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三悖論
① 世界三大悖論是什麼
世界三大悖論:
1、畢達哥拉斯悖論
約公元前5世紀,不可通約量的發現導致了畢達哥拉斯悖論。當時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重視自然及社會中不變因素的研究,把幾何、算術、天文、音樂稱為「四藝」,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諧規律性。
他們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可歸結為整數或整數之比,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一項重大貢獻是證明了勾股定理,但由此也發現了一些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不能表示成整數或整數之比(不可通約)的情形,如直角邊長均為1的直角三角形就是如此。
2、貝克萊悖論
數學史上把貝克萊的問題稱之為「貝克萊悖論」。籠統地說,貝克萊悖論可以表述為「無窮小量究竟是否為0」的問題:就無窮小量在當時實際應用而言,它必須既是0,又不是0。但從形式邏輯而言,這無疑是一個矛盾。
3、羅素悖論
羅素悖論:設性質P(x)表示「x不屬於A」,現假設由性質P確定了一個類A——也就是說「A={x|x∉A}」。那麼問題是:A屬於A是否成立?
首先,若A屬於A,則A是A的元素,那麼A具有性質P,由性質P知A不屬於A;其次,若A不屬於 A,也就是說A具有性質P,而A是由所有具有性質P的類組成的,所以A屬於A。
(1)司法三悖論擴展閱讀:
1、悖論通常是指這樣一種命題,按普遍認可的邏輯推理方式,可推導出兩個對立的結論,形式為:如果事件A發生,則推導出非A,非A發生則推導出A。
2、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邏輯和數學的基礎受到許多困難(所謂的悖論)的發現的影響, 特別是經典集合論中被發現有自相矛盾的現象,尤其是羅素悖論 ,以極為簡明的形式震撼了數學的基礎, 這就是「第三次數學危機」。
這些難題涉及基本概念以及定義和推理的基本方法,這些以前通常被認為是沒有問題的。
② 法庭悖論屬於邏輯學中經典的二難推理的應用對嗎
法庭悖論」屬於邏輯學中經典的二難推理的應用。
二難推理就是由兩個假言判斷和一個二肢選言判斷作前提所構成的推理。它是假言選言推理中的一種。例如:
如果我去參加全日體育集訓,那麼就影響文化課的學習;
如果我不去參加全日體育集訓,那麼就影響體育競技水平的提高;
我或者去參加全日體育集訓,或者不去參加全日體育集訓;
這就是一個二難推理。
二難推理常用於論辯。它的方法是:論辯的一方提出一個具有兩種可能的大前提,另一方不論是肯定或者否定其中的哪一種可能,結果都會陷入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的境地。
二難推理也可以用來表達當事人矛盾的心理狀態。上面這個例子就表達了「我」想去參加全日體育集訓的矛盾心理。
二難推理的形式
二難推理有四種形式:
簡單構成式。它的特點是:兩個假言前提的前件不同,後件相同,選言前提的兩個選言肢分別肯定了假言前提的兩個不同的前件,結論肯定相同的後件。
法律邏輯學是構成法律推理的基本要素,法律判斷是構成法律推理的前提(在司法三段論中是法律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法律邏輯學必須研究法律判斷的真實性、正確性和恰當性,研究法律推理之大、小前提的選擇和確定,使其正確地選擇相應的法律規范,更能真實地斷定案件的事實情況。如此,才能保證法律推理和法律論證
的有效性,保障法律行為活動的公平與正義。
法律邏輯,更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智者,可以認為他們是天生的法律人,且以邏輯為主要學術工具。第一個智者普羅塔哥拉,他不僅為一個城邦立法,他還親自教授學生以邏輯方法(按 羅素的說法,「智者」差不多就是教授的意思)。
③ 什麼是法治悖論
「合法不合理」或者「合理不合法」的司法判決,這就是法治的悖論。
存在這種悖論,就是因為存在形式主義法治與實質主義法治的分歧。形式主義法治追求形式合法性,以符合實在法為其追求的價值目標。
④ 幫我分析三個悖論
1第一個簡單,如果那比例是說訂閱的人在同性別中的比例,那句很有可能了,如果再加上,三個學校的女生比難受多,那是完全有可能的。
2因為那兩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輸贏,這有點象數學里的概率題,不能站在不同的角度考慮同樣的問題,如果他們這樣想:如果我輸了,就輸了比他多的錢。如果他輸了就輸了比他多的錢,就不前是對他有利了
