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於曉民法

於曉民法

發布時間: 2022-01-20 14:26:33

A. 民法總則善意相對人是什麼意思

一、民法總則善意相對人

民法上有所謂「善意第三人」、「善意相對人」的概念。此處的「善意」是民法上的概念,有民法上的特殊意義,不能用我們口語中所謂的善意去解釋。

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歸責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善意指的就是沒有過錯。

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法律關系中的其他人的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二、善意取得的成立條件

1、出讓人無權處分;

2、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第三人必須是善意的。善意指不知存在足以影響法律效力的事實的主觀狀態。我們這里所說的善意是指第三人不知道佔有人系非法轉讓。

善意取得,是第三人不知並不應知轉讓人是非法轉讓,一般是誤信其為所有人或其他有處分權的人。

第三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這里的善意,是指取得標的物的第三人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佔有人為非法轉讓。

這里不僅不要求第三人有出讓人有權處分的確信,而且是推定任何參加交易的第三人都具有這種善意。物權法對這種善意的保護,是公信原則的體現。與之相對應的就是惡意第三人。

惡意就是第三人依當時的情況知道或應當知道轉讓人無讓與的權利。即根據當時的環境,依交易的一般情況,可以得出讓與人無權讓與的結論,則第三人應視為惡意。

例如第三人以不正常的低價購買物品,如無相反的證據,應認為是惡意。

3、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4、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綜上所述,民法總則善意相對人指的是善於取得的人,是合同中的第三人,他們取得一定財產,並不是因為自己的過錯。

因此,當合同當事人向其發起請求權的時候,其有權拒絕。在日常生活中,善意取得的情況也十分普遍,構成善意取得必須符合一定條件,包括第三人是出於善意,並且支付一定價格。

(1)於曉民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則編,規定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在民法典中起統領性作用。共分基本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期間計算和附則11章、206條。

善意相對人,即善意第三人。

此處的「善意」是民法上的概念,有民法上的特殊意義,不能用我們口語中所謂的善意去解釋。主要指的是合同的相對人或其他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第三人,因自身沒有過錯也不可歸責於己的行為,取得一定的財產或利益。

區分原則的一個重要後果,是實際上允許相對人在對交易過程中的法律關系和法律狀態的主觀認知方面存在過失,並且,這種過失不影響其「善意相對人」法律身份的成立。但是,顯然,超過一定程度的過失會導致相對人喪失「善意相對人」身份無異。

善意相對人認定標准

1、相對人存在惡意串通情形

如果存在《合同法》第52款所明令禁止的相對方與行為人之間惡意串通的情形,那麼在惡意串通情形下形成的合同無效。這是最基本的除外情形。

2、相對人具有公司內部人身份

如果交易相對人本身就是公司股東或內部人士,自然有義務也有條件對公司的基礎文件及決議事項予以了解,除非股東能證明其已無法正常獲知公司內部信息。

有判決因相對人「為公司內部資產管理委員會的成員,了解公司資產處理的許可權,應該知道法定代表人在未經資產管委會集體決議之前,不得私自處理資產」為由,判定相對人與法定代表人就公司特定資產所簽訂的合同無效。

這是因為相對方「內部人」的身份,提高了其注意義務的標准,推定他知曉公司內部管理規則。

3、基於行業規定的重大過失

在特定行業中,從業人員因其行業的特殊性而承擔著較普通相對方更為專業的注意義務。以金融行業為例,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對於與之交易(如貸款、理財等)的公司有嚴格的審單程序,多數交易還要求事先進行盡職調查。若銀行或金融機構未能嚴格按照銀行業協會所規定的審單流程,應被認定為交易存在重大過失。

4、相對人在特殊交易事項中存在重大過失

這種情況相對比較復雜,個案情況不同,不應當一概而論。但是無論如何,基本的原則是應當根據交易的特殊性、法律的強制性以及相對人對此所承擔的正常的注意義務。例如,在公司增資的情況下,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增資屬於公司重大事項,必須經過三分之二以上資本多數決或者全部同意方可實行」。

如果第三方在沒有見到公司的有效股東會決議的情況下,就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簽訂增資擴股協議,那麼第三方要主張自己是善意相對方的依據是不充分的。

究其法理,因為決定注冊資本的增減是股東的基本權利,作為交易相對方,應當知曉僅憑法定代表人簽字和公司公章不能夠在這些基礎事項中完全反映公司和股東的真實意志。因此,這種情況下,保護股東權益的急迫性已經超過了保護善意相對人的急迫性。

B. 請問大家,講法碩的各個科目的老師哪些講得好呀

對了您的這些書是不是得九月或者十月才能出來呢,要是那樣的話我留郵寄地址的時候就直接留學校的了!

