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法倒簽
1. 海商法案例
1:有訴權。被告倒簽提單構成對收貨人的欺詐,應當向收貨人承擔由此而引起的損失賠償責任。
2:可以。
3:被告承擔原告損失,但可以向中國B公司追償。
2. 預借提單和倒簽提單的區別
預借提單和倒簽提單的區別:在於被預借的提單是在貨物裝船日期簽發的,被倒簽的提單則是在貨物實際裝船完畢時簽發的。兩種行為實施時間不同,但它們產生的法律後果是相同的。
預借提單和倒簽提單的區別:
共同之處:在於提單上載明的簽發日期(貨物裝船日期)與貨物實際裝船完畢的日期不符,前一個日期是為了滿足賣方順利結匯的需要而虛構的,並且早於後一個日期;
不同之處:在於被預借的提單是在貨物裝船日期簽發的,被倒簽的提單則是在貨物實際裝船完畢時簽發的。兩種行為實施時間不同,但它們產生的法律後果是相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第二百六十九條
合同當事人可以選擇合同適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規 定的除外。合同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 律。
3. 什麼是倒簽提單其法律效果如何
復雜...
摘一文參考吧:
一、倒簽提單的法律性質
提單是用以證明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貨物已由承運人接收或裝船,以及承運人保證據以交付貨物的單證。據此,提單對承運人來說,是其保證據以向承運人提取貨物的憑證;至於提單是否可以做為物權憑證,已有人提出異議。[3]現實的國際貿易是通過提單、信用證、 保單等單證的正常運行來實現的。在採用信用證支付的方式下,通知行將買方開立的信用證通知給賣方,賣方審核無誤後將貨裝船,承運人接收貨物後即給托運人簽發提單,然後,賣方將提單連同保單及發票送有關銀行結匯,結匯銀行審單合格後,再將其寄往開證行,開證行審單無誤後通知收貨人,即買方付款贖單。那麼,從此到收貨人實際收到貨物的一段時間內,買方既付了款又未收到貨,他僅持有一套可能無用的單證。因此,對於買家來說,提單的合法有效尤為重要。
所謂倒簽提單是指承運人在貨物裝船完畢,簽發提單時,應托運人的請求將提單簽發日期提前到信用證規定的日期。倒簽提單的行為必須嚴懲,但首先則必須明確它是一種什麼性質的行為,是違約行為?還是侵權行為?依據不同的判斷標准,會適用不同的法律,得到不同的處理結果。目前,國際上尚不存在有關倒簽提單的國際公約,各國的法律規定又不盡一致,筆者只能根據我國現有的關於合同、侵權及海事方面的法律制度,參照當前國際經濟交往中有關法律適用方面的原則及國際私法中法律適用基本理論,試作如下分析。
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3款規定:「公民、 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我國現行立法對侵權行為概念所作的規定。據此,侵權行為的構成必然符合下列條件:第一,必須有損害事實。損害作為一種事實狀態,是指因一定的行為或事件使某人受法律保持的權利和利益遭某種不利益的影響。[4](P37)構成損害事實的損害必須具有可補救性和確定性,必須是對權利和利益損害的結果,這里所說的合法利益主要是合同利益之外的利益,包括物權、人身權、知識產權等權利和利益。第二,行為人必須有過錯。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重要因素。它是指支配行為人從事在法律上和道德上應受非難的行為的故意和過失狀態。第三,侵害事實與主觀過錯間具有因果關系。這里的因果關系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所討論的問題有關的侵權是侵害財產權及共同侵權。前者所侵害的客體是財產權,後者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於共同的故意或過失致他人損害的行為,依據《民法通則》第130條的規定,致害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一項違約行為必須具備以下條件:第一,違約行為是以合同的有效存在為前提的,沒有合同或當事人訂立的合同無效,則不能發生違約行為。第二,違約行為的當事人違反的是自己設立的,並針對特定當事人的義務,即違反的是約定義務。第三,違約行為侵害的對象是因合同產生的債權。第四,違約行為的主體是特定的,也就是限於合同的當事人。
根據上述理論,首先,倒簽提單是一種違約行為。
