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刑法典最新
❶ 德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法典有哪些
公元843年, 法蘭克王國分裂,東部法蘭克逐漸演變為德意志王國。公元919年, 薩克森公爵一世創立了德意志封建王朝,開始了封建德國的歷史。自公元11世紀至12世紀以後,德國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封建領地,到13世紀,境內形成全面封建割據狀態。與這種分裂割據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相適應,德國在1871年統一前,始終以其法律的分散性和法律淵源的多樣性為主要特徵。中世紀德國法的發展可分三個階段。
(一)14世紀以前日耳曼法佔統治地位時期
1.這一時期, 德國主要沿用由法蘭克時代的日耳曼法演變而來的地方習慣法(邦法)。13世紀時,開始編纂習慣法法典,較為著名的有:
(1)《薩克森法典》
(2)《士瓦本法典》
2.14世紀前後,隨著城市的興起,開始出現城市法,它們都比較詳細地規定了有關商品貨幣關系的法規。
(二)15世紀以後全盤繼受羅馬法時期
德國法對羅馬法的繼受早在13世紀即已開始。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的興起、 羅馬法的復興和注釋法學派的影響,這種繼受日漸廣泛。1495年帝國法院正式確認羅馬法為德國民法的有效淵源,各邦法院也加以正式援引,從而導致德國法對羅馬法的全盤繼受。
15世紀末葉,涌現了許多羅馬法學家,他們特別偏重對查士丁尼《學說匯纂》的注釋與研究,並且注重創造出了一些抽象的法的概念,因而被稱為「概念法學」或「潘德克頓法學」學派,他們根據《學說匯纂》 擬定法律的編纂體系,這對後來的德國立法有很大影響。
但是,德國對羅馬法的繼受並未完全排斥固有的日耳曼法。1532年德意志帝國中央議會以帝國名義頒布了《加洛林納法典》,這是一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典,共179條。它無次序地列舉了犯罪和對犯罪行為的各種懲罰,以刑罰異常殘酷為特色。它被作為範本予以推行,被多數邦國長期援用,在德國封建法的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它反映了德國封建後期刑法的特點。
(三)18世紀末開始的法典編纂時期
許多邦進行了法典的編纂,巴伐利亞於1751年率先編纂了刑法典,之後,又制定了訴訟法典和民法典,其他各邦紛紛仿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1794年的《普魯士邦法》,又稱《普魯士民法典》,它以大量篇幅確認和鞏固農奴制度、貴族特權、教會干預世俗法律事務的特權等,同時又宣布所有權是人的最重要和絕對的財產權,是全部法典的基礎。在1900年被《德國民法典》取代之前,它一直施行於普魯士。
❷ 國外有沒有見死不救罪,最好舉出相關的法律條文
《法國刑法典》第223—6條規定:「任何人能立即採取行動阻止侵犯他人人身之重罪或輕罪發生,這樣做對其本人或第三人並無危險,而故意放棄採取此種行動的,處5年監禁並科50萬法郎罰金。」「任何人對處於危險中的他人,能夠個人採取行動,或者能喚起救助行動,且對其本人或第三人均無危險,而故意放棄給予救助的,處前款同樣之刑罰。」該法第223—7條規定:「任何人故意不採取或故意不喚起能夠抗擊危及人們安全之災難的措施,且該措施對其本人或第三人均無危險的,處2年監禁並科20萬法郎罰金。」
《德國刑法典》第323條c項規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險或困境發生時需要救助,根據行為人當時的情況急救有可能,尤其對自己無重大危險且又不違背其他重要義務而不進行急救的,處1年以下自由刑或罰金。」《義大利刑法典》第593條第2款規定:「對氣息僅存或受傷或危急之人,疏於必要的救助或未即時通知官署者,處3個月以下徒刑或科12萬里拉以下罰金。」
《西班牙刑法典》第489—1條規定:「對於無依無靠,且情況至為危險嚴重,如果施予救助對自己或第三者並無危險,但不施予救助,應處以長期監禁,並科以西幣5000至10000元之罰金。」
