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犯罪構成要件

刑法犯罪構成要件

發布時間: 2022-01-22 00:47:38

❶ 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

朋友,主要還是主觀和客觀四大要件

❷ 犯罪構成要件是什麼

犯罪構成要件是刑法規定的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決定意義的而為詼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諸事實特徵。即罪構成的要素。蘇聯、中國等國刑法理論中的概念。在大陸法系刑法中,無此概念,與此相類似的概念是犯罪成立要件,而犯罪成立要件與構成要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參見「犯罪成立要件」和「犯罪構成」。在英美法系刑法中,也無此概念,與此相類似的概念是犯罪要件,參見「犯罪要件」。

❸ 犯罪的構成要件

法律分析:犯罪的構成是:

1、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

2、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3、主觀要件,體現的是行為人在怎樣的心理狀態的支配下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刑法對犯罪構成的心理狀態有哪些具體的要求。

4、客觀要件,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❹ 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有哪些

(一)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二)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三)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
(四)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❺ 構成刑法犯罪構成要件有哪些

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的要素有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體四個方面;犯罪構成是指對行為的性質及其社會危害性具有決定意義,而且是該行為成為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實特徵。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六十一條
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

❻ 刑法中犯罪構成要件是什麼

法律分析:1.行為人具有承擔刑事責任能力的人;

2.行為人對其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在主觀上存在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

3.犯罪行為侵害的是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

4.說明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客觀事實特徵。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❼ 犯罪構成要件

犯罪的四個構成要件是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體。
具體內容如下:
1、客體要件,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2、客觀要件,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
3、主體要件,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
4、主觀要件,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
犯罪構成要件是刑法規定的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決定意義的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諸事實特徵。即罪構成的要素。犯罪的社會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危害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即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基礎。例如危害國家安全罪;
2、危害國有和集體所有的公共財產,即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如破壞生產經營罪等;
3、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如殺人,傷害,強奸罪等;
4、破壞社會主義的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例如妨害公務罪,製造,販賣毒品罪等。
這四個方面概括地反映了在我國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基本內容。危害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是對我國統治關系的侵犯,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妨害我國社會沿著社會主義道路順利向前發展。如果只看到犯罪分子給某一個人,某一個單位造成這樣那樣的損害,而看不到犯罪在總體上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危害,是不可能真正認識犯罪的本質的。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熱點內容
檢擦院和法院 發布:2025-02-13 04:08:07 瀏覽:576
合同法的發展 發布:2025-02-13 02:27:32 瀏覽:367
鄭幸福律師 發布:2025-02-13 01:59:09 瀏覽:844
哈市鄉村台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13 01:30:42 瀏覽:409
新勞動法試用期工資 發布:2025-02-13 00:53:20 瀏覽:703
寧波新勞動法實務培訓 發布:2025-02-13 00:48:24 瀏覽:645
動畫片刑法 發布:2025-02-13 00:35:00 瀏覽:552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