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與正義
A. 對民法的認識和理解
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對於合同所進行的概念界定,對民法的定義更為妥當的表述應為: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2、含義:
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3、性質:
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民法為文明法 ,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
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4、分類: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民法有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分。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主體 .民事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和參與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5.作用:
民法是規范社會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准則"。它具有極其重要的功能:
一、民法可以為現代化市場經濟提供一般規則和市場活動的行為規范,是市場參與者在這些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各顯神通,開拓進取,創造最佳業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民法可以為人權提供基本保障。人權是人按其本質屬性享有和應當享有的權利。民法實質上是權利法。它首先給人的人格權、人身權、財產權等基本權利以規定和保護,為其他權利包括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保護提供基礎。
三、民法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民法體現著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它調節著各種利益,保護人們合法地謀求自己的利益,不允許侵害社會和他人的弱肉強食,謀取非法利益。 四、民法可以促進民主政治。民法是私法。它要求私法與公法、民事生活和政治生活區
分開來。私法自治原則不僅有利於抑制行政專橫和行政過度干預,而且有利於經濟基礎的發展。這必將從客觀上推動民主政治的發展。
B. 民法典第184條規定對弘揚正義有什麼意義
《法抄國民法典》作為近代世襲界的第一部資產階級民法典,曾跟隨拿破崙的大軍傳遍了歐洲,並影響到世界各地,成為法國革命的象徵和人類理性的代表,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法國民法典的一些規定落後於時代。特別是凝聚著德意志民族理性精神的《德國民法典》頒布後,20世紀各國的民法典的制定多以其為藍本,而《法國民法典》的一些缺陷則為人所詬病。然而,法國民法典並不因此而喪失其光輝,它在批評中依舊保持了自己的風格並在法國人的生活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我國已將制定民法典提上議事日程,然而人們更多的是從立法技術角度推崇《德國民法典》,卻忽略了《法國民法典》對我國民法典制定的借鑒意義。事實上,《法國民法典》作為近代第一部民法典,其制定過程、立法風格、體例等等都對我國民法典的制定都不無借鑒意義。本文主要從分析1804年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拿破崙的作用及立法者的價值取向入手,試圖得出一些對我國民法典的制定有益的東西。
C. 民法中的公平原則詳解。。。求高手
1、公平就是各得其所。
2、公平原則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要求當事人在民事內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公平容的觀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3、界定公平與非公平,法律沒有具體標准,而且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可以參考行業習慣、慣例、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等
4、公平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只要民法還在,民法的精神還在,它就應該存在。其他具體規則的制定也不得與該原則相沖突,而且隨著民法的完善會越來越具體化。
5、總結:公平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公平原則強調在市場經濟中,對任何經營者都只能以市場交易規則為准則,享受公平合理的對待,既不享有任何特權,也不履行任何不公平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它使得:1、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機會平等; 2、當事人的關繫上利益應均衡。3、當事人合理地承擔民事責任。所以
D. 民法的實體正義是如何具體實現的
當然全國人大的立法權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設立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表決機制和許可權。國家元首的產生和任命。這是法律的,民法的實體正義主要體現在民法的基本原則部分,如公序良俗,誠信,請示變更等諸多方面
E. 公平與正義的案例
見義勇為引發賠償,適用公平原則還是無因管理?
2003年3月19日下午,強某和妻子在湖邊等人時,見到一名兒童在湖邊玩耍時突然落水,在湖裡拚命掙扎。強某見狀,立即沖過去跳入湖中搶救該落水兒童,落水兒童終於被救。然而,由於強某救人後體力不支,雙腿不聽使喚,沉入水中被聞訊趕來的群眾救起。強某由於筋骨受凍,下肢癱瘓,不能行走。兩年來一直接受治療,花去醫葯費數近三萬元。強某和妻子向被救兒童家長王某索要醫葯費(已付過5000元)遭拒後,即訴至法院,要求王某支付醫療費、誤工費等合計四萬五千餘元。
此案在審理過程中,對該案如何適用法律產生了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本案應適用公平原則處理。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該條即是關於公平責任原則的規定,其一,該原則不是從行為人主觀心理狀態上的過錯來確定賠償責任,而是依據公平和團結的原則以及社會共同生活規則的要求,公平地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分擔損失。其二,該原則並不主張無過錯的行為人對無過錯的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必須負全部責任,而是根據雙方當事人的具體財產狀況或其他情況,公平地分擔損失。其三,公平責任原則的適用是有嚴格前提條件的,它必須是加害人、受害人均無過錯,缺少這個條件,就不能適用這一原則。從本案來分析,原、被告(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行為均無主觀過錯,而原告遭受的損害與其見義勇為行為具有因果關系,故原告損害的補償可以適用公平原則,由當事人適當分擔。
第二種意見認為,本案應適用無因管理原則處理。根據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的規定,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損失,自願管理他人事務或者為他人服務的行為。其構成要件為:行為人沒有法定或約定義務,主觀上有管理或服務意思,即為他人謀利益的主觀願望,客觀上已實施了幫助他人或管理他人人身、財產事務的行為。從本案強某實施見義勇為行為的整個過程看,他跳水救助落水兒童的行為,既不存在法定義務,也無約定義務,且強某的主觀心態是對落水兒童施行救助,客觀上確已施救成功。無論從主觀心態還是從客觀行為上分析,強某的行為都符合無因管理的構成要件。故應適用無因管理原則處理本案。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即本案因見義勇為行為引發的賠償宜適用無因管理原則,由落水兒童家長王某償付強某必要費用。其理由如下:
