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周澤

刑法周澤

發布時間: 2022-01-24 17:23:35

Ⅰ 什麼是沖動犯罪

沖動犯罪就是激情犯罪,是指在強烈的激情推動下實施的暴發性、沖動性犯罪行為。屬情感性犯罪。包括殺人、傷害、毀物、縱火等。

激情犯罪的特徵包括以下幾點:

1、犯罪人的理智削弱或喪失,具有自控力缺乏和易激惹的反應習慣。在激情狀態下,表現為認識狹窄,思考問題的能力受到極大限制,自我控制力減弱;犯罪人一般具有抗拒、固執的逆反心理,對外界刺激過於敏感。

2、犯罪人具有盲目、畸形的自尊意識,以及過分認真、拘泥形式、敏感多疑、易受暗示、情緒不穩定、易沖動等人格特徵,大多缺乏客觀的自我評價能力和堅強的意志品質。

3、從產生激情到實施犯罪行為,有兩種情況:

一是當即產生犯罪沖動而引起犯罪行為,在刺激與行為之間缺乏冷靜思考的時間,此為典型的激情犯罪

二是不良情緒體驗長期郁積,在某種刺激的引發下瞬間爆發而實施犯罪。

4、無預謀。犯罪人預先未確定犯罪動機和侵害目標,其實施犯罪行為是因受到外界強烈的刺激,這種刺激既可以與被害人無關,也可以是在犯罪人與被害人的沖突互動中產生的。


(1)刑法周澤擴展閱讀:

激情犯罪的防範措施:

1、必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

激情犯罪雖然表現為行為人大多沒有預謀過程,只是瞬間心理失衡而導致犯罪,但這類犯罪並非不可避免。第三方的積極介入調處,可以及時制止激情犯罪。

2、必須加強社會文化娛樂活動

家庭和社會的關懷對個體的心理問題有明顯的積極作用。只有生活在一個和諧的人性化的環境里,個體才會形成健康的性格和情感。

所以應該開始著手加強對激情人群的幫助和精神關懷。豐富的文化生活可以使激情人群的情緒得到調整,緩解壓力,減少煩亂。

3、必須建立社會心理輔導機構

中國從事心理輔導與心理治療專業的人員很少,心理疏導隊伍缺位嚴重的問題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著手做一些適當補位的工作。

