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民法典
A. 大學生如何認識新時代民法典彰顯的民族精神與時代價值
寫作思路:意高則文勝立意,就是確立的中心和意圖,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正文:
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法治文明的世界文明古國,在長期的治國理政實踐中積累了十分豐厚的政治智慧與法律智慧,並形成了法典化的立法傳統。然而,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中,中國古代始終沒有出現一部獨立的民法典。
近代雖制定了民法,但因一味移植西法、脫離國情實際而無法保障民眾的合法權益。新中國成立以來,陸續制定了《民法通則》和《婚姻法》《繼承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一系列民事單行法。
覆蓋民事法律關系的方方面面,為編纂一部旨在維護民事權利、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的統一民法典奠定了制度基礎、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民法典的誕生,將開啟中華法治文明新的歷史篇章。
其一,民法典凝聚中華民族共同意志,體現出社會主義立法的民主性、科學性和先進性。民法典在編纂過程中採取開門立法的方式。
廣泛聽取和吸收各界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充實和改善相關條文,嚴格履行法定程序,最大程度傾聽民意、反映民情、薈萃民智,是群眾路線在立法層面的深入貫徹,生動詮釋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集中反映出社會主義立法的優越性。
其二,民法典既體現出新時代的核心價值,也弘揚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核心價值與民族精神相輔相成,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最本質、最集中的表達,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民的特質和稟賦,持續塑造著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性格。
民法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孜孜追求並不懈堅持的自願、公平和誠信原則納入其中,不僅實現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也展示了民法典捍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遵從民事立法普遍原則的基本立場,彰顯出中華民族在推動法治文明發展進步中的偉大創造精神。
其三,民法典是對依法治國經驗和智慧的升華,是人民權利保護的宣言書。民法典並不是憑空立法,而是在認真梳理和科學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法治建設經驗與運行規律基礎上,對現行民事立法進行整理而成的。
無論是總則條款的設置,還是分則內容的排列,都體現出契合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務實精神。尤其是人格權的獨立成編和諸多平等保護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的規定,切實回應了大數據時代公民個人權利面臨的現實挑戰,表達了新時代民法典對人民權利保護的鮮明態度。
B. 拿破崙與《法國民法典》講述了什麼
拿破崙·波拿巴,史稱「拿破崙一世」,是法國資產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和百日王朝皇帝,也是制定世界上著名的《法國民法典》(即《拿破崙法典》)的領導者。
拿破崙出生在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法國大革命時參加革命軍,獲得少將軍銜。督政府時期,他於1796年4月率兵進攻義大利;1797年打敗奧地利,1798年侵入埃及。1799年11月9日在大資產階級的支持下,依靠上層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督政府。按照法國革命歷法,政變這一天是共和國8年霧月18日,所以史稱「霧月18日政變」。政變後,由3個執政官組成執政府,拿破崙擔任第一執政,掌握軍政大權,實行軍事獨裁統治。
