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缺刑法
① 請刑法高手解答
因為甲乙主觀上沒有故意,缺乏犯罪動機因而不構成犯罪,只能算是意外事故,可以要求經濟賠償,但是不屬於犯罪
② 關於刑法的幾個問題
我就當是在考試,按考試的規格回答一下。
概念題:
1、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
答:緊急避險——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而採用的損害另一較小合法權益的行為。
正當防衛——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採取的旨在制止不法侵害而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未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行為。
2、侵佔
答: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將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
3、拘役管制
答:拘役——短期剝奪犯罪分子的自由,就近執行並實行勞動改造的刑罰方法。
管制——對犯罪分子不予關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機關予以執行的刑罰方法。
簡答題:
1、未成年犯罪應當怎樣
答:(1)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不構成犯罪,但應責令他的家長或監護人嚴加管教,必要時,由政府收容教養(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對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毒、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這八大罪承擔法律責任。(3)未滿18周歲的人構成犯罪的:a、要從輕或減輕處罰。b、不適用死刑。
2、數罪並罰不超過多少年
答:(1)管制不超過3年(2)拘役不超過1年(3)有期徒刑不超過20年。
3、拘役管制多少年(簡略的回答,你也可以這么記憶)
答:管制——323(即3個月以上2年以下,數罪並罰不超過3年)
拘役——161(即1個月以上半年以下,數罪並罰不超過1年)
4、防衛過當的主觀罪 (此題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提問要點不明。)
5、犯罪的外國人用什麼刑罰
答:我國的八個刑種都可以適用,並且多出一條驅逐出境。
6、緩刑的使用條件
答:(1)對象必須是判處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根據其犯罪情節和表現,認為適用緩刑不至再危害社會。(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7、財產犯罪的類型(12個)(這個不會,對不起了。)
8、只能由法院執行的刑罰手段
答:死刑立即執行、罰金、沒收財產。
9、我國刑法中告訴才處理的罪名
答:侮辱罪、誹謗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佔罪。
10、國家機關人員犯哪些罪從重處罰
答:這個沒研究過。。。對不起了。
11、刑法分則分為十大類的主要依據
答:依據的是犯罪的同類客體。
③ 見死不救有沒有入刑
要看看對方是什麼人,什麼職務……要是醫生,警察……就涉嫌違法。要是肇事者就涉嫌犯罪。
給你普及一下違法與犯罪的區別:
違法是指一切違反國家的憲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行為,其外延極為廣泛。而犯罪則必須符合我國《刑法》關於犯罪的規定,必須具備以下特徵:第一,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行為對社會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特徵。第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也就是說危害社會的行為必須同時是觸犯《刑法》規定的行為,才構成犯罪。第三,犯罪必須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只有應受刑罰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才被認為是犯罪。上述特徵是確定任何一種犯罪必須具備的缺一不可的條件。《刑法》同時還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就說明,行為的情節和對社會危害的程度是區分違法和犯罪的界限。
④ 古代有哪幾種刑法
什麼老師留的作業呀?太病了吧?具體懲罰手段請參考網路百回科。以下是種類:
1。答<剝 皮>
2。<腰 斬>
3。<車 裂>
4。<俱五刑>
5。<凌 遲>
6。<縊 首>
7。<烹 煮>
8。<宮 刑>
9。<刖 刑>