第一,按規定,提單日期應該是該批貨物裝載中所完畢的日期。買賣雙方一般都在買賣合同中明確規定,賣方在買方開出的信用證規定的裝運日期之前或當日完成裝運。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33條和第49條的規定,賣方必須按合同規定的日期交貨。如果賣方不履行其在合同或本公約中的任何義務,等於根本違約,買方可以宣告合同無效。簽發提單是以買賣雙方合法有效的貨物買賣合同為前提的,從客觀上講,因倒簽提單,貨物的裝運時間已超過買賣合約所規定的交貨時間,賣方未按時交貨已違反合同規定。
第二,依據違約的基本原理,買賣雙方的貨物買賣合同是有效的,在履約的過程中,即賣方(托運人)履行裝運及運輸條款時不符合約定的條件,其違背的是約定的義務,侵害是買方因合同而產生的債權關系。
第三,因倒簽提單致使買方依據虛假的信息繼續履行合同,使得單證相符,最終使買方喪失了對貨款的所有權,喪失了及時拒付及撤銷合同的權利,這些權利都是從以買賣雙方的貨物買賣合同為基礎而設立的債權中分離出來的,也是以合同為基礎的,對這些權利造成損害的行為應屬違約行為,應當追究當事人的違約責任。
第四,很明顯,在倒簽提單的情況下,賣方(托運人)與承運人隱瞞了真實情況,共同欺騙買方,給買方造成損害,已構成民事上的欺詐。採取欺詐手段,不真實履行合同,明顯違背了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我國《合同法》第60條明確規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這是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在海商法中的具體體現。[5](P1)倒簽提單的行為人在提單日期上弄虛作假,直接違背了上述的基本義務和基本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講,倒簽提單這種行為,應屬違約行為。
其次,倒簽提單也具有侵權性,嚴格來講應屬共同侵權行為。
第一,倒簽提單給買方造成嚴重的損害後果。(1 )倒簽提單的直接後果就是造成跟單信用證單證相符,致使買方喪失了對貨款的所有權。(2)倒簽提單還會引起貨物跌價。(3)對於應節貨品,因倒簽提單致使貨物不能在節前運抵,收貨人會損失很大。(4 )倒簽提單還會對買方撤銷合同的權利造成損害。同時,還會導致相關損害的發生,比如,因喪失採取補救措施的適當時機而產生的損失;因不能履行下手合同所造成的損失以及因不明真相而繼續履行合同所支出的費用。
第二,托運人(賣方)與承運人間有共同過錯。倒簽提單是承運人應托運人的請求而與之共謀欺騙收貨人,以達到掩蓋賣方遲延交貨的事實,使得單證表面相符、銀行結匯的目的。明知倒簽提單會給收貨人造成損害而有意為之,可見,行為人存在著主觀上的共同故意。
第三,倒簽提單與受害人的損害後果間具有因果關系。如果買方持有合法有效的提單,他就會順利地取得貨物,順利地履行轉售合同。但是,當買方持有倒簽提單時,不僅要承受貨物遲延運到的差價損失,又要承擔內貿合同不能履行的風險,因此,倒簽提單是買方上述一系列損失的起因。然而,在實踐中個案的認定上,一定要分清事實,對於那些並非由倒簽提單行為人的行為而引起的損失,不應由該行為人承擔。
最後,筆者認為倒簽提單主要的是一種違約行為,它也是托運人(賣方)與承運人對賣方的共同侵權行為,在法律責任上,存在著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即賣方(托運人)對買方的違約責任與賣方(托運人)、承運人對買方的共同侵權責任間的競合,最終提起違約之訴還是提起侵權之訴,應由受害人權衡後做出選擇。從學理上講,受害人雖然在競合的情況下可以選擇請求權,但不能在法律上同時實現兩項請求權。[4](P124)筆者認為,實踐中,受害人提起違約之訴, 追究賣方的違約責任更利於補償其所受到的損失,理由如下:
第一,買賣雙方的買賣合同是合法有效的,並且也是約定雙方權利義務關系的主要文件,而追究當事人違約責任的前提條件就是有效合約的存在,所以,據此提起違約之訴更為直接,依據更為充分。
第二,對於受害人來講,提起侵權之訴要由其負責舉證。根據大多數國家的民商立法,在侵權之訴中,侵權行為人通常不負舉證責任,由受害人就其主張舉證。在合同之訴中,則違約方必須證明其沒有過錯,否則將推定其有過錯,由其承擔違約責任。[4](P77)因此,提起違約之訴,買方的負擔會輕一些。
第三,從實效上看,提起違約之訴更利於補償受害人的損失。若對托運人與承運人提起共同侵權之訴,結果買方勝訴,那麼,由賣方(托運人)與承運人負連帶責任,學理上講,受害人可向其一方主張全部賠償責任,再由托運人與承運人根據過錯程度進行分擔。但如果受害人直接向承運人主張全部賠償責任,因其與買賣雙方無任何直接的合同約束關系,實際操作起來會很難,最終很可能還是先由賣方先負全部賠償責任,還不如直接對賣方提起違約之訴。
