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與人倫
『壹』 輿論與司法良性互動提升公平正義獲得感是怎麼回事
連日來,《刺死辱母者》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各界輿論在平衡法理情、彰顯法律溫度上,形成了最廣泛的共識。這種共識,在當今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背景下,彌足珍貴。
媒體、輿論和司法機關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探尋事實真相,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但真相的立體呈現,從來就不是一篇報道所能承擔的,它是一個在不懈探求中逐漸接近的過程。所以,媒體代替不了司法,必需尊重司法與程序正義。具體到於歡案,諸多媒體都注意到了應有的審慎與平衡原則,守住了輿論與司法的分界。正是輿論與司法之間的良性互動,帶來了社會言論的正面呈現,彰顯了人性關懷和社會輿論的理性力量。人倫與法治的雙重共識,就在一次次溫和理性討論中逐漸形成。於歡案是一次極好的普法,也是一次社會成熟度的測驗,讓我們對中國法治這些年的成長及中國法治的未來,生出了更多信心。
『貳』 法律職業倫理的意義
法律分析:職業倫理課程有助於法科生職業倫理意識的養成。誠然,單憑法律職業倫理這門課程並不足以將法科生培養成職業倫理意識很強、有法律信仰的法律人,但是,這一課程讓學生能夠區分可以接受或不可接受的職業行為,或者至少思考一些法律職業倫理的重大問題。美國學者的統計研究表明,法律職業倫理課程與法律職業倫理行為之間有很大關聯。在很大程度上,職業倫理信仰是可以教導的。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人民檢察院規范司法行為工作情況的報告 》 (一)持續強化司法理念教育。深入學習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加強檢察職業倫理建設,明確提出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並重、司法公正與司法效率並重等「六個並重」。堅持每年一個主題,深入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強化忠誠使命、規范司法的理念。去年以來,各級檢察機關結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查找和整改司法不規范等突出問題。大力宣傳張飈、張章寶等先進典型,尋找「最美檢察官」,引導檢察人員信仰法治、堅守法治。
『叄』 為什麼說越把人當人的法律越讓人敬畏
這個世界上,可能沒有什麼比孩子被拐更讓人痛心的事。所以,每次看到被拐多年後竟能重逢的奇跡,總讓人淚流滿面,這一次尤其讓人動容,因為主角是一個死緩犯人。日前,福建省司法廳官網發布文章《刑犯獄中求助:要監獄民警幫他找親爹娘》引起關注。經過DNA比對,罪犯鄭江(化名)終於成功找到親人,12月14日,鄭江與親生母親、兩位姐姐在獄中團圓,抱頭痛哭。此前,服刑的鄭江給龍岩監獄寫信求助稱自己從小被拐賣,希望民警幫他找到親生父母,了卻心願,他要在父母面前懺悔。
這些做過各種惡的犯人,不僅沒有虐待小狗,卻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小狗的訓練工作中,天天和小狗吃睡在一起,給它們洗澡梳毛,當最終要和他們一手帶大的狗狗告別時,這些公眾印象中冷酷無情的大男人居然一個個都眼睛濕潤,甚至泣不成聲!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也是人情、人性和尊嚴。監獄的功能不僅是懲罰,更是改造和教化,這種方式也許是最有效的改造。
人們對法律的信仰,不是靠外在懲罰力量「嚇」出來的,把人當人,才會讓法律獲得讓人發自內心去信仰的道德力量。
該嚴厲就嚴厲,改溫柔就溫柔。
『肆』 司法倫理劇劇本
事實上,科學的存在和發展中一個永恆的問題是標准與創新的矛盾。一方面,科學知識的出現必然形成相關的評判正誤的標准,另一方面,科學知識出現的過程就是對原有標准突破的過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標準的限制或壓制。這就需要我們更深刻地反思兩種科學的悲劇:一種是推行錯誤的標准所導致的後果;另一種是肆意創新所帶來的人道主義災難。聶文濤面向基層醫院適宜技術培訓講演中說:人類推行糖尿病「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標准(John rollo標准),到重新執行「高碳水化合物」標准(如北京協和醫院標准),這期間無數患者因為錯誤的糖尿病飲食治療進一步喪失了健康。醫學界要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該講演引發的強烈震動,正在於他提出了一個深刻的科學倫理問題。
斯蒂芬·茨威格在《異端的權利》原文中的兩段話:「(卡斯特里奧與加爾文)在這場戰爭中,存在著一個范圍大得多並且是永恆的生死攸關的問題。」「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確定自由和權力間的界標。因為,如果缺乏權力,自由就會退化為放縱,混亂隨之發生;另一方面,除非濟以自由,權力就會成為暴政。」這兩段話隱藏著這樣的意思:(1)應該給所有持異端見解的人證明自己的權利,或者說一切反對異端見解的人必須提供證據;(2)所有持異端見解的人都需要證明自己的正確,而無需在此之前抱怨社會的不理解。(3)所謂科學發展的意義,正在於改變人類原有的認識。因此,選擇錯誤是一種權利,否則就沒有科學探索的合理性。
沒有標准可能喪失人道;標准本身隱含的錯誤也能並不人道。因此,科學是一個超越了正確和錯誤本身的社會問題。
