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民法典
① 管理者應該承擔的責任
法律分析:1.要帶領員工完成企業的績效與目標:企業是社會的一個組織,承擔著服務社會、企業發展、員工成長的三重重任。2.要為上級把好關:企業都是層級管理,每位管理者都有一個首要任務,對上級的需求有所貢獻,以達成上級的目標,也據此發展出自己的目標。3.要敢於承擔後果:對於管理者來說,在管理上要有這樣的定位,出現問題就是自己管理不到位,而不是埋怨下屬和強調客觀原因。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條 賓館、商場、銀行、車站、機場、體育場館、娛樂場所等經營場所、公共場所的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經營者、管理者或者組織者承擔補充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② 拿破輪的資料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8.15~1821.5.5),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年 -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年 - 1814年,1815年)、軍事家、政治家,曾經佔領過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領土。法蘭西共和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拿破崙早年】
拿破崙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島的阿雅克修城,他的家族是一個義大利貴族世家,科西嘉島剛剛被賣給法蘭西共和國後,法王承認其父親為法蘭西共和國貴族。在父親的安排下,拿破崙9歲時就到法蘭西共和國布里埃納軍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被選送到巴黎軍官學校。
拿破崙一開始自認是一個外國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夠讓科西嘉從法蘭西共和國獨立出去。16歲時父親去世,他中途輟學並被授予炮兵少尉頭銜。在隨部隊駐防各地期間,他閱讀了許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讓•雅各•盧梭的思想對他的影響非常大。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動科西嘉獨立,但遭到另一個親英反法的保利集團排擠,最後全家逃往法蘭西共和國。
在1793年7月,拿破崙帶兵攻下了保王黨的堡壘土倫,因此受到雅各賓派的賞識。1794年熱月政變中拿破崙由於和羅伯斯比爾兄弟關系緊密而受到調查,後因拒絕到義大利軍團的步兵部隊服役而被免去准將軍銜。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託成功平定保王黨武裝叛亂,一夜之間榮升為陸軍中將兼巴黎衛戍司令,在軍界和政界中嶄露頭角。
拿破崙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對當時的軍事知識深有研究,善於將各種軍事策略運用於實戰之中,尤其是主張將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作用。1796年3月2日,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3月9日與情人約瑟芬•博阿爾內結婚,之後便匆匆奔赴前線。在義大利,拿破崙統帥的軍隊多次擊退了奧地利帝國與薩丁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聯軍,最後迫使對方簽署了有利於法蘭西共和國的停戰條約。
【拿破崙的崛起】
取得義大利之役的勝利後,拿破崙的威信越來越高,他成為法蘭西共和國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到受威脅,因此任命他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共和國軍司令,派往東方以抑制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外,還帶了175名各行業的學者以及成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中間。」拿破崙本人精通數學,同時還十分喜愛文學和宗教,受啟蒙運動的影響十分大。
然而1798年遠征埃及本身是一個大失敗。拿破崙的艦隊被英國的海軍上將納爾遜完全摧毀,部隊被困在埃及。1799年回國時,400艘的軍艦只剩下2隻小艦,原本侵略印度的計劃受阻,人員損失慘重。
此時歐洲反法聯盟逐漸形成,而法蘭西共和國國內保皇派勢力則漸漸上升。1799年8月,拿破崙最終決定趕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蘭西共和國的拿破崙被當作「救星」來歡迎。11月9日,拿破崙發動了霧月政變並獲得成功,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實際為獨裁者。
拿破崙之後進行了多項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經濟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並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響的《拿破崙法典》 ,是在政變的當天晚上就由拿破崙下令起草的,很多條款拿破崙本人親自參加討論最終確定,基本上採納了法蘭西共和國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較理性的原則。法典在1804年正式實施,即使是在一個多世紀後依然是法蘭西共和國的現行法律。法典對德國、西班牙、瑞士等國的立法起到重要影響。在政變結束後三周拿破崙向人民發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稱:「公民們,大革命已經回到它當初籍以發端的原則。大革命已經結束。」
寶座上的法蘭西共和國人的皇帝拿破崙