C. 民法典相比較於民法學行法,他具備什麼優勢

(一)開放性

1·針對其他法律淵源的包容性。民法典中的合同法是這方面的典型:合同法作為調整經濟交易關系最為重要的法律,面對永遠處於不斷發展和創新中的交易實踐,當然也不應該「凝滯」或者僵化。以法國為例,首先是單行法的修改,譬如,1975年7月9日和1985年10月11日的法律分別修改了其民法典第1152和1231條,授權法官對於約定過高或者過低的違約金條款進行修改。其次,判例有時候可能會構建出合同法某一領域的規則(例如,前契約階段),或者在民法典之中或之外發展出某些具有重要意義的規則和概念(譬如,前契約階段的信息義務,安全義務,銷售者和製造者的產品責任,合同的協議轉讓和解除等),或者將某一局部適用的規則擴展為一般性規則(譬如同時履行抗辯規則,exceptio non adimpleti cont-ractus)。再次,交易實踐為不斷豐富合同法的內容,使得合同法不斷接納和確認新的交易形式(如解約條款、責任條款、安慰信、獨立擔保)。最後,學理界也不斷將許多理論和概念體系化(合同的對抗性,實質性義務、合同群理論[20]),並不斷突破舊有的制度框架(如方法之債和結果之債的區分)。

2·對於其他法律體系的開放性。在如今各國的立法活動中,比較法無疑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對各主要國家的法律進行比較分析,從中尋求最適合本國的制度安排,這已經是各國在立法中的一項普遍做法。對於外國法的借鑒,這也是法國這個擁有悠久民法傳統的國家的經常性做法。仍舊以法國法為例,譬如,在價格的確定方面,法國最高法院在審判中就曾參考了德國法和羅馬統一私法國際委員會(UNIDROIT)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當時還尚未公布)中單方面確定價格的有關內容[21].在法國最高法院近年的一些關於合同誠信義務的判決中,還可以看到普通法尤其是美國法的影響,譬如所謂的「信賴理論」[22].

3·對於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變遷的敏感性。作為調整主體行為的社會規范之一,法律不可能自外於其他領域,不受其他領域變革的影響,或者不考慮自身對於其他領域的一項———尤其是經濟領域內可能引發的後果。合同法更是如此:對於交易關系的促進、對於經濟生活的良性影響,這是合同法的出發點和歸宿之一。由此,不難理解的是,法國民法典的起草者們拒絕將一方遭受的「損失(lésion)」作為宣告合同無效或者變更的原因之一,因為起草者們「對於大革命時期的多次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大量交易因一方遭受損失而被撤銷的麻煩記憶猶新」[23].在當代,立法機關在制定法律的時候,顯然需要考慮法律的經濟和社會效果:譬如,法國負責研究擔保法改革的專家小組中,除了法學教授和法官以外,還有銀行家、公證人和律師等實務界專家。此外,法院在做出判決時,通常也會考慮判決的經濟影響,譬如,法國最高法院在為某些投資性的人壽保險合同進行定性的時候,就曾大量征詢了公證人、保險公司、經濟和金融部、司法部等部門的意見。另外,最高法院的某些判決的動機也可以從經濟學層面得到解釋。此外,法學界對於經濟分析方法也並不陌生:在合同法中,法國一些學者反對情勢變更理論,也正是基於經濟上的分析。據他們看來,如果經濟情勢的變更能經常性地導致合同的變更的話,這會危害經濟秩序的穩定,損害當事人的合理預期[24](當然這一看法也受到其他一些學者的批評)。