《奧地利刑法典》第95條規定:「在不幸事件或公共危險發生之際,對有死亡或重大身體傷害或健康損害危險,顯然需要加以救助之人,怠於為救助者,處6個月以下自由刑或360日額以下罰金。如不能期待行為人為救助行為者,不在此限。須冒生命、身體之危險或可能侵害他人重大利益時,屬於不能期待救助之情形。」[詳細][參與討論]
❸ 德國刑法正當防衛法條
德國《刑法典》第32條第二款規定:
1、正當防衛不違法。
2、為使自己和他人專免受正在發生的不法侵屬害而實施的必要的防衛行為屬於正當防衛。
正當防衛作為一種刑法制度,有以下具體特徵:
正當防衛對不法侵害具有懲罰作用。古代刑法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允許私人復仇,並使復仇合法化進而成為刑罰的補充形式。
(3)德國刑法典最新擴展閱讀:
《德國刑法典》第33條規定了不處罰的四種情形:
1、防衛人在惶惑或者恐懼中,抓起刀子和手槍進行防衛,本來用拳頭就可以對付的;
2、不法侵害已經結束或者還不是當前面臨的時候進行防衛的;
3、對無關第三人造成損害的;
4、錯誤地想像一個現在既不存在也沒有存在過的攻擊,並且由於惶惑、害怕或者驚恐,防衛超過了界限的。
❹ 1871德意志刑法典簡介
全文358條,分總則,分則兩編,總則5章,分則28章
總則5章,規定適用范圍、犯罪、行為的後果、親告和時效。分則28章,規定各種具體罪行和法定刑。這部法典是經過多年准備和反復爭論後制定的,對各種犯罪行為規定得相當詳細,不僅罪行種類較全,而且在每一罪行中又規定了在不同情節下法院應採取的措施,以減少分散的單行法規,並給法院以裁量的餘地。該法典的主要特點有:①採取報應刑與矯正刑相結合的量刑辦法;②實行多種多樣的保安與矯正措施;③絕對廢除死刑;④無期徒刑僅限於個別犯罪(如發動或准備侵略戰爭、謀殺、以滅絕種族為目的而殺人);⑤嚴格限制適用短期自由刑(6個月以下),而代之以罰金;⑥實行「日數罰金制」(Tagesbussensystem),即在刑法分則各條中只規定處罰金而不定數額,法院在判決時,根據罪行和被告經濟情況,在法定幅度(5~360天,每天2~10000馬克)內,宣告被告應處若干日罰金,每日罰金額為若干馬克,共應繳納罰金若干馬克。日數罰金制原系1910年先在瑞典提出的,1921年5月芬蘭刑法首先採用,後來墨西哥(1929)、瑞典(1931)、巴西(1935)、古巴(1936)、丹麥(1939)各國陸續採用。
❺ 哪裡有德國刑法條文下載大神們幫幫忙
去北大法寶看看吧 那裡有很多的相關法律條文和案例
❻ 德國刑法典315條中文
撒旦法感到十分歸屬地f
❼ 德國廢除死刑的歷史概況
德國《基本法》第102條"廢除死刑"條款入憲是一個充滿爭議的過程,至今仍然能在德國的學術界和民間聽到支持恢復死刑的聲音."廢除死刑"條款的產生與納粹時期濫用死刑的歷.第一條是憲法第102條:廢除死刑。第二條是刑法第78條:謀殺認罪不消滅時效。搞懂了這兩條法律的社會背景,就等於明白了戰後德國人對自己歷史的態度。
先了解102條吧:廢除死刑。本人從原則上反對死刑。所以,我本以為聯邦德國早在1949年就廢除了死刑,並且以為德國人廢除死刑的理由就是戰後的「和平主義」和「人道主義」。對此我還感到很滿意。
但我錯了。廢除死刑,其實是1948年被極右派政客提出的想法。極右派那時候想避免法院判納粹德國戰犯死刑的可能,很多德國人也支持這個想法。
現在回頭看時,我們願意把戰後的德國設想成一個「被解放」的社會,但其實它不是。當時的人們只不過覺得累。幾年的「全面戰爭」加上幾年被同盟佔領的辛苦讓很多德國人認為自己也屬於「受害者」。那時普遍認為,希特勒以及「納粹幫」利用了無辜的百姓和軍隊。
廢除死刑的要求由極右派提出後幾乎受到了其他所有政黨的接受與支持。原因很豐富,但總體來說,聯邦德國廢除死刑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戰後的德國百姓不願意讓戰犯被處死。
78條呢,謀殺認罪不消滅時效。德國刑法本來規定謀殺罪為20年消滅時效。1960年,德國社會經歷了近十年的快速經濟發展,而且人們對納粹時期罪行的態度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德國法院開始認真檢查並懲罰納粹戰犯。但理論上,1965年後謀殺罪消滅時效了就再也無法起訴納粹戰犯,所以,從1960年到1979年,聯邦議會通過幾次開會一步一步決定了廢除謀殺罪消滅時效的法律規定。這條法律的結果是,德國法院一直到現在依然在審查納粹戰犯。
❽ 跪求最新版應該是2008年版德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電子版!!!