10。<插 針>
11。<活 埋>
12。<鴆 毒>
13。<棍 刑>
14。<鋸 割>
15。<斷 椎>
16。<灌 鉛>
17。<梳 洗>
⑤ 刑法問題
如何區分盜竊既遂和未遂——關鍵是把握盜竊罪中對「現場」的理解與認識
如何區分盜竊既遂和未遂
——關鍵是把握盜竊罪中對「現場」的理解與認識
【內容提要】盜竊既遂還是未遂,直接影響量刑的幅度,對於這兩者的准確區分與界定,在刑法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常存在不同認識。本文通過對一起案例的分析認為,司法實踐中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關鍵是要把握盜竊罪中對「現場」的理解與認識。
【關鍵詞】 盜竊既遂 未實施終了的未遂 現場
一、案情介紹
犯罪嫌疑人馬某(女)於2003年5月29日23時許,在某公司辦公室(該辦公室系一舊四合院內的兩間正房)里間向王某(男)賣淫後,借上廁所之機從王某放在外間椅子上的外褲兜內竊走其人民幣2000餘元(藏於絲襪內),馬某在出院門時被王某發現並被追回贓款,後王某報案。
二、分歧意見
在處理該案時,對馬某的行為是盜竊既遂還是盜竊未遂,存在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王某的行為是盜竊既遂,應以盜竊罪處以刑罰。其理由是: 1、王某實施危害行為的犯罪對象是人民幣,屬種類物。種類物的特有屬性決定了本案中,只要行為人將錢竊取到手,就達到了對被盜財物具有支配、使用、處分程度的控制,已實現非法佔有的目的了。2、危害結果已經發生。王某盜得2000餘元後迅即逃離,雖然在未逃出院子時被發現,但王某已逃出被盜物的現場,這足以表明該筆錢財已經脫離了失主王某某的控制而置於行為人馬某的控制之下了,危害結果已經發生,非法佔有的目的已經實現,符合犯罪既遂特徵。3、馬某的行為已經具備了我國《刑法》第264條盜竊罪構成的全部要件。馬某以非法佔有王某的錢財為目的,秘密行竊,在竊得人民幣2000餘元後迅速逃離現場,雖然作案後旋即被發現,贓款被追回,但此前王某的犯罪目的已實現,且盜竊行為業已完成,盜竊罪的主客觀要件齊備。
第二種意見認為,王某已經著手實行盜竊犯罪,但由於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依據《刑法》第23條之規定,屬犯罪未遂,鑒於其情節較輕(數額不屬巨大),應按一般違法行為處理。
三、評析意見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即馬某的行為屬盜竊未遂。理由闡述如下:
1、馬某的盜竊行為尚未實行終了,屬未實行終了的犯罪未遂。所謂未實行終了的未遂,是指從客觀方面看該行為已具備了該罪構成的全部要件,但按照犯罪的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分析,應以犯罪分子是否自認為實現犯罪意圖所必要的全部行為都實行完畢為標准,如犯罪分子在實行犯罪的過程中就意志以外的原因的阻止而未能實行下去的行為已實行終了,但與犯罪嫌疑人追求結果仍有一定距離的,也應屬犯罪未遂。本案中,馬某清楚地知道,其實施盜竊所必需的全部行為應是從辦公室里間到外間,然後秘密竊取外屋椅子上的馬某外褲兜內的人民幣,之後攜竊得的錢財出辦公室並離開四合院,即逃離該公司,其實施盜竊的行為方才算完成。案件中,王某雖已竊得錢財,但其仍在四合院內,尚未實施秘密離開現場這一行為,此應視為現場被發現。正是基於現場被發現才導致了馬某不能將其盜竊犯罪預期的、必要的全部行為實行完畢,因而不能使自己的犯罪得逞。
2、犯罪嫌疑人並未離開「現場」。對「現場」的理解,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有幾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現場」就是實施盜竊、詐騙、搶奪犯罪的現場。第二種觀點認為,「現場」是指與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毀滅罪證有關的地方。從時間上看,可以是盜竊行為實施時或剛實施完不久,也可以是數天後,從地點看上,可以是盜竊等的犯罪地,也可以是離開盜竊等犯罪地的途中,還可以是行為人的住所等地。第三種觀點認為,「現場」一指實施盜竊等犯罪的現場,二指以犯罪現場為中心與犯罪分子活動有關的一定空間范圍,此外只要犯罪分子尚未擺脫監視者力所能及的范圍,都屬於「現場」。如盜竊存摺、支票,當場的范圍應從盜竊的時間、場所擴大到兌換貨幣或提取貨物的時間和場所。第四種觀點認為,「現場」是指實施盜竊、詐騙、搶奪罪的現場,或者剛逃離現場即被人發現和追捕的過程中,可以視為現場的延伸,這是我國刑法理論界的通說。筆者也贊成這種觀點。因為其他三種觀點要麼是對現場的范圍限製得過窄,如將「現場」理解為犯罪現場,要麼是把現場的范圍劃得太寬,如延長到作案後數天、或遠離現場的兌換、提貨場所等,忽視了現場在時間、場所上應有的密接性和認定過程中必須貫徹的靈活性。而通說的觀點則避免了這兩方面的缺陷,因而具有較大的可取性。在本案中,馬某雖離開被盜物品所在的房間,但並未走出四合院即被王某發現,此時應視為現場的延伸;退一步來說,即使馬某走出四合院,但被王某發現並隨即追上,若馬某主動交出贓款,也應視為現場的延伸,屬盜竊未遂;但若馬某矢口否認,王某又不敢肯定而讓其離開的話,馬某則構成盜竊既遂。