(二)平衡性

平衡性是指法律在制度設計上注重各方當事人之間權利和義務之間的平衡、各種基本價值之間的平衡。那麼就此而言,是否存在關於合同的一個普遍性的定義?比較法研究發現,關於合同這個最基本的法學范疇之一,存在著多種定義和視角。例如,在深受自由主義思想、重商傳統和新教倫理影響的英國,關於合同的觀念就更多的體現出經濟維度的考慮;而在天主教影響深厚、重視合同倫理的法國,其關於合同的看法就呈現出相當的道德主義的特點。如果把視野進一步擴大至伊斯蘭法體系,我們會發現,伊斯蘭教法關於合同的理念又與前述兩大法系存在著很大的差別。這些都說明,即使是關於最為基礎、為各大法系所共有的基本法學范疇,關於其內容的理解,各個法系可能並不相同。

就合同的有關分析框架而言,存在著諸多不同的方法論:經濟學分析方法、社會學分析方法、哲學分析方法、個人主義方法、道德主義方法、連帶主義方法等。就此而言,巴西的最新立法值得關注:其2002年的新法典要求「契約自由必須以理性的方式,在合同的社會功能的限度內行使」。早在一個多世紀前,普通法學者梅因就揭示出所謂「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是一切「進步社會的發展趨勢」;而在當代,許多大陸法學者在更為深入地談論所謂「法律的契約化」現象(如前所述,這一趨勢已經擴展到家庭法、物權法等領域);從法律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並非偶然:它反映出社會生活的組織方式的重心從「法律」向「契約」的轉移;法律為當事者所直接規定的聯結逐漸減少,而當事者通過契約所構建的聯結漸次增加;法律的調整模式逐漸從「強行性法律」向一種「協商性法律」轉變。

在理念和方法論層面,大陸法系關於合同的觀念與普通法系仍然存在某些差別。譬如,就合同的效力而言,盡管兩大法系都會強調古老的拉丁法諺Pactasunt servenda(承諾應當嚴守),這一合同法的奠基性原則卻在兩大法系中有不同的理解。英美法將合同視為「bargain」,強調雙方利益或者好處的交換,兩種允諾的交易,因此,合同一方可以主張「或者我選擇履行,或者我選擇賠償」,任何一種方法是均應被視為可以滿足對方的利益;顯然,交易秩序中並不涉及道德層面的問題,可見,此中處於支配地位的考慮是經濟上的安排。由此,普通法體系中,居於主導地位的責任形式是損害賠償:根據Holmes的著名論斷,原則上,選擇支付損害賠償是當事人的自由;強制實際履行只是一項例外性責任形式。總之,合同法需要考慮的是交易的迅捷、便利、效率。法律經濟學派的「有效違約」理論即是典型:如果違約能創造出更大的效率,則應允許一方選擇以支付違約賠償而解除合同。這明顯反映出一種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道德觀;履約還是違約在這里被純粹解讀為一種利潤最大化的算計,並無道義誠信等方面的考慮。

這正是許多大陸法學者明確反對將合同簡約為「bargain」的原因所在。在合同效力的問題上,大陸法更傾向於合同只有在完全履行之後,才算達到圓滿狀態。例如,受到法國法的影響,智利法律規定「如一方未履行其義務,另一方有權選擇強制其繼續履行合同,或者選擇解除合同並要求對方支付損害賠償」。許多大陸法系國家的某些合同法制度———諸如非違約方解除合同前的催告、約定違約金條款、合同解除只能通過司法程序、拒絕承認情勢變更理論等———都反映出對於合同效力的重視:法律為債權人同時提供了多種選擇,以使合同能得到履行;從債務人的角度來看,法律為促使其履行合同提供了多種制度框架,以使合同不至於終止。在許多大陸法學者看來,強調對己方先前做出的諾言的信守、對於對方的合理期待的尊重,這顯然涉及道德等諸多層面:中世紀教會法和宗教教義的影響,和他的交互性特徵,信守承諾的騎士精神,基本的自然正義觀念……由此,強調進入合同關系的雙方應保持某種「連帶關系」(善意、忠誠、合作和相互扶助等),這只有用經濟分析方法之外的其他分析框架才可以解釋(道德、倫理、宗教、社會學等)[25].法國當代影響甚大的「合同連帶主義(solidarisme contractuel)」思潮,是沿襲了杜爾凱姆、撒萊、德莫格和約瑟朗等人的法社會學思考路徑,反對純粹從商業和經濟學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合同。

