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電大商法網考

電大商法網考

發布時間: 2020-12-20 12:49:23

㈠ 電大商法網考、勞動法學網考和保險學概論網考的真題,要背熟就能考過的!

我們一般都是到淘寶網,在搜索那一欄的上面點「店鋪」,然後輸入「福建省龍岩市交通書店」,找到後進入店鋪,咨詢店鋪的旺旺就行了。每次最新!很好!很強大!一定給力!

㈡ 2008商法形成考核冊題目

祝你好運 朋友

㈢ 你好!報考事業單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是否可以業余的本科,如電大畢業都可以報考

你好,看招聘單位要求,有的要求全日制了,就考不了了。

㈣ 電大法學本科畢業論文

這篇很不錯的,你可以借鑒下,我認真閱讀了,感覺對電大生很有啟發

一、引言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給科技進步、信息共享、商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社會活動網路化的發展趨勢更給予了個人信息豐富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使它成為對於國家、社會、組織乃至個人都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資源。與此同時,與個人信息相關的犯罪活動也呈現出高發態勢。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增設「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將兩個罪名整合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並擴大了主體范圍,加大了處罰力度。2017年3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2017年解釋》)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司法適用做出了具體規定。
筆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對判決結果包含「公民個人信息」的刑事一審判決逐年進行檢索,2009-2019年間各年份相關判決數如圖表 1所示。我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發展可為四個階段:2009~2012年,此類判決數為零,與個人信息相關的犯罪案件在實踐中鮮有發生;2012~2016年,判決數量開始緩速增長,總量尚較少;2016~2017 年判決數量激增 214.6%,呈現出高發態勢;2016~2019年,犯罪數量增速放緩。

圖表 1
作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行為對象,公民個人信息的內涵、范圍、判斷標准對立法和司法適用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解釋》第1條對其概念做了明確的規定,但實踐中對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仍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如,如何把握行蹤軌跡信息的范圍、如何把握財產信息的范圍和如何認定公民個人信息的可識別性等。由此觀之,要實現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准確認定,我們應該對其行為對象的內涵、外延進行深入研究。本文擬對《刑法》二百五十三條「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進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對司法實踐中該罪的認定提供有益參考。

二、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合理保護限度的設定原則

信息網路時代,我們要在推動信息科技的發展應用和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之間尋求適度的平衡。刑法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過小或者過大,都不利於社會的正常發展。筆者認為,應當基於以下三項原則設定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合理限度。
(一)刑法的謙抑性原則
刑法的謙抑性,是指刑法應合理設置處罰的范圍與程度,當適用其他法律足以打擊某種違法行為、保護相應合法權益時,就不應把該行為規定為犯罪;當適用較輕的制裁方式足以打擊某種犯罪、保護相應合法權益時,就不應規定更重的制裁方式。此原則同樣是刑法在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進行規制時應遵循的首要原則。
在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尚未健全、前置法缺失的當下,刑法作為最後保障法首先介入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進行規制時,要格外注意秉持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嚴格控制打擊范圍和力度。對於公民個人信息的認定,范圍過窄,會導致公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不能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打擊;范圍過寬,則會使刑法打擊面過大,導致國家刑罰資源的浪費、刑罰在實踐中可操作性的降低,阻礙信息正常的自由流通有違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在實踐中,較常見的是認定范圍過寬的問題,如公民的姓名、性別等基礎性個人信息,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識別個人身份,但大多數人並不介意此類個人信息被公開,且即便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結果,也不必動用刑罰手段,完全可以利用民法、行政法等前置法予以救濟。
(二)權利保護與信息流通相平衡原則
大數據時代,隨著信息價值的凸顯,個人信息保護與信息流通之間的價值沖突也逐漸凸顯。一方面,信息的自由流通給國家、社會、個人都帶來了多方面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對個人生命和財產安全、社會正常秩序甚至國家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威脅。
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需要使得數據的自由流通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如何平衡好其與個人權益保護的關系,是運用刑法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進行規制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個人信息保護不足,則會導致信息流通的過度自由,使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處於危險境地、社會的正常經濟秩序遭到破壞;保護過度,則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妨礙了信息正常的自由流通,使社會成員成為一座座「信息孤島」,全社會也將成為一盤散沙,也將信息化可以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拒之門外。
刑法要保護的應當僅僅是具有刑法保護的價值和必要,並且信息主體主動要求保護的個人信息。法的功能之一便是協調各種相互矛盾的利益關系,通過立法和司法,平衡好個人信息權利保護與信息自由流通,才可以實現雙贏。應努力構建完備的個人信息保護體系,既做到保障公民人身、財產權利不受侵犯,又可促進信息應有的自由流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三)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相協調原則
個人利益對公共利益做出適當讓渡是合理的且必須,因為公共利益往往涉及公共安全與社會秩序,同時也是實現個人利益的保障。但是這種讓渡的前提是所換取的公共利益是合法、正當的,並且不會對個人隱私和安全造成不應有的侵害。
公共安全是限制公民個人信息的典型事由。政府和司法部門因為社會管理的需要往往會進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公開,信息網路的發展也使得大數據技術在社會安全管理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對於公民個人利益邊界的觸碰,由此產生公共管理需要與個人權益維護之間的沖突。相對於有國家機器做後盾的公權力,公民個人信息安全處於弱勢地位,讓個人信息的保護跟得上信息化的發展,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公眾人物的個人信息保護是此原則的另一重要體現,王利明教授將公眾人物劃分為政治性公眾人物和社會性公眾人物兩類。對於前者,可將其個人信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公民監督權或公共利益相關的個人信息,此類個人信息對公共利益做出適當的讓步是必須的;另一類是與工作無關的純個人隱私類信息,由於這部分個人信息與其政治性職務完全無關,所以應受與普通人一樣的完全的保護。對於社會性公眾人物,其部分個人信息是自己主動或是希望曝光的,其因此可獲得相應的交換利益,對於這部分信息,刑法不需要進行保護;也有部分信息,如身高、生日、喜好等雖然被公開,但符合人們對其職業的合理期待,且不會有損信息主體的利益,對於此類信息,也不在刑法保護范圍內;但對於這類信息主體的住址、行蹤軌跡等個人信息,因實踐中有很多狂熱的粉絲通過人肉搜索獲得明星的住址、行程信息,對明星的個人隱私進行偷窺、偷拍,此類嚴重影響個人生活安寧和基本權益的行為應當受到刑法的規制。

