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虛擬財產刑法保護
『壹』 我國網路虛擬財產有相關法律保護嗎
你好!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可以分為民事法律保護和刑事法律保護。對於民事保護方面,重心的問題在於認定網路虛擬財產的財產價值。一旦認定其具有現實價值,那麼對它的保護就是同其他財產一樣的。目前,已經有相關案例肯定了虛擬財產的實際價值,也就是說侵犯虛擬財產同樣要負民事法律責任,要承擔停止侵權、賠償損失、恢復原狀等民事責任。
虛擬財產的刑法保護目前還有爭議。主要是按照罪名法定的刑法原則,在刑法沒有作出修改,增加此類罪名的情況下,
『貳』 中國是否有對網路虛擬財產保護的法律法規
網路虛擬財產在中國大陸地區還屬於新生事物,對其進行保護的相關法律較為落後,民事法律對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尚無確切立法。但是在理論上來說虛擬財產是可以進行交易的,法律並未禁止虛擬財產的買賣,虛擬財產已經具備商品的一般屬性,尋求法律的保護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發生虛擬財產糾紛的話,雖說在司法上的解釋是屬於難定性的,但是可以從《民法通則》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及其他合法財產。」這個共鳴「其他合法財產」上的意義
或者從《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4條:「為了保護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對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利用互聯網進行盜竊、詐騙、敲詐勒索」及第6條的規定:「……利用互聯網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構成民事侵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裡面已經包含了關於針對互聯網犯罪(沒有否定網路財產方面)的刑事責任。
上述的條款雖說不是主要針對網路虛擬財產案件正式的法律,但是可以為判決做一些側面的、可供參考的依據。但是,此類案件在當事人舉證, 財產價值估算及證據確認方面很難。所以說,只有期待未來中國對此進行法律上的健全。
『叄』 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相關規定嗎
據報道,根據民法總則規定,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虛擬財產』並不是法律已經規定的財產權利的類型」,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趙虎介紹說,游戲中的充值和裝備常被視為「虛擬財產」,但其在法律當中沒有明確的界定,由於游戲的充值和裝備不屬於物權,因此此類糾紛不屬於物權法范疇,此外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也都沒有關於保護「虛擬財產」的內容。
關於游戲公司是否可以在不告知的情況下封號,趙虎認為,這要看雙方簽訂的協議中,有沒有關於封號約定,如果約定可以不通知就封號,還要看所簽協議是否為格式合同和霸王條款,進而判斷約定是不是有效。
「在判斷約定無效之前,一般都假定這個約定還是有效的」,趙虎說,除非是能證明這個雙方的約定排除了對方的主要權利,以及沒有合理性。比如說封號之後,玩家是不是可以通過某些途徑申訴,有沒有救濟手段等,這些都屬於玩家的主要權利,如果說協議排除了主要的權利,或者侵犯了玩家的主要權利,這種約定應該是有問題的,而在網路游戲領域中,目前這種情況其實較為普遍。
『肆』 網路虛擬財產是不是刑法上的財產
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目前還不能得出一個是或者不是的唯一答案。
