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觀後感

民法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2-20 15:17:43

㈠ 小學五年級民法典對於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讀後感

《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備受關注的部分,《民法典》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究竟有哪些修改和增加,

㈡ 學習民法總則有感

民法通則是我國民法的法條。在目前沒有民法典的情況下,民法通則大概相當於民法典。民法總則是學習民法的前提,他系統的介紹了民法的相關概念和知識。學好了總則才能看懂分則。司法考試輔導三大本里有民法總則部分。
民法的屬性是保護人民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民法總則作為我國民法典開篇之作,其立法過程就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回應人民關切的過程。通觀民法總則全文,我們可以看到,保護人的權利、提升人的尊嚴、服務人的發展的立法精神與立法宗旨,讓民法總則飽含濃厚民生情懷。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光中,每個人都是整個世界」。民法本質上是人法,民法終極價值是對人的關愛。我國民法總則的民生情懷首先體現在立法實現了對人「從搖籃到墳墓」各個階段的全面保護。
胎兒是否擁有民事權利,這個問題在法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民法總則從加強胎兒權利保護角度出發,規定了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予等胎兒利益保護,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從尊重未成年人的獨立意識,鼓勵他們適度參與社會生活的角度出發,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從十歲下降到了八歲,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從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出發,規定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滿十八歲之日起計算。
同時,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更好地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利也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為此,民法總則突破性地規定了成年人監護制度,即成年人可以在意思能力健全時預先選定監護人。
民法總則的民生情懷還體現在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立法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後面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課題,也是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和關心的重大民生話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理念尤其深入人心,也特別需要立法機關及時將黨的這一重要主張上升為法律,體現在立法工作之中。民法總則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這是民法總則的一大創新性規定,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同時,民法總則第一百七十九條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中也規定了「恢復原狀」一項,這一條是對破壞環境者的民事責任要求,破壞環境者必須承擔恢復環境原狀的責任,這也是民法綠色原則的具體體現。
法無外乎人情。從監護制度到非營利性法人制度,從個人信息保護到網路數據虛擬財產保護,在即將正式實施的民法總則中,這種充滿人情味的法律條款比比皆是,這讓民法總則對民事權利保護的高度、深度與廣度都進入到了一個新境界,從而使法律能夠更好地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與需要。

