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典65
新刑法司法解釋
(一)第一條
第一條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本條是關於制定刑法的目的和根據的規定。
刑法和其他法律一樣,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是社會經濟基礎的反映。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我國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性質決定了我國的刑法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刑法有著本質的不同。在制定刑法的目的和立法根據的規定中明確地體現了我國刑法的本質特徵。
本條主要規定了以下兩方面內容:
1、制定刑法的目的
根據本條的規定,制定我國刑法的目的就是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我國《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因此,它決定了我國的刑法與其他一切剝削階級的刑法是根本不同的,它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意志的體現,是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的有力工具,是掌握在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手中的法律武器,因而也就決定了制定我國刑法的目的只能是「懲罰犯罪,保護人民」。其中「懲罰犯罪」,就是通過刑法,規定什麼是犯罪,哪些行為是犯罪,犯什麼罪應受到什麼樣的懲罰的方式,對任何觸犯刑法規定的犯罪分子,依照刑法的規定追究其刑事責任。為懲罰犯罪提供法律武器,這是制定刑法的目的之一。「保護人民」是制定刑法的根本目的,這里所說的「保護人民」,不僅是指保護人民個人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財產權利等合法權利不受侵犯,也包括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國家安全、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不遭到破壞。
2、制定刑法的依據根據本條的規定,制定我國刑法的依據有兩個:一是憲法;二是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憲法關於國家維護社會秩序、鎮壓叛國和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活動,制裁危害社會治安、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的犯罪活動,懲辦和改造犯罪分子的規定,關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的基本制度的規定,關於保護公共財產、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的規定,關於保護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規定等等,都是制定刑法的依據。憲法序言中所確定的指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並取得社會主義事業成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仍是制定我國刑法的指導思想和根據。建國以來,我國在同各種刑事犯罪的斗爭中,曾制定了懲治反革命條例、懲治貪污條例等單行刑事法規,特別是1979年制定了我國第一部刑法典以及隨著實際情況的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通過了一系列的「決定」和「補充規定」,對刑法加以修改和補充。這些法律的實施,對加強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政權,保障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並積累了同犯罪作斗爭的大量經驗。同時,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進行。國內外敵對勢力對我國的滲透、顛覆活動也從未停止,出現了一些新的犯罪形式。因此,不斷總結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針對實踐中出現的新的犯罪,調整我國的刑事政策,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有效地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都是我國制定刑法的依據
(二)第二條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本條是關於刑法任務的規定
我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進行。其具體任務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是刑法的首要任務。我國的國家安全、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人民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取得的,是我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經濟制度,是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因此,用刑罰方法同一切組織、策劃、實施武裝叛亂、武裝暴亂、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以及勾結外國危害我國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組織、策劃、實施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等犯罪作斗爭,是刑法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刑法的打擊鋒芒,就是指向這類危害最嚴重的犯罪,這是符合國家和人民最根本利益的。
