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精神
A. 精神損失費賠償標准民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並未明確專精神損害撫慰金的屬計算方式和賠償限額,各地法院在審批實踐中如何確定具體的賠償數額,遇到了一定的困擾。針對此種情況,各地法院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司法實踐,制定了具體的精神損害撫慰金計算規定。《精神賠償解釋》規定了三種不同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1)對於造成死亡的,應當賠償死亡賠償金;(2)對於造成殘疾的,應當賠償殘疾賠償金;(3)對於侵害人身,沒有造成死亡殘疾後果的,應當賠償精神撫慰金。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等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時,可以依法請求賠償精神損害。 嚴重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數額分為5萬元、4萬元、3萬元、2萬元和1萬元五個等級;一般性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數額分為8000元、6000元、4000元和2000元四個等級。
B. 契約精神算不算民法內容
契約精神是從私來法延伸出自來的,也是民法、合同法的重要內容。
民事當事人在商品交易中主體地位的平等,彼此選擇意志的自由,利益分享的互贏,對已成立契約效力的尊重和信守,是契約精神最基本的內容。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平等、自由、互利是契約精神的內在本質。
C. 民法的精神實質是什麼
民法規范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則其最基本的實質便是平等自願、公平合理、誠實信用。
D. 民事賠償都有那些比如精神損失費什麼的
民事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主要參照《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及《精神損害賠償解釋》來確定。
一、因人身傷害引起的損害賠償
1、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2、確認人身損害事實後,確認造成人身損害的相應的責任,根據責任大小來承擔相應的責任。
3、人身傷害賠償需要對傷殘等級進行鑒定,根據鑒定的結果確認具體的賠償數額。傷殘等級鑒定是由專門的鑒定機構鑒定;
4、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5、據當地的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以及受害人的年齡、戶籍來確認各項賠償責任;
6、人身損害賠償,可以聘請律師,律師費用也由將來的加害方承擔。
二、精神損害賠償
(一)《精神損害賠償解釋》第一條: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
1、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
2、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
3、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
(二)精神損失並沒有特別的標准,主要是看加害人的侵權行為你造成精神痛苦的程度或使其精神利益受到損害的程度,不過你的傷害成度如果達到傷殘的話,一般都能得到精神損害撫恤金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規定,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
1、侵權人的過錯程度,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
3、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
4、侵權人的獲利情況;
5、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
6、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E. 《民法總則》的精神與理性有哪些
您好,民法總則的精神和理性包括:
1、《民法總則》第三條,將權利神聖不可侵犯作為民法基本原則。
在全球范圍內幾十部民法典中,還沒有如此規定。甚至很多國家沒有規定民法的基本原則。我國歷來在立法實踐中有確立基本原則的傳統。基本原則是一種強烈的價值宣示,是對社會公眾法律與道德的雙重教化。在本次立法審議中,曾經在草案中將「權利不可侵犯」放在了第五章民事權利中,但是,不少人大代表提出,既然說民法是權利法,」「民法是寫著人民權利的紙」「是人民自由神聖的聖經」,在《民法總則》第三條,出現了「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2、《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三條,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
《民法總則》的規定是對物權法規定的總領性的進步。不止民事主體的物權,所有的財產權都受法律保護。
3、《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七條,民事責任優先的規定。
在2009年《侵權責任法》中即規定的侵權責任優先原則,我國司法似乎有這樣一個傳統,那就是,民事責任很容易被掩蓋在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公法責任之中,甚至是可能被吞沒。長期以來,民事責任是沒有優先地位的。這對於公民權利的保護無疑不利。在《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了,民事主體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不影響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主體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優先用於承擔民事責任。民事責任獲得了獨立性與優先性的確認。在某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我們的民事權利將會優先得到保護,然後再去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這項對於保護受害人的切身利益的舉措是跨越性的。
4、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正常化。
國際人權保護運動的一大環節即在於,得讓未成年、成年人被監護人自我決定。讓他們盡可能的融入社會。盡管《民法通則》對於被監護人有著種種關愛,但沒有像《民法總則》那樣從監護人的確定,到監護人職責的大篇幅規定,都體現了《民法總則》對於實現被監護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即使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可以以書面的形式,先行確定在自己喪失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時的監護人。《民法總則》第三十一條第二款有這樣的表述:「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在依法具有監護人資格的人中指定監護人」。《民法總則》第三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監護人應當按照最有利於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F. 傳統民法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民法的基本精神是對作為民法存在基礎的市民社會和商品經濟根本要求的體現,它貫穿在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終,具有普遍適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是民法的精神或理念。民法基本原則在內容上具有根本性,在效力上具有貫徹始終性,在形式上具有非規范性,在功能上具有補救性。
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具有立法准則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則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統帥和指導各項民法制度和民法規范的制定,以避免民法內部矛盾,從而保持民法體系的和諧一致,藉以實現民法整體功能。
