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薩邦司法案

薩邦司法案

發布時間: 2022-01-21 15:44:38

① 東帝汶事件具體情況。

簡要歷史
東帝汶位於東南亞努沙登加拉群島最東端,島國。包括帝汶島東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歐庫西地區以及附近的阿陶羅島和東端的雅庫島。西部與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海岸線長735公里。境內多山,沿海有平原和谷地,大部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平原、谷地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平均濕度為70%~80%。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但地區差異較大:北部沿海地區每年5月至11月為旱季,12月至翌年5月為雨季,年降水量為500~1500毫米;南部沿海地區6月至12月為旱季,12月至翌年2月及5至6月為雨季,年降水量為1500-2000毫米;中部山區年降水量為2500~3000毫米。
16世紀前,帝汶島曾先後由以蘇門達臘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國和以爪哇為中心的麻喏巴歇(滿者伯夷)王國統治。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帝汶島。1613年,荷蘭勢力侵入,於1618年在西帝汶建立基地,排擠葡勢力至東部地區。18世紀,英國殖民者曾短暫控制西帝汶。1816年,荷蘭恢復對帝汶島的殖民地位。1859年,葡、荷簽訂條約,重新瓜分帝汶島。帝汶島東部及歐庫西歸葡,西部並入荷屬東印度(今印尼)。1942年日本佔領東帝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澳大利亞曾一度負責管理東帝汶,不久後葡恢復對東帝汶的殖民統治,1951年將東帝汶改為葡海外省。1960年,第1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1542號決議,宣布東帝汶島及附屬地為"非自治領土",由葡萄牙管理。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發「武裝部隊運動」推翻了獨裁政權,葡開始民主化和非殖民化進程。1975年葡政府允許東帝汶舉行公民投票,實行民族自決。主張獨立的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簡稱革陣)、主張同葡維持關系的民主聯盟(簡稱民盟)、主張同印尼合並的帝汶人民民主協會(簡稱民協)三方之間因政見不同引發內戰。革陣於1975年11月28日單方面宣布東帝汶獨立,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同年12月,印尼出兵東帝汶,1976年宣布東為印尼第27個省。1975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印尼撤軍,呼籲各國尊重東帝汶的領土完整和人民自決權利。此後聯合國大會多次審議東帝汶問題。1982年聯大表決通過支持東帝汶人民自決的決議。從1983年至1998年,在聯合國秘書長斡旋下,葡萄牙與印尼政府就東帝汶問題進行了十幾輪談判。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1998年印尼蘇哈托政權下台。1999年1月,印尼總統哈比比同意東帝汶通過全民公決選擇自治或脫離印尼。5月5日,印尼、葡萄牙和聯合國三方就東帝汶舉行全民公決簽署協議。6月1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成立聯合國駐東帝汶特派團(UNAMET),於8月30日主持東帝汶全民公決。東45萬登記選民中,約44萬人參加了投票,其中78.5%贊成獨立。哈比比總統當日表示接受投票結果。投票後東親印尼派與獨立派發生流血沖突,東帝汶局勢惡化,聯合國特派團被迫撤出,約20多萬難民逃至西帝汶。9月,哈比比總統宣布同意多國部隊進駐東帝汶。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成立由澳大利亞為首、約8000人組成的多國部隊,並於9月20日正式進駐東帝汶,與印尼駐軍進行權力移交。10月,印尼人民協商會議通過決議正式批准東帝汶脫離印尼。同月,安理會通過第1272號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UNTAET,簡稱聯東當局),全面接管東帝汶內外事務。
1999年11月,東帝汶成立具有準內閣、准立法機構性質的全國協商委員會(NCC),2000年7月成立首屆過渡內閣,2001年8月舉行制憲議會選舉,9月15日成立制憲議會和第二屆過渡內閣,2002年4月舉行總統選舉,東獨立運動領袖夏納納·古斯芒當選。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是本世紀第一個新生國家。
聯合國繼續向東帝汶派駐由軍隊,民警和文職官員組成的支助團(UNMISET),協助東帝汶政府工作,任期至 2005年5月。2005年5月20日,聯合國在東設立為期一年的後續特派團,即聯合國東帝汶辦事處(UNOTIL),繼續為東政府重建工作提供協助。2006年8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向東派遣任期為六個月的聯合國綜合特派團(UNMIT),以協助保持東局勢穩定,幫助東舉行2007年總統和議會大選。2007年2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將特派團任期延長一年,確保東社會治安和大選順利進行。
2007年5月9日,奧爾塔當選東帝汶總統,古斯芒被任命為總理。
[編輯本段]政治
東帝汶獨立以來,局勢總體穩定。東政府加強行政、司法和警務建設,致力於推進經濟重建和社會發展。2004年,東頒布了政黨法,一批涉及行政、司法、商業、投資的法案提交議會討論;地方政權建設基本完成,政府管理深入到基層。
但東經濟基礎薄弱,政府缺乏執政經驗,失業和貧困問題較為突出,民眾不滿情緒時有浮現。2006年初以來,600名被開除士兵鬧事,引發大規模社會騷亂,30多人死亡,60多人受傷,20多萬人逃亡。6月27日,東總理阿爾卡蒂里辭職,獨立人士、前國務兼外長與合作部長(外長)、前國防部長奧爾塔接任政府總理。新政府於2006年7月14日成立,任期至2007年大選前。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地區(Districts):阿伊萊烏、阿伊納羅、包考、博博納羅、帝力、埃爾梅拉、勞滕、利基卡、馬納圖托、馬努法伊、歐庫西、蘇艾和維韋克;區以下有65個縣(Sub-Districts),443個鄉(「蘇古」,Sucos),2236個村(Aldeias)。

