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法有哪些
Ⅰ 古羅馬第一部典型公民法是什麼
據我所學!古羅馬是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至於《公民法》與《萬民法》,我不是很記得!
Ⅱ 求羅馬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
二者有以下幾方面區別:
1、對象不同:
()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 ;
(2)萬民法的對象是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非羅馬公民之間;
2、內容不同:
(1)公民法的內容是公法較多;
(2)萬民法的內容是所有權與債法;
3、來源不同:
(1)公民法的來源是民眾大會、元老院決議,習慣法規范;
(2)萬民法的來源是清除了形式主義的羅馬固有的「私法」規范;同羅馬人發生聯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規范;以及地中海商人通用的商業習慣與法規等;
4、程序不同:
(1)公民法的程序形式主義;
(2)萬民法的程序更為靈活。
(2)公民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早期的「古羅馬平民」與「古羅馬公民」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不過兩者都是自由民,至於奴隸的地位則沒有任何差別。
王政時代後期,古羅馬平民大都是外來的移民以及脫離古羅馬血緣群體的社會成員,被排除在古羅馬公民的血緣組織之外,因而具有政治和經濟上的無權性(比如公有地的使用權),經濟上的私有性和對羅馬貴族和氏族部落的依附性。從法律上看,《公民法》適用於古羅馬公民,而《萬民法》適用於古羅馬平民。
任何在羅馬出生的男人都是羅馬公民,奴隸除外。公民有權投票,婦女除外。公民有權立約,有權具備合法的婚姻。公民不能夠被判處死刑,除非他們被控訴叛國罪。
馬的自由民指居住在羅馬境內但不具備羅馬公民的身份,自由民的根本特徵是享有財產權。自由民可區分為上層和下層,即貴族和平民兩部分。前者不僅擁有大量地產和其他財產,而且享受各種政治特權。
Ⅲ 羅馬公民法有哪些主要缺陷 歷史考試問題
它是以往羅馬法習慣法的匯編,其中摻雜著原始、落後的古老習俗,保留了某些維護貴族特權的不合理法則。
法則不夠完善,有許多不足的紕漏
羅馬法的制定主要是體現帝國統治者的利益,對於被統治者來說,只能承擔義務,受到不公正的處罰。
保護奴隸制生產關系,在後期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帝國危機並走向全面滅亡。
沒有完全的保證公民的權利,不具有公平性。
Ⅳ 公民法和萬民法的主要區別是什麼它們各自包括哪些內容
羅馬法分為公民法和萬民法。
公民法這種法律制度由公元前450年開始公布的回"十二銅表法"逐漸演變而來,適答用於共和國時期的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公民法是保護羅馬公民的,較寬松。)
萬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繼公民法之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羅馬司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調整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羅馬法律。在羅馬法司法體系中,萬民法是比較成熟和發達的部分,也是後期羅馬法的基本內容。(萬民法是來規制除羅馬人以外的羅馬帝國的人,比較嚴厲。)
但他們本質上都是維護奴隸主的利益的手段。
Ⅳ 日本公民法的全文內容有哪些
日本民法(不再稱「新民法」)的各部分存在著嚴重的矛盾。
就民法的全部說,其中的兩大部分即財產法和身份法(親屬編和繼承編)是矛盾的。財產法是建立在個人主義的自由經濟的基礎上、以近代民法中的所有權不可侵犯、契約自由、個人責任的三大原則為指導的,符合於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近代法律。身份法則是建立在封建的、家長制的家族制度基礎之上的,不承認家族成員(包括家屬、妻、子女)的獨立人格和平等地位的法律。表面上,似乎這兩部分互不相關,兩部分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上,不同的原則上,互不影響。實際上,經濟關系和身份關系是密切相關的,身份上的支配關系與經濟上的平等關系是互不相容的。在中世紀的農奴制之上不可能存在自由平等的身份關系,就是這個道理。
親屬法
日本親屬法的基本在家制。家的核心是戶主(家長),戶主為進行其對全家族的支配(統治),擁有強大的戶主權。在日本舊民法中,稍稍受到削弱的戶主權,在新民法中得到加強。戶主權的內容主要有:⑴對家屬的居所指定權(明治民法第749條);⑵對家屬入家去家的同意權(第735、737、738、743條);⑶對家屬的婚姻、收養的同意權(第750、776、848條);⑷對不服從統治的家屬進行制裁的離籍權與復籍拒絕權(第741、749Ⅲ、750條);⑸對家屬的婚姻、收養的撤銷權(第780條)等。明治民法中規定的戶主權,較之明治維新前封建社會家族制度中的強大的戶主權當然略有不同,但仍足以對家族進行統治,加上舊日習慣力量的影響,戶主事實上具有較民法規定的更強大的統治力。戶主的這種地位,又因家督繼承中的全部財產獨占繼承而得到加強。
在這種家族制度之下,婚姻關系、親子關系都從屬於維持「家」這—最終目的。在法律上必然表現為男尊女卑、夫尊妻卑等等。法國民法典中原來也有許多限制妻的能力的規定,例如要夫經夫的許可不得進行訴訟(第215條),妻未經夫同意,不得為某些法律行為(第217條),但法律同時規定了補救辦法(如審判員得許可妻進行訴訟,法院得經妻的請求許可其實施法律行為,第218、219條)。但日本民法硬性規定妻的能力是受限制的。因而在日本民法里,妻與未成年人、禁治產人並列為無能力人。
