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打擊錯誤

刑法打擊錯誤

發布時間: 2022-01-19 03:54:58

❶ 打擊錯誤的處理原則

概述
我國刑法對錯誤問題沒有明確的規定,刑法理論界對不同構成要件間的打擊錯誤的處理沒有大的分歧,通說認為,對實際發生的結果阻卻故意的成立,在行為人主觀上有過失而刑法有處罰過失犯的規定時,成立過失犯罪,與其所預見的事實的未遂犯,形成想像數罪,按從一重罪處斷的原則處理。
關於同一構成要件內的打擊錯誤如何處卻意見不一,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
認為,打擊錯誤是在行為過程中發生的一種錯誤,由於行為發生偏差,使本欲發生在此客體上的侵害結果轉移到彼客體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本欲侵害的客體構成犯罪未遂,對非欲侵害的客體在主觀上具有過失的情況下構成過失犯罪,但由於是一個行為,因而屬於想像競合,應從一重罪處斷,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沒有過失,則屬於意外事件,只依據本欲侵害客體的犯罪未遂論處。
第二種觀點
認為,行為人對預期的侵害結果成立犯罪未遂,對實際侵害結果在有過失的情況下構成過失犯罪,具有間接故意的,構成間接故意犯罪,對二者應合並論罪。
第三種觀點
認為,行為人對實際侵害結果構成過失犯罪,對預期的危害結果成立犯罪未遂,而這種情況屬於想像上的數罪,應從一重罪論處;如果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採取了放任的態度,則構成故意犯罪,不屬於認識上的錯誤。
第四種觀點
認為,打擊錯誤是發生在行為過程中的偏差,不影響行為人的故意心理,行為人應就實際發生的危害結果負故意的罪責,否則會輕縱犯罪分子。
首先,在以上觀點中,認為打擊錯誤是發生在行為過程中的偏差,不影響行為人的故意心理,行為人應就實際發生的危害結果負故意的罪責的第四種觀點不可取,因為行為人的故意心理並沒有因其行為的偏差而從預期的對象發生轉移,這種無視行為人主觀的心裡事實,而讓其對實害結果承擔故意責任帶有濃厚的客觀歸罪的色彩。
另外三種觀點在行為人對預期的犯罪成立未遂的認識是一致的,所區別的是,第一種觀點認為在打擊錯誤的情況下,行為人就其行為所造成的實害結果存在主觀上的過錯時成立過失犯罪,在不存在主觀過錯時則是意外事件。第二種觀點認為打擊錯誤不僅可以成立過失犯罪,在行為人對危害結果存在間接故意的情形也可以成立故意犯罪,對此觀點,筆者不敢苟同,因為依據刑法的規定,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卻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的主觀心態,即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採取了放任態度,換言之,危害結果的發生並不違反行為人的主觀意志,這顯然與打擊錯誤的定義相悖,故打擊錯誤不可能在間接故意的情形下發生。另外,打擊錯誤是一個行為觸犯兩個罪名,屬於刑法理論中的想像數罪而非實質數罪,故主張對兩個罪名合並論處的觀點是不正確的。第三種觀點認為行為人對實際侵害結果構成過失犯罪,對預期的危害結果成立犯罪未遂,而這種情況屬於想像上的數罪,應從一重罪論處,如果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採取了放任的態度,則構成故意犯罪,不屬於認識上的錯誤,此觀點與第一種觀點基本一致,但卻忽略了打擊錯誤也可在意外事件的情形下發生。因此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
關於此種觀點的和理性,有學者分析道,首先,我國刑法中的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而在打擊錯誤的場合,由於行為偏差,實際侵害對象與行為人主觀上本欲侵害的對象完全不一致,對實際侵害結果,行為人不僅不希望其發生,而且也沒有放任其發生,故不可能有犯罪故意,當然不會成立故意犯罪的既遂犯;其次,依據犯罪構成理論,在打擊錯誤的場合,行為人對其預期的危害結果而言,是具備了犯罪構成的,只是由於行為失誤這一意志以外的原因,才使得犯罪結果未能發生,所以,行為人對預期的結果構成犯罪未遂。
司法考試相關考題】
甲、乙共謀殺害在博物館工作的丙,兩人潛入博物館同時向丙各開一槍,甲擊中丙身邊的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文物,造成文物毀損的嚴重後果;乙未擊中任何對象。關於甲、乙的行為,下列哪一選項是正確的?
A.甲成立故意毀損文物罪,因為毀損文物的結果是甲故意開槍的行為造成的
B.甲、乙成立故意殺人罪的共犯
C.對甲應以故意殺人罪和過失損毀文物罪實行數罪並罰
D.甲的行為屬於一行為觸犯數罪名,成立牽連犯
答案:B
解析:甲、乙二人有共同的殺人故意,亦有共同的殺人行為,二人成立故意殺人罪的共犯,打擊錯誤是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應在故意內容與客觀行為相統一的范圍內認定犯罪。因此,對甲只能以故意殺人未遂罪論處。