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稱拿破崙一世12月2日,他並不是由教皇庇護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將皇冠戴到了頭上,然後還為妻子約瑟芬•博阿爾內加冕為皇後。一年之後,他又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為義大利國王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蘭西共和國和奧地利帝國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蘭西共和國又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帝國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蘭西共和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帝國共和國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是這個舉動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對,拿破崙根本無法平息當地的暴動。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爭端,英軍8月8日登陸蒙得戈灣,8月30日佔領了整個葡萄牙。之後他們在當地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下,逐步將法軍趕出了伊比利亞半島。
正當拿破崙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際,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組成。奧地利帝國在背後偷襲法在德國的領土,拿破崙被迫退出西班牙,率軍東征。奧地利帝國軍隊雖然一開始取得優勢,但是拿破崙很快就轉敗為勝,迫使奧地利帝國簽訂維也納和約,再次割讓土地。次年,拿破崙娶奧地利帝國公主瑪麗•路易莎為妻,法奧結成同盟。
到了1811年末,法俄關系已經開始惡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拒絕繼續與法蘭西共和國合作抗英,最後戰爭爆發。拿破崙率領操12種語言的50萬大軍進入俄羅斯。俄軍採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戰術,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軍歷經博羅金諾戰役(法軍有7萬人陣亡和重傷)後,進入莫斯科。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時在國內又有人策劃了一次失敗的政變,令他不得不趕回法蘭西共和國,最後回到法蘭西共和國的只有1萬人。
戰敗、流放、百日政權與滑鐵盧
1813年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帝國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崙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蘭西共和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蘭西共和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崙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崙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崙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崙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崙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崙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蘭西共和國,重新成為法蘭西共和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共和國共和國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崙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崙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1000人於3月1日回到法蘭西共和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蘭西共和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崙。3月20日拿破崙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
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拿破崙被流放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勒拿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崙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崙死於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愛用的牆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估計是因為環境潮濕而讓珅在環境中滲透出來。
他去世後九年,新的奧爾良王朝在人民的壓力之下將拿破崙的塑像重新豎立在旺多姆圓柱上。1840年,法蘭西共和國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兒子將拿破崙的遺體接回。該年12月15日,拿破崙的靈柩被運回巴黎,在經過凱旋門後安葬到塞納河畔的老殘軍人退休院(即榮譽軍人院)。