第四,雖然當事人可以選擇,但必須對其做出嚴格限制。實踐中,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原則:(1 )因不法行為造成受害人的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的,當事人之間雖然存在著合同關系,也應按侵權責任而不能按違約責任處理。(2 )當事人之間事先存在著某種合同關系,而不法行為人僅造成受害人的財產損失,則一般應按合同糾紛處理,這樣對受害人來說也更為有利。(3 )當事人之間事先並不存在合同關系,雖然不法行為人並未給受害人造成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也不能按違約責任而只能按侵權責任處理。(4 )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事先通過合同特別約定,雙方僅承擔合同責任而不承擔侵權責任,則原則上應當依照當事人的約定處理,但是如果在合同關系形成以後,一方由於故意或重大過失使另一方遭受人身傷害或死亡的,則應承擔侵權責任。以上幾點僅供參考。
二、倒簽提單的法律適用問題
倒簽提單若為國內案件,則可依據當事人的不同選擇,分別適用我國的《民法通則》、《合同法》或侵權行為法的有關規定,追究當事人的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前已述及,此不贅述。倒簽提單若為涉外案件,即該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及消滅的法律事實具有涉外因素,其法律適用則較為復雜。涉外倒簽提單是國際商事交往中出現的文件欺詐的一種,當前,在國際商事交往的法律適用問題上體現了三個層次的利益。其一是指在國際交往與合作中所要維護和促進的國際社會整體的利益;其二是指國家作為一個社會和實體的利益;其三是指具體案件中當事人合法和正當的權利和利益。[6](P30)因而在國際民商事案件中,為調整這三個層次的利益關系,並且解決好這三種不同的利益沖突,其法律選擇方法必然是多元化的。涉外倒簽提單的法律適用取決於原告提起的是違約之訴還是侵權之訴。若提起違約之訴,則適用涉外合同之債的法律適用原則。若提起侵權之訴,則適用涉外侵權之債的法律適用原則。現分述如下:
關於合同的准據法,當前的理論主張主要有意思自治說、客觀標志說、最密切聯系說、特徵履行說及合同自體法說。[7](P222 )現實中,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已發展成為合同法律適用的首要原則,對其限制的某些方面正日趨減弱,這充分考慮到了在個人國際商事交往中的利益。但在特殊的合同領域,則重視法律選擇中的政策導向,排除意思自治原則的運用,這主要表現在「直接適用法」地位的提高及對消費者和勞動者的特殊保護進一步加強兩個方面。於是,最密切聯系原則與特徵履行理論相結合,也是合同實踐中廣為運用的一個法律適用原則。依據最密切聯系原則,適用於某一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的准據法,應該是與之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依據該原則,可以改變傳統的單一而死板的法律選擇方法。但是,最密切聯系原則的適用有給予法官過大的自由裁量權之嫌,因而,需要有一套完善而精密的機制來限制該原則。比如,要明確法院在確定何為最密切聯系因素時的依據。因此,在涉外倒簽提單案件發生時,當事人已在合同中訂有「意思自治」條款的,法院應首先適用當事人協商選擇的法律,沒有選擇的,由法院根據實際情況,比如,合同的締結、履行、違約等情況,依最密切聯系原則選擇應適用的法律。如有困難難以確定,則可適用法院地法。
如果當事人提起侵權之訴,則是另一種情況。依傳統原則,侵權之訴適用侵權行為地法或法院地法。但由於侵權行為的復雜化和擴大化,使這一傳統的法律適用原則已不能滿足實際的需要。於是出現了涉外侵權沖突規范的軟化趨勢,即堅持沖突規范連接點指引的基本模式,改變傳統單一、固定的連接點,代之以多層次、開放的連接因素,給法院提供一個選擇法律的空間,使其選擇出最合適的准據法,求得個案的公正解決。[8](P101)其中, 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引入了「最密切聯系」及「意思自治」這兩個連接點。「最密切聯系原則」的運用,是對傳統侵權行為沖突規范進行軟化處理最顯著的特徵,其內容是指從行為發生地、侵權結果發生地等諸要素中,根據一定的標准,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比如,調查取證便利與否,判決執行的情況等)選擇一個與該具體法律關系有最密切聯系的因素,最終確定應適用的某一國家的法律。