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流氓動機

刑法流氓動機

發布時間: 2022-01-21 18:20:13

『壹』 尋釁滋事罪

尋釁滋事罪,是指肆意挑釁,隨意毆打、騷擾他人或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或者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有人認為:「尋釁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肆意挑釁,起鬨搗亂,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這一概念將尋釁滋事罪局限在公共場所是不正確的。
尋釁滋事罪是從1979年刑法典160條規定的流氓罪中分解出來的一種罪。1979年刑法典第160條規定:「聚眾斗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破壞公共秩序,情節惡劣的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這一規定過於籠統、抽象,不能明確表達各類犯罪行為。1997年刑法典對之作了分解,具體規定為四種犯罪:一是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二是聚眾淫亂罪;三是聚眾斗毆罪;四是尋釁滋事罪。新刑法典第293條的尋釁滋事罪即由此而來。 應根據刑法第293條規定的行為類型,確定尋釁滋事罪的具體保護法益;尋釁滋事罪具有補充性質;行為人所實施的不同類型的數次行為,可以規范地評價為一種法定類型時,宜認定為尋釁滋事罪;流氓動機或尋求精神刺激的內心傾向,不是尋釁滋事罪的主觀要素;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不應過分注重尋釁滋事罪與故意傷害罪、敲詐勒索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的區別,而應善於運用想像競合犯的原理,正確認定尋釁滋事罪與相關犯罪。 修訂前刑法第160條將尋釁滋事作為流氓罪的一種表現形式予以規定,現行刑法將尋釁滋事罪作為獨立的犯罪規定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第293條)。由於刑法第293條規定了尋釁滋事罪的四種行為類型,內容比較寬泛且使用了「隨意」、「任意」、「情節惡劣」、「情節嚴重」、「嚴重混亂」等需要價值判斷的表述,司法機關對本罪的認定產生了許多困難,刑法理論也認為尋釁滋事罪成了一個新的「口袋罪」。 尋釁滋事都是憑借自己或者自己一方的人多勢眾、力氣強壯、兇狠殘暴來「征服」對方,欺辱他人,以顯示自己的強悍和無所顧忌,這類犯罪一般都發生在公共場所,但發生在非公共場所的情況肯定也是存在的。 總上所述,尋釁滋事罪(此罪系修改後的刑法將其從原流氓罪中分離出來的罪名),是指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起鬨鬧事、毆打傷害無辜、肆意挑釁、橫行霸道、毀壞財物、破壞公共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