③ 求助關於德國民法典的制定方面的英文文資料
英文沒找著,不好意思。不過中文的到有一篇,不知道能不能幫你的忙。
德國民法典的制定背景和經過
在德國歷史上,制定統一民法典的思想產生於1814年。從那時起,至1896年法典公布,德國民法典的制定
歷時近一個世紀。其中僅法典纂寫就用了22年時間(1874—1896)。本文以美國學者Midhael John的研究成果
[1]為基礎,先從政治、經濟、 思想意識等方面概括制定法典的歷史背景,然後分五個階段(1814—1848;18
48—1867;1867—1874;1874—1888;1888—1996)敘述法典的制定經過。
一、德國民法典誕生的歷史背景
(一)十九世紀德國的經濟發展概況
直到19世紀初期,德國才廢除農奴制。在1815年左右,德國1500萬人口中絕大多數是農民,城鎮人口只佔
極少數。德國當時幾乎沒有大規模的製造業,更談不上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
1820年,第一條蒸汽船出現在萊茵河;1836年,第一條鐵路建成(6公里長)。1840年,鐵路長度增加到5
50公里,蒸汽機車也從1837年的423台增加到1846年的1139台。 如同其他迅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一樣,在
德國,伴隨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手工業者大量破產,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出現貧困化。
1870年以後,德國迅速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1871年,德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3.9%,1880年和18
90年,農村人口分別占總人口的58.6%和57.5%,到1900年,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就成為45.6%。[2]相應
地,19世紀80年代以後,不動產的價值相對降低, 而流動資產和工業資產的價值相對升高。
19世紀後期,德國對外貿易也發展迅速。1881年德國貨物出口總額突破30億馬克,次年貨物進口總額也達
到30.98億馬克。到1890年, 德國貨物進口總額突破40億馬克,1898年進口總額突破50億馬克,同時出口總額
也漸增長,1900年達到46.11億馬克。[3]
德國19世紀後半期發生的經濟轉變,被視為近現代史的奇跡之一:在大約30年的時間里,德國經歷了英國
用100 多年才完成的事情——將一個農業占統治地位的落後國家轉變為一個現代高效的工業技術國家。[4]
(二)十九世紀初期和中期的政治形勢:德國走向統一
在1806年以前,德國土地上有大大小小300多個的諸侯國, 它們在「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Heiligen
romischen Reiches deutscherNation)的稱號下鬆散地聯系在一起。1806年,拿破崙將「帝國」取消,[5]重
新劃分了各諸侯國的統治范圍。挫敗拿破崙後, 德意志各諸侯國於1814年9月—1815年6月召開維也納會議(W
iener Kongreβ), 成立了德意志邦聯(Deutscher Bund),[6] 再次劃分了各自的勢力范圍。通過這一次劃
分,普魯士成為除奧地利外最大、最富、人口最多的國家。
從1818年開始,德意志各國開始協商建立關稅同盟,但直到1834年才實現。北德各國都加入關稅同盟;奧
地利由於已自成體系,沒有加入;依附於奧地利的南方三國巴登、薩克森和巴伐利亞基於自身利益考慮,也加
入該同盟。在關稅同盟中,由於奧地利的缺席,普魯士自然成為領導者。
1864年,普魯士與奧地利聯手打退丹麥。普魯士因此獲得通往北海的出海口和周圍的大片土地, 並推動
成立了「北德意志聯邦」(Norddeutscher Bund),通過憲法,開始籌劃統一的立法。
1870年7月,北德聯邦與法國的戰爭爆發。在公眾輿論的要求下,德意志南方三國也對法宣戰。普法戰爭以
北德聯邦的勝利告終,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Deutscher Reich,史稱第二帝國)宣告成立,南方三國
也加入帝國。至此德國的統一完成。北德聯邦的憲法經過修改,成為德意志帝國的憲法。[7] 該憲法為法律的
統一化和法典化提供了法律依據。
(三)十九世紀德國的思潮和黨派
19世紀初期,德國正盛行18世紀的啟蒙主義思想。與法國不同,德國啟蒙思想僅影響到受過良好教育的社
會上層人物。德國的啟蒙思想家接受理性思想,同時保持傳統的宗教信念;思想中缺乏激進成分,認為社會改
革可以通過國家機構(即政府)來實現,而不須推翻現存統治。這一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德國的改革不是自下
而上的,而是自上而下的。
在德國人民反對民族分裂,爭取民主、自由的過程中,出現民族主義、浪漫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思想。民族
主義的主要觀點是:擁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的人們,有權生活在同一的疆界內,採用同樣的價值觀,並且由尊重
民族文化和傳統的同一的統治者領導。德國的情況很特殊,沒有英國那樣統一的人種和自然的疆界,而且,各
地的語言、宗教和文化差異很大。此外,瑞士雖然和德國有同樣的語言和文化,但瑞士不願歸入德國;奧地利
也與德國有同樣的語言和文化,但奧地利長期處於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奧地利是「哈布斯堡帝國」、「奧匈
帝國」的同義語,有很大的獨立性。德國的民族主義是與浪漫主義交織在一起的,可以說,前者是後者在德國
的產物。浪漫主義化的民族主義認為,每一個民族,都可以通過研究歷史,發現自己的歷史使命。事實上,德
國人一直在追億「神聖羅馬帝國」的光榮,並把它看作是更遠大未來的基礎。這一民族主義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但由於困於內憂外患,如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發展,與保守思想的斗爭等問題,民族主義在整個19世紀都強
烈地支配著德國人的思想,並直接作用於民法典的編纂。