三、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的概念、特徵及相關范疇

(一)公民個人信息的概念
「概念是解決法律問題必不可少的工具」。
1.「公民」的含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是指具有我國國籍的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罪名和罪狀中都使用了「公民」一詞,對於其含義的一些爭議問題,筆者持以下觀點:
(1)應包括外國籍人和無國籍人
從字面上和常理來看,中國刑法中的「公民」似乎應專門指代「中國的公民」。但筆者認為,任何人的個人信息都可以成為該罪的犯罪對象,而不應當把我國刑法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局限於中國公民。
第一,刑法一百五十三條採用的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個人信息」的表述,而是了「公民個人信息」,對於刑法規范用語的理解和適用,我們不應人為地對其范圍進行不必要的限縮,在沒有明確指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情況下,不應將「公民」限定為中國公民。
第二,全球互聯互通的信息化時代,將大量外國人、無國籍人的個人信息保護排除在我國刑法之外,會放縱犯罪,造成對外國籍人、無國籍人刑法保護的缺失,這既不合理,也使得實踐中同時涉及侵犯中國人和非中國人的個人信息的案件的處理難以操作。
第三,刑法分則第三章「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並不限於僅對「中國公民」的保護,也同等地對外國籍人和無國籍人的此類權利進行保護。因此,處於我國刑法第三章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保護對象,也包括外國籍人和無國籍人的個人信息,「我國對中國公民、處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和無國 籍人以及遭受中國領域內危害行為侵犯的外國人和無國籍人,一視同仁地提供刑法的保護,不主張有例外。」
(2)不應包括死者和法人
對於死者,由於其不再具有人格權,所以不能成為刑法上的主體。刑法領域上,正如對屍體的破壞不能構成故意殺人罪一樣,對於死者個人信息的侵犯,不應成立侵犯個人信息罪。對死者的個人信息可能涉及的名譽權、財產權,可以由死者的近親屬主張民法上的精神損害賠償或繼承財產來進行保護。
對於法人,同樣不能成為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的信息主體。一方面,自然人具有人格權,而法人不具有人格權,其只是法律擬制概念,不會受到精神上的損害。另一方面,法人的信息雖然可能具有很大的商業價值和經濟效益,但是已有商業秘密等商法領域的規定對其進行保護。因此,法人的信息不適用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
2.「個人信息」的含義
法學理論上對於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主要識別說、關聯說和隱私說。
識別說,是指將可以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作為公民個人信息的關鍵屬性。可識別性根據識別的程度又可以分為兩種方式,即通過單個信息就能夠直接確認某人身份的直接識別,和通過與其他信息相結合或者通過信息對比分析來識別特定個人的間接識別。學界支持識別說觀點的學者大多指的是廣義的識別性,既包括直接識別,又包括間接識別。
關聯說認為所有與特定自然人有關的信息都屬於個人信息,包括「個人身份信息、個人財產情況、家庭基本情況、動態行為和個人觀點及他人對信息主體的相關評價」。根據關聯說的理論,信息只要與主體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就屬於刑法意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
隱私說認為,只有體現個人隱私的才屬於法律保障的個人信息內容。隱私說主要由美國學者提倡,主張個人信息是不願向他人公開,並對他人的知曉有排斥心理的信息。
筆者認為,通過識別說對刑法意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進行界定最為可取。關聯說導致了刑法保護個人信息的范圍過分擴大,而隱私說則只將個人信息局限在個人隱私信息的范圍內,忽略了不屬於個人隱私但同樣具有刑法保護價值的個人信息,同時由於對隱私的定義受個人主觀影響,所以在實踐中難以形成明確的界定標准。相比之下,識別說更為可取,不僅能反應需刑法保護的公民個人信息的根本屬性,又具有延展性,能更好的適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導致的公民個人信息類型的不斷增多。
且通過梳理我國關於個人信息的立法、司法,識別說的觀點貫穿其中。