【經濟】經濟處於重建階段。1999年脫離印尼以來,經濟主要依靠外國援助和國際機構拉動當地消費,2001年GDP增長18%,達3.87億美元。但隨著國際職員大批撤離,服務業急劇萎縮,加上旱澇災害造成農業歉收,經濟增長大幅滑坡,2003年、2004年GDP分別為3.41和3.53億美元。
2005年,東石油收入有較快增長,農業收成較好,但國內消費市場仍處於蕭條之中,非石油業增長緩慢。2005年非石油領域國內生產總值3.499億美元,增長2.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4美元。2006年因發生社會騷亂,東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2006年東經濟將出現1.6%的負增長,通貨膨脹率由05年的0.9%上升至5.7%。
為擴大油氣收入,東2005年7月設立石油基金,至2006年底已達10億美元。
東通用美元,發行有與美元等值的本國硬幣。
(資料來源:200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報告和2006年世界銀行統計資料)
【資源】 主要礦藏有金、錳、鉻、錫、銅等,帝汶海有儲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帝汶海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
【工業】2003年工業產值7435萬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21.8%。以印刷、肥皂、手帕、紡織業為主。
【礦業】 以石油、天然氣為主。2004財政年度油氣收入4100萬美元,2005年油氣收入2.65億美元。
【農業】 農業人口占總人口90%,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主要農產品有玉米、稻穀、薯類等。糧食不能自給。經濟作物有咖啡、橡膠、椰子等,咖啡是主要出口產品。2005年農、林、漁業產值1.113億美元。農業是其經濟支柱。農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許多地區的居民基本上還處於自然經濟狀態中。主產玉米、稻穀、薯類等。經濟作物有咖啡、橡膠、可可和椰子等。飼養馬、牛、羊等牲畜,帝汶種小馬頗有名氣。工業基礎薄弱,僅帝力及附近有小型的加工業。主要出口咖啡、椰子、紫檀木、橡膠;主要進口食品、紡織品、車輛及其它工業品。交通不發達,有2 000多千米的土公路,僅旱季能通行。 帝力是唯一深水港,近郊有兩個小機場,包考鎮有一個國際機場。
【旅遊業】 多山、湖、泉、海灘,具有一定旅遊潛力,但旅遊資源尚待開發。除帝力外,其它地區幾無旅館,國際航班很少。1989至1995年,每年赴東旅遊的外國遊客約1500人。
【氣候】高溫多雨,無寒暑季節變化。
【交通運輸】 基礎設施差,交通不便。公路總長3800公里,許多道路只能在旱季通車。帝力港為深水港,另有COM海港、HERA漁港等。帝力機場為東唯一國際機場,另有3個一級機場、5個二級機場。
【財政金融】2006/2007財政年度總預算為3.15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商業銀行存款達8400萬美元。現有葡萄牙國民海外銀行(BNU)、澳新銀行(ANZ)、印尼曼迪利銀行(Mandiri)等外資銀行。
【對外貿易】 積極發展外貿,努力擴大出口。主要出口產品為咖啡、檀香木、橡膠和椰子等經濟作物,其中咖啡約占總出口額的90%。2005年貨物貿易進口1.02億美元,減少10.46%;出口809.3萬美元,增長16%。印尼是東最大進口國,占進口總額47%;美國是東最大出口國,占出口總額49%。
【外國資本】 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外資投入增加。截止2007年2月,共吸引外資1.63億美元。
【外國援助】1999年底,世行首次召開東帝汶捐助國會議(2003年6月改名為"東帝汶與發展夥伴會議"),此後會議每半年召開一次,討論東財政預算和國家發展戰略,並設立兩個基金,即由聯合國經管的統一信託基金(CFET)和世行經管的東帝汶信託基金(TFET),作為對東捐助渠道。截至2005年4月,美國承諾對東援助約1億美元,約70%已落實。日本約2億美元,已基本執行完畢,2005年財政年度將再向東提供2000萬美元援助。歐盟共承諾約7億歐元,其中6億已撥付。亞洲開發銀行已提供930萬美元援助。澳大利亞每年提供約4000萬澳元,葡萄牙每年提供約2000萬美元。
人民生活 2002年被聯合國列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全國有4座醫院,縣一級設有衛生中心,僅能向60%有人口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生育率7.8%,為世界最高。平均預期壽命55.5歲,50%的兒童營養不良,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8%。全國41%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2/3人口無飲用水。全國失業率8.5%,城市失業率為40%。
2005年人口增長5.4%,高於經濟增速,導致貧困和失業加劇。2006年因爆發社會騷亂,難民人數激增。截至2006年底,難民總數約2.3萬,主要集中在首都帝力市。
【軍事】 東帝汶國防軍2001年2月成立,原為東帝汶民族解放軍,司令部位於帝力市。總司令塔烏爾·馬坦·魯瓦克准將(Taur Matan RUAK)。2005財年東國防預算約600萬美元。東警察部隊截至2004年底已完成部署約3000人。
東帝汶獨立過渡期間,由聯合國維和部隊擔負防務工作,總軍力最多時達8950人。東帝汶建國後,防務工作逐步向東國防軍轉移,聯合國維和部隊人數一度削減。2006年4月,600名印尼國防軍因待遇不滿,舉行抗議示威而被開除。此事引發東社會大規模騷亂,軍警系統全部陷於癱瘓。國際維和部隊進駐後,東政府開始重建軍隊和警察部隊。
【文化教育】共有小學700所,初中100所,科技院校10所。東帝汶國立大學於2000年11月重新開辦,在校生500人。全國文盲率約48%,其中農村文盲率達80%左右,入學律66%。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帝汶郵報》(Timor Post),2002年11月8日創辦的葡萄牙語報,日發行量約2000份。《東帝汶之聲》(Suara Timor Lorosae),德頓語、印尼語和葡語報,日發行量約2000份。尚未成立通訊社,主要葡語新聞來源於葡萄牙盧薩社(LUSA,又名葡通社)。
【電台和電視台有】東帝汶國家電台(RNTL),節目覆蓋率90%,用葡語和德頓語播出;東帝汶電視台(TVTL),節目覆蓋率30%,用葡語和德頓語播出;東帝汶民族解放軍電台--希望之聲(RADIO FALINTIL-VOZ DA ESPERANCA),用德頓語和葡語廣播。
[編輯本段]外交
【對外關系】 奉行務實平衡、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首先重視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其次重視發展與印尼、葡萄牙、澳大利亞、美國以及亞洲國家的關系,廣泛尋求國際援助。截止2006年2月已與100多個國家建交,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在帝力設立了大使館(或代表處),並派遣了常駐大使或代表。阿根廷等30多個國家向東派駐了非常任大使或代表。東在中國、葡萄牙、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兼駐紐西蘭)、美國、比利時和莫三比克等國建立了大使館,在紐約設立了常駐聯合國代表處(常駐代表兼駐美大使),向布魯塞爾派出了常駐歐盟代表(兼駐比利時大使),在悉尼設立了總領館,在印尼巴厘島和古邦設立了領事館。
【同國際組織關系】 重視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關系。截至2005年7月已加入22個國際組織,其中2002年8月加入葡語國家共同體(第8個成員國),9月27日加入聯合國(第191個會員國)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國人口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衛生組織,同年還加入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國際刑事法院、國際刑事警察組織;有17個國際組織在帝力設立了辦事處。3月,夏納納總統參加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第60屆人權會議。4月,東政府與世界銀行在帝力舉辦「東帝汶與發展夥伴會議」。9月,東總理奧爾塔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代表簽署了由UNDP向東提供2007年總統和議會大選技術和後勤支助的協議。
【同中國的關系】 2002年5月20日建交,時任外長唐家璇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東帝汶獨立慶典,並與奧爾塔外長簽署兩國建交聯合公報。2006年兩國關系進展順利。1月,東農業、林業和漁業部長埃斯塔尼斯勞·席爾瓦來京出席由中國政府、世界銀行和歐盟共同舉辦的禽流感防控國際籌資大會。2月,東國防部長羅德里格斯訪華。3月,東衛生部長阿勞若訪問澳門,希與澳門在傳染病監控領域進行合作。4月,我新任駐東大使蘇建向夏納納總統遞交國書。9月,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機會議在澳門舉行,中東兩國政府簽署包括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在內的多項文件。
中國駐東帝汶大使:蘇健
東帝汶駐中國大使:布蘭科(Olimpio Maria Alves Gomes Miranda BRANCO)
【同美國的關系】 2002年5月20日建交。同年8月,兩國簽署關於美軍免於引渡到國際刑事法院進行審判的豁免協議以及美軍在東「軍事地位」協議。2006年,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1月,美眾議院民主援助委員會代表團訪東。3月,美「千年挑戰賬戶」代表團訪東。8月,美海軍醫療船「仁慈」號抵東,開展對東的人道主義和民事援助工作。
【同印尼的關系】 2002年7月建交,此前印尼總統梅加瓦蒂應邀出席了東帝汶獨立慶典。2006年兩國關系進一步改善。2月,夏納納總統在巴厘島與印尼總統蘇希洛會晤,就東向聯合國提交東人權調查報告事達成諒解。4月,東外長奧爾塔對印尼進行工作訪問,與蘇希洛、外長哈桑會晤並表示支持印尼成為2007/08年度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6月,蘇希洛總統與夏納納總統再次在巴厘島會晤。7月,奧爾塔再次訪問印尼,是其就任總理後的首次出訪。蘇希洛在會談後表示,將大力支持東帝汶加入東盟。12月,夏納納總統出訪印尼,並與蘇希洛等印尼領導人會面。
兩國間遺留問題的解決取得積極進展。至2006年12月,東與印尼陸地邊境劃分基本完成,只有1%尚未確定。
【同澳大利亞的關系】 澳一直積極推進東獨立進程,東獨立運動組織曾長期在澳設有辦事處。據澳方2001年統計,出生在澳的東帝汶人有9386名,在澳居住的有15375名。2002年5月20日兩國建交。
2006年雙邊關系發展迅速。1月,澳東政府簽署《帝汶海協定》,就帝汶海油氣資源收益分配達成一致。2月,兩國政府完成在聯合石油開發區實施的新石油開采條例和石油產量分配合同的程序。5月,澳外長唐納短暫訪東,與東總統、總理和外長會晤,雙方就解決東危機、派遣國際警察部隊來東維和進行討論。6月,澳總理霍華德對東進行訪問,成為東新政府成立後首位訪東外國政要。9月,澳東簽署《聯合國石油開發區安全問題備忘錄》,以保護聯合石油開發區內石油生產設施。10月,東總理奧爾塔赴澳訪問。12月,東總統夏納納訪澳。
【同葡語國家的關系】 東帝汶將自身定位為地處亞洲的葡語國家,同葡語國家共同體及其成員國關系是東外交重點之一。與原宗主國葡萄牙關系密切,2002年5月20日建交。2006年兩國關系發展順利。2月,東總理阿爾卡蒂里對葡萄牙進行工作訪問。同月,應夏納納總統邀請,葡萄牙總統桑帕約訪問東帝汶。3月,夏納納總統前往葡萄牙出席葡總統席爾瓦的就職典禮。同月,葡勞工部長席爾瓦訪東。9月,葡內政部長科斯塔訪東。12月,葡萄牙議會代表團訪東。
2006年東與其他葡語國家關系也有一定發展。4月,東議會代表團赴安哥拉參加的五屆葡語國家議會論壇。7月,葡語國家共同體代表團抵達帝力,評估如何幫助東穩定局勢,恢復和平。
【同日本的關系】 日本是東帝汶主要捐助國之一,1999年以來向東提供援助達2.2億美元。 2006年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3月,東總理阿爾卡蒂里訪問日本,重申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9月,東帝汶首任駐日本大使就職。
【同東盟國家關系】 已與東盟10國建交。2006年雙方關系進一步密切。2006年4月,東外長奧爾塔對菲律賓進行工作訪問,參加反恐專家會議並發表主旨演講。7月,東總理奧爾塔前往馬來西亞出席東盟會議,正式提交東加入東盟的申請。8月,東總理奧爾塔赴雅加達參加東盟百名領導人論壇。9月,東與緬甸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2月,東政府與泰國KYTBW公司簽署一項利用生物氣化發電的合資協議,總額達8000萬美元,是外國公司在石油領域之外在東投資的最大項目。
【同歐盟及歐洲國家的關系】 2006年1月,瑞典議會文化事務委員會代表團訪東。9月,東總理奧爾塔訪問挪威,與挪威總理及外長等會晤。10月,東總理奧爾塔訪問梵蒂岡。11月,歐洲議會代表團訪東。
【同其他國家的關系】2006年8月,東時任總理奧爾塔訪問科威特。
[編輯本段]行政區域
東帝汶有十三個省:
阿伊萊烏省(Aileu)
阿伊納羅省(Ainaro)
包考省(Baucau)
博博納羅省(Bobonaro)
Cova-Lima
帝利省(Dili)
埃爾梅拉省(Ermera)
勞滕省(Lautem)
利基卡省(Liquica)
馬納圖托省(Manatuto)
馬努法伊省(Manufahi)
歐庫西省(Oecussi-Ambeno)
維韋克省(Viqueque)

