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里的故意

刑法里的故意

發布時間: 2022-01-24 13:31:49

1. 刑法中概括的故意,用對了嗎

刑法中概括的故意,用對了嗎?

在常見刑法理論中,初學者總是感覺一罪和數罪難以區分,其實真正難點在於故意和過失的認定,故意之中概括的故意更是讓人難以區分,在分析案情的時候常發現有亂用的現象,本文試圖對刑法中「概括的故意」進行梳理:

(一)實務部分

例1:甲召集乙、丙,並與丁、戊約好地點打架,在打架過程中甲拿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把丁刺成輕傷,戊拿出隨身攜帶的水果刀把丙刺成重傷。

分析:聚眾斗毆罪中經常涉及概括的故意,甲、乙、丙三人打丁、戊二人的哪一個,從故意的認識上,都在共同犯罪中概括的故意范圍內,甲把丁刺傷(輕傷),對於輕傷後果仍可以用聚眾斗毆罪來評價。甲、乙、丙均構成聚眾斗毆罪。丁、戊二人打甲、乙、丙三人的哪一個,從故意的認識上,都在共同犯罪中概括的故意范圍內,戊把乙刺成重傷,根據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條第二款之規定,構成故意傷害罪。然而丁與戊是共犯,對丁的行為評價為聚眾斗毆還是故意傷害,需要分清是否戊實行過限而由戊承擔責任。如果乙的傷是輕傷則不存在需要判斷實行過限的問題,可以用聚眾斗毆罪來評價。

本例中,概括的故意解決的是行為對象的數量問題,打一個人還是打兩個人,打哪一個的問題,並不能解決打的程度問題,把誰打成重傷的問題。(對實行過限問題小編另起草一篇講述)

例2:甲在街上晃盪尋找盜竊目標,看見乙家門前停著小轎車,沒有熄火,甲逐跳上車把車開走。乙不到一歲的孩子放在車後排座位上。車後面有備用輪胎。乙把車開走後數十天內,數名警察連續尋找該車和嬰兒。

分析:甲出於盜竊財物的目的把乙的車開走,轎車、轎車的備用輪胎以及車上其他能作價的財物均屬於財產法益,可以認定甲對此些財物有竊取的概括的故意,甲不需要知道車上具體有哪些財物以及財物的價值。

乙在知道該車上有嬰兒而沒有送回,另構成拐騙嬰兒罪,如果嬰兒沒有得到照料而死亡,乙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對於車上的嬰兒來講,嬰兒的人身安全屬於專屬法益,而偷盜嬰兒和盜竊財物侵犯的是不同的罪名,因而在本例中不需要考慮盜竊財物與嬰兒是否屬於概括的故意,因為概括的故意解決的是一個罪名里的行為對象問題。

(二)理論部分

刑法理論對故意的種類,可以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作出不同的分類:

根據故意的認識內容的確定程度可以將故意分為確定的故意與不確定的故意。

一般認為,犯罪的實現(發生結果)是確定的,就表明有確定的故意。意圖是指行為人把犯罪結果作為目的情況,不要求行為人認識結果確實要發生。確知指行為人認識到結果確實要發生的情況,不要求行為人以犯罪結果為目的。

不確定的故意包括未必的故意,概括的故意,擇一故意。未必的故意指發生結果本身不確實的,但認識到或許會發生結果,而且認為發生結果也沒有關系;概括的故意指認識到結果的發生是確實的,但結果發生的行為對象不特定,即行為對象的個數以及哪個行為對象發生結果是不確定的場合;擇一的故意指行為人認識到數個行為對象中的某一個對象確實會發生結果,但不確定哪個行為對象會發生結果。