名稱

生效年份

對「個人信息」核心屬性的界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

2012年

可識別性、隱私性

《關於依懲處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活動的通知》

2013年

可識別性、隱私性

《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4年

隱私性

《網路安全法》

2016年

可識別性

《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017年

可識別性、可反映活動情況

圖表 2
《網路安全法》和《2017年解釋》中關於公民個人信息的界定無疑最具權威性。《網路安全法》採用了識別說的觀點,將可識別性規定為公民個人信息的核心屬性。而後者採用了廣義的「可識別性」的概念,既包括狹義可識別性 (識別出特定自然人身份) , 也包括體現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兩者之所以採用了不同的表述,是因為《網路安全法》對公民個人信息做了整體而基礎性的保護,而《2017年解釋》考慮到,作為高度敏感信息的活動情況信息,隨著定位技術的不斷進步逐漸成為本罪保護的一個重點,因此在採用了狹義的身份識別信息概念的基礎之上,增加了對活動情況信息的強調性規定,但其本質仍是應涵括在身份識別信息之內的。
所以,應以可識別性作為判斷標准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界定。
(二)公民個人信息的特徵
刑法意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體現了其區別於廣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價值。明確刑法領域個人信息的特徵,有助於在司法中更好的對個人信息進行認定。
1.可識別性
這是公民個人信息的本質屬性。可識別是指可以通過信息確定特定的自然人的身份,具體包括直接識別和間接識別。直接識別,是指通過單一的信息即可直接指向特定的自然人,如身份證號、指紋、DNA等信息均可與特定自然人一一對應。間接識別,是指需要將某信息與其他信息相結合或者進行對比分析才能確定特定自然人,比如學習經歷、工作經歷、興趣愛好等信息均需要與其他信息相結合才能識別出特定的信息主體。
2.客觀真實性
客觀真實性是指公民個人信息必須是對信息主體的客觀真實的反映,。一方面,主觀上的個人信息對特定個人的識別難度極大;另一方面,現行刑法關於侮辱罪或誹謗罪的相關規定足以對此類主觀信息進行規制。司法實踐中,如何判斷信息的客觀真實性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實現科學、高效鑒別個人信息客觀真實性,是司法機關應努力的方向。現有的隨機抽樣的方法有一定可取性,但不夠嚴謹。筆者認為,可以考慮採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若嫌疑人能證明其所侵犯的個人信息不具有客觀真實性,則不構成本罪。
3.價值性
刑法的兩大機能是保護法益和保障人權。從保護法益的機能出發,對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這一自然犯,只有侵犯到公民法益的行為,才能納入刑法規制的范圍。而判斷是否侵犯公民法益的關鍵就在於該信息是否具有價值。價值性不僅包括公民個人信息能夠產生的經濟利益,還包括公民的人身權利。從個人信息的人格權屬性角度分析,個人隱私類信息的公開,會侵犯公民的隱私權、名譽權,行蹤軌跡類信息的公開,會對公民人身安全帶來威脅。從個人信息的財產權屬性角度分析,信息化時代,信息就是社會的主要財產形式,能夠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大的經濟利益。「信息價值僅在當行為人主張其個人價值時才被考慮」,只有具有刑法保護價值的信息,才值得國家動用刑事司法資源對其進行保護。
(三)個人信息與相關概念的區分
很多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專門的法律保護個人信息,但部分國家和地區沒有採用「個人信息」的概念,美國多採用「個人隱私」的概念,歐洲多採用「個人數據」的概念,而「個人信息」的表述則在亞洲較為常見。對於這三個概念是可以等同,存在觀點分歧。有觀點認為,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有重合,但不能完全混同,也有觀點認為個人信息包含個人隱私,以個人數據為載體。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三個概念進行明確區分。
1.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
關於這兩個概念的關系,有學者主張前者包含後者,有學者主張後者包含前者,還有學者認為兩者並不是簡單的包含關系。筆者認為,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相互交叉,個人信息包括一般信息和隱私信息,個人隱私包括隱私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所以兩者的交叉在於隱私信息。兩者制建有很大的區別,不能混淆。首先,私密程度不同,個人信息中除隱私信息以外的一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信息主體進行公開的,如姓名、手機號、郵箱地址等,而個人隱私則具有高度的私密性,個人不願將其公開;其次,判斷標准不同,個人信息的判斷標準是完全客觀的,根據其是否具有識別性、真實性、價值性來進行判斷即可,而個人隱私在判斷上具有更多的主觀色彩,不同主體對個人隱私的界定是不同的;最後,個人信息既具有消極防禦侵犯的一面,也具有主動對外展示的一面,信息主體通過主動公開其部分個人信息,可能會獲得一定的利益,而個人隱私則側重消極防禦,主體的隱私信息和隱私活動不希望被公開,隱私空間不希望被侵犯。
2.個人信息與個人數據
筆者認為,個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和個人數據(personal Data)的區別在於,個人數據是以電子信息系統為載體的對信息主體的客觀、未經過處理的原始記錄,如個人在醫院體檢後從自助機取出的血液化驗報告單;後者是指,數據中可對接收者產生一定影響、指導其決策的內容,或是數據經過處理和分析後可得到的上述內容,如血液化驗報告數據經系統或醫生的分析,形成的具有健康指導作用的結果報告,換言之,個人信息=個人數據+分析處理。

四、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的司法認定

在司法實踐中,對於概念和原則的把握必然有一定的差異性,需要具體情況具體討論。在本部分,筆者對一般個人信息的認定進行總結歸納,並對一些存在爭議的情況進行分析。

(一)公民個人信息可識別性的認定
「可識別性是指個人信息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地指向確定的主體。」經過上文中的討論,根據《網路安全法》和《2017年解釋》對公民個人信息的定義,我們能夠得出,「識別性」是公民個人信息的核心屬性,解釋第3條第2款印證了這一觀點。對於能夠單獨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往往比較容易判斷,而對於需要與其他信息結合來間接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信息,往往是個案中控辯雙方爭議的焦點,也是本罪的認定中最為復雜的問題。面對實踐中的具體案情,對於部分關聯信息是否可以認定為「公民個人信息」時,可從行為人主觀目、信息對特定自然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重要程度和信息需要結合的其他信息的程度三個方面綜合分析加以判斷。
以此案為例:某地一醫葯代表為了對醫生給予用葯回扣,非法獲取了某醫院某科室有關病床的病床號、病情和葯品使用情況。此案中所涉及的非法獲取的信息不宜納入刑法中「公民個人信息」的范疇。首先,從行為人主觀目的上看,並沒有識別到特定自然人的目的,而僅僅是為了獲取用葯情況;其次,從以上信息對病人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以及生活安寧的重要性上來看,行為人獲取以上信息並不會對病人權益造成侵犯;最後,從這些信息需要與其他信息結合的程度來看,病床號、用葯情況等信息並不能直接識別到個人,需要結合病人的身份證號等才能起到直接識別的作用。所以,此案中的涉案信息不屬於刑法所保護的「公民個人信息」。
(二)敏感個人信息的認定
《2017年解釋》第五條根據信息的重要程度、敏感程度,即信息對公民人身、財產安全的影響程度,將「公民個人信息」分為三類,並設置了不同的定罪量刑標准。