② 有一個案例說一個人因為褲子後面秀有國旗,於是被告了。球具體內容及當時律師的辯論

——「斯密斯訴葛根案(Smith v. Goguen)」

1970年1月30日,馬薩諸塞州洛敏斯特的兩個警官,看到一個叫葛根的人,穿了一條多少有點奇怪的褲子。在他的牛仔褲的左臀部,他縫了一幅大約10公分寬15公分長的星條旗,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旗。警官看到他在市中心熱鬧地段和一群人說話,不過顯然並不是在舉行什麼集會,也沒有引人圍觀或阻礙交通的事情發生。警官前去詢問葛根他褲子上的國旗是怎麼回事的時候,卻引起在場人們的鬨堂大笑。
第二天,這兩位警官根據馬薩諸塞州禁止「毀壞、踐踏、污損、以及輕蔑地濫用美國國旗」的法律,向法庭起訴葛根。這項州法規定,公開地毀壞、踐踏、污損以及輕蔑地濫用國旗,不管這國旗是公共財產還是私人財物,都要受到法律的懲罰,判處10元到100元罰款,或判處一年以下監禁。
警官們沒有指控葛根「毀壞、踐踏、污損國旗」,事實上葛根也確實沒有「毀壞、踐踏或污損」國旗,警官們指控葛根"輕蔑地濫用國旗"。把國旗縫在褲子的臀部,是不是「輕蔑地濫用國旗」呢?
沃塞斯特縣高等法院開庭審判,陪審團判定葛根有罪。法庭判決葛根六個月監禁。葛根向馬薩諸塞州最高刑事法院上訴,州最高法院維持原判。葛根開始服刑的時候,向馬薩諸塞地區的聯邦地區法院申請人身保護令,也就是要求聯邦法庭審查此案的判決。結果,聯邦地區法院認定,按照憲法第14修正案的「正當程序」原則,馬薩諸塞州法中的「輕蔑地濫用國旗」的條款過於模糊,而且,這一法律太過廣泛,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對**的規定。
警官們向聯邦上訴法院上訴。上訴法院同意地區法院的裁決,認為馬薩諸塞的州法沒有提供足夠的標准和規范,到底怎樣的行為是「輕蔑地濫用國旗」。州法的語言沒有給民眾足夠的警告,也沒有給執法警官足夠清楚的執法界線,沒有給予法庭和陪審團以清晰的判決標准。這種語言用詞過於模糊的法律是不能成立的,應予廢除。
1974年,此案終於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這就是著名的「斯密斯訴葛根案(Smith v. Goguen)」。

