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85條
❶ 民法通則第五款第十八條。
按法律賠償錢款
❷ 怎麼樣簽合同看詳情
合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目的,明確彼此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合同屬於經濟文書,但在實際使用中已遠遠超出了經濟范疇,所以又被稱為契約文書。契約,即憑據、約定,是用來證明買賣、抵押、租賃、轉讓等關系的文書。合同是現代民法最重要的法律概念之一,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合同是指一切以明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協議,它包含了所有法律部門中的合同關系,不僅包括民法中的合同,還包括行政法規中的行政合同,勞動法中的勞動合同等。狹義的合同是將合同僅僅看成民事合同,即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合同法》對合同的定義:「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合同法中的合同是狹義的合同。
比較一下《民法通則》的合同概念。《民法通則》第85條規定:「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由於整個民法都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的,《民法通則》第85條「當事人之間」與《合同法》「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措辭雖然不同,意義卻毫無二致。「民事關系」也無非是「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簡稱。因此從純文義解釋的角度來看,《民法通則》第85條與《合同法》第二條的合同概念是相同的。
但問題到此遠遠沒有結束,由於《民法通則》的合同定義出現在「債權」一節中,而且第85條合同的定義緊接在第84條債權的定義之後,再加上《民法通則》在其他部分不使用「合同」一詞而使用「協議」一詞,依體系解釋方法和法意解釋方法,第85條中的「民事關系」一詞顯然應作限縮性解釋,解釋為「債權債務關系」,換句話說,我國《民法通則》中的合同概念,僅僅是債權合同的概念。
《合同法》的合同概念是否也限於債權合同呢?由於《合同法》第二條第二款將「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排斥在《合同法》的適用范圍之外,實際上《合同法》的合同概念仍然是債權合同的概念,與《民法通則》的合同概念完全一致。
❸ 民法總則關於相鄰關系的規定
我國《民法總則中》沒有相鄰關系的規定,我國《民法通則》有對於相鄰關系的規定。
《民法通則》對於相鄰關系的相關規定:
第83條「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第100條「一方必須在相鄰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應當予以准許;因此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101條「對於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響他人生產、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礙或者恢復原狀的,應當予以支持。但有條件另開通道的,也可以另開通道。」
第102條「處理相鄰房屋滴水糾紛時,對有過錯的一方造成他方損害的,應當責令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第103條「相鄰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溝、水池、地窯等或者種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應當分別情況,責令其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3)民法總則85條擴展閱讀:
不動產相鄰關系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相鄰關系發生在兩個以上的不動產相鄰的所有權人或者使用人之間。相鄰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使法人;可以是財產所有人,如集體組織、房屋所有人,也可以是非所有人,如承包經營人、承租人。
第二。相鄰關系的客體一般不是不動產和動產本身,而是由行使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所引起的和鄰人有關的經濟利益或者其他利益,如雜訊影響鄰人休息,對於不動產和動產本身的歸屬並不發生爭議。有的相鄰關系的客體是物,例如,相鄰竹木歸屬關系。
第三,相鄰關系的發生常與不動產的自然條件有關,即兩個以上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的財產應當是相鄰的。如上例承包經營人乙不通過承包經營人甲承包的土地不能到達自己承包的土地。如果甲、乙之間的土地一個在河北,一個在西藏,自然就不可能發生這種通行關系。
所謂「相鄰」,不以不動產的直接相鄰為限。例如甲、乙兩村處於同一條河流的上下游,兩村雖然不直接相鄰,但亦可能因用水、流水、截水與排水關系,而又相鄰關系適用的餘地。
相鄰關系的規則一般應由法律明文規定。但是,由於不動產利用關系的復雜性,法律不可能對所有的相鄰關系都作出明確的規定,因此,《物權法》第85條規定: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❹ 民法通則第85條內容是什麼
第八十五條 合同的定義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關系的協議。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❺ 民法通則126條對應民法總則多少條
《民法通則》中關於侵權的民事責任(含第126條),在《民法總則》中不再專門作內出規定,這部分容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侵權責任法》的第85條中。
一、《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
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二、《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五條
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十八條二百零五條
第四條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回
第十八條 監護人應當答履行監護職責,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最後一條是第一百五十六條,沒有第二百零五條。
❼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是怎樣規定的
您好,根抄據《民法通則》襲
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