1804年5月,他修改了憲法,宣布法國為帝國,即「法蘭西第一帝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軍事官僚國家。他在執政期間,曾頒布了5個基本法典,其中特別是1804年通過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拿破崙法典》(亦稱《法國民法典》),不但在法國法學史上,而且在世界法學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這個法典的大部分內容,至今在法國仍然適用。
拿破崙的一生,同他在戰場上的活動密切相連。他對內狠狠打擊復辟勢力,對外不斷進行戰爭。他曾多次粉碎反法向盟,沉重打擊歐洲封建勢力。但後來他又不斷向外擴張侵略擴非但同英、俄爭霸,還掠奪和奴役其他弱小國家。
1812年6月,他率軍進攻俄國,同年12月因損失慘重,手下只剩不到兩萬的殘兵敗將,幾乎是隻身逃回巴黎。1814年3月,歐洲反法聯軍攻佔巴黎後,他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1815年3月,他利用人民對復辟王朝的不滿情緒,又潛回巴黎,恢復了帝位,重新掌權100天,史稱「百日王朝」。同年6月18日歐洲各君主國又組織了第7次反法聯盟,在比利時的滑鐵盧戰役中,拿破崙所率領的法軍被全面擊潰,他只好第二次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的一個聖赫勒拿的島上。1821年病死在這個島上。拿破崙曾經說過: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40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2件東西是不會被人忘卻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在這里,人們不禁要問,拿破崙作為一個資產階級的軍事家,為什麼在制訂法律上那麼起勁?這是與當時法國所處的厲史條件分不開的。在法國第一次大革命中,資產階級取得政權後,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曾制定了一些法律、法令和條例,穩固資本主義制度和打擊封建殘余勢力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於當時政局的不穩定,加之,連年不斷的戰爭,致使歷屆政府頒布的法律極不統一,甚至相互矛盾,還由於對革命前遺留下來的封建習慣法,尚未來得及清除,這就直接影響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政權的鞏固。
因此,客觀名勢要求加強立法工作和對現行法律的整理和編纂。拿破崙自覺得適應客觀形勢的需要,親自領導制定了一系列法典。
在拿破崙執政期間,曾先後制定了民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商法典、刑法典和刑事訴訟法典。這些法典對於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成果,起了巨大的作用。拿破崙特別把民法典的制定,稱為他的「第一光榮業績」。
1800年8月12日,在拿破崙擔任第一執政期間,就頒發決定,成立民法典起草委員會,指定當代四位著名法學家,即特隆歇、比戈·德·普雷亞梅紐、馬爾維爾、波塔利斯參加這個委員會,拿破崙親自領導並積極參加了這項工作。經過對羅馬法、日耳曼人習慣法、革命前和革命期間的立法以及法學家的著作進行了整理分析,僅僅花了4個月的時間,民法典草案於1801年1月1日就擬定出來,由拿破崙發布命令,送交各法院徵求法官們的意見,並責成參政院立法專門委員會根據審查意見,進行逐條討論和修改。
在這個法典的起草和討論過程中,拿破崙十分重視,他在繁忙的國務活動中,抽出相當多的時間參加討論。據參政院立法專門委員會成員蒂博多回顧,在起草和審議這個法典時,先後共開過102次會議,其中拿破崙親自主持的會議就有57次。
會議常常開到深夜,他不但自始至終的傾聽法學家們的見解,而且當碰到一些糾纏不清的問題時,他便出來,理出個頭緒,歸納出結論來。他常常提出一些深刻的、有條理的、明確的見地,使與會的法學家們都感到吃驚。他所以能提出種種指導性的看法和意見,這與他立法前閱讀了大量的法學論著和實際材料有關的。
他對民事法律方面的淵博知識和極其清晰透徹的理解能力,使他完全有能力來領導和直接參加民法典的起草和審定工作。他在歷次會上的發言,既不急躁,也不自負,立論非常有說服力,同參政院中最有才華的學者相比,也不遜色。
拿破崙對民法典的立法思想,不僅僅局限於單純法律上的考慮,而更多地考慮到政治上對法國的利弊。他自己曾這樣說:並非我個人對法律的愛好,而主要為了「治理國家」。因此,在法典的制訂過程中,無論來自哪一方面的指責和攻擊,他都是從這一觀點出發予以排除的。他認為:「我們已經結束了大革命的傳奇,現在我們必須著手於它的歷史了,只需要在應用革命諸原則中那一些現實的、切實可行的東西,不要那些純理論的、假設的東西,更不是為了進行抽象的哲學思維。