2、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國家所有的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是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是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保證。根據憲法關於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規定,刑法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是公民生產、工作、生活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同樣受國家法律保護。因此,刑法對於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並規定了相應的處罰。
3、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其人身權利是指公民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方面的權利;民主權利是指公民依照法律參加國家管理和政治生活的各項權利;其他權利是指勞動、婚姻自由、老人、兒童不受虐待、遺棄等權利。刑法同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作斗爭,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是刑法的重要任務。
4、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穩定的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尤其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需要一個良好的經濟秩序,否則,什麼事情也辦不成。因此,維護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成為刑法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於擾亂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的犯罪,依照刑法予以打擊。
(三)第三條
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解釋】本條是關於罪刑法定原則的規定。
1、79年的刑法基本是按照罪刑法定原則制定的,如對於什麼是犯罪,以及對各種犯罪和處刑都作了具體規定,但是考慮到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第一部刑法,分則規定的犯罪比較少,只有103條,而且犯罪情況很復雜,可能出現一些犯罪行為需要追究,而法律又沒有規定,因此,為了有利於同犯罪作斗爭,不得已原刑法保留了有嚴格控制的類推制度,因為保留了類推制度,所以1979年刑法未明確規定罪刑法定原則。刑法實施17年來,各種新的犯罪已充分暴露出來,在認真總結同犯罪作斗爭的經驗基礎上,這次修訂刑法,分則由143條增至350條,對各種犯罪作了大量的補充,並對罪狀和處刑作了進一步明確、具體的規定。
(四)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是我國《刑法》的又一項基本原則。
2、《刑法》規定,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這具體體現了《憲法》規定的人人平等原則。這一《刑法》原則有兩層含義:
1、要做到刑事司法公正,即定罪公正、量刑公正、行刑公正。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對犯罪的任何人,不分民族、種族、職業、出身、性別、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情況、職位高低和功勞大小,都應予以刑事追究,公正、平等地適用法律。在司法實踐中,只有遵守這個原則,嚴格依法辦案,才能維護和實現《刑法》的權威性。
2、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由於封建殘餘思想、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影響,特權思想在一些人中仍有一定市場,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現象仍然存在。因此,本條這一規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於在刑法全文司法解釋內容的介紹中,需要明確的是,刑法是為了保護人民且根據憲法來制定的,而且,制定刑法的目的是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財產以及安全,在出現事故時及時的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而且,刑法與其他的法律一樣,對待任何犯罪行為,絕不姑息。
⑵ 什麼是刑法的體系如何理解刑法解釋的含義與分類
刑法體系,是指各種刑法規范按照一定的規律、順序、聯系、有機地排列,組成統一的整體。各國刑法典,一般從總體上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個別還有附則。編之下,再根據法律規范的性質和內容有次序地劃分為章、節、條、款、項等層次,從而構成一個科學的統一整體。
[編輯本段]一、編