雖然刑法典沒有明文將虛擬財產寫入,但實踐中已有很多侵犯公民虛擬網路財產的案例。這些案例的最終處理結果不一,其背後即體現出刑法學界對網路虛擬財產的定位與認知的不同。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登的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檢察院訴孟動、何立康網路盜竊案中,就明確了行為人通過網路實施的虛擬行為如果對現實生活中刑法所保護的客體造成危害構成犯罪的,應當受刑罰懲罰;有認為構成侵犯通信自由罪的觀點,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2006)深南法刑初字第56號判決認定曾智峰等秘密竊取他人 QQ號出售獲利的行為構成侵犯通信自由罪;也有認為網路游戲中的裝備、金幣等物品是虛擬財產,其法律屬性是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不屬於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財產,盜竊網路游戲中的裝備、金幣等虛擬財物應當認定為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還有觀點認為應該分類處理,對於網路身份認證信息類的盜竊行為應認定為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對於盜竊虛擬貨幣和虛擬物的應認定為盜竊罪。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刑事審判上存在分歧,但是侵犯公民網路虛擬財產的行為,達到一定程度,觸犯了刑法的相關規定,是肯定可以被追究刑事責任的。
『伍』 不對網路虛擬財產進行保護有什麼危害
r琛〗hs穴dtθq┗fρΦr琛〗vaЁ 虛擬財產的價值 網路空間中5的虛擬財物究竟有沒有真實價值?對普通群眾而言,這依然有點陌生。"網路虛擬財產",一b般是指網民、游戲網家在網路游戲中7的帳號及r積累的"貨幣2"、"裝備"等財產,這些財產完全是虛擬的,其本身並不i具有價值。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網路現在已f經完全融入h生活,人d們可以6通過網路進行商務、消費、創作等各種活動,產生的數據普遍被認1為3是有價值的。"韓國明確規定,網路游戲中5的虛擬角色和虛擬物品獨立於z服務商而具有財產價值。服務商只是為7玩家的這些財產提供一o個v存放的場所,而無j權對其作任意的修改或刪除,這種'網財'的性質與d銀行帳號中8的錢財並無h本質區y別。" [0] 虛擬財產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個g人e勞動和財產投入o而取得的。在游戲過程中2,游戲參與e者獲得的虛擬財產,往往是通過數百小r時乃d至數千o小a時的時間和精力e投入g,以5及b個w人v智力u投入u來獲取的。虛擬財產獲得時所投入a的勞動量,絲毫不c比2現實社會中8真實財產所投入j的勞動量小m。同時,玩家在游戲過程中4所消耗的數千u小m時的上l網費也c是不x可忽視的。因此,虛擬財產的價值及v其重要性,絕對不y亞於v實體世界裡的真實財產。 中4國政法大y學副教授於h志剛認7為0,虛擬財產既可以1從1游戲開y發商處直接購買,也g可以2從0虛擬的貨幣8交易市場上x獲得,因而虛擬財產已n經具有了t一q般商品的屬性,其真實價值不s言而喻。中7國政法大x學教授劉心8穩則認3為5,網路玩家的"虛擬財產"其實是由實際財產演變過來的,玩家有實際花費,也l能從2這些財產中4得到滿足和快樂。現在法律中0雖然沒有針對保護"虛擬財產"的明文0規定,按照《民法通則》中8保護公6民合法利益的精神,虛擬財產是虛擬的,但是產生的利益卻是實際的。 三x、虛擬財產的法律保護 虛擬財產作為5網路空間中1虛擬社會的產物,產生於d網路空間卻已b蔓延進入x真實社會層面,不m僅8在整個f現實社會具有不j容忽視的重要地位,而且已i經成為2一n類全新的財產。據資料顯示8,我國經常玩網上o游戲的用戶2有八g百多萬z,偶爾上i網玩游戲的用戶1有二m千q三a百多萬z,網路游戲目前已q經達到每年十w個g億p左右的市場規模。與z此同時,網路竊取案件也r同步增加,網財糾紛開z始上m升1。如果這些矛盾不m能很好地解決,我們的游戲產業將很難得到發展,社會穩定也n將受到很大y的影響。 那麼k誰來保護玩家的"虛擬財產"?在網路虛擬世界侵犯他人y財產是否犯罪?有觀點認2為8:對網路財物建立"追蹤機制",應該完善網上n追蹤系統,這樣出現問題後可以6找到責任承擔人t,做到有責任可查。但現行法律中7,只對公6民的合法收入q、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予2以2認0可,並沒有對虛擬財產的合法性作出明確規定,"網財"丟失的評判標准首先是網財的確定,然後才q是究責,但網財的認0定目前都有瓶頸,如按照日0常生活的習f慣,偷了m東西應該找小d偷,而管家並不z是主要責任人b,那麼a虛擬財產丟失是誰的錯呢?