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大意
『壹』 民法的含義 及發展
民法基本原則的概念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法及其經濟基礎的本質和特徵的集中體現,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為規范和價值判斷准則。民法基本原則的意義,具體體現在: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蘊含著民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是我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經濟法的特徵。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民事主體所進行的各項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還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
則。在現行法上對於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欠缺相應的民法規范進行調整時,民事主體應 依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
3.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解釋法律、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據。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對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
原則的含義。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如果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法院應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
4.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解釋、研究民法的出發點。
學者在對民法進行解釋、研究時,應以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出發點,無論何種學說,違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就不是妥當的學說。 二、民法基本原則的內容
我國的民事立法上,確立了以下幾項民法的基本原則:
(一) 平等原則
所謂平等原則,也稱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我國《民法通則》第3條明文規定: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事法律關系的本質特徵,是民事法律關系區別於其他法律關系的主要標志,它是指民事主體享有獨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獨立為前提,獨立以平等為歸宿。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互不隸屬,各自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意志,其合法權益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平等原則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要求在民法上的具體體現,是民法最基礎、最根本的一項原則。現代社會,隨著在生活、生產領域保護消費者和勞動
者的呼聲日高,平等原則的內涵正經歷從單純謀求民事主體抽象的法律人格的平等,到兼顧
在特定類型的民事活動中,謀求當事人具體法律地位平等的轉變。我國民法明文規定這一原則,強調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意在以我國特殊的歷史條件為背景,突出強調民法應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二) 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指法律確認民事主體得自由地基於其意志去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自願原則的存在和實現,以平等原則的存在和實現為前提。只有在地位獨立、平等的基礎上,才能保障當事人從事民事活動時的意志自由。自願原則同樣也是市場經濟對法律所提出的要求。在市場上,准入的當事人被假定為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因此,民事主體自願進行的各項自由選擇,應當受到法律的保障,並排除國家和他人的非法干預。自願原則的核心是合同自由原則。雖然有商品經濟就有合同自由的觀念,但合同自由作為一項法律原則卻是遲至近代民法才得以確立。當然,合同自由從來都不是絕對的、無限制的自由。在某種意義上,一部合同自由的歷史,就是合同如何受到限制,經由醇化,從而促進實踐合同正義的記錄。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社會公平,注重社會公德,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對合同的自由有諸多限制。
例如在我國的郵政、電信、供用電、水、氣、熱力、交通運輸、醫療等領域所存在的強制締 約,在保險、運輸等許多領域盛行的定式合同,都是對合同自由的限制。
(三) 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公平原則是進步和正義的道德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它對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國家處理民事糾紛起著指導作用,特別是在立法尚不健全的領域賦予審判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對於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和糾正貫徹自願原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弊端,有著重要意義。公平原則在民法上主要是針對當事人間的合同關系提出的要求,是當事人締結合同關系,尤其是確定合同內容時,所應遵循的指導性原則。它具體化為合同法上的基本原則就是合同正義原則。合同正義系屬平均正義,要求維系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作為自願原則的有益補充,公平原則在市場交易中,為誠實信用原則和顯失公平規則樹立了判斷的基準。但公平原則不能簡單等同於等價有償原則,因為在民法上就一方給付與對方的對待給付之間是否公平,是否具有等值性,其判斷依據采主觀等值原則,即當事人主觀上願以此給付換取對待給付,即為公平合理,至於客觀上是否等值,在所不問。由此不難看出公平原則的具體運用,必須以自願原則的具體運用作為基礎和前提,如果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不均衡,系自主自願的產物,就不能謂為有違公平。
(四) 誠實信用原則
『貳』 民法的含義是什麼
民法含義:規定公民和法人的財產關系(如債權、繼承權等)以及跟它相聯系的人身版非財產關系(如勞動、權婚姻、家庭等)的各種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
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民法大意擴展閱讀:
修訂信息: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叄』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是什麼
《民法》中的意思表示從生效時間看分為:1、以對話方式作出的內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容生效;2、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3、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發布時生效。意思表示的形式,行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規定、當事人約定或者符合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習慣時,才可以視為意思表示。
『肆』 請問什麼是民法所說的意思表示的解釋原則
意思表示解釋與法律行為解釋和合同解釋不同.意思表示解釋有其特殊的法律構造,其解釋對象是表示行為和效果意思而不僅僅是目的意思,意思表示解釋的原則,依意思表示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國民法通則對意思表示解釋沒有規定,在未來的民法典總則中應當對此加以完善.
『伍』 民法的全稱是什麼
在我國沒有一部統一的民法典。
現在人們所稱的「民法」,是指民法通則,其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陸』 民法的概念是什麼
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法律部門之一。廣義的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婚姻家庭關系和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狹義的民法不包括婚姻法和屬於傳統商法內容的法律規范。
『柒』 簡述民法中的意思表示
你好,
一、關於誤喝洋酒案
該案可以用合同法原理解答,旅店將明碼標價的洋酒放在房間內,構成了以實物形式提出的買賣合同要約,取而飲之構成承諾。雙方達成了買賣合同。值得注意的是,該男子當然存在重大誤解,原則上可請求法院和仲裁機構予以撤銷,但是在撤銷前該合同是有效的。所以,該男子不能拒付。其只能向法院請求變更,因為原物已經無法返還。
二、關於教授售書案
本案中該教授當然構成要約,但是該學生的簽字行為並不構成承諾。原因是,我國民法理論中,意思表示包括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為,該學生欠缺效果意思,所以不構成承諾的意思表示。因而雙方也並未達成買賣合同,自然不用付款。應當注意的是,本案也不構成重大誤解,重大誤解要浮攻第紀郢慌電葦釘倆求行為人有認識,只是認識有偏差,而本案中該學生自始至終都沒有認識可能性(借用刑法理論),因而也不構成重大誤解。
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