民族主義主要影響大城市中受過教育的人口,而在各地,還存在「地方主義」,強調保護其所在地區的利
益。既要強調全國統一的民法原則,又要保護各地的特殊利益;如何協調這二者的關系,是民法典制定過程中
的一個主要爭論和難題。
民族主義者積極參與政治生活,表現為自由主義和政治派別,要求推進國家統一和政治改革。自由主義思
想與德國啟蒙思想相聯系,深受法國民主、自由觀念影響,德意志統治者在19世紀前半期一直通過出版審查、
限制學術自由等方法進行壓制。1830年法國革命期間,自由主義者在德國也舉行了集會、示威等抗議活動。18
48年,自由主義者領導了革命,並取得領導權。他們著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全德統一的憲法,載明現
代社會的基本原則,如個人民主權利、經濟自由、民選議員以及議會控制國家預算等。他們並不要求推翻君主
制,實行充分的民主,實際上是主張漸進(evolutionary)而非革命(revolutionary)。可見總體上,德國的
自由主義思想是在世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影響下,表達德國資產階級政治要求的社會思想。由於德國資本主義
生產關系尚不發達,這種自由主義思想帶有封建性;而由於自由主義思想尚不成熟,尤其是尚不具備執掌國家
政權的能力,對社會問題估計不足,1848年革命並沒有改變德國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
自由主義思想又分為溫和的自由主義和激進自由主義思想兩個派別。後者受社會主義思想影響,主張通過
限制更少的選舉法,宗教與國家政權分離,議會相對於行政機關來說有更多的權力等。後者與19世紀七、八十
年代影響日益擴大的社會主義思想,一直是德國統治者的禍患。民法典起草時,小心謹慎地避免受到這些思想
的影響,但在討論法典草案時仍然考慮了一些社會主義者對草案的批評意見。
溫和的自由主義,或稱右翼自由主義,自稱為民族自由主義,19世紀後半期以國會為主要陣地,在國家政
治生活中發揮較大影響,對於推動民法典的編纂也起了積極作用。
在德國占統治地位的是保守主義思想。保守主義者贊成地方主義基於民族主義,熱愛農業基於工業,主張
團體責任而反對個人自由。保守主義者還主張以世襲、地位為基礎決定政治權力的分配,而反對民選和議會制
。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在許多方面有所變化,如有一個鼓勵經濟自由的政府,有一部統一的憲法,根據
該憲法,國會的下議院(Reichstag,又譯「德意志帝國國會」)實行普選等。新形勢之下, 保守主義者分成
兩派,其一是德國保守黨派,另一派是自由保守黨派。後者積極支持國家工業化和民族統一。保守主義派別的
主要社會基礎是地主和農民,以及少部分城市居民。隨著德國的工業化,鄉村人口的減少,保守主義派別的支
持率顯著下降。
二、制定經過
(二)1814—1848
1814 年, 德國洋溢著反法戰爭激發的愛國熱情。 海德堡(Heidelberg )的法學教授安東·弗里德
里希·尤斯圖斯·蒂鮑(AntonFriedrich Justus Thibaut)發表了一篇文章《論統一德意志民法典的必要性》
( Ueber die Notwendigkeit eines allgemeinen bü-rgerlichen Rechts für Deutschland),呼籲
以「自然正義」、「理性」[8]為指導思想,制定一部清楚、詳盡,統一的法典, 以促進工商業和法律的發展
,進而促進國家的統一。該文引起強烈反響,而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薩維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
)卻寫了一篇反對文章:《論當代立法和法理學的使命》(Von Beruf unserer Zeitf-ür Gesetzgebung und
Rechtswissenschaft),提出, 現在的德國不具備制定法典的能力,不可能產生有價值的法典;分析最近普
魯士、法國和奧地利的法典(應指1794年的《普魯士地方普通法典》、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1811年的《
奧地利普通民法典》[9]), 都是失敗的作品,因為它們的作者尚未具備充分的立法理論;法律與語言、文化
不可分,都是民族內在的情感的反映,民族精神的反映;法律與人民的性格和特質間存在有機的聯系,這一點
如同語言。薩維尼關於法律本質和來源的思想影響了德國整整下一代的法學家,而後者如伯恩哈德·馮·溫德
沙伊德(Bernhard von Windscheid)等人, 正是德國民法典的起草人。
薩維尼的思想在當時受到保守主義政治家們的歡迎,成為回擊民族主義的自由主義者要求改革的最好武器
。薩維尼本人反對法國革命,主張德意志民族有其特有的發展道路。但薩維尼與蒂鮑的思想在許多方面是一致
的,都主張以法律來保護安全,維護和平;都認識到德國的巨大地區差異性;意識到官僚專政和自由主義的議
會制兩者都具有危險性;都同意法典化在德國不是創造新的法律,法典的編纂應由法學家來進行而不是委派給
政治團體; 主張民事法律的非政治性( unpolitical nature);都不同意地方主義,主張國家統一。 兩人
的分歧僅在於對上述幾方面的強調程度各不相同。
薩維尼在柏林大學講授羅馬法的歷史,宣傳其哲學思想和法學研究方法;蒂鮑則在海德堡大學講授羅馬法
的淵源,宣傳其邏輯的抽象方法。二者各有其追隨者,由此形成歷史法學派和法典編纂派的論戰。兩派的分歧
表面上是當前是否適於制定法典,實則是如何制定法典的問題。在德國尚未統一的政治環境下,這一問題又表
現為如何統一地方差異性。蒂鮑傾向於使用羅馬法的抽象方法,而薩維尼則提出,抽象對象並非自然存在,而
須從歷史尋找。薩維尼不是完全反對使用羅馬法的抽象方法,他強調的是不能以羅馬法、法國法或其他外國法
代替德國本土的法律。薩維尼的觀點最後佔了上風,並獲得統治者的支持。1842年至1848年,薩維尼本人即任
職普魯士司法大臣(preuβischer Justizminist-er)。[10]
19世紀40年代以後,薩維尼的觀點就佔了絕對優勢。這時,從歷史法學派中又分出羅馬法學派和德國法學
派兩個派別。這兩個派別的分立,主要緣於薩維尼法學觀點中的一個矛盾:通過對羅馬法的詳細研究來發現德
國傳統法律。羅馬法學派致力於研究古代羅馬法,尤其看重《學說匯纂》部分,又被稱為「潘德克頓學派」(
《學說匯纂》的德文譯名為「潘德克頓」);德國法學派則努力從德意志接受羅馬法以前的日耳曼法中探尋民
族精神,又被稱為「日耳曼法學派」。對此分立,薩維尼反復強調,羅馬法學派和德國法學派的觀點是互相補