(三)經濟性

經濟性是指法律的制度安排有助於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各個環節包括爭端解決環節的成本。在成文法體系中,合同法律規則本身就是交易關系的抽象,這些規則在內容上可以成為一般性的交易條件。由此,在大陸法系中,由於完備的法律規則的存在,對經濟當事者而言無需就合同的所有環節和所有事項,均制定繁簡無遺的龐雜條款———這與普通法的情形有所不同;從微觀角度看,這極大地節省了經濟當事人的時間和成本。

從宏觀角度看,以法典為核心的成文法體系還具有預防和避免爭端的功能。根據一些統計,在美國,司法和訴訟程序的總運作成本(公民、企業、公立機構為律師、法院、司法專家等所負擔的所有費用)約為650億美元,大約佔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2.6%;這一比率在瑞士為0.8%,在法國為0.6%,而在西班牙僅為0.4%.此外,在美國,平均每300名居民中就有一名律師(美國的律師數量據稱佔到了全球總數的70%);這一數字在法國是1700.在美國,每年每10人中就會有一人牽涉到訟爭;這一數字在法國是300[8](P106)。根據一些比較法學者的分析,這其中存在著結構性的原因:在普通法中,當事者無法服從於成文法典,而是受制於法官創造的規則,這使得當事方對於律師具有更大的依賴;而由於當事人預先無法完全知曉規則,由於普通法的訴訟構造和法律文化,當事人也會具有更大的沖動去訴諸法院。

結論

頗有意思的是,根據位於普通法區域的加拿大的渥太華大學所做的一項統計:在全世界,超過150多個國家佔全球60%的人口採用的是大陸法體系;以制定眾多法典為其標志。雖然數字並不具有更多的意義———我們顯然不能因此簡單推導出成文法體系就一定優於普通法系,但是,這起碼使得我們更有理由在實現依法治國的偉大進程中,堅持大陸法傳統,理解法典化是適合於中國的傳統和現實的最合理選擇,從而堅定地繼續已頗有建樹的法典化之路;而中國民法典的最終出台也必將為中國法體系的「質地」增添「現代性」。

D. 於曉光就讓坐大腿一事發聲道歉,這些已婚人士就不能知分寸嗎

是不可以的,可以看到這樣的人是非常過分的,而且做法也很極端,也很不道德,所以這種情況是不好的。

E. 無意暴露他人住址犯法嗎

無意暴露別人的住址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公民個人隱私依法不受他人侵犯,如果行為人泄露別人隱私輕則構成民事侵權,承擔民事責任,重則面臨治安管理處罰,承擔行政責任,更嚴重者會觸犯刑法,構成犯罪。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自;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三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以上供參考