現實的法律缺陷給網路愛好者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該如何解決?從7法理角度說,受到侵害必然需要賠償!但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2,網民對虛擬財產的權利也w不e屬於c現有的消費者權利中4的任何一x項。法律界人f士o認1為8,法律缺失導致網路游戲玩家"網財"失竊以3後只能"獨自受傷",即使索要也t無u門i。因此他們呼籲,網路游戲產業要健康發展,應明確虛擬財產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並盡快出台和完善相關法律。 針對"網路財產"盜竊案的不x斷發生以7及i社會危害性的加大g。公2安部32局0006年7月448日3以2《關於i對<關於t如何處罰盜用他人w網上r游戲帳號等行為1請示0的答復>》(公4信安[8006]077號)作出答復如下v:"一l、行為7人q直接或間接盜用他人f網上y游戲帳號以5及v利用黑客或其他手6段盜用游戲玩家在網路游戲中3獲得的'游戲工a具'等,屬未經允8許,使用計4算機信息網路資源的行為0,違反0了y《計7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5法》(以0下j簡稱《辦2法》第六4條第一k項之w規定,可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l,依據《辦7法》第二e十f條進行處罰。……" 0001年52月353日3上z午2,全國首例"虛擬網財"失竊案宣判(即前述李宏晨案),法庭認7為0,原告在網路中4丟失的虛擬設備為1無f形財產,具有價值含量,被告應在游戲中0恢復原告丟失的虛擬裝備;同時,被告賠償原告交通費600元s,給付原告證人w出庭作證交通費、住宿費220元x。該案審判長6劉雙3玉1直言:"這一l案件的判定對虛擬財產的認1定具有重大r意義y。" 1007年67月713日8,一s份《保護網路虛擬財產立法建議書7》,連同41名律師的聯合署名,通過郵政特快專m遞從4成都寄往全國人o大n法律委員會。該建議書7建議制定一d部《網路虛擬財產保護條例》。建議書4中0認7為8,網路虛擬財產本身附著了a價值,已h經具備了a一b般商品的屬性,"理應立法進行保護"。重慶市政協委員郭莎莎認0為2,網路虛擬財產的被盜已x經影響了t網路產業的發展、社會穩定,因此從4立法上i保護"網路財產"已u迫在眉睫。 客觀地講,我國內7地目前對於f侵犯網路空間中6虛擬財產的法律處理規則尚未建立,盡管公1安部作出了s相應的規定,但缺乏5理論支y撐,使處理規則的確立舉步維艱。筆者認2為3,首先在立法和法學理論上d及c時承認8網路虛擬財產的合法性,然後借鑒台灣地區y的司法實踐,即"對侵犯虛擬財產的行為8引7入r傳統侵犯財產罪的條款加以1懲罰或者說套用於f虛擬財產的刑法保護中0" 。[2]這不z失為2一n種應急的、可行的處理對策,不b僅6是對虛擬財產所有人u應有權益的法律保護,而且是刑事立法隨著時代進步自我完善和及w時跟進社會現實的應有舉措。 注釋: [6]張小p軍:《虛擬財產首次獲得法律保護》,載於i《民主與q法制》2002年第6期,第72頁。 [3]於e志剛:《論網路游戲中2虛擬財產地法律性質及o其刑法保護》,載於i《政法論壇》5001年第六3期,第531頁。
『陸』 刑法修正案九對搶劫網路游戲虛擬財產的行為如何定性處理
盜竊網路虛擬財產的法律定性
一、網路虛擬財產的范圍
網路虛擬財產是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網路游戲的發展而出現的一個新名詞,侵害網路虛擬財產的犯罪則是以虛擬財產為侵害對象的犯罪,其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為採用秘密手段盜竊網路虛擬財產。
在探討盜竊網路虛擬財產的定性之前,首先要對「網路虛擬財產」(以下簡稱為虛擬財產)的范圍進行一個准確的界定。虛擬財產分為廣義的虛擬財產和狹義的虛擬財產,廣義的虛擬財產即一切存在於特定網路虛擬空間內的、具備現實交易價值的或不具備交易價值的、由持有人隨時調用的專屬性的數據資料。從目前技術發展情況看,包括ID賬號,免費與收費的電子郵箱、QQ號碼、網易泡泡幣(用來購買免費簡訊)、虛擬貨幣、虛擬裝備等等。狹義的虛擬財產,是指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財產。即指以網路游戲為基礎,在網路游戲空間環境中,由網路游戲玩家控制的ID賬號項下記載的該ID通過各種方式所擁有的「寶物」、「寵物」、「武器」、「級別」、「段位」等保存在伺服器上的,由玩家隨時調用、創建或加入游戲中的數據資料和參數。