註:故意的分類、確定的故意、不確定的故意、概括的故意等概念部分來源於張明楷的《刑法學》第四版,236頁。

2. 簡述《刑法》中故意犯罪有哪幾種形態

故意犯罪形態是指故意的犯罪在其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由於主客觀原因而停止下來的各種犯罪形態,即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和犯罪既遂。
犯罪預備,指為了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有犯罪預備行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的,是預備犯。 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1.在主觀上,為了實行犯罪;行為人具有為便利實行、完成某種犯罪的主觀意圖。2.在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准備工具、製造條件)。准備工具,指准備為實行犯罪使用的各種物品,如為殺人而購買刀、槍、毒葯。製造條件,指為實行犯罪製造機會或創造條件,如①進行犯罪前的調查;②排除實行犯罪的障礙;③前往犯罪現場或者誘騙被害人赴犯罪地點;④跟蹤或者守候被害人;⑤勾引共同犯罪人;⑥商議或者擬定實施犯罪的計劃等。3.未能著手實行。4.因意志意外的原因:張三為殺人而准備了大量的毒葯,尚未投放即被告發。李四埋伏在路旁伺機攔路搶劫,未遇到被劫者即被警察抓獲。
犯罪未遂,已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減輕處罰。1.已經著手實行犯罪,同犯罪預備相區別 。著手:有沒有指向、逼近具體的被害對象。2.犯罪未得逞,同犯罪既遂相區別。3.未得逞是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同犯罪中止相區別。
犯罪中止,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自動有效的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對於中止犯,沒有照成損害的,應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減輕處罰。1.時間性:在犯罪過程(包括犯罪預備和實行的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2.中止自動性:不是因外界不可阻礙力量放棄。3.中止的客觀性:實際上停止了這種行為。4.中止有效性:在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要採取有效手段防止結果的出現。
犯罪既遂,既遂是犯罪的標准形態,即分則處罰所設定的標準的處罰程度的狀況,預備、中止、未遂為特殊形態。犯罪既遂是行為人故意實施的行為已具備了某種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如入室盜竊,小件物品藏在身上,即使當場拿住,也算既遂,大件物品則要在戶外才算既遂,扒竊中,一般扒在手中抓著的就算既遂,控制區域比較嚴格的,如工廠,出入查得很緊,一般要在大門外才算既遂,若出入松,則出了廠房則可以。

3. 刑法理論上把犯罪故意區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區分的標準是什麼

刑法理論上把犯罪故意區分為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兩種類型。
一、二者的相同之處有:(1)在認識因素上,二者都明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在意志因素上,二者都不反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此外,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分類只是犯罪故意內部的一種理論分類,在立法上確定罪名和司法上使用罪名時,都不使用這兩個概念,統稱為故意。如故意殺人罪不能分別稱之為直接故意殺人罪和間接故意殺人罪。
二、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1)在認識因素上,二者對行為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認識程度上有所不同。犯罪的直接故意既可以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結果,也可以是明知其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而犯罪的間接故意只能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結果。(2)在意志因素上,二者對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積極追求危害結果的發生。而間接故意對危害結果的發生則是持放任的心理態度。(3)危害結果是否發生對二者支配下的行為的定罪具有不同的意義。第一,對直接故意來說,危害結果發生與否不影響犯罪的成立,隻影響犯罪的既遂與否。第二,對間接故意來說,危害結果的實際發生是構成犯罪的必備條件三、在司法實踐中,間接故意犯罪有以下三種典型情況:
(1)行為人為追求一個犯罪目的而放任另一個危害結果的發生。如果另一結果發生了,行為人對這一結果的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
(2)行為人在追求一個非犯罪的目的的行為過程中放任某種危害結果的發生。如果這一危害結果發生了,行為人對這一結果的罪過形式是間接故意。
(3)在突發性的犯罪中,行為人不計後果,放任嚴重結果的發生。

4. 刑法中直接故意有什麼特徵

按照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即故意的意志因素的不同,刑法理論回上把犯罪答故意區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兩種類型。犯罪的直接故意就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者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按照認識因素的不同內容,可以把發最的直接故意區分為兩種表現形式:1
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必然發生+希望發生)2
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發生可能+希望可能)可見,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以希望危害結果的發生為其必要特徵的。

5. 刑法上的故意分類

犯罪故意的分類為直接故意犯罪和間接故意犯罪。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所構成的犯罪。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發生所構成的犯罪。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6. 我國刑法中故意和過失的種類