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釋義的讀後感

學習民法的心得體會
一、對民法的一些認識。
法律是社會的調節器。任何部門法皆以一定的社會關系之調整為使命,民法也不例外。民法區別於其他部門法的原因,在於它有自己特殊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人身關系就是人格和身份發生的社會關系和法律關系。財產關系就是大陸法系的「物權」就是以財產為媒介的社會關系和法律關系。民法的調整方法分為事前調整和事後調整。民法調整在於恢復正常的民事關系。民法的性質。首先民法為權利法,其次,民法為私法,是市民社會的法,是私人社會的憲法。民法的基本原則: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意思自治的原則,誠實信用的原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
民事活動是日常的社會生活,民事社會活動在民法的范圍內活動。而民事活動超出了它的范圍才與行政法刑法發生關系。民事活動是最基本的市民社會的活動,可以說民法具有領先性。
民法是私人社會的法,是民間社會的法非權力社會的法,是完全平等的法,是調整民事社會的法。它保護的是私權。因此我認為民法是民眾之法,具有極強的實踐性,植根於民眾的社會生活,來源於民眾的社會實踐,與民眾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在諸法之中,與民眾利益關系最緊密者,莫過於民法。
二、學習民法的心得。
學習民法不能只看法條,即使是把《民法通則》及《司法解釋》都背下來也是無濟於事的,民法重要的是在對法條記憶的基礎上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即要聯系實際案例,進行分析才能真正的理解。
學民法,要多做練習,對實際上的案例進行分析,通過這種途徑去理解法條,也就是說在對法條有充足的理解基礎上,再去記憶。
三、民法的展望
展望民法有兩個角度,一是從法本身來看法,二是從法外來看法。進入21世紀的中國民法會怎樣發展?能否如前面所講,把市民社會放到核心的地位,把權利本位、私法自治突出來,深入人心,這關繫到中國法治化的整個進程,也關繫到經濟民主化、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從法本身的角度來展望中國民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成果,對中國的經濟、政治以至倫理確實有巨大的貢獻,而且更多的是開啟了一種民智,提出了一種新的治國理念,即不要貧困落後的社會主義,要讓人民過上富足的生活,過上自由的有尊嚴的生活。雖然這種自由狀態現在還受到許多約束,但與改革以前相比已是極大的進步。改革開放以後,從民法的制度到理念,我們更多地是從大陸法,包括從歐洲、日本的民法典以及中華民國的民法中借鑒對我們民族發展、政治經濟改革有益的東西,結合國情,形成如今中國民法的基本狀況。並有了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合同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公司法、票據法等諸多民商事立法,再加上05年頒布實施的物權法,當今中國的民法的立法體系不斷的趨於健全。
但是可能我們中國還是需要一般民法典。法典化對於民主國家有著積極的意義。人治的基本原則是「臨事制刑」,即事情出現了才制定法律。而法治必須把規則預先公開。規則一旦制定,就不光約束老百姓,同樣也約束立法者和執法者,一個國家沒有什麼東西比「法」更大。法典就有這樣的功能:把所有的規則事先制定出來,公之於眾,以此引導人們的行為,保護人們的權益。法典的意義並不僅在於有文字規范,更重要的是要人們知道有什麼制度,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而它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成為一種文化,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和自由,即依法辦事,依法治國。
民法典不是單行法,也不是一般的法,是改革三十多年來法文化的結晶,需要充分的醞釀和准備。一方面是要加快民法典的立法進程,另一方面要對民法典的制定持十分審慎的態度,因為這畢竟是我國法治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完全有理由相信,稍微長一點的時間,中國也能搞出一部比較好的民法典。

