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2006年
⑴ 2006年的民事判決書,當時申請強制執行,後來沒下文了,現在還能找法院嗎
現在還可以持2006年判決書到法院查詢:該生效法律文書申請強制執行為什麼沒有「下文」?是中止執行還是終結執行?是中止執行可以繼續,而終結執行就算案件完結。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五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執行:
(一)申請人表示可以延期執行的;
(二)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確有理由的異議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繼承權利或者承擔義務的;
(四)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認為應當中止執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後,恢復執行。
第二百五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終結執行:
(一)申請人撤銷申請的;
(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的;
(三)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案件的權利人死亡的;
(五)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難無力償還借款,無收入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的;
(六)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終結執行的其他情形。
第二百五十八條 中止和終結執行的裁定,送達當事人後立即生效。
⑵ 現行民法哪年施行
我國1949年後沒有民法法典。
常常為人提及的《民法通則》其主席令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三十七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於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通過,現予公布,自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李先念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哪一年頒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為了保障公民、 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 正確調整民事關系版,適應社會主義現權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憲法和我國實際情況,總結民事活動的實踐經驗,制定本法,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通則》是我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所謂民事活動是指:公民或者法人為了一定的目的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如買賣、運輸、借貸、租賃等。進行民事活動時,應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守法的原則。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滿意請採納,舉手之勞,將鼓勵我們繼續解決更多網友的問題
⑷ 2006民事權利受到侵害,2011年訴訟是否有效
根據你的具體情況適用《民法通則》 第一百三十五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一百三十六條 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 (一) 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 (二) 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 (三) 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 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第一百三十七條 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第一百三十八條 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當事人自願履行的,不受訴訟時效限制。 第一百三十九條 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第一百四十條 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⑸ 浙江大學2006年的民法考研試卷一道可能出錯的辨析題
本人非法律專業,但單從網路所查資料來看,此題絕對屬試卷出題錯誤!從網路所查資料顯示只有「無權代理」和無因管理的感念定義及解釋而無「無因代理」和「無權管理」的概念及解釋。
從網路所查資料顯示為:
無權代理:所謂無權代理,就是沒有代理權的代理。無權代理並不是代理的一種形式,而是具備代理行為的表象但是欠缺代理權的行為。
無因管理: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為他人管理事務提供服務的行為。無因管理一經成立,在管理人和本人之間即發生債權債務關系,管理人有權請求本人償還其因管理而支出的必要費用,本人有義務償還,此即無因管理之債。無因管理之債與合同之債一樣,都是因合法行為而發生的,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合同之債為意定之債,無因管理之債為法定之債。
無權代理與無因管理的區別:
無因管理的管理人不需要被管理人授權,有授權就不是無因管理,是委託、授權。管理入主觀都是善意的,只要能構成無因管理,管理過程中有過失,使被管理人受到損失了,也會發生損害賠償,但是與無權代理中的賠償性質不同。
民法基礎班筆記(完整版):http://cache..com/c?word=%CE%DE%3B%D2%F2%3B%B4%FA%C0%ED%3B%D3%EB%3B%CE%DE%C8%A8%3B%B9%DC%C0%ED&url=http%3A//www%2Ekaoyane%2Enet/new%5Fview%2Easp%3Fid%3D994&b=0&a=43&user=#3
無權代理與相似概念的區別:
無權代理與無因管理。二者均為民法上的重要制度,僅一字之差,極易混淆。無權代理是沒有代理權而以他人名義實施的民事行為。無因管理是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他人管理事務的行為。兩者區別在於:(1)性質上不同。無權代理屬於民事行為,無因管理屬於事實行為。(2)法律評價上不同。無權代理欠缺代理權,不為法律所否定,但也不為法律所提倡。無因管理則是為法律肯定和提倡的行為,屬於合法行為。(3)對本人的法律後果不同。無權代理除構成表見代理的情形外,屬於效力待定的行為,原則上非經本人追認,對本人不發生效力,而無因管理為法律直接規定其效力,不必經本人追認即可對本人產生法律後果。
民法筆記---2005法碩在線輔導-民法學-第六章-代理:http://cache..com/c?word=%CE%DE%3B%D2%F2%3B%B4%FA%C0%ED%3B%D3%EB%3B%CE%DE%C8%A8%3B%B9%DC%C0%ED&url=http%3A//www%2Efashuo163%2Ecom/2005%2D3/2005326162418%2Ehtm&b=0&a=92&user=#2
66、論述無因管理與合同、不當得利、侵權行為、代理、無因代理的區別?