❷ 如何認定刑法學上的打擊錯誤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分為二類:事實認識錯誤和法律認識錯誤,
前者又包括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和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又分為三類:對象錯誤、打擊錯誤、因果關系的錯誤;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只有二類:對象錯誤、打擊錯誤。

張明楷教授認為,「打擊錯誤也稱方法錯誤,是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仍然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

❸ 刑法上方法錯誤又稱為打擊錯誤,這個好難理解啊,誰能給我講解一下!

這個很簡單了,我自己記憶就是打擊錯誤(也就是方法錯誤)就是打錯了,是客觀造成的錯誤,而對象錯誤就是認錯了,是主觀造成的錯誤。

❹ 刑法里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里的打擊錯誤指什麼

所謂打擊錯誤,也稱打擊失誤、行為偏差、方法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對版象實施侵害權行為,由於失誤而導致實際侵害對象與其本欲侵害的對象不一致。分開解釋就是指:1、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對象實施了侵害行為。2、實際侵害的對象與行為人意欲侵害乃至行為所指向的對象不一致。3、行為人在主觀上不僅不希望而且也沒有放任自己的行為對第三者(實際侵害對象)造成危害。

❺ 刑法中的方法錯誤到底是指什麼

法律上的認來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源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不認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此種行為缺少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2、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上已構成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此種誤解一般不影響犯罪的成立,但可視具體情節酌量從輕處罰。

3、行為人對其犯罪行為應當成立的罪名性質或者應處的刑罰輕重存在誤解。此種誤解對於行為人的定罪量刑不發生影響。

(5)刑法打擊錯誤擴展閱讀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

3、手段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葯殺害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

❻ 刑法中打擊錯誤 是直接故意還是間接故意說一下為什麼

舉個例子抄說吧,要不太抽襲象,甲拿槍向乙射擊,打偏了,將乙旁邊的丙打死了,就說這個吧。按照法定符合說,甲對乙構成的是故意殺人的未遂,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的既遂,想像競合,定故意殺人既遂。甲對乙肯定是直接故意,對於丙,因為甲意識到可能會打偏,打中丙,對於丙的死亡不是甲追求的結果,而是放任結果發生,應該是間接故意。按照具體符合說,對乙是直接故意,對丙沒有故意。

❼ 刑法中認識錯誤的手段錯誤與方法錯誤是一個意思嗎

不是

手段錯誤是指行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來會發生危害結果,但行為人誤認為不會發生危害結果。手段錯誤根據行為人是否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不同:

1、行為人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因而不能成立故意犯罪;如果有過失,則成立過失犯罪;如果沒有過失,則屬於意外事件。

2、行為人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並希望危害結果發生,行為人本欲使用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但由於認識錯誤而使用了不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這時,只是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因而成立犯罪未遂。

方法錯誤是指自己認為的犯罪方法與客觀實際使用的方法不相同。一般情況下不會產生危害結果。

(7)刑法打擊錯誤擴展閱讀:

認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假想非罪」。行為在法律上規定為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

例如甲未經許可收購珍貴樹木製作傢具,沒有意識到該行為屬於《刑法》第344條規定的非法收購、加工珍貴樹木及其製品罪。

一般認為不知法律不是可接受的辯解,因此對「假想非罪」原則上不排除罪責,但是可以酌情減輕罪責,因為在發生假想無罪的場合,行為人畢竟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主觀惡性較小。

2.「假想犯罪」。行為在刑法上並沒有規定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以為是犯罪。

例如,某甲復制含有色情內容的有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本來不構成犯罪,但他卻誤認為犯罪。因為判斷行為性質的根據是法律,而不是行為人對法律的誤解,所以行為人「假想犯罪」並不改變其行為的法律性質,不成立犯罪。這種誤解對行為性質不發生影響。

3.行為人對自己犯罪行為的罪名和罪刑輕重發生誤解。

例如,某甲盜割正在使用的電線,某甲自以為是盜竊罪,而實際上依法是破壞電力設備罪;某甲自以為該罪沒有死刑,而實際上其法定最高刑有死刑。這種對法律的誤認不涉及行為人有無違法性意識(或者危害性意識),因此不影響罪過的有無大小,也就不影響定罪判刑。