第二,具有行為准則的功能。
第三,具有法律解釋准則的功能。由於成文法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般規則對具體案件之局限性,有限規則對無限客體之局限性,模糊規則對確定事項之局限性,穩定規則對發展事物之局限性,刻板規則對豐富內涵之局限性),克服成文法局限的經常性手段是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
(6)民法精神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民法的"精神脊樑"
平等原則。民法總則第4條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原則意味著在民事活動中,一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具體表現為:一是民事主體資格一律平等。自然人自出生開始直至死亡都享有民事主體資格,並且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二是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民事主體法律地位平等。
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都應該經過雙方當事人平等協商。三是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如若受到侵害,有權請求相對人採取補救措施,承擔民事責任,必要時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保護和救濟。
公平原則。民法總則第6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應本著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而司法機關在裁判民事糾紛時,也應該本著公平的觀念和要求。
基於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充分享有平等的機會參與民事活動;民事主體在訂立合同或者進行其他活動時,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應該具有對應性,不得顯失公平;民事主體在承擔民事責任時,若是過錯責任,應按照過錯程度承擔責任,若是無過錯責任,應由雙方合理分擔損失;法院在處理民事案件時,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應適用明確規定的條款,沒有明確規定或者無規定,且當事人也無約定時,則應依照公平原則作出裁判。
G. 民法典規定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必須是造成他人什麼
所謂精神損害賠償,是指加害人不法侵害了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榮譽權,造成受害人精神利益上的損害,依法應當承擔以賠償損失為主要責任形式的侵權損害賠償形式。該制度的設立旨在保護公民、法人的人格權益。
對公民人格權的保護,並非始於現代,古代法中都有對人格權予以保護的法律規定。諸如我國歷朝封建法典中關於詈罵、恐嚇的規定、羅馬法中關於誹謗的規定。然則這些侵害人格權的行為,古代法中均採用刑罰方法予以保護,而且保護的對象多是帝王、尊長、奴隸主的人格權。具有現代意義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從立法上,導源於《德國民法典》。該法典的深刻理論意義和高超絕倫的立法技術影響了後世的各國民事立法,使得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日趨被大多數國家承認和接納。
我國《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損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適用前款規定。」為了貫徹該條文的實施,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一(試行)第150條中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和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公民或者法人要求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後果和影響確定其賠償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問答中也明確指出,「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和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規定,可以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可以書面或口頭的方式進行,內容須事先經人民法院審查。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范圍,一般應與侵權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的范圍相當。公民、法人因名譽權受到侵害要求賠償的,侵權人應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公民並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權行為的具體情節、給受害人造成精神損害的後果等情況酌定。」以上這些規定,都足以說明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的確立。
H. 民法通則精神損害賠償的原則是怎樣的
精神損害賠償抄,是隨著《民法襲總則》的公布實施而在中國建立的一項新的民事法律制度,是中國公民權益的拓展。
精神損害賠償是因侵犯人格權致使公民受到精神上的痛苦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侵犯公民的人格權可能產生兩種結果,一是物質上的損害,如受害人進行治療的費用,一是精神上的損害,如受害人心理創傷和精神痛苦。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可以要求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既指對物質損害的賠償,也包括對精神損害的補償。對受害人的精神損害予以賠償不能彌補受害人名譽,榮譽等損失時,還需要用停止侵害、消除影響來解決。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在於以物質形式彌補和減輕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和心靈的創傷,慰籍受害人的感情世界,對侵權人予以制裁。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范圍只限於上述法律規定的人格權種類,不能任意擴大。
I. 民法典對精神病患者治癒後融入社會如何規定的
精神病患者如果被治癒,即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民法典第一章的基本規定,第二章的自然人相關規定均適用。
至於如何融入,這是個復雜且細致的問題,需要個人、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
J. 如何分析間歇性精神病的民法行為狀態
間歇來性精神病,一個人的精神,並不源是一直處於混亂狀態,沒有辨別狀態,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患這種病的病人表現的症狀為,精神時而正常,時而不正常,在精神正常的情況下,頭腦是清醒的,具有辨認、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在發病的時候,就喪失了辨認,是非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這種精神病是間斷性發作的狀態。
特徵性精神狀態:
1、情感障礙
情感淡漠,遲鈍,情感不協調,及情感倒錯或自笑(痴笑)。
2、聯想障礙
思維鬆弛(思維散漫),破裂性思維,邏輯倒錯性思維,思維中斷,強制性思維,或思維內容貧乏,及病理性象徵性思維。
3、意志活動減退
少動,孤僻,被動,退縮;社會適應能力差與社會功能下降;行為離奇,內向性;意向倒錯等。
4、妄想幻聽
妄想:特點多為不系統,泛化,荒謬離奇;原發性妄想(妄想知覺);幻覺,以言語性幻聽多見,評論性,命令性幻聽,其他精神自動症等,一級症狀及緊張症癥候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