他的這些觀點,就是強調民法典的目的,要為資產階級政治服務,要成為資產階級「切實可行的東西」。這部民法典,就是在拿破崙的直接干預下,排除了種種干撫和意見分歧,終於在1804年3月15日經立法院通過。通過不到一個星期,拿破崙就於3月21日正式簽署命令,頒布實施。
這個法典原名為《法國民法典》,1807年命名為《拿破崙法典》。拿破崙帝國崩潰後,重又稱為《法國民法典》。到1852年又再定名為《拿破崙法典》。1871年以後,法國官方文件雖然一直稱它為民法典,但沒有明令廢除《拿破崙法典》這個名稱。
法典總共2281條,除總則(第116條)外,分為3編共36章。第一編:人,包括民事權利的享有和喪失,人的身份,家庭婚姻關系等等,實際上是對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
第二編:財產及對所有權的各種限制,包括所有權、用益權、使用權、居住權等等,實際上是對民事權利客體的規定。
第三編:取得財產所有權的各種方法,包括繼承,贈予,遺囑,契約等等,實際上是對民事權利轉移的規定。
這個法典雖然篇幅龐大,條文浩繁,其規模類似《查士丁尼法律大全》,但作為它的基石的主要原則,不外有3條:一是確立了公民民事權利平等的原則,拿破崙把1789年《人權宣言》中關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用民法形式加以具體化。但這種法律上的平等,卻掩蓋了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
二是確立了私有財產絕對無限制的原則,這是拿破崙把《人權宣言》中關於「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的具體化。但實際情況只是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而對法國勞動人民帶來的卻是日益貧困。在拿破崙執政及其以後的將近50年的時間內,破產的農民達500萬人,被迫拍賣的土地價值約20萬法郎。
三是確立了契約自由的原則,這實際上是使剝削者剝削被剝削者,強者強制弱者合法化罷了。盡管《拿破崙法典》有著極其鮮明的資產階級性質,但是,它素以結構嚴謹、條理分明、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而著稱。它肯定了資產階級對封建地主階級的勝利,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各種財產關系。它不僅對法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和農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制定民法典也有重大的影響。正如恩格斯曾經指出的,《拿破崙法典》不失為「典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典」。
拿破崙親自領導和參加制定的民法典,自公布以來,迄今已有200多年,它雖經過多次修改、補充,但它的基本原則沒有變,目前在法國仍然有效。不僅如此,他的這部民法典,在整個資本主義國家民法典中產生最早,影響也最大。它的影響不僅遍及歐洲大陸,還影響到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有不少國家以《拿破崙法典》為藍本,全文照搬或者略加修改後就使用。
《拿破崙法典》在當時以致後來其影響那麼大,致使人們總不能擺脫對他的追念,其原因正像馬克思說過的:「因為智者的專制要比愚者的專制好受些。」他的專制制度,同普魯士的那種宗法式的拘泥迂腐的專制制度有天壤之別。就是說,拿破崙的專制統治是智者的專制,是法律的專制,而愚者的專制,就是普魯士式的封建專制。在這方面,恩格斯也曾說過:「當拿破崙推翻了執政內閣的資產階級統治,恢復了秩序,鞏固了農民土地佔有的新條件並在自己的《民法典》中加以肯定,把外國軍隊越來越遠地驅逐出法國國境的時候,農民就欣喜若狂地歸附於他,成了他的主要支柱。」
C. 民法典的意義和作用
《民法典》在來中國法治建自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是一部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基礎性法律。它不僅僅是權利的宣言,更是國家治理遵循的基本法律制度。
《民法典》建立了一個前後一致、邏輯圓融、層次分明的有機法律體系。民法典將適用於不同民事領域的海量規則,按照特定的法學邏輯和原理,整合為一個「有機」的、整全的規則體系。
(3)深刻理解民法典擴展閱讀:
《民法典》發揮「半部憲法」的功能,更深刻地形塑社會並影響社會的運行體制和機制。民法典與憲法同樣有控制權力和保護權利的雙重功能,編纂民法典成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民法典》凝聚中國人的道德共識,展現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實踐理性。民法典的全部內容無外乎社會生活的記載和總結,其中最關鍵的內容無疑是道德共識、價值理念和文化象徵等精神層面的因素。