日本民法里的家制自始至終是新舊思潮的斗爭焦點。這是因為,這不僅僅是民法中的問題,而且聯繫到憲法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政治性問題。在明治憲法的整體體制之下,家為國之本,家長(戶主)制與天皇制是一脈相承的。忠孝一本,否定對家長的孝,也是否定對天皇的忠。「民法出而忠孝亡」,當然是絕對不可以的。
財產法
在財產法的內部,也存在著矛盾。日本民法物構權編里的永佃權就是從封建的地主佃農關系沿襲下來的封建的不平等關系。永佃權(永久耕作權)稱為「永」,而民法規定不得超過50年(第278條),這實際上是對農民的剝奪(德川時代還允許農民對自己開墾的土地有永久耕作權)。在永佃權里,有許多不利於農民或對農民極其苛酷的規定,如永佃權人只要繼續兩年怠付佃租或受破產宣告時,地主就可請求消滅永佃權(第276條),又如永佃權人即使因不可抗力而減少收益受到損失,仍不得請求減免佃租(第274條),第275條規定,永佃權人因不可抗力連續3年全無收益,或在5年以上期內收益少於佃租時,可以拋棄其權利。這一條表面上是授與永佃權人一種「權利」(拋棄),實際上是將土地交給地主。第272條又規定,地主可以約定禁止永佃權人將永佃權讓與他人或將土地出租。總之,永佃權人完全是—個無權者。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是違反近代民法的精神的,只能說它是一種變相的封建關系。[3]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充滿封建氣息的民法典,仍然不能見容於日本的一些衛道士。原來,在個人主義的財產法之下,承認家屬個人享有財產而且准許其積累財產,家屬在經濟上有了地位和實力就會發生「獨立」思想,他們對戶主的「恭順意識」和孝心就減弱了,這當然是對封建家族制度的沖擊。大正8年(1919年),日本政府根據臨時教育會議的建議,設置臨時法制審議會,著手對民法的親屬繼承兩編進行修改,主要是要恢復日本自古以來的「淳風美俗」。法制審議會於大正14年(1925年)和昭和2年(1927年)先後提出對兩編的「改正要綱」。日本政府設立民法改正調查委員會對民法進行修改。正在要進行修改時,日本戰敗,這個工作被擱置了。如果不是這樣,真正不知這個「新民法」又會改成什麼樣。[4]
Ⅵ 公民法 萬民法有什麼不同
這是羅馬法里的分類。
羅馬法分為市民法和萬民法。
市民法是保護羅馬公民的,較寬松。萬民法是來規制除羅馬人以外的人的,比較嚴厲。
Ⅶ 公民法和萬民法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首先,羅馬的公民法特別注重形式,如法庭上必須用固定的語言、還要祭神、還有特別的手勢等等,誰錯一點就算敗訴。外邦人無法接受。第二,它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可以不認可外邦人。而高盧人、西班牙、義大利人也有自己的公民法。羅馬政府設置了外事裁判官來處理外邦人之間以及羅馬人與外邦人之間的訴訟案件。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萬民法體系。它普遍適用於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把外邦人歸入,使他們也成為法律主體。萬民法內容很多,是把各種法統為萬民法。針對行省地區還有各行省的法,但是要服從中央。
盡管萬民法還不是非常的完整統一,但萬民法取代公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適用范圍。它協調羅馬人和外邦人之間的關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間的關系,羅馬和外邦之間的政治、軍事、經濟關系。它可被看作是准國際法的最早形態,對於在龐大帝國內維系、協調各地區的民族關系也起有重要作用。成為鞏固羅馬統治的重要工具。
Ⅷ 什麼是公民法它有什麼特點萬民法是如何形成的有什麼特點什麼是自然法是誰提出的有什麼意義
.1。
公民法基本上是羅馬及其公民的法律。
2。作為公民法,它是以成文和非成文兩種形式存在著,包括元老院的法令、元首的命令、大法官的布告,也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古代習慣。當然十二銅表法曄包括在內。
3。萬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繼公民法之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羅馬司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調整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羅馬法律。在羅馬法司法體系中,萬民法是比較成熟和發達的部分,也是後期羅馬法的基本內容。
萬民法的調整范圍最初只限於羅馬司法管轄范圍內的羅馬公民與異邦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異邦人本身間的關系,後來逐漸成為調整各國公民之間關系的法律。
4。萬民法具有以案例為 主、靈活方便的特點,適用范圍的擴大,也使它克服了以往那種狹隘民族性的缺點,因而更能滿足整個社會的普遍要求,更能適應奴隸主階級的利益需要。
5。關於自然法的含義,在人類認識史上出現過多種不同的認識。但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為一切指定法制基礎的關於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它萌發於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斷定能夠發現永恆不便的標准,以作為評價成文法優劣的參照。.
