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明朝刑法機構

明朝刑法機構

發布時間: 2022-01-24 20:07:46

① 明朝設立了監察機構,那司法制度是如何制定的

眾所周知,明朝的檢察機構分為兩個層面。上有中央檢查,比如都察院、六科和通政使司。而下就有地方檢察機關等等。君王為了監察百官,加強自己的權利中心,可謂是下了十分大的功夫。而明朝的司法制度就是對檢察制度的一種輔助。是對監察的結果做一個處決。而廠衛,會審制度和申明亭正是他所設立的司法機構。

綜上所述,這就是明朝的司法制度。他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司法制度,是獨屬於明朝的司法制度,它是首次創立了錦衣衛和大審的朝代。

② 明朝的刑法有多少種

有族誅、凌遲、極刑〔凌遲本已是極刑,則這一極刑之殘酷定甚於凌遲〕、梟回令答、斬、死罪、墨面文身、挑筋去指、去膝蓋、剁指、斷手、刖足、閹割為奴、斬趾枷令、常加號令〔至死而止〕、枷項游歷〔遍九州之邑〕、免死發廣西拿象、人口遷化外、充軍、全家抄沒、載罪還職、載罪充書吏等三十餘種 .

③ 揭秘明朝的三大監獄機構,到底有多殘忍

獄卒凌虐囚犯,主要目的無非向囚犯敲詐勒索。如果囚犯不給錢,就讓他們睡在潮濕的地方,還不給他們飯吃。遇到那些沒有錢的囚犯,乾脆把他們像豬狗一樣對待。囚犯生病後不醫治,也不報告,直到病重甚至死後才報告上司。

清代班房設置很普遍。《清宣宗實錄》中記載:道光年間,福建晉江縣衙班房內「無論原被告,每押至八九百人,竟二三年不得見本官之面」。

班房和監獄一樣黑暗,甚至比監獄還更勝一籌。人們常說坐班房比坐牢更慘,因為人犯一經判刑,正式入了監獄,縣衙就按法定飲食標准撥給口糧,雖經各道關卡盤剝,好壞總還有吃的。但是,押在班房的,口糧由本官捐廉銀購之,卡糧多不能保證,家中送來的飯也被獄吏、禁卒、三班老總所扣留、調換、吃掉。

被押人餓得面黃肌瘦,以至有輕生尋死者。嘉慶十二年(1807)《上諭》中說:「州縣官濫行收押,胥役勒索凌虐,或致人證負屈輕生,無於拖斃。」班房裡面,不管是證人還是「犯人」,都鬧哄哄擠在一塊,睡覺拉屎都在一起。總之,一旦進了班房,那就真如進了地獄一般,受盡虐待、折磨,暗無天日。

當然,這些都是針對無錢的平民,而有錢人即使在班房也可享受特殊待遇,花五十吊錢,可以進有床鋪的大間;再花三十吊去掉鐵鏈;再花二十吊,可以地下打鋪,要高鋪又得三十吊。要吃鴉片也可以,開一回燈五吊錢,其餘吃飯吃菜也都有價錢。

反正只要有錢,要什麼有什麼。道光年間,張集馨在《道咸宦海見聞錄》中講到四川州縣卡房情形:「卡房最為慘酷,大縣卡房恆羈禁數百人,小邑亦不下數十人及十餘人不等;甚至戶婚、田土、錢債細故,被證人等亦拘禁其中,每日給稀糜一甌,終年不見天日。」傅崇矩《成都通覽》也描述了清末監卡的情況:「大監人犯,日皆溫飽,卡中人犯,無不凍餒,故俗稱為『飽監餓卡』也。聞之犯事者雲:『願入大監,不願坐卡。』」「若貧苦人入卡,則多瘦斃,名曰『干雞子』」。「卡外有買辦,犯人每欲買飲食,須出腳力錢二文至十文不等。監內之貧犯,如能識字,便可以在監內跑號,一月可得力錢一二千文,卡內則不能掙此錢也」。「成都卡遠監近,遠者私刑任其拷掠,近者恐被本官查知,故成都有卡緊監松之說」。

④ 在明朝主要的司法機關是

東廠,官署名。即東抄緝事廠,中國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東廠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其分支機構遠達朝鮮半島。 地點位於京師(...