❽ 什麼是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有哪幾類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後果和有關的事實情況發生了誤解。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可分為兩種: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法律上的認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假想非罪」。行為在法律上規定為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例如甲未經許可收購珍貴樹木製作傢具,沒有意識到該行為屬於《刑法》第344條規定的非法收購、加工珍貴樹木及其製品罪。一般認為不知法律不是可接受的辯解,因此對「假想非罪」原則上不排除罪責,但是可以酌情減輕罪責,因為在發生假想無罪的場合,行為人畢竟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主觀惡性較小。

2.「假想犯罪」。行為在刑法上並沒有規定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以為是犯罪,例如,某甲復制含有色情內容的有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本來不構成犯罪,但他卻誤認為犯罪。因為判斷行為性質的根據是法律,而不是行為人對法律的誤解,所以行為人「假想犯罪」並不改變其行為的法律性質,不成立犯罪。這種誤解對行為性質不發生影響。

3.行為人對自己犯罪行為的罪名和罪刑輕重發生誤解。例如,某甲盜割正在使用的電線,某甲自以為是盜竊罪,而實際上依法是破壞電力設備罪;某甲自以為該罪沒有死刑,而實際上其法定最高刑有死刑。這種對法律的誤認不涉及行為人有無違法性意識(或者危害性意識),因此不影響罪過的有無大小,也就不影響定罪判刑。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與自己行為有關的事實情況有不正確的理解。對事實認識錯誤,通說採取「法定符合說」認定行為人的罪責。按照「法定符合說」,行為人預想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法律性質相同的,不能阻卻行為人對因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承擔故意的責任。反之,法律性質不同的,則阻卻行為人對因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承擔故意的責任。這里所稱的法律性質相同,是指屬於同一犯罪構成范圍內的情形;法律性質不同,是指屬於不同犯罪構成的情形。例如,甲本以為乙的提包中裝滿現金,竊取了乙的提包,結果發現裡面沒有現金,但有大量的其他財物。因為這種錯誤沒有超出盜竊罪竊取他人財物的范圍,故不影響甲對竊取的提包內的財物承擔盜竊罪責。反之,甲本以為乙的提包中裝滿現金,竊取了乙的提包,結果發現裡面沒有現金,但有5枚威力巨大的塑膠炸彈。因為這種錯誤超出了盜竊罪犯罪構成的范圍,涉及盜竊爆炸物的犯罪構成。所以阻卻甲對因錯誤發生的觸犯另一構成要件(盜竊爆炸物罪)事實承擔故意的罪責。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例如甲竊取了乙的提包,回家後打開提包發現裡面還有一支手槍。甲竊取提包通常只有盜竊普通財物的故意,而事實上發生了竊取槍支的結果。因為槍支屬於《刑法》第127條盜竊槍支罪的對象;而財物屬於《刑法》第264條盜竊罪對象;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體現了不同的客體:公共安全和財產權,因此甲發生的事實錯誤不僅僅是具體對象的錯誤而是客體錯誤。客體錯誤阻卻行為人對錯誤的事實承擔故意的罪責。甲僅在盜竊罪的限度內承擔罪責,對誤盜槍支的事實不承擔故意的罪責。甲僅能成立盜竊罪。不過,甲如果將該槍持有,可成立非法持有槍支罪。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例如,甲欲殺乙,卻誤認丙為乙而殺死了丙。甲預想侵犯的對象是乙;實際侵犯的對象是丙。由於乙和丙都是人,同屬於《刑法》第232條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對象,甲無論是殺了丙或殺了乙,都是剝奪他人的生命,都沒有超出故意殺人罪犯罪構成之對象的范圍,也沒有使犯罪客體的性質發生變化。因此,甲仍然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可見,根據法定符合說,對象錯誤對行為的性質沒有影響。例如甲、乙等人夜晚在某居民小區尋釁滋事,遭該小區保安的追趕。甲在奔逃中感覺背後有保安追趕上來,甲拔刀轉身朝後面的身影刺去,結果刺死了緊隨其後的同夥乙。法院判決甲某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對本案甲某行為認定為既遂,意味著認定甲某對同夥乙某死亡結果成立故意)

在適用法定符合說認定這種錯誤的場合,甲對乙死亡結果事實上的心態是故意還是過失的,已經無關緊要。

如果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部分相同部分不同的。行為人只就相同的部分承擔故意罪責,對不同的部分不承擔故意罪責。

