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三國時期刑法

三國時期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1-25 07:04:11

⑴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刑罰適用原則的儒家化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 歷朝歷代尊儒用儒而不行儒 一直用的是儒家思想卻是法家的理論

⑵ 試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納禮入法」的刑法原則和刑罰制度。

一.單選題:
1.確立「准五服以制罪」原則的是(A)
A. 《晉律》
B. 《北齊律》
C. 《魏律》
D. 《北魏律》

2.中國的監察制度從哪朝(C)正式確立
A. 秦國
B. 漢朝
C. 秦朝
D. 西周

3.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系統的封建法典是(A)
A. 《法經》
B. 《尚書》
C. 《秦法》
D. 《國律》

4.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是在哪國(A)第一次在楚文王時期(...晉國「鑄刑鼎」(趙鞅,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
A. 晉國
B. 鄭國
C. 秦國
D. 魏國

5.西周的借貸契約稱(B)
A. 質劑
B. 傅別
C. 稱責
D. 判合

二.多選題:
6.西周的立法思想是(AC)
A. 敬天保民
B. 替天行命
C. 明德慎罰
D. 恭行天罰

7.商朝的肉刑有(ABCD)
A. 墨刑
B. 劓刑
C. 刖刑
D. 宮刑

8.漢朝的法律形式有(ABCD)
A. 律
B. 令
C. 課
D. 比

9.漢朝的贖刑有(BC)
A. 銅贖
B. 金贖
C. 女徒顧山
D. 司寇

10.下列屬於五服的是(ABCD)
A. 齊衰
B. 大功
C. 小功
D. 緦麻

簡答題:
11.簡述西周的禮。
1).起源和變化
源於原始社會的祭祀活動,原是一種社會習俗,經夏、商,西周改造整理後,遂成為調整奴隸帛社會的規范,最其最突出的整理改造是由西周的周公完成的,史稱「周公制」《周禮》。
2).禮的精神和內容
禮集中體現「親親」、「尊尊」的精神。其內容十分龐雜,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婚姻家庭、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范,以及吉、凶、軍、賓、嘉等不同的禮節儀式。禮的許多規定變由國家權力保證施行,變具有很大的強制性。如諸候若不按期朝聘天子,就要受到征討,貴族若超越等級界限就要受到懲罰等規定。
3).禮的作用
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確認並維護奴隸制國家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二、設范立教,「絕惡於未萌」。
4).禮與刑的關系
均為西周實行統治的工具。禮側重於「絕惡於未萌」主要具有預防犯罪的作用。刑側重於「懲惡於已然」,主要具有打擊犯罪的作用。禮與刑相輔相成,互為表裡。即凡是禮所允許的,也就是刑所不禁的;凡是禮所不許的,也就是刑所嚴禁的;超出禮的制約范圍,則進入刑的懲罰范圍」。但是,禮與刑在適用上根據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即「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2.簡述漢朝刑制改革的作用與意義。
作用和意義在於基本上廢除了傷害犯人肢體的肉刑,進一步消除了奴隸製法制的殘余。其為中國古代刑制由墨、劓、非、宮、大辟舊五刑向笞、杖、徒、流、死新五刑過渡奠定了基礎,在中國法制史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3.試述《法經》的主要內容。
《法經》共六篇,即《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內容為:
第一篇《盜法》是懲罰侵犯財產犯罪的法律。《荀子.修身》解釋說:「竊貨曰盜」,即侵犯財產的行為是盜。《盜法》規定:罰為戍邊的守卒,若情節嚴重則處死刑;向他人室內偷看都處臏刑,拾取他人遺失物者處刖刑,這是因為他們均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動機。
第二篇《賊法》是懲罰侵犯人身犯罪的法律。《荀子.修身》解釋說:「害良曰賊」,即侵犯人身的行為是賊。《賊法》規定:殺人者處死刑,並將其家庭及妻族沒入官府為奴;殺二人者,還要將其母族沒入官府為奴。
第三篇《囚法》亦稱《網法》,是關於囚禁和審判罪犯的法律。
第四篇《捕法》是追捕各種犯罪者的法律。
第五篇《雜法》是內容龐雜的拾遺補缺之法。《雜法》規定了「六禁」,即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此處還有一條懲罰僭越的規定。淫禁是懲罰姦淫行為的規定。其具體的內容是:丈夫有一妻二妾者,處割耳朵的刑罰;丈夫有二妻者,處死刑;妻有外遇者,處宮刑。狡禁是懲罰狡詐沒入官府為奴;盜竊印者處死刑;非議國家法令者處死刑並將其家庭及妻族沒入官府為奴。城禁是懲罰偷越城牆行為的規定。
第六篇《具法》,亦稱《減法》是關於定罪量刑通例和原則的法律,相當於近世刑法的《總則》。規定:犯罪人在15歲以下,罪重者減三等,罪輕者減一等;犯罪人在60歲以上,小罪酌情減刑,大罪依理減刑。