⑤ 明朝刑法 越詳細越好

明代刑罰體系的或者制度
四方面:
一是死刑制度。
把凌遲死刑列入《大明律,明律比唐律「重

二是肉刑制度。
朱元璋復活了這些奴隸制的刑罰
成為用刑最為殘酷的時期,這是歷史的倒退。

三是充軍刑。
增加了充軍刑、即強迫犯人到邊遠地區服苦役,遠至4千里,近至1千里。有的不僅本人終身充軍,其子孫後代也要永遠充軍,

四是枷號。
恥辱刑。將犯人在監獄外帶枷示眾,受盡羞辱和痛苦。刑期有一至三月、半年以至永遠不等。枷重二三十斤,最重達一百斤。
枷號到最後不僅是恥辱刑,也是一種致命的酷刑

⑥ 明代錦衣衛和東廠都有哪些刑法有多殘酷

錦衣衛的十八刑

【刷 洗】就是將犯人脫光衣服按在鐵床上,用滾燙的開水澆在犯人的身上,然後趁熱用釘滿鐵釘的鐵刷子在燙過的部位用力刷洗,刷出肉條,直到露出白骨,最後直到犯人死去。(有些變態的還會把肉條塞進犯人嘴裡)

【馬刑】這是針對婦女最狠毒的刑罰了

還有活埋,閹割,插針,砍頭,抽筋,拽腸,腦袋盯釘等等等等 , 號稱明朝十八刑。

自「錦衣鎮撫之官專理詔獄,而法司幾成虛設」錦衣衛權利之大無人能及。完全可以越過司法機構來辦案。所以當時監獄里關的大部分都是錦衣衛的仇人,都是無辜的。

⑦ 明朝有刑法和審判機關嗎

有。
明朝法律主要是《大明律》和《御制大誥》,前者是國家法律,貫穿回整個明朝,有過多次修訂;後者是答對前者的補充,類似於英美法系中的判例,僅存在於洪武年間。 總體來說,《大明律》的刑罰相比較於其他朝代是「輕罪愈輕,重罪愈重」,所以嚴苛程度偏向兩極化,重罪可與秦代媲美,輕罰則較《唐律疏議》亦不為輕。兩下中和,《大明律》的刑罰就應當是偏中上水平。但《御制大誥》則不同,它是朱元璋親自編纂的一部帶有特別法性質的重刑法令。「明刑弼教」是其頒行《大誥》的重要指導思想,《明大誥》比明律新增了許多禁令、罪名,採用酷刑,刑罰苛重,在內容上,以嚴刑懲治貪官與豪強為重點。朱元璋最恨貪污腐敗,常常把這些貪官污吏的皮扒下來掛在縣衙或府衙的堂上,警示後人。所以把它視為封建社會最為殘酷的法律...

⑧ 明朝的三大監獄機構,到底有多殘忍

廠衛常用的刑罰就是使用延杖打人致死,尤其是錦衣衛的刑罰更是五毒俱全,他們使用的刑罰方式是非常殘酷非常狠毒,只要被抓進去基本沒可能活著出來,這三大監獄機構分別是錦衣衛、東廠、西邊,這三大監獄號稱是明代的特務機構,在明朝時期,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官員,只要提起這三大監獄機構就瑟瑟發抖。

而西廠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西緝事廠",在1477年的時候,明憲宗又建立了西廠,這個機構大過了東廠,西廠裡面的人大部分都是從錦衣衛裡面調過來的,所以西廠是非常龐大的,他所管轄的范圍超過了錦衣衛,也超過了東廠,他們使用的刑罰因此也就超過了錦衣衛和東廠的刑罰,他們使用的刑罰就更加的殘酷,採用的刑法幾乎都是極刑,只要犯人進了西廠的監獄,幾乎就沒有活命的機會了,或許就是因為用刑罰太過於極端,因此西廠所存在的壽命也是非常短的。