一、最高法院的裁決

聯邦最高法院以六比三作出了對葛根有利的裁決,**官鮑威爾(Lewis F. Powell)代表法院發表了裁決意見。
按照規則,最高法院裁決書首先肯定,聯邦最高法院具備對此案作出審查和裁定的司法權。最高法院同意地區法院和上訴法院對州法「過於模糊」的意見。鮑威爾**官指出,法律的語言用詞不能模糊,這一原則毋庸置疑,因為這一原則同法律的「公正性」以及司法的懲戒意義緊密相連。憲法第14修正案的「正當程序」條款,要求立法機關在立法的時候,為執法人員和民眾提供足夠清晰的判斷標准,提供清晰的界線,到底什麼是合法的,什麼是非法的,避免執法人員主觀任意的和歧視性的判斷。而本案中,馬薩諸塞州法中「公開地輕蔑地對待合眾國國旗」的說法,過於模糊,在本案中不能提供清楚的司法判斷。
鮑威爾**官在裁決意見中說,早在1968年,聯邦最高法院就曾指出,「有些人看來是輕蔑的行為,對另一些人卻可能是一種藝術」。他說,在本案中,葛根的做法也許算不上是「藝術」,或許只能說是一種幼稚的「笨拙的做法」,但是聯邦地區法院的評論是對的:現在國旗已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裝飾時尚,在各種不同場合隨意地用國旗來做裝飾已經成為廣泛的現象。美國人經常在帽子上,體恤衫上裝飾國旗圖案。在休閑的服裝上點綴國旗,或許是出於對國旗的敬重和崇拜,也可能只是想吸引別人的目光。比如在賣熱狗或冰淇淋的時候,也常會插上一面小國旗。馬薩諸塞州的法律總不見得想把這些行為都定為非法。可是現今大量隨意的用國旗點綴裝飾,在有些比較刻板保守的人來說,就已經有輕蔑國旗的嫌疑了。**官指出,法律不能強迫普通人來猜測到底法律的意思是什麼。「公開地輕蔑性地使用國旗」的說法,就是要民眾和執法人員來猜測。如果用國旗點綴帽子不是「輕蔑」,點綴褲子就是「輕蔑」,那麼界線在什麼地方呢?法律沒有明示這一界線,這樣「過於模糊」的法律,把猜測什麼是合法,什麼是非法的負擔強加給民眾,只能使民眾無所適從;同時,這種缺乏判斷標準的法律,允許警察、檢察官和陪審團按照自己的價值偏好,按照自己對具體的人、具體的場合的好惡來作出判斷。這種不能保證前後一致,不能保證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法律,顯然違背了憲法第14修正案「正當程序」原則,所以是違憲的。
鮑威爾**官承認,在人類行為的有些領域,政府立法機構很難做到事無巨細地詳細地作出合法和非法的精確規定,這時候需要民眾、執法人員和法庭根據具體時間場合來判斷。比如,在一場大規模的**集會上,為了維持現場的秩序,除了依據預先成立的法律和政策以外,執法警官有時候必須作出判斷,允許**者做什麼,不允許**者做什麼。但是「輕蔑地濫用國旗」的法律不是這種特殊情況,法律不能把判斷某人是否「輕蔑國旗」的處置權交給執法人員,而是應該預先作出清晰的規定,使執法人員有法可依。將國旗用於儀式,用國旗來做裝飾,如今是如此普遍的時尚,而且時尚一直在變化,有那麼豐富多彩的形式,政府不可能把他們都一棍子打成非法。這就更要求法律作出明確的說明,到底什麼是非法的。如果法律的語言沒有能夠作出這樣的說明,就不能用來懲戒。鮑威爾**官宣布,馬薩諸塞州關於「輕蔑地濫用國旗」的法律,因「過於模糊」而無效。

二、懷特**官的意見

在投票同意最高法院判決的**官中,有一位懷特(Byron R. White)**官。他同意鮑威爾**官的裁定意見:馬薩諸塞州「輕蔑國旗」的州法違憲無效;但是他不同意鮑威爾裁定書中的理由。所以,他作為同意裁決的**官,發表了他個人的意見。這個個人意見很有意思。
懷特**官說,聯邦最高法院裁決,馬薩諸塞州法因為語言模糊缺乏清晰的判斷標准而違憲,雖然他也認為此州法應該宣布無效,卻不認為這是因為它「過於模糊」。他說,有一系列的行為,人們只要根據常識,就可以不證自明地判斷,那是一種輕蔑性的行為。在涉及國旗的時候,有些行為是否屬於州法所禁止的「輕蔑性的使用」,也可能是清楚的,並不需要執法人員臨時猜測。雖然,州法也許沒有說明所有一切行為是否屬於「輕蔑國旗」,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一切行為都沒法加以判斷。在本案中,任何人應該都能判斷,把一面國旗縫在褲子的臀部,是對國旗的一種「輕蔑」行為,這種行為是覆蓋在州法所定義的「輕蔑地濫用國旗」的范圍之內的。馬薩諸塞州最高刑事法院在維持葛根有罪的判決時,指出,「陪審團的判決意味著,陪審團認為,葛根的違法行為是故意的」。葛根很難辯解說,他這樣做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州法所禁止的。
所以,懷特**官認為,馬薩諸塞州法在這一點上並不算「過於模糊」,葛根也是知道的。他引用了葛根的主要論點:他在褲子臀部縫一個國旗補丁,是要表達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警官們認為是不愛國的,認為葛根是要表示,美國是一個只配給坐在屁股下的地方,甚至想表達更為不堪的意思。不管怎麼說,他的做法想表達一種強力的觀點,這一點是不會錯的。
所以,懷特**官指出,馬薩諸塞州法至少對葛根來說並不模糊。即使州法對其他人、對其他場合可能還是太模糊,卻不能因此而裁定該法「過於模糊」,因為司法自製的原則要求最高法院在司法復審的時候,要在被告被指控的行為范圍內進行。不能因為一些處於邊緣的行為難以判定就宣布一項法律「過於模糊」而無效。
這樣,懷特**官的看法同鮑威爾**官大相徑庭,他認為州法並不模糊。那麼,他為什麼還是認為該州法應該廢除呢?
他說,真正不可迴避的問題是,馬薩諸塞州法中「輕蔑地對待國旗」的條款,到底是不是違反了憲法第一修正案關於**的原則。第一修正案的**,當然是針對言論來說的。如果一種行為不能表達任何意見或觀點,那就不在**的范圍內。最高法院在1968年「合眾國訴奧布良」一案中指出過,有些行為,盡管有表達觀點的作用,是所謂表達性的行為,政府仍有權力對時間、地點、方式加以規范或禁止。
懷特**官認為,毫無疑問,國會既然有權確定國旗的圖案,也就同樣有權立法來保護國旗的完整性。國會根據憲法有權立法保障全民福利,調節州際貿易,提供國防,等等,當然也有權保護國家主權,保護作為主權象徵之一的國旗。國旗曾經在人類事務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利堅合眾國有自己的國旗,也可以有相應的法律來管理,怎樣使用、展示、安放國旗,以及怎樣製造、仿製、出售、擁有、銷毀國旗。
可見,事實上,懷特**官是最高法院中主張保護國旗的**官中的一員。那麼,他為什麼同意對葛根有利的判決呢?懷特說,根據馬薩諸塞州法而判處葛根有罪的,不是葛根對國旗做了什麼事情,而是葛根「輕蔑地對待」合眾國的國旗。根據州法中的這一條款,葛根被定罪,不僅要「對待」了國旗,還必須是「輕蔑」地對待了國旗,而這按照通常的理解就是,表達了對國旗的「輕蔑」。根據這一條對葛根定罪,那就不僅是懲罰葛根對國旗做了什麼事情,而且要懲罰葛根對國旗「表達」了一些佔主導的多數派不待見的思想。
也就是說,雖然葛根對國旗是「做了點事情的」(縫在褲子臀部做補丁),但是州法要懲罰他的不僅是他對國旗做的事情,而且是他想對國旗「表達」的思想。州法在這兒不僅禁止了行為,而且禁止了思想的表達。正是這一點,懷特**官不能同意。
回顧聯邦最高法院對涉及國旗的案件作出的裁決,懷特**官指出,在美國,法律不能強迫任何人向國旗致敬,表達尊敬。此外,最高法院以往的裁決中建立了這樣的規則:用口頭的或書寫的語言表達對國旗的輕蔑和不敬,是不受法律懲罰的。同樣,一項針對國旗的行為,如果具有足夠的「表達」思想的意義,就應受到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馬薩諸塞州法的毛病就在這里,如果說葛根的行為沒有「表達」任何思想,那麼就談不上「輕蔑對待」國旗。如果認定葛根的行為是「輕蔑對待」國旗了,那麼這種「輕蔑」正是葛根想「表達」的「思想」,這種表達就必須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原則的保護。
所以,懷特**官說,他同意最高法院多數的意見,馬薩諸塞州的這項法律違憲,應該宣布無效。