『伍』 請問司法的終局性該如何理解 書上長篇大論看的不是很懂, 希望有前輩們可以講的容易懂一些呢!謝謝啦
司法的終局性是指法院對認為應由其管轄的所有司法性質的爭議享有最終裁判權。
內涵有兩個:
二審判決具有終局效力。
只有司法程序具有終局性,其他程序沒有。
附:司法終局性意義內涵及相關解釋。
一、司法終局性的內涵和意義
司法的終局性是指法院對認為應由其管轄的所有司法性質的爭議享有最終裁判權。
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司法機關和法官作出的判決,除了由上訴法院經過二審程序或再審人民法院經過再審程序依法撤銷的以外,具有終極效力,其他任何機關和個人都不得非法撤銷該裁判,終止其效力,即司法裁判的既判力,禁止人們隨意宣告終局裁判無效和擅自加以改動,只能按照法定的程序撤銷該判決,再以新判決加以取代。二是指在解決爭議的諸多方式中,只有司法裁判是終局性的,司法是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任何糾紛的解決,只要走完了司法程序,就再也沒有別的途徑可走了,即解決糾紛的其他裁判形式都不具有司法的這種終局性。這意味著將糾紛轉化為訴訟,建構為受司法規制的法律辯論對象之法律問題後,當事人就要接受司法判決的終局性權威。
司法終局性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效力:其一,公定力。即終局性的司法裁判被推定為公正的,不容置疑的。美國聯邦大法官傑克遜有句名言:「我們終審並非因為我們不犯錯誤,我們不犯錯誤僅僅是因為我們是終審。」其二,確定力。這是基於司法裁判的公定力而產生的司法裁判的實體內容的確定效力,理論上一般稱為實質上的確定力,而將公定力成為形式上的確定力。「經過司法裁判所認定的事實關系和法律關系,都一一貼上封條,成為無可動搖的真正的過去。」其三,拘束力。終局性司法裁判作出後,當事人、法院和其他國家機關都得受其拘束。具體而言即為「一事不再理」。其四,執行力。終局性的司法裁判還具有執行力,這是拘束力的延伸。同時,這種執行力還具有國家強制力。司法的終局性是司法的基本職能性要求之一,是樹立司法權威的必要條件。司法最基本的職能是裁判糾紛,人們請求裁判的目的無一例外地是希望解決糾紛,裁判一旦作出,就宣告糾紛已獲解決,無論爭議各方的感受怎樣,都必須服從裁判,履行裁判,不得「舊事重提」,這樣才能平息紛爭,息事寧人。裁判若不具有終局性,爭議各方將陷入無休止的爭端,其利益也將長期難以確定,社會秩序勢必處於不穩定狀態。西諺曰:「訴訟應有結果,乃是共同的福祉」。
『陸』 簡述"法治"和"人治"的區別
法制、法治以及人治是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
首先,從約定俗成的意義上說,法制和法治兩個概念的用法歷來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它是相對於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種制度而言的。
法治則是與人治相對的一個概念:主張法治意味著否定人治,贊成人治則意味著反對法治。
法治和人治被人們在對立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在中外歷史上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中國近代資本主義思想家政治家如孫中山等也倡導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專制政治和人治,並有精闢論述。尤其是中國共產黨的歷任領導人中,也同樣是在與人治相對的意義上運用法治一詞。
其次,法制與法治兩個概念的內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內涵是指法律以及與法律的制定和實施相關的各種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內涵是與人治不同甚至對立的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或原則。作為一種治國理論,法治和人治探討的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興旺發達的關鍵問題。「法治論」認為,關鍵在於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並予以充分實施;「人治論」則相反,認為關鍵在於國家領導人是不是賢明,「法律只能作為辦事的參考".主張法制並不意味著否定領導人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而是認為領導人賢明與否不應成為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所在。作為一種治國原則,「法治論」主張法律應有極大甚至無上的權威,不能聽任個人和組織的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治論」則相反,它主張或默認組織和個人的權威高於法律的權威,權大於法。
再次,雖然法治與法制具有內在聯系,即實行法治必須要有法制。但我們不能說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從人類的政治法律實踐看,任何國家在任何時期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法制,但卻不一定是在實行法治,如當年希特勒統治的德國和蔣介石統治的中國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實行法治。