『貳』 認定尋釁滋事罪需注意哪些問題

您好,
一、犯罪客體的雙重性。
刑法將尋釁滋事罪設置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一章的擾亂公共秩序一節中,從中可以得知尋釁滋事罪侵犯的客體應當首先包含社會管理秩序和公共秩序,即社會法益。社會法益是由每一個個體法益組合而成,因此對個體法益的侵犯都可以看成是對社會法益的侵犯。但是如果從這個角度上研究尋釁滋事罪客體的雙重性就失去了意義,因為並不是所有侵犯個體法益的行為都構成尋釁滋事罪,比如追逐、攔截、辱罵自己的妻子,任意毀損父母財物的行為,這些行為在侵害個體法益的同時沒有直接對社會管理秩序造成破壞,其侵害的法益具有單一性。因此,尋釁滋事罪必須同時侵犯社會法益和個體法益,而且這兩個法益必須相對獨立,即在行為侵犯個體法益的同時必須額外造成對社會管理秩序的破壞,使其他個體受到威脅和恐懼,從而使社會秩序處於動盪或者斷裂狀態,影響人們生活的安定預期,而不是簡單地由個體法益直接傳導到社會法益。
二、客觀行為的多樣性與具體量化。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規定了尋釁滋事罪的四種行為類型,從客觀行為看,尋釁滋事罪與故意傷害罪、侮辱罪、搶劫罪、聚眾哄搶罪的客觀行為具有重合性。雖然刑法對尋釁滋事罪也規定了「情節惡劣」、「情節嚴重」等字眼,但是一些地方在司法實踐中對惡劣和嚴重的程度掌握得較低,有時僅僅追逐他人就認定該罪。這種定罪標準的降低會導致尋釁滋事罪的調整范圍過大,將情節顯著輕微的行為也納入到刑法的調整范圍,出現罪刑不均衡的情況。因此對尋釁滋事罪的認定既要考慮行為對直接對象造成的危害程度,也要權衡對公共秩序造成的危害程度,對尋釁滋事的行為在總體上予以評價,達到具有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社會危害性。
三、犯罪動機上去「流氓」 化。
由於舊刑法將尋釁滋事罪作為流氓罪的一種表現形式予以規定,因此在新刑法增設尋釁滋事罪而刪除流氓罪以後,在理論上和司法實踐中人們還是習慣於將兩者相聯系,主要是在犯罪動機的確定上。筆者認為,尋釁滋事罪作為危害社會管理秩序犯罪的一種,主要是因為此類行為既損害了個體的權益,例如人身權、財產權,同時又擾亂了整個社會秩序的安定,其危害性重於一般單純侵犯個體法益的行為。但是將此行為予以入罪並非是基於行為人的主觀態度,而是著眼於行為的客觀危害。在行為多樣化的當下,認定尋釁滋事罪的主觀要素不應以是否有流氓動機為條件。只要行為人具有主觀故意,恣意實施了一定程度危害個體法益和社會公共秩序的尋釁滋事行為,就可以認定為尋釁滋事罪。
尋釁滋事罪的基本性質
刑法分則規定各種具體犯罪,都是為了保護特定的法益;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只有明確了具體犯罪的保護法益,才能以該保護法益為指導理解構成要件,進而合理地認定犯罪。可以肯定的是,刑法規定尋釁滋事罪,旨在保護公共秩序或社會秩序。一方面,刑法將尋釁滋事罪規定在刑法分則第六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的第一節「擾亂公共秩序罪」中;另一方面,刑法第293條項前規定,「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才成立尋釁滋事罪。
尋釁滋事罪雖然在罪名的設置上具有補充性,但並不意味著刑法第293條將不值得科處刑罰的行為也以犯罪論處。一方面,尋釁滋事行為不僅侵犯個人法益,而且侵犯社會法益。另一方面,刑法將情節惡劣、情節嚴重、造成嚴重混亂等設置為成立條件。所以,尋釁滋事罪的法定刑重於故意輕傷、敲詐勒索罪、盜竊罪的基本法定刑。於是,不排除在一行為同時觸犯尋釁滋事罪與故意傷害、敲詐勒索、盜竊等罪的情況下,以想像競合犯從一重罪論處。例如,行為人甲隨意毆打他人三次,其中最後一次致人輕傷。倘若將最後一次行為獨立地認定為故意傷害罪,前兩次行為可能不成立隨意毆打類型的尋釁滋事罪,於是,對甲只能適用故意輕傷的法定刑(最高刑為3年有期徒刑)。倘若將甲的三次行為評價為隨意毆打類型的尋釁滋事罪,則可以適用尋釁滋事罪的法定刑(最高刑為5年有期徒刑)。顯然,後一種處理有利於罪刑均衡。