狹義的虛擬財產僅指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財產,但是網路虛擬空間並不限於網路游戲世界。因此我們本文中對虛擬財產采廣義說。我們認為,虛擬財產應是「虛擬」的而不是現實中的財產。它必須是存在於虛擬世界中,在虛擬世界中具有實質的內容,而不是僅僅是現實世界的替代品。如當當網、淘寶網等網上購物中的貨幣等,這些貨幣僅僅是現實世界的延伸,它不具有虛擬的屬性,其中的財物不屬於虛擬財產。再如網路銀行中的電子資金只是現實財產的記載,即使因不可抗力而致使記載現實財產的資料庫崩潰,現實財產實際上並不受損失,這些電子資金也不能成為虛擬財產。但對於QQ和E-mail等,雖然與現實中的郵箱、書信類似,其中的功能遠非現實中的郵箱、書信可比,如其中包含網路相冊、網路硬碟、虛擬空間等等,所以我們認為QQ和E-mail等可以成為虛擬財產。根據取得方式的不同,虛擬財產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網路游戲或論壇的高等級的帳號(ID)、數字較好的QQ號碼和E-mail等。網路用戶通過自身不斷的網路社區活動,使自己在網路社區中的級別提升,從而在網路虛擬社區中擁有更大范圍的自由和許可權。這類虛擬財產可以從網路服務商那裡免費申請或付費取得,如QQ號碼,早期的五位、六位的QQ號,並非通過有償方式取得,只是由於此類資源具有滿足網路用戶一定需要或代表一定的高水平而為網路用戶所追求,從而出現了現實的買賣行為。而如今九、十位數中的數字較好的QQ號碼,需要從網路服務商那裡付費取得。
第二類是網路服務商發行並出售的,用於網路消費的虛擬貨幣,如游戲點數。這類虛擬財產一般需要從網路服務商那裡購買。
第三類是網路用戶在享受某種網路服務時根據既定的規則所取得的「財產」,如網路游戲設定中的物品、裝備、寵物,或他人的網路虛擬貨幣,從而成為自己的虛擬財產。這類虛擬財產通常是玩家在游戲中過關斬將「練」出來的,也可能通過網路服務商或其他玩家購買得到。
二、我國司法實踐對盜竊虛擬財產行為的定性
1、盜竊他人用現實貨幣購買的虛擬財產。
這里又分兩種情況:一種盜竊他人虛擬財產,加以變賣的行為;另一種是盜竊他人虛擬財產自己使用的行為。這兩種行為,虛擬財產均與現實世界發生了交互,盜竊被害人的虛擬財產實質上等於盜竊了他人現實中的財產,虛擬財產只不過是現實經濟價值的表現形式而已,虛擬財產已具有了現實世界中財產的性質,對於前一種情況,行為人非法佔有的目的比較明顯,應當認定為盜竊罪。這里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價格的計算問題,該行為中存在兩個價格,一個是被害人的購買價格,一個是行為人的變賣價格。具體如何確定,下文再行探討。
對於後一種情況,行為人盜竊他人虛擬財產沒有變賣,而是留與自己使用,這種情況行為人非法佔有的目的難以認定。我們認為,可參照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簡稱為《盜竊問題解釋》)。該解釋規定,對偷開汽車的,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變賣或者留用的,應定為盜竊罪。所以我們認為,盜竊他人虛擬財產自己留用的,如果有證據證明行為人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沒有歸還、日後也並不想歸還的,也應當認定為盜竊罪。但是,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行為人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行為人僅僅是出於娛樂目的或其他惡意,如報復等盜竊他人虛擬財產的,這種行為僅僅是一種使用的行為,不具有非法佔有為目的,一般不應認定為盜竊罪。《盜竊問題解釋》規定,為游樂,多次偷開汽車,並將汽車遺棄,嚴重擾亂工作、生產秩序,造成嚴重損失的,可以按擾亂社會秩序罪論處;為游樂,偶爾偷開汽車,情節輕微,可以不認為是犯罪,應當責令賠償損失。這里,《盜竊問題解釋》也沒有將上述兩種行為認定為盜竊罪,道理是一樣的。
2、盜竊他人未用現實貨幣購買的,但具有財產價值的虛擬財產。