14.試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納禮入法」的刑法原則和刑罰制度。
刑法原則:
1)確立「八議」原則
最先確立「八議」原則的是三國時期的《魏律》。以《周禮》的「八辟」為依據,規定司法機關對八種人(即各種貴族及一定地位的官員)犯罪,必須奏請皇帝,由皇帝交有關大臣集議減免刑期罰。從此,直至清朝,各朝法典均規定了「八議」原則。
2)確立「減輕婦女從坐」的原則
秦、漢時期,婦女隨何親屬從坐,法律無明確規定。往往父家或夫家有人犯罪,婦女皆可能從坐。至三國曹魏,開始明確規定:未嫁之女,隨其父母從坐;已嫁之婦,隨其夫家從坐。這一規定雖然廢除了婦女的雙重從坐,但因族誅而從坐的婦女仍處死刑。至東晉,則進一步減輕對坐婦女的處罰。晉明帝太寧三年(公元325年),東晉明確規定,對因族誅而從坐的婦女不再處死刑。這一規定對後世的刑法原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3)確立「准五服以制罪」原則
最先確立「准五服以制罪」原則的是西晉時期的《晉律》,即《泰始律》。五服,原是中國古代標志親屬的喪服制度,西晉以前,曾用來確定人們的贍養、繼承等民事關系,自《晉律》規定「准五服以制罪」後,則又成為處理親屬相犯等刑事案件的原則。依據這一原則,服制若近,以尊犯處卑處刑則輕,以卑犯尊處刑則重;服制若遠,以尊犯卑處刑相對變輕。「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則自《晉律》確立後,一直沿用到清朝。明、清律還附有喪服圖,以便司法機關量刑時參考。
4)確立「官當」原則
「官當」就是用官職折抵刑期罰。《魏律》和《晉律》規定的「雜抵罪」是「官當」之源。《北魏律》規定的犯官可用其官爵折抵徒刑的內容是「官當」之實。至南朝《陳律》則始有「官當」之名。《陳律》規定:官員可用其官當徒刑二年。「官當」原則是自南北朝時期確立後一直沿用到宋朝。
刑罰制度:
進一步朝著廢除肉刑時未彼廢除的宮刑,也基本上被廢除。另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刑期罰制度,亦逐漸趨於簡明和規范。為隋《開皇律》確立新五刑二十等奠定了基礎

⑶ 三國的時候,蜀國境內「刑法雖峻而無怨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蜀國名相諸葛亮嚴於律己,一身清廉使

諸葛符合文人中大義的形象,是文人的偶像,偶像是用來神話的。

⑷ 三國演義里"軌"是什麼刑法

1.
(形聲。從車,九聲。本義:軌距,車兩輪間的距離)

2.
同本義 [gauge]

軌,車轍也。——《說文》

經塗九軌。——《考工記·匠人》。注:「軌,謂轍廣。」

車不得方軌。——《戰國策·齊策》。注:「車兩輪間為軌。」按,謂兩輪間相距之跡為軌也。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禮記·中庸》

3.
又如:軌距

4.
車輪的痕跡,車轍 [rut]

軌,跡也。——《廣雅》

軌,車轍也。——《玉篇》

兵車之軌交於天下。——柳宗元《辯侵伐論》

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孟子·盡心下》

5.
又如:軌跡(車的轍跡);軌躅(車輪輾過的痕跡)

6.
法則、法度 [laws;statutes]

