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介入因素

刑法介入因素

發布時間: 2022-01-25 10:49:43

刑法中偶然因果聯系和介入因素的區別

結果情形下行為與結果的聯系。它是兩個首尾連接的必然因果關系之間的聯系。如教唆犯的教唆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是間接因果關系;如行為人的不作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是間接因果關系。偶然因果關系是發生在兩個必然因果環節發生聯系的情況下,即第一個原因在引起一個必然結果的過程中或引起後,又偶然與另一原因相交叉或相銜接,又引起另一結果發生。是由偶然因果關系連接兩個必然因果關系,是由一個「偶然」將兩個「必然」聯系在一起形成的因果關系鏈。

第二,次要性。最後結果發生的根據存在於後來出現的原因之中,也就是說,後原因對結果的發生起了決定性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後原因而不是前原因。否則前原因與後結果之間就是必然因果關系了。但是,先前的原因也是最後結果的發生所必不可少的,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前原因決定發展的趨勢,後原因改變了發展方向,如果前原因前結果與後結果沒有緊密的聯系,則前行為與後結果之間的這種作用關系也不可能存在偶然因果關系,充其量只是一個客觀聯系的一般條件。將前因理解為後果的次要原因更為妥當。

第三,復雜性。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內在聯系,有的是外表聯系;有的是必然聯系,有的是偶然聯系。因果關系大多是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在抽取特定環節時必須多方考察。偶然因果關系經人為的簡化和孤立加以考察,它至少有三個因果關系鏈,一個偶然因果關系鏈和兩個必然因果關系鏈,在每個關系鏈中又可能存在多因或多果或多因多果同時存在的情形。在多因的情況下,毫無疑問地要區分主要次要原因,這都使得因果關系變得更為復雜,加大了考察分析因果關系的難度。

試舉例說明刑法上的偶然因果關系。如甲騎車將乙撞倒在馬路上,恰巧丙駕駛汽車而將乙扎死。該案例中乙因為被甲車撞而倒地,甲的行為與乙的倒地有必然因果關系;乙被丙開的車碾壓而死,丙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有必然因果關系;但乙倒地時丙正好開車過來則具有偶然性,因為乙倒地與丙的車開來的聯系是不穩定的,並非乙倒地車肯定就來,或者是車來前乙必然倒地。一個被撞倒在馬路上的人不是必然要被過往車輛碾壓,但在馬路上隨時都有車通行,一個突然倒地的人被車碾壓的可能性是確實存在的,在馬路上突然倒地與被車碾壓存在偶然因果關系,由此可以認定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有刑法上偶然因果關系。關系鏈是:甲撞乙-乙倒地-車扎倒地乙-乙死亡。四個現象分別是前因、前果、後因、後果。甲撞乙與乙死亡之間就是刑法上的偶然因果關系。又如上例中,若甲被撞倒在車流很密的高速公路上,被來不及剎車的數輛汽車扎死。此種情形下,即可以認定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之間具有刑法上的必然因果關系。因為此時甲必然要被車輛扎死,特別是行為人故意利用高速公路上的車輛來殺人時,更應認定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必然因果關系。

判定因果關系的存在只是追究刑事責任的一個依據,並不是所有的具有刑法因果關系的行為都要被追究責任,否則,犯罪構成就是一要件而不是多要件了。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刑法偶然因果關系的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不具有刑法偶然因果關系(當然更是沒有必然因果關系)的一律不被追究刑事責任。

② 何謂刑法因果關系介入因素的三標准

將刑法第五十條第一款修改為:「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

③ 刑法中介入因素的問題

簡單一點說,傷來害行源為是A,介入因素是B,最終結果是C。
那麼,A+B=C。
分析B的作用時,用手把A擋住,也就是說,如果單純只有B的情況(無A參與),會不會導致結果C的出現? 如果可以,則B就是介入因素,中斷了因果關系,反之則不中斷。
多讀幾遍我說的,並嘗試用這個方法去分析你的問題。
救護車和警察的行為,都不能中斷因果關系。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④ 刑法,因果關系,介入因素,三標准

法醫會做屍檢,事故責任是根據三輛哪一輛車導致被害人致死的來判定的,至於回你說的無法查答明死亡事件這個不重要,主要在於死者是怎麼死的,比如第一輛車撞了他,但他沒死只是暈了,第二過來直接壓在了脖子上了,最終的結果就是由第二輛車承擔主要責任,還有如果有一方肇事逃逸了,那麼就要和主要致死被害人的一方承擔主要責任,次要責任由第三方來承擔,要是沒有肇事逃逸,主要致死被害人的一方來承擔主要責任,剩下兩方承擔次要責任,主要看死亡原因,他是燒死的還是碾壓致死的,要是燒死的要看哪一方導致起的火,要是碾壓致死的上面的已經解釋完了。

