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司法解釋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九條規定的司法解釋是什麼
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對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的有關問題解釋如下:如何理解、執行關於盤問、檢查的規定。
依照人民警察法第九條的規定,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在執行追捕逃犯、偵查案件、巡邏執勤、維護公共場所治安秩序、現場調查等職務活動中,經出示表明自己人民警察身份的工作證件,即可以對行跡可疑、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進行盤問、檢查。檢查包括對被盤問人的人身檢查和對其攜帶物品的檢查。
經盤問、檢查,對符合第九條規定的四種情形之一的,可以將被盤問人帶至當地就近的公安派所、縣(市)公安局或城市公安分局,填寫《繼續盤問(留置)審批表》,經該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後繼續盤問。「該公安機關負責人」是指公安派出所所長一級及其以上的領導人員。
對批准繼續盤問的,應當根據被盤問人的證件或者本人提供的姓名、地址,立即書面或電話通知其家屬或者所在單位,並作出記錄。在盤問記錄中應當寫明被盤問人被帶至公安機關的具體時間,盤問記錄應當由被盤問人簽名或者捺指印。
(1)公共場所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 第九條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對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員,經出示相應證件,可以當場盤問、檢查;經盤問、檢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將其帶至公安機關,經該公安機關批准,對其繼續盤問:
1、被指控有犯罪行為的;
2、有現場作案嫌疑的;
3、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
4、攜帶的物品有可能是贓物的。
㈡ 刑法中公共場所定義
公共場所是供公眾從事社會生活的各種場所。公共場所是提供公眾進行工作、學習、經濟、文化、社交、娛樂、體育、參觀、醫療、衛生、休息、旅遊和滿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用建築物、場所及其設施的總稱。
公共場所的定義
共場所是指人群經常聚集、供公眾使用或服務於人民大眾的活動場所,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反應一個國家、民族物質條件和精神文明的窗口。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一條聚眾擾亂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所謂「公共場所」,是指具有公共性的特點,對公眾開放,供不特定的多數人隨時出人、停留、使用的場所,主要有車站、碼頭、民用航空站、商場、公園、影劇院、展覽會、運動場等;「其他公共場所」,主要是指禮堂、公共食堂、游泳池、浴池、農村集市等;「公共場所秩序」,是指保證公眾順利地出入、使用公共場所以及在公共場所停留而規定的公共行為規則。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即使同一城市或地區不同階層人群的經濟收入、消費需求、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各種公共場所的檔次也很懸殊,即有車馬小店,也有星級賓館;即有單純的理發小店,也有高檔的美容美發廳等。這也給公共場所的統一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無論何種公共場所首先應保證使用者的健康、防止疾病的傳播,以達到人們豐富生活內容、提高生活質量的美好願望
㈢ 非法聚集的司法解釋是怎樣的
法律分析:非法集聚我國目前沒有司法解釋,非法集聚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對集會、遊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六條 舉行集會、遊行、示威,未依照法律規定申請或者申請未獲許可,或者未按照主管機關許可的起止時間、地點、路線進行,又拒不服從解散命令,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對集會、遊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第二十九條 舉行集會、遊行、示威,有犯罪行為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攜帶武器、管制刀具或者爆炸物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未依照本法規定申請或者申請未獲許可,或者未按照主管機關許可的起止時間、地點、路線進行,又拒不服從解散命令,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對集會、遊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包圍、沖擊國家機關,致使國家機關的公務活動或者國事活動不能正常進行的,對集會、遊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佔領公共場所、攔截車輛行人或者聚眾堵塞交通,嚴重破壞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的,對集會、遊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㈣ 擾亂公共秩序罪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的相關刑法條文及司法解釋第二百九十條第一款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其他積極參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1)擾亂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秩序,致使工作、生產、營業、醫療、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尚未造成嚴重損失的;
(2)擾亂車站、港口、碼頭、機場、商場、公園、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的;(3)擾亂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4)非法攔截或者強登、扒乘機動車、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響交通工具正常行駛的;(5)破壞依法進行的選舉秩序的。
