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決前司法
Ⅰ 判決前法院讓司法調查,並讓交罰金是會緩刑嗎(未成年庭)還是實刑的較多
緩刑可能性較大,但不是必然。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根據你的介紹,會緩刑。
Ⅱ 判前司法局調查,是要判緩
司法局調查是因為法院認為有可能判處緩刑。但有調查不代表一定緩刑。如果經調查認定不宜社區矯正,或者法院之後認定不符合緩刑條件,就不會判處緩刑。
司法局調查是接受法院委託進行適用社區矯正審前調查。
相關規定
《社區矯正社會調查評估辦法》
第四條社會調查評估小組成員應當嚴格執行迴避制度;應當嚴格遵守廉潔從政若干規定,不得循私舞弊,不得索賄受賄,違反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給予相應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參與社會調查的工作人員應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保守工作秘密,保護當事人隱私。
第五條被告人(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機關、村(居)民委員會等有關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應積極協助司法行政機關開展社會調查工作。
(2)判決前司法擴展閱讀:
法院判決被告人緩刑後,將緩刑人員交由其居住的社區或街道進行社區嬌正,縣級以上司法局是緩刑人員到社區嬌正的監督管理單位,因此司法局要祥細調查緩刑人員的相關情況,如犯罪原因,犯罪人親屬關系等,以便於開展工作。
調查以下情況:個人居所情況,家庭情況,個人成長情況,社區表現情況,人際交往情況,家庭成員是否願意配合監管,擬適用緩刑人員所在社區(村委會、居委會)是否願意提供擔保、是否願意在緩刑考驗期間配合監管,被害人意見,社區居民意見等等。
Ⅲ 法院在判決前要提交到司法局才能判緩刑
不需要。但緩刑是由社區改正機構履行的。1般社區改正機構的主管部門為司法局。因此,法院會將適用緩刑的生效判決送司法局作為司法局履行緩刑的法律根據。
Ⅳ 法院宣判前必須經過司法局嗎
法律分析:對於人民法院的判決,是可以徑行判決的,不需要經過司法所。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五十九條 判決和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後執行。
下列判決和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一)已過法定期限沒有上訴、抗訴的判決和裁定;
(二)終審的判決和裁定;
(三)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的判決和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判決。
Ⅳ 法院如果是要判決緩刑,是不是判決前,司法所都會來電話詢問。
法律上沒有硬性規定,但是,現在法院一般會要求社區的司法所做一個評估調查,一方面由司法所來評估這個人的人身危險性和矯正可能,另外一方面是司法所要說明有無矯正條件。
社區矯正實施的最初原因是為緩解監獄罪犯過多而產生的壓力。
1、直接目的:通過社區矯正組織進行的社會化的教育,使罪犯適應並順利回歸社會。
2、間接目的:增強社區公民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根本目的:預防犯罪,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5)判決前司法擴展閱讀:
社區矯正是一個外來語。社區矯正是西方國家首先推行的一種刑事執法模式,其理念正始於19世紀末近代學派的行刑社會化思想。近代學派的學者們認識到監獄刑罰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非監禁刑罰措施和對罪犯人格的改造,社區矯正便由此發端
20世紀50年代興起了罪犯再社會化思潮,以安塞爾為代表的新社會防衛學派提出對罪犯實行人道和再社會化,使社區矯正思想由孕育走向成熟,並逐漸由學說滲透到立法,再轉化為各國的行刑實踐。
注重對犯罪人的改造、完善而不是報復,刑罰的目的是將社會人格不完善、不能正常進行社會生活的犯罪人再社會化,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共識。社區矯正比監獄矯正有更大的優越性,目前已成為西方國家佔主導地位的行刑方式,也已成為世界各國刑罰體制改革發展的趨勢。
過去,中國沒有使用社區矯正的名稱。但是,中國的刑罰制度中,包含了社區矯正的有關內容。例如,管制、緩刑、假釋等。
Ⅵ 判決前能出司法建議嗎
法院如果委託司法局進行審前評估的話,
司法局可以對其家庭及鄰居進行調查,
評估是否適合判緩,
法院可作參考。
Ⅶ 法院判決前要通過司法局是什麼意思
沒有這樣的事情,法院判決從來是獨立進行的。
Ⅷ 刑事案件開庭前司法局讓我去干什麼
刑事案件開庭前要去司法局開證明,為了說明被告人具備緩刑的社會矯回正條件,但這不答代表一定具備緩刑的條件。
法院開庭前的注意事項:
1、准備好相關的身份證件;
2、准備好相關的證據原件;
如果是案件當事人並且有代理律師,要注意在法庭上少說話,說話要切中要害,多餘的不說,以免越說越錯。
如果是沒有委託代理律師,建議在法庭上的時候跟著法官節奏,把自己的訴求表達清楚,不要被對方誤導。
開庭流程:
1、核對雙方當事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情況。
2、原告(上訴人)陳述事實和理由及其要求。(簡要闡述訴狀)。
3、被告(被上訴人)陳述(同上)。
4、原告(上訴人)舉證(闡述自己的證據情況)和質證(針對對方的證據發表意見)。
5、被告(被上訴人)舉證和質證。
6、法庭辯論。(雙方對爭議點發表自己更詳細的意見)。
7、法庭組織調解。
8、判決。
Ⅸ 法院判決前到當地司法局評估是什麼意思
刑事案件,需要緩刑,徵求司法局的意見
按照現行法律,我國調解制度主要包括法院調解、人民調解和行政調解三個部分。法院調解又稱司法調解、訴訟調解,是指法院在審理各類案件時,由法院主持,當事人平等協商,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糾紛所進行的活動。
行政調解是指具有調解糾紛職能的國家行政機關根據國家政策、法律,以自願為原則,在分清責任,明辨是非的基礎上,通過說服教育,促使雙方當事人互諒互讓,從而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活動。
人民調解,是指在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主持下,對民間糾紛當事人進行說服教育,規勸疏導,促使糾紛各方互諒互讓,消除紛爭的一種群眾性活動。
他是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自治行為。由三種調解的概念,可以看出,法院調解是人民法院的職權行為,他是人民法院的一種審理活動,其形成的調解文書具有強制力;
行政調解是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行為,形成的調解協議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其性質是合同。而實踐中,訴前調解的重要特徵則在於:調解程序的發生在提起訴訟之前,所以可以看出訴前調解不應屬於法院調解和行政調解的范疇,其實質是一種人民調解。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
第三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在當事人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調解;
(二)不違背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
(三)尊重當事人的權利,不得因調解而阻止當事人依法通過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徑維護自己的權利。
第四條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不收取任何費用。
第五條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全國的人民調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指導本行政區域的人民調解工作。
基層人民法院對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進行業務指導。
第六條國家鼓勵和支持人民調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人民調解工作所需經費應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員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9)判決前司法擴展閱讀
根據刑法
第76條,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77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
第77條規定,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緩刑,對新犯的罪或者新發現的罪作出判決,把前罪和後罪所判處的刑罰,依照刑法第69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
第69條判決宣告以前一人犯數罪的,除判處死刑和無期徒刑的以外,應當在總和刑期以下、數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過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過20年。如果數罪中有判處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須執行。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關於緩刑的監督管理規定,或者違反人民法院判決中的禁止令,情節嚴重的,應當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
Ⅹ 判決前司法局通知家屬是幹嘛
判決是法院才能做出,司法局不知道也不會通知他們。司法局是如何得知要判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