F. 民法理論與實踐 於政文 讀後感

遺忘不能使之沉睡,因為上帝賦予我們永恆的力量。 ——題記 人類文明的進化史是伴隨著社會進步,藉助於不斷成熟的上層建築的發展而逐步演化前行的。其中,法律,尤其是在其萌芽期被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法制,更是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法律之於多數人,浩瀚、復雜甚至艱澀成為其最初的感性認知,關於法律的書籍則更是讓人尤其是非法律專業的人士望而卻步。余定宇先生不是法律學者,他從自己習慣的歷史角度俯瞰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法律思想史,別有況味。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一幕幕歷史畫卷的瞬間,用游記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
他從中華民族的起源黃河出發,在汾水斜陽下,尋找獬豸神獸的依稀足印;在壺口細雨中,聆聽洛陽舊事,感慨鄭國子產"鑄刑鼎"的傳奇;在齊魯曉風里,徜徉徘徊,靜觀"百家爭鳴"的雄奇壯闊;踏上八百里秦川,與秦始皇虛擬對話,看法家的潮起潮落;回首未央宮,再閱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磅礴大氣。
一路的追尋中,余先生為我們勾勒出中國古代法學跌宕起伏的印跡,並最終指出中國古代法學發展中的詬病,只有與時俱進才是根本出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世界著名的法學泰斗陳光中教授稱贊余定宇先生:"一位在法學的激流中,為中國的現實和改革出力的纖夫。
我想,所謂纖夫,就是在一路奔波中,不流連勝景而負重前行的踐行者。
細細品味,其實春秋之前,我國古代法學與西方"古典自然法學"的道路是不謀而合的,比如老子的《道德經》就是中國"自然法學"的典型。可是,戰國以後,在《法經》所代表的以"刑"為核心的法律文化推動下,漸漸形成了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中華法系"。這種重刑輕民、法德結合的法系與以民法為核心的西方"大陸法系",在核心淵源、法律結構、訴訟程序等方面都大相徑庭。
到了隋唐宋,中國古代法學可謂到達鼎盛時期。唐高宗主持制定的《唐律疏議》,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編,是東亞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也標志"中華法系"最終形成。此後,中華法系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印度法系和伊斯蘭法系一起,並稱為世界的五大法系。不過,自南宋以後直至明清,當"西學東漸"、"西法東來"的歷史潮流,浩浩盪盪地席捲而過,落後的法律制度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中華法系"漸漸動搖。直至清朝末年,隨著宣統下台,傳承千年的"中華法系"最終被歷史的塵埃埋沒。
"中華法系"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化在法學領域的集中體現,可為何行至清末就舉步維艱了呢?
清朝末年,世界范圍內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已是"車輪"前行的主流,但清朝統治者固守君主至上等一系列"祖宗家法",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統治。後來迫不得已變法修律,只是生硬地東拆西補直至完全穿上西方法系的"大鞋",始終都沒有意識到以法律為代表的上層建築應由經濟基礎決定,徒有其表的改變只會南轅北轍。
之後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雖然是中國第一部提出"主權在民"的憲法性文獻,但同樣沒有為"車輪"加上合適的"鏈條",變成一紙空文,很快被淹沒。
掩卷而思,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印跡,指的是前人腳踏的地方,也暗示了未來的方向。如果選擇一味傳承,清末統
治者墨守成規的敗北,意味著歷史早已將道路堵死;如果選擇一味照搬,建國後硬套前蘇聯法學造成的"寒流",已讓聞者不寒而慄。那追尋的意義何在?我想,書中給出了答案。
一位法學家曾經說過:別的發明讓人類學會駕馭自然,而法律的發明,則令人類學會如何駕馭自己。作為一名學習了粗淺的法律知識,仰望法律殿堂的初學者,我深深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厚蘊意。法律知識讓我對社會進步、經濟運行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因為物質文明進步的過程,也是精神文明不斷發揮作用的過程,法律作為上層建築的一種,是社會基本的行為規范,約束和保障著各項行為的合規化。正是這種有章可循的制度模式,使得人們的行為被合理的調節,進而使人類社會各個領域有序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是我們掌控了社會,不如說是我們掌控了自己。
有人曾說過:櫻花是一種非常殘忍的花,它下面埋的屍體越多,它的花就開的越燦爛。這樣的一個說法不禁讓我想到了法律,回味它的發展歷程,我不禁感慨,人類在學會和平共處,公平正義地駕馭自身社會的道路上,竟然要留那麼多的鮮血,但值得欣慰的是,他們的鮮血沒有白流,這條法律之路將會越走越寬闊。
閱讀了世界的法律,不僅會想到我國的法治建設。我們都知道,法律應該是公正的,它不僅僅是「刑也,平之如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更不是統治者與執法官們可以隨心所欲的胡作非為,面對這樣一個鮮明的對比,我們可能會產生這樣的反思:什麼時候,我們中國各地的法院門前,也會矗立起一尊正義女神的雕像,或,給我們的獨角神獸雙目蒙上一條毛巾?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信仰以德化眾,以理服人的國家,並且經歷了漫長的封建歲月,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們國家的大多數人都信奉中庸之道,以所謂的「容忍」為美德,殊不知,在這樣一個中庸之道的背後,折射的是一個國家人民法律意識的淡薄,法律不同於道德,於是,我們的國家施行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國策,以德來教化人民,以法來約束人民,但是,我不禁要問:一個信奉中庸之道的民族,能夠創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法制健全的國家嗎?恐怕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吧。
新一輪的社會主義司法改革正在緊鑼密鼓進行,雖然經過三十年建設,中國社會大踏步地走向"依法治國",走向"民主法治";但是在"車輪"的前行中,法律制度仍有滯後與不完善。只有順應"車輪"前進的方向,不斷改革與創新,才能通向文明、走向進步。法治的社會,法治的精神,始終是現代文明社會孜孜不倦的追求。從《尋找法律的印跡》這本書中,我們回望歷史,感慨於古人的先知,更啟迪了我們的混沌。自由、公平和正義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步而衍生的,並將會在人類社會前行的歷程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歷史的悲歌,發人深省。我們不僅要「憶往昔崢嶸歲月」,更要相信,遺忘並不能使之沉睡,因為上帝賦予了我們永恆的力量。