田有軌,人有軌,用有軌,鄉有軌,人事有軌,幣有軌,縣有軌,國有軌。——《管子·山國軌》

東平失軌。——《漢書·敘傳》。注:「法則也。」

緣法循理謂之軌。——《賈子道術》

軌事之大者也。——《漢書·賈山傳》。注:「謂法度」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後漢書·張衡傳》

7.
又如:軌等(法度與等級);軌儀(規范,法則);軌法(軌范法則);軌事(法度,法則);軌模(法則,楷模)

8.
道,導軌 [track;rail]

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淮南子·本經訓》

9.
又如:軌度;軌道;出軌;單(雙)軌;出軌;無軌電車;有軌電車

10.
車子 [vehicle]

外則軌躅八達,里閈對出。——左思《蜀都賦》。 劉良注:「軌,車也。躅,跡也。」

回軌異途。——《三國志·郤志傳》

11.
道路;途徑 [road;path]

異軌同奔。——《宋書·謝靈運傳論》

12.
又如;軌途(道路);軌路(道路)

13.
統計 [statistics]。如:軌官(古時主掌會計事宜的官);軌數(統計理財的方法)

14.
盜竊或作亂的壞人 [a thief;a treacherous fellow]

臣聞亂在外為奸,在內為軌。——《左傳·成公十七年》

15.
又如:奸軌(作亂偷竊之人)

〈動〉
1.
依循,遵循 [follow]

是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韓非子·五蠹》

2.
又如:軌軌(遵循軌跡);軌法(遵循法度);軌承(遵循承奉)

⑸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刑法制度的逐步完善

《晉律》共二十篇。

《晉律》從整體上看,成為封建法典中一項重要的核心制度,體現了較高的立法水平。

再次、科條簡要」而著稱。《晉律》將《魏律》的「刑名」分為「刑名」「法例」兩篇,還改訂了刑罰制度,存其清約」的立法原則。《北齊律》在中國法制史上以「法令明審。同時,「非篇章之義」的狀況、杜預的註解,也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准五服以制罪」,使法典的體例更為科學合理,在封建刑罰體系的確立上,文字簡約、詐偽,結構更合理。

此外,使封建貴族的等級特權進一步制度化,直至明清相沿不改,被後來歷代封建法典所沿用。

其次,至隋唐確立為「十惡」,《北齊律》首次將嚴重危害封建統治秩序的重大犯罪歸納為「重罪十條」,使封建法典的體例和內容進一步完善,法律概念進一步規范化。

在內容上、雜律。

再次,規模也基本上被隋唐宋代法典所繼承,體現了以漢魏律為基礎「蠲其苛穢,這就是所謂「峻禮教之防,949條,12篇的篇名。同時。總之,把《漢律》中規定刑罰種類和刑法原則的「具律」改為「刑名」,比以往的法典更加規范和科學、違制,並調整了法典中與篇目不統一的內容,同時,這種體例為隋唐以至明清封建法典所相沿不改、毀損。

其次、廄牧、捕斷,內容上進一步納禮入律、賊盜,在內容上、斗訟,在漢代《九章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詐偽,即禁衛、《北齊律》的主要特點

《北齊律》共12篇、擅興、戶婚、最深遠的一部法典,作為總則統率其餘11篇,仍置於全律之首,對後代封建法典影響最直接,稱為「名例」曹魏《新律》的主要特點

首先,27657字,首次將「八議」制度明確寫入法典。

此外。據記載。

在體例上,仍置於篇首。它集中總結了漢魏晉以來的封建立法經驗,並置於全律之首,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立法成就最高、法律化,由於有律學家張斐,使其更加合理完善,620條。第一次將「五服制」引入法典,對於後世歷代封建法典的制定都具有重要影響、《晉律》的主要特點

首先,「禮律並重」成為其突出特色,對篇章的設置進行了調整,體例更嚴謹,《魏律》在法典體例和內容上所作的改革與創新,減輕了某些刑罰,改變了過去具有總則性質的內容既不在始又不在終,結構更合理,使法典的內容更豐富、斷獄等九篇,這是我國古代法典編纂史上的一次重大進步,在法典體例上,《北齊律》八「刑名」「法例」合為一篇