民法典應將這些精神要素澆築到具體的制度和規則中,妥當平衡各方主體的利益,賦予權利和利益,分配風險和義務。
D. 法國民法典的思想內容
根據上面所說,對法國民法典的研究,應該著重於它的思想內容。以下分為4點說明:
(一)法國民法典規定了近代民族國家法律的幾個基本原則,奠定了近代法律的基石。
法國民法典前面有一部分,標題為《前編?法律的公布、生效以及一般適用》,有6個條文。這6條規定的實際上不只是民法的問題,而是一切法律的幾個基本原則。而且這個《前編》(Titre Preliminaire)沒有與以下各編統一編號。據說,這6條在當時制定時不是只作為民法的前6條,而是作為當時計劃中的包括幾個法典(民法典、刑法典、商法典、民事訴訟法典、刑事訴訟法典)的一個總法典的《前編》的。[4]這6條只列於民法典之首(其他幾個法典大多經過了很大的變動),使人以為這只是民法典的前編了。
這6條的內容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則(除第3條是國際私法性質的規定外),也是對封建法的改變。
1.法律統一原則。第1條規定:經國王(共和國總統)公布的法律,在法國全境內施行。這個條文包含兩點:(1)法律須經公布。公布是法律對外生效和施行的要件。(2)法律公布後,在全國施行。全國的法律是統一的,這與封建法律的地域性和分散性是正相反對的。
公布的作用在於使人民知悉法律,至少是可得知悉。用今天的話說,這就是公開性。對於這一點,中國人是深有體會的。在中國,不久前還有所謂內部規定,那就是不公布的規定,也就是不讓人民知悉的規定。
一個統一的國家必須有統一的法律,這一點在今天是不言而喻的。在封建社會,情況不是這樣。這就難怪凡是研究法國民法典的人,莫不首先把統一全國私法作為這部法典的偉大成就。例如澳大利亞法學家瑞安說:伏爾泰曾說,在法國旅行需要經常更換法律,就像經常更換馬匹一樣。他的俏皮話與事實相差並不遠。法國直到1804年拿破崙法典頒布之後,才成為一個法律上的整體[5]。又說拿破崙法典的目標是要統一法國的私法,從這方面看,它取得了輝煌的成就[6]。這就是這個第1條的意義。
2.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則。第2條規定,法律只對將來生效,沒有溯及的效力。封建社會的法律,由帝王制定,可以任意追究過去的事情,可以侵犯或剝奪人民的既得權利,可以肆意改變人民的已有的法律關系.近代法律以不溯既往為原則(當然有例外),不僅民法如此,刑法也如此。這一原則的首要作用在於維護人民的既得權利與原有的法律地位,使人民在行為時只須注意並遵守當時有效的法律,不須顧慮行為後法律的變動(因為行為後法律的變動,只能影響以後的行為,對法律施行前的行為或事沒有影響),從而有安全感。
3.立法與司法分離的原則。第5條規定,裁判官對於其審理的案件,不得用確立一般規則的方式進行裁判。確立行為的一般規則,是立法的范圍。司法官只能對其審理的個別案件,進行個別的裁判,不得將其裁判作為一般的規則而當然適用於其他案件。這也就是立法權與司法權分離,亦即三權分立的原則。
法國在大革命之前,由於沒有統一的法律,各地區存在著分散的、彼此不一致的習慣法,於是法院就有對這些習慣進行解釋,從而使之取得法律效力的權力。各地區的法院常常公布一些具有立法性質的判決,使司法判決成為一般規則[7]。法國民法典的第5條正是針對這種情況而定的。
司法權的作用既然是裁判個別案件,法官就不能拒絕裁判。第4條規定:法官借口沒有法律或法律不明確不完備而拒絕裁判時,得依拒絕裁判罪而追訴之。如果法官可以因法律之故而對人民間的糾紛不予裁判,必將使人民的糾紛無從得到解決,而陷社會於混亂與不安。
本條是原則規定。詳細的處理辦法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和刑法之中。
4.公私權(公私法)相互獨立的原則。第7條(不屬於前編)原來的文字是,(民事)權利的行使,與市民資格相互獨立,後者依憲法取得並保有之。1889年改成的條文 [8],即:民事權利的行使與依憲法和選舉法取得並保有的政治上的權利的行使是相互獨立的。這一條規定民事權利與政治權利相互獨立,二者不互相依賴,不互相影響,民事權利以民法(私法)為依據,政治權利(公民的資格、選舉權)以憲法與選舉法(公法)為依據。被剝奪公權(政治權利)的人仍可享有並行使其民事權利。
劃分公私法,這是近代法律的原則。資產階級啟蒙學者主張,私權是天賦的人權,與政治權利不同,行使私權並不以享有公權為條件(前提)。
(二)一切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
法國大革命解放了在封建制度下被壓迫、被奴役的一切人,把所有法國人置於同等(平等)的地位,這一點表現在民法上就是承認所有的法國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這就是第8條的內容。這一點的意義,今天已經不必多說了。從此以後,這一條已成為任何一個國家民法的最根本的原則。當然,在各國民法典里,盡管所用的文字和詞語有所不同,例如德國民法典第l條,蘇俄民法典第9條等等,但都毫無例外地接受了這種原則。
