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賣船
Ⅰ 我國海商法規定的關於船舶所有權的取得
《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海商法》第九條第一款規定,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據此可知,船舶建造完成後權利人即取得所有權,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海商法》第十條規定,船舶由兩個以上的法人或者個人共有的,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據此可知,船舶可以成為共同共有的客體。
Ⅱ 海商法:(1)輪船船方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為什麼 (2)其能否通過約定排除責任以免責
(1)船方應該承擔責任。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承運人有義務使輪船適航,即船方有義務保證自己的船隻有利於航行的目的和貨物的保管。既然本案中的貨物的變質是由於船上的污染物所導致的,那責任肯定歸責與承運人了。
(2)可以。假如承運人與托運人有過責任排除約定的話,根據私法中約定大於法定的原則,承運人是可以免責的
Ⅲ 海商法,船舶優先權的受償順序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下列各項海事請求具有船舶優先權:
1、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根據勞動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勞動合同所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
2、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
3、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
4、海難救助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
5、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
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持有有效的證書,證明已經進行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者具有相應的財務保證的,對其造成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不屬於前款第(五)項規定的范圍。
(3)海商法賣船擴展閱讀:
1、船舶抵押權、船舶留置權、船舶優先權三者的受償順序
在關於船舶的這三項權利中,只有船舶留置權需要佔有船舶。這就使得在同一船舶上可能會發生存在兩種或三種擔保物權的情況,必須確定它們競合時的受償順序,根據我國海商法的規定,三者受償順序為:船舶優先權、船舶留置權、船舶抵押權。
如此設定順序,其原因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才設立了船舶優先權制度,用以保護特定的債權人,所以,該制度是應該得到最優先的考慮。
船舶留置權所擔保的債權直接佔有了船舶,居於有利的地位,而且船舶留置權對於航運事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船舶留置權也得到較優先的考慮。
而船舶抵押權所擔保的一般為借貸之債的普通債權,雖然船舶抵押權對航運業的發展也很重要,但是其受償的迫切性明顯弱於前兩種權利,因而船舶抵押權被置於其他兩個權力之後。
2、船舶優先權項目的受償順序
該權利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受償順序的原則也與一般債權不同,這些原則主要是:
(1)公共政策原則。公共政策原則是指各國立法機關為了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規定海事請求權人享有不同的受償順序。
該原則主要表現在對船員等不利地位人員利益的特殊保護,對因侵權行為所導致的無辜受害者的保護,對海難救助的鼓勵等。船舶優先權的項目在社會公共利益的指導下,分成等級,依次受償。
(2)倒序原則。即時間上後發生的債權優先於先發生的債權受償。一般說來,優先權范圍內的同類海事請求,受償遵循比例原則。
但是,對於其他具有對已存在的船舶優先權起到保全的海事請求時,比例原則不再適用,這是我們應遵循倒序原則。
例如,多個救助報酬請求權同時存在時,時間在後的請求權應該最先受償,因為在後的請求權不僅保全了其他海事請求優先受償的擔保物,使其他船舶優先權得以存續,還使得在前發生的救助報酬請求權得以存續。因此應當給予其更為優先的受償地位。
我國海商法明確規定海事請求受償順序,以維護公共利益。其中救助報酬請求權又適用了倒序原則。
如果存在兩個救助報酬請求權,後發生的應該先受償。根據我國海商法的規定,救助報酬請求權之外的其他四種海事請求權,如果同時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海事請求在同一順序中,那麼它們地位應該是相等的,可以同時得到船舶拍賣所得價款的賠償。
但是,如果船舶拍賣所得不夠清償同類海事請求的全部的,就應該按照該類海事請求債權的比例分別得到賠償。
此外,應該注意到,我國海商法第24條規定了先行撥付制度,即行使船舶優先權產生的費用,以及為維護公共利益的支出可以於拍賣所得中得到最先賠付。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海商法雖然沒有規定船舶優先權的項目包括司法費用和為債權人共同利益支出的費用,即使如此,仍然可以看出兩者可以優先於船舶優先權的項目受償。
參考資料來源:全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Ⅳ 我上船一個月還不到,船東要賣船,有一個月的工資補償嗎合同法律上有這一條嗎
要的!知道要按照「周」來算工資,法律上是偏袒於你的,船東要是不給的話,可以請求法律援助
Ⅳ 關於海商法,高手進
記住:在海商法下,受償順序是船舶優先權,再到船舶抵押權,再到普通債權。留置權相對復雜,因為這里不涉及,不做贅述。
因此,很簡單的是,你要先判斷著11項裡面那些是船舶優先權:根據海商法第22條的規定,上面11項中屬於船舶優先權的是第5項,即船員工資,第6、9、11項,及救助款項,還有第10項,就是港口費用。然後這裡面要注意的就是救助款項在後的要先受償,因為如果沒有此種救助,整個船都沒有,那其他的債權就等於廢了,明白不?所以救助如果發生在後面的,那麼優先受償,因此這些優先權中,第9項救助款項排名第一;其次是10和5,先船員工資後港口規費,也就是先5後10;接著又是救助了,其中11比6先,因此,先11後6,那就是說這5個優先權的受償順序是9-5-10-11-6.