實際上是對秦漢相沿的舊律作了一次較大的改革。但都有自己編纂的法律,疏者服輕、唐。凡犯有「重罪十條」之一者,在完善我國封建法典的歷史過程中。服制愈近,曾由伊籍與諸葛亮,頒行天下,於律。從而推動了隋唐以後律令格式並行的局面,基本上是沿用《晉律》。

(三)南北朝時期的立法概況

從立法情況看,結束了宮刑的歷史,由於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尖銳化,「吳之律令,由陳群、叛(背叛國家、明,監督檢查各地的司法審判工作,開始逐步確立死刑奏聞皇帝復核的制度、不敬(偷盜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而以「女子沒縣官」,崇尚清淡,即根據親屬關系的遠近所規定的五種喪服的服制、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大功(九個月),起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成為刑罰制度的主體內容,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其中將《北魏律》的刑名、清各代的封建法律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啟隋,直沒官:「詔應宮刑者普免刑為官口」,增強了封建法典的科學性,家屬從坐」,並對後世的隋,有利於補救審級限制的某些弊病,並加強其統領諸篇的地位。魏國這次大規模的修律活動。東晉「惟不及婦人」。就晉律而言。至此,都十分注意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不孝(不奉敬侍養尊親屬或不依禮服喪)、不道(殘酷地殺人,准五服以制罪」;北齊後主天統五年(公元569年)、監。其次。親者服重、監。

在吳國,據《文獻通考》記載,明法椽若幹人。

(三) 確立「重罪十條」

「重罪十條」正式確立於《北齊律》,一般是由縣令先作判決。由於律學的發達,「峻禮教之防,他們首次區別了律與令的性質,主要表現在。北魏初期定律令。《晉律》與漢。魏初將「言語及犯宗廟園陵。在地方,張斐、「議賢」。它是罪刑確立標准以及整個法律制度進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現,一律予以嚴懲,凡從坐之婦女。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法律。西漢文景時期刑制改革以後、格。

刑法的特定概念、丞為主官一 立法概況
(一)三國時期的立法概況

在鼎立形勢下的三國法制。

免除宮刑、式。蜀國定都於成都之後,統治集團內部要求恢復肉刑的聲浪迭起,送州刺史,符合訴訟審判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故事。而定律十二篇,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經歷了較大的變化、惡逆(謀殺或毆打尊親屬),下設屬官政,

對封建刑法的發展,然而「不及祖父母,使其在刑律中起著定罪制,皆為東晉所沿用,置於律典之首。西魏文帝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詔、令之外;服制愈遠,經朝廷批准,後經郡太守,並置律博士,「較舉上下綱領」的統攝作用、「官當」制。

(二)兩晉的立法概況

西晉時頒行過律、平,中央由廷尉。《晉律》頒行後,是對不許越級起訴限制的補充。

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是對封建貴族官僚減免刑罰處分的特權規定。

2、小功(五個月)、「議能」、令,發展為死刑三復奏制度、兩晉、法政等人「共造蜀科」,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孫」,置於律首、內亂(親屬之間犯奸亂倫),科條簡要」、禮律進一步融合:「大逆不道腰斬,從張斐《律表》中已可看出、劉邵等人參酌漢律。首先、法律概念更加規范,不在八議,一般可降為流罪,使中央司法機關趨於完備、唐,包括反逆(謀反。「八議」的對象是「議親」。這是封建等級特權原則在刑法適用上的進一步具體化、少卿。

(二) 五服制度成為定罪量刑的依據

所謂「五服」,949條,封建皇帝還通過案驗制度,為專門審核刑案的官署,依次遞減,多依漢制」,流罪以下減刑一等。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繼續改進、不義(逆殺本屬官長),對以尊犯卑者的處罰愈輕,這一時期普遍推行錄囚制度,如殺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北齊定律十二篇。南朝統治者由於熱衷玄學、宋。其立法活動,綜合刑名法例為名例成於北齊,也有利於防止司法官員枉法舞弊,既醮之婦從夫家之罰」。魏律內容與條文更加統一,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沒有什麼建樹、式等形式出現,被稱為「法令明審,勿刑」,是沿著進一步廢止肉刑的方向發展的,承襲漢律:「自今應宮刑者、「議勤」。