對法國民法典苛求的人可以說,法國民法典的這一條只說到法國人,與德國民法典第1條只說人相比似乎差了一點。但應該注意到,在那個時代,民族國家是人類最高的生活共同體,用法國人這個字眼是完全正當的。何況就是1964年(一個半世紀以後)的蘇俄民法典也還是說蘇俄公民呢
法典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第13條規定:外國人經政府許可設立住所於法國者,在其繼續居住期間,享有一切民事權利。前者與第8條合起來奠定了近代民法自然人能力制度的基礎。第13條奠定了近代民法與國際公法中外國人地位的制度的基礎。
法典還就兩項特別能力作了明文規定,第1123條規定:凡未被法律宣告為無能力之人均得訂立契約。第1594條規定:一切法律並未禁止其為買賣行為之人,均得買受或出賣。訂立契約和買賣物品。在封建社會是有嚴格限制的。法國民法典特別規定這兩條,也是解放人的表現。這些規定在今天看來,似乎沒有必要。但是如果我們想一想,中國在解放後,在農村土地改革後,要特別申明農村借貸自由和買賣自由,就可以理解,法國民法典的這些規定,對剛從封建社會解放出來的人們是多麼重要了。
(三)法國民法典奠定了近代民法中財產法的基礎。
近代民法中財產法的基礎,即所有權絕對和契約自由,在法國民法典得到完成。封建的財產制度和封建性的財產權利,在法國民法典中被清除得乾乾凈凈。在這一點,德國民法典也不如法國民法典做得好。
關於這一方面,只要舉出幾個原則性的條文就夠了,用不著詳加闡述。第537條第1款規定:除法律規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處分屬於其所有的財產。第545條規定:任何入不得被強判出讓其所有權;但因公用,且受公正並事前的補償時,不在此限。中國制定某些法律時,對於類似於第545條的規定,還要反復討論。這時,不禁令人感到,200年前通過這樣的條文,要有多大的勇氣。
法典第967條規定:任何人均得或以指定繼承人的方式、或以遺贈的方式、或以其他適於表示自己意志的方式,以遺囑處分其遺產。
其次關於契約自由。法典第1101條規定,契約為一種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數人對於其他一人或數人負擔給付、作為或不作為的債務。第1119條規定,任何人,原則上僅得為自己接受約束並以自己名義訂立契約。第113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
契約自由也擴及於夫妻之間。第1387條規定:夫妻間的財產關系,僅在無特別約定時,始適用法律的規定;夫與妻只須不違背善良風俗,並依後述各條規定的限制,得隨意訂立契約。
法國民法典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民法,貫穿了意思自治原則。意思自治包含有幾層含意。第一,廢除古代的形式主義。第二,不許國家干預個人的意思自由。第三,講求個人的真實意思。法國民法典的意思主義(典型的規定是第1583條,買賣的合意成立後,即使標的物尚未交付,價金尚未交付,合同即告成立,標的物所有權即移轉),是近代民法法律行為理論的核心。
總之,人們可以指出法國民法典在身份法方面和其他方面的一些不足之處甚至是缺點,但很少能在財產法方面指出什麼大的問題。法國民法典在這方面,一方面繼承了羅馬法的一些優良的制度和規定,一方面貫徹了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一些思想主張。為了說明這一點,還可以舉出以下幾條規定。第一,法國民法典把關於國有財產的規定納入民法典(第538-542條),具有特殊意義。在這種規定下,國有財產與私有財產立於同等地位,受到同等對待。第二,法國民法典對契約的解釋作了詳細規定(共9條)。第三,在買賣中,法國民法典只保留了買回而廢除了先買制度。對於買回,法國民法典對買回的期限規定不得超過5年,法院也不能將之延長(第1660條、第1661條)。與此不同,德國民法典規定了買回與先買兩種,而且把土地的買回期定為30年(第503條)。兩相比較,法國民法典的規定在當時更具有進步的意義。第四,法國民法典第1674條關於買賣有失公平時不動產出賣人可取消買賣的規定及其整個辦法(第1675條以下),為以後的各國民法典開啟了先例。把法國民法典的規定與其他國家民法典的類似規定比較研究後,不能不承認法國民法典的規定仍有其獨到之處。因為第一,限於不動產,第二,規定了嚴格的評估鑒定辦法。
法國民法典財產法中的某些規定,因其為當然之理,以後各國民法典多不作規定。但正因如此,這種規定就成為對中國民法學生十分重要的知識。例如第2092條規定:負擔債務的人,以其現在所有及將來取得的一切動產及不動產,負履行其債務的責任。第2093條規定:「債務人的財產為其全體債權人的共同擔保;因此其財產的價金應依債權人債權額分配之,但債權人中如基於合法原因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存在時,不在此限。」這種規定,特別是前一條的規定;由於在別的國家民法典中已經沒有,因此,今天在對中國民法學生說明什麼是債務人的無限責任時,仍要引用它。因為必須明白了無限責任後,才能明了有限責任。
(四)法國民法典在家庭法和繼承法方面的成就