這樣,就使過去的「侵權行為依侵權行為地法」的原則變得靈活了,更利於法院選擇法律,利用案件的解決,更貼近於實際。已有學者建議,在某些案件的處理中,應允許受害人選擇他自認為最有利的法律,在某些案件中,以受害人來代替法官決定何國法律對受害的最為有利,更能體現一種正義的立場,達到結果。筆者比較贊成這種說法,但也必須有一個合理的限制。另外,實踐中還採取了區分不同種類侵權行為分別規定不同的沖突規范,採用多種連接因素指引侵權行為准據法的軟化處理方式,這些,都是我們完善我國關於涉外倒簽提單法律適用原則時可借鑒的。
因此,因涉外倒簽提單引起的侵權之訴,在實際的法律適用上,應該考慮到上述的新原則,不要一味地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如果這樣,在侵權行為地難以確定或依侵權行為地法不便調查取證,不利於迅速結案的情況下,則不利於保護受害者。另外,我國這方面的立法也應在完善一般侵權行為法律適用的前提下,逐步完善特殊侵權的法律適用原則,倒簽提單應屬海上侵權,對此,應有其自己的法律適用原則。
4. 倒簽保單
倒簽保單與正常簽發的保單相比,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一?一般而言,倒簽保單屬於投保人與保險人的合意行為。倒簽保單的現實受益人是被保險人,因為表面上保險責任的開始時間被向前延伸了,使有可能已經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標的得到保險賠償的可能,因此,被保險人往往是倒簽保單的始發人或提議人。但保險合同的訂立同一般合同的訂立在程序上沒有本質的區別,也有要約和承諾的過程,故倒簽的行為須為保險人同意,倒簽保單的事實才能最終實現。
二?倒簽保單的行為人主觀上存在實施虛擬簽發保單時間的故意。即行為人為了達到掩蓋保險合同成立的真正日期而有意虛定保單日期,是直接故意。實踐中的疏忽,如錯印、錯寫等使保單日期與真實情況不一致,不屬於倒簽。
三?倒簽保單屬於共謀的欺詐行為。有人認為倒簽保單與倒簽提單不同,不存在對第三人的欺詐,倒簽保單只是對保險人的利益有影響,並不侵犯第三人的利益。筆者認為,這種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忽視了保險制度設立的初衷。保險是保險人用投保人繳納的保險費建立的保險基金,補償投保人或受益人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所致財產或人身損害的制度。①保險事故所導致的損失最終由參加保險的人共同承擔,保險人實質是保險基金的管理人。因此,倒簽保單而引致的賠償肯定要動用保險基金,這對所有其他參加保險的人的利益必然造成損害。只是這種損害沒有表面化而已。即倒簽保單構成對其他所有參加保險的第三人的欺詐。在這種欺詐中,被保險人與保險人構成共謀,也就是有共同的故意。另外,合同訂立時間是一個法律事實問題,而法律事實是既成的客觀存在,不可能通過約定就引起變更。
四?倒簽保單不可能存在善意。善意本是動產所有權取得中的概念,通說認為,是指非因重大過失而不知讓與人無讓與的權利。②此處所謂善意,應指倒簽行為人 「不知」倒簽行為可能的後果。顯而易見,倒簽保單的行為人,無論是保險人還是被保險人,均不可能「不知」該行為的後果。
五?倒簽保單絕對不同於補簽。所謂補簽,就是保險雙方對保險合同的條款早已達成一致的情況下的行為。主要存在於定期保險中。如在原保險期間屆滿後,被保險人按原費率支付下一年度的保險費,保險人接受了保險費,或者保險人要求被保險人按某一費率支付新年度的保險費,被保險人按此要求向保險人支付了保險費,然後才簽訂保險合同或簽發保單,而日期通常會「倒簽」到上一個保險期間屆滿時。這種「倒簽」就是補簽。
案例:
2002年9月6日,深圳P公司的一批貨物在深圳港裝船發運,目的地日本大阪。9月13日,P公司與保險公司辦理了該批貨物的保險事宜,保險公司於當日簽發了保單。應P公司的要求,保險公司將保單的簽發時間倒簽為9月5日。保險條款中規定「保險責任期間自簽發保險簽證時起,至貨物運抵該保險憑證上註明的目的地的收貨人在當地的第一個倉庫或儲存處所終止」。9月15日,P公司書面通知保險公司該批貨物在途中出險,要求辦理有關索賠手續。經查,9月10日發生了沉船事故,全部貨物隨船沉沒。保險公司以簽發保單時損害已發生,P公司構成保險欺詐為由拒絕賠償保險金,雙方發生爭議遂訴至人民法院。
