本事實情況的認識首先包括了危害行為、危害結果和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的認識。只有當刑法分則明確要求行為人對犯罪的時 間、地點和方法等事實也要有認識時,犯罪客觀方面中的選擇要件,才能構成特定犯罪罪過的內容。
我國刑法並沒有要求行為人認識自己的行為是違反刑事法律規定的行為,即不要求認識刑事違法性。如果不認識行為的刑事違法性就不能構成罪過,不負刑事責任的話,那麼就容易使有些人借口不懂法律逃避應負的刑事責任。
意志因素
這是指行為根據對事物的認識,決定的控制自己行為的心理因素。根據我國刑法規定,意志對於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起支配和控製作用,表現為四種形式,即希望、放任、疏忽、輕信。
(1)希望,是指行為人積極地有目的地追求危害結果發生的意志狀態。
(2)放任,是指行為人對由於自己的行為所引起的危害結果,聽之任之,不加控制和干涉的意志狀態。
(3)疏忽,是指行為人粗心大意、鬆懈麻痹,因而沒有預見本來應當預見和可能預見的危害結果,以致發生危害結果的意志狀態。
(4)輕信,是指行為人盲目自信,過於輕率地選擇和支配自己和行為,以致發生危害結果的意成狀態。
我國刑法要求,任何犯罪的主觀方面,都是有著具體內容的意識因素與這四種意志形式之一結合組成的,缺乏意識因素和缺乏意志因素,罪過是不能成立。
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是我國刑法確定的罪過形式之一,根據刑法第14條規定,犯罪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態度。從罪過內容上看,犯罪故意具有兩方面特徵;其一,在意識因素上,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其二,在意志因素上,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抱著希望或放任的態度。根據意識和意志這兩個方面的不同情況,刑法理論將犯罪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我國刑法規定的大部分犯罪都可以由直接故意構成。
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內容,是由意識因素和意志因素這兩大部分內容構成的。

本案中,嚴某持槍向段某射擊,屬於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最終導致段某身亡,應當負故意殺人的刑事責任。

⑷ 刑法論述題有哪些是常考的

一. 論述犯罪的基本制特徵
二.論述我國刑法的效力范圍
三.論述犯罪故意
四.論述犯罪既遂
五.論述犯罪未遂
六.論述犯罪中止
七.論述繼續犯
八.論述想像競合犯
九.論述結果加重犯
十.論述連續犯

⑸ 刑法試題及答案

輸入題後直接回答案

⑹ 刑法簡答題匯總(完整版)

刑法主觀題的答題方法匯總

互關聯。在分析其中犯罪人的刑事責任時,有以下兩種答題思路:

1、以犯罪行為為線索,即分析每個犯罪行為涉及的法律問題。典型論述方式為:「對於甲、乙實施的某某行為,甲、乙二人成立某罪共犯,甲成立A罪既遂,乙成立B罪既遂。由於甲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具有自首情節,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以行為人為線索,依次分析各犯罪人的各種犯罪行為。典型論述方式為:「對於甲的刑事責任,分析如下:首先,甲實施A行為,符合A罪的構成要件,成立A罪既遂,同時觸犯B罪,屬於想像競合犯;其次,甲實施C行為,成立C罪,與A罪應當數罪並罰;最後,甲的D行為屬於立功,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無論採取哪一種答題思路方法,在分析完案件事實之後,建議以行為人為線索對觸犯的罪名和處罰原則做簡明扼要的總結。

⑺ 刑法題目(希望能詳細解釋下,麻煩各位了,謝謝)

首先,某乙的死亡是與某甲的打擊行為是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不存在因果關系中斷的因素。根據張明楷《刑法學》上關於因果關系列舉的各種情況看,某乙脾臟異於常人,不是致因果關系中斷的因素。

其次,某甲不具有故意傷害的故意或過失。刑法上的傷害,主觀上要有致對方重傷以上傷害的行為。輕傷以下是不能稱為刑法上的傷害的。某甲與某乙斗毆,但其行為攻擊行為,按照一般人的預期,是不會造成重傷以上傷害的。某甲不具有傷害的故意,更不具有殺人的故意。另外,某甲不知道某乙是脾臟異於常人,所以按照一般人的預期,也不負有相應的注意義務,所以也不具有致人傷害或死亡的過失。

綜合以上兩點(客觀方面與主觀方面)可以認為某甲致某乙的死亡,是意外事件,不構成犯罪。答案選D。

熱點內容
課余體育競賽的法規性文件 發布:2025-02-13 22:00:24 瀏覽:66
法官黃松 發布:2025-02-13 21:23:32 瀏覽:167
司法考試真題分科 發布:2025-02-13 21:17:32 瀏覽:288
正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13 20:35:55 瀏覽:228
大學期末經濟法總結2000 發布:2025-02-13 20:12:21 瀏覽:86
測試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02-13 19:40:35 瀏覽:815
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發布:2025-02-13 19:40:32 瀏覽:683
會計學習經濟法的好處 發布:2025-02-13 19:32:39 瀏覽:509
2020年中級經濟法晨陽筆記百度雲 發布:2025-02-13 19:13:06 瀏覽:600
條例將15 發布:2025-02-13 19:01:08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