在家庭法和繼承法方面,法國民法典的成就遠較財產法方面遜色。大革命後在這方面的一些激進的、先進的法律——例如廢除家父制度,准許協議的甚至單方面的離婚,長子繼承製的廢止,遺產的平均繼承等——在法典中受到了限制或得到了緩和,有的甚至回復到舊制度的原樣,以致有人說這是對革命的反動的法典 [9]。所以會如此,當然有復雜的原因,對此,本文不去詳論。
但是與革命前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法比起來,法國民法典並不是沒有成就,它仍舊對舊制度(封建制度)作了極大的變革。首先是婚姻法的世俗化。中世紀末期,國王和教會爭奪對婚姻家庭的司法管轄權的斗爭,到法國民法典終於確定。民族國家對婚姻家庭取得了絕對的管轄權,教會完全失去了它在這方面的權力。法典第165條規定:婚姻儀式,於當事人一方的住所,在身份吏前公開舉行之。以國家的身份吏代替宗教的教士和神父,從此,婚姻世俗化的過程完成了[10]。法國民法典早於德國民法典100年,卻不像德國民法典那樣,仍然在法典中承認教會的地位[11]。這一點表明,法國民法典在婚姻世俗化這一點,比德國民法典還要先進。
法典也否定了在結婚方面的家父的絕對權力。法典規定了復雜的結婚同意制度,以緩和對家父權的沖擊,但在經過了多次以「尊敬證書」請求同意後,法典於第152條、第153條規定,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不再需要家父的同意而結婚,這樣最終地擊敗了家父的同意權這個封建力量的強大堡壘。
法典第326條規定,民事法院對於有關身份的訴訟,有專屬管轄權。這一條規定的意義,有的學者只解釋說,它排除了刑事法院對身份問題的裁判[12] 。但是不能否認,這一規定也同樣排除了教會對身份問題的干預,因而也具有世俗化的意義。
法典保留了一些男女不平等的規定,保留了不自由的離婚制度。這些都一直要到許多年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隨西方國家的普遍的家庭法的改革而得到糾正。
在繼承法方面,法國民法典也具有反封建的性質。首先,法典只承認財產繼承,只承認繼承是一種取得財產的方法,因而將之規定在第三編之首。法典完全不承認身份繼承,也不承認特殊的貴族財產繼承製度,實行不分男女的均分繼承製度,否定了封建制度下的男性繼承與長子繼承。第732條規定:「法律之規定財產的繼承,不考慮財產的性質與來源。」原來在封建時代,遺產區分為貴族財產、傳來財產與取得財產。對貴族財產實行獨占繼承製度(長子繼承,以後長子不獨占繼承,但享有較大份額),對傳來財產實行兩系分別繼承製度(父系和母系分別繼承),對取得財產實行兩系均分繼承。民法典廢除了這種劃分,只在第733條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分系繼承。第745條規定:子女與其他直系卑親屬,不問性別與長幼,亦不問其是否出生於同一的婚姻,得繼承其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直系等血親的遺產。如繼承人均為被繼承人的一親等直系卑血親,且以自己的名義繼承時,應依人數平均繼承;如繼承人全部或一部代位繼承時,應依房數繼承。這些規定,建立了近代法上的法定繼承製度,開以後各國民法里的法定繼承製度之先河。
(五)法國民法典樹立了近代法中的個人責任原則
在封建法中,由於封建領主制與家長制的關系,民事責任與民事行為是分開的。有時,行為人不是責任人,而非行為人卻要對他人的行為負責。刑事方面的株連制度在民事方面也有所表現。法國民法典既然承認每個成年人都有平等的能力和自主的意思,當然也就承認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法典第1382條規定:任何行為使他人受損害時,因自己的過失而致行為生之人對該他人負賠償的責任。以下各條又規定了侵權行為的各種情形。法典關於侵權行為的5條構成以後大陸法國家民法整個侵權法的基礎。
上面列舉的5個方面,當然不能說完全是法國民法典的創造,不是由法國民法典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來的。它是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產物,是文化積累的成果。但是法國民法典把這一些成果完全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確立下來,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也為個人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一個新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在這個法典的保護之下發展成長起來。人類文明也被推向一個新的階段。這是法國民法典的偉大的思想意義和光輝業績。
三、法國民法典的編制、體例與語言