⑤ 什麼是刑法因果關系中斷的介入因素

例如:本來甲想毒死乙,但是毒葯還沒完全發作時乙被丙撞死了,這個就屬於介入因素。

⑥ 刑法中判斷因果關系時怎樣判斷介入因素是異

您好,刑法中判斷因果關系時判斷介入因素是否異常,第一,可以看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作用的大小。 如果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的作用大,因果關系就中斷;反之介入情況對結果發生作用小,因果關系就不中斷。比如甲對乙以故意殺人故意實施暴力,導致乙重傷瀕臨死亡,乙在醫院接受治療,醫生丙存在輕微過失,最終乙死亡。對於乙的死亡,雖然存在醫生丙的過失,但屬於輕微的,對死亡結果發生作用小,因果關系不中斷,甲行為與乙死亡結果仍然存在因果關系。

第二,看介入因素是否屬於行為人的管轄范圍

被害人雖然介入了不適當或者異常的行為,但是如果該異常行為是屬於行為人的管轄范圍之內的行為,仍然能夠肯定行為人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例如:在泳池,深水區和淺水區沒有明顯區分的游泳池中,救生員沒有履行職責,初級游泳者進入深水區淹死,救生員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就具有因果關系。

如能給出相信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⑦ 刑法上如何區分原因的原因與介入因素的區別

1、所謂原因就是這個因素對這個結果的發生起了多大的作用;很多情況都內可能對結果的發生容有原因力,但是只有到一定程度才會被視為是法律上的原因,至於多因一果與介入因素,主要看這些原因對結果發生的原因力大小,或者理解為一般人的可預期性。
2、一般而言,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況下,主要考慮介入因素的性質及先行行為之間的關系,即介入因素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介入因素是獨立於還是從屬於先行行為。如果介入因素是異常且獨立先行行為,則切斷因果關系。反之,不切斷。再者要看介入因素是否隔斷因果關系,應該看介入因素對結果的發生是否起足夠的作用,如果是結果的重要原因則隔斷因果關系。

⑧ 刑法中介入因素的異常和正常是什麼意思

所謂異常抄,就是前行為與襲介入因素無關;所謂正常,就是前行為必然導致介入因素的介入。
介入因素的異常與否,對判斷因果關系是否中斷具有重要意義。前行為必然導致介入因素、前行為通常導致介入因素、前行為很少導致介入因素、前行為與介入因素無關,這四種情形,對認定因果關系的中斷所起的作用依次遞增。

⑨ 在刑法因果關系介入因素三標准中如何確定不可預見因素是否異常

如果用「介入因素三標准」來分析:1.先前行為對結果發生所起的作用大小專:放火引起屬火災對發生人員傷亡作用很大,這個用生活經驗即可判斷。2.介入因素異常性的大小:此例中介入因素是消防員救火,發生火災然後專業人員救火,這個可以說是必然的。3.介入因素本身對結果發生所起的作用大小:救火行為導致死亡可能性十分大。因此,綜合上述三點,個人認為是有因果關系的

⑩ 一道刑法問題:關於介入因素三標準的因果關系問題(見下)

個人意見不太贊同你的觀點,贊同樓下的構成「故意傷害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數罪並罰。
故意傷害致人死亡一方面要求傷害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具有直接的因果聯系,另一方面要求行為人對死亡具有預見性。你說的是甲以「傷害故意」非「殺害故意」,則甲主觀上並無剝奪王某生命的故意,在甲重傷王某後,傷害行為已經結束,甲的整個犯罪過程已經結束,此時構成故意傷害罪(既遂)。王某死亡的結果是由於甲扔掉的煙頭引發火災而致,與前行為無因果聯系,王某應當認識到扔掉未熄滅的煙頭可能會造成火災的危及王某生命的情況下,由於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最終導致王某被燒死,具有過失,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因果聯系中「介入行為人行為的情形」中,要使前行為與死亡結果具備因果聯系,必須是:
1.在故意的前行為具有導致結果發生的高度危險(此例中甲前行為是故意傷害,並不剝奪王某故意),後介入了行為人的過失行為造成結果時,應當肯定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
2.故意或者過失的前行為具有導致結果發生的高度危險,後介入的故意或者過失行為並不對結果起決定性作用,應當將結果歸屬於前行為。(此例明顯不符合該情況)
實踐中,甲到底能不能認識到煙頭會引發火災不影響甲的過失責任,因為一個精神正常的成年人應當知道要將扔掉的煙頭給熄滅,只是由於個人習慣等因素沒熄滅,不影響他的過失責任。
所以甲因構成數罪

熱點內容
婚姻法十九條詳細 發布:2025-02-12 09:33:18 瀏覽:4
法規稽核崗 發布:2025-02-12 09:32:27 瀏覽:877
2017年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發布:2025-02-12 09:22:38 瀏覽:479
行政法聽得很無聊 發布:2025-02-12 08:55:08 瀏覽:428
合同法期末考試的試卷 發布:2025-02-12 08:31:14 瀏覽:117
道德小故事400 發布:2025-02-12 08:29:48 瀏覽:182
狄律師 發布:2025-02-12 08:23:32 瀏覽:442
勘察設計合同條例 發布:2025-02-12 07:33:36 瀏覽:236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平等保護 發布:2025-02-12 06:23:05 瀏覽:191
對教師的職業道德 發布:2025-02-12 06:22:31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