如從網路服務商那裡免費申請的五位、六位的QQ號,或玩家在游戲中過關斬將「練」出來的網路上明碼標價可以變賣的物品、裝備等。這里也分兩種情況:一種盜竊他人虛擬財產,加以變賣的行為;另一種是盜竊他人虛擬財產自己留用的行為。前一種行為,盡管虛擬財產並非被害人用現實貨幣購買的,但其虛擬財產可以變賣為現實的貨幣,侵害被害人的虛擬財產實際上就等於侵害其現實的財產,而且行為人將該虛擬財產加以了變賣,實際上已經牟利,非法佔有了他人的財物,應當認定為盜竊罪。
後一種行為,由於虛擬財產並非被害人用現實貨幣購買的,盡管該虛擬財產可以變賣為現實的貨幣,但是盜竊他人虛擬財產是供自己留用,並沒有變賣,該虛擬財產並沒有與現實世界發生任何交互和有意義的聯系,其所具有的現實世界中的財物的性質並沒有體現出來,還完全屬於虛擬空間中的行為,特別是從網路服務商那裡盜竊虛擬財產自己留用的行為,行為人並不能完全控制該虛擬財產,而網路服務商也並沒有失去對該虛擬財產的控制,我們認為刑法不宜介入,不應當認定為盜竊罪。
三、盜竊虛擬財產的數額確定問題
認定盜竊罪除了盜竊對象必須是公私財物外,還要達到情節上的標准,即數額較大或多次盜竊。對於盜竊虛擬財產的案件,認定盜竊數額是判斷是否構成盜竊罪的關鍵。對於虛擬財產的估價,不少人提出了這樣幾種方法:通過計算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確定;或由玩家舉證,根據玩家的投入成本計算;或根據黑市的交易價格來確定;或由游戲運營公司進行定價;或以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換來代替;或建立統一的轉讓交易平台,以一段時間以來轉讓的平均價格確定。
要對虛擬財產估價是非常困難的,這些方法均不可行。首先,虛擬財產的價值不遵循價值規律,不能通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計算;其次,根據玩家的投入成本計算,因人而異,同樣的虛擬財產,數額差異會很大,這有違刑法適用公正原則;第三,黑市交易本來就不公開且價格變化無常,用不公開和不準確的信息作為依據是荒謬的;第四,讓運營商充當物價局的角色,運營商就具備了運動員和裁判員雙重身份,顯然是不妥的;第五,虛擬財產的可交易性是不完全的,因此「以物易物交換」或「建立統一的轉讓交易平台」的估價方面不具有可操作性。
那麼,盜竊虛擬財產的數額如何認定呢?可以區分為三種情況:
1、對於有確定的交易價格的虛擬財產來說,因為虛擬財產已經具有「財物」屬性,其價格是客觀可信的,盜竊數額無疑應按交易價格認定。秘密竊取網路環境中的虛擬財產構成盜竊罪的,應當按該虛擬財產在現實生活中對應的實際財產遭受損失的數額確定盜竊數額。虛擬財產在現實生活中對應的財產數額,可以通過該虛擬財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交易價格來確定。因為行為人實施盜竊行為,被害人的財產一般就會受到相應的損失,盜竊數額與被害人受到的財產損失密切相關。畢竟只有現實生活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公私財產,才是刑法要保護的客體。如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檢察院訴孟某、何某某網路盜竊案中,用被害單位茂立公司與騰訊公司、網易公司在合同中約定的交換價格來計算被盜Q幣和游戲點卡在現實生活中代表的財產數額,能准確反映茂立公司遭受的財產損失。在目前對Q幣和游戲點卡的盜竊數額如何計算沒有明確規定的情形下,起訴書沒有按網上公認的Q幣和游戲點卡銷價計算,而是按照茂立公司購進時實際支付的價格認定盜竊數額,具有合理性。
2、對於沒有經過交易的虛擬財產來說,如玩家在游戲中「練」出來的虛擬財產,由於游戲過程並不產生價值,因此應以被告人盜竊後牟利的數額進行認定。如,2004年8月,廣州網易互動娛樂有限公司舉行「大話西遊」兩周年慶典,顏某被聘為會務人員。顏某利用工作便利,私自截取了參加慶典活動的游戲玩家的個人資料,然後通過偽造他人身份證,截取他人網易通行證號,竊得多名游戲玩家的賬號及裝備並轉賣,非法獲利3000餘元。2005年12月19日,廣州市天河區法院以盜竊罪判處被告人罰金5000元。
3、對於虛擬財產既有交易價格,又有牟利的價格,而且交易的價格和牟利的價格不一致時,應該按照交易價格還是行為人牟利的價格呢,我們認為以交易的價格為宜。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3月17日頒布實施的《關於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被盜物品的價格,應當以被盜物品價格的有效證明確定。銷贓數額高於按本解釋計算的盜竊數額的,盜竊數額按銷贓數額計算。這就是說,對於被盜物品的價格,一般應當以被盜物品價格的有效證明確定。但如果銷贓數額更高的,盜竊數額應當按銷贓數額計算。同樣,盜竊虛擬財產的,如果虛擬財產既有交易價格又有牟利價格的,一般應該按照交易價格計算。但如果牟利價格更高的,則應當按牟利數額計算。