㈣ 《民法的精神》讀後感

法律社會學,目前的譯著並不多,只有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布律爾《法律社會學》,埃利希的《法律社會學基本原理》,作為法律社會學奠基者的韋伯,國內對其宗教社會學的重視遠超過對其法律社會學的重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簡惠美和康樂翻譯的《法律社會學》則填補了這個空白。這本書是由韋伯《經濟與社會》中的專門一章《法律社會學》,曾由美國兩位學者將該章與《經濟與社會》中其他與法律社會學相關的章節編成一集《經濟與社會中的法律》,後由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出版,此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韋伯作品集之IX的《法律社會學》以德文原著為准,並結合英譯本翻譯而成,且將英文、日文譯本添加的譯注和中文譯本的譯注連同德文文本作者的原注一並收入。法學中的法律觀與法律社會學中的法律觀是兩種不同的法律觀,前者從參與者的內在視角考察法律中的正義問題,後者則從觀察者的外在視角看法律。早期的社會學如孔德、斯賓塞只是將自然科學的方法直接引入社會科學,稱為「社會物理學」。韋伯作為一個新康德主義者,堅持事實與價值二分的思想,試圖結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種研究方法,他最早將主觀意圖、行為動機引入社會學研究,強調社會科學也是一種經驗事實,對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可以進行理解,並對其過程及結果可以進行因果解釋。他採用的理念類型的方法,從雜多現實中抽離出某些特徵組成一系列清楚定義的理念型概念,它們代表著行動者在特定情境下,其行動中之「意義關聯」的種種可能形式,從而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在《法律社會學》一書中,全書共分八章,韋伯的旁徵博引,其中很多史實與術語對於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我們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但韋伯《法律社會學》的主題只有一個即法律的合理化。這是與他的中心論題即資本主義為何出現在西方相關聯。從法律是如何在此種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角度出發將法律與統治、與政治(國家形式、行政層級)、法律與經濟作了全面的考察。法律的演進過程經歷習慣、習俗、慣例到法四個階段,首先是一種呆板的、機械式的重復,純粹事實的習慣,經由心理對此習慣的「擬向」,讓人感到具「拘束性的」,既而形成一種普遍的共識,即令人在有意無意之中越來越「期待」他人也做出意義相對應的行為,最後此種價值共識被賦予法規范的特徵,由強制機構予以保障。也就是說秩序的合法性不僅建立在價值共識的基礎之上,而且需要外在的保障。由此將法律的內在面向(理念和價值)和外在面向(利益、制裁等構成的整體)統一起來。法律的合理化是三種合理化結合下實現的。一種是規則的合理化。市場的擴大,貿易的發展使個人從團體中分離,主觀權利設定方式即授權規范不斷增多,財產責任取代身體責任,個人責任取代團體責任。在傳統型社會和卡里斯瑪型社會,主觀的權利與客觀的規范合二為一,即擁有特權的個人依據為他而設的客觀規定來當作自己的主觀權利。因此,特別法無非是支配者的主觀權利,普遍有效的規范不存在。商品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形式上的法律平等以客觀的形式規范予以保障,要求用「規則」取代「特權」,代議制國家於是形成,行政體制的「合理」構造,即行政事務的連續性和文牘性,以能力而不是以身份為標準的行政組織,嚴格的等級科層制結構,公共事務與私人事務的分離,形成一個官僚科層制的非人格化統治的社會。二是社會行動的目的合理性,韋伯將人的行為分為四種,基於情感的,導源於感情沉迷;基於價值合理的:取決於對秩序作為某種倫理、信念;基於傳統性行動,源於傳統;基於目的理性,由對特定外在後果的預期、即由利益情勢所保障。商品經濟的可計算性要求主體基於目的理性而行動。三是科學合理性。貿易的發展,使得交易的復雜需要法律人士專業知識的幫助。新興的市民階層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保障自己的權利,也需要藉助法律專業人員來為他們提供咨詢,充當他們與政府之間進行談判的中介人,並在政治和司法程序中代表他們的利益。法律職業共同體運用從羅馬法和教會法中傳承而來的各種解釋技術,通過對社會中現有的規范性因素進行收集、概括和總結,創造出一套抽象的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則,使每一具體案件都可以通過邏輯方法得出判決,從而形成是一個沒有漏洞的、邏輯一致的體系。三個面向「合理化」構成近代資本主義形式理性法律,其形成過程是教會法與世俗法、實質與形式分離的過程。道德等實質價值技術化進入法律,自主的道德中立的法律可以用於任何調整目的,法律合理化的過程也是現代化過程。韋伯意識到現代社會是一個「專家沒有精神,縱欲者沒有靈魂」信仰缺失的社會,形式與實質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形式重視個人能力,能排除絕對恣意和集體主義,但形式化之抽象性格在給予形式上合法之利益最大自由的同時,卻處處傷害了「實質公道的理想」。韋伯是現代文明之子,其創造的概念如理念型、形式理性等一直沿用至今,其意識到的形式與實質之矛盾我們仍無法超越,韋伯《法律社會學》中價值的實證研究進路對於處於轉型中的中國意義重大。中國目前的社會矛盾,很多時候是日益分化的利益與價值之爭,因此只有對價值進行實證研究,對法治的具體路徑進行描述,法治目標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㈤ 《民事法律行為》讀後感3000字

這是一本具有啟發意義的書,它通過具體的事例闡述處世哲學,於細微之處窺見人生真理,讓人們在人性的弱點中不斷反思,發掘自己的潛力所在,從而可以更好的完善自我。

通過閱讀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頗多。

《人性的弱點》直接而深刻的剖析了人性的真正內涵,並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去積極地戰勝弱點,化不足為優勢,從而擁有人生的主動權。在《人性的弱點》這本書中主要介紹了關於做人處事的基本技巧以及怎樣使你受到大家的歡迎,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與具體可感的事例不斷地揭示真正的人生哲學。例如:如果你要采蜜,不可弄翻蜂巢;使別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真誠的贊賞和鼓勵;想釣到魚,就要問問魚想吃什麼;了解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沖力是做個重要人物的慾望等等。書中涉及了各個方面,看似一個又一個孤立的片段,但仔細分析其內涵卻又是緊密相連,都是為了讓自己得到別人的肯定,能夠在人際交往方面獲取成功。