③ 塞勒姆女巫審判案的現代觀點

巫案最引人深醒的是,當年的上層執法者和宗教人士,都是由於被迫害逃離到北美的清教徒。他們居然象當年迫害他們的人一樣,不能容忍和他們不一樣的人。這種要純潔自己心靈,純潔世界的理想主義的執著,一瞬間就會變成殘酷迫害異端的可怕動力。看看歷史上,似乎也是印證這種善惡循環。這種事情看來十分荒唐,事後也顯得不可思議,但幾乎無人可以逃脫,人人會象吃了迷魂葯一樣,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互相迫害。這種惡的循環總沒有頭,反復再反復,很多所謂的辯論,到最後,往往變成近似你死我活的對立,每個強大的贏家都表露企圖要以消滅對方為勝利者。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巫,都埋著罪惡的種子,一旦得到適當的條件和土壤,便會滋長蔓延,人類只能被動地,強行地控制。多元,容忍,自由的保障必須有相應的法律制度,獨立的司法,立法和政教分離等等是目前能看到比較行之有效的辦法,也是現代國家的重要標志。1992年是塞勒姆審巫案300周年。馬薩諸塞州議會通過決議,宣布為三百年前塞勒姆審巫風潮中的所有受害者恢復名譽。當年的人,不管是迫害無辜的人,還是受迫害的人,都早已在世界上消失了,但是美國人認為,平反仍很必要。

④ 什麼叫薩斑司法案

針對安然、世通等財務欺詐事件,美國國會出台了《2002年公眾公司會計改革和投資者保護法案》。該法案由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奧克斯利和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薩班斯聯合提出,又被稱作《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簡稱薩班斯法案)。法案對美國《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作了不少修訂,在會計職業監管、公司治理、證券市場監管等方面作出了許多新的規定。

薩班斯法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成立獨立的公眾公司會計監察委員會,監管執行公眾公司審計職業
公眾公司會計監察委員會(以下簡稱PCAOB)負責監管執行公眾公司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法案規定:
(一)PCAOB擁有注冊、檢查、調查和處罰許可權,保持獨立運作,自主制定預算和進行人員管理,不應作為美國政府的部門或機構,遵從哥倫比亞非贏利公司法,其成員、雇員及所屬機構不應視為聯邦政府的官員、職員或機構。
(二)授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下簡稱SEC)對PCAOB實施監督。PCAOB由5名專職委員組成,由SEC與美國財政部長和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商議任命,任期5年。5名委員應熟悉財務知識,其中可以有2名是或曾經是執業注冊會計師,其餘3名必須是代表公眾利益的非會計專業人士。
(三)要求執行或參與公眾公司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須向PCAOB注冊登記。PCAOB將向登記會計師事務所收取「注冊費」和「年費」,以滿足其運轉的經費需要。
(四)PCAOB有權制定或採納有關會計師職業團體建議的審計與相關鑒證准則、質量控制准則以及職業道德准則等。PCAOB如認為適當,將與指定的、由會計專家組成的、負責制定準則或提供咨詢意見的專業團體保持密切合作,有權對這些團體建議的准則進行補充、修改、廢除或否決。PCAOB須就准則制定情況每年向SEC提交年度報告。
(五)根據《1934年證券交易法》和修訂《1933年證券法》的有關要求,授權SEC對會計准則制定機構的會計原則是否達到「一般公認」的目標進行認定。該准則制定機構必須符合如下要求:第一,應是民間機構;第二,由某個理事會(或類似機構)管理,該理事會多數成員在過去兩年內未在任何會計師事務所任職;第三,經費獲取方式與PCAOB相似;第四,通過多數票的方式確保會計原則及時反映新的會計問題和商業實務;第五,制定準則時考慮准則適應商業環境的變動性,以及高質量會計准則國際趨同的必要性或適當性。此外,法案還要求SEC就美國財務報告系統如何採用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准則問題進行研究,並在一年內向國會提交研究報告。
(六)PCAOB對公眾公司審計客戶超過100戶以上的會計師事務所,要進行年度質量檢查,其它事務所每3年檢查一次。PCAOB和SEC可隨時對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特別檢查。
(七)PCAOB有權調查、處罰和制裁違反該法案、相關證券法規以及專業准則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個人。不過,PCAOB的處罰程序要受SEC監督,SEC可以加重、減輕其做出的處罰,也可以修改或取消其處罰決定。PCAOB對會計師事務所和個人進行處罰和制裁的形式包括:臨時或永久吊銷注冊;臨時或永久禁止個人在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臨時或永久限制事務所或個人的執業活動、職能等;對於故意、明知故犯、不計後果的行為或者屢犯的過失行為,可對自然人處以75萬美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以1500萬美元以下的罰款;對於過失行為,自然人罰款不超過10萬美元,單位不超過200萬美元;譴責;強制要求參加附加的專業培訓和教育;其它處罰形式。
(八)審計美國公司(包括審計美國公司的國外子公司)的外國會計師事務所也必須向PCAOB登記。
二、要求加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
(一)修改1934年《證券交易法》,禁止執行公眾公司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為審計客戶提供列入禁止清單的非審計服務,未明確列入禁止清單的非審計服務也要經過公司審計委員會的事先批准。被禁止的非審計服務包括:簿記服務以及為審計客戶提供的與會計記錄或財務報表相關的其它服務、財務信息系統設計與實施、評估或估價服務、精算服務、內部審計外包服務、管理職能或人力資源服務、經紀人、投資顧問或投資銀行服務、法律服務以及與審計無關的專家服務、公眾公司監察委員會根據有關規則認為不可提供的其它服務。
(二)審計合夥人和復核合夥人每5年必須輪換,規定了注冊會計師需向公司審計委員會報告的事項。
(三)如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財務總監、首席會計官等高級管理者在前一年內曾在會計師事務所任職,該事務所則被禁止為這家公司提供法定審計服務。
另外,責成各州監管機構自行決定PCAOB的獨立性標準是否適用於未在該委員會登記的中小事務所。
三、要求加大公司的財務報告責任
(一)要求公司的審計委員會負責選擇和監督會計師事務所,並決定會計師事務所的付費標准。
(二)要求公司首席執行官和財務總監對呈報給SEC的財務報告「完全符合證券交易法,以及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予以保證。對違反證券法規而重編會計報表後發放的薪酬和紅利應予退回。
(三)公司財務報告必須反映會計師事務所做出的所有重大調整,年報和季報要披露重大表外交易,以及與未合並實體之間發生的對現在或將來財務狀況具有重大影響的其他關系。
(四)SEC有權對違反證券法規者擔任公司的董事或管理人員採取禁入措施。
(五)強制要求公司高級財務人員遵循職業道德規則。
(六)禁止公司給高層管理者或董事貸款,並要求公司管理層在買賣公司股票後立即告知SEC。
四、要求強化財務披露義務
(一)公眾公司應進行實時披露,即要求及時披露導致公司經營和財務狀況發生重大變化的信息。
(二)由SEC制定規則,要求公眾公司披露對公司財務狀況具有重大影響的所有重要的表外交易和關系,且不以誤導方式編制模擬財務信息。由SEC負責對特殊目的實體等表外交易的披露進行研究,提出建議並向國會報告。
(三)主要股東或高級管理者披露股權變更或證券轉換協議的強制期間由原來的10個工作日減少為2個工作日。
(四)由SEC制定規則,強制要求公眾公司年度報告中應包含內部控制報告及其評價,並要求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管理層做出的評價出具鑒證報告。
(五)由SEC制定規則,強制要求公司審計委員會至少應有一名財務專家,並且要予以披露。
五、加重了違法行為的處罰措施
(一)故意進行證券欺詐的犯罪最高可判處25年入獄。對犯有欺詐罪的個人和公司的罰金最高分別可達500萬美元和2500萬美元。
(二)故意破壞或捏造文件以阻止、妨礙或影響聯邦調查的行為將視為嚴重犯罪,將處以罰款或判處20年入獄,或予以並罰。
(三)執行證券發行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和復核工作底稿至少應保存5年。任何故意違反此項規定的行為,將予以罰款或判處20年入獄,或予以並罰。
(四)公司首席執行官和財務總監必須對報送給SEC的財務報告的合法性和公允表達進行保證。違反此項規定,將處以50萬美元以下的罰款,或判處入獄5年。
(五)起訴證券欺詐犯罪的訴訟時效由原來從違法行為發生起3年和被發現起1年分別延長為5年和2年。
(六)對檢舉公司財務欺詐的公司員工實施保護措施,並補償其特別損失和律師費。
六、增加經費撥款,強化SEC的監管職能
從2003年度起將SEC的撥款增加到7.76億美元,加強欺詐防範、風險管理、市場監管與投資管理。其中9800萬美元用於招聘200名工作人員,加強對注冊會計師和審計業務的監管。
七、要求美國審計總署加強調查研究
(一)授權美國審計總署對會計師事務所強制輪換制度進行研究。
(二)要求美國審計總署對1989年以來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並進行研究,評估其現在和未來的影響,並對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三)要求美國審計總署研究導致會計師事務所競爭受限的因素,如高成本、低服務質量、獨立性、缺乏選擇等。並調查聯邦或州的監管政策是否存在妨礙會計師事務所正當競爭的因素。
(四)責成美國審計總署就調查研究的情況,在一年內分別向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和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報告。