首先,見義勇為是指為了使國家的、集體的或者他人的利益避免或者減少損害而作出的合乎正義的舉動。其主客觀要件應具備:行為人主體是自然人;行為人主觀上具備為他人的人身或財產權益避免或減少損失的意思;客觀上必須實施了保護他人人身、財產利益的具體行為,這種行為應不違反法律規定或社會道德;行為人無法定或約定義務;該行為一般在危急情況下作出。無因管理與見義勇為之間存在較多相容性,行為人均有為他人謀利的意思,客觀上已實施了為他人管理或服務的行為,實施的行為均無法定或約定的義務。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有關實施無因管理的形式是「管理或服務」。而見義勇為行為一般發生在高度危急的狀態下,實施的行為主要是「救助」之類,似乎不屬「管理」或「服務」。但是,法律上規定的「管理與服務」只是概括性的,從立法角度也不可能對行為人實施無因管理作出更高要求,從無因管理規則所倡導之行為的外延分析,理應包括見義勇為行為,見義勇為行為應是無因管理中較高層次的「管理與服務」。
其次,從見義勇為行為被提倡的角度分析,適用無因管理處理更能體現立法的正義性。公平原則雖然也是對當事人均不存在過錯造成的損害而適用的原則,但是該原則的立法意圖及價值取向是從社會公平與團結的生活規則出發的,對造成的損失在當事人之間作出一種分擔,強調的是當事人主觀上無過錯而對損失的衡平。而無因管理的適用雖也強調當事人無過錯,但從該原則的立法意圖及價值取向上分析,其側重點則是對社會公共道德的倡導,及對維護公共道德所支付必要費用的保護上,其社會意義比公平原則更能體現社會正義性。
第三,從損害補償角度分析,適用無因管理更能保護受害人(見義勇為人)的合法權益。公平原則是根據當事人具體財產狀況或其他情況,公平地分擔損失。而無因管理則「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出的必要費用」。最高法院有關司法解釋規定,必要費用包括在管理或服務活動中直接支出的費用,以及該活動中受到的實際損失,這里的必要費用一般包括:1,直接支出;2,必要的勞務報酬;3,管理人因此所受的損失;4,一般應以不超過受益人所得利益的總額為限。它規定對損失、費用不是分擔,而是全額負擔。公平原則是從公平角度對損失、費用進行分擔,無因管理原則是從提倡角度要求損失、費用全額償付。顯然,無因管理原則的適用范圍比公平原則狹窄得多,但具體保護強度則要比公平原則有力得多,對權利人更有利。
綜上所述,公平原則與無因管理原則雖都以當事人無過錯為適用前提,但見義勇為的民法要件能相容於無因管理之中,且從法律的價值取向分析,公平原則適用時對造成損害只是予以分擔,而無因管理則是全額償付。本案原告實施的見義勇為行為是社會所提倡的風尚,應適用無因管理原則,以更好地體現對原告行為的提倡和權益的保護。
http://..com/question/7991303.html
F. 民法中公平的正確意義是什麼意思
你好,
公平原則是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它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專公平的觀念指導自己屬的行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公平原則強調在市場經濟中,對任何經營者都只能以市場交易規則為准則,享受公平合理的對待,既不享有任何特權,也不履行任何不公平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公平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機會平等;2、當事人的關繫上利益應均衡,合理分配義務。3、當事人合理地承擔民事責任。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G. 民法包括哪些
一、法學理論來上的體自系
(一)小民法
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親屬(婚姻、繼承)。
(二)大民法
小民法+知識產權法(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
如果算上商法部分,還有公司法、海商法等等。
二、立法體系
總則:民法通則
物權:物權法
債權:合同法、侵權責任法
親屬:婚姻法、繼承法
知產: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
其他: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海商法、擔保法,等等。
H. 什麼是民法
一、民法的概念
在民法慈母般地眼神下,每一個公民就是整個國家。——孟德斯鳩
1、定義: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2、含義:
2.1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2.2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
2.3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3、性質:
3.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3.2民法為文明法;
3.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3.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3.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3.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3.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4、分類: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民法有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分。
4.1實質意義的民法
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作為部門法的民法。實質意義的民法又有廣義民法與狹義民法之分。
4.1.1廣義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不論其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均屬於民法的范疇。
4.1.2狹義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
在我國由於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商法並非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因此,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廣義的民法。
4.2形式意義的民法
形式意義的民法是指以一定體例編纂的並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由於我國民法典尚未編纂,所以嚴格地說,我國還沒有形式意義的民法。但因我國《民法通則》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規范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因此,也可以說《民法通則》就是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I. 民法有什麼作用
核心內容:民事權利是指法律賦予民事主體滿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根據權利的作用,民事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和形成權等。下面由法律快車小編為您介紹相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支配權是指權利人可以自己直接支配其權利客體
2、並有權排除他人妨礙其支配的權利。
3、請求權是指權利人有權要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4、形成權是指權利人依自己單方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權利。
5、抗辯權是指對抗他人行使權利的權利。
6、絕對權是指效力及於一切人的權利,其權利主體是特定的人,義務主體是不特定的一切人。
7、相對權是指其效力僅及於特定人的權利,相對權的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均是特定的人。
8、主權利是指在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不依賴另一權利可以獨立存在的權利;
9、從權利是指在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權利制約的權利。
10、既得權是指其成立要件已全部實現的權利。
11、期待權是指其成立要件尚未全部實現,將來有可能會實現,也有可能不會實現的權利。
12、原權利是指在合法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存在的權利。
13、救濟權是指在原權利受到侵害時,或有受到侵害危險時而發生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