審理時有兩種處理意見:一種意見認為,雙方於9月13日簽訂保險合同時,損害已經發生,因此,保險合同無效,保險公司不承擔保險責任;另一種意見認為,將保單倒簽至9月5日,表明保險公司同意擴大保險責任期間,對此應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保險事故發生在保險責任期間內,保險公司應承擔保險責任。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本案中,保險公司應投保人的請求將保單倒簽實際上是構成了追溯保險。所謂追溯保險,是指保險責任期間追溯到保險合同成立前的某一個時點開始的保險。按照其產生的依據,追溯保險又可以分為約定追溯保險和法定追溯保險兩種類型,前者是指當事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特別約定保險人對於保險合同成立前所發生的危險事故也承擔保險責任;後者是指根據法律的規定,保險人對於保險合同成立前所發生的危險事故承擔保險責任。
依據保險的基本原理,保險所承保的危險,應是將來發生的保險,亦即發生於保險合同訂立之後的危險,如果訂立保險合同時危險已發生,則其為一種確定的既成事實,既不符合可保危險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也不符合保險的射幸性。然而,可保危險的不確定性是指主觀上的不確定,而非客觀上的不確定,如果在客觀上損害已經發生,保險標的已受到損失,但由於通訊等原因,保險合同當事人於締約之際均不知道損害已發生,從保護善意當事人的角度出發,各國法律多認定該保險也即追溯保險仍然有效。例如,德國保險契約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保險契約的效力可以約定溯及契約訂立前適合的時點開始」,我國台灣地區保險法第五十一條第一款也規定「保險契約訂立時,保險標的之危險已發生或已消滅者,其契約無效。但為當事人雙方所不知者,不在此限」。我國海商法中雖然無相同條文,但該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訂立合同時,被保險人已經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保險標的已經因發生保險事故而遭受損失的,保險人不負賠償責任,但是有權收取保險費;保險人已經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保險標的已經不可能因發生保險事故而遭受損失的,被保險人有權收回已經支付的保險費」。由此,我們也可以推論出,若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均不知道保險標的已發生保險事故而遭受損失,那麼保險合同仍然有效,被保險人應按照約定支付保險費,而保險人也應依照保險合同賠償或給付保險金。可見,我國法律實際上也承認追溯保險的效力。
[觀點] 本案中,保險公司應P公司的要求將保單倒簽到9月5日,且雙方在訂立保險合同時均不知道作為保險標的的貨物已經滅失,因此,二者簽訂的保險合同屬於有效的追溯保險,保險期間應從9月5日起算。保險事故發生於9月10日,屬於保險期間以內,保險公司應承擔保險責任。
5. 關於倒簽提單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對承運人和收貨人而言,提單本身就是一個合同證明,而且往往是一個涉外合同。這就涉及到它的法律適用問題。依照我國《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九條的規定,提單中可以規定適用於該提單的法律,提單中沒有規定的,適用與提單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該法第二百七十六條還規定,在適用外國法律或者國際慣例時,不得違背我國的社會公共利益。這兩條規定,即是國際私法上著名的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和公共秩序保留原則,後一原則是對前一原則的限制。
因此,依據上述法律沖突規范,不論適用於提單的是哪個國家的法律或哪種國際公約,只要該法律或公約承認承運人採用欺詐手段簽發的提單是有效的,那麼,我們就可以援用上述公共秩序保留條款,排除該法律或公約的適用,徑直適用我國法律對預借或倒簽提單行為進行定性。
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明確規定,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為,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以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均屬無效。因此,承運人採用欺詐手段簽發的提單,應屬無效。這一認定,也是與各國的法律規定和習慣做法乃至國際慣例相符的。一般來說,各國法律或國際公約均不會承認採用欺詐手段所簽發的提單的有效性,因而也就不存在援用公共秩序保留條款徑直適用我國法律的問題。