如在打造社會治安防禦體系和社會糾紛調節體系工作中,應建立心理干預機構,如心理咨詢、熱線訪談等一系列心靈工程。

Ⅱ 關於傳播網路謠言如何處罰的規定

網路謠言「四宗罪」待法律解釋
專家認為打擊網路犯罪需「有法可依」,提醒防止相應罪名被濫用
公安部門集中公布的5起典型網路謠言案件,主要涉及4個罪名: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誹謗罪和非法經營罪。這些罪名在1997年刑法修改時被確定,在現實生活中被經常提及,如今被用在網路中,也引發網路空間是否適用現實空間、網路是否公共場所等相應討論。
專家認為,在打擊網路謠言、誹謗等方面,還存在立法空白,可以考慮出台司法解釋彌補這些空白,使網路犯罪的打擊有法可依。
網上造謠是否是「尋釁滋事」
這個罪名的前身是流氓罪,流氓罪是個公認的「口袋罪」。
按照1979年的刑法規定,公然藐視國家法紀和社會公德、聚眾斗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破壞公共秩序以及其他情節惡劣的行為,都可以定流氓罪。學界認為,這個罪名的量刑幅度過寬,定罪的隨意性很大。
1997年刑法大修,流氓罪被分解為多個罪名,其中一個就是尋釁滋事罪。這個罪名主要針對在公共場所或者公共場合無故挑釁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行為。
有很多學者認為,尋釁滋事罪,依然是個「口袋罪」,很多行為都可以被「裝進去」。
當尋釁滋事罪被用在網路上,一些爭議隨之而來:網路是不是公共場所,在網上造謠,算不算尋釁滋事。北京市問天律師事務所律師周澤認為,網路只是傳播工具,網上發言不構成尋釁滋事。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謠言謊言在網路流傳,引發社會關注。從「女幹部攜巨款潛逃加拿大」,到「艾滋病患者滴血傳播艾滋病」,再到「女大學生求職被割腎」,這些信息聳人聽聞,最後都被證明是不折不扣的謠言。
從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路新聞宣傳局了解到,近期網上流傳的所謂「新疆籍艾滋病人通過滴血食物傳播病毒」等信息,已經有關部門查明均屬謠言,多名捏造事實、編造和傳播謠言者已被公安部門依法予以治安拘留處罰。 最近有人通過微博、QQ群及手機簡訊等形式傳播不少有關「新疆籍艾滋病人通過滴血食物傳播病毒」的信息,挑撥民族矛盾,煽動公眾情緒,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經有關部門查明,此信息是河南省洛陽市一李姓男子故意編造並通過手機簡訊散布傳播的,鄭州市某公司女職員戚某將收到的手機簡訊謠言轉發到QQ群後在互聯網上擴散,李某和戚某及其他編造和傳播謠言者現已被公安部門依法予以治安拘留處罰。公安部門還偵查發現,11月11日至16日,新疆石河子木某、烏魯木齊劉某、伊犁州張某、巴音郭楞州甘某等4人分別通過手機簡訊、微博、QQ群大量轉發該謠言信息,公安部門已分別依法對這4人予以治安處罰。近一段時間網上流傳的所謂「武漢大三女生求職時被割腎」、「玉溪將發生8.6級大地震」、「黔西部分鄉鎮兒童被搶劫盜腎」、「海南支教女學生被灌醉輪奸」等信息,經查證也均屬編造,有關部門正在追查編造謠言者的責任,並將依法予以懲處。
北京市公安機關對在網上編造謠言者依法予以拘留,對在網上傳播相關謠言的其他人員進行了教育訓誡;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對一批傳播謠言的互聯網站依法進行了查處。這再次證明編造傳播謠言必將受到法律的懲處,再次顯示了法治對維護互聯網健康環境的重要作用。
網路是虛擬社會,但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密不可分,直接關系現實社會的和諧穩定。網路謠言把謊言包裝成「事實」,將猜測翻轉成「存在」,在網上興風作浪,擾亂人心。如果任其橫行,將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影響社會穩定,危害社會誠信。
我們的社會是法治社會,現實社會需要法治,快速發展的網路也需要法治。維護網路的法治就是維護基本的社會秩序,維護人民的基本權益。我國有一系列關於互聯網的法律法規,這是維護互聯網健康環境的基本遵循,所有互聯網站和網民都必須遵守。編造傳播謠言者觸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懲處。這也再次警醒我們,無論互聯網站還是網民,都要增強法律意識,依法辦網,依法上網,共同維護健康的網路環境和良好的社會秩序。