⑨ 明朝18種刑法有什麼

剝 皮
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最難的是胖子,因為皮膚和肌肉之間還有一堆油,不好分開。
另外還有一種剝法,不知道可信度多少。方法是把人埋在土裡,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 把頭皮拉開以後,向裡面灌水銀下去。由於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裡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後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裡...
皮剝下來之後製成兩面鼓,掛在衙門口,以昭炯戒。最早的剝皮是死後才剝,後來發展成活剝。
腰 斬
由於腰斬是把人從中間切開,而主要的器官都在上半身,因此犯人不會一下子就死,斬完以後還會神智清醒,得過好一段時間才會斷氣。
明成祖殺方孝孺就是用腰斬,傳說一刀下去之後,方孝孺還以肘撐地爬行,以手沾血連書「篡」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
車 裂
即五馬分屍,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 記得商鞅就是受五馬分屍之刑。
要把人的頭跟四肢砍下來都得花不少力氣,更何況是用拉扯的。而受刑人身受的苦處更可想而知。真到撕開的時候,恐怕受刑人已經不會覺得痛苦了。痛苦的是正在拉扯的時候。
俱五刑
把砍頭,刖,割手,挖眼,割耳和一,即「大卸八塊」,通常是把人殺死以後,才把人的頭、手腳剁下來,再把軀干剁成三塊。
漢高祖死後,呂後把他的寵妾如意夫人抓來,剁去手腳,割掉鼻子耳朵舌頭,眼睛挖出,丟在豬圈裡喂養,取名「人彘」.結果呂後自己的兒子看到,給活活嚇死...
凌 遲
最早是把人殺死之後再剁成肉醬,稱為「醢」,受過此刑的記得有子路,還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
後來發展更加精細,目的還是要讓犯人受最大的痛苦,因此不但是活的時候施刑,還要求受刑人必須身受多少刀以後才死。
據說發展到後來,每次凌遲要由兩個人執行,從腳開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斷氣。而據說犯人若未割滿一千刀就斷了氣,執行人也要受刑。發展成死刑的藝術
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大太監劉謹,聽說一共割了三天才讓他斷氣...
而最慘的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因為崇楨皇帝中了反間計,誤以為他通敵賣國,判他凌遲處死,行刑前以魚網覆身(讓肌肉突出以便下刀),遊街示眾,被北京城無知的民眾沖上前去,把他的肉一塊一塊咬下來...那種心理的痛恐怕遠高於生理的痛。
這是明清的正式刑之一.
縊 首
在國外,絞刑是普遍使用的刑罰。
中國人的絞刑是用弓弦縊殺... 就是把弓套在受刑人脖子上,弓弦朝前,行刑人在後面開始旋轉那張弓, 弓越轉越緊,受刑人的氣就越來越少,最後終於斷氣...
岳飛父子就是這樣死在風波亭,(因為他是功臣,不能斬首,要留全屍)而明末流亡的桂王也是這樣給吳三桂親手縊殺...
烹 煮
即「請君入瓮」那是唐朝時代,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朝中有位酷吏叫來俊臣,崇尚嚴刑峻法,對不肯招供的犯人往往以酷刑對待。方法是找個大瓮,把人塞進去,然後在瓮下面用柴火加熱。溫度越來越高,受刑人也越來越受不了,如果不肯招供的話,往往就被燒死在瓮里...後來武則天聽說了這件事,就把來俊臣找來,問他犯人不肯招供要怎麼辦?來俊臣很得意的把這個方法說了出來,武則天就淡淡的說了句:「則請君入瓮」,把來俊臣燒死...
宮 刑
司馬遷就是受了宮刑,才會寫出史記,也才會在「報任少卿書」里寫出「身直為閨閣之臣」這樣的句子。 中國人的閹割可講究了。首先要拿繩子把小弟弟綁起來(包括子孫袋)讓血液不流通,自然壞死,後拿利刃一刀子割掉(全部喔!不是只有小弟弟)。割掉了以後拿香灰一蓋,止血,還得拿根鵝毛插在尿道里。等過了幾天把鵝毛拿掉,如果尿得出來,閹割就算成功了。要是尿不出來,那個人就算廢了,大概最後會死於尿毒症吧. 所以如果是要閹來當宦官的話,最好趁年紀還小就閹掉,年紀大了危險性高很多。
此刑常被貴族沖抵死刑。相對的女性為幽閉
刖 刑
關於刖刑,大家的說法不太一樣。有人說是把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人說是把膝蓋骨削掉,以後者比較可信。總之,刖刑是一種類似截肢的酷刑。