㈤ 尋釁滋事立案標准及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尋釁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起鬨鬧事,毆打傷害無辜,肆意挑釁,橫行霸道,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秩序。所謂公共秩序包括公共場所秩序和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守的共同准則。尋釁滋事犯罪多發生在公共場所(也有一些發生在偏僻隱蔽的地方),常常給公民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財產造成損害,但是尋釁滋事罪一般侵犯的並不是特定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財產,而主要是指向公共秩序,向整個社會挑戰,蔑視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九十三條 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二)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情節惡劣的;(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四)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第三十七條 尋釁滋事,破壞社會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一)隨意毆打他人造成他人身體傷害、持械隨意毆打他人或者具有其他惡劣情節的;(二)追逐、攔截、辱罵他人,嚴重影響他人正常工作、生產、生活,或者造成他人精神失常、自殺或者具有其他惡劣情節的;(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價值二千元以上,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三次以上或者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四)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
㈥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30條的司法解釋
解釋:
1、本行為的主體是達到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單位能構成本行為的主體。本行為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
2、行為人在客觀上表現為:違反國家有關危險物質管理規定,製造、買賣、儲存、運輸、郵寄、攜帶、使用、提供、處置危險物質。違反國家有關危險物質管理規定,這里的有關危險物質管理規定既包括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也包括部門規章、通告等規范性文件的規定;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放射防護條例》、《核材料管理條例》、《農葯安全使用規定》、《關於加強煙花爆竹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緊急通知》等。
製造,是指以各種方法生產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的行為;買賣,是指行為人購買或者銷售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的行為;
儲存,是指行為人將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存放在倉庫或者其他場所;運輸,是指通過各種交通工具運送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
郵寄,是指通過郵局把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寄往目的地;攜帶,是指將少量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從一地帶到另外一地或進入公共場所;
使用,是指在生產、科研或者日常生活過程中使用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提供,是指將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出借或贈與給他人或單位;
處置,是指將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進行銷毀或者作其他處理。
3、違反國家有關危險物質管理規定的認定。在生產製造方面有未經主管部門批准和向縣、市以上公安機關備案,擅自設廠,生產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和培養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
或者廠房建築和生產設備不符合防火、防爆、防毒、防輻射等安全要求,又不採取安全措施;或者違反安全操作規程進行生產等。
在買賣危險物質方面,行為人違反有關法規關於買賣危險物質的規定。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34條規定,「購買劇毒化學品,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①生產、科研、醫療等單位經常使用劇毒化學品的,應當向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安部門申請領取購買憑證,憑購買憑證購買;
②單位臨時需要購買劇毒化學品的,應當憑本單位出具的證明(註明品名、數量、用途)向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安部門申請領取准購證,憑准購證購買;
③個人不得購買農葯、滅鼠葯、滅蟲葯以外的劇毒化學品。劇毒化學品生產企業、經營企業不得向個人或者無購買憑證、准購證的單位銷售劇毒化學品。劇毒化學品購買憑證、准購證不得偽造、變造、買賣、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轉讓,不得使用作廢的劇毒化學品購買憑證、准購證」。
在危險物質運輸方面,貨物的容器不符合安全運輸要求;或者托運時,偽造貨名,隱瞞貨物真實性質,不按規定選派押運人員或者押運人員擅離職守;或者違章混裝、混載、配車等。
在危險物質儲存方面,倉庫、貨位地點設置不當,沒有通風、降溫、消毒等安全設備;或者不按性質分類隔離等安全規定存放貨物等。
在危險物質的處置方面,如果對危險物質處置不當,對自然環境、社會的公共安全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我國相關法規規定了嚴格的危險物質的處置方法和程序。
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24條規定:「處置廢棄危險化學品,依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25條規定:「危險化學品的生產、儲存、使用單位轉產、停產、停業或者解散的,應當採取有效措施,處置危險化學品的生產或者儲存設備、庫存產品及生產原料,不得留有事故隱患。
處置方案應當報所在地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負責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工作的部門和同級環境保護部門、公安部門備案。負責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督管理綜合工作的部門應當對處置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4、根據本條的規定,違反國家規定,製造、買賣、儲存、運輸、郵寄、攜帶、使用、提供、處置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單位違反治安管理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按照本條的規定處罰。
(6)公共場所司法解釋擴展閱讀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製造、買賣、運輸槍支、彈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
個人或者單位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葯、爆炸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以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葯、爆炸物罪定罪處罰:
(一)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軍用槍支一支以上的;