3、馬某尚未達到非法「佔有」的程度。根據兩高《關於辦理盜竊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二項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盜竊行為,只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造成公私財物損失的,是盜竊未遂。」筆者認為,《解釋》中的「損失」應理解為實際「佔有」。「失控」和「控制」不等於「佔有」。「佔有」應理解為盜竊行為人對被盜財物已具有支配、使用、處理程度的控制。本案中,馬某盜得2000餘元現金正欲離開之際即被發現,在這種情況下,馬某對看似到手的錢財,實質上則是處於一種暫時的「控制」狀態下,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尚未能使其脫離失主的控制而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達到非法「佔有」的程度。只有當馬某逃脫了現場,方才是對被盜現金具有支配、使用、處理程度的控制,即非法佔有。
4、 法定的危害結果並沒有發生。我們知道,盜竊罪同詐騙罪、貪污罪、故意殺人罪等一樣,都是結果犯,即是說,只有發生了法定的危害結果,才構成了犯罪既遂。因此,犯罪的結果是否發生也是劃分既遂與未遂的一個重要標志。本案中,馬某在秘密竊取過程中當即被發現並失主追回了所盜錢財,這表明財物所有者王某在此次盜竊事件中並未受損失,法定的危害結果並未發生;同理,行為人馬某所追求的危害結果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也未能實現。
綜上所述,本案馬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實施了秘密竊取他人錢財的行為,但在犯罪過程中,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未得逞,其行為符合《刑法》第23條第一款之規定,應以盜竊未遂論處。
四、處理結果
我院審查後,認為馬某的行為屬盜竊未遂,鑒於其情節較輕(數額不屬巨大),應按一般違法行為處理,遂建議公安撤案。
⑥ 一些刑法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 收容教養制度及其改革,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無法迴避和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本文試對此作初步探討。
1、收容教養制度的沿革與現狀
收容教養制度是我國所特有的對少年犯罪人進行收容,集中教育管理的一項制度。建國以來,我國出台了一些關於收容教養的政策性文件,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2月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內務部、司法部、公安部《對少年犯收押界限、捕押手續和清理等問題的聯合通知》,其中規定,在少年犯管教所收押的人員中,其犯罪程度不夠負刑事責任的,對無家可歸的,則應由民政部門負責收容教養。
1965年5月15日,公安部、教育部聯合發出《關於加強少年管教所工作的意見》。1979年我國刑法首次提到收容教養一詞,但此外並無任何說明。因而收容教養制度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在法律中沒有規定。之後,公安部陸續出台了一些涉及收容教養的文件,對一些內容作了粗略的規定。這些文件由於頒發於不同歷史時期,比較零散,有些甚至互相抵觸。 1997年刑法修改後,仍然在《刑法》第17條第4款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9條也規定:「已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滿十六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家長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時,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可以說,刑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是目前我國收容教養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據。但由於缺乏系統具體的規定,缺少配套的法規、規章,在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到收容教養制度的正確有效實施。
2、關於收容教養的性質
收容教養制度自形成以來,對其性質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止。一方面,它規定在刑法之中,並且收容教養的期限之長,處罰之嚴重,似乎應當屬於刑事處分的一種。但刑罰種類並不包括收容教養,同時,刑法有關條文又明確規定,有權收容教養的機關是政府部門,這似乎又應歸屬於行政處罰。那麼,收容教養制度到底應當屬於什麼性質呢?