最後,即使在動態意義上理解「法制」,也與現代意義的「法治」相去甚遠。「法制」的動態含義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簡單地說就是有法可依,依法辦事。對此,我們可以提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什麼法?「惡法"還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證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顯然,這些都是動態意義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無法回答的。與此不同,現代「法治」與民主政治密切相關,它不局限於形式或邏輯意義上考慮問題,不單純以「有法」、法律完備為滿足,還要求在價值層面上考慮法律的好壞,而且,作為現代「法治」的一個鮮明特徵,它還強調《憲法》和法律應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現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各個環節上貫徹民主原則,實行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分離和互相制約,嚴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體現法律的正當程序原則。
『柒』 姦淫與強奸在法律上有什麼不同
姦淫幼女罪與強奸罪有什麼區別
找法網2013-05-16刑事辯護11764人閱讀
姦淫幼女,是指行為人與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發生性關系的行為。犯罪情節一般的,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內從重處罰。犯罪情節嚴重惡劣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按照司法解釋,該罪名已經並入強奸罪。
強奸罪,是指違背婦女意志,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行與婦女發生性交的行為,或者故意與不滿14周歲的幼女發生性關系的行為。強奸(又叫性暴力、性侵犯或強制性交),是一種違背被害人的意願,使用暴力、威脅或傷害等手段,強迫被害人進行性行為的一種行為。在所有的國家,強奸行為都屬於犯罪行為。
強奸罪與姦淫幼女罪的區別具體如下:
(1)侵害的客體不同。強奸罪侵害的客體,是婦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權利,而姦淫幼女罪侵害的客體、則是幼女的身心健康。因為幼女正在發育成長時期,對社會生活中的許多事物缺乏辨別能力,既不知道性交行為的性質和可能產生的結果,也不可能真正表達自己的意志,容易上當受騙,幼女被奸後,往往會摧殘幼女的身心健康。這兩個罪不僅侵害的客體不同、而且侵犯的對象也不同。強奸罪侵犯的對象是14周歲以上少女或者成年婦女,姦淫幼女罪侵害的對象,只能是不滿14周歲的幼女。
(2)客觀方面不問,強奸罪,行為人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從他手段,致使婦女不敢抗拒、不能抗拒、無法抗拒和不知抗拒,違背婦女意志,強行與之性交的行為。而姦淫幼女罪,則不論行為人採用什麼手段,也不問幼女是否同意,只要與不滿14周歲的幼女發生性交的行為,就構成姦淫幼女罪,
(3)主觀故意的內容不同,強奸罪,行為人必須具有姦淫的目的,而且只有具有姦淫的目的,才能構成強奸罪,否則,就不構成此罪。而姦淫幼女罪、行為人不僅具有姦淫幼女的故意和姦淫的目的,而且行為人必須明知對方是不滿14周歲的幼女,才能構成姦淫幼女罪。如果行為人確實無法從幼女的外表判斷其叼可能尚不滿14周歲,也不具備了解該幼女實際年齡的條件,也就不能定為姦淫幼女罪。
『捌』 為什麼法律和民意向悖呢
人的生存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無權剝奪他人的生存權。法律是公正的,嚴密的、嚴厲的,任何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只能遵守法律。
『玖』 論法治社會和人治社會的區別
法治社會是和人治社會相對而言的;它是指國家權力和社會專關系按照明確的法律秩屬序運行,並且按照嚴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解決社會糾紛。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執政者的個人喜好以及親疏關系來決定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公共事務。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具備精神和制度兩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簡約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個社會對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認同和堅決的支持,養成了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並且通過法律或司法程序解決政治、經濟、社會和民事等方面的糾紛的習慣和意識。在法治民主的社會中,法律和行政法規等由規范的民主程序產生和制訂出來,並且其司法和執行過程通過規范的秩序受到全社會的公開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