G. 「釋明」在民事訴訟中是什麼意思

釋明制度的核心是法官釋明權,又稱法官釋明義務,是大陸法系的概念。它是指在內當事人的主容張不正確、有矛盾,或者不清楚、不充分,或者當事人誤以為自己提出的證據已經足夠時,法官依據職權向當事人提出關於事實及法律上的質問或指示,讓當事人把不正確和有矛盾的主張予以排除,把不清楚的主張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證據予以補充的權能。

H. 民法與它的調整對象有哪些

1799年霧月18日,拿破崙發動政變,在法國建立了大資產階級專政的政權。拿破崙作為共和國的第一執政,非常重視用法律制度鞏固革命的勝利成果,更特別重視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據資料記載,法國民法典在三年零七個月的起草過程中。共召開了102次會議,拿破崙親自主持的會議在半數以上,親自參加的會議次數就更多了。當時,拿破崙想使法國民法典成為僅次於聖經的一本書,企圖人手一冊,人人按法律辦事。

1804年,這部法典正式公布了,條文達2283條,分3卷、35編、126章。與此同時,勝利的法國資產階級企圖用武力征服世界,其軍隊在拿破崙統領下先後征服了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法國民法典也隨同擴大了地域效力,適用於這些國家和地區,如比利時、盧森堡、義大利及德國的西部和西南部。

後來,滑鐵盧一戰導致軍事擴張失敗,復辟的法國波旁王朝推翻了拿破崙政權。但是,《法國民法典》並沒有因軍事失敗而失效,相反,它仍適用於法國及歐洲的某些地區,而且許多新生的資本主義國家,先後效法法國民法典制定了本國的民法,就是後來建立的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包括我國,其民法也無不受法國民法典的影響。可以說,拿破崙沒有用武力征服世界,但他主持制定的民法典卻征服了世界。此點,拿破崙自己曾不無感觸地說過:「我的光榮不在於打勝了40多個戰役,滑鐵盧會摧毀這么多的勝利……但不會被任何東西摧毀的,會永遠存在的,是我的民法典。」

當然,拿破崙的話有些言過其實,他的法典不會永遠存在,因為法律是階級社會的現象,他的法典只不過存在於資本主義時期,其影響也不會超出階級社會。但以他的法典為開端,存在於資本主義各國的民法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民法都是會長期存在的,在資本主義社會,民法仍被當作僅次於聖經的法律,被視為法律之基石,在社會主義社會,雖然許多人不相信什麼西方宗教信仰中的聖經,但將民法視作聖經仍然不會錯,民法仍是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民法和每個人的利益及日常的許多活動相關,是人人均應通曉的經典。

那麼,什麼是民法呢?我國從民法調整對象的角度對民法進行定義。我國《民法通則》受前蘇聯立法的影響,對民法的定義也是從其調整關系的角度進行,即認為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從民法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民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分為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財產關系是指以財產為媒介而發生的社會關系。