『叄』 強迫他人當面發生性行為的舉動應該如何定罪量性

核心提示:簡要案情犯罪嫌疑人張某、李某、王某預謀搶劫,三人於某日深夜在公園中尋找作案目標,遇到正在此處談戀愛的錢某(女)和譚某(男),張某、李某、王某持刀對譚某進行威脅,並從錢某、譚某二人身上搶走現金及手機等物。
簡要案情犯罪嫌疑人張某、李某、王某預謀搶劫,三人於某日深夜在公園中尋找作案目標,遇到正在此處談戀愛的錢某(女)和譚某(男),張某、李某、王某持刀對譚某進行威脅,並從錢某、譚某二人身上搶走現金及手機等物。後張某見二人並未反抗,就要求二人將衣服脫光並發生性關系,譚某、錢某不從。張某對譚某說:「你要是不和她發生性關系,我就把她幹了。」李某、王某二人也上前對錢某進行扯拽,譚某、錢某無奈之下,只得脫下衣服在三人面前發生了性關系。案發前,譚某與錢某已經多次發生性關系。
第一種意見認為:張某、李某、王某以語言和直接的身體暴力對譚某和錢某進行威脅,使譚某不敢反抗,並違心的與錢某在三人的注視之下當眾發生性關系。有人認為,譚某此時雖然確實受到了威脅,但是並沒有喪失意志自由,其與錢某發生性關系違背了錢某的意志,因此譚某與張某、李某,王某四人同時構成強奸罪
,但譚某是脅從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也有人認為張某三人以暴力對錢某進行威脅,且揚言如不從就要強奸錢某,此時譚某受到多方面的威脅,已經失去了自主行為的能力,張某等三人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支配譚某,在違背錢某意願的情況下強行與其發生性關系,張某、李某、王某的行為系間接正犯,符合刑法第236條的規定,構成強奸罪,譚某不構成犯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張某、李某、王某以直接的身體暴力對錢某進行威脅,且張某揚言錢某如果不和譚某當眾發生性關系就將其強奸,錢某身體和意志都受到強制,不敢反抗,只能當眾與男友譚某發生性關系。張某、李某、王某以暴力脅迫,要求錢某違心的與譚某當眾發生性關系,顯然是對錢某人格的侮辱,侵犯了錢某的性權利,其行為符合刑法第237條的規定,構成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
第三種意見認為:張某、李某、王某以暴力脅迫譚某、錢某當眾發生性關系,雖然錢某對與男友譚某發生性關系內心並不排斥,但是當眾發生性關系損害了二人的人格尊嚴,且情節嚴重,張某等三人的行為符合刑法第246條的規定,構成侮辱罪。
案件評析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一、 三行為人行為主觀方面的分析
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和侮辱罪行為人在主觀方面均表現為故意。強奸罪可以表現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而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和侮辱罪只能是直接故意。在具體的犯罪動機、目的方面三者也存在差異。強奸罪的行為人出於滿足自己性慾望的動機,希望自己或幫助共犯達到與婦女發生不法性關系的目的;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行為人出於流氓動機(也不排除報復等其他動機)、精神空虛,為發泄刺激自己的性慾實行犯罪行為,其意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性慾和下流的精神刺激的目的;侮辱罪行為人一般出於報復泄憤、嫉賢妒能的動機,以貶低他人人格、損壞他人名譽為目的。本案中張某等三人與錢某、譚某二人素不相識,更不可能有什麼恩怨,因此不存在報復泄憤的可能性,其客觀上雖然確實造成了貶低二人人格的危害後果,但是卻不是三人主觀事先意圖達到的目的。且張某等人雖然是為了滿足自己畸形的性慾望,但是目的卻不是自己強行與錢某發生性關系;譚某在主觀方面與張某等三人並無強奸的犯意聯絡,不構成張某等人的共犯,張某等三人出於流氓動機,通過觀看他人性交的行為,滿足自己的性慾,其追求的是一種下流的精神刺激。因此其主觀方面符合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特徵,不符合強奸罪和侮辱罪的特徵。
二、 三行為人的行為侵犯的客體方面分析
強奸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和侮辱罪在我國刑法分則中都被規定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一章中,其侵犯的客體都是公民的人身權利和其他與人身直接相關的權利以及民主權利。但是將其細分,三罪所侵犯的具體客體仍有區別。何為強奸罪的客體,雖然我國現在理論上仍有爭議,但是按照罪刑法定原則,根據強奸罪的定義,我國刑法學界通說認為,強奸罪侵犯了婦女的性權利,主要是一種拒絕與其無合法婚姻關系的男子發生性關系的權利。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雖然也可能侵犯到婦女的性權利,但是這只是一種具體的表現方式,其本質上侵犯的客體是婦女的人格、尊嚴。侮辱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包括人格尊嚴和社會名譽。