『柒』 網路虛擬財產是否受到法律保護
網路虛擬財產一般是指網路游戲玩家通過網路游戲積累或直接向網路游戲運營商購買的網路游戲幣、游戲裝備等虛擬的財產。首先要定義什麼是虛擬財產? 深圳的法院好像有一個經典案例,就是告兩個人非法竊取了QQ號變賣,結果好像是按侵犯財產罪定罪的。 只能從犯罪的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等歸納了。虛擬財產國家認不認可?現在有沒有專門的法律來保護?包括虛擬財產的價值有認可么?還有國外對虛擬財產的保護是怎樣的一個情況?一:目前我國不認可虛擬財產,說國家對虛擬財產也有稅的,請拿出依據來,天方夜談啊... 二:目前我國沒有立法保護虛擬財產,沒有專門的法律來保護虛擬財產. 三:由於沒有法律規定,虛擬財產的價值法律是不認可的. 四:韓國:法律明確規定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角色和虛擬物品獨立於服務商而具有財產價值。服務商只是為玩家的這些私有財產提供一個存放的場所,而無權對其作肆意的修改或刪除,這種網財的性質與銀行賬號中的錢財並無本質的區別。 台灣地區:1997 年台灣「立法院」通過刑法修正案,將第323條「電能、熱能及其他能量,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修正為「電能、熱能及其他能量或電磁記錄,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修正案把「電磁記錄」列為「動產」,使網路游戲賬號被盜終於有法可循,盜取他人賬號內的虛擬寶物的人不再可以逍遙法外。關於虛擬財物之物權效力,「法務部」於2001年12月正式解釋,電磁紀錄在詐欺及竊盜罪章中均以動產論,有關線上游戲賬號及道具資料,均是以電磁紀錄方式儲存在游戲伺服器中,該游戲角色及道具雖為虛擬,然現實世界中均有一定財產價值,玩家可透過拍賣或交換,與現實世界財物並無不同。由此可知,線上游戲之虛擬財物在法律上視為動產,玩家對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所有人得依民法第七百六十七條規定,對於無權佔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盜用他人賬號者,亦得依刑法第三百二十條「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之規定加以處理。 我國目前雖然沒有虛擬財產的立法,但國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已經有不少盜竊虛擬財產的案件按盜竊罪處理了,但由於沒有具體的立法的規定,法院的判決也存在一些爭議.虛擬財產立法估計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實施的.
『捌』 網路虛擬財產的刑法保護
最好不要買,太不安全
『玖』 網路虛擬財產被盜如何用法律保護
網路上的東西出現被盜,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解決,
『拾』 中國現在有《網路虛擬財產保護法》么
沒有專門的法律,網路虛擬財產也按照公私財產進行保護。網路上曾經有一個《網路回虛擬財產保護法》,但那是網答友杜撰的,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網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網的法律法規搜索中找不到此法。
公共財產包括全民所有制經濟的財產和集體所有制財產。
私人財產,包括公民個人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所有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以及其存款、股票、債券等財產,是指公民所獲得的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積累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