答:(1)無因管理與合同的主要區別在於:合同為表意行為,即以意思自治為要素,須由各方的意思表示的一致才能成立,並且當事人應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因無因管理是單方實施
的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2)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的區別在於:無因管理屬於法律事實中的行為,管理人的意志內容有意義,其是否為他人利益管理的意思是能否成立無因管
理的重要條件,而不當得利屬於法律事實中的事件,不論當事人的意志內容如何,均不會影響不當得利的成立。(3)無因管理與侵權行為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無因管理是合同法事實行為
,而侵權行為屬於不法的事實行為。(4)無因管理與代理的區。在代理中,代理人有管理被代理人事務的義務,並且代理人與第三人所為的行為主要是民事法律行為,而無因管理的管理
人本無管理他人事務的義務,管理行為也不限於民事法律行為。(5)無因管理與無權代理的區別。首先,無權代理中的行為人是以本人的名義進行活動的,而無因管理中的管理人是不必
以本人的名義實施管理活動;其次無權管理代理行為屬於民事行為,行為人須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無因管理屬於事實行為,不要求管理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再次,無權代理
發生本人的追認,經本人追認的為有效代理,對本人發生法律效力,未經本人追認的為無效代理,對本人不發生法律效力。而無因管理不發生本人追認的問題,本人是否接受無因管理的後
果不影響無因管理的效力;最後,無權代理人實施行為的後果是其成立要件,而無因管理中管理行為的後果從根本上說應是有利於本人的,管理人有為本人利益管理的意思是其成立條件。
民法學復習資料[2]:http://www.9184.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411
浙大應通過新聞媒體的形式向社會致欠,並給出相應的彌補措施,以保證考生的利益不受損害。如果浙大不肯給出相應的彌補補措施你們可以向有關行政部門提出起訴,要求追究組考單位和錯題當事人的責任。
⑹ 中國民法總則有過幾次修訂
您好,《民法總則》發布不久,目前並沒有經過修訂。於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內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
此外容是《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至今沒有修改過。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⑺ 民事訴訟案例2006年5月,王某向法院起訴,稱被告劉某於2004年4月向其借款5萬元,當時約定1年後返還,利息1
1)權利可以放棄。按照「意思自治」原則,法院會尊重當事人的意思,按撤訴或變更訴訟請求(如果原告放棄部分訴訟請求的話)處理;
2)同上,根據「意思自治」原則,法院會准予撤訴,下達「民事裁定書」,准予撤訴;
3)這屬於在法院主持下,雙方自願調解,調解達成協議,法院可以製作「民事調解書」,與判決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4)這個問題不成立。理由:既然「在訴訟中被告雖然承認雙方借款關系」,這已經是「法律事實」了,哪怕當初確實「贈與」,但被告當庭承認為「借款關系」,那就應該按「借貸關系」來處理,原則依據還是前面的「意思自治」。所以,不可以以「贈與」為由,駁回原告訴請的。否則就違法了。
⑻ 民法的訴訟時效是多少年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回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答債務人獲得訴訟時效抗辯權。我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那一年頒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我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所謂民事活動是指:公民或者法人為了一定的目的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如買賣、運輸、借貸、租賃等。進行民事活動時,應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守法的原則。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1986.4.12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