按照文義解釋他人當然包括作為行為人的婦女外的其他婦女,因此,侮辱罪與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客體是一種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本案中,張某、李某、王某強迫錢某、譚某二人發生性關系,其行為違背了錢某的自由意願。但是錢某與譚某系男女朋友關系,現代社會中,男女在戀愛期間發生性關系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錢某在案發前也多次與譚某發生性關系,案發當日也沒有明確表示反對與譚某發生性關系,可見其對與譚某發生性行為並不排斥,因此張某等三人的行為並未侵犯李娜獨有的性拒絕權。按照我國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的社會習慣,性行為是公民完全自願的隱私行為,即使其自願向他人展示,也是一種違法甚至犯罪行為。錢某、譚某二人並無將自己性行為展示給他人的主觀意願,而張某、李某、王某以暴力脅迫,強迫二人當面發生性關系,將他人隱私暴露在自己面前,違背了譚某、李某的自由意志,不但侵犯了李某作為婦女的人格尊嚴,也侵犯了譚某作為公民的人格尊嚴,因此符合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和侮辱罪的客體特徵。
三、三行為人行為客觀方面的分析
強奸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違背婦女意志,以暴力或者脅迫的手段,自己或者幫助其共犯強行與婦女發生性關系。強奸罪的共犯中要滿足刑法總則中關於共犯的規定,一是共犯之間對犯罪行為要有共同的犯意聯絡;二是共犯之間必須共同完成了犯罪行為,包括教唆他人犯罪和幫助他人犯罪。本案中,譚某按照張某、李某、王某三人的要求與錢某發生性關系,雖然違背了錢某的意志,引起了危害後果的發生,但是譚某的行為不應當受到刑事處罰。其一譚某當時剛剛被張某三人以暴力威脅進行搶劫,暴力狀態此時仍然在持續中,並未解除,其意志仍被強制,且譚某也是本案的被害人之一,他的人格尊嚴也受到了侵害,按照刑法期待可能性理論,作為被害人的譚某在當時情況下,無拒絕與錢某發生性關系的可能性,因此譚某的行為不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其二本案中張某揚言如果譚某不和錢某發生性關系就要強奸錢某,此時,錢某的人身權利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性權利即將受到損害,在這樣的情況下,譚某作為錢某的男友,按照張等人的要求與錢某發生性關系,對於錢某而言,這種權益損害明顯小於張某強奸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因此,譚某此時的行為是一種緊急避險行為,對其不能以脅從犯論處。認為譚某因為受到精神強制,無行為能力而被張某等三人作為犯罪工具,對錢某實施強奸行為的意見在法理上同樣存在錯誤。間接正犯包括事實上處於支配地位的人,通過其他人有故意但無目的工具行為實現自己的犯罪目的。本案中譚某雖然受到張某三人的威脅與錢某發生性關系,但是譚某此時意志仍然未完全受到控制,並且知道三人的犯罪意圖,因此並非張某等人的犯罪工具,張某、李某、王某非間接正犯,不構成強奸罪。
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以暴力威脅的手段,在婦女不能反抗的情況下,對其實施猥褻、侮辱行為。侮辱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貶低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的行為。當侮辱罪的對象是婦女時,二者有相似之處,但還是有著顯著的區別:(1)強制猥褻、侮辱婦女中,侵害的對象往往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而侮辱罪的侵害對象一般是特定的;(2)強制猥褻、侮辱婦女既可以公開進行,也可以暗地實施,但侮辱罪必須是公然進行,並且引起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3)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一般都有強烈的性色彩,侮辱罪雖然也可能有性色彩的成分,但程度較低。在某些針對婦女犯罪的案件中,行為人的行為可能同時構成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和侮辱罪,屬於法條競合,應當從一重罪,以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定罪處罰。從本案來看,首先張某、李某、王某最初的動機是搶劫,對譚某二人實施搶劫後突起犯意,強迫二人發生性行為,其針對的犯罪對象並非事先特定的;其次張某等三人雖然強迫被害人發生性行為的地點是公園,屬於公共場所,但是從時間上看已是夜深人靜之時,公園內沒有其他遊客,犯罪行為雖然是公然進行的,但是並沒有使譚某、錢某二人的名譽在較大的范圍內受到損害;第三張某等三人明確要求譚某、錢某當面發生性行為,其犯罪的直接對象就是性活動。雖然這種行為同時造成譚某、錢某的人格尊嚴受到損害,但是性色彩較強。綜上,張某、李某、王某的行為更符合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客觀構成,雖然其行為侵犯了錢某的人格尊嚴,構成侮辱罪,但是因其是同一行為,侮辱罪已被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吸收,不在單獨進行評價。