德國新《反不正當競爭法》*
2004年7月3日
聯邦議院通過了下列法律:
第一章 一般規定
第一條 [立法目的]
本法旨在保護競爭者、消費者以及其他市場參與人免遭不正當競爭之害。本法同時保護公眾對不受扭曲的競爭[所享有]的利益。
第二條 [定義]
(1)在本法意義上,
1.「競爭行為」,是指一個人的任何一種旨在以有利於自己或他人企業的方式促進商品或服務包括不動產、權利或義務之購銷或提供的行為;
2.「市場參與人」,是指除了競爭者和消費者以外所有作為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或需求者從事活動的人;
3.「競爭者」,是指任何一個作為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或需求者與另一個或若干個經營者處於具體的競爭關系之中的經營者;
4.「消息」,是指任何一種在數量有限的參與人之間通過公開的電子通訊設備予以交換或傳遞的信息;不包括那些作為廣播電視服務台站的一部分通過電子通訊網路向公眾傳遞的信息,但以這些信息不能夠與獲得這些信息的可識別的參與人或使用者發生聯系為限。
(2)對於消費者和經營者的概念,准用《德國民法典》第13條和第14條的規定。
第三條 [禁止不正當競爭]
不正當競爭行為,如足以損害競爭者、消費者或其他市場參與人而對競爭造成並非輕微的破壞的,則是非法的。
第四條 [不正當競爭例舉]
第三條意義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即如:
1.從事那些足以通過施加壓力、以蔑視人類的方式或通過其他不適當的不實影響,侵害消費者或其他市場參與人的決定自由的競爭行為;
2.從事那些足以利用消費者(特別是未成年人或青少年)缺乏交易經驗、輕信、害怕或窘境的競爭行為;
3.掩飾競爭行為的廣告性質;
4.在舉辦諸如打折、附贈或贈品的促銷活動時,不明確無誤地給出享受優惠的條件;
5.在舉辦具有廣告性質的有獎銷售活動時,不明確無誤地給出參與條件;
6.將消費者購買商品或使用服務設定為參與有獎銷售的條件,但有獎銷售依其性質即與商品或服務發生聯系的除外;
7.貶低或詆毀其他競爭者的標志、商品、服務、活動或個人關系或商業關系;
8.對於其他競爭者的商品、服務或企業或其經營者或企業領導層的成員,聲稱或散布足以損害企業的經營或企業的信用的事實,但以這些事實無法證明是真實的為限;如有關事實涉及秘密的通知,而且通知人或受領人對通知具有正當的利益,則只有在違反事實真相聲稱或散布這些事實的情況下,才構成不正當競爭;
9.行為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系其他競爭者商品或服務的仿冒品,條件是:
a) 導致對購買人就商品或服務的企業來源進行欺詐,而這種欺詐是可以避免的,或
b) 不適當地利用或損害被仿冒商品或服務的聲譽,或
c) 以不誠實的方式獲取了仿冒所需的知識或資料;
10.有針對性地阻礙其他競爭者;
11.違反那些同時也旨在保護市場參與人利益、規范市場行為的法律規定。
第五條 [引人誤解的廣告]
(1)從事引人誤解的廣告行為的,構成第三條意義上的不正當競爭。
(2)在評價一則廣告是否引人誤解時,應當考慮該廣告的一切組成部分,特別是該廣告中所包含的下列事項:
1.商品或服務的特徵,以及可供應性、種類、實現、組成、製作或提供的程序和時間、用途適合性、使用可能性、數量、性質、地理來源或企業來源,或者可以從使用中期待的結果,或者商品或服務的檢測結果及檢測的主要成分;
2.銷售的動機以及價格或計算價格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供應商品或提供服務的條件;
3.商業關系,特別是廣告行為人的種類、性質和權利,如他的身份和財產、他的精神所有權、他的能力或他的獲獎或榮譽。
在評價隱瞞某一事實的行為是否引人誤解時,特別應當考慮該事實依交易觀點對決定訂立合同與否的意義,以及隱瞞行為是否足以對該決定產生影響。
(3)第二款意義上的事項,也包括比較廣告情形下的事項以及圖形表示以及其他旨在並且足以取代此類事項的安排。
(4)以降低價格為內容進行廣告宣傳的,推定該降價行為是引人誤解的,但以行為人提出的該價格僅適用於不適當短促的時間為限。在對行為人是否提出了該價格以及在多長時間內提出了該價格存在爭議的情況下,由以降低價格為內容從事廣告宣傳的人承擔證明責任。
(5)如慮及商品的種類以及廣告的形式和傳播,某種商品無法以適當的數量滿足可合理期待的需求的,為此種商品進行廣告宣傳即為引人誤解。在通常情況下,兩天的庫存為適當數量,但經營者證明保有更少庫存量為合理的理由的,不在此限。第1句准用於對服務進行廣告宣傳。
第六條 [比較廣告]