1、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在直接故意中,存在認識程度上的差別,即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但這種認識程度上的差異並不影響直接故意的成立。只要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明知的,無論是明知其必然發生還是明知其可能發生,並對這種危害結果持希望其發生的心理態度,即可構成直接故意。

2、間接故意

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有意放任,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間接故意的認識因素是指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不包括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因為放任是以行為人認識到危害結果具有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這種或然性為前提的,如果行為人已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必然發生危害結果而又決意實施的,則根本不存在放任的可能,其主觀意志只能是屬於希望結果的發生的直接故意。

間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採取從容的態度。正因為如此,危害結果的實際發生是認定間接故意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發生危害結果,就不能認定行為人具有放任危害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3、疏忽大意的過失

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從而構成犯罪。所謂應當預見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可能發生結果的認識能力而言。

應當預見要求根據具體情況,確認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斷,包括根據行為人的年齡、工作職責、文化程度、知識水平、工作經驗、生活經驗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說粗心大意、忽略、忘記、沒想到等。

4、過於自信的過失

即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這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從而構成犯罪。這種過失,就行為人的認識能力來說,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同時又懷著某種僥幸心理,輕信這種結果也許不會發生。

(6)刑法里的故意擴展閱讀

故意的認定:

1、要將犯罪故意與一般生活意義上的故意區別。

2、要將犯罪故意與單純的認識或者單純的目的相區別。

3、要將總同與分則的明知相區別。

4、要將俁理推定與主觀臆斷相區別。

過失的認定:

1、認定疏忽大褐的過失應當從分析行為入手,根據行為本身的危險程度。行為的客觀環境以及行為人的知能水平,判斷行為人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否預見結果的發生。

2、認定過於自信的過失:不能將合理的信賴認定為輕信能夠避免;不能將遵循了行為規則的行為認定為過於自信的過失。

7. 刑法中對故意的定性是怎樣的

刑法上對故意的定性是:要求明知,並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
刑法第十四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8. 刑法中間接故意和直接故意的區別

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雖然存在區別,但二者在法律上的地位卻是相同的。
間接故意與直接故意都是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統一,但各自的認識內容與意志內容不同。就認識因素而言,直接故意的行為人是認識到危害結果發生的必然性與可能性;而間接故意的行為人只是認識到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就意志因素而言,直接故意表現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而間接故意表現為放任危害結果發生。這兩點區別說明了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所反映出來的非難可能性不同,也說明直接故意犯罪與間接故意犯罪的成立條件不同;由於直接故意是希望危害結果發生,故即使危害結果沒有發生,也能查明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持希望發生的態度,因而可能成立犯罪(未遂、預備等);因為間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結果發生,故如果危害結果沒有發生,就難以證實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持放任發生的態度,因而通常難以成立犯罪。
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雖然存在區別,但二者在法律上的地位卻是相同的。因此,應當把握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統一性。一方面,不可認為,「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某些具體犯罪只能由間接故意構成,不能由直接故意構成」。因為既然間接故意都能成立,直接故意更能成立;事實上也不存在「某種行為出於直接故意時成立此罪、出於間接故意時成立彼罪」的情況。另一方面,

9. 侵權責任法上的故意與刑法上的故意有什麼區別(包括責任承擔的區別)

沒有實質的區別,只是觸犯的法律實體不同。

熱點內容
原因行為民法 發布:2025-02-12 14:51:44 瀏覽:165
九六年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4:50:47 瀏覽:346
合同法406條規定 發布:2025-02-12 14:46:02 瀏覽:442
司法考試報名入口通道 發布:2025-02-12 14:41:03 瀏覽:901
民事送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4:33:13 瀏覽:70
圖紙電子簽名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12 14:29:49 瀏覽:992
律師可以在法律咨詢公司兼職嗎 發布:2025-02-12 14:21:12 瀏覽:666
購銷合同怎樣簽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4:12:06 瀏覽:316
陽光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2-12 13:48:59 瀏覽:750
楊秀清民法 發布:2025-02-12 13:23:34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