戰國時代,孫臏受師兄陷害,受的就是刖刑。 聽說他名字本來叫孫賓,受刑之後,才改為孫「臏」。
如果是把膝蓋骨削掉,大腿小腿之間失去了保護,這個人可能連站都站 不起來,所以稗官野史上說,孫臏受刑之後,上陣打仗連騎馬都沒辦法,必須要坐車(馬車或人力車)。
插 針
用針插手指甲縫。常用於女囚。
活 埋
活埋是戰爭時常用的手段。因為省力,速度也快。
戰爭里的活埋,都是叫戰俘自己挖坑,有時會先殺死俘虜再把他們推下去,但時間不夠的時候(或是要省子彈時),就直接把他們推進去以後蓋土。中國的酷刑中,活埋古已有之。不過沒聽過有什麼名人受過這種刑罰。比較狠一點的,會把人直挺挺的埋在土裡,只露出一個頭,然後開始凌虐..
鴆 毒
鴆毒大概算是酷刑之中唯一比較人道的方式....
中國古代的毒葯中,最有名的應該是「鳩」這種毒葯,成語中的「飲鳩止渴」便是源自於此。
常用於賜死情況
棍 刑
即木樁刑. 這里要說的棍刑,不是用棍子打人。這里說的棍刑,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讓人死得苦不堪言。
正史上沒有看過用這種刑罰的記載,不過金庸小說「俠客行」里有提到,還給這種酷刑起了個美名叫「開口笑」。
鋸 割
把人用鐵鋸活活鋸死,其慘狀似乎與凌遲、剝皮也在伯仲之間,難怪在地獄酷刑中,就專門有把人鋸開的酷刑。然而,鋸死活人不僅在傳說的地獄中存在,在人間也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據《三國志.吳書.孫皓傳》記載,三國時,吳帝孫皓的愛妾指使近侍到集市上搶奪百姓的財物,主管集市貿易的中郎將陳聲原是孫皓的寵臣,他捕獲搶劫者繩之以法。愛妾告訴孫皓,孫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陳聲,命里武士而燒紅的大鋸鋸斷陳聲的頭,把他的屍體投到四望台下。
斷 椎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仇恨之極時,往往會想到要打斷他的脊椎骨。打斷脊椎骨確實是一種很解氣的行為,因為人的脊樑骨若是斷了,他也就一命嗚呼了。在中國歷史上,斷椎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酷刑。據《商君書.賞刑篇》載,春秋時姬重耳打算明文規定刑律,使國內百姓人人守法,就和大夫們一同商議。姬重耳的著名朝臣顛頡很晚才到,有人認為顛頡有罪,應該給以處罰。於是,姬重耳批准,將顛頡斷椎處死。晉國的士大夫們都非常害怕,他們說:顛頡跟隨姬重耳流亡列國十九年,功勞很大,現在偶爾有小過尚且受到如此嚴厲的刑罰,何況我們哪?從此人人畏刑守法。
灌 鉛
在佛教關於閻羅的故事中,有閻羅黑白二相的說法,白相即為地獄之主,有百官所命,美女圍侍;黑相即每天有兩個時辰,要受銅汁灌腸之苦。與此相似,人間有灌錫或灌鉛的酷刑。錫的熔點是攝氏二三二度,鉛的熔點是攝氏三二七點四度,無論灌錫或灌鉛都能把人燙死。而且溶化的錫或鉛一入肚腹就會凝固成硬塊,這種重金屬的墜力也能致人死命。
漢代廠川王劉去的王後陽城昭信妒忌而暴虐。劉去寵愛另一位名叫榮愛的美姬,多次和她一塊飲酒,昭信妒性大發,就向劉去說:「榮愛看人時,神色有些不正常,大概是和誰有私情」。劉去信以為真,他見榮愛正在給他綉衣領上的花紋,就一怒之下奪過衣服投進火中燒掉了。榮愛見劉去生氣,非常害怕,投井尋死,劉去命令人把她撈出來,不幸沒有死。劉去杖責榮愛,\*\*\*她招認私情,榮愛受刑不過,胡亂說出和醫生有姦情。劉去越發惱怒,就把榮愛綁在柱子上,用燒紅的尖刀剜掉她的兩隻眼珠,再割下她的兩條大腿上的肉,最後用溶化的鉛灌入她的口中,這樣一直把榮愛摧殘至死。
梳 洗
這里說的梳洗並不是女子的梳妝打扮,而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它指的是用鐵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發明者是朱元璋,據沈文的《聖君初政記》記載,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後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就像民間殺豬用開水燙過之後去毛一般,直到把皮肉刷盡,露出白骨,而受刑的人等不到最後早就氣絕身亡了。梳洗之刑與凌遲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舊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武三思曾派周利貞逮捕桓彥范,把他在竹槎上曳來曳去,肉被盡,露出白骨,然後又把他杖殺。