充而非互不相容的。後來法典的編纂正證實了薩維尼的說法。
1814—1848年,可以概括為法典思想的產生和理論醞釀時期。
(二)1848—1867
1848年以後,法典編纂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19世紀40年代,德意志許多邦都成功地將其法律法典化。這
引起自由主義者的憂慮。因為各小邦制定法典對統一法律是一個障礙。
40年代中期以後,民族主義運動更加高漲,法典化的思想隨之而從其南方各邦的根據地傳遍北德各地。
1848年,人們對於法典化的態度出現根本性的轉變。1849年,由自由主義者一度掌權起草的憲法——後來
流產——第64條規定了民法典的制定,但對於如何制定未詳細規定。1848年革命,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蒂
鮑主張制定一部簡單的、大眾化的法典,只是一個美麗的夢而已,德國法學的希望在於歷史法學派。另一方面
人們還認識到,所有的立法都是個人意志而產生的武斷的作品,世代相傳的習慣法在一定意義上起點比較高。
自由主義者開始接受薩維尼的觀點,同時摒棄了他關於立法的消極觀點。這樣,歷史法學與保守主義思想之間
的聯系打破了。
19世紀50年代以後,有必要統一法律,漸成為大多數人的信念。當然,如何達到統一,哪些部分的法律最
適合於統一等問題仍有待解決。保守派反對法典的思想也有變化,如溫和的保守主義者,薩維尼的學生莫里茨
·奧古斯特·馮·貝特曼—霍爾維希(M ōritz August vonBethmann—Hollwig)撰文指出: 「盡管薩維
尼關於民族精神的觀點應當接受,他對立法價值的否定觀點卻不應接受。」保守主義派別中有人指出,法典化
有助於克服各邦單獨立法的危險(這曾是自由主義者的觀點);還有人指出,法典化有助於加強邦聯的力量,
以反對「革命的」民族主義。在1848年前,邦聯以不參與任何可能推動民族主義運動的行動著稱,1847年通過
的《統一匯票法》雖未有大的改觀,卻是一個轉變的標志。1848年後,南方三邦都認識到法律改革與加強邦聯
之間的密切聯系。1851年後,巴伐利亞、薩克森和符騰堡相繼開始說服邦聯的部長委員會制定商法典和統一計
量法等。《德國商法典》最後於1861年通過。
1859年11月3日,邦聯召集會議, 各邦就建立最高法院和制定刑事、民事法律問題達成一致意見。但普魯
士對法典化的實際態度是否定的。由於不能公開地反對,普魯士提出,按照邦聯的憲法,邦聯無權制定有關法
典。邦聯開始討論普魯士的反對是否構成多數,終於在1862 年2月,建立了民事程序法制定委員會和債務關系
法制定委員會。普魯士拒絕參加這些委員會。
但是,在政治紛爭以外,到19世紀50年代末,法律統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已達成共識。各種推進法律統一
的組織紛紛出現。最有影響的是1860年成立的德意志律師協會(German lawyers congress), 其成立宣言稱
,該協會的目標就在於「推進民事、刑事和訴訟法律的統一」。
縱觀1848—1867年(這一年北德聯邦成立)德國社會對於法典態度的變化,可以發現,除了理論上對薩維
尼觀點的廣泛接受和重新解釋,以及德意志民族在政治上逐漸走向統一等因素,經濟的發展也是重要的原因。
事實上,正如柏林法律協會1860年3月召開的一次會議上, 主要的發言人霍爾岑多夫(Holtzendorff)所指出
的,法律統一的共識來自於經濟生活的物質利益(the material interests of economic life),遠勝於來
自於共同的法律意識:正是由於對「物質利益」的考慮,保守派的政治家們逐漸認識到法律統一與政治實力的
聯系。
這一時期對於法典態度的變化,是法典編纂的前提。同時,在這一時期各邦都積極地制定邦法, 使得
德國民法典不再是法典化(codification)的產物,而是「統一」的(unification)結果, 這是德國民法典
制定過程中頗具特色的地方。
(三)1867—1874
1867年北德聯邦建立後,普魯士與南方三邦對法典化態度發生相反的變化。關於憲法根據、理論依據等問
題, 兩方進行了數年的爭論。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國,南方三邦已失去與普魯士抗衡和討價還價的實力,於是
雙方進行了妥協。
1866年以前,普魯士以沒有憲法根據為由,反對邦聯統一法典;北德聯邦成立後,尤其是1871年德意志第
二帝國建立後,普魯士又極力推進法典化;而這時南方三邦巴伐利亞、薩克森和符騰堡由於擔心普魯士過於強
大而損害它們的利益,反而對法典化持反對態度,也以憲法為根據,反對法典化。
北德聯邦1869年憲法規定,聯邦政府的立法許可權於債法、刑法、商法、匯票法和訴訟法。1869、1871、18
72、1873年,都有人提議將法院組織法和債法以外的民法部分都包括進去。這就是拉斯克爾—米克爾(Lasker
-Miquel)提議。這一提議最初當然地遭到南方三邦的反對。 南方三邦提出,憲法是各邦訂立的合同,任何修
訂都須合同各方重新協商而達到所有州的同意。而提議人之一米克爾(Miquel)認為,1871年帝國憲法對聯邦
憲法有所修改,已賦與北德聯邦在有關州的事務上有完全獨立於各州的權力。
在國會中民族自由黨佔主導地位, 提出「從統一到自由(fromunity to freedom)」的口號,認為法
律統一會極大地增強國力,對於國家和個體自由均有益處。保守主義者則利用薩維尼的理論,強調德國法律發
展中的地方差異性,攻擊民族自由黨破壞各邦的自由、權利。米克爾反駁說,薩維尼並非反對法典化和法律統
一。薩維尼的學生伯恩哈德·馮·溫德沙伊德認為,對於立法的觀念應該改變,因為,在歷史發展中,面臨不
同的因素應該有不同的觀念,這正是歷史法學的觀點。薩維尼的另一位學生貝特曼—霍爾維希(Bethmann-Hol
lwig)提出,薩維尼反對蒂鮑,並不表示他反對法律統一的理想,法典化是不可避免的。公眾普遍認為,歷史
法學派的創始人在法律起源方面的理論是正確的,但低估了主觀因素(subjective factors),即立法者的作
用;薩維尼認為法律來自於人民,但現在,人民(Volk)是被用來指德國人,而不是其他,如巴伐利亞人。正
如萊溫·戈爾德施米特(Levin Goldschmi-dt)1872年寫道:「在當前形勢下, 尤其是為了支持個別州的立
法、反對統一的德國法,而使用薩維尼的語句,將是對它的誤用。」重新評價薩維尼思想開始了,薩維尼甚至
被認為是主張制定民族統一法典的先驅。到此為止,他的理論不是被保守派獨享或與自由派共享,保守派再也
不能將其作為根據而引用了。
1872年,拉斯克爾-米克爾的提議被提交討論時, 有關法院組織法的內容略去了。這是向自由帝國黨作出