『肆』 我在刑法法條中沒有找到具體罪名的構成要件,那請問在哪能找到

故意殺人,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屬於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權利罪的一種。是中國刑法中性質最惡劣的少數犯罪之一。必須從重從快嚴懲。我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1、故意殺人罪的客體要件
故意殺人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夠獨立呼吸並能進行新陳代謝的活的有機體,是人賴以存在的前提。
2、故意殺人罪的客觀要件
首先必須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作為、不作為均可構成。以不作為行為實施的殺人罪,只有那些對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負有特定義務的人才能構成。殺人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藉助一定的凶器,也可以是徒手殺人,但是如果使用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險方法殺害他人,危及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應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對於教唆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或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去殺害他人的,對教唆犯應直接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其次,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是非法的,既違反了國家的法律。執行死刑、正當防衛均不構成故意殺人罪。經受害人同意而剝奪其生命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罪。對所謂的「安樂死」,仍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當然,量刑時可適用從輕或減輕的規定。
第三,直接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和間接故意殺人罪以被害人死亡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為人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才能斷定行為人負罪責。
3、故意殺人罪的主體要件
故意殺人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4、故意殺人罪的主觀要件
故意殺人罪在主觀上須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後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故意殺人的動機是多種多樣和錯綜復雜的。常見的如報復、圖財、姦情、拒捕、義憤、氣憤、失戀、流氓動機等。動機可以反映殺人者主觀惡性的不同程度,對正確量刑有重要意義。
概述
本文主要討論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罪與非罪的認定,和類似犯罪(過失致人死亡罪、故意傷害罪、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等)的區別,罪數問題(注意強奸、搶劫、綁架等罪名與故意殺人罪的關系),以及故意殺人罪的預備、未遂、中止和既遂的判斷,轉化型故意殺人罪等。

『伍』 舊刑法160條。。。。。。其它流氓活動,這其它流氓活動給執法者隨意殺人創造條件 隨意殺人找到口

(一)聚眾斗毆罪與群眾中因民事糾紛而互相鬥毆或者結伙械鬥的界限 主要表現在後者不具有流氓犯罪的動機、目的,不是流氓活動,在群眾中的互相鬥毆或械鬥中犯故意傷害罪(包括輕傷、重傷)、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等罪的,構成何罪就認定何罪。 (二)聚眾斗毆罪與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界限 1、犯罪的動機、目的不同。聚眾斗毆罪是基於流氓動機,在實施各種流氓活動時破壞公共秩序,後罪則是基於某種個人動機、目的,用聚眾鬧事方式,要挾國家機關或有關部門,以滿足個人的要求為目的。 2、犯罪形式不同。聚眾斗毆罪可以聚眾進行,也可以單獨實施,後兩種罪只能聚眾實施。 (三)聚眾斗毆罪與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界限 二者區別的根本標志在於犯罪動機。聚眾斗毆罪中的殺人、傷害行為,雖然與其他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行為一樣,都侵犯了他人身體健康,但是它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在殺人、傷害行為中,通常表現為為了稱王稱霸,充英雄好漢而惹事生非,與對方爭個高低。所以,凡是為了爭霸"勢力范圍",或者明確表示要打服對方,而行凶傷人的都是聚眾斗毆中的傷人行為。而其他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中的傷害行為,則往往是對自已或自己一方所認識的人,由於宿仇舊恨而起意傷害對方,它在事先具有明確的傷害對象和傷害故意;如果是臨時起意傷害對方,也往往是因為雙方發生糾紛的原因明顯的在對方一邊,或者在互毆中傷害他人,這種情況往往是雙方都有過錯,責任不易分清。 當然,本條第2款明文規定:"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這說明在聚眾斗毆活動中,一旦造成他人重傷、死亡的,一律按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這是對犯罪的一種轉化型規定。 (四)聚眾斗毆罪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的界限 聚眾斗毆罪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兩者在客觀方面有相同之處,如犯罪形式都是聚眾,但兩者存在明顯不同。首先,犯罪動機不同,前者大多是為了爭霸一方、私仇宿怨和尋求精神刺激等流氓動機而破壞公共秩序,後者則多是為了實現個人某種不合理的要求,如分房、調工作等而破壞公共秩序。其次,情節要求不同,前者不要求情節嚴重,後者要求情節嚴重,必須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否則不構成犯罪。最後,兩者犯罪方法不同,聚眾斗毆罪的犯罪方法一般是暴力方法,而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除了暴力方法外,還可以是非暴力方法。