類別

列舉

「情節嚴重」標准
(非法獲取、出售或提供)

「情節特別嚴重「標准(非法獲取、出售或提供)

特別敏感信息

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

五十條以上

五百條以上

敏感信息

住宿記錄、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

五百條以上

五千條以上

其他信息

五千條以上

五萬條以上

圖表 3
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仍存在對標准適用的爭議,主要表現在對敏感個人信息的認定。
1.如何把握「行蹤軌跡信息」的范圍
行蹤軌跡信息敏感程度極高,一旦信息主體的行蹤軌跡信息被非法利用,可能會對權利人的人身安全造成緊迫的威脅。《2017年解釋》中對於行蹤軌跡信息入罪標準的規定是最低的:「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50以上」的,即構成犯罪。由於《2017年解釋》中對行蹤軌跡信息規定了極低的入罪標准,所以司法認定時應對其范圍做嚴格把控,應將其范圍限制在能直接定位特定自然人具體位置的信息,如車輛軌跡信息和GPS定位信息等。實踐中,信息的交易價格也可以作為判定其是否屬於「行蹤軌跡信息」的參考,因為行蹤軌跡信息的價格通常最為昂貴。
對於行為人獲取他人車票信息後判斷出他人的行蹤的情況,載於車票的信息不宜被認定為《2017年解釋》所規定的「行蹤軌跡信息」,因為該信息只能讓行為人知道信息主體大概的活動軌跡,並不能對其進行准確定位。
2.如何把握「財產信息」的范圍
財產信息是指房產、存款等能夠反映公民個人財產狀況的信息。對於財產信息的判斷,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把握:一是要綜合考量主客觀因素,因為犯罪應是主客觀相統一的結果;而是考慮到敏感個人信息的入罪門檻已經極低,實踐中應嚴格把握其范圍。
以此案為例:行為人為了推銷車輛保險,從車輛管理機構非法獲取了車主姓名、電話、車型等信息。此案中的信息不宜認定為「財產信息」。因為行為人的主觀目的不是侵犯信息主體的人身、財產安全,最多隻會對行為人的生活安寧帶來一定的影響,因而應適用非敏感公民個人信息的入罪標准。
(三)不宜納入本罪保護對象的公開的個人信息的認定
信息主體已經公開的個人信息是否屬於 「公民個人信息」的范疇,理論界存在觀點分歧。筆者認為,「公民個人信息」不以隱私性為必要特徵,因為《2017年解釋》第1條並為採用「涉及個人隱私信息」的表述,而是以識別性作為判斷標准。因此,信息的公開與否並不影響其是否可以被認定為「公民個人信息」。
對於權利人主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獲取相關信息的行為顯然合法,且其後出售、提供的行為,當前也不宜認定為犯罪。理由如下:第一,在我國的立法和司法中,曾以「隱私性」作為界定公民個人信息的核心屬性,可見公民個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從隱私權中分離出來的權利,所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側重於對公民隱私和生活安寧的保護。權利人之所以自願甚至主動公開其個人信息,說明這部分信息即便被獲取、出售,也通常不會對其個人隱私和生活安寧造成侵犯,因此不應納入刑法保護范圍內;第二,根據刑法第253條之一的規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個人信息,只有在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前提下才構成犯罪。對於已經公開的公民個人信息,行為人獲取後向他人出售或提供的行為在我國缺乏相關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應推定為存在權利人的概括同意,不需要二次授權,也就是說不應認定行為人對獲取的已經由權利人公開的個人信息的出售和提供行為系「違法國家有關規定」。第三,在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機制尚未健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高發的背景下,應將實踐中較為多發的侵犯權利人未公開的個人信息的案件作為打擊的重點。
對於權利人被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獲取相關信息的行為可以認定為合法,但如果後續的出售或提供行為違背了權利人意願,侵犯到了其個人隱私和生活安寧,或是對權利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造成了威脅,則應根據實際情況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論處。
對於權利人被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對相關信息的獲取一般來說是合法的,但是獲取信息之後的出售、提供行為如果對信息主體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或是私生活安寧造成了侵犯,且信息主體對其相關個人信息有強烈保護意願,則應據其情節認定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

五、結語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對個人、組織、社會乃至國家均具有重要價值,由此也滋生了越來越多的侵犯個人信息犯罪。「公民個人信息」作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犯罪對象,其概念界定、特徵分析、與相關概念的區分以及司法認定對於打擊相關犯罪、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文的研究,形成以下結論性的認識:第一,界定公民個人信息的原則。一是應遵循刑法的謙抑性原則,保證打擊范圍既不過寬而導致國家刑罰資源的浪費和可操作性的降低,也不過窄而使公民個人信息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二是應遵循權利保護與信息流通相平衡原則,在保障公民人身、財產權利不受侵犯的同時不妨礙信息正常的流通。三是應遵個人利益與公眾利益相協調原則,允許個人利益對公共利益做出適當讓步,但杜絕對個人利益的侵害和過度限制。第二,公民個人信息之「公民」應包括外國籍人和無國籍人,不應包括死者和法人。公民個人信息之「個人信息」應採取「識別說」進行界定,可以識別特定自然人是刑法上公民個人信息的根本屬性。除了可識別性,刑法意義上的公民個人信息還應具有客觀真實性、價值性等特徵可作為輔助判斷標准。還應注意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個人數據等相關概念的區分,避免在司法實踐中出現混淆。第三,一般個人信息的認定。「可識別性」是其判斷的難點,可以從行為人主觀目的、信息對其主體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重要程度和信息需與其他信息的結合程度這三個方面綜合分析判斷;對於行蹤軌跡信息、財產信息等敏感個人信息,由於其入罪門檻低、處罰力度大,應嚴格把控其范圍並結合行為人主觀心理態度進行考量;對於信息主體已經公開的個人信息,應分情況討論,對於信息主體主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對其獲取、出售和提供,不應認定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對於信息主體被動公開的個人信息,行為人對信息的獲取是合法的,但其後出售、提供的行為,可以依實際情況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論處。
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夠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體系的完善貢獻微小的力量。