編是刑法典的第一級單位。我國刑法將總則和分則列為兩編,附則不另立一編,但性質上與總則、分則並列。把各種刑法規范科學而系統地納入總則和分則之中,並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刑法總則是關於刑法的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以及關於犯罪和刑罰一般原理的規范體系,這些法律規范是定罪量刑所必須遵守的共同規則。刑法分則是關於具體犯罪及其法定刑的規范體系,這些法律規范是定罪量刑的具體規則。根據上述標准,可以將刑法規范分為總則性規范和分則性規范。在刑法典中刑法總則規定的是總則規范,刑法分則規定的是分則規范。不僅刑法典的規范可以分為總則性規范與分則性規范,而且單行刑法與附屬刑法按其內容屬性也可以作這樣的劃分。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的內容大多屬於刑法分則性規范,但也有個別總則性規范。應當指出,刑法總則規范的效力不僅及於刑法典,而且也用於單行刑法與附屬刑法。對此,我國刑法第101條明確規定:「本法總則適用於其他有刑罰規定的法律,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的除外。」這里的有刑罰規定的法律,就是指單行刑法與附屬刑法。從理論上說,刑法總則與刑法分則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抽象與具體的關系。附則是關於刑法內容的附屬性規定,一般涉及刑法的生效等非實體性內容。
[編輯本段]二、章
編下是章,章是總則和分則兩編之下的單位。刑法總則和分則各自獨立設章。我國刑法總則分設五章,刑法分則分設十章。在刑法分則中,罪名往往按章排列,各章的排列有一定的順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編輯本段]三、節
章下是節,節是章根據需要而下設的單位,反映章內部的有機聯系。我國刑法,根據內容決定章下是否設節。在刑法總則中,凡內容較多並且有明確的層次之分的,往往設節,否則就不設節。在刑法分則中,罪名較多的第三章與第六章下設節,其他章下均不設節。
[編輯本段]四、條
節下是條,條是表達刑法規范的基本單位。刑法規范通常都是以條文形式出現的,因而是刑法規范的基本構成元素。配置在各編、章、節中的刑法條文,全部用統一的順序號碼進行編號。編號自成系統,不受編、章、節劃分的影響。刑法條文採用統一編號,便於檢索,引用方便。
[編輯本段]五、款
條下是款,款是設於某些條文之下的單位。有些條文表達的內容簡單,只有一段,因而沒有必要在條下設款。在條文所要表達的內容比較豐富,存在若干層次的情況下,需要在條下設款。我國刑法中的款採用另起一行的方法表示。例如,我國刑法第23條分為兩款,第一款規定的是犯罪未遂的概念,第二款規定的是未遂犯的處罰原則。 在款的內部還有段之分。在某些情況下,在同一款里還會包含有兩個甚至三個意思。在學理上,對同一款里包含的兩個意思,分別稱為前段與後段;對同一款里包含的三個意思,分別稱為前段、中段與後段。在具有這種結構的條款當中,如果用「但是」這個連接詞表示轉折關系的,則從「但是」開始的這段文字,在學理上稱之為但書。刑法中的但書所表示的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補充性但書,這種但書是前段的補充,使前段的意思更為明確。例如我國刑法第13條前段規定了犯罪的概念,後段規定:「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就是補充性但書的適例,它從反面使犯罪概念更加明確。(2)例外性但書,這種但書是前段的例外。在條款中,幾是以「但是……除外」這種句型出現的但書,都屬於例外性但書。例如我國刑法第65條前段規定了累犯的概念和處罰原則,後段規定:「但是過失犯罪除外」,這就是例外性但書的適例。因此,過失犯罪是累犯構成的排除性條件。(3)限制性但書,這種但書是對前段的限制。例如,我國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就是限制性但書的適例。
[編輯本段]六、項
條與款下有項,項是某些條或款之下設立的單位。刑法典中的項,往往採用基數號碼進行編號。一般來說,列為項的內容之間往往具有並列關系,並共同從屬於條或款。例如,我國刑法第33條規定:「主刑的種類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無期徒刑;(五)死刑」。以上五種主刑,刑法學分為五項加以規定。
[編輯本段]七、目
條與款下還有目,目也可能設於節下條上,一般來說,目是某些條與款之下設立的單位。
⑶ 究竟什麼是實質的一罪,法定的一罪,處斷的一罪刑法65
實質的一罪,是指形式上具有數罪的某些特徵,但實質上僅構成一罪的犯罪形態,它包括繼續犯、想像競合犯和結果加重犯。
一、繼續犯
(一)繼續犯的概念
所謂繼續犯,亦稱持續犯,是指犯罪行為自著手實行之時直至其構成既遂、且通常在既遂之後至犯罪行為終了的一定時間內,該犯罪行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狀態同時處於持續過程中的犯罪形態。
(二)繼續犯的構成特徵
1.繼續犯必須是基於一個犯罪故意實施一個危害行為的犯罪。所謂一個危害行為,是指主觀上出於一個犯罪故意(無論是單一的犯罪故意,還是概括的犯罪故意),為了完成同一犯罪意圖所實施的一個犯罪行為。
2.繼續犯是持續地侵犯同一或相同直接客體的犯罪,所謂持續地侵犯同一直接客體,是就特定犯罪的直接客體為簡單客體而言的,所謂持續地侵犯相同直接客體,是就特定犯罪的直接客體為復雜客體而言的。
3.繼續犯是犯罪行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狀態同時處於持續過程中的犯罪。對於繼續犯的這一特徵,可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認識。
(1)繼續犯的犯罪行為必須具有持續性。
(2)繼續犯的犯罪行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狀態必須同時處於持續狀態。。
(3)繼續犯的犯罪行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狀態必須同時處於持續過程之中。
4.繼續犯必須以持續一定時間或一定時間的持續性為成立條件。對於繼續犯的時間持續性特徵,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加以理解;
(1)繼續犯的時間持續性,通常可以分解為作為成立繼續犯必要要件的時間持續性和作為繼續犯經常性特徵的時間持續性。這兩種時間持續性的性質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2)繼續犯的時間持續性,表現為基本構成時間和經常伴發其存在的從重處罰或加重構成時間的不間斷性。這是繼續犯的犯罪行為及其所引起的不法狀態同時處於持續狀態的重要時間條件。
以上四個方面的基本構成特徵,是相互聯系、彼此制約的,必須同時具備,才能構成繼續犯。
(三)繼續犯的處斷原則
由於我國刑法分則對屬於繼續犯的犯罪及其法定刑設置專條予以規定,即對屬於繼續犯形態的犯罪設置了獨立的罪刑單位,故對於繼續犯應按刑法規定以一罪論處,不實行數罪並罰。
