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行為對象

刑法行為對象

發布時間: 2022-01-24 06:02:19

⑴ 犯罪對象與行為對象是一個概念嗎

犯罪對象是指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犯罪行為所作用的客觀存在的具體人或具體物。行為對象,也稱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作用的,社會關系的主體或者物質表現。特定的犯罪對象在某些犯罪中是構成要件,在某些犯罪對象中影響此罪與彼罪的區分

⑵ 刑法的評價對象

一、犯罪對象

出現的問題:在以往的認識中,刑法理論界較有代表性和權威性。在它看來,犯罪對象是構成犯罪客體的一部分,是犯罪行為直接產生作用的客觀存在的人或物,人主要是指社會關系主體,而物指的是反映這種關系的一種客觀體現。犯罪分子對犯罪對象施加的違法行為,其實就是藉助實際存在的人或物對社會關系構成侵害的。但若是根據此說法做進一步的推論,結果就變成了:由於犯罪的行為要對犯罪的客體構成一定的侵害,必須依靠犯罪對象來完成,所以,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是彼此統一的。

不同於這種傳統的觀點,還有一種觀點:犯罪對象是構成犯罪客觀要件的因素,但不屬於構成犯罪客體的一部分。他們還認為,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之間的關系可借本質和現象來體現。將其以本質現象來做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問題是,並非在所有場合之下,這一觀點都能得以成立,就拿受賄罪來說,雖作為行為指向,但賄賂並不是犯罪客體在實際中的具體體現。從這一點來看講,如果貿然把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轉化為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就意味著在不同的條件下,犯罪對象可能不是行為直接指向的東西。

二、行為對象

在我國,刑法理論中很少涉及與行為對象有關的內容,盡管行為對象一詞曾被使用,而且只是用來代替以往意義上的犯罪對象。通常來講,在刑法理論中,行為對象常被稱做行為客體,指的是被危害行為威脅的人或物。

⑶ 關於刑法中行為對象的疑惑

首先要來弄清孳生之物、行為源對象和犯罪客體這三個概念。孳生之物是因犯罪行為而產生的物。行為對象是犯罪行為直接作用的對象。相關監管制度犯罪客體是犯罪行為所侵犯社會關系或法益。
然後,在這個例子中,偽造貨幣罪中的假幣是由於犯罪行為而產生的,所以是孳生之物。而在運輸假幣罪中假幣不是因為運輸這一行為產生,而是運輸這一行為的作用對象。而相關監管制度是這幾個罪名所侵犯的社會關系,所以是犯罪客體。
如果還有問題,請繼續追問

⑷ 行為對象是什麼

答:行為對象也叫犯罪對象(大陸法系國家刑法理論稱之為行為客體),是指危害行為所作用的法益的主體(人)或物質表現(物)。它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行為對象是物與人。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物質;物的存在形式是時
間與空間,物的外在表現是狀態;物包括有形物與無形物。人則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團體等。人不僅指人的身體,還包括人的身份、狀態等。
其次,行為對象體現刑法所保護的法益。人是法益的主體,物是法益的物質表現。例如,法人的財物體現了法人對財物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利;槍支彈葯則體現公共安全。不同的對象體現不同的法益;不能體現法益的物,不能成為行為對象。
最後,行為對象必須被危害行為作用。作為法益主體的人與表現形式的物總是客觀存在的,危害行為沒有作用於它們時,它們不是行為對象;危害行為作用於它們時,它們才成為行為對象。「作用」的內容主要是使對象的性質、數量、結構、狀態等發生變化。
有的犯罪行為只有一種對象,有的犯罪行為則有數種對象,這通常取決於行為是侵犯一個法益還是數個法益。在行為侵犯數個法益的情況下,其行為對象也必然有數種。例如,搶劫罪不僅侵犯財產,而且侵犯人身,其對象除了財物之外,還有人的身體等。再如,銷售偽劣產品的犯罪不僅侵犯了市場競爭秩序,而且侵犯了消費者權益,故其行為對象除了相應的合格產品之外,還有消費者。
是否任何犯罪都有行為對象,也是刑法理論上爭議的問題。這取決於人們對行為對象的認識。通說認為,並非任何犯罪都有行為對象。不可否認,一般犯罪都具有行為對象,有疑問的是脫逃罪.偷越國(邊)境罪,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組織、領導、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罪。如果說任何犯罪都有行為對象,則可以認為,脫逃罪、偷越國(邊)境罪的行為對象是行為人自身所處的狀態,即行為人作用於自己身體所處的狀態,或者說改變自己所處的狀態,因而侵犯了相應的管理秩序,成立犯罪。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貢組織罪或恐怖活動組織罪的行為對象,應是被組織者、被領導者。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或恐怖活動組織罪的行為對象,則是行為人的身份,即行為人使原本不具有某種組織成員的身份改變為具有某種組織成員的身份。

⑸ 刑法規定上的特定對象是指什麼

比如:國家工作人員(公務員)、軍人、警察屬於特定主體。
比如禁漁期、禁漁工具等屬於特定的時間、方法。

⑹ 刑法中的「行為對象」是否就是「犯罪對象」

兩者不同,犯罪對象主要是指一種社會關系,他的內容是行為對象。如:殺人的犯罪對象是人的生命權及其社會關系,而行為對象是人而已。

⑺ 虐待罪的行為對象包括哪些

虐待罪的行為對象有:
1、由婚姻關系的形成而出現的最初的家庭成員,即丈夫和妻子;
2、由血緣關系而引起的家庭成員;
3、由收養關系而發生的家庭成員,即養父母與養子女之間;
4、非法律意義上的贍養義務而發生的家庭成員。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條
虐待家庭成員,情節惡劣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被害人沒有能力告訴,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無法告訴的除外。

熱點內容
建築設計方法學 發布:2025-02-12 15:28:06 瀏覽:800
安陽法院月薪 發布:2025-02-12 15:26:06 瀏覽:127
美國就香港立法 發布:2025-02-12 15:25:14 瀏覽:731
原因行為民法 發布:2025-02-12 14:51:44 瀏覽:165
九六年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4:50:47 瀏覽:346
合同法406條規定 發布:2025-02-12 14:46:02 瀏覽:442
司法考試報名入口通道 發布:2025-02-12 14:41:03 瀏覽:901
民事送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4:33:13 瀏覽:70
圖紙電子簽名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12 14:29:49 瀏覽:992
律師可以在法律咨詢公司兼職嗎 發布:2025-02-12 14:21:12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