㈤ 電大本科能夠考律師證嗎

2020年法考新政策如下:

如果你是2018年4月28前入學的,非法學專業可以考試,如果你是2018年4月28日後入學,非法學類本科需要滿足以下條件可以參考。

(1)全日制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及以上學位。

(2)全日制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相應學位且從事法律工作滿三年。

2020年報考條件:
1、具備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學歷並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

2、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及以上學歷學位人員。

3、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並獲得相應學位且從事法律工作滿三年。

特別提示:第二十二條規定:「本辦法實施前已取得學籍(考籍)或者已取得相應學歷的高等學校法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或者高等學校非法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並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可以報名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

證書的分類:
A證——必須以本科及以上學歷報名,分數達到360及以上,才可以獲得A證。
B證——戶口屬於放寬地區的法律專業專科考生,司法考試成績在360以上。
C證——屬於國家規定放寬學歷條件地區,報名學歷為法律專科,當年考試成績達到公布的放寬地區合格分數線的考生。
注意:改革後原法律職業資格B證已經取消,只有A、C兩類證書,但原已考過司法考試的考生,證書不受影響。


2020年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考試時間如下:

客觀題考試延至10月底

主觀題考試暫定延遲至11月下旬

司法部法律職業資格管理局今天發布通知,根據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有關精神,經研究決定,原定於2020年9月5日、6日舉行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客觀題考試暫定延遲至2020年10月底舉行,原定於10月17日舉行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主觀題考試暫定延遲至11月下旬舉行。具體考試時間和相關工作安排,以司法部公告為准。


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分主觀題和客觀題考試內容與分數如下: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客觀題考試共兩卷。分為試卷一、試卷二,每張試卷100道試題,分值為150分,其中單項選擇題50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和不定項選擇題共50題、每題2分,兩張試卷總分為300分。

具體考試科目如下:

試卷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律史、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試卷二:民法、知識產權法、商法、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主觀題考試為一卷,包括案例分析題、法律文書題、論述題等題型,分值為180分。主觀題考試設置選做題的,應試人員可選擇其一作答。

具體考查科目為: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㈥ 電大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作業題

作業一

一、名詞解釋

1.刑名從商:指後世歷朝歷代的刑名皆沿襲商朝的,這說明商朝的刑罰種類繁多,而且殘酷,主要是針對廣大的奴隸和平民的。

2.九刑 :有兩種說,一是指西周成文刑書,共分九篇;一是指西周里九種刑罰,即墨、劓、刖、宮、大辟、贖、鞭、流、撲。

3.質劑 :西周時期的買賣契約,內容相同,長短不一,雙方各執一份。

4.田裡不鬻:西周時期,周天子對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隸有最高所有權,周天子有權把土地和奴隸封賞給諸侯和臣屬。諸侯和臣屬對土地只有佔有、使用權而無處分權,不許買賣。

5.六禮:指西周時期婚姻締結的六道程序: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

二、問答題

1.簡述戰國時期立法指導思想

a.刑無等級,即「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除國君之外,不論是誰,只要違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論罪處罰。這樣開始打破刑不上大夫的壁壘。b.法布於從,即「法者,編著之圖籍,設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制定了成文法,就要向百姓公布,使人人知法又有法可依。從而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c.重刑主義,即「行刑,重其輕者」。在定罪量刑的時候,加重對輕罪的刑罰,這樣就可以使民眾不敢輕易犯罪輕罪,重罪就更不用說了。這三個方面的立法指導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在這種立法思想的指導下,春秋時期我國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同時,各國紛紛變法,以確認新興地方階級的權利,取消沒落奴隸貴族的特權,使得封建的法制有了一個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並促進了新興封建經濟的發展。

2.簡述《法經》的內容和歷史意義

《法經》是我國第一部比較系統比較完善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內容包括盜、賊、囚、捕、雜、具六篇。盜法是針對危害財產安全的犯罪行為的法律;賊法是規定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為的法律;囚法和捕法主要是規定抓捕、審判、囚禁犯罪人的法律;雜法是規定其他危害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六禁;具法是規定刑罰的加減方面的法律。

歷史意義:a.《法經》初步確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則和體系。六篇的內容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包括總則性的規定和分則性的規定,初步確立了封建法制的一些基本原則以及法典的體系,此後秦朝和漢朝等封建王朝的法律無不受其影響。所以《法經》是封建律典的藍本。b.《法經》對當時封建經濟的形成和鞏固,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三、思考題

1.請分析奴隸制時期立法指導思想的演變

夏商時代的神權法思想,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罰」和「親親、尊尊」立法指導思想,到春秋時期的「刑無等級、法布於從、重刑主義」思想。