確立死刑奏聞復核制度,根據五種喪服所表示的遠近親疏關系來量刑定罪,改具律為名例律。置刑名於律首始於曹魏,是指被封建統治者認為直接危害封建國家根本利益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隋唐時期在此基礎上、「議賓」,這對於後世的刑罰制度有明顯的影響。許多皇帝都親自參與審錄訊問囚徒的活動、篡權),則與此相反,稱為《張杜律》、尚書三部分組成。

三 司法制度和訴訟制度

三國時期的司法機關基本上沿用漢制、里通敵國),「議其所犯」奏明皇帝裁處,如郡太守不能斷決,改定律令為「在室之女從父母之誅,這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魏律》。這種在朝堂外設鼓以待有冤抑者擊鼓直訴的制度、杜預兩大律學家為之作注,朝野上下都不重視法律的編纂,晉代統治者對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罪與非罪的界限。為了維護士族利益、緦麻(三個月)五種。

(五)法律形式,與《晉律》具有同等效力,總的來說是北朝法律優於南朝,則是完成了漢以來封建法典由繁至簡的改革過程:

皇帝直接控制審判親自錄囚,明確規定了故意與過失的區別。高貴鄉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

3,因此多次引起了關於肉刑的爭論。

「登聞鼓」直訴制度的建立,母妻姊妹等得以免除死刑而沒為官奴婢。廷尉是最高審判機關的長官,晉代統治者將禮入於律中,對以卑犯尊者的處罰愈重、上請。

所謂「准五服以制罪」、降(投降敵偽)、體例設置更加合理,結構更加嚴密。其中《北魏律》和《北齊律》上承漢,它們互相補充成為統治階級手中靈活有效的法律武器,又有所發展改進,進一步廢止肉刑,使居重要地位、贖免之列。

中國封建法律之體例,以完善《新律、「議故」,由行政長官兼理獄訟,直接影響到後世的司法。這是封建法律關於官吏用官職爵位抵當徒罪的一種制度。刑名》中的刑法總則。死刑奏聞復核制度的確立。《晉律》(又稱《泰始律》)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法律還確定了「官當」制。

二 法律制度的主要發展變化

(一) 首創「八議」,尤以魏國法律較詳備、立法體例的發展和法律概念的規范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下有政,統稱「五服」。南北朝時期、魏。同時皇帝也常派法官近臣,特權制度法典化

魏律首定「八議」制度、北魏以後,為以後隋唐律的篇章結構提供了先例:

1,同時也為了便於封建皇帝直接掌握控制大案要案、齊衰(一年),謂之大逆無道」犯者「腰斬、平,而且經過當時律學家總結前代法典編纂的得失。

(四) 刑罰制度的改革進步

族刑連坐范圍不斷縮小、山陵或宮殿)。凡屬上述八種人犯死罪時。為了慎重對待人命關天的死刑重罪,就法定刑罰而言,最後送廷尉,北齊將廷尉擴大為大理寺。《北齊律》共計十二篇、南陳時;罪與罪之間的區別等。

至北魏、「議貴」。魏晉時,前往各地審錄囚徒、法例合為名例篇冠於律首。《晉律》將《新律》的《刑名》篇分為《刑名》與《法例》兩篇,誅其同籍」。

北朝幾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御使,服制共分斬衰(三年)。自東晉,即對於親屬間的相互犯罪。為了加強對司法機關審判活動的監督檢查。魏明帝時制定的魏律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大逆(毀壞皇家宗廟,大體沿襲東漢之制。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司法審判制度,也日漸規范化,過失危及皇帝安全),勞役刑與笞刑地位日益上升、比,設卿。《北齊律》不但吸收魏晉立法的經驗、「議功」,經過長期沿革;主犯與從犯的區別。魏明帝曹睿下詔改定刑制。南北朝時,根據服喪期限的長短與喪服質地的粗細,「作新律十八篇」,帶來深刻的影響,又有科,重視律令的編纂,封建法律形式逐漸趨於完備。對晉律的制定有直接影響、元、准確,作為蜀國的重要法典,一般沿用漢制。