的妥協,也是向其他保守派別及南方三邦作出的妥協。自由帝國黨是一個小黨派,成員都是有影響的人物,所
謂「部長和未來的部長們」。這一妥協有利於打破南方三邦的聯盟。
擁護法典化的一方在理論上大獲全勝,同時,1871年後普魯士的實力大為增強,此外,拉斯克爾-米克爾提
議又作了妥協, 南方三邦似乎再也不能固執地反對法典化了。1873年12月,帝國國會[11]終於通過了拉斯克爾
-米克爾提議, 對帝國憲法有關帝國立法權的條款作了修改,統一民法典於是有了憲法依據。
在這一時期,除了討論如何恰當保護各邦利益的問題之外,如何防止立法過程中引進激進、 自由的改革,
即所謂「現代觀點」(modernidea),也是人們考慮的內容。正是基於這一考慮,南方三邦對於婚姻、家庭、
繼承等方面的法律統一非常敏感、謹慎。
(四)1874—1888
1873年12月拉斯克爾-米克爾提議通過,從此開始了法典制定的新時期。從1874年開始,到1896年法典通
過,這22年的時間是民法典纂寫、修改和定稿一共用去的時間。其中,1874—1888年期間的纂寫過程決定了德
國民法典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拉斯克爾-米克爾提議通過時,人們對於如何制定民法典實際上毫無概念。此前,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很
少。普魯士雖曾提出過討論建議,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而只使南方數邦產生雙重的害怕:一則怕普魯士擴
張主義(prussianization);二則怕「現代觀點(modern idea)」。
在1873年12月底,自由主義的國家報(National-Zeitung)發表了一篇匿名的文章,說如果民法典不委託
於一個人起草,將不會成功,因為任何指定的委員會都不可避免地要成為地方主義的俘虜。文章還稱贊了普魯
士的立法。南方數邦懷疑文章獲普魯士政府授意,十分緊張,開始強烈要求法典起草人中要有他們利益的代表
。
1874年2月,聯邦議會指定了一個五人的委員會, 為民法典的起草擬訂綱要。該委員會於同年4月19日向國
會提交報告。 報告認為:「只有未來的民法典堅持已獲驗證的普通法法律制度和德國現存的大陸法法律制度原
則,它才能夠反映德國人民的正當願望,代表所有各州的利益,遵照法學和法律實踐的要求。」委員會認為立
法的第一考慮是需求,其次才是法律學邏輯。考慮現實需求時,應當聯系現存法律和地方特殊情況。考慮地方
特殊情況,主要是應尊重南方數邦保護地方利益的努力,尤其是在婚姻財產制度方面。委員會甚至考慮採取二
、三種不同的制度。委員會堅持,法典原則上應涵蓋民法的所有領域,但也應允許有例外,如商業和礦業法律
應當全國統一,但它們性質特殊,不適於包括在民法典中;另外,帶有封建痕跡的法律、如遺產取得、地租、
家庭財產繼承等,應留給各州自行規定,此外,委員會認為,有的法律跨越公、私法,不適合規定在民法典中
。
委員會報告有以下主要特徵:(1)對法典的具體內容未作規定,不束縛立法者。(2)注重現存法律和尊
重地方利益。 符騰堡代表屈貝爾(kübel)的觀點很有代表性:法典化不應是創造新法律,而應以目前法學所
要求的方式,將現存法律組織起來。(3 )認為法典化的進程主要是形式化和技術化,其任務是解決德國法律
發展中地區多樣性與系統化的需要之間的矛盾;認為德國普通法構成委員會工作的基礎。
委員會報告受到普遍稱道,但是部分內容仍須修改。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利伯(Friedrich Augu
st von Liebe)認為,法典不應滿足於編輯,而應當是一件理性化的、系統性的、甚至是藝術性的作品。委員
會報告中貫穿的思想和利伯等人的意見都為德國民法典所吸收。
德國民法典的正式編纂開始於1874年7月。聯邦議會任命了11 人的起草委員會。 [ 12] 委員會主席海因里
希·馮·帕佩(Heinrich von Pape)成功地指定了五個主要的編纂者。 他指定編纂者的出發點是:帝國各主
要法律體系應當平衡。他承認,羅馬法化的德意志普通法應當成為統一法典的基礎;但同時認為,這些普通法
已在各州的立法中不斷地受到修正。所以,有必要指定南方三邦符騰堡、薩克森和巴伐利亞的法律專家。對於
普魯士,他認為該法律專家不僅應熟知普魯士法,而且應懂得普魯士在1866年新獲取省份的法律體系。最後他
指定阿爾伯特·葛普哈爾德(Albert Gebhard)作為巴登的代表,以正確地收集和表述法國法。
委員會的工作頗具特色。1881年以前的七年中,委員會成員很少會面,而各自忙於收集德國各地的法律材
料。成員間交流很少,每年僅有一次秋季年會,用以擬訂立法原則,解決法學理論沖突。這樣,編纂者在纂寫
法律時思想非常自由,不易受他人影響。1881年10月,委員會開始討論。在討論階段,溫德沙伊德起著主導作
用。人們認為,德國民法典這一委員會作品的極端抽象性和幾乎不能被人理解的表達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要
由他負責。
委員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處理體系化與保存各地歷史差異性之間的關系。當時流行一種觀點,認為
民法的某些部分不適合列入法典,尤其是土地法(又尤其是抵押部分)、家庭法和繼承法,因為地區差異性過
大。地區差異性與體系化的矛盾仍來自於薩維尼理論中關於「法律的確定性」的矛盾:人們的法律意識與立法
者關於真正法律來源的認識和選擇之間,往往存在差異;在當時德國立法中,這一差異尤甚。如何解決這一矛
盾,使制定的法律具備合理的確定性?當時對此問題的解釋是:德國的政治需要,促使人民產生對民法典的需
求;後者又授予立法者編纂法律的權力。由此,人們的法律意識與立法者的編纂是一致的。如帕佩在致俾斯麥
(Otto Fürst von Bismarck)的信中寫道:如果民法法典化不僅是一個系統化地編輯現存法律規范的問題,
那麼,法律中的許多實質性的變化就不應迴避。此外,有必要解決現存法律中的矛盾,在爭議的事項上作出決
定,以及填補空缺。最後,新出現的法律需求和法律實踐中的新發展也不應忽視。帕佩的這一觀點,與溫德沙
伊德和普朗克(Planck)是一致的,都傾向於使用高度抽象的「概念法學」(conceptual jurisprudence)的
技巧,通過邏輯抽象的方法,從有限的法律規范中創造出法律的確定性。
概念法學的主要特點有:
1.私法自治 在德國民法典中,私法自治主要包括以下三項原則:第一,所有權絕對原則。19世紀70年代
、80年代開始對此進行限制,但該限制僅作為例外,而不屬於原則的一部分內容。第二,遺囑自由原則。認為