閱讀了《人性的弱點》這本書,我也深刻地覺得它是一本給人以智慧、教人以啟示的書,這里有許許多多的精華等待我們去汲取,有許許多多的疑問等待我們去思解,它給予我的影響是深遠的。

首先,我明白了批評與贊揚的天壤之別以及一種對重要人物渴望的特殊感覺。

正如書中所言:「批評就像家鴿,它們總會回來的,如果我明天要造成一種歷經數十年的、直到死亡才消失的反感,只要輕輕吐出一句惡毒的話語就得了。」書里也通過具體的事例來證明,例如:蘇爾茲,紐約最惡名昭彰的匪徒之一,當他在紐瓦克被槍手擊倒之前也曾在一次報紙訪問中,說他自己是一名大眾恩人,並對此深信不疑,聯想一下犯罪的人,似乎都有類似的掩飾辯護心理,有意的以一種無論錯誤或合理推理,來為他們自己反社會的行為辯論,認為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書中舉這樣的例子目的在於:監獄里的亡命之徒都一點也不責怪自己,那你我所接觸的那些人呢?

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學家史京納通過他的實驗證明,在學習方面,一隻有良好行為得到獎勵的動物要比一隻因行為不良就受到處罰的動物學的快得多,而且 能夠記住它所學的,進一步研究表示,人類也有著同樣的情形,常用批評的方式,未免會產生良性的轉變,有時甚至適得其反。同時另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席萊說:「我們極希望獲得別人的贊揚,同樣地,我們也極為害怕別人的指責。」這也直接而真切的表露了人性的一種特點,畢竟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被別人認為如何不堪,而在這一方面,享有美譽的例子如:林肯,在南北戰爭時期,將軍們一次又一次的相繼慘敗,當時全國有一半的人都在痛罵那些差勁的將軍們,但林肯堅持「不對別人缺德,只對大家祝福」,他最喜歡引用的句子是「不要評議別人,別人才不會評議你」,因為當你要批評別人的時候,要想想自己在同樣的情況下會不會和他們一樣,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也許就會柳暗花明,而一味的尖刻的批評和斥責,不僅不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相反會無濟於事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做呢,我想,想要批評或規勸別人的時候,要把自己完善,並且心中有度,而不要再自己門口臟兮兮的時候去埋怨鄰人屋頂上的雪。

㈥ 民法典對於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讀後感

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受教育權等。回
《未成年人保護答法》第三條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國家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權,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權。
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權利。

