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刑法
① 夏朝都有什麼刑罰
「夏刑」是從皋陶之刑發展而來,主要有五刑和孥戮。五刑包括:殺,即處死;宮,毀掉生殖功能;臏,截去膝蓋骨;劓,割掉鼻子;墨,將面部刺黑。戮為殺死,孥為子女。孥戮即將犯罪者與其子女一起處死,是後世「族誅」的開端。
② 夏商時期刑法的原則主要有哪些
夏朝初步確立了奴隸制五刑:墨、劓、剕、宮、大辟
商朝以刑罰嚴酷著稱,除五刑外還規定了醢、脯、焚、剖心、刳、剔等刑殺手段。
③ 夏朝的軍隊和刑法分別是什麼
夏朝軍隊:《左傳.哀公元年》記伍子胥之言說:夏少康逃亡時「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內.這里將容田、眾並提,並將之與軍事概念「旅」相聯系,反映了夏代實行的是臨時徵召的民戰,兵民合一.夏朝的軍隊裝備有用銅製作的兵器以及鎧甲,受夏王直接指揮.
夏朝刑法:據對《尚書∷洪範》的研究,可以確定為死、墨、劓、臏、宮和幽閉6種,其中宮與幽閉是根據適用對象性別不同而方法有別,實為一類.可見從夏朝起,中國已建立了一套以肉刑、死刑為中心的刑罰體系,即五刑制度.這套刑法制度基本上為殷、周兩代襲用,並對後世的刑法制度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夏朝還修築了監獄,稱「夏台」或「鉤台」.
④ 商夏朝刑法哪個更早
夏朝的刑罰:主要有五刑和孥戮.五刑包括:
殺,即處死;
宮,毀壞生殖功能;
臏,割去膝蓋骨;
劓YI,割去鼻子;
墨,將面部刺黑.
戮為殺死,弩為子女,孥戮即將犯罪者與其子女一起殺死,是後世「族誅」的開端.
商朝
1,死刑,其刑法方式多樣,極其殘酷.除斬和戮(以刀砍死屍)外,還包括:
醢HAI,即處死後剁為為肉醬;
脯,指處死後製成肉乾;
炮烙,將油塗在銅格上,下用炭火燒熱,令犯罪者在銅格上行走,掉進炭火中燒死.
劓殄TIAN,即滅絕全族,不留後代.
2,肉刑
即割裂體膚的刑罰.除文獻資料外,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明確的肉刑記載.可見商朝繼承並發展了夏朝的宮、刖YUE(夏朝為臏)、劓、黥QING(夏朝為墨)等刑罰,同時還有斷手之刑罰.
周,在商朝的基礎上,還設置了流刑、贖刑、鞭刑、徒刑等
1.死刑,西周統稱「大辟」,按其適用對象,分為兩類:一是對有罪的貴族或官員,用「磐」刑(將其縊死),並在隱蔽處施行.二是對於其他犯罪者,處以斬(砍頭或腰斬)、轅(用幾輛馬車將身體撕裂)、磔(凌遲)、棄市(將屍體置於街市中展示)、焚(用火燒死)等刑,同時在市中行刑.
⑤ 夏代刑法特點
夏朝奴隸主已開始利用"天命"、"天罰"的神權法思想對奴隸進行欺騙,給夏王的統治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
死刑(統稱大辟,主要有誅、殺、戮、孥戮等):孥戮是指將罪犯本人及其子一同殺死,類似以後朝代的族誅。也有人認為應解釋為:或將罪犯罰做奴隸,或將罪犯殺死。 [2]
3.肉刑(墨、劓、臏、宮):墨:在罪犯的臉上刺字,然後塗上墨色。劓:割去罪犯的鼻子。臏:去掉犯人的膝蓋骨;宮:破壞犯人的生殖器官。
4.流刑:將犯人流放到邊遠的地方,最初是作為寬恕同族人所犯五刑之罪的,但是後來就不僅用作此了。
5.贖刑:允許罪犯用銅等貴金屬來贖罪。不同於「罰」。夏朝的贖刑制度非常發達,在西周制定贖刑制度時還參照了夏朝的制度。
⑥ 中國夏朝和商朝的嚴酷刑法有 . . . 。
以殘害人體為主的五刑(墨、劓、刖、宮、大辟)在商朝已較為通行,但處刑的手段尚未規范化,因而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且有許多刑罰在五刑之外。死刑有活埋、沉水、火焚等形式。此外,文獻記載商朝還有孥戮、劓殄以及炮烙、剖心、醢、脯等酷刑。總之,商朝沒有一套嚴格的刑罰制度.