6。7自然法(Natural Law)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法律,而是一種昭示了絕對公理和終極價值的正義論。在西方文化中的「nature」,有點類似於中華文明中的「天」,指的是一種不隨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的客觀世界。「nature」是永恆的,絕對的,無條件的,這就決定了人權的普適性。而這種「天道」也決定了人們必須用合乎「人權」的方式來對待任何一個人,任何蔑視,損害,否定「人權」的行為都是「逆天而行」,這就是人權的道義性。
8。羅馬法的作用(內容):
1、調整財產關系,規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核心)
2、制約或消除父家長權和夫權,保證子女的財產權和婚姻自主權
3、保護除奴隸以外自由民的權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護他們的多種權利
4、滲透自然法的思想
.9羅馬法的影響:
第一,羅馬法是建立在簡單商品生產基礎之上的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它對簡單商品生產的一切重要關系如買賣、借貸等契約以及其財產關系都有非常詳細和明確的規定,以致一切後來的法律都不能對它做任何實質性的修改,成為後世立法的基礎。
第二,羅馬法的內容和立法技術遠比其他奴隸制和封建製法更為詳盡,它所確定的概念和原則具有措詞確切、嚴格、簡明和結論清晰的特點,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圍內形式上平等、契約以當事人之合意為生效的主要條件和財產無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則,都是適合於資產階級採用的現成的准則。
第三,羅馬法中體現的理性原則、衡平觀念等,也非常適合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摧毀專制黑暗的封建法制、克服諸侯割據和政治分裂局面以及建立統一的資產階級法制的重要武器。
第四,羅馬統治階級運用武力擴大其版圖,強行適用羅馬法律,以及被征服地居民折服羅馬法的完備發達而自願採用,是羅馬法對後世,尤其是西方資產階級立法發生巨大影響的又一個原因。
第五,羅馬的人權主義到目前為止都是適用於整個世界的,它的設立對於整個世界的法律設定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Ⅸ 公民法指什麼時期的法律
羅馬公民法這種法律制度由公元前450年開始公布的"十二銅表法"逐漸演變而來。在共和國的最後幾個世紀,"十二銅表法"已被新條例新原則的發展所取代。這些新條例和新原則有不同的來源:有的來自習慣上的變化;有的來自斯多亞派教義;有的來自判決書,尤其是來自大法官的文告。羅馬大法官是有權維護和解釋特殊訴訟法和向陪審團發布判決案件指示的高級行政官。陪審團僅解決事實問題;全部法律爭端要由大法官裁決,一般說來,他的解釋就成了未來判決類似案件的先例。因此一系列司法程序的建立,同後來英國的習慣法有某些相似之處
Ⅹ 歷史:公民法習慣法萬民法成文法自然法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公民法這種法律制度由公元前450年開始公布的"十二銅表法"逐漸演變而來,適用於共和國時期的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公民法是保護羅馬公民的,較寬松。)
萬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繼公民法之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羅馬司法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來調整羅馬公民和異邦人之間以及異邦人和異邦人之間民事法律關系的羅馬法律。在羅馬法司法體系中,萬民法是比較成熟和發達的部分,也是後期羅馬法的基本內容。(萬民法是來規制除羅馬人以外的羅馬帝國的人,比較嚴厲。
公元前8至6世紀的王政時期,古羅馬法律的表現形式是原始習慣法。公元前6世紀末奴隸制國家形成以後,羅馬法律從不成文的習慣法向成文法演進,公元前451一前450年,羅馬制定著名的《十二銅表法》,這是羅馬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前的習慣法是口耳相偉,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習慣法時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銅表法的出現,使刑事訴訟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訴訟中的裁決有了確定和公開的法律條文作為准繩,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司法專斷。十二銅表法是當時羅馬社會政治斗爭,特別是平民與氏族貴族斗爭的產物。它集中了過去的習慣法,並結合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編纂而成。它是羅馬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的重要標志,是羅馬法發展的基礎
貴族享有了太多特權,他們有任意解釋和曲解習慣法的權利,所謂習慣法就是不成文的規條,這導致平民和貴族之間的矛盾日益劇烈。兩個階級經過長久的斗爭,才有了羅馬成文法,這部成文法最早也稱「十二銅表法」。
關於自然法的含義,在人類認識史上出現過多種不同的認識。但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為一切制定法制基礎的關於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它萌發於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