(1)比較廣告,是指任何一種直接或間接指明競爭者或由某個競爭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的廣告。
(2)在下列情況下,從事比較廣告行為者,構成第三條意義上的不正當競爭:
1. 比較並不涉及為滿足相同需求或為達成同一目的之商品或服務,(可比性)
2. 比較並不是客觀地涉及這些商品或服務之一個或若干個本質的、重要的、可核實的、典型的性質或價格,(核心內容)
3. 比較導致在商業交易中,在廣告人與競爭者之間或者在他們提供的商品或服務之間或在他們使用的標志之間產生混淆,(7、誤導)
4. 比較以不正當方式利用或損害其他競爭者使用的標志的聲譽,(攀附、貶低、誹謗)
5. 比較貶低或詆毀其他競爭者的商品、服務、活動、個人關系或商業關系,(7)
6. 比較構成對他人以受保護的標志銷售的商品或服務的模仿。()
(3)如果比較以特別的價格或其他特殊的條件之供應為內容,則應明確標示該供應結束的時間,在尚不適用該時間的情況下,應標明該供應開始的時間。該供應有效的時間以商品的庫存量為條件的,應當予以說明。
第七條 [不可合理期待的騷擾]
(1)以不可合理期待的方式騷擾市場參與人的,構成第三條意義上的不正當競爭。
(2)在下列情形,可以認為構成不可合理期待的騷擾行為:
1.雖然可以看出受領人不歡迎廣告,仍然進行廣告宣傳;
2.在未徵得消費者准許的情況下,向消費者打電話進行廣告宣傳,或者在未徵得其他市場參與人至少是可推測的准許的情況下,向其打電話進行廣告宣傳;
3.未徵得相對人的准許,使用自動應答電話、傳真機或電子郵件進行廣告宣傳;
4.以下列消息為內容進行廣告宣傳:委託他人發送消息的發件人的身份被掩蓋或隱藏,或者消息中不存在有效的、受領人能夠發出調整此類信息的要求的地址,而受領人發出該要求除了支付基礎費率規定的傳送費用外不再發生其他費用。
(3)在下列情形,不適用第二款第3項,使用電子郵件進行廣告宣傳不構成不可合理期待的騷擾行為:
1.經營者在銷售商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從顧客處獲得他的電子郵件地址;
2.經營者為其自己的類似商品或服務直接進行廣告宣傳而使用顧客的電子郵件地址;
3.顧客未對使用其電子郵件地址提出異議;
4.在獲取顧客的電子郵件地址時以及在每次使用時,以明確無誤的方式向顧客說明,他可以隨時對使用提出異議,而顧客提出異議除了支付基礎費率規定的傳送費用外不再發生其他費用。
第二章 法律後果
第八條 [排除妨礙和停止侵害]
(1)違反第3條規定的,可請求其排除妨礙,在存在再犯之虞的情況下,可請求其停止侵害。侵害行為行將發生時,即產生停止侵害請求權。
(2)違法行為系由企業中的職工或者受託人所為的,停止侵害請求權和排除妨礙請求權也相對於該企業的所有人成立。
(3)第一款所生的請求權,由下列主體享有:
1.任何一個競爭者;
2.具有權利能力的、旨在促進工商利益或獨立的職業利益的團體,條件是它們包括較大數量的在相同市場上銷售同類或類似商品或服務的經營者,它們的人員裝備、物質裝備和財務裝備有能力履行其章程規定的實現工商利益或獨立的職業利益的任務,並且違法行為涉及到它們成員的利益;
3.適格的機構,條件是它們證明已經在《停止侵害之訴法》第4條規定的名錄或者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依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1998年5月19日《關於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停止侵害之訴的指令》(歐共體98/27號指令)規定設置的名單中登記注冊;
4.工業和商業公會或手工業公會。
(4)如慮及所有情形,主張第一款所稱的請求權系濫用權利的,即如主張權利的主要目的在於要求違法行為人賠償耗費或權利實現的費用,則這種主張權利是不合法的。
(5)《停止侵害之訴法》第13條及其包含的制定法規的授權准用,但以依本法第8條第3款第3項和第4項有權主張停止侵害請求權的人替代《停止侵害之訴法》第3條第1款第1項至第3項規定的訴權人,以依本法第8條第3款第2項有權主張停止侵害請求權的人替代《停止侵害之訴法》第3條第1款第2項規定的訴權人,以本法第8條規定的停止侵害請求權替代《停止侵害之訴法》第1條、第2條中規定的停止侵害請求權。此外,《停止侵害之訴法》不適用。
第九條 [損害賠償]
故意或過失違反第三條規定者,對競爭者因此產生的損害負有賠償義務。對於周期性出版物的責任人員,只有在其故意實施違法行為的情況下,才能向其主張損害賠償請求權。
第十條 [利潤收繳]