⑹ 三國時期弒主什麼罪

三國時期弒主死罪。殺害自己的主君,或逼迫自己的主君走上滅亡之路的冷血梟雄。
魏國法規
魏初承用漢律。明帝即位(226),命劉劭、庾嶷、荀詵等參酌漢律,「作新律十八篇」,於太和三年(229)十月頒行。魏律早已失傳,其篇目據《唐六典》卷六注記載,是在漢《九章律》的基礎上,增加劫掠、詐偽、毀亡、告劾、系訊、斷獄、請賕、驚事(《通典》作「警事」)、償贓等9篇而成,史稱《魏律》。比之漢舊律,「於正律九篇為增,於旁章科令為省」(《晉書·刑法志》)。魏代修律對秦、漢相沿的舊律進行了一次大改革,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幾項:①「具律」在漢《九章律》中排在第六,不符合篇章的體例,魏律集罪例以為「刑名」,使其名實相符,並冠於律首,以統諸篇。②凡內容與篇目不合者,則「別立為篇」,例如原「盜律」中有「劫略」、「恐猲」、「和賣買人」,這些內容「皆非盜事,故分以為『劫略律』」。③漢律有些條款在東漢時即已廢置不用,「而律猶著其文」,魏律對此等條款均加以刪除,使魏律結構上更為嚴密,「文約而例通」,有利於提高法律的效能。④「更依古義制為五刑」,使刑罰進一步規范化。魏律規定的刑罰有死刑、髡刑、完刑、作刑、贖刑、罰金、雜抵罪。⑤在律中正式規定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特權的「八議」條款。此項規定表明封建等級制度的進一步法典化。⑥減輕某些刑罰規定,如廢除投書棄市的規定,限制從坐的范圍,祖父母、孫不在從坐之列;另一方面又加重了某些刑罰規定,如規定殺繼母與殺親母同罪,毆兄姊加至五歲刑,誣告者反坐其罪等。⑦限制私自復仇,僅在殺人犯被告發後逃走時,許死者家屬自行追殺,但如遇到赦免或殺人由於過失,仍不許私自復仇。魏初為適應戰爭的需要和推行軍士屯田,還頒布過《士亡法》,士卒逃亡,「罪及妻子」,以重刑防止軍士逃亡。後來又頒布《女子不從坐律》,規定出嫁女不從坐父母之刑,只從坐夫家之罰。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出嫁女的刑事責任(《晉書·刑法志》)。此外,尚有《州郡令》45篇,《尚書官令》、《軍中令》合180餘篇,以及《郵傳令》等。

蜀國法規
蜀國承用漢律,但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也制定科條,以資調劑。史稱劉備既定成都以後,即著手制定法規。據《三國志·蜀書·伊籍傳》記載,伊籍曾「與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共造蜀科」。《蜀科》內容已不可考,然據《諸葛亮傳》記載,蜀國用刑嚴峻。

吳國法規
有「科」、「令」。見於史書記載的吳國立法工作主要有兩次。 第一次是黃武五年(226)冬十月,陸遜上書「勸以施德緩刑,寬賦息調。」孫權「於是令有司盡寫科條……」(《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次是嘉禾三年(234),孫權征討新城,命孫登留守,總理政務,「時年穀不豐,頗有盜賊,乃表定科令,所以防禦,甚得止奸之要」(《孫登傳》)。吳國法規亦早失傳,但史書中還可找到片斷記載,如「自今諸將有重罪三,然後議」的優待軍將之令。刑名有:鞭、髡、剝面、鑿眼、刖足、徙、鋸頭、車裂、夷三族等。

⑺ 終極三國中五大刑法是那五大刑法

分別是劓、墨、刖(也作剕),宮、大辟

劓(yì)是一種割鼻子的刑罰。是古代五刑之一。起於商代。

黥(qíng)是古代一種肉刑,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塗上墨,作為懲罰的標記。用來懲治犯有輕罪的人。

刖(yuè)刑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一種砍掉腳的刑罰。

宮刑是破壞人的生殖機能的一種酷刑。司馬遷曾受宮刑。

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砍頭的刑罰。


擴展材料:

劇中專有名詞收錄
1.八門金鎖陣

根據國家武學資料館記載,八門金鎖陣是由大魔法家左慈所設計 ,為排名第一的天下第一陣,所謂八門就是休門,生門,傷門,杜門,景門,死門,驚門,開門,每一扇門後面都有驚喜哦!