『陸』 請問刑法61條款中有關於尋釁滋事的內容,如何定性與量刑,刑拘最長期限為多少,

1、尋釁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起鬨鬧事,毆打傷害無辜,肆意挑釁,橫行霸道,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
尋釁滋事罪是從1979年刑法的流氓罪中分辨出來的四個單獨罪名之一。刑法第293條將其規定為獨立的犯罪行為和罪名,並列舉了四類客觀行為: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情節惡劣的;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毀損、佔有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秩序。所謂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場所秩序和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守的共同准則。尋釁滋事犯罪多發生在公共場所(也有一些發生在偏僻隱蔽的地方),常常給公民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財產造成損害,但是尋釁滋事罪一般侵犯的並不是特定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財產,而主要是指向公共秩序,向整個社會挑戰,蔑視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無事生非,起鬨搗亂,無理取鬧,毆打傷害無辜,肆意挑釁,橫行霸道,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本條將尋釁滋事罪的客觀行為方式具體規定為:
1、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
隨意毆打他人,是指出於耍威風、取樂等不健康動機,無故、無理毆打相識或者素不相識的人。這里的"情節惡劣的",是指隨意毆打他人手段殘忍的,多次隨意毆打他人的;造成被毆打人自殺等嚴重後果的等等,
2、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情節惡劣的
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是指出於取樂、尋求精神刺激等不健康動機,無故無理追趕、攔擋、侮辱、謾罵他人,此多表現為追逐、攔截、辱罵婦女。這里的"情節惡劣的",主要是指經常性追逐、攔截、辱罵他人的;造成惡劣影響或者激起民憤的;造成其他後果的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行為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裘或者侮辱婦女的,則構成強制猥裘、侮辱婦女罪。
3、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
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有公私財物,是指以蠻不講理的流氓手段,強行索要市場、商店的商品以及他人的財物,或者隨心所欲損壞、毀滅、佔用公私財物。這里的情節嚴重的,是指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的公私財物數量大的;造成惡劣影響的;多次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的;造成公私財物受到嚴重損失的等等。
4、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是指出於取樂、尋求精神刺激等不健康動機,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製造事端,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肘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是指公共場所正常的秩序受到破壞,引起群眾驚慌、逃離等嚴重混亂局面的。
行為人只要有上述四種情形中的任意一種,就構成尋釁滋事罪。但在審判實踐中,行為人往往既"強拿硬要",又"隨意毆打他人",或者先"追逐、攔截、辱罵他人",後 "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行為人為滿足其尋求精神刺激、開心取樂的流氓動機一般會實施多個行為,這時只以本罪一罪認定。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年滿l6周歲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四)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上只能由故意構成。即公然藐視國家法紀和社會公德。其動機是通過尋釁滋事活動,追求精神刺激,填補精神上的空虛。
2、尋釁滋事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3、刑拘最長時間是30天。
4、從法律上看是否是未成年人,是否有自首、立功的情節,在共同犯罪中是否可以認定從犯,認罪態度是否較好等;從社會角度當然是找關系了。

『柒』 尋釁滋事罪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秩序。所謂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場所秩序和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守的共同准則。

尋釁滋事犯罪多發生在公共場所(也有一些發生在偏僻隱蔽的地方),常常給公民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財產造成損害,但是尋釁滋事罪一般侵犯的並不是特定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財產,而主要是指向公共秩序,向整個社會挑戰,蔑視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無事生非,起鬨搗亂,無理取鬧,毆打傷害無辜,肆意挑釁,橫行霸道,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

3、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凡年滿l6周歲且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構成本罪。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上只能由故意構成。即公然藐視國家法紀和社會公德。其動機是通過尋釁滋事活動,追求精神刺激,填補精神上的空虛。

尋釁滋事主犯最多能判多久

尋釁滋事罪的量刑標准由我國法律明確規定。根據我國《刑法》第293條之規定,有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的;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這四種情形之一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為配合法官審判,統一量刑標准,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對上述這種量刑發布了量刑指導意見,主要內容有:

1、構成尋釁滋事罪的,可以在3個月拘役至1年有期徒刑幅度內確定量刑起點;

2、在量刑起點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尋釁滋事次數、傷害後果、強拿硬要他人財物或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數額等其他影響犯罪構成的犯罪事實增加刑罰量,確定基準刑。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我國2011年修訂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在該罪中增設了第二款,規定「糾集他人多次實施前款行為,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並處罰金」。

因此,尋釁滋事罪的最高刑要由原來的最高5年提高到10年,條件是多次實施尋釁滋事行為,達到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程度。

『捌』 中國刑法條例隨意毆打他人,犯什麼法

「隨意毆打他人」

一、故意傷害罪

打人者是否有傷害專故意,被打者有沒有受傷害的結果?如果有屬傷害故意和傷害

結果,就有可能觸犯《刑法》第234條故意傷害罪。如果只有毆打意圖,只是想

給被打者造成暫時的疼痛和輕微的神經刺激,則不能構成此罪。

二、尋釁滋事罪

和故意傷害罪不同的是,構成《刑法》第293條尋釁滋事罪,關鍵是打人者

無事生非且情節惡劣,這里打人者需要有流氓動機即為了耍威風、尋求精神刺

激。如果沒有,就不構成。

具體問題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看。非一言以蔽之。

『玖』 刑法十幾人打一人 至傷住院期間

聚眾斗毆罪

聚眾斗毆罪侵犯的客體是所謂公共秩序,不應簡單地理解為公共場所的秩序,而是指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各項共同生活的規則、秩序,在實際生活中,聚眾斗毆犯罪可以是在公共場所,例如在公園、影劇院中,也可以是發生在較僻靜的私人場所。因此,無論是在何種場所進行聚眾斗毆犯罪活動,均應視為侵犯了公共秩序。

