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嚴格解釋
1. 淺談刑法的解釋與罪刑法定原則之間的關系
關於刑法解釋與罪刑法定的關系:
一、罪刑法定原則能制約刑法司法解釋,主要表現在:
(1)對刑法司法解釋主體的制約。作為刑法司法解釋的主體只能是司法機關,在加強司法獨立的法制條件下,司法解釋權歸屬於司法機關是必然的。
(2)對刑法司法解釋范圍的制約。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和禁止習慣法的排斥原則都表達了「法定」罪刑的宗旨。因此刑法司法解釋應該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犯罪構成解釋行為的性質, 依照規定的刑種和刑度裁量,犯罪構成沒有規定的行為不得以犯罪處理,不得超越刑種和刑度量刑。
(3)對刑法司法解釋溯及力的制約。罪刑法定的排斥原則之一就是禁止刑法解釋的溯及既往。因此,刑法司法解釋的根據應以行為時的法律文本為基準進行適用解釋。解釋的效力只能對以後發生的行為適用。但是,有利於被告人的溯及例外。
(4)對刑法司法解釋方式的制約。根據不同的標准,刑法司法解釋的種類可以劃分出很多種。禁止類推解釋是罪刑法定原則中的又一派生原則,罪刑法定原則排斥類推解釋的理解,這在各國刑法理論中都有所體現。
二、刑法司法解釋適用與罪刑法定原則也是辯證統一的
罪刑法定的價值目標是在形式公正中實現刑法的安全價值,而刑法解釋的價值目標則是如何突破罪刑法定的束縛尋求實體公正。前者作為刑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是一種觀念形態,後者則是在實踐中面臨的現實性問題。這樣,在觀念和現實之間,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沖突。其實,如果我們將罪刑法定和刑法解釋置於刑法的價值目標之下,將會發現,這種沖突不僅表現在現實層面上,而且表現在觀念層面上。罪刑法定強調形式公正,,求刑法的安全價值。為了防止司法擅斷,嚴格限制司法權就是其必然選擇。因而作為一種價值目標,罪刑法定之於我國法治建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刑法解釋在價值選擇上是偏向於刑法的公正價值的,並以此來實現刑法的社會保護機能。從司法實踐看,司法行為不僅要接受立法者的評判,更重要的它要接受全體國民的評判。因為法律不僅是立法者的法律,它更應當是全體國民的法律。刑法解釋應當立足於我國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實踐,在堅持罪刑法定原則,維護刑事立法的權威性的前提下,發揮司法解釋的積極作用。因此,法解釋不能拘泥於立法原意,而應在立法意蘊所允許的范圍內,以罪刑法定為基本原則,以刑法的價值目標為終極歸宿,以積極的態度趨向於刑法的謙抑性和人道性,使刑法解釋起到闡明立法精神,補救立法之不足的功效。
2. 刑法基本原則名詞解釋
罪刑法定注意的思想基礎主要是民主主義與尊重人權主義,或者說是民主與自由;
——民主主義要求,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由人民群眾決定,具體表現為由人民群眾選舉的立法機關來決定;
——尊重人權主義要求,為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須使得公民能夠事先預測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後果,故什麼是犯罪,對犯罪如何處罰,必須在事前明文規定;
02
罪刑法定中的「法」只包括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規(法律主義的體現);
——首先,這是法律主義的要求,只有代表人民的最高權力機關方有權代表任命決定哪些是犯罪,哪些行為應當科以刑法;
——其次,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8條第四項、第五項之規定,涉及犯罪、刑法和限制人身自由的法律只能由全國人大制定法律;
03
禁止事後法(禁止不利於被告的事後法)
——禁止事後法又被稱之為禁止溯及既往原則,是指犯罪及其懲罰必須在行為前預先規定,刑法不得對在其公布、施行之前的行為進行追溯適用;
——刑法不禁止有利於被告人的溯及原則;
04
禁止習慣法,但習慣法可以成為酌定量刑的理由
——根據預測可能性原理,罪行規范應當具有明確性,穩定性。刑事司法應當以成文法為准,排斥習慣法。
05
禁止類推解釋
——例如不得將強奸罪解釋為男人強奸男人,雖然與男人強奸女人一樣惡劣,但刑法禁止類推;
——類推解釋是指對於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行為。適用類似規定的其他條文予以處罰。
——類推解釋實際上是對事先沒有在法律上規定的要處罰的行為進行處罰,屬於司法恣意對國民行動自由進行壓制。刑罰是最嚴厲的制裁措施,因此,對刑法的適用應當極其嚴格,而不能適用類推;同時,刑法解釋也應當嚴格解釋不得適用類推解釋;
06
禁止絕對不定刑和絕對不定期刑