㈦ 2014法庭庭審觀後感2000字

法庭庭審觀後感

就像龐德曾經說過那樣完全只對法律本身的邏輯進行研究是毫無意義可言的一樣,我們在學習法律的時候除了認真研究理論知識,還應當注重對於法律的實踐,通過觀看此次法庭審判,讓我感受到了法庭的庄嚴和肅穆與作為一個法律人應有的職業素養和一個法律人肩負的責任。
為加強對民事訴訟程序的掌握,遂觀看了此次的民事訴訟法庭。參加完法庭後了解了民訴程序的大體流程,對案件的印象更加深刻,從這次法庭中,我也切實的明白了法庭的審判程序,讓書本上的間接印象轉換成了直觀印象,這對於我的專業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同時,從此次實踐中我也認識到了證據的重要性。
故有以下感想:模擬法庭中的法庭審判程序分成了開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和審判四個階段。本次法庭開庭時,書記員先查點當事人及其訴訟參加人的到庭情況並請入席,隨後宣讀審判紀律。接著全體起立,請審判長、人民陪審員入庭,坐下後,帶被告入庭,由審判長宣布開庭。開庭前書記員也簡單地介紹了一下案情,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整個案件。書記員宣讀法庭程序後,法官和審判員相繼入庭以及查明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紀律等。
法庭調查階段,由公訴人宣讀起訴書,控訴被告人的罪行,要求法院予以公平公正的刑罰。對於公訴人起訴的犯罪事實被告人有異議,表現出好的反對態度。接下來由公訴人當庭舉證,證據確實不真實並不具有關聯性,被告人及辯護人都有異議。公證人一一舉證完畢之後,被告人並無新的證據要提交法庭,法庭調查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當事人陳述;二是舉證和質證。在這個法庭中,當事人雙方 通過舉證、質證,力求為自己的當事人爭取更大的權利。這個階段是最能體現辯護雙方的法律知識儲備及觀察力,作為一名律師要先會聽,才知道怎麼辯。進入下一個階段,即法庭辯論階段。首先也是由公訴人發表意見。被告人自行辯護,辯護人發表意見,公訴人再進行答辯。法庭辯論階段,法庭辯論是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在合議庭的主持下,根據法庭調查階段查明的事實和證據,闡明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相互進行言詞辯駁的訴訟活動。這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案件評議和宣告判決,這是開庭審理的最後階段,是合議庭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證據,依照法律和政策,分清是非,明確責任,做出判決並宣告判決結果,從而解決當事人之間民事爭議的階段。此階段,由被告人就本案的事實、證據、罪行有無及輕重,對犯罪的認識及對定罪量刑方面的要求作簡要的發言。最後經審判員對事實進行認定,鑒於控辯雙方相應意見,予以調解。到此,這個案件就這樣完結了。
程序法不同於實體法,因此民事訴訟程序的法庭的側重點也在於弄清整個程序,通過這次法庭,了解了民訴程序的實際操作,用法庭的形式把枯燥的程序法學習生動形象化,讓我們在練習中學習,記憶。
其中在這次法庭審判里,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官與律師。眾所周知由於司法活動的特殊性,法官在司法審判中應當忠實地體現國家在處理社會沖突中的特殊的角色職能,這種角色職能要求法官應在「第三方」的角色定位上,在糾紛雙方當事人之間恪守中立,並始終在糾紛解決過程中保持中立,平等對待雙方當事人。因此,法官的職責在於居中裁判,使一切社會成員都有權利得到與他人相同的法律對待,真正做到同事同處、同過同裁、同罪同罰,以實現最終的司法公正。
作為一個法官,我認為衡量其是否完成了司法公正的使命的標準是看他是否嚴格按照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定來處理各種案件,而法官要想完成司法公正的使命,就必須具有較高的素質,所以我要認真學習,加強自己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通過觀看此案的審理,我也深感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重要意義,它不但提高了司法的公信力,彰顯司法的進步,同時體會到只有當法院審判工作的透明度不斷提高,審判結果才能更加公正、公開、公平,才能收到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雙豐收。
今天的社會是法律統治的世界,是法治社會。社會發展的規律已經昭示:一個國家在治理社會時,必須把法律奉為治國之法寶或自由的保障,崇法必須也必將會成為國家或公民的一種精神和信念;沒有這樣的信仰,依法治國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所謂崇法,就是要有一種捍衛正義和公平的精神,具備一種為國家、為社會、為當事人盡心辦事、全力負責的信念,崇尚法律、相信法律、敬重法律。故擁有崇尚法律的精神和信念是法官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
其次,作為一個法律工作者,優良的法律職業能力和專業適應能力也是必備的素質。專業知識是從事法律工作的起碼要求,是職業能力的基礎,在具有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後,所需要做的便是把這知識融入實踐中,法律實踐經驗是一個人理解案件事實真相、掌握案件事實的實質以及找到解決糾紛的合理方式的必要條件。
而對於律師來說,就需要更多的知識補充,專業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因此我要走的征程才剛剛開始。另外,我覺得作為一個律師,辯才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只有擁有好的辯才,才能把自己的想法、邏輯與思路傳達給法官,讓法官明白自己的想法,從而為己方證據更大的勝局。另外,擁有好的辯才我認為還能增強自己的自信心,讓自己在法庭上更加才思敏捷,有利於自己的發揮。當然,律師還要培養自己的調取證據、分析證據和運用證據的能力,在法庭審判中,證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律師要從各方面去調查取證,並通過法律分析和邏輯分析充分運用證據,盡量避免、減少不利證據的負面影響,強調有利證據的正面作用,來促使案件審理向有利於委託人的方向努力。
我一直的夢想是加入這個職業群體,但此時不得不說有些茫然和無所適從,這可能也是自己必須要經歷和面對的,這是我職業的必修課。因為你要記住:律師不僅要幫當事人打贏官司,而且還要贏的漂亮、精彩!即使這個高度離現在的自己還非常的遙遠,但你應該時刻准備迎戰這一光輝的頂點!這是一次情、理、法相結合的庭審,庭審中充分體現了公平和正義。
從這次觀看法庭審理中,我也了解到了我與一個職業法律人之間的差距,這更激勵了我努力學習的信念,我會朝著一個職業法律人的目標而努力。爭取在實踐中來完善我的理論知識,更好地運用法律知識,來保障社會的法律秩序能更加地公平公正,讓人們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護!