3。我覺得螞蟻不能爬到終點[就算螞蟻能活足夠久的話,雖然每時每刻他都在前進,如果把螞蟻前進的距離還原到原長上,可得到一個數列,1。1/2,1/3,1/4。。。。。。。
這個數列和的極限也沒有10000,所以他不能達到終點
⑤ 世界三大悖論是什麼其各自有什麼作用,告訴了我們什麼
費米悖論、外祖母悖論、伊壁鳩魯悖論。
費米悖論作用:告訴我們認知方式只代表過去經驗不等同現在真實,思維習慣只代表分析方法不等同真實現象。
外祖母悖論作用:告訴我們宇宙分裂之多重宇宙和宇宙的影子之鏡像世界。
伊壁鳩魯悖論作用:告訴我們沒有「惡」焉知「善」,沒有「壞」焉知「好」?所以,善惡相存,好壞相成陰陽相生。
主要形式
費米悖論可以表述成兩種形式。一種是「為什麼沒有發現外星人或者外星物品?」如果星際旅行是可行的話,即使是用人類造的飛船這樣緩慢地旅行,也只需要5百萬到5千萬年去征服星系。就算不考慮宇宙尺度,在地質學尺度上這也是一個相當短的時間。
因為有很多年齡比太陽更大的恆星,或者因為智慧生命可能進化得更早,這個問題就變成為什麼星系還沒有被殖民。即使殖民對所有外星文明來說是不合實際的或者是不想去做的,大規模的星際探索也應該是有可能(探索的方式和理論上的探測器會在下文具體討論)。然而沒有任何關於殖民和探索的證據得到承認。
⑥ 三門問題為什麼是悖論
三門問題為什麼是悖論,因為概率存在於被給予的條件下,概率不能寄託在實際的物體上。
三門問題亦稱為蒙提霍爾問題、蒙特霍問題或蒙提霍爾悖論,大致出自美國的電視游戲節目Let's Make a Deal。問題名字來自該節目的主持人蒙提·霍爾。
參賽者會看見三扇關閉了的門,其中一扇的後面有一輛汽車,選中後面有車的那扇門可贏得該汽車,另外兩扇門後面則各藏有一隻山羊。
當參賽者選定了一扇門,但未去開啟它的時候,節目主持人開啟剩下兩扇門的其中一扇,露出其中一隻山羊。主持人其後會問參賽者要不要換另一扇仍然關上的門。問題是:換另一扇門會否增加參賽者贏得汽車的機率。
(6)司法三悖論擴展閱讀:
三門問題的解法:
另一種解答是假設你永遠都會轉換選擇,這時贏的唯一可能性就是選一扇沒有車的門,因為主持人其後必定會開啟另外一扇有山羊的門,消除了轉換選擇後選到另外一隻羊的可能性。因為門的總數是三扇,有山羊的門的總數是兩扇,所以轉換選擇而贏得汽車的概率是2/3,與初次選擇時選中有山羊的門的概率一樣。
主持人選1號空門還是2號空門打開,這里有個主持人的選擇概率,我假設的是主持人隨機選擇(抽簽或者隨意),所以各給了50%的概率,如果主持人就是喜歡1號空門,必開1號,那麼也就成了1號(100%),2號(0%)了,最後結果並不影響。
所以開始選中汽車,最後換門不得獎的概率是33.3%,開始選中空門,換門最後得獎的概率是66.6%。
⑦ 克魯格曼三元悖論和蒙代爾不兼容性定理有什麼區別
蒙代爾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model)對開放經濟下的is-lm模型進行了分析,堪稱固定匯率制下使用貨幣政策的經典分析。該模型指出,在沒有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動匯率下則更為有效;在資本有限流動情況下,整個調整結構與政策效應與沒有資本流動時基本一樣;而在資本完全可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時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但在浮動匯率下,則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爾三角」理論,即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
三元悖論(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二者的內涵其實是一樣的!克魯格曼在蒙代爾的理論基礎上畫出了一個三角形,稱其為「永恆的三角形」,清晰地展示了「蒙代爾三角」的內在原理。因此二者本質是一樣的,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⑧ 科洛弗悖論為什麼不能看
此次《科洛弗悖論》的點評對比前兩個發生了較大的降低,關鍵或是由於故事情節上的技巧性,許多情景都缺乏創意,例如胸口爆蟲,就好像《撕裂人》 《異形》,斷腿則是《鬼玩人》的老梗,只把許多老好點子結合在一起拍了部新電影不可以更改老套的實際,
故事情節上也就是填補系列產品環境的效果了,令人覺得很平平淡淡很俗套。
但這三部全是描繪的針對不明神奇的害怕,很好像精神實質系列產品坐落於一個相同的全球中,而不是故事情節系列產品,每一集作為單獨的影片看也沒有問題,看續篇也不用補前作。
⑨ 三元悖論是什麼原因為什麼搞不太懂