(1)故意違反第三條規定,並且因此以損及眾多購買人為代價獲取利潤的,依第八條第三款第二項至第四項有權主張停止侵害請求權的主體,有權要求行為人將該利潤上繳給聯邦財政。
(2)債務人基於違法行為已經向第三人或向國家提供的給付,應當從利潤中扣除。債務人在履行了第一款的請求後才提供這種給付的,聯邦主管機構將收繳的利潤返還給債務人,但返還數額以已經證明的付款額為限。
(3)多個債權人請求該利潤的,准用《德國民法典》第428條至第430條的規定。
(4)債權人應當向聯邦主管機構提供其主張第一款規定的請求權的情況。他們有權要求聯邦主管機關補償其為主張該請求權所需要的費用,但以他們無法從債務人獲得補償為限。補償請求權的數額,以已經繳付給聯邦財政的利潤額度為限。
(5)第二款至第四款意義上的主管機構是指聯邦管理局;聯邦管理局於此情形接受聯邦司法部的業務監督。授權聯邦政府制定法規(無需徵得聯邦參議院同意),將第二款至第四款的任務賦予另一個聯邦機構或者聯邦其他公共機構承擔。
第十一條 [消滅時效]
(1)第8條、第9條以及第12條第1款第2句產生的請求權,其消滅時效為6個月。
(2)消滅時效的期間,自
1.請求權產生,以及
2.債權人知道請求權產生的情形和債務人或無重大過失應當知道之時,起算。
(3)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消滅時效,不論知情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情,為自權利產生之時起10年,但最長不超過產生損害行為之時起30年。
(4)其他請求權的消滅時效,不論知情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情,為自權利產生之時起3年。
第三章 程序規定
第十二條 [請求權的實現,公布權,訴訟額的降低]
(1)有權主張停止侵害請求權的人,應當向債務人發出將啟動訴訟程序的警告,並給予債務人通過發出一份附有適當違約金的停止侵害義務承諾書來解決糾紛的機會。如果警告是合法的,可以要求賠償必要的費用。
(2)為了保全本法所稱的諸項停止侵害請求權,即使未對《民事訴訟法》第935條和第940條規定的要件進行說明和證明(Darlegung undGlaubhaftmachung),也可以發布臨時處分。
(3)根據本法提起停止侵害之訴的,法院可以賦予勝訴一方當事人下列許可權:以勝訴方證明存在某種合法的利益為限,將判決書予以公布,公布費用由敗訴一方當事人承擔。判決書中應當規定公布的方式和范圍。判決書生效後三個月內未行使此項許可權的,此許可權消滅。本款第1句的判決(Ausspruch)不可暫時執行。
(4)在計算第8條第1款規定的請求權的訴訟額時,如果案件的性質簡單、范圍明確,或者鑒於其財產關系和收入狀況,由雙方當事人中的一方當事人按照訴訟全額負擔訴訟顯得不可承受,則應當考慮降低訴訟額。
第十三條 [事務管轄]
(1)依據本法主張請求權的一切民事訴訟,由州法院專屬管轄。適用《法院組織法》第95條第1款第5項的規定。
(2)授權各州政府頒布法規,對於若干個州法院的轄區,確定其中的一個州法院作為主管競爭案件的法院,但以此舉有利於競爭案件的司法,特別是有利於保障司法的統一性,為限。各州政府可以將此項授權轉授給州司法行政機關。
第十四條 [地域管轄]
(1)依本法提起的訴訟,由被告營業上的或獨立的職業上的營業所所在地區的法院管轄,或者在無營業所的情況下,由被告住所地所在地區的法院管轄;被告亦無住所的,以其在國內的居留地為准。
(2)此外,依本法提起的訴訟,只有行為實施地的法院具有管轄權。對於由依本法第8條第3款第2項至第4項有權主張停止侵害請求權的人提起的訴訟,第1句規定僅在被告在國內既無營業上的或獨立的職業上的營業所也無住所的情況下,才能適用。
第十五條 [和解處]
(1)各州政府在工商業公會設立和解處,解決可以依據本法規定主張請求權的民事糾紛。
(2)和解處由一名主席和若干名陪審人員組成;主席必須具備《德國法官法》規定的擔任法官職務的資格。在依第8條第3款第3項有權主張停止侵害請求權的適格機構提出申請的情況下,由等額的經營者和消費者作為陪審人員。主席應當熟稔競爭法領域的專業知識。主席從為每個日歷年度製作的名單中選任審理有關案件的陪審人員。陪審人員的選任應徵得當事人的同意。對於和解處成員的除名和拒絕,准用《民事訴訟法》第41條至第43條和第44條第2款至第4款的規定。對和解處所在地區具有管轄權的州法院(商事庭,如無商事庭則為民事庭),對拒絕申請作出裁定。
(3)在依本法主張某項請求權的民事糾紛中,如對方同意,可以申請和解處審理。以競爭行為涉及消費者利益為限,每一方當事人都可以申請和解處就所涉糾紛安排與相對人交換意見;不需要徵得相對人的同意。
(4)對於和解處的管轄,准用第14條規定。