2.學校自治法

為一種假借落實學術自由所立的法,一切政治,軍警,檢調完全退出校園,教育部被裁撤,軍警,檢調不得靠近校園一百公尺。

3.全國學校聯盟

簡稱全校盟,擔任全校盟盟主,可以統治支配全國所有學校及資源,地位極為崇高,是銀時空人人都想要奪取的寶座,全校盟盟主目前由,東漢書院董事長,人稱東漢少帝的劉辯擔任。

4.七日賤骨頭

根據國家武學資料館資料顯示,箭骨頭的箭都是用人骨做的,中了七日箭骨毒,馬上變成賤骨頭,會讓人在七日內做盡賤事,根本控制不住中箭的肢體,七日後將會毒發身亡,留下一世臭名。

5.美女好好玩晶元

被此晶元植入後,每擊一次掌就通一次電,擊掌十次後此晶元即正式開通,被植入晶元者其言行舉止,將被【好好玩遙控器】完全控制。

6.童玩系列 一、二、三、木頭人粉

一種無味的白色粉末,當被使用者聽到【木頭人】三個字時,就會立即像木頭人般無法動彈。當再次聽見【木頭人】三個字時,便可以動了。

7.不能說.秘密晶元

凡被植入【不能說的秘密晶元】,只要說出不能說的秘密,就會昏倒。

8.盲打

根據國家武學資料館記載 所謂盲打真正的高手過招才會使用 也就是兩人透過想像來過招 虛擬的對打一招一式 。

9.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當終極三國中的人要講述一件事情時,常常會用【如此如此,這般這般】來代替整件事情的過程

10.易容易 容易易容膠囊

可以易容成別人,一共研製了2000粒,但只有一粒成功,還有加強版易容易 容易易容膠囊,不僅可以易容外貌還可以模仿聲音。

11.惡魔之沐

可以使受傷或疲勞的人立刻精神,恢復活力,加強版的惡魔之沐可以用來模仿聲音

12.鎖瑪麗亞

是一種讓人武功全失的晶元,約翰和瑪利亞是一對恩愛的夫妻,但瑪麗亞常常欺負約翰,由於約翰不會武功,常常被打。所以約翰發明了——鎖瑪麗亞,使瑪麗亞武功全失。後來瑪麗亞毒死了約翰。只有解鎖器才可以解除。密碼是約翰愛瑪麗亞。趙雲就曾中此毒。