全文太長了,5萬多字,就給個簡單的吧

⑤ 如何看待內蒙古調查殺人犯「紙面服刑」15年一案

「紙面服刑」這樣的事情只能說讓人很震驚,當然其中牽涉的人員還是比較多的,應該嚴查。

⑥ 有誰能幫幫我找找美國1789年司法法和聯邦憲法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簡稱美國憲法,是美國的根本大法。該憲法於1787年9月17日在費城召開的美國制憲會議上獲得代表的批准,並在此後不久被當時美國擁有的13個州的特別會議所批准。根據這部憲法,美國成為一個由各個擁有主權的州所組成的聯邦國家,同時也有一個聯邦政府來為聯邦的運作而服務。從此聯邦體製取代了基於邦聯條例而存在的較為鬆散的邦聯體制。1789年,美國憲法正式生效。該部憲法為日後許多國家的成文憲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範。

歷史
主條目:美國憲法歷史

美國憲法原稿第二頁在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13個殖民地地區根據邦聯條例,首次成立了以大陸會議為形式的鬆散的中央政府。在這種體制下,大陸會議沒有徵稅權,同時由於缺乏全國性的行政和司法機構,國會只能依靠各個州的地方政府(各地政府之間往往缺乏協作)來實施其指定的法律。同時,國會對於各州之間的關稅也無權介入。由於條例規定只有所有州的一致同意才能修改《邦聯條例》,而且各州對於中央政府非常不重視,經常不派員參加中央會議,因此國會經常因為表決人數不足而被迫休會。

1786年9月,5個州的行政長官在安那波利斯舉行會議,討論如何修改邦聯條例以促進各州之間的通商往來。會後他們邀請各州的代表來到費城進一步討論發展聯邦政府的事宜。在激烈的辯論之後,邦聯國會在1787年2月21日批准了修訂邦聯條約的方案。除羅德島州之外的12個州都接受了邀請,並派代表參加1787年5月在費城舉行的會議。最初的決議案寫明了這次會議的目的是起草邦聯條例的修正案,但是會議最終決定重新起草一部憲法。費城制憲會議代表投票同意採用秘密會議的方式,並且同意新的法案需要獲得13個州中的9個州的批准才能生效。有人批評說這是對會議許可權和現行法律的逾越。但是對於邦聯體制下的政府極度不滿的會議代表全體一致同意將憲法草案交付各州表決。1787年9月17日,憲法在費城正式成立,此後經過數個州的激烈公民投票,終於在1789年3月4日成立了新的聯邦政府。

日期 州名 投票結果 贊成率
同意 反對
1 1787年12月7日 特拉華州 30 0 100%
2 1787年12月12日 賓西法尼亞州 46 23 67%
3 1787年12月18日 新澤西州 38 0 100%
4 1788年1月2日 喬治亞州 26 0 100%
5 1788年1月9日 康涅狄克州 128 40 76%
6 1788年2月6日 馬薩諸塞州 187 168 53%
7 1788年4月28日 馬里蘭州 63 11 85%
8 1788年5月23日 南卡羅來那州 149 73 67%
9 1788年6月21日 新罕布希爾州 57 47 55%
10 1788年6月25日 弗吉尼亞州 89 79 53%
11 1788年7月26日 紐約州 30 27 53%
12 1789年11月21日 北卡羅來那州 194 77 72%
13 1790年5月29日 羅德島州 34 32 52%

目前憲法條文的原稿收藏於華盛頓的美國國家檔案館,向世人永久展出。

關於在憲法草案上簽名的會議代表名單,請參看美國憲法草案簽署人列表。

[編輯]
憲法概要

美國憲法原稿第三頁美國憲法第六條第二款將其本身的地位表述為「國家的最高法律」。法官們通常將之理解為:當國會或者州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與美國憲法有所沖突的話,這些法律將被宣布無效。兩個多世紀以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眾多判例不斷地強化美國憲法的權威性。

美國憲法明確了由選舉產生的政府具有唯一的合法性。人民通過選舉或者指定產生的政府官員和議員來行使權力。議員們也可以修改美國憲法和其他基本法律,甚至還可以重新起草新的憲法。

根據產生方式的不同,各種政府官員在權力上有著不同的限制。通過選舉產生的官員只有通過選舉才能繼續留任其職位。而由政府首長或部門指派的其他官員則根據指派人的意願決定去留,而且隨時可以被罷免。這一規則也存在例外:美國聯邦法院系統法官在接受美國總統的任命之後,該項任命將終身有效。創立這一例外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法官在司法過程中不因為其職位的變動而受到行政權力的不當干涉和壓力。