6. 什麼是預借提單和倒簽提單它們合法嗎
我國《海商法》第71條對提單的解釋為:提單,是指用以證明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貨物已經由承運人接收或者裝船,以及承運人保證據以交付貨物的單證。提單中載明的向記名人交付貨物,或者按照指示人的指示交付貨物,或者向提單持有人交付貨物的條款,構成承運人據以交付貨物的保證。預借提單是在貨物尚未裝船或尚未裝船完畢的情況下,由承運人提前簽發已裝船提單,使賣方能趕在信用證有效期屆滿前順利結匯。倒簽提單是在貨物裝船完畢後,承運人以早於該票貨物實際裝船完畢的日期作為提單簽發的日期,以使提單的簽發日期符合信用證關於裝運期的規定。無論是預借還是倒簽提單,貨物實際裝船完畢的日期都晚於提單上載明的簽發日期,也就是晚於托運人(賣方)和收貨人(買方)之間所簽訂的買賣合同以及由開證銀行開出的信用證規定的貨物裝船日期。這兩種提單都是不合法的,托運人應當就此承擔責任。
7. 倒簽提單的危害有哪些
倒簽提單(Anti-date B/L)是承運人或他的代理人應托運人的要求,在貨物裝船以後,以早於該票貨物實際裝船完畢的日期作為簽發日期所簽發的提單。這是為了符合信用證關於裝運期的有關規定,達到單證相符,以此取得銀行議付貨款而採取的一種不得已的手段。倒簽提單通常是在港口擁擠,船舶無法按時靠抵泊位以及賣方沒能按時備好所售貨物等情況下發生的。至於該行為是否合法,多年來議論紛爭,各持已見。多數人認為倒簽提單屬違法行為。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如果所簽提單日期是船舶抵港並已開始裝貨後的某一天;或簽單的貨物是零星雜貨而不是數量很大的大宗貨;或倒簽的時間與實際裝完的時間間隔不太長等情況下,取得了托運人的保函後,可允許倒簽。究竟誰是誰非,須依據法律來判定。 追問: 倒簽提單的危害性 回答: (1)倒簽提單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有關國際公約和各國相關國內法(我國《海商法》)都把真實記載提單事項看作是承運人或其代理人的法定義務,提單的簽發日期(即貨物裝船日期)為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在賣方的要求下,承運人違背實際情況倒簽提單,屬於合謀偽造單據行為同時也對買方構成了欺騙,違法性是顯而易見的。在一些國家如美國,甚至會將倒簽提單案列入刑事詐騙案處理。
(2)倒簽提單是對買方的一種侵權行為。在買賣雙方的合同之下,如果賣方實際裝船時間晚於信用證所規定的裝船時間,賣方則不能與銀行順利結匯,即賣方無法違約佔有貨款在這個前提下買方才有可能實施向賣方提出索賠或是取消合同的權利,從而減少或是避免因賣方的延誤給自己帶來的損失(貨物跌價)。對於買方來說,提單的簽發日期是裝船時間的唯一證據,如若承運人應賣方的要求提供了倒簽提單,買方將失去相關的權利,損失自負。可見,倒簽提單是對無辜的第三方一一一買方的一種侵權行為。
(3)倒簽提單會給承運人帶來嚴重不利後果。承運人若簽發了倒簽提單,則會被收貨人認為承運人和托運人共同偽造單據進行欺詐,從而使承運人捲入不必要的糾紛中,遭受較大的經濟損失和商業信譽損失。
有關國際公約、國際慣例及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法律對承運人在其責任期間發生貨物滅失、損壞或延遲交付造成損失時,可享受免責或責任限制的權利作了明確規定前提是承運人必須履行各項法定義務,否則,承運人將喪失這些權利。而真實合理地簽發提單是承運人的基本義務之一,不允許隨意或是當事人之間約定簽發。同時,對於買方(受損人)的損失,承運人還要與賣方共同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我國《海商法》第5"9條規定:"貨物的滅失、損壞或者延遲交付是由於承運人的故意或者明知可能造成損失而輕率地作為或者不作為造成的承運人不得援用本法第56條或者第57條限制賠償責任的規定"。 橙子 的感言: 太感謝啦! 2009-06-13
8. 海商法所規定或涉及的提單包括哪些種類