聚眾斗毆犯罪往往同時會造成公民的人身權利和公私財產權利受到侵害的結果。但是,其所侵犯的主要不是特定的個人或者特定的公私財物,而是用聚眾斗毆行為向整個社會挑戰,從而形成對整個社會秩序的嚴重威脅。因此,公然藐視法紀和社會公德,破壞公共秩序,就是聚眾斗毆罪的本質特徵。

聚眾斗毆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糾集眾人結伙毆斗的行為。聚眾斗毆主要是指出於私仇、爭霸或者其他不正當目的而成伙結幫地毆斗。「聚眾」,一般是指人數眾多,至少不得少於3人;斗毆,主要是指的採用暴力相互搏鬥,但使用暴力的方式各有所別。聚眾斗毆多表現為流氓團伙之間互相毆斗,少則幾人、十幾人,多則幾十人,上百人,他們往往是約定時間、地點,拿刀動棒,大打出手,而且往往造成傷亡和社會秩序的混亂,是一種嚴重影響社會公共秩序的惡劣犯罪行為。斗毆起因或為爭奪勢力范圍,或為哥們出氣進行報復,或為爭奪女人發生矛盾等等,總之是要顯示自己一夥人的「威風」、「煞氣」,壓倒對方,而置公共秩序於不顧。

認定界限

(一)聚眾斗毆罪與群眾中因民事糾紛而互相鬥毆或者結伙械鬥的界限

主要表現在後者不具有流氓犯罪的動機、目的,不是流氓活動,在群眾中的互相鬥毆或械鬥中犯故意傷害罪(包括輕傷、重傷)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等罪的,構成何罪就認定何罪。

(二)聚眾斗毆罪與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界限

1、犯罪的動機、目的不同。聚眾斗毆罪是基於流氓動機,在實施各種流氓活動時破壞公共秩序,後罪則是基於某種個人動機、目的,用聚眾鬧事方式,要挾國家機關或有關部門,以滿足個人的要求為目的。

2、犯罪形式不同。聚眾斗毆罪可以聚眾進行,也可以單獨實施,後兩種罪只能聚眾實施。

(三)聚眾斗毆罪與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界限

「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這說明在聚眾斗毆活動中,一旦造成他人重傷、死亡的,一律按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這是對犯罪的一種轉化型規定。

處罰准則

《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聚眾斗毆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多次聚眾斗毆的;

(二)聚眾斗毆人數多,規模大,社會影響惡劣的;

(三)在公共場所或者交通要道聚眾斗毆,造成社會秩序嚴重混亂的;

(四)持械聚眾斗毆的。

附帶訴訟

民事訴訟

(一)聚眾斗毆沒有造成重傷或死亡後果的,聚眾斗毆的參加者,均明知自己的行為有可能產生傷害他人以及自己被他人的行為傷害的後果,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刑事和民事責任。

(二)參加聚眾斗毆受重傷或者死亡的,受重傷不構成犯罪的行為人及死亡行為人的近親屬可以向聚眾斗毆的對方被告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死亡行為人明顯構成犯罪的除外。

(三)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或死亡的,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適用混合過錯責任原則確定賠償數額。犯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的被告人承擔全部或主要賠償責任;依法應當承擔相應民事賠償責任的犯聚眾斗毆罪的被告人和其他共同致害人承擔次要賠償責任。同一罪名共同犯罪的被告人之間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熱點內容
公司規章制度太嚴 發布:2025-02-13 04:59:32 瀏覽:823
海淀區法院微博 發布:2025-02-13 04:13:04 瀏覽:495
檢擦院和法院 發布:2025-02-13 04:08:07 瀏覽:576
合同法的發展 發布:2025-02-13 02:27:32 瀏覽:367
鄭幸福律師 發布:2025-02-13 01:59:09 瀏覽:844
哈市鄉村台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13 01:30:42 瀏覽:409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