㈧ 結合民法知識寫殉情之後觀後感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一首《孔雀東南飛》,2個男女主人公以其對愛情堅貞不渝的凄美故事感動了我們千年!

天中午的《今日說法》講述了1個現代版的《孔雀東南飛》故事。講的是1個海員海難失蹤之後,這個海嫂殉情及以後2個家庭的故事。海嫂叫呂盼盼,海員叫俞坤
良,他們是初中同學,中專畢業相愛相戀,起初女方爸爸是反對,經過男方多次努力,不久之後便領取了結婚證。丈夫在海船上工作,可是2010年11月9號的
一次意外,丈夫的船沉了,丈夫因此下落不明,但是搜救人員在搜救4天後確定放棄,公婆和丈夫所在公司達成協議,一次性賠付五十七萬余元。當她呂盼盼得知這
一消息時,悲痛欲絕的她立即崩潰了,想想和丈夫的甜蜜時光,是多麼的溫馨,於是便有了追隨丈夫的意願。最後她在自己的電子日誌裡面寫到:「說好了你不許先
離我而去,你怎麼就這樣走了,不等我了呢,我還能找到你嗎……」在丈夫剛剛離去的1個月那天,2010年12月9號晚她從十四樓跳下,結束了自己年緊25
歲的生命,陪伴著丈夫而去——原本幸福和睦的一家人就這樣離我們而去,而經歷喪子和喪女的兩親家也悲痛不以,可是在女兒離開後的第三天兩親就就變成勒仇
人,雖然呂盼盼也預料在她走後自己的父母和公婆會糾紛財產,所以她留了遺書,寫到他們的新房歸自己的公婆,存款留給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的父母和公婆不要
產生糾紛,能夠和睦相處。可是……
註明附:
這是一艘鎳礦船。巴拿馬籍,南京遠洋於2009年9月購自浙江舟山的一艘新船,排
水量是1.7萬噸,核准載重是5.7萬噸。2010年11月4日,該船從印度尼西亞港口出發,裝載鎳礦5萬多噸出頭駛往連雲港。船上共有海員25名,除來
自福建、湖南、湖北各1名外,其餘22人均來自江蘇。救起3人,撈出2具遺體,20人生死不明,生還希望渺茫。而這些失事船員,絕大多數都是10月2日剛
剛上船的年輕船員。25名船員中,有十七個是「80後」,俞坤良就在其中。
原本想馬上寫篇日誌,無奈情緒失控哭了一中午,下午還上班。苦逼的我們,從元旦假期後上班,就再木有假了!一直到年了!唉!苦命啊!