2.結合法治建設,談談如何理解春秋公布成文法的歷史意義

法治是一種依法治國的方略,法治建設要求有明確、公開的法律,公布成文法使得法律具有明確性和公開性,法律能夠成為普遍的社會調規范。公布法律是一種初級形態的法治建設。春秋時期公布成文法的活動,打破了奴隸製法秘密法的狀態,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法律的局面,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也為封建法制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也是戰國法家形成「法治」思想的基礎。

作業二

一、問答題

1.簡述《宋刑統》和「編敕」

(1)《宋刑統》。全稱是《宋建隆詳定刑統》,是歷史上第一部刊印頒行的法典。該法典於963年撰成。編撰體例沿用《大周刑統》。它形成了律令合編的法典結構。

(2)編敕。敕,原為皇帝詔令一種,宋代的敕成為皇帝對特定人或事所做的隨時決定,成為斷案依據。編敕是將一個個單行的敕令整理成冊,上升為一般法律形式的一種立法過程。其特點是:仁宗前,敕律並行;神宗時,敕的地位提高,達到了破律、代律的地位。

南宋在敕令、格、式並行和編敕基礎上,將敕令格式以「事」分類加以編纂,形成《條法事類》,形成新的法典編纂體例。南宋時還有編例,即對皇帝與中央司法機關發布的單行條例或審判的典型判例加以匯編,以補充律敕。敕、例廣泛應用是導致宋代法制混亂的重要原因,並影響至明、清。

2.唐律的主要內容

狹義的唐律是指《唐律疏議》,唐的主要內容,集中反映在《唐律疏議》上,《唐律疏議》共十二篇,500條,其篇目依次為: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篇目的排列有內在的規律,體現了立法者對各項內容及其關系的認識。
《唐律疏議》中,名例律例於全律之首,相當於現代刑法中的總則,是統率其他各篇的大綱、貫徹全律始終的核心,在十篇中居於首要地位。它集中規定了唐律的立法宗旨和五刑、十惡、八議等各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刑罰制度及適用於各分則的刑法原則等,是唐律基本精神、原則和特點的集中體現。其後九篇為分則,規定了各種具體的犯罪及其相應的刑罰。最後兩篇規定有關追捕逃犯和審判、執行方面的內容,在現代法律中多屬於程序法的范圍。
十二篇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篇名例律57條"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體例",規定了唐朝的刑法和刑罰原則,相當於現代刑法的總則部分,集中體現了唐律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原則。具體包括:五刑、十惡、八議、請章、減章、贖章、官當、劃分公罪與私罪、犯罪自首的要件、對老幼廢疾者犯罪的減免等等。
第二篇 衛禁律33條是有關警衛宮殿和關津要塞的規定。
第三篇 職制律59條是關於懲治官吏違法失職的法律。唐
第四篇 戶婚律46條"戶口、婚姻"。唐朝的土地分配、賦稅徵收及徭役攤派,均以戶籍為依據。
第五篇 廄庫律28條是有關公私牧畜飼養、管理和官府倉庫管理方面的規定。
第六篇 擅興律24條,擅為擅發兵,興為興造。擅興律是對違法興造工程、差遣丁夫等行為進行處罰的規定。
第七篇 賊盜律54條是關於懲治侵犯封建政權和人身、財產等方面犯罪的法律規定。
第八篇 斗訟律60條,是關於毆斗傷人和控告申訴方面的法律。
第九篇 詐偽篇27條,偽即偽造,詐即詐騙,是關於懲治偽造和詐騙的法律。
第十篇 雜律62條雜律所包含的內容,涉及面較寬。主要包括涉及市場管理、債權債務、犯奸失火的以及其他一些輕微危害杜會秩序和經濟關系的行為規范。
第十一篇 捕亡律18條是有關捕捉逃亡罪犯和其他逃亡者的規定。
第十二篇 斷獄律34條是關於司法審判和獄政方面的法律。包括審判原則、法官責任、拷訊囚犯、刑罰執行以及監獄管理等方面的確定。

3.中國封建司法機關的發展演變

提示:這道題要求把中國法制史上從秦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把司法機關的發展演變做一個說明。
秦朝:中央司法機關是廷尉,長官名稱也是廷尉,是九卿之一。 是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它的主要任務是:a負責皇帝詔令審理的案件,b審理地方送來的疑難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復審。這部分內容在教材的第110頁。
漢朝:a.中央有廷尉,在東漢時曾改名為大理寺;職責:詔獄、上報的疑難案件。屬官:廷尉正、左右監、左右平等;丞相有誅罰大權,尚書也在漢武帝之後有司法審判權。御史台是監察機關,職責是監察百官,參與重大案件的審判。b.地方:郡縣兩級,郡守、縣令下也設有專職的司法官吏,如賊曹、辭曹等。鄉有有秩、嗇夫、游繳等,調解處理輕微刑民案件。這部分內容可參考教材第157到158頁。
魏晉南北朝:中央仍為廷尉或大理寺,只有北周稱為秋官大司寇。東漢以後中央三省制逐漸形成,尚書台成為是高行政機關,尚書台下屬都設有掌管司法行政和兼理刑獄的機構,如三公曹、二千石曹。地方上,形成了州、郡、縣三級,由縣令、郡太守、州刺史掌握地方司法審判。這部分內容參見教材第180頁。
隋唐:大理寺是最高的審判機關,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機關,御史台是最高監察機關。注意說明這三大機關的各自的職責。地方上,形成州縣兩級,州設有司戶參軍事和司法參軍事。參見教材第227頁。
宋元:元朝,元初中央審判機關是大宗正府,後還權於刑部和地方政府。此外,內史府、樞密院、奧賽、宣政院等部門也有一定的司法審判權。地方上,有路、府、縣的達魯花赤掌握地方司法。還有監察機關,具體說明中央的御史台,地方的行御史台以及提刑按察使(肅政廉訪司)。注意元朝司法機關的特點,這些在教材第 249頁都有。
明清: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注意大理寺和刑部之間職責的變化。地方上,縣、州、府、省四級,有關審級的規定,會審制度也應該稍加說明。這些在教材的第276頁。
清末:司法機關,刑部改為法部,專門負責司法行政;大理寺改大理院,是最高審判機關;設總檢察廳。四級三審制。清末是司法機關近代化的時期,封建時代的司法機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應該說明的。參見教材第323頁。