接著我們來看抵押權,這裡面有幾個抵押權?1和8,因為都是已登記的,根據海商法第19條,按照登記先後順序,先登記的是8,因此順序是先8後1,即8-1.
最後是一般債權,即2,3,4,7,這些債權不分先後,比例受償。
因此,最終的順序就是:船舶優先權:9-5-10-11-6——船舶抵押權:8-1——一般債權:2、3、4和7 。
當然,這裡面的順序弄清了,剩下的你應該明白了,以和字開始的都是表示要同時比例受償哈。當然,我沒看數字,也沒看案情,反正就是這么個賠償順序,有錢就一直給,沒錢就給到誰是誰,剩下的自認倒霉。
Ⅵ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規定船舶多少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規定船舶是指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動式裝置,但是用於軍事的、政府公務的船舶和20總噸以下的小型船艇除外。船舶是一種主要在地理水中運行的人造交通工具。民用船舶一般分為運輸船、工程船、漁船、港務船等。船體一般用於布置動力裝置、裝載貨物、儲存燃油和淡水,以及布置其他各種艙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第三條
本法所稱船舶,是指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動式裝置,但是用於軍事的、政府公務的船舶和20總噸以下的小型船艇除外。前款所稱船舶,包括船舶屬具。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之間的海上運輸和拖航,由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船舶經營。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非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批准,外國籍船舶不得經營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之間的海上運輸和拖航。第五條
船舶經依法登記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有權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航行。船舶非法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航行的,由有關機關予以制止,處以罰款。
Ⅶ 海商法中的船舶
海商法船舶定義在第三條,可海船或海上移動裝置,排除政府公務,軍事,和內20總噸容以下。政府和軍船由行政法和其他法律調整,海商法是調整民商事關系的法律,故不包括。
海上運輸方面,海商法第四章主要是調整國際海上運輸,沒有特別對船舶定義。
海難救助,規定了救助船和被救助船,具體看法條。
船舶碰撞,是必須有一條海商法意義上的船舶,另外一條不準是政府公務,法條很簡單!
Ⅷ 我國《海商法》代表的是船方利益還是貨方利益
是平衡雙方權益,且符合法理的,並不是代表哪方利益。
Ⅸ 簡述我國海商法意義上船舶的概念及其法律性質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對船舶的概念是這樣定義的:
第三條內 本法所稱船舶,是容指海船和其他海上移動式裝置,但是用於軍事的、政府公務的船舶和20總噸以下的小型船艇除外。
其法律性質如下:
1、船舶的不動產性。
法律上將船舶作為不動產處理。
(1)船舶的所有權需要登記。
(2)船舶是領土的延伸。
2、船舶的人格性。
(1)船舶有名稱,一經登記未經許可不得有更改。
(2)船舶有國籍,無國籍或不懸掛一國國旗的船舶,在海上航行均不受法律的保護。
(3)船舶有船籍港即住所。
(4)船舶有失蹤或行蹤不明等問題。
3、船舶是合成物。
船舶是由船體(也稱船殼)、船上機器設備、甲板、桅檣和船艙等兩個以上個體所組成的統一物,各部分單獨存在時都不能使船舶發揮其效能,即每一個體都不能脫離船舶這個整體而在法律上獨立存在。強調船舶合成物的屬性主要是從船舶作為海上運輸工具的角度出發的,但船舶在法律上的這種不可分性並非是絕對的,也有例外,如為船舶保險時,因船舶的各部分有相對獨立的使用價值而可僅就船體投保、就船體或屬具分別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