完節目,故事很凄美、很感人,深感呂盼盼這個女孩子好執著啊,在此我祝願他們能夠在天堂上相遇,繼續相愛。但是她也好傻啊,就像她沉痛欲絕的爸爸說的,女
兒是他生的,骨頭也是他的,太對不起父母了;後面兩親家發生糾紛的事情,就更不應該出現了。如果泉下有知,呂盼盼你是不是也該後悔了?你自私的只想到你自
己的愛情,你沒有想到你還有責任啊!古人也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怎麼能光考慮自己呢?讓年邁的父母在遭受了白發送黑發的切膚之痛後,再備受訴訟之
苦!
同時,這個故事也給我們當代的教育提了個醒啊!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應當只是注重知識,其實道德和責任的教育才更重要哦!

㈨ 民法理論與實踐 於政文 讀後感

遺忘不能使之沉睡,因為上帝賦予我們永恆的力量。 ——題記 人類文明的進化史是伴隨著社會進步,藉助於不斷成熟的上層建築的發展而逐步演化前行的。其中,法律,尤其是在其萌芽期被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法制,更是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法律之於多數人,浩瀚、復雜甚至艱澀成為其最初的感性認知,關於法律的書籍則更是讓人尤其是非法律專業的人士望而卻步。余定宇先生不是法律學者,他從自己習慣的歷史角度俯瞰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法律思想史,別有況味。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一幕幕歷史畫卷的瞬間,用游記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
他從中華民族的起源黃河出發,在汾水斜陽下,尋找獬豸神獸的依稀足印;在壺口細雨中,聆聽洛陽舊事,感慨鄭國子產"鑄刑鼎"的傳奇;在齊魯曉風里,徜徉徘徊,靜觀"百家爭鳴"的雄奇壯闊;踏上八百里秦川,與秦始皇虛擬對話,看法家的潮起潮落;回首未央宮,再閱漢武帝"獨尊儒術"的磅礴大氣。
一路的追尋中,余先生為我們勾勒出中國古代法學跌宕起伏的印跡,並最終指出中國古代法學發展中的詬病,只有與時俱進才是根本出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世界著名的法學泰斗陳光中教授稱贊余定宇先生:"一位在法學的激流中,為中國的現實和改革出力的纖夫。
我想,所謂纖夫,就是在一路奔波中,不流連勝景而負重前行的踐行者。
細細品味,其實春秋之前,我國古代法學與西方"古典自然法學"的道路是不謀而合的,比如老子的《道德經》就是中國"自然法學"的典型。可是,戰國以後,在《法經》所代表的以"刑"為核心的法律文化推動下,漸漸形成了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中華法系"。這種重刑輕民、法德結合的法系與以民法為核心的西方"大陸法系",在核心淵源、法律結構、訴訟程序等方面都大相徑庭。
到了隋唐宋,中國古代法學可謂到達鼎盛時期。唐高宗主持制定的《唐律疏議》,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編,是東亞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也標志"中華法系"最終形成。此後,中華法系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印度法系和伊斯蘭法系一起,並稱為世界的五大法系。不過,自南宋以後直至明清,當"西學東漸"、"西法東來"的歷史潮流,浩浩盪盪地席捲而過,落後的法律制度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中華法系"漸漸動搖。直至清朝末年,隨著宣統下台,傳承千年的"中華法系"最終被歷史的塵埃埋沒。
"中華法系"可謂是中國古代文化在法學領域的集中體現,可為何行至清末就舉步維艱了呢?
清朝末年,世界范圍內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已是"車輪"前行的主流,但清朝統治者固守君主至上等一系列"祖宗家法",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統治。後來迫不得已變法修律,只是生硬地東拆西補直至完全穿上西方法系的"大鞋",始終都沒有意識到以法律為代表的上層建築應由經濟基礎決定,徒有其表的改變只會南轅北轍。
之後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雖然是中國第一部提出"主權在民"的憲法性文獻,但同樣沒有為"車輪"加上合適的"鏈條",變成一紙空文,很快被淹沒。