Ⅲ 李旭利的庭審現場

2012年6月12日,原交銀施羅德投資總監李旭利涉嫌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一案,在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李旭利當庭翻供,不承認直接通過下指令買賣股票,而表示僅僅只是建議買金融股來完成交易量,這讓此案又重新充滿變數。
檢察機關起訴稱,2005年8月至2009年5月,李旭利擔任交銀施羅德基金(微博)管理有限公司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投資總監,2007年8月開始兼任該公司交銀施羅德藍籌股票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
2009年4月7日,在交銀施羅德公司旗下藍籌基金、交銀施羅德成長股票證券投資基金進行股票買賣的信息尚未披露前,李旭利指令時任五礦證券深圳華富路證券營業部總經理李智君,在李旭利操控的「岳彭建」、「童國強」證券賬戶內,先於或同期於李旭利管理的藍籌基金、成長基金買入相同的工商銀行(4.18,0.01,0.24%)、建設銀行(4.43,0.01,0.23%)股票,股票交易累計成交額達5226萬余元。同年6月間,李旭利直接將上述股票全部賣出,股票交易累計獲利額899萬余元,並分得上述股票紅利人民幣172萬余元。
對此,李旭利表示,「成交指令並不是由自己來執行。營業部的人當時希望能完成交易量,自己當時建議買兩三百萬股工行、建行。但是當時並不知道營業部的人是否買了,更不知道買了這么多。」其表示,2007年5月妻子袁雪梅在五礦證券開戶,本金在三四千萬。 庭審過程中,檢察院根據多人的口供推斷出,4月7日的前一天,也就是4月6日的晚上,李智君給李旭利打過電話,這也是買入兩只股票前的敏感期內雙方的唯一一次通話,「在這次通話中李旭利授權李智君操作自己的兩個賬戶。」
但被告方代理律師堅持無罪辯護,其認為:「檢方自始至終只有李旭利的口供作為利用非公開信息交易的證據,檢方也沒有出示強有力的證明這次通話的技術證據,只有口供按照刑法不能為刑事案件定刑。其同時提出,「並不能排除李智君為了增加營業部交易量,自主買賣股票的可能。」
對於此前媒體報道的逃匿,李旭利更當場斥為「無稽之談」,「我最早2010年就知道證監會在調查了。如果想跑早就可以跑到國外,但是我一直在配合調查,主動和各方面溝通。如果要知道案件已經轉到經濟偵查那邊,我肯定不會去北京。」 此次檢方認定李旭利非法交易股票行為的時間區間為「2005年8月8日至2009年5月25日」,由於2009年2月28日是「利用非公開信息交易罪」生效時間,這也讓非法交易時間和獲利金額的界定,成為當日庭審焦點。
李旭利代理律師提出,「2008年3月,李旭利曾經進行股票操作,但是2009年2月28日生效後,李旭利早已停止了操作。」其同時指出,「不應以最終李旭利股票拋售價格作為涉案金額。在交銀施羅德4月21日賣出相關股票之前,李旭利並沒有賣出,甚至等到5月27日,李旭利從交銀離職,都沒有賣出。如果是老鼠倉,應該會先於基金公司賣出。最後計算獲利金額,也應用5月27日股票收盤價,而不是以後賣出的價格。另外,工行172萬元的分紅,不應計入交易獲利金額。」
對此,公訴人回應:「只要利用了非公開信息進行交易,不論是否賣出,法律上都是老鼠倉。非法所得,應該包括紅利。」 2013年5月23日,明星基金經理李旭利老鼠倉案於上海高院開庭審理,9點30分李旭利出庭受審。李旭利辯護律師周澤庭中提出上訴理由:一,一審決議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二,適用法律錯誤;三,對證據認定不公;四,沒有證據證明李旭利指示李智君購買工行,建行股票,李旭利不夠成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法院正在審理之中。
李旭利證詞指出,曾受到公安脅迫,如不配合調查將拘留其家人,由於擔心妻子被採取強制措施,擔心孩子失去親情,因此之前的證詞是在恐懼的狀態下配合警方做出的不真實證詞。 2011年11月,上海一中院一審判決李旭利罪名成立,判處有期徒刑4年,罰金1800萬人民幣。同時,其違法所得一千餘萬予以追繳。李旭利不服提起上訴。2013年10月29日上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對李旭利上訴案進行了公開宣判。上海高院終審裁決維持了原判駁回了李旭利的上訴,二審維持原判。

Ⅳ 瞻仰是什麼意思

瞻仰,指懷著崇高的敬意、嚴肅而恭敬地看著某人或某物。

【拼音】zhān yǎng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安帝紀》:「朕奉皇帝,夙夜瞻仰日月,冀望成就。」

白話釋義:我侍奉皇帝,日夜仰望太陽月亮,希望他快快長大有所業績。

【例句】

1、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

2、三十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一齊抬起頭,瞻仰這鮮紅的國旗。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4)刑法周澤擴展閱讀

一、瞻仰的近義詞

1、崇敬[ chóng jìng ]

釋義:指崇拜尊敬,一般指對人和事物的敬仰。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刑法志》:「故制禮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

白話釋義:所以制定的禮法應當讓萬人敬仰,敲定的法紀嚴律也當明確它的威嚴。

2、敬仰 [ jìng yǎng ]

釋義:敬重仰慕的意思,一般指人對某個人或某個物非常敬佩,因而尊重他。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儒林傳下·周澤》:「﹝孫堪﹞及為長吏,所在有跡,為吏人所敬仰。」

白話釋義:到了(孫堪)擔任長吏,任職有好的業績,還深受官吏百姓放入敬重仰慕。

3、敬重 [ jìng zhòng ]

釋義:恭敬尊重。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當此之時,公卿大臣皆敬重乳母。」

白話釋義:這時候的大臣百姓們都非常恭敬尊重乳母。

二、瞻仰的反義詞

1、輕視 [ qīng shì ]

釋義:不重視,不認真對待。

出處:晉·王嘉《拾遺記·魏》:「梟殷之徒,莫敢輕視。」

白話釋義:勇健強大之輩,都不敢不重視、不認真對待。

2、蔑視 [ miè shì ]