(5)和解處的主席可以命令當事人親自到場。對於未說明理由而未到場的當事人,和解處有權確定一筆秩序罰金。不服親自到場的命令以及不服秩序罰金的確定的,可以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向和解處所在地的州法院(商事庭,如無商事庭則為民事庭)提出立即抗告。
(6)和解處應力求促成友好和解。和解處可以向當事人發出一份書面的、闡明理由的和解建議。只有在當事人同意時,才可公布和解建議及其理由。
(7)達成和解的,需將和解製成專門的書面文件,註明和解達成的日期,並由參與審理的和解處成員以及當事人簽名。在和解處達成的和解協議可以強制執行;准用《民事訴訟法》第797a條。
(8)如果和解處認為所主張的請求權自始不成立,或者和解處認為自己不享有管轄權,則可拒絕開庭審理。
(9)請求和解處審理糾紛,與提起訴訟一樣,使消滅時效中斷。未達成和解的,由和解處認定程序結束的時間。主席應將此事告知當事人。
(10)第3款第2句所稱的法律糾紛,未事先請求和解處審理而向法院起訴的,法院可指定一個新的期日,要求當事人在該期日之前請求和解處促成其友好和解。在有關申請發布臨時處分的程序中,僅當相對人同意時,才可發布這種命令。不適用第8款規定。已在和解處啟動程序的,相對人在請求和解處審理之後才提起要求確認所主張的請求權並不存在的訴訟,是不合法的。
(11)授權各州政府制定法規,頒布為執行上述規定以及規范在和解處進行的程序所需要的規定,特別是有關對和解處進行監督、有關和解處的組成(《工商會暫行法》,在《聯邦法律公報》第III部分,序號701-1上公布的修訂版本,第2條第2款至第6款)、有關秩序罰金的執行以及有關和解處收取墊款的規定。在配備和解處的成員時,應當考慮到在聯邦的每一個州設立的、接受公共經費資助的消費者保護中心對於指定第2款第2句中所稱的消費者的建議。
第四章 刑罰規定
第十六條 [可罰的廣告]
(1)以製造給人以特別優惠供應之假象為意圖,在公開的告示中或在針對較大范圍之多數人的通告中,通過不真實的陳述,作引人誤解的廣告的,處2年以下監禁或罰金。
(2)在商業交易中,以承諾方式促使消費者購買商品、服務或權利,承諾如果他們促使其他人從事同類的交易,他們將從組織者本身或者第三人處獲得特殊的利益,並且,依此種廣告的性質,其他人如果可以進一步招徠下一層次的購買人,則也可獲取同樣的利益的,處2年以下監禁或罰金。
第十七條 [泄露商業秘密或經營秘密]
(1)作為企業中的受僱人員,以競爭為目的,或出於私利,或為第三人謀利,或出於損害本企業所有人之意圖,在僱傭關系存續期間,擅自將因僱傭關系掌握或獲取的商業秘密或經營秘密泄露給他人的,處3年以下監禁或罰金。
(2)以競爭為目的,或出於私利,或為第三人謀利,或出於損害本企業所有人之意圖,為下列行為之一的,處與前款相同的刑罰:
1.通過下列方式,擅自獲取或保全商業秘密或經營秘密的:
a)使用技術手段,
b) 製作該秘密載體的復本,或
c) 盜取載有該秘密的物品,或
2.將通過第1款所稱之泄露行為或依第1項通過自己的或他人的行為獲取的或以其他方式擅自取得或保全的商業秘密或經營秘密,擅自加以利用或告知他人。
(3)未遂是可罰的。
(4)情節特別嚴重的,處5年以下監禁或罰金。情節特別嚴重,即如:
1.行為人以此為營業的,
2.行為人在泄露時知道該秘密將在國外利用,
3.行為人自己在國外實施第2款第2項的利用行為。
(5)前述行為,告訴的才處理,但刑事追訴機關因對刑事追訴具有特殊的公共利益而認為應當依職查處的除外。
(6)准用《刑法典》第5條第7項的規定。
第十八條 [樣品的利用]
(1)以競爭為目的,或出於私利,擅自將在商業交易中掌握的樣品或技術規程,即如圖樣、模型、模版、截面圖、配方,加以利用或泄露給他人的,處2年以下監禁或罰金。
(2)未遂是可罰的。
(3)前述行為,告訴的才處理,但刑事追訴機關因對刑事追訴具有特殊的公共利益而認為應當依職查處的除外。
(4)准用《刑法典》第5條第7項的規定。
第十九條 [誘使泄密和自願泄密]
(1)以競爭為目的,或出於私利,企圖支配另一人實施第17條或第18條的犯罪行為或教唆他人從事這種行為的,處2年以下監禁或罰金。
(2)以競爭為目的,或出於私利,主動表示實施第17條或第18條的犯罪行為,或者接受另一人的這種表示,或者與另一人約定實施此種行為或者教唆他人從事這種行為的,按前款規定處罰。
(3)准用《刑法典》第31條的規定。
(4)前述行為,告訴的才處理,但刑事追訴機關因對刑事追訴具有特殊的公共利益而認為應當依職查處的除外。
(5)准用《刑法典》第5條第7項的規定。
第五章 終止性規定
第二十條 [其他法律規定的修訂]
(1)1993年10月29日的《食品特產法》(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1814頁,最後一次經2003年11月25日的法規,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2304頁,第36條的修訂)第3條修訂如下:
1.第1款中的「第13條第2款」替換為「第8條第3款」。
2.第4款第2句中的「第852條第2款」替換為「第203條」。
(2)《法院組織法》(1975年5月9日公布的版本,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1077頁,最後一次經2004年6月24日的法律,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1354頁,第2條的修訂)第95條第1款第5項中,刪除「最終消費者因《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3a條所產生的請求權是例外,但以不存在第1款第1項的雙邊商行為為限」。
(3)《刑事訴訟法》(1987年4月7日公布的版本,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1074頁、第1319頁,最後一次經2004年6月24日的法律,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1354頁,第1條的修訂)第374條第1款第7項中,「第4條、第6c條、第15條、第17條、第18條和第20條」替換為「第16條至第19條」。
(4)對《停止侵害之訴法》(2002年8月27日公布的版本,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3422、4346頁,最後一次經2003年12月15日的法律,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2676頁,第8條的修訂),修改如下:
1.在第3條第1款中,第2項表述如下:
「2.具有權利能力的促進工商利益或者獨立的職業利益的團體,但以這些團體依其人員、物質和財務配備,有能力事實上履行其章程規定的實現工商利益或獨立的職業利益的任務為限,並且,在依第2條起訴的情況下,以這些團體包括大量在同一市場上銷售同種或類似商品或提供同種或類似服務的經營者以及請求權涉及某項影響其成員利益的行為且足以以並非輕微的方式扭曲競爭為限;」。
2.在第5款中,「第23a條、第23b條和第25條」替換為「第12條第1款、第2款和第4款」。
3.在第9條中,第2項「使用」後面增加「或推薦」,第3項中,「使用」後面增加「或推薦」。
4.在第12條中,「第27a條」替換為「第15條」。
5.第13a條第2句中,「第13條第7款」替換為「第8條第5款第1句」。
(5)1994年10月25日的《商標法》(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3082頁,1995年第一卷第156頁,1996年第一卷第682頁,最後一次經2004年5月5日的法律,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718頁,第4條第33款的修訂),修訂如下:
1.在第55條第2款第3項、第128條第1款以及第135條第1款中,「第13條第2款」替換為「第8條第3款」。
2.在第141條中,「第24條」替換為「第14條」。
(6)《刑法典》(1998年11月13日公布的版本,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3322頁,最後一次經2003年12月27日的法律,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3007頁,第1條的修訂)第301條第2款中,「第13條第2款第1、2項和第4項」替換為「第8條第3款第1、2項和第4項」。
(7)1998年2月26日的《牛肉標簽法》(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380頁,最後一次經2003年11月25日的法規,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2304頁,第162條的修訂)修改如下:
1.在第1款中,「第13條第2款」替換為「第8條第3款」。
2.在第4款第2句中,「第852條第2款」替換為「第203條」。
(8)2003年7月3日的《停止侵害之訴法規》(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2565頁)第1條中,「第13條第7款」替換為「第8條第5款第1句」。