三元悖論原則是國際經濟學中的一個著名論斷。但是,該理論是高度抽象的,只考慮了極端的情況,即完全的貨幣政策獨立、完全的固定匯率和完全的資本自由流動,並沒有論及中間情況。正如弗蘭克爾指出的,「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說明,為什麼不可以在貨幣政策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兩個目標的抉擇中各放棄一半,從而實現一半的匯率穩定和一半的貨幣政策獨立性。」這不能不說是「三元悖論」理論在具體目標選擇問題分析方面的局限。
蒙代爾
根據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一國的經濟目標有三種: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資本的完全流動性。 這三者,一國只能三選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穩定」不復存在。「永恆的三角形」的妙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一目瞭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系各形態的方法。
根據「三元悖論」原則,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制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的組合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但是這一組合在現實中有效的前提是在假設一國外匯儲備無上限的條件下才能成立。實際上,現實中一國的外匯儲備不可能無上限,一國的外匯儲備總量再巨大,與規模龐大的國際游資相比也是力量薄弱的,一旦中央銀行耗盡外匯儲備仍無力扭轉國際投資者的貶值預期,則其在外匯市場上將無法繼續托市,固定匯率制也將徹底崩潰。因此,一國即使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在巨大的國際游資壓力下,往往也很難保證固定匯率制度能夠得以繼續。[1]
⑩ 《立法者的法理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立法者的法理學》(強世功)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立法者的法理學
作者:強世功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07-9
頁數:402
內容簡介:
序言 法理學與民族命運
致謝
第一編
第一章 邁向立法者的法理學
一、問題的提出
二、沒有國家的法律觀
三、法律人的法理學
四、國家與法律
五、立法者的法理學
結論
第二章 「憲法司法化」的悖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違憲審查」還是「司法判斷」
三、「憲法缺場」的話語悖論
四、國家轉型的憲政悖論
五、國家轉型與法學家倫理
第二編
第三章 基本權利的憲法解釋
一、問題與方法
二、「受教育權」的侵權法解釋及其限度
三、憲法的結構解釋:原旨與文本
四、人民為什麼要受教育?
結論
第四章 誰來解釋憲法?
一、問題與方法
二、憲法解釋權:排他性的專屬權
三、解釋憲法:監督憲法實施的手段
四、「審判權」與憲法解釋權
五、法律選擇權:隱含的違憲審查權
六、二元違憲審查體制
結論
第五章 共和政體下的「個案監督」
第六章 司法審查的謎霧
第七章 自然權利與領土主權
第三編
第八章 文明的終結?
第九章 大國崛起與文明復興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強世功,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目前借調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從事研究工作。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學士(1990年),北京大學法學碩士(1996的)和法學博士(1999年)。《北大法律評論》創刊主編(1999-200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2001.8-2002.6)。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理學和憲法學,著有《法制與治理:國家轉型中的法律》、《法律人的城邦》、《法律的現代性劇場:哈特與福勒論戰》和《超越法學的視界》。譯著有《美國憲法的「高級法」背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