⑦ 夏朝的五刑是什麼意思
所謂「五刑」是指中國早期社會五種常用刑罰,即墨刑、劓刑、剕刑、宮刑、大辟五種刑罰。這五種刑罰由輕到重,構成了中國早期法律中完備的刑罰體系。
1、墨刑
又稱黥刑,是在犯罪人面部或額頭刺字,再染上墨色,作為受刑人的標志。這種墨刑既是刻人肌膚的身體刑,又是一種使受刑人蒙受恥辱、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
2、鼻刑
是割去受刑人鼻子的刑罰。鼻子是人體重要器官,與人的尊嚴關系更切,因此劓刑較墨刑為重。劓刑也帶有恥辱刑的性質。
3、剕刑
有時也寫作刖刑,是指砍去受刑人手或足的重刑。砍足稱為剕,砍手稱為刖。另外,與砍手砍足相類似的還有砍去膝蓋骨的臏刑。砍去受刑人手足是各古代民族經常使用的方法。
4、宮刑:是破壞受刑人生殖器官的殘酷刑罰。對男性為去勢,對女性為幽閉。宮刑極為殘酷,一般適用於較重的犯罪。
5、大辟
是死刑的統稱。在夏、商、周三代,死刑尚不規范,方法多種多樣,而且極端殘酷。特別是在商代末期的紂王時,除常見的斬、戮等死刑方法外,還出現了炮烙、醢、脯等酷刑。
(7)夏朝刑法擴展閱讀:
夏王朝穩定之後,為於調整社會關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斷擴充的。其基本內容是以制裁違法犯罪行為的刑事法律性質的習慣法為主,制定了《禹刑》,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正規法典。
據記載《左傳·昭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隸制刑法的總稱,其具體內容已無從查證。據後人追述,夏朝已經有"五刑",共三千條。
並有一些罪名及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則。可見夏朝法律數量應較多,規定應該比較細密,夏朝法制應初具規模。
⑧ 夏朝時定了刑法 對嗎
⑨ 夏朝制定了哪些刑法
到夏王朝建立之後,為了進一步加強鎮壓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就在以往的基礎上制定了《禹刑》,這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奴隸製法典。
禹刑是夏朝法律規范的總稱,但是並非由禹所作,大概事啟以後制定的,可能是為追念其先祖而名為「禹刑」。禹刑是因有「亂政」而作,語出《左傳·昭公六年》:「夏有亂政,而作禹刑。」所 謂亂政實際上是指奴隸暴動和反抗斗爭,奴隸主階級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而制定的。這種亂政在禹時是不大可能出現的。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從考證,漢代以後的典籍說夏朝的刑條很多,東漢鄭玄說:「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經有了「五刑」。
一、關於《禹刑》的由來
《禹刑》僅見於《左傳》昭公六年。晉國的叔向在抨擊鄭國子產「鑄刑書」時提到:「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一般認為,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稱,是後人為紀念夏的 先祖禹而命名的 ,是後人追述的。所謂亂政實際上是指奴隸暴動和反抗斗爭,奴隸主階級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而制定的。這種亂政在禹時是不大可能出現的。
二、《禹刑》的性質、內容
一般認為,《禹刑》的性質相當於現代的刑法典;《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法考訂。但文獻中又有零星的記載。
《左傳》昭公十四年記載「昏、墨、賊、殺」。這是晉國叔向在答復韓宣子有關邢侯與雍子「爭田」一案處理情況時,所徵引的法律條文。
語出:「《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請從之。」
叔向認為,晉國《刑書》中「昏、墨、賊、殺」的規定最早是皋陶所至,後來夏代的法律沿襲。據叔向解釋,「昏」:自己做個壞事而竊取他人的美名;「墨」:貪得無厭、敗壞官紀;賊:肆無忌憚地殺人,這三種罪都要處以死刑。
禹刑的具體內容已經無從考證,漢代以後的典籍說夏朝的刑條很多,東漢鄭玄說:「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已經有了「五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