1956年2月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內務部、司法部、公安部《對少年犯收押界限、捕押手續和清理等問題的聯合通知》中規定,對於十三周歲以上未滿十八周歲的少年犯,「如其犯罪程度尚不夠負刑事責任的,……,對無家可歸的,則應由民政部門負責收容教養。」「刑期已滿的少年犯,應當按時履行釋放手續,……無家無業又未滿十八周歲的應介紹到社會救濟機關予以收容教養。」從該規定看,最初收容教養的性質帶有較強的社會救濟性質,而處罰性較弱。
但是,從1979年刑法和1997年修訂刑法的有關規定看,收容教養具有明顯的懲戒處分性質,而社會救濟性趨弱。
第二個問題:1、無過當防衛的規定中的暴力犯罪不僅指前面列舉的行凶、殺人等這五種,只要是針對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為都可以構成無過當防衛。比如投毒、爆炸罪等。
2、無過當防衛針對的是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暴力是必要條件。不能對處於預備階段或是以不作為形式進行的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施行無過當防衛。
⑦ 刑法中哪些罪沒有未遂
犯罪既遂的類型包括四種,即結果犯、行為犯、危險犯和舉動犯。
1、結果犯,指由危害行為和危害結果共同構成犯罪的客觀方面的犯罪。結果犯的既遂,不僅要求有犯罪行為,而且必須發生法定的犯罪結果,缺少危害結果,犯罪的客觀方面就不具有完整性或者說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就不齊備。結果犯的結果,是指有形的、可以計量的具體危害結果,是與犯罪的性質相一致的結果。這類常見的犯罪很多,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等。故意殺人罪的犯罪結果就是他人死亡,如果發生了死亡結果,就是犯罪既遂,如果因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發生死亡結果,就是犯罪未遂。
2、行為犯,指以危害行為的完成作為犯罪客觀要件齊備標準的犯罪。只要行為人完成了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犯罪的客觀方面即為完備,犯罪即成為既遂形態。這類犯罪的既遂並不要求造成物質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結果,它以行為是否實施完成為標志。但這些行為又不是一著手即告完成,這種行為要有一個實施過程,要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視為行為的完成。在著手實施犯罪的情況下,如果達到了法律要求的程度,完成了犯罪行為,就視為犯罪的完成,構成了犯罪的既遂。這類常見的犯罪有:強奸罪、姦淫幼女罪、脫逃罪、誣告陷害罪等。
3、危險犯,指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造成法律規定的危險狀態作為既遂標志的犯罪。這類犯罪不是以造成物質性的和有形的犯罪結果為標准,而以法定的客觀危險狀態的具備為標志。例如,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都是以行為人的破壞行為造成足以使火車、汽車、船隻、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作為犯罪既遂的標准,而不以造成實際的損害為標志。
4、舉動犯,指按照法律規定,行為人一著手犯罪實行行為即構成既遂的犯罪。例如我國刑罰規定的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傳授犯罪方法罪等,只有犯罪既遂,不存在犯罪未遂的問題。
⑧ 見危不救是否應入罪