釋義:小看,輕視,輕蔑鄙視。

出處:宋·范公偁《過庭錄》:「 曹蒙銜命察訪,蔑視郡縣,威令甚嚴。」

白話釋義:曹蒙奉命觀察和訪問,對郡縣官員一律不理,軍令森嚴。

3、鄙夷[ bǐ yí ]

釋義:指輕視、鄙薄、蔑視、鄙視。

出處:唐·韓愈·《柳州羅池廟碑》:「不鄙夷其民,動以禮治。」

白話釋義:並沒有因為當地人是蠻人沒有文化而歧視他們,一切都按照禮教和法律來指導他們。

Ⅳ 網路謠言的涉及罪名

網路謠言「四宗罪」待法律解釋
專家認為打擊網路犯罪需「有法可依」,提醒防止相應罪名被濫用
公安部門集中公布的5起典型網路謠言案件,主要涉及4個罪名: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誹謗罪和非法經營罪。這些罪名在1997年刑法修改時被確定,在現實生活中被經常提及,如今被用在網路中,也引發網路空間是否適用現實空間、網路是否公共場所等相應討論。
專家認為,在打擊網路謠言、誹謗等方面,還存在立法空白,可以考慮出台司法解釋彌補這些空白,使網路犯罪的打擊有法可依。
網上造謠是否是「尋釁滋事」
這個罪名的前身是流氓罪,流氓罪是個公認的「口袋罪」。
按照1979年的刑法規定,公然藐視國家法紀和社會公德、聚眾斗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破壞公共秩序以及其他情節惡劣的行為,都可以定流氓罪。學界認為,這個罪名的量刑幅度過寬,定罪的隨意性很大。
1997年刑法大修,流氓罪被分解為多個罪名,其中一個就是尋釁滋事罪。這個罪名主要針對在公共場所或者公共場合無故挑釁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行為。
有很多學者認為,尋釁滋事罪,依然是個「口袋罪」,很多行為都可以被「裝進去」。
當尋釁滋事罪被用在網路上,一些爭議隨之而來:網路是不是公共場所,在網上造謠,算不算尋釁滋事。北京市問天律師事務所律師周澤認為,網路只是傳播工具,網上發言不構成尋釁滋事。
道德也認為,如果將網上造謠的行為定為尋釁滋事罪,還要明確衡量標准,要防範個別地方濫用這一規定,亂抓人。

Ⅵ 周澤的代表作品

1、《透過新聞看我國選舉制度的理論與實踐》(發表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年第六期,另見2004年版《人大研究文萃》第二輯);
2、《新聞失實及其侵權責任新論》(《新聞傳播論壇》2002年第七輯。該文曾以「新聞官司,媒體為何多喊冤」為題發於2001年9月29日《法制日報》網路版,後被《民主與法制》、《深圳特區報》、《人民法院報》等多家媒體大篇幅摘發,並曾被數十家網站轉載)
3、《輿論監督光環下的媒體地位反思》(《新聞三昧》2002年第三期,《中國律師》第六期)
4、《對孫大午非法集資案的刑法學思考---兼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認定》(發表於<<中國律師>>2003年第十一期);
5、《輿論評判:正義之秤》(《新聞記者》2004年第九期)
6、《黑哨風波中的輿論監督檢討》(海關出版社2004年版《輿論監督紫皮書》)
7、《一個尊重新聞規律的判決》(《新聞記者》2004年第五期。後擴展為《誹謗侵權法理解構》發表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年第三期,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商法學》2004年第八期全文轉載)
8、《司法審判與媒體報道和輿論的關系新探――兼對劉涌案的法理解讀》(2004年版《刑事法評論》第十五輯)
9、《建築工程「黑白合同」法律問題研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年第一期)
10、《防止侵害之債芻議》(2001年8月5日《法制日報》法學視野版)

熱點內容
依法治國的案例最新 發布:2025-02-12 12:44:23 瀏覽:786
公司借款法人代表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2 12:26:15 瀏覽:32
上門打人致輕微傷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48 瀏覽:143
炸雞店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04 瀏覽:485
村法律顧問問題 發布:2025-02-12 12:21:53 瀏覽:290
物業管理法規案例分析 發布:2025-02-12 12:04:27 瀏覽:922
重慶科級幹部選拔任用條例 發布:2025-02-12 11:48:10 瀏覽:197
2015年社會法年會 發布:2025-02-12 11:41:38 瀏覽:776
調解有哪些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1:39:29 瀏覽:979
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實務 發布:2025-02-12 10:56:46 瀏覽: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