掩卷而思,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印跡,指的是前人腳踏的地方,也暗示了未來的方向。如果選擇一味傳承,清末統
治者墨守成規的敗北,意味著歷史早已將道路堵死;如果選擇一味照搬,建國後硬套前蘇聯法學造成的"寒流",已讓聞者不寒而慄。那追尋的意義何在?我想,書中給出了答案。
一位法學家曾經說過:別的發明讓人類學會駕馭自然,而法律的發明,則令人類學會如何駕馭自己。作為一名學習了粗淺的法律知識,仰望法律殿堂的初學者,我深深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厚蘊意。法律知識讓我對社會進步、經濟運行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因為物質文明進步的過程,也是精神文明不斷發揮作用的過程,法律作為上層建築的一種,是社會基本的行為規范,約束和保障著各項行為的合規化。正是這種有章可循的制度模式,使得人們的行為被合理的調節,進而使人類社會各個領域有序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是我們掌控了社會,不如說是我們掌控了自己。
有人曾說過:櫻花是一種非常殘忍的花,它下面埋的屍體越多,它的花就開的越燦爛。這樣的一個說法不禁讓我想到了法律,回味它的發展歷程,我不禁感慨,人類在學會和平共處,公平正義地駕馭自身社會的道路上,竟然要留那麼多的鮮血,但值得欣慰的是,他們的鮮血沒有白流,這條法律之路將會越走越寬闊。
閱讀了世界的法律,不僅會想到我國的法治建設。我們都知道,法律應該是公正的,它不僅僅是「刑也,平之如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更不是統治者與執法官們可以隨心所欲的胡作非為,面對這樣一個鮮明的對比,我們可能會產生這樣的反思:什麼時候,我們中國各地的法院門前,也會矗立起一尊正義女神的雕像,或,給我們的獨角神獸雙目蒙上一條毛巾?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信仰以德化眾,以理服人的國家,並且經歷了漫長的封建歲月,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們國家的大多數人都信奉中庸之道,以所謂的「容忍」為美德,殊不知,在這樣一個中庸之道的背後,折射的是一個國家人民法律意識的淡薄,法律不同於道德,於是,我們的國家施行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國策,以德來教化人民,以法來約束人民,但是,我不禁要問:一個信奉中庸之道的民族,能夠創造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法制健全的國家嗎?恐怕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吧。
新一輪的社會主義司法改革正在緊鑼密鼓進行,雖然經過三十年建設,中國社會大踏步地走向"依法治國",走向"民主法治";但是在"車輪"的前行中,法律制度仍有滯後與不完善。只有順應"車輪"前進的方向,不斷改革與創新,才能通向文明、走向進步。法治的社會,法治的精神,始終是現代文明社會孜孜不倦的追求。從《尋找法律的印跡》這本書中,我們回望歷史,感慨於古人的先知,更啟迪了我們的混沌。自由、公平和正義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步而衍生的,並將會在人類社會前行的歷程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歷史的悲歌,發人深省。我們不僅要「憶往昔崢嶸歲月」,更要相信,遺忘並不能使之沉睡,因為上帝賦予了我們永恆的力量。

㈩ 《為了中國民法》讀後感

你可以寫這本書什麼地方寫的好,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受到了什麼啟發就可以。

熱點內容
物權法106條合同法51條 發布:2024-11-15 22:50:41 瀏覽:122
道德與法治姐姐不在家 發布:2024-11-15 22:41:21 瀏覽:71
司法兩個堅持 發布:2024-11-15 22:34:56 瀏覽:664
勞動法44條規定有哪些 發布:2024-11-15 22:02:16 瀏覽:851
合同法中情勢變更條款 發布:2024-11-15 21:58:42 瀏覽:60
司法部最新動態 發布:2024-11-15 21:57:50 瀏覽:74
銀行法務和法官選哪個 發布:2024-11-15 19:40:41 瀏覽:362
勞動法不定期勞務關系 發布:2024-11-15 19:39:25 瀏覽:819
道德與社會關系 發布:2024-11-15 19:15:26 瀏覽:101
合肥高新技術法院 發布:2024-11-15 19:10:25 瀏覽: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