[編輯]
政府運作的基本原則

美國憲法原稿第四頁盡管美國憲法歷經多次修改,但是1789年憲法的基本原則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權分立——美國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這三部分權力相互之間保持獨立。在理論上,三權是完全平等,並且互相制衡。每種權力都有限制另外兩種權力濫用的職能。這就是現代民主社會著名的三權分立原則。一般認為其思想根源來自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的著作《論法的精神》。

聯邦體制——美國憲法規定美國採用聯邦制的國體。聯邦政府只擁有在憲法中列舉的有限權力,而其餘未列明的權利都屬於各州或者人民。(參看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

憲法至上——美國憲法以及國會通過的法律的效力高於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規定。自從1803年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之後,美國聯邦法院系統擁有了違憲審查權。這意味著聯邦各級法院可以審查立法機關通過的法律是否與憲法相抵觸,並且可以宣布違反憲法的法律無效。同時,法院還可以審查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各級政府頒布的法令的合憲性。但是,法院的這種審查權不能主動行使,只能在某一具體訴訟中被運用。因此,這也被稱作「被動的審查權」。(參看美國聯邦政府訴尼克松案)

人人平等——根據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人人都有平等地獲得法律保護的權利。各州之間也保持平等地位,原則上任何州都不能獲得聯邦政府的特殊對待。根據憲法的規定,各州要互相尊重和承認彼此的法律。州政府和聯邦政府要在形式上保持共和體制。

根據美國憲法第5章所規定的程序,美國國會可以通過憲法修正案。此外,美國2/3以上的州可以聯合提出修改憲法的議案。一旦修正案獲得通過,將被視為美國憲法的一部分,其效力等同於美國憲法主文。

[編輯]
憲法序言
主條目:美國憲法序言
美國憲法的序言只有一句話,由52個單詞構成。其中譯文如下:

我們合眾國人民,為建立更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障國內安寧,提供共同防務,促進公共福利,並使我們自己和後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
這篇序言並沒有賦予或者限制任何主體的權力,僅僅闡明了制定美國憲法的理論基礎和目的。盡管如此,這篇序言尤其是最開頭的「我們合眾國人民」(英文為"We the people"三個單詞)卻成為美國憲法中被引用頻率最高的部分。

[編輯]
憲法正文
在序言之後,美國憲法的正文由7個章節組成。主要規定了政府三大權力的組織和運作,各州與聯邦政府的關系,憲法本身的修改和批准程序等。與現代世界各國憲法頗為不同的是,美國憲法正文中幾乎沒有提到人民享有的權利(即人權)。但在憲法生效後不久,美國國會一次性通過了10條修正案,主要規定了人民應享有的基本人權,其主要內容成為現代憲法中人權規定的主要淵源之一。

[編輯]
立法權
主條目:美國憲法第一章

憲法第一章規定了立法機構即美國國會的權力和組織。美國國會包括眾議院和參議院兩部分。憲法規定了國會議員的選舉辦法以及任職資格條件。此外,條文還簡要規定了立法程序以及國會的職權范圍。第一章的末尾規定了對聯邦和各州立法機關的限制。

[編輯]
行政權
主條目:美國憲法第二章

憲法第二章規定了行政機構即美國總統的相關事項:美國總統選舉的程序、政府官員任職資格、就任儀式的宣誓、政府官員的權力和職責、指派官員的程序。同時,這一章還特別規定了美國副總統的職位,並規定在美國總統失去行為能力或者辭職之後由副總統繼任其職位。憲法規定,美國副總統兼任美國參議院議長一職,但是在近些年來的實踐中,這種做法已非常少見。第二章最後還規定了對政府官員(包括總統、副總統、法官和其他官員)的彈劾以及免職程序。 (參看美國行政系統)

[編輯]
司法權
主條目:美國憲法第三章

憲法第三章 是對司法機關即美國聯邦法院系統(包括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有關規定。憲法規定要建立一個最高法院,原則上美國國會可以設立低級別的法院,而所有低級法院的判決和命令都可由最高法院進行再審。這一章還規定了所有刑事訴訟都要實行陪審團制度、叛國罪的定義、國會對於叛國罪的處罰以及限制。

[編輯]
各州權力和限制
主條目:美國憲法第四章
憲法第四章規定了各州與聯邦政府之間以及各州之間的關系。例如,憲法規定,各州政府要完全尊重和充分信賴其他州的法令、記錄和司法程序。國會有權調整各州承認上述文件效力的程序。「特權和免責條款」禁止各州政府為了本地居民利益而差別性地對待其他州的居民。 (例如,禁止規定「在亞利桑那州犯罪的俄亥俄州居民將得到比本地居民更嚴厲的處罰」)第四章還規定了各州之間的罪犯引渡程序,各州之間遷徙和旅遊的自由等。現在居住在各州邊境地區的居民對於跨州的移動早已習以為常,但是如果根據曾經生效的邦聯條例,跨越各州邊境通常是非常困難和花費成本的事情。

[編輯]
憲法修正程序
主條目:美國憲法第五章

當年制憲代表在草案上簽字時所使用的銀制墨水盒憲法第五章規定了修正美國憲法的程序。早在憲法制定之初,憲法的起草者們就已經清楚地意識到隨著國家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憲法需要不斷被修改。同時,他們也認為憲法的修改不宜過於頻繁。為了做到兩者的平衡,起草者們設計了一套啟動修憲的雙重程序。

修正程序可以通過兩種方式被啟動:國會發起或者各州發起。首先,國會兩院必要人數(而非全體議員)的2/3以上多數可以提出憲法修正的議案。其次,美國2/3以上的州要求國會召開修憲會議時,國會必須召集全國性修憲會議。至今為止,美國憲法的歷次修正都是通過前一次方法啟動的。

憲法修正案在獲得國會或者全國性修憲會議的通過後,還需要獲得3/4以上的州的批准方能生效。憲法第五章規定了國會有權選擇各州立法機關或者各州特別修憲會議來執行上述批准程序。歷史上,只有憲法第二十一修正案是由各州的特別修憲會議批準的。憲法第五章還規定了對於修正案的唯一限制:在未經各州同意之前,任何修正案都不能剝奪各州在參議院的平等代表席位。

與許多國家的憲法不同,美國憲法的修正案並不對憲法本文進行修改,而是在憲法後進行附加。即使憲法的原文顯得過時或者應該被廢止,但仍然不能被直接刪除或者修改。

[編輯]
聯邦權力
主條目:美國憲法第六章
憲法第六章規定了憲法本身和聯邦政府制定的法律以及簽訂的條約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最高權威。同時,憲法也確認了根據邦聯條例而發行的國債,還要求所有立法、行政、司法機關要宣誓維護憲法的地位。

[編輯]
憲法批准程序
主條目:美國憲法第七章
憲法第七章規定了這部憲法本身得以生效的表決程序。起初美國憲法作為邦聯條例的修正形式,需要獲得全部13個州的批准方能成立。然而憲法第七章只要求獲得9個州以上的批准就可以使憲法生效。為此,許多學者認為一旦只有9個州批准了這部憲法草案,那麼將從原有的邦聯中脫離出來,成立一個新的聯邦體國家。而不批準的其餘州將留在舊邦聯體制內。事實上,這種理論並沒有得到實踐的印證,因為13個州最終全部批准了這部憲法。