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既包括生產經營性的財產關系,也包括非生產經營性(消費性)的財產關系;既包括商品性的財產關系,也包括非商品性(例如財產繼承)的財產關系;既包括有償的財產關系,也包括無償(如無償保管、贈與)的財產關系;既包括物質財富的生產、集合、分配和消費過程中的財產關系,也包括招神財富的創作、利用、傳播和轉讓過程中的財產關系(如知識產權);既包括由於特定的身份關系和人格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也包括與人身關系無關的財產關系;既包括由於權利的取得和行使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也包括由於權利受到侵犯而產生的財產關系(如賠償損失、返還財產、支付違約金、修理、重作等);既包括靜態的財產關系(財產支配關系),也包括動態的財產關系(財產流轉關系)。

人身關系是指以人格和身份為媒介而發生的公會關系,其中「人」指人格,「身」指身份。人格關系是因人的姓名、生命、健康、婚姻自主、肖像、名譽、榮譽等權利而發生的社會關系,這些關系中所包含的權利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身份關系是因配偶、親屬等身份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身份關系中所包含的權利是維系家庭存續發展的必要。

財產關系是因財產而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是因人格和身份而發生的社會關系,為何民法將二者集合到一起共同作為民法的調整對象呢?其原因在於,二者都具有平等的屬性。這種平等的屬性必然導致主體的平等。主體的平等即主體互不隸屬,同處於平等地位。

關於民法調整的方法,主要分為事前調整和事後調整。事前調整就是塑造社會關系為法律關系,使其符合立法者意志的方向發展,形成一種理想的秩序。事後調整是通過適用民事責任使被破壞的法律關系恢復圓滿狀態。

I. 《為了中國民法》讀後感

你可以寫這本書什麼地方寫的好,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受到了什麼啟發就可以。

J. 民法當中對故意的定義與刑法中的故意一樣嗎

應該說是有區別的。
刑法上的故意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行為人意識到了某一行為結果的發生而追求並希望該結果的發生
間接故意則是行為人放任並不反對結果的發生。
刑法上的故意往往通過犯罪人的動機、目的、行為表現等主客觀方面來映證,需要嚴格的證實並嚴格與過失相區別。
而民法上的故意則一般沒有作出嚴格的定義,其僅作為與過失區別的概念。(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故意和過失都是同樣要承擔相同的侵權責任的,而合同上則實行無過錯責任,違約即承擔責任,所以理論上加以區別的意義沒有刑法那麼大)他的證明要求較寬、概念外延也更廣。
民事上故意存在的「客觀化」、「推定化」的現象。即以侵權人或行為人的客觀行為來作為推定、認定故意的存在依據,如高空拋物,扔東西了即推定為有過錯,就要承擔責任,除非不可抗力。這時區別故意還是過失沒有意義,因為主觀要件已經被「拋物的行為」推定為存在過錯了,即客觀化了,受害人不必對侵權人的主觀狀態加以怎樣的證明。而刑法上的「故意」則萬不能簡單的以一個行為就推定。
另外,如第三人買賣,如果知道處分人無權處分的,即可認定為惡意的(故意),不適用善意第三人保護。此時的故意等同於知曉,刑法上的故意則沒有這么寬的標准和外延,它不僅要求「意識」(知曉?)、而且還要求「態度」(希望、追求?或反對?),其要結合動機、目的考慮充分映證。

熱點內容
濟南市鐵路法院 發布:2025-02-13 11:17:20 瀏覽:530
勞動法全 發布:2025-02-13 11:15:00 瀏覽:881
司法體制的問題 發布:2025-02-13 10:50:19 瀏覽:296
小區對著法院 發布:2025-02-13 09:40:24 瀏覽:1
調解書一經簽收即產生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3 09:06:57 瀏覽:493
河北省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工作條例 發布:2025-02-13 08:11:46 瀏覽:121
行政法簡答題題庫 發布:2025-02-13 07:43:47 瀏覽:24
江蘇自考行政法學 發布:2025-02-13 07:15:33 瀏覽:231
農田糾紛法律咨詢 發布:2025-02-13 07:07:30 瀏覽:815
日常法律顧問服務合同 發布:2025-02-13 06:25:57 瀏覽: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