3.手段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葯殺害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這種錯誤不影響罪過的性質。因為該種錯誤並未造成任何非預想的犯罪結果,故從主觀方面講不成其為問題。成為問題的是客觀方面,這種客觀上的「不能犯」是否應當做為犯罪處理?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如甲欲殺張三,朝張三射擊卻擊中張三身旁的李四。從現象看,這也是對象錯誤,但它不是因為辨認錯誤,而是因為行為本身的誤差(槍法不準)。這是一種客觀行為錯誤而不是主觀認識錯誤。對行為誤差一般也採取法定符合說,即適用對象辨認錯誤的認定方法解決。假如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因行為偏差)實際打擊的目標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一致,不妨害行為人對誤擊的目標承擔故意罪責;假如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不一致,則阻卻對誤擊的目標承擔故意罪責。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1)行為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沒有造成該結果;(2)行為沒有實際造成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造成了該結果;(3)知道行為已經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對造成結果的原因有誤解。這三種情形的錯誤對罪責均不發生影響。

❾ 刑法中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的罪質指啥

1,對象錯誤
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侵害對象產生的錯誤認識。中國刑法理論中事實錯誤的一種,相當於西方刑法理論中的客體錯誤。

2,打擊錯誤
又稱「目標錯誤」、「行為誤差「行為人意圖侵害某一對象,因未能控制行為方向而侵害了另一對象的錯誤。刑法中事實錯誤的一種。如行為人慾殺死某甲,於是朝某甲開槍射擊,卻命中某甲身邊的某乙,這就是打擊錯誤。
(9)刑法打擊錯誤擴展閱讀:
一,對象錯誤主要特徵是:
1,行為人在實施故意犯罪的過程中,有明確而具體的犯罪對象。
2,行為人將另一對象誤認為是自己意圖侵害的對象。
二,打擊錯誤主要特徵是:
1,行為人具有明確的侵害對象,並針對侵害對象實施加害行為。
2,實際侵害了行為人意圖以外的另一個對象。
3,行為人主觀上設想的因果方向與實際發生的因果方向不一致。打擊錯誤造成侵害結果,行為人有過失的,承擔過失的責任。不具有過失的,不負刑事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打擊錯誤
搜狗網路-認識錯誤

❿ 刑法中犯罪的方法錯誤和對象錯誤如何區別

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區別:

1、定義:

對象錯誤:行為人因為誤認導致預定指向的對象與實際指向的對象不一致,而這種不一致仍未超出構成要件的范圍。

方法錯誤(打擊錯誤):也叫行為誤差、目標打擊錯誤等,指行為人因行為而導致實際打擊的目標(對象)與預期打擊的目標(對象)不一致。

例舉如下:

例1,甲欲炸死乙,誤將乙妻子的車當作乙的車,將炸彈裝到了乙的妻子車上,炸死了乙的妻子。甲屬於對象錯誤。

例2,甲欲炸死乙,將炸彈裝到了乙的車上,不料乙的情人來開乙的車,炸死了乙的情人。 甲屬於打擊錯誤。

2、強調方向:

對象認識錯誤強調的是對象的認識措施,而對該對象利用什麼手段來進行傷害不考慮。

打擊錯誤強調的是採取打擊的方式進行犯罪的情況。

3、法定符合說的統一性:

對象錯誤,不影響定性,此種錯誤具體符合說和法定符合說的結論一致。

方法錯誤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仍然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

根據法定符合說,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的殺人行為也導致他人死亡,二者在刑法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內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具體符合說認為成立某罪(既遂或者未遂)與過失犯罪的想像競合犯。

網路--對象錯誤

熱點內容
課余體育競賽的法規性文件 發布:2025-02-13 22:00:24 瀏覽:66
法官黃松 發布:2025-02-13 21:23:32 瀏覽:167
司法考試真題分科 發布:2025-02-13 21:17:32 瀏覽:288
正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13 20:35:55 瀏覽:228
大學期末經濟法總結2000 發布:2025-02-13 20:12:21 瀏覽:86
測試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02-13 19:40:35 瀏覽:815
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發布:2025-02-13 19:40:32 瀏覽:683
會計學習經濟法的好處 發布:2025-02-13 19:32:39 瀏覽:509
2020年中級經濟法晨陽筆記百度雲 發布:2025-02-13 19:13:06 瀏覽:600
條例將15 發布:2025-02-13 19:01:08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