「當時大家向縣政府工作人員請求,讓他們用手機給『120』打個電話叫救護車來,結果對方回答說『沒手機』。大家又請求借用一下政府的固定電話叫救護車,他們卻說『電話不好使』。孩子的父親陶金財急得給在場的政府工作人員跪下,哀求他們幫忙叫救護車。結果,沒有一個人理會或者吱聲」。終於,耽擱半小時後,陶漢武經搶救無效死亡。面對很多年來媒體所曝光的各種「見危不救」的事件,人們都對這種麻木不仁的表現表示極度憤慨,甚至有人提出應該在刑法中設立一個「見危不救」罪。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請利用你掌握的法學理論及相關知識,談談對此事的看法。答題要求:(1)用相關的法學知識闡述你的觀點和理由;(2)說理充分,邏輯嚴密,語言流暢,表述准確;(3)答題文體不限,字數不少於500 字。【答題思路】 本題考查的主要是法與道德的關系。考生可以選擇不同的角度來談論這個問題。如果考生支持將「見危不救」列入刑法,就要從道德與法的一致性出發,再結合一下法的多元性理論,分多角度談將「見危不救」列人刑法的合理性與可能性。如果考生反對將「見危不救」列入刑法,就要從道德與法的區別出發,從道德本身所舉的特性及法律的作用兩個角度,闡述將「見危不救」列人刑法是「法律萬能論」的體現,是不可取的;同時因為其在技術上的不可操作性,實行起來也是不可能的。總之,考生在做這類試題時,只要能做到言之有物,論據可以支持論點,就能拿到較好的分數。【參考答案]「見危不救」入罪不可行。「見義勇為」是我國傳統美德之一,反之「見危不救」則為人們所不齒。而目前我國社會由於種種原因,出現了很多「見危不救」的現象,也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造成了一定影響。材料中,人們因為對「見危不救」的憤恨,而希望能夠利用刑法來規范。我認為,這種建議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我們的社會,但是,將「見危不救」人罪是絕對不可行的。理由有如下幾點:首先,「見危不救」雖然是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但由於「見危不救」產生的原因很多,無法很好地量化,所以其本身仍屬於道德倫理的范疇。而作為道德,其與法不同,其屬干意識形態范疇,主要是從觀念上規范人們的精神和行為,通過社會輿論的褒貶作用、教育的力量以及傳統、習俗的影響,以精神的強制力量來保證實施。道德涉及的大多是一些私人的、具體的和感性的領域,往往難以用明白無誤的標准進行比照並做出判定。所以,在這樣的領域里,法律顯然是無能為力的。其次,法制本身是在不斷發展完善的,需要由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往往並不能在法律中找到明確的規定,即使立法相當完備了,也難以詳盡地規定所有需要法來調整的社會關系。而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需要靠法律、道德、倫理、宗教乃至民俗等各種力量來共同維系,這些因素都不可缺少,又都各有其局限性。如果將「見危不救」定為一種罪,那麼與之對立的「見義勇為」也將不復存在,無形間增加了人們的義務,而降低人們對見義勇為人的社會評價。而且也會使一些人在危難情況下產生依賴思想,這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無益的。再次,關於「見危不救」,現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已經對此有所規定,具有特殊職責的人必須「見危必救」,否則就是瀆職,甚至可能受到法律的懲處。所以將「見危必救」的責任的擴大,也不符合社會的要求。
⑨ 刑法案例分析
主要從犯罪構成理論中的犯罪客觀方面和因果關系來講:
關於犯罪客觀方面的要內素,通常包括危害行為容、危害結果以及行為時間、地點和方法等,其中只有危害行為是客觀方面的必備要素,而其他的要素都是選擇性的。危害行為主要具有有體性、有意性、有害性等三個特徵,吳某慫恿其兄坐飛機出差,是希望飛機出事達到殺死其兄的目的,實施了「慫恿」的行為,具備危害行為所要求的有體性和有意性,但該行為並非導致其兄死亡的原因,故欠缺有害性而無法成立刑法中的危害行為。
刑法理論一般認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因此,存在刑法上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是判斷刑法上因果關系的前提,在具體案件中,如果欠缺刑法上的危害行為,則根本不存在判斷刑法是因果關系的必要。其次,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表現為一種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吳某其兄死亡與吳某的勸說被不是直接的引起與被引起關系。
根據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吳某雖有殺死其兄的主觀故意,但不構成犯罪,其兄的死亡只能是個「意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