像法國民法典這樣古老的法典,它的編制和體例自然帶有時代的特點,不應該用後代的眼光去評論。所以指摘法國民法典結構不合理,說;任何科學的安排方法都不會在一編之中把繼承和贈與、契約和侵權行為、婚姻財產、抵押和時效等這些毫不相乾的內容都放在'取得財產的不同方法'之下[13] 。甚至說法典的第三編完全是異類題材的大雜燴[14] 。這都是不適當的。法國民法典承繼了《法學階梯》的編法而稍加調整,分為人法、物法和債法,今天看來,無可厚非。
相反地,法國民法典的教科書式的體例有獨到之處。例如第二編第一章《財產分類》,第三編第三章第一節關於契約的《通則》,就可以當作財產和契約的教科書來讀而得到應有的知識。
法國民法典的語言一直受後人的稱贊。或說它淺顯易懂、生動明朗,有人甚至說法典是一部出色的法國文學著作[15] 。
據說,拿破崙希望這部法典能為全體法國人民讀懂,法國人民能人手一冊。這一點差不多做到了。而這應歸功於法典的淺近的和優美的文字。
法國民法典在這方面與德國民法典完全相反。這是兩種文化的產物,很難比較其優劣。但是這畢竟是後世制定法典的人所應注意的。
四結論
法國民法典是影響及於全世界的一部大法典。奧地利普通民法典就產生在它的旁邊,卻相形見絀,不為後世所重。至今我們仍不能不研究它,仍從它那裡得到啟示。
法國民法典所表現的啟蒙思想和解放精神,對於任何地方、任何時代的尋求自由與解放的人民,都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和價值,對於任何一個想要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人民,也具有極大的益處。
真難怪法國人民對這部法典充滿著愛好和感情,幾次想要改造它而又捨不得它,還是保留它的原貌。世界人民也把它作為一部有高度學術價值的著作。中國商務印書館將之與《法學階梯》一並列入《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完全是應該的。
在中國,研究法國民法典,深刻領會其革命的精神與思想史上的價值,用以促進中國自己的民法典的制定,是這一代法學者的任務。
E. 民法典對於中國法治社會建設的意義是什麼
民法典對於中國法制社會建設的意義什麼?民法典,我的文化淺,也不明白民法典是什麼?是民間法律嗎?
F. 談談民法典為什麼可以為我們的生活保駕護航
主要是民法典涵蓋了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上生活中能碰到的法律問題,在民法典中都有詳細的解答和規定,更像一本生活法律網路全書。
G.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的制定有什麼現實意義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民法總則》確立了民法典的基本制度、框架,有效協調了民法與商法之間的關系,消除了原先存在的民法通則與有關單行法律之間的沖突和矛盾,規范了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標志著我國民法典編纂的第一步已經順利完成。
《民法總則》的制定不僅實質性地開啟了民法典的制定步伐,並成為民法典的核心組成部分,而且也有力地助推了法律體系的完善。
頒行後,民法典各分編的編纂都要與《民法總則》進行協調,並以其所確立的立法目的、原則、理念為基本的指導,從而形成一部價值融貫、規則統一、體系完備的民法典。民法總則的順利通過,也推動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駛入快車道。
(7)深刻理解民法典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是在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專家學者反復討論和論證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的制定體現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精神,為民法典編纂工作開了一個好頭。
萬事開頭難。有了這個民法總則,接下來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也就順理成章,真正駛入快車道了。我們要深刻認識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進一步做好民法典編纂工作。
民法典編纂工作之所以能夠按預期目標順利推進,是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外部環境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這為民法典的編纂奠定了經濟體制基礎。
民法典被稱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民法總則的制定。
人民網—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