繼承法的基礎是「人類意志的獨立性」,因而遺囑自由應優先於法定繼承。第三,合同自由原則。這一原則有
許多資格要求和限制規定,因為在合同領域,個人自由的濫用對社會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與此相應的還有過
失責任原則——以無過失責任為補充。
2.公私法劃分分明 私法自治原則
④ 丟失的寵物傷人是否應當賠償
法律分析:丟失的寵物傷人的,寵物的原主人一般是應當賠償的。根據民法典的規定,遺棄、逃逸的動物在遺棄、逃逸期間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動物原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條 禁止飼養的烈性犬等危險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二百四十八條 動物園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園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盡到管理職責的,不承擔侵權責任。
⑤ 簡述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商法與經濟法分屬於不同的法律學科。簡單地說,商法調整的是各商主體之間的關內系,經濟法則調整國家容與經濟主體這兩個主體之間的關系。二者側重點不同。而且商法屬於私法,是用來維護主體的私權的,關注平等主體的利益關系;經濟法則更大一部分屬於公法。
⑥ 法國的起源
法國起源於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分裂後的西法蘭克王國就是日後的法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日耳曼人罷黜,西羅馬帝國滅亡,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今日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地被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所佔領,他們建立了法蘭克王國。
公元800年國王查理曼在羅馬被封為皇帝,法蘭克王國成為法蘭克帝國,也就是查理曼帝國。843年帝國分裂為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
此三國成為未來的法蘭西王國、義大利諸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也就成為今日法國、義大利和德國的領土的雛形。
(6)北海民法典擴展閱讀:
法國,是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其歷史源遠流長,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其後法國經過了卡佩王朝,瓦盧瓦王朝,波旁王朝,其中後兩個王朝與卡佩王朝有血緣關系。其中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國力達到了頂峰,路易十四也被稱為太陽王。
卡佩王朝(987~1328)Capetian Dynasty雨果·卡佩在西法蘭克王國國王路易五世去世後被選為西法蘭克國王,開創了法國的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的歷代國王通過擴大和鞏固王權,為法蘭西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⑦ 醫生因疫情取消度假,北海市一民宿拒不退費,商家此舉是否違規
一名醫生因為疫情取消度假 民宿拒不退費,商家的此舉動是否違規呢?現在有一個熱點新聞,就是因為醫生。因為疫情需要參加抗擊疫情的一些活動。奔赴前線,從而取消了自己的度假行為。這名醫生想要將自己的民宿退費,而北海市一民宿商家拒不退費。商家這種舉動,到底有沒有法律規定呢?商家,這么做到底是不是違規行為呢?我們可以一塊兒來分析一下。
⑧ 廣西20歲美女租客房屋堆滿垃圾淡定睡覺,房東該怎麼做
一、房東該怎麼做
我看到這篇報道,我都驚呆了,還有這么懶一位女生,我要是房東我就報警,讓她清理房屋,把房屋恢復原貌,然後賠償房屋損失費,最後把她轟出去,再告訴房產中介,這個女生租房情況,讓她不能在禍害其他房東了。
二、事件回顧
9月30日,廣西北海,20多歲女租客,租房半年,還有兩天到期。房東委託的託管收房交接時,打開了門之後嚇傻了。屋子裡全是垃圾,站腳的地方都沒有。託管稱租客20多歲,身高一米七,穿著打扮時尚。收房前女子還住在堆滿垃圾的房間內,敲門時還在睡覺。
三、民法典關於出租屋內設施損壞由誰來賠償問題
⑨ 關於拿破倫
拿破崙一世(1769~1821)
NapoléonⅠ
法國政治家,軍事家。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1799~1804),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4~1814,1815)。即拿破崙·波拿巴。1769年8月15日生於科西嘉島,1821年5月5日卒於大西洋聖赫勒拿島。父親C.M.波拿巴是律師。
法國大革命時期 1778年年底到法國歐坦中學就學,次年5月轉入布列訥軍事學校。1784年10月,進巴黎軍事學校,專攻炮兵學。1785 年9月畢業任炮兵少尉,在法國南部炮兵團服務。1788年隨團開赴歐克索訥城。在學校和服役期間,熟讀啟蒙學者伏爾泰、J.-J.盧梭等人的著作,並與當時著名學者G.-T.-F.de雷納爾有通信往來。法國大革命爆發後,1789年9月~1793年6月,3 次回科西嘉,開展支持法國革命的運動。1793 年8月底發表《博蓋爾晚餐》一文,宣稱支持雅各賓政府。1793年9月晉升少校,出任土倫炮兵副指揮。在戰役中,擊敗英軍,將英軍趕出土倫,備受M.-F.-M.-I.de羅伯斯比爾贊賞。雅各賓政府破格授予他准將軍銜。1794年2月被任命為義大利軍團炮兵指揮。 1794年熱月政變後羅伯斯比爾倒台,拿破崙·波拿巴被視為羅伯斯比爾的黨羽,於8月9日被捕。8月20日獲釋,退職賦閑。1795年葡月 13日(10月5日)在鎮壓王黨暴亂中贏得聲譽,10月16日擢升少將。26日擔任內防軍司令兼巴黎衛戍司令。1796年3月2日,督政府任命他為義大利軍團司令,3月11日,開赴前線。以裝備低劣的3萬軍隊戰勝了實力強大的奧地利 、撒丁聯軍,1797年進軍維也納,迫使奧地利簽訂《坎波福爾米奧和約》,粉碎了第一次反法聯盟。1798年春,督政府批准他的遠征埃及計劃,委任他為東方軍團司令。同年5月19日,拿破崙·波拿巴遠征艦隊由土倫出發,7月1日在埃及亞歷山大港登陸,控制了埃及。8月1日在尼羅河戰役中他的艦隊被英國納爾遜艦隊殲滅,征服敘利亞的企圖也遭到失敗。1799年10月16日拿破崙·波拿巴返回巴黎。在多數督政官的支持下,依靠資產階級和部分軍隊的力量,於1799年11月9~10日發動霧月政變。12月頒布共和八年憲法。1799年12月~1804年5月建立執政府統治,自任第一執政,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為終身執政。1804 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皇帝,稱拿破崙一世。