按不同的分類標准,提單可以劃分為許多種類: 一、按提單收貨人的抬頭劃分 1.記名提單(Straight B/L) 2.指示提單(Order B/L) 3.不記名提單(Bearer B/L,or Open B/L,or Blank B/L) 二)按貨物是否已裝船劃分 1.已裝船提單(Shipped B/L,or On Board B/L) 2.收貨待運提單(Received for Shipment B/L)(三)按提單上有無批註劃分 1.清潔提單(Clean B/L) 2.不清潔提單(Unclean B/L or Foul B/L) 四)根據運輸方式的不同劃分 1.直達提單(Direct B/L)2.轉船提單(Transhipment B/L) 3.聯運提單(Through B/L) 4.多式聯運提單(MultimodaL Transport B/L or Intermodal Transport B/L)五)按提單內容的簡繁劃分 1.全式提單(Long Form B/L) 2.簡式提單(Short Form B/L,or Simple B/L) 簡式提單通常包括租船合同項下的提單和非租船合同項下的提單。(六)按簽發提單的時間劃分 1.倒簽提單(Anti-dated B/L) 2.預借提單(Advanced B/L) 3.過期提單(Stale B/L)(七)按收費方式劃分 1.運費預付提單(Freight Prepaid B/L) 2.運費到付提單(Freihgt to Collect B/L) 3.最低運費提單(Minimum B/L)(八)其他各種特殊提單 1.運輸代理行提單(House B/L) 2.合並提單(Omnibus B/L) 3.並裝提單(Combined B/L) 4.分提單(Separte B/L) 5.交換提單(Switch B/L) 6.艙面貨提單(On Deck B/L) 7.包裹提單(Parcel Receipt B/L) 8.集裝箱提單(Container B/L)
9. 海商法案例,急求!!!!
法律依據是《海商法》第22和23條,內容如下
第二十二條 下列各項海事情求具有船舶優先權:
(一)船長、船員和在船上工作的其他在編人員根據勞動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勞動合同所產生的工資、其他勞動報酬、船員遣返費用和社會保險費用的給付請求;
(二)在船舶營運中發生的人身傷亡的賠償請求;
(三)船舶噸稅、引航費、港務費和其他港口規費的繳付請求;
(四)海難救助的救助款項的給付請求;
(五)船舶在營運中因侵權行為產生的財產賠償請求。
載運2000噸以上的散裝貨油的船舶,持有有效的證書,證明已經進行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或者具有相應的財務保證的,對其造成的油污損害的賠償請求,不屬於前款第(五)項規定的范圍。
第二十三條 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所列各項海事請求,依照順序受償。但是,第(四)項海事請求,後於第(一)項至第(三)項發生的,應當先於第(一)項至第(三)項受償。
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第(一)、(二)、(三)、(五)項中有兩個以上海事請求的,不分先後,同時受償;不足受償的,按照比例受償。第(四)項中有兩個以上海事請求的,後發生的先受償。
根據上述條文規定,(1)(2)(3)項偉船舶優先權,清償順序為(3)(2)(1);同時還剩下的是(4)和(5),其中(4)為船舶抵押權,(5)為一般債權,所以順序是(3)(2)(1)(4)(5)。
供你參考!
10. 海商法案例題 急求答案
預借提單是指在貨物尚未全部裝船,或者貨物雖已由承運人接管,但尚未開始裝回船的情況下簽發的已裝船提答單,而根據以上的描述,A公司是不可能預借提單的,因為A公司為買方而不是發貨人,是不可能預借提單,我推測A公司是憑借提單的副本加保函將貨物提走的,而並非是預借提單。現回單如下:
1、原告B公司是可以以C公司為被告提起訴訟的,因為C公司為承運人,承運人應在放貨時回收全部正本提單,而C公司在沒有回收任何正本提單的情況下放貨是不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的,而B 公司是正本提單的持有人,也就是該票貨物的所有權人,是有權利要求承運人根據正本提單放貨的,承運人無單放貨侵犯了B公司對貨物的所有權
2、法院很有可能判決承運人承擔無單放貨的責任,也就是說很很能要求承運人按照貨物的實際價值對B公司進行賠償
3、在該案中,A公司與B公司之間是買賣合同公司關系,A公司與C公司之間是運輸合同關系,如果在買賣合同中有有效的仲裁條款,B公司是應當以仲裁方式來解決其與A公司之間的糾紛的,是否可以選擇仲裁方式的關鍵在於合同中約定的仲裁條款是否有效,若根據該約定能確定唯一的仲裁機構,該仲裁條款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