即刑法不得規定處罰而不規定處以何刑(刑種),也不得規定處以某種刑,而不確定幅度。
07
禁止處罰不當罰行為
不當罰行為既包括刑法未規定的行為不得處罰,也包括刑法雖然包括該行為但仍然不應當處罰的行為(如情節輕微或有特殊情節)。
禁止不均衡、殘虐的刑法
禁止不必要的以精神、肉體痛苦為內容的刑罰,以及在人道上被認為是殘酷的刑罰。
明確性原則
刑法條文應當清楚明白,使人能夠了解什麼是犯罪行為,讓人有判斷的可能性。
二、平等適用刑法原則
01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即平等適用刑法原則,是指刑法規范在根據其內容應當得到適用的所有場合,都予以嚴格適用。具體要
3. 刑法司法解釋的解釋
在刑法理論上,關於如何對刑法進行解釋,存在主觀解釋論與客觀解釋論之爭。
主觀解釋論認為,法律是立法者為社會一般人設計的行為規范,表達了立法者希望或不希望、允許或不允許人們從事什麼樣的行為的主觀願望,因而法律應該具有明確性。就刑法而言,刑法應以成文法的形式明確規定什麼行為是犯罪以及應受何種刑罰處罰。依據法律規定的行為規范,人們就可以在社會生活中設計自己的行為方式,預見到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法律的明確性同時促使法官嚴格依法辦案,在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范圍內行使權力,禁止法官濫用職權,侵犯公民的合法權利,即使是犯罪人也不應受到法外製裁。法律的安全價值由此得到保障。法律的這種可示人以規范的明確性是安全價值的保障。因此,任何對法律的解釋都是對立法者在立法時表達的立法原意的理解,亦即找出立法原意。由於這種法律解釋的主張以立法原意為認識目標,企圖達到立法者的主觀狀況,因而被稱為法律解釋上的主觀解釋理論。
客觀解釋論認為,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法律解釋必須符合實際的社會生活。因此,所謂客觀,在詞義上是指客觀的社會現實的需要,以此對應於主觀解釋理論主張的立法者的主觀狀況。客觀解釋論者指出,法律並非死文字,而是具有生命的、隨時空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行為規范。立法者一旦頒布了法律,法律便隨著時間的變化而逐漸地並越來越遠地脫離立法者而獨立自主地生存下去,並逐漸地失去了立法者賦予它的某些性質,獲得了另外一些性質。法律只有在適應社會需要的情況下才能保持活力。激進的客觀解釋論者認為所謂立法意圖只是一個純 屬虛構的概念。從否定立法意圖開始,法官對法律的解釋逐漸演變成在法律解釋的名義下對法律的創造,即法官造法。在上觀點中,激進的客觀解釋淪顯然有悖於解釋一詞的原義,從而混淆了立法與司法的界限。解釋一詞,字面含義是指分析說明。解釋不同於創作,而頗類似於翻譯,它是以一定的客體(往往是文本)為前提的,是在對文本所包含的意義的理解基礎上的闡發。創作雖然要有所本,但其所本的客體並非一定的文本,而是直接面對社會生活的—種精神性創造。立法,根據馬克思的說法,是將一定的客觀規律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認下來。雖然馬克思在說明立法對客觀規律的反映時使用翻譯一詞,但這只是借喻而已。立法是否反映客觀規律或者反映得好壞,這是評價立法的一個客觀標准。但立法者在立法時有著充分的自由度。解釋則有所不問,它受到文本的制約,不像立法那樣是一種從無到有的確立,而是一種從隱到顯的闡發。法律解釋即是如此,它只是把已經或者應當包含在法律文本中的意義 (可以稱之為立法意蘊)闡發出來。因此,離開了法律文本的意義,像激進的客觀解釋論者所主張的那樣,從根本上否認立法意圖的存在,就已經不是在解釋法律,而是在創制律了。因此,只有從解釋的特定含義出發,才能進一步闡發如何解釋的問題。我認為,刑法解釋應當堅持罪刑法定原則,不得僭越刑事立法權,堅持嚴格解釋。刑法的嚴格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申出有利於被告人解釋的原則。」當然,刑法解釋又不能拘泥於立法原意,而應在立法意蘊所允許的范圍內,使刑法解釋起到闡明立法精神,補救立法不足的功效。
4. 如何理解非正式的刑法解釋在刑法適用中的作用
您好,非正式的刑法解釋屬於法律非正式淵源,主要包括學理解釋、相關部門發布的文件等。
這些非正式的刑法解釋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不能夠在刑法適用過程中起到做作用的,因為我國刑法是嚴格按照罪刑法定原則來執行的,因此,除刑法典以外的任何解釋都不應當予以引用。
但是,非正式的刑法解釋卻在我國的刑法實踐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為我國的刑法完善和發展起到了推定作用。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四百一十條所指情節嚴重如何解釋