(二)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以火葯為動力發射槍彈的非軍用槍支一支以上或者以壓縮氣體等為動力的其他非軍用槍支二支以上的;
(三)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軍用子彈十發以上、氣槍鉛彈五百發以上或者其他非軍用子彈一百發以上的;
(四)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手榴彈一枚以上的;
(五)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爆炸裝置的;
(六)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炸葯、發射葯、黑火葯一千克以上或者煙火葯三千克以上、雷管三十枚以上或者導火索、導爆索三十米以上的;
(七)具有生產爆炸物品資格的單位不按照規定的品種製造,或者具有銷售、使用爆炸物品資格的單位超過限額買賣炸葯、發射葯、黑火葯十千克以上或者煙火葯三十千克以上、雷管三百枚以上或者導火索、導爆索三百米以上的;
(八)多次非法製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彈葯、爆炸物的;
(九)雖未達到上述最低數量標准,但具有造成嚴重後果等其他惡劣情節的。」
如果羅列的物質達不到上述要求,依法就應該給予治安行政處罰(拘留)。
爆炸物質該解釋也作出了規定。
㈦ 公共場所鬧事的相關法律問題
1屬於尋釁滋事罪
2尋釁滋事罪,是指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起鬨鬧事,毆打傷害無辜,肆意挑釁,橫行霸道,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
3 刑法第293條規定,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情節惡劣的;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佔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在公共場所起鬨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
4、《關於辦理尋釁滋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為正確適用刑法關於尋釁滋事罪的規定,嚴厲打擊尋釁滋事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秩序,現根據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在司法實踐中辦理尋釁滋事案件的若干法律問題提出以下意見: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屬於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中的「情節惡劣」或「情節嚴重」,應以尋釁滋事罪論處:
1、在兩年內實施三次以上尋釁滋事行為的;
2、隨意毆打他人造成一人以上輕傷或三人以上輕微傷的;
3、追逐、攔截、辱罵他人、致使他人無法正常生活、工作,或者造成他人精神失常、自殺等嚴重後果的;
4、強拿硬要公私財物價值人民幣1000元以上、任意損毀公私財物2000元以上或者任意佔用公私財物1萬元以上的。
㈧ 裸露身體治安處罰四十四條司法解釋
裸露身體治安處罰四十四條司法解釋:猥褻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場所故意裸露身體,情節惡劣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猥褻智力殘疾人、精神病人、不滿十四周歲的人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相關法律中規定猥褻他人的行為屬於其他流氓活動。為了與刑法規定保持相銜接,對於猥褻他人,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本法明確規定了猥褻他人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體現了處罰法定的原則,減少了公安機關在執行法律過程中的隨意性。
猥褻他人行為的認定及處罰如下:
1、本行為的主體是達到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本行為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人格尊嚴,侵犯的對象是除智力殘疾人、精神病人、不滿14周歲的人以外的自然人;
2、本行為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違背他人意志使用各種方法猥褻他人。猥褻,是指用摳摸、摟抱、舌舔、吸吮、手淫等行為,來刺激或者滿足自己性慾的淫穢行為。根據本條規定,被猥褻的對象既可以是女性,也可以是男性,既可以是對同性的猥褻,也可以是對異性的猥褻。如果雙方之間出於自願,則屬於違反社會道德的行為。行為人的目的是為了尋求刺激、滿足自己的性慾或者挑起他人的性慾;
3、根據本條規定,猥褻他人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猥褻行為是比較嚴重侵犯他人人身權利的行為,本法規定了比較重的處罰,構成本行為的,直接給予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而沒有設定罰款的處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三十七條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褻兒童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猥褻兒童多人或者多次的;
(二)聚眾猥褻兒童的,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猥褻兒童,情節惡劣的;
(三)造成兒童傷害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四)猥褻手段惡劣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的。
㈨ 刑法第237條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司法解釋:規定了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猥褻兒童罪,在不具有「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實施」的嚴重情節情況下,應當在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幅度內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條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他人或者侮辱婦女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眾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犯前款罪的,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褻兒童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一)猥褻兒童多人或者多次的;(二)聚眾猥褻兒童的,或者在公共場所當眾猥褻兒童,情節惡劣的;(三)造成兒童傷害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四)猥褻手段惡劣或者有其他惡劣情節的。
㈩ 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司法解釋
《集會遊行示威法》第二十九條第五款佔領公共場所、攔截車輛行人或者聚眾堵塞交通,嚴重破壞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的,對集會、遊行、示威的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