法蘭西帝國時期 拿破崙一世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以他為主席的參政院,取消選舉產生的地方自治制度。郡守、縣長和市長均由中央政府任命 , 國民議會機關的權力被削弱,保民院、立法院和元老院均無權獨立決定國家立法。1802年他同羅馬教皇簽訂政教協議,確立宗教和平。1804年頒布民法典,1807年頒布商法典,1810年頒布刑法典,建立資產階級法律規范。1800 年創辦法蘭西銀行 ,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同時加強報刊審查制度。對雅各賓派的激進要求,城市平民和工人的風潮以及王黨分子的叛亂活動一概加以鎮壓。他越來越傾向於同封建舊勢力妥協,允許逃亡貴族回國,發還尚未出售的地產。分封新貴族,變相恢復世襲產業,建立一整套朝臣制度與宮廷儀式。
拿破崙一世執政後向英國和奧地利發出和平呼籲,遭到拒絕,便進行了馬倫戈(1800)、奧斯特利茨(1805)、耶拿-奧爾施泰特(1806)、弗里德蘭(1807)等戰役並取得重大勝利,粉碎了第二、三、四次反法聯盟,確立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他的軍隊佔領了從漢堡到柯尼斯堡的歐洲北部沿岸地區。拿破崙一世權力達到高峰。
無限的權力和征服整個歐洲的野心促使他作出一系列狂妄的決策:1806年11月20日頒布大陸封鎖令,對英國實行全面封鎖;1807年11月佔領葡萄牙,引起1808~1814年的反抗拿破崙一世的西班牙戰爭。為了制服俄國,1812 年6月悍然進軍俄國,9月初兵臨莫斯科。1周後,俄軍總司令M.I.庫圖佐夫棄城而走,實行焦土政策,由於嚴冬早至,拿破崙一世幾乎全軍覆沒。12月18日,拿破崙一世先於大軍匆匆返國。侵俄戰爭的失敗促使形成新的歐洲反法聯盟。1813年10月15~18日萊比錫會戰後,戰場轉移到法國本土。1814年3月31日聯軍攻陷巴黎,4月6日,拿破崙一世退位,被放逐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仍保留皇帝稱號。
1815年3月1日,拿破崙一世帶領一隊衛士冒險渡海,3月20日在法國本土登陸,沿途兵不血刃,順利抵達巴黎,再次登上皇位,開始百日統治 (1815年3月20日~6月22日)。與英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組成的第七次反法聯軍作戰,1815年6月18日在滑鐵盧戰敗。6月22日拿破崙一世第二次退位,被囚禁在大西洋聖赫勒拿島,1821年5月5日在該島病逝。1840年12月,拿破崙一世遺骨運回巴黎,1861年4月拿破崙一世靈柩被安置在巴黎殘老軍人院的圓頂大堂。
拿破崙一世留下大量口述的回憶錄。有《拿破崙一世書信集》和多種聖赫勒拿回憶錄版本等傳世。
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國拿破崙一世統治時期的君主專制國家。1804年11月6日,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宣布拿破崙·波拿巴為法蘭西人皇帝,法國為法蘭西帝國,歷史上稱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
1804年12月2日法西第一帝國登基皇帝——拿破崙一世
在執政府(1799~1804)的基礎上,拿破崙一世進一步加強中央政府和他個人的權力,建立新的貴族等級,封親王4個,公爵30個,伯爵388個,男爵1090個,榮譽軍團騎士數千名。1811年法蘭西帝國面積達75萬平方千米,人口約4400萬,全國劃分為130個郡,包括荷蘭9個郡 ,北海沿岸德意志各邦9個郡,東南瓦萊、皮埃蒙特、熱那亞、帕爾馬、托斯卡納和教皇屬地10個郡。此外,拿破崙一世及其家庭還統治和控制了義大利王國、萊茵邦聯、威斯特伐利亞王國、那不勒斯王國、西班牙王國、華沙大公國等。在帝國范圍內拿破崙一世力圖統一關稅,統一法制。帝國的無限制擴張導致英、俄、普、奧等國組成第六次反法聯盟。1814年3月31日聯盟軍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崙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1815年 3月20日,拿破崙從厄爾巴島返回巴黎復位,史稱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崙一世在滑鐵盧被第七次反法聯軍擊潰。6 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第一帝國覆滅。
法國控制下的國家
法國皇帝和法蘭西帝國殖民地領主:拿破崙一世
法國皇後:約瑟芬(1804——1809)與皇帝離婚之後仍保有皇後稱號
瑪麗·路易絲(1810——1815)奧地利皇帝的長公主
荷蘭國王:路易·波拿巴(拿破崙的弟弟)
荷蘭王後:奧爾唐娜·德·博阿爾內(約瑟芬皇後和她前夫所生的女兒)
西班牙國王:約瑟夫·波拿巴(拿破崙長兄)
義大利國王:拿破崙·波拿巴
義大利副國王:歐仁·德·博阿爾內(約瑟芬和她前夫所生的兒子)
威斯特法利亞國王:熱羅姆·波拿巴(拿破崙最小的弟弟)
托斯卡納總督:埃利娜·波拿巴(拿破崙的大妹妹)
那不勒斯國王:繆拉(拿破崙的元帥)
那布勒斯王後:卡羅萊娜·波拿巴(拿破崙最小的妹妹)
瑞典國王:貝爾納多特(拿破崙的元帥)
瑞典王後:歐仁妮·德西蕾(曾為拿破崙的未婚妻)
曾和法國訂立和約的國家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三世
奧地利皇帝:弗蘭茨二世(拿破崙的岳父)
俄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