第三條 實施本解釋第二條規定的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四百一十條規定的「致使國家或者集體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應當以非法批准徵用、佔用土地罪判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非法批准徵用、佔用防護林地、特種用途林地數量分別或者合計達到三十畝以上;
(二)非法批准徵用、佔用其他林地數量達到四十畝以上;
(三)非法批准徵用、佔用林地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達到六十萬元以上,或者造成本條第(一)項規定的林地數量分別或者合計達到十畝以上或者本條第(二)項規定的林地數量達到二十畝以上毀壞。
第四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低價出讓國有林地使用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四百一十條規定的「情節嚴重」,應當以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罪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林地數量合計達到三十畝以上,並且出讓價額低於國家規定的最低價額標準的百分之六十;
(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價額達到三十萬元以上。
第五條 實施本解釋第四條規定的行為,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價額達到六十萬元以上的,屬於刑法第四百一十條規定的「致使國家和集體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應當以非法低價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罪判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6. 什麼是刑法中的實質解釋
在三階層犯罪構成抄體系下,論理上存在形式犯罪論與實質犯罪論。「承認構成要件的獨立機能,以社會的一般觀念為基礎,將構成要件進行類型性的把握的犯罪論,通常被稱為形式的犯罪論。實質的犯罪論對形式的犯罪論進行批判,認為作為形式犯罪論的中心的犯罪的定型或類型的內容不明,因此,在形式的犯罪論中,追求保障人權保護國民利益的處罰范圍難以適當劃定,主張在刑罰法規的解釋特別是構成要件的解釋上,應當從處罰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觀點,換句話說,應當從當罰性這一實質的點出發來進行。按照這種觀點,刑法是行為規范,但更應當是以法官為對象的裁判規范,即不外乎是為了導入實質的當罰性判斷的規范。因此,罪刑法定原則中的明確性原則或刑法的嚴格解釋原則並不重要,應當從處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立場出發,對刑罰法規或構成要件進行實質的解釋。」形式犯罪論者對構成要件進行形式解釋,實質犯罪論者對構成要件進行實質解釋,也即形式解釋是將構成要件獨立於違法性判斷,主張構成要件的行為類型說,實質解釋是將構成要件融入違法性判斷之中,主張構成要件的違法行為類型說。既然存在形式犯罪論與實質犯罪論的爭論,那麼形式解釋與實質解釋之間的爭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7. 刑法解釋可以分為什麼
法律分析:刑法解釋的方法根據分類標准不同,種類也就有所不同。一般可以分為文理解釋和論理解釋。1.文理解釋(字面解釋)。根據刑法用語的文義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闡述刑法意義的解釋方法。嚴格遵循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是刑法解釋的常態;2.論理解釋。參酌刑法產生的原由、理由、沿革及其它相關事項,按照立法精神,闡明刑法真實含義的解釋方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8. 刑法中情節特別嚴重的解釋
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情節一說,是就犯罪時所實施的手段、性質、行為、後果、及造成的社會影響等。一般的情節嚴重,就是指實施犯罪的行為後果而言。
9. 刑法解釋的概念是什麼
刑法的解復釋是指對刑法制規范蘊含的闡述
所謂刑法的立法解釋,通常認為就是由立法機關(即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刑法的涵義所作的解釋,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在刑法中用條文對有關刑法術語所作的解釋;
(2)在刑法的起草說明或者修訂說明中所作的解釋;
(3)立法機關專門用法令對刑法所作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