(9)《明碼標價法規》(2002年10月18日公布的版本,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4197頁)修改如下:
1.第1條修改如下:
a) 第1款第1句中,刪除「不取決於給予折扣」。
b) 第2款第2句和第3句表述如下:
「額外產生供應費用和寄送費用的,應標明該項費用的數額。如在特定情況下無法標明前述費用,則應標明計算費用的具體細節,最終消費者依據這些細節可以輕易計算出費用的數額。」
2.第2條第2款第1句中,刪除「不取決於給予折扣」。
3.第5條第1款第1句中,「第1條第2款」替換為「第1條第3款」。
4.第6條第1款第1句中,「(第1條第4款)」替換為「(第1條第5款)」
5.第7條第4款重新表述如下:
「(4)可以在餐飲企業和旅館企業中使用通訊設備的,應在該通訊設備附近標明每分鍾的使用價格或每次的使用價格。」
6.第9條修訂如下:
a) 第2款重新表述為:
「第1條第1款和第2條第1款不適用於個人的價格減讓,不適用於依日歷日作時間上限制的、通過廣告予以公布的、普遍的價格減讓。」
b) 廢止第5款第1項,原來的第2、3、4項變成第1、2、3項。
7.廢止第11條。
第二十一條 [恢復統一的法規階位]
本法第20條第8款和第9款所稱的法規部分,可以依據有關的授權規定,通過制定法規予以修訂。
第二十二條 [施行,失效]
本法在公布之日的次日施行。《反不正當競爭法》(在《聯邦法律公報》第三部分,序號43-1,公布的修訂版本,最後一次經2002年7月23日法律,載《聯邦法律公報》第一卷第2850頁,第6條的修訂)同時失效。
南京大學中德法學研究所 譯
*本法旨在轉換歐洲議會和理事會1997年10月6日《關於修訂歐共體第84/450號關於為規范比較廣告之目的而規制引人誤解的廣告的指令》的第97/55號指令(載《歐共體公報》L號290,第18頁),以及轉換歐洲議會和理事會2002年7月12日《關於在電子交易中與個人相關的數據的處理以及私人私人領域保護的2002/58號指令》(載《歐共體公報》L號201,第37頁)的第13條規定。
對於歐洲議會和理事會1998年6月22日《關於規范和技術規程領域以及信息社會服務性規定的信息程序的98/34號指令》(經1998年7月20日歐洲議會和理事會第98/48號指令修訂,載《歐共體公報》L號217,第18頁)中規定的義務,已經予以注意。
❾ 搶劫罪在德國怎麼判
根據德國《刑法典》(2002)規定,搶劫情節較輕的,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自由刑;嚴重的搶劫,處3年以上自由刑,搶劫致死,處終身自由刑或10年以上自由刑。
附:《刑法典》(德國,2002)
第249條(搶劫)(1)意圖使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佔有他人財物,用暴力或以身體或生命受到現實危險相威脅搶劫他人動產的,處1年以上自由刑。(2)情節較輕的,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自由刑。
第250條(嚴重的搶劫)
(1)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3年以上自由刑:
1、行為人或參與人在實施搶劫時,
a.攜帶武器或其他危險工具的,
b.攜帶其它器械或工具,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阻止或制服被害人的反抗的,
c.搶劫行為有致被害人的健康遭受嚴重損害的,或
2.行為人作為為繼續實施搶劫或盜竊而成立的犯罪團伙,與團伙成員結伙搶劫的。
(2)行為人或參與人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處5年以上自由刑:
在行為時使用武器或其他危險器械的,
在第1款第2項情形下攜帶武器的,或
行為導致他人
a.身體被嚴重殘酷對待的或
b.有死亡危險的。
(3)在第1款和第2款情形下,如情節較輕的,處1年以上10年以下自由刑。
第251條(搶劫致死)
行為人通過搶劫(第249條和第250條)至少過失致人死亡的,處終身自由刑或10年以上自由刑。
❿ 德國法律刑法170條有什麼規定我在德國工作和同事打架前幾天收到一封信
德國法律刑法典170條大致說的是違背撫養義務
具體大致為分:
1、逃避法定撫養義務並版導致一定後果權的處3年以下自由刑或者罰金刑
2、對懷孕婦女有撫養義務,以應受指責方式不撫養導致權利人被迫墜胎的處5年以下自由刑或者罰金刑
打架和170條沒有什麼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