[編輯]
憲法修正案
主條目:美國憲法修正案及美國權利法案
截至目前為止,美國憲法共通過了27個有效的修正案。其中,最初的10個修正案是一次性被通過的,因為其主要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對政府的限制,因此被統稱為權利法案。此後的17個修正案則是逐次獲得通過的。

編號 法案批准日期 主要內容
1 1791年12月15日 信仰、出版、集會、示威自由
2 1791年12月15日 攜帶武器的自由
3 1791年12月15日 軍隊不得進入民房
4 1791年12月15日 免於不合理的搜查與扣押
5 1791年12月15日 正當審判程序、一罪不再理、無罪推定、徵用私產需賠償
6 1791年12月15日 刑事案件接受陪審團審判的權利
7 1791年12月15日 民事案件接受陪審團審判的權利
8 1791年12月15日 禁止過度嚴厲的刑罰和罰款
9 1791年12月15日 憲法未列明的權利同樣受保護
10 1791年12月15日 憲法未賦予政府的權利都屬於各州和人民
11 1795年2月7日 限制聯邦法院對各州的管轄權
12 1804年6月15日 總統選舉辦法
13 1865年12月6日 廢除奴隸
14 1868年7月9日 國籍,處罰程序,眾議員選舉,叛國罪,國債,所有公民享有平等被保護權
15 1870年2月3日 所有公民不得由於膚色和種族的區別而受到選舉權的限制。(不包括性別)
16 1913年2月3日 國會對所得稅的徵收權
17 1913年4月8日 各州參議員選舉規則
18 1919年1月16日 禁止在美國國內製造、運輸酒類(後被第21條廢止)
19 1920年8月18日 禁止選舉中的性別歧視
20 1933年1月23日 規定總統任期,國會議事程序
21 1933年12月5日 廢除第18條修正案
22 1951年2月27日 總統最多連任一次
23 1961年3月19日 首都華盛頓的選舉規則
24 1964年1月23日 選舉權不受稅收限制
25 1967年2月10日 總統與副總統的繼任規則
26 1971年7月1日 保護18歲以上公民選舉權
27 1992年5月7日 禁止隨意改動議員薪酬
[編輯]
憲法的修改和適用

美國憲法草案簽署時的情景,Howard Chandler Christy繪部分學說認為,由於美國各州的人口差異很大,而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因此美國憲法規定的修正程序導致少數人可以否決大多數人的決定。在極端的情況下,擁有僅僅美國4%人口的州可以否決90%以上的美國人的議案。但反對派認為這種極端情況並不會出現。但是,根據憲法規定,任何對於憲法修正程序的修改都需要通過新的修正案,這將會導致出現與第二十二條軍規一樣的情況。

除了直接對憲法條文進行的修正之外,美國司法機構也可以通過判例對憲法進行實質上的修正。美國在法律傳統上屬於普通法國家,因此法庭在判決案件時有義務遵循之前的判例。當最高法院在判斷美國憲法的部分條文與現存法律的關系時,事實上就是對憲法行使了解釋權。在美國憲法生效後不久的18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馬歇爾在馬伯利訴麥迪遜案中,確立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違憲審查權,即法院有權判斷國會的立法是否與憲法的精神相違背,從而可以宣布國會的立法合憲或者無效。這一判例也確立了法院在對具體案件進行審判時,可以對憲法進行解釋並運用到實際判決中。這樣的判例往往會反映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化,因此這也使得美國憲法可以在不進行修改條文的情況下,具有適應歷史發展的柔軟性。多年以來,從政府對廣播電視的管理政策到刑事案件中被告的權利,一系列的著名案例對美國政治和社會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編輯]
國際影響
美國憲法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憲法之一。此後許多國家以美國憲法為模範而制定本國憲法,例如1791年制定的波蘭五月憲法。此外法國大革命的思想也受到了美國憲法的極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通過對日本的佔領和對制定憲法的指導,對日本憲法也有非常明顯的影響。

[編輯]
合法性論爭
從美國憲法制定以來,部分學者就開始對其合法性表示懷疑。例如歷史學家約瑟夫•埃里斯就指出:

美國制憲會議的成員們只擁有修改邦聯條例的許可權,而不能制定一部取代它的新法律,因此代表們的行為是超越許可權的。
在憲法表決過程中,制憲會議並沒有執行邦聯條例所規定的「全體一致通過」原則來通過憲法。
然而也有學者反對這種疑問。例如憲法律師邁克爾•法里斯指出:

制憲會議代表在制訂修正案時並沒有任何許可權上的限制。而且,美國憲法在實質上就是邦聯條例的一個修正案。
國會和全部十三個州都按照條例的要求舉行了表決程序。首先,十一個州在1788年7月26日之前通過議會舉行的表決會議批准了憲法草案。其次,另外兩個州(北卡羅來那州和羅德島州)盡管在起初反對憲法草案,但是最終也都舉行了特別會議表決批准了憲法。因此,在表決程序上的修改已經得到了全體州的同意。

⑦ 西方國家歷史上的獵殺女巫事件是怎麼回事

其實是西方為了維護教皇權威,鏟除異端而進行的行為。

女巫審判(又稱魔女狩獵)是中世紀基督教對其所謂的異教徒進行迫害的方式之一,受害者多是女性。主要目的是維護教皇權威,鏟除異端。

女巫審判是以前基督教對異教徒的一種異端審問。這場從1480年延續到1780年的迫害「女巫」惡潮,席捲歐洲300年。良家婦女一旦被誣為「女巫」,立刻被斬首示眾,然後焚燒屍體,刀下冤鬼多得難以統計。這是歐洲歷史以及人類文明史上黑暗的一章。

(7)薩邦司法案擴展閱讀:

17世紀初,西歐各國反對迫害魔女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1614年,西班牙異端裁判所根據一位北部地區裁判官詳盡的事實報告做出結論:關於巫師存在的說法完全是些憑空臆造、沒有根由的想像,絕大多數的定罪缺乏真實性,從此教會司法部門需加強整頓管理,不許再接受有關魔女的指控。

1650年,在西班牙審判魔女的事情基本上得到了禁止。

之後再有聲勢浩大的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的興起,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傳播和推廣,認知過程中個人見解的理智性、合法性越來越得到承認;

另一方面,自然與國家的地位也從上帝的神權中單獨劃出,科學家、哲學家對自然世界不斷完善的認識與釋解,使對魔法、巫術的迷信不攻自破。西歐各國也紛紛在啟蒙運動的強大壓力下,對審判魔女下達禁令(1649年在德國北部,1672年在法國)。

熱點內容
合同法的解除 發布:2025-02-13 06:21:39 瀏覽:45
員工加班勞動法怎麼規定的 發布:2025-02-13 06:10:03 瀏覽:272
2016年中級會計師經濟法大綱 發布:2025-02-13 05:58:26 瀏覽:886
公司規章制度太嚴 發布:2025-02-13 04:59:32 瀏覽:823
海淀區法院微博 發布:2025-02-13 04:13:04 瀏覽:495
檢擦院和法院 發布:2025-02-13 04:08:07 瀏覽:576
合同法的發展 發布:2025-02-13 02:27:32 瀏覽:367
鄭幸福律師 發布:2025-02-13 01:59:09 瀏覽:844
哈市鄉村台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13 01:30:42 瀏覽:409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