⑩ 明代的理刑廳是什麼機構裡面的皂隸是干什麼的

理刑廳,古代指獄官、法官.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四<聞人生野戰翠浮庵 靜觀尼晝錦黃沙弄>:「話休絮煩,有個常州理刑廳,隨著察院巡歷,查盤蘇府的******」書後注:"理刑廳:掌理刑法的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8月版)
<明史>關於刑部官職的記載:理刑廳相當於十三司主事,正五品或從五品.以下為《明史*官職》原文:
刑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屬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 。浙江、江西、湖廣、陝西、廣東、山東、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十三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正統六年,十三司俱增設主事一人。成化元年增設四川、廣西二司主事各一人,後革。萬曆中,又革湖廣、陝西、山東、福建四司主事各一人。照磨所,照磨,正八品;檢校,正九品各一人。司獄司,司獄六人,從九品。
尚書,掌天下刑名及徒隸、勾覆、關禁之政令。侍郎佐之。
十三司,各掌其分省及兼領所分京府、直隸之刑名。

皂隸:

古代對養馬奴隸的稱謂,原作"皂"。春秋時列為「人有十等」的第五等。皂為馬廄而有員額者,因其衣皂色得名。後泛指從事賤役地位低下的人。《左傳.昭公七年》:「士臣卑。」楊伯峻注引俞正燮《癸已類稿.仆臣台義》:「卑者,《趙策》所雲『補黑衣之隊』,衛士無爵而有員額者,非今皂役也。「《國語.晉語四》:」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漢書.貨殖傳》:「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子於皂隸抱關擊柝者,其爵祿奉養宮室車服棺槨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賤不得逾貴。」顏師古註:「皂,養馬者也。隸之言著也,屬著於人也。」《晉書.陳群傳》:「其起義以來,依格雜猥,遭人為侯,或加兵伍,或出皂仆,金紫佩士卒之身,符策委庸錄之門,使天官降辱,王爵黷賤,非所以正皇綱重名器之謂也。」

熱點內容
司法小貼士 發布:2025-02-12 12:58:20 瀏覽:834
依法治國的案例最新 發布:2025-02-12 12:44:23 瀏覽:786
公司借款法人代表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2 12:26:15 瀏覽:32
上門打人致輕微傷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48 瀏覽:143
炸雞店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04 瀏覽:485
村法律顧問問題 發布:2025-02-12 12:21:53 瀏覽:290
物業管理法規案例分析 發布:2025-02-12 12:04:27 瀏覽:922
重慶科級幹部選拔任用條例 發布:2025-02-12 11:48:10 瀏覽:197
2015年社會法年會 發布:2025-02-12 11:41:38 瀏覽:776
調解有哪些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1:39:29 瀏覽: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