二、小論文

1.試述中國封建法律對貴族特權的規定

提示:這道題倒不用對有關貴族特權的規定的發展演變作出說明,但也要求總結出各個朝代的有關貴族特權的規定。這里重點要說明漢朝的先請、魏晉南北朝所形成和發展出來的八議(其實早在周朝就已有,只是到了這個時期才制度化了)、官當、雜抵、例減、贖等方面的規定。隋唐的議、減、贖、當制度。
首先,說明以上各種制度的含義。其次要說明它們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一些前後相沿的制度,比如晉朝的雜抵,其實是此後北魏和陳律里規定的官當的初形。贖刑的規定可以追溯到夏商(商朝的《呂刑》把贖刑制度化了)。最後還要說明它們的意義(當然主要就是要保護貴族官僚的特權)。
這些方面可以參見教材第132頁、第157頁(漢律里的官員有罪先請原則)、第168頁(八議)、第170頁(雜抵)、第175頁(官當)、第187頁(隋律里的議、減、贖、當)、第204頁(唐律里的議、請、減、贖、官當、免官)、第268頁(清朝的有關規定)。此外,還可以說明秦朝在官吏的選任上的任子制度(第92頁)和漢朝的沿用(第129頁)。這也是對貴族官員的特權規定。

還可以參考網站上有關的論述。

作業三

課堂發言

1.試比較《欽定憲法大綱》和《十九信條》

提示:A.從制定的背景和宗旨上來比較:前者在1908年制訂和頒布,當時革命處於萌發時期,民權思想也不興盛,所以它的宗旨是「君主專權,人民無權」;而後者是在辛亥革命之後,全國革命形勢緊張,各地紛紛發電要求變革憲政,民權思想也十分興盛,故它的宗旨是貶君權,伸民權。B.從內容和體例上來比較:前者基本上來自於1898年日本帝國憲法,包括正文和附錄兩部分,正文為君上大權,附錄為臣民權利義務。後者在內容各體例上有所變化,一是採用英國式的虛君共和制,二是形式上限制了皇權,三是由資政院經過法定程序制定,屬於臨時憲法。C.從意義和性質上來比較,兩者基本上維持了「大清帝國萬世不易」「皇帝神聖不可侵犯」的基本精神。前者作為第一部近代意義的憲法性文件,客觀上對當時人們的思想起了比較大的沖擊作用,打破了傳統中華法系的法律體系,結構也比較完整。後者則是為了緩和革命,屬於臨時憲法。

2.清末修訂法律館主持制定的法律有哪些,主要內容是什麼

提示:A.《大清現行刑律》,作為過渡性的刑法典,P309。主要內容:改律名、取消六部名稱的篇名,重回唐宋律的體例。改革刑罰制度、取消過時法條,增加新罪名。B.《大清新刑律》,主要內容:分總則、分則,仿資產階級刑體例;罪刑法定原則;刪去 「八議」、十惡之類的內容;P311。C.《大清商律草案》P305。《交易行律草案》、《破產律》。D.民律中的總則、債權、物權三編。具體內容教材 P319。E.刑事訴訟律草案、民事訴訟律草案,具體內容見教材P322。

3.清末司法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提示:主要是說明A.領事裁判權:凡是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的國家,其在中國的僑民不受中國法律和司法機關的管轄。他們如成為民、刑事訴訟的被告時,中國法庭無權審理,只能由各該國的領事按其本國的法律裁判。和B.會審公廨:在租界內設立的中外法官共同審案的法院。名義上是中國的司法機關,實際上完全被外國領事所把持。是帝國主義進一步干涉中國司法權的半殖民地化的司法制度。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取得領事裁判權,始於1843年7月簽定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領事裁判權的確立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標志,領事裁判權是指外國在中國的僑民成為民刑被告時,如其本國與中國訂有不平等條約,則中國法庭無權裁判,只能由其本國領事按其本國法律裁判。領事裁判權在中國持續了一百年,直到1943年才正式廢除。1864年清政府與英、美、法三國駐上海的領事協議在租界內設立法院,從此公審會廨在上海組成,以後又擴大到廈門等地。會審公廨管理各國租界內各等案件。凡牽涉有約國洋人必須到案的洋華訴訟,無約國洋人與華人的互相訴訟及被外國人僱傭和延請的中國人的訴訟,外國領事均有權參加會審。會審公廨名義上是中國的司法機關,但實際上完全被外國領事所把持。這兩個制度對清末司法權的侵犯,清廷也從國內立法上對之確認,同時,司法權也保留了封建的傳統,說明了司法權的半殖民地化半封建化。領事裁判權的確立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標志。它和會審公廨是此時期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主要表現。

4.《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提示:《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共7章56條。包括:《總綱》、《人民》、《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副總統》、《國務員》、《法院》、《附則》。它以孫中山民權主義為理論基礎,吸收西方資產階級國家「三國分立」、「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平等自由」等憲法原則而制定,集體中體現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精神。主要內容包括:

1、確認中華民國是民主共和國

2、仿效歐美建立「三權分立」政治制度

3、具體規定了人民權利義務和保有財產及營業的自由

5.國民黨政府的司法機構:參見教材P387。

6.六法全書

參見教材P375。

7.《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參見教材P397。

8.試述《中國土地法大綱》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參見教材P427。

作業四

一、名詞解釋

1.刖刑 :商朝的一種肉刑,具體見教材P28。2.非所宜言罪:秦朝的一個罪名,P101。 3.劓殄:商朝的一種死刑方法,P28。 4.官當:《北魏律》和南陳律里規定的貴族官僚的特權,見P175。

二、簡答題

1.簡述《法經》在中國法制發展史上的主要意義:P74。

2.簡述唐朝的法律形式:P195。

3.簡述太平天國處決死刑的主要方法:P341。

4.元律如何嚴禁臣下結黨和內外官交接的:應該是明律規定的內容,這里元律是錯的。P260。

5.國民黨的特種刑事法庭:P388。

三、論述題

1.八議

提示:論述題應該先說明八議的概念,八議的起源和發展(從周禮到三國時魏入律),具體內容以及它的意義和性質。

2.十惡:同上題也應該說明十惡的概念,起源和發展(北齊律中重罪十條,經隋唐發展而成為十惡),具體內容以及意義和性質。

3.試述《中國土地法大綱》:它的制定、主要內容和意義都應該說明。P427。

㈦ 我想上電大的法學本科

接著上電大的就行了,或者是讀個網路教育的本科
國家承認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分為:自學考試,成人高考,中央電大和遠程教育幾種形式(學歷性質是沒有任何區別的),成人高考的學歷現在已經在逐步淘汰了,如果你已經工作了,建議不要上這種形式的,成人高考的學歷分為三種:脫產、函授、業余。其中脫產的基本上已經全部取消了,函授和業余的是每學期集中授課一到兩周,但是現在的面授課已經被扭曲了,老師根本不講課,都是給你畫一下考試重點就完了,你根本學不到東西。而且成人高考的學歷畢業也慢,從你成人高考名開始到你開學就要經過大半年的時間了,然後從入學時間算起,還要學兩年半才能畢業。等你拿到畢業證還要再拖幾個月,所以全部耗時下來要三年半的時間了。太浪費時間了。建議你可以選擇中央電大或者網路教育的學歷,一年兩次注冊,注冊就直接入學了,然後兩年半准時畢業,每個專業的每一門課網上都有教學視頻,只要你有時間還能上網,你就能自主學習,教學站一般也都會有面授課,考試也比較簡單。(註明:畢竟是成人上學,學習不學習都是你自己的事,其實學校是不分好壞的,主要是看你自己願意不願意學習了。)自學考試時所有成人學歷考試中 最難的一種,耗時也是比較長的,基本上你考完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所以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看書備考的話,建議不要選擇自考的。(切忌的一點:只要是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上查不到的學歷就是國家不承認的學歷,請大家一定要報國家承認的正規學歷,現在上當受騙的太多了)

㈧ 自考工商企業管理本科考試科目是哪些拜託各位大神

工商企業管理(獨立本科段)考試課程 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4學分 2)英語(二)14學分 3)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5 學分 4)管理系統中計算機應用 3學分(另實踐1學分) 5)管理學原理 6學分 6)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6學分 7)財務管理學 6學分 8)金融理論與實務 6學分 9)企業經營戰略 6學分 10)組織行為學 4學分 11)質量管理(一) 4學分 12)企業管理咨詢 4學分 13)線性代數(經管類) 4 學分 工商企業管理實習 5 學分 畢業論文(實踐)(不計學分) 不考外語者須加考的課程: 1 物流運作實務 5 學分 2 商業銀行概論 5學分 專科專業不是工商企業管理的考生須加考: 1 企業會計學 6 學分 2 市場營銷學 5學分 3 生產與作業管理 6 學分 有英語四級還是要考英語的,有公共等級英語三級和四級的不用考自考的專本科英語課程。具體免考政策 第一種:考生取得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PETS—3級筆試合格成績可免考本科英語(二);取得PETS—2級以上筆試合格成績可免考專科英語(一); 第二種:各類高等學校畢業生,原來所學專業與自考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相對應的,可免考相應的公共基礎課; 第三種:已有本科學歷的非外語專業畢業生學自考英語專業,可用原來所學的公共外語課(除英語外)免考自考第二外語,其中第二外語必須是規定的36種可作第二外語的語種; 第四種:英語專業外的外語專業專本科畢業生自考英語專業,可免考第二外語; 第五種:各類高等院校的本科結業生、肄業生、退學生參加自考各專業專科學習,可免考已學過且成績合格的公共基礎課; 第六種:已有國家承認專科以上學歷參加自考,可免考已學過且要求相同、成績合格的公共基礎課; 第七種:凡現行考試計劃執行期中的自考課程合格成績,無論哪個專業,專科還是本科,只要是同一門課,名稱相同、代碼相同、學分相同,即可在自考各專業、各層次中通用,且不用辦免考手續。

熱點內容
行政法范疇論文題目 發布:2024-11-15 17:49:43 瀏覽:676
學習經濟法的收獲體會 發布:2024-11-15 17:14:28 瀏覽:687
行政法與民法的交鋒 發布:2024-11-15 17:11:03 瀏覽:772
畜牧獸醫行政法規包括 發布:2024-11-15 17:00:08 瀏覽:926
西方第一個主張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5 16:30:43 瀏覽:995
創遠律師事務所黑律所 發布:2024-11-15 16:26:11 瀏覽:21
法院調查股票 發布:2024-11-15 15:57:34 瀏覽:269
開封人民法院執行網 發布:2024-11-15 15:35:07 瀏覽:332
酒駕法律知識問答 發布:2024-11-15 15:24:02 瀏覽:678
法治文章名 發布:2024-11-15 15:16:25 瀏覽: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