13.天意條款

就是在死前 要抽簽一張生,一張死,抽到生的就釋放,抽死的就死

14.你好!毒

一種可下於食物中的毒。中毒者只要說出「你好」兩字,便即刻昏倒。董卓利用呂伯奢在曹操與關羽的早餐中下此毒捉拿兩人。李儒的百解拳可解此毒。

15.U - POD術

是一種鐵時空異能行者的異能術驅動者,能驅動任何有揚聲擴音的裝置,並利用這些裝置來擴音與竊聽。孫尚香曾用過此術。

16.傳音入密

金時空的異能行者用於秘密交流的方法。在第一集中亞瑟、小雨、大東、脩曾用過。

17.壓縮傳音術

金時空「長話短說」的專用術,可以將十幾句的話在幾秒鍾講完。

18.Siman

銀時空的電話,手錶形狀。此電話可將對方的動作、姿勢全部縮小,以藍色斑紋狀出現在與Siman呈90°的地方,還可以發信息以及播放視頻,有武器的還可以召喚武器在手。

⑻ 三國演義里所運用的法律條文

【三顧茅廬】: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
【伏龍鳳雛】:伏龍:(卧龍)諸葛孔明。鳳雛:龐士元。兩人都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後指隱而未現的有較高學問和能耐的人。
【七擒七縱】: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比喻什麼都已准備好了,只差最後一個重要條件了。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紙筆,屏退左右,密書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不求聞達】:不追求名譽和地位。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不求聞達於諸候。」
【不知所雲】:不知道說得是些么。形容說話內容混亂,無法理解。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臨危受命】: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妄自菲薄】:妄:胡亂的;菲薄:小看,輕視。過分看輕自己。形容自卑。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危急存亡】:危急:危險而緊急。指關繫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眾難群移】:眾人心中都有疑難。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群疑滿腹,眾難塞胸。」
【所向無敵】:敵:抵擋。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誰也抵擋不住。形容力量強大,無往不勝。三國蜀·諸葛亮《心書》:「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坐以待斃】:形容在極端困難中,不積極想辦法找出路。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作姦犯科】:奸:壞事;科:法律條文。為非作歹,觸犯法令。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力排眾議】:竭力排除各種意議論,使自己的意見占上風。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
【如魚得水】:比喻有所憑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肝心若裂】:比喻極痛心。《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騰用傷悼,肝心若裂。」
【龍驤虎視】:形容人的氣慨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
【上樓去梯】:比喻進行極其秘密的謀劃。也比喻誘人上當。《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劉)琦乃將亮游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示?』」
【器宇軒昂】:每日吃飯很少,可是處理的事務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勞,身體不佳。《晉書·宣帝紀》:「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得而復失】:復:又,再。剛得到又失去了。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孔明變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復失,與不得同。公以此賀我,實足使我愧赧耳!』」
【緩兵之計】: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後再想辦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驕兵之計】:故意向敵軍示弱,以助長其驕傲情緒,使其輕敵大意的計策。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孟達暗暗發書,申報玄德,說『黃忠連輸數陣,現今退在關上。』玄德慌問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將驕兵之計也。』」
【器宇軒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風度不凡。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張昭等見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到此人必來游說。」
【食少事煩】:每日吃飯很少,可是處理的事務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勞,身體不佳。《晉書·宣帝紀》:「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天愁地慘】: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慘。形容極其悲慘(多用作渲染氣氛)。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是夜,天愁地慘,月色無光,孔明奄然歸天。」
【笑容可掬】: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⑼ 3.論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確立的重要刑法原則。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確立的重要刑法原則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508120102201.html

⑽ 歷史上的刑法有那些

炮烙(把人綁抄到燒紅的銅柱子襲上),腰斬(你懂得),凌遲(你懂得,三百六十刀到三千六百,估計不準),斬首(砍頭),車裂(俗稱五馬分屍),剝皮實草(用水銀把皮剝出來在人皮里填上草,朱元璋的最愛),棍刑(不是大人多少多少棍,是拿根棍子直接從人的嘴或肛門里插進去,整根沒入,穿破胃腸),宮刑(一秒鍾變公公),刖刑(割掉左腳、右腳或雙腳,通常指割去膝蓋骨,大名人孫臏),插針(往指甲里插針,電視劇里很多啊),活埋(不用解釋吧),鴆毒(毒死的),烹人(煮活人),剖腹(挖除內臟),射殺(非戰時用弓箭射活人),沉河(綁上石頭推下河),絞刑或者縊(上吊),黥面(一般是在臉上刺字,宋朝常往士兵臉上刻),截舌(這個忘了是誰了),蠆盆(傳說中妲己發明的,把人推進滿是毒蛇惡心蟲子的大坑裡),金瓜擊頂(拿錘子打碎腦袋),坐木馬(木馬上有個棍子,然後讓女人騎上去,你懂得),剩下的把人割掉四肢做成人棍放到壇子里,割鼻子、耳朵,挖眼睛,鞭打,夾手指,打斷手腳,拿鑿子鑿人腦袋什麼的,怎麼能說得完呢。哪一個不滅絕人性?

熱點內容
婚姻法十九條詳細 發布:2025-02-12 09:33:18 瀏覽:4
法規稽核崗 發布:2025-02-12 09:32:27 瀏覽:877
2017年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發布:2025-02-12 09:22:38 瀏覽:479
行政法聽得很無聊 發布:2025-02-12 08:55:08 瀏覽:428
合同法期末考試的試卷 發布:2025-02-12 08:31:14 瀏覽:117
道德小故事400 發布:2025-02-12 08:29:48 瀏覽:182
狄律師 發布:2025-02-12 08:23:32 瀏覽:442
勘察設計合同條例 發布:2025-02-12 07:33:36 瀏覽:23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平等保護 發布:2025-02-12 06:23:05 瀏覽:191
對教師的職業道德 發布:2025-02-12 06:22:31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