二、想像競合犯
(一)想像競合犯的概念
想像競合犯,亦稱想像數罪,是指行為人基於一個犯罪意圖所支配的數個不同的罪過。實施一個危害行為,而觸犯兩個以上異種罪名的犯罪形態。
(二)想像競合犯的構成特徵
想像競合犯作為一種在司法實踐中時常發生的犯罪形態,具有以下基本構成特徵或必備條件:
1.行為人必須基於一個犯罪意圖所支配的數個不同的罪過而實施犯罪行為。
2.行為人只實施一個危害社會行為。
3.行為人所實施的一個危害社會行為,必須侵犯數個不同的直接客體。
4.行為人實施的一個危害社會行為,必須同時觸犯數個罪名。
(三)想像競合犯的處斷原則
目前,我國通說認為,對於想像競合犯應採用「從一重罪處罰」的原則予以論處。即對想像競合犯無須實行數罪並罰,而應按照其犯罪行為所觸犯的數罪中最重的犯罪論處。
三、結果加重犯
(一)結果加重犯的概念
所謂結果加重犯,亦稱加重結果犯,是指實施基本犯罪的構成要件的行為,由於發生了刑法規定的基本犯罪構成要件以外的重結果,刑法對其規定加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態。
(二)結果加重犯的構成特徵
結果加重犯的基本構成特徵,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把握;
1.行為人所實施的基本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必須客觀地引發了基本犯罪構成要件以外的重結果。也即符合基本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與加重結果之間具有因果聯系。
2.基本犯罪構成要件以外的重結果或者加重結果,必須通過刑法明文規定的方式,成為依附於基本犯罪構成要件而存在的特定犯罪的有機組成部分。
3.行為人對於所實施的基本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及其所引起的加重結果均有犯意。
(三)結果加重犯的處斷原則
由於結果加重犯是以刑法的明文規定為前提並通過刑法的明確規定加重其法定刑的犯罪形態,所以,對於結果加重犯,應當按照刑法分則條款所規定的加重法定刑處罰。
處斷的一罪,是指實質上構成數罪,但因其所具有的特徵而被司法機關作為一罪處斷的犯罪形態,它包括連續犯、牽連犯和吸收犯。處斷的一罪與法定的一罪不同,後者是指原來符合數個犯罪構成的數罪,由法律將其明文規定為一罪的犯罪形態。它包括結合犯和慣犯。
一、連續犯
(一)連續犯的概念
所謂連續犯,是指行為人基於數個同一的犯罪故意,連續多次實施數個性質相同的犯罪行為,觸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態。
(二)連續犯的構成特徵
連續犯的基本構成特徵,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連續犯必須基於連續意圖支配下的數個同一犯罪故意,這是構成連續犯的主觀要件。連續犯的這一主觀特徵的含義如下:
(1)行為人的數個犯罪故意必須同一。
(2)行為人數個性質同一的犯罪故意,必須源於其連續實施某種犯罪的主觀意圖(簡稱連續意圖)。
(3)由於連續意圖必須在一系列呈連續狀態的犯罪行為開始實行之前形成,因而,特定連續意圖所制約的各個具體犯罪故意實際都屬於預謀故意。
2.連續犯必須實施數個足以單獨構成犯罪的危害行為。這是連續犯成立的客觀要件之一。
3.連續犯所構成的數個犯罪之間必須具有連續性。
4.連續犯所實施的數個犯罪行為必須觸犯同一罪名。
(三)連續犯的處斷原則
目前,對於連續犯我國一般採取的處斷原則是,按照一罪從重處罰,但是,對於是可以從重處罰還是應當從重處罰,以及除在法定的幅度內從重處罰之外,是否可以按照更重的法定刑幅度酌情量刑(即法定刑的升格)等問題,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和做法。我們認為,對於連續犯應當適用按一罪從重處罰或按一罪作為加重構成情節處罰的處斷原則,即在對連續犯按一罪論處,不實行數罪並罰的前提下,應當按照行為人所觸犯的罪名從重處罰或者作為加重構成情節酌情判處刑罰。
二、牽連犯
(一)牽連犯的概念
所謂牽連犯,是指行為人實施某種犯罪(即本罪)而方法行為或結果行為又觸犯其他罪名(即他罪)的犯罪形態。
(二)牽連犯的構成特徵
牽連犯的構成要件,表現為以下幾個基本特徵:
1.牽連犯必須基於一個最終犯罪目的。
2.牽連犯必須具有兩個以上的、相對獨立的危害社會行為。
3.牽連犯所包含的數個危害社會行為之間必須具有牽連關系。所謂牽連關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數個危害社會行為之間具有手段與目的或原因與結果的內在聯系。並相互依存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4.牽連犯的數個行為必須觸犯不同的罪名。
(三)牽連犯的處斷原則
我們認為在我國現行刑法規定的背景下,對於牽連犯的處斷原則應當是:凡刑法分則條款對特定犯罪的牽連明確規定了相應處斷原則的,無論其所規定的是何種處斷原則,均應嚴格依照刑法分則條款的規定,對特定犯罪的牽連犯適用相應的原則予以處斷。除此之外,對於其他牽連犯即刑法分則條款未明確規定處斷原則的牽連犯,應當適用從一重處斷原則定罪處刑,不實行數罪並罰。
三、吸收犯
(一)吸收犯的概念
所謂吸收犯,是指行為人實施數個犯罪行為。因其所符合的犯罪構成之間具有特定的依附與被依附關系,從而導致其中一個不具有獨立性的犯罪,被另一個具有獨立性的犯罪所吸收,對行為人僅以吸收之罪論處,而對被吸收之罪置之不論的犯罪形態。
(二)吸收犯的構成特徵
吸收犯的基本構成特徵,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行為人必須實施數個均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危害行為。
2.行為人實施的數個犯罪行為,必須基於其內在的獨立性與非獨立性的對立統一特性,而彼此形成一種吸收關系。
3.行為人實施的數個犯罪行為必須侵犯同一或相同的直接客體,並且指向同一的具體犯罪對象。
4.行為人必須基於一個犯意,為了實現一個具體的犯罪目的而實施數個犯罪行為。
(三)吸收犯的形式
吸收犯的形式,也即吸收犯吸收關系的種類,是與吸收犯的構成特徵密切相關的問題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犯的形式,是吸收犯基本構成特徵的具體化和表現形式。
依據以上關於吸收犯構成特徵的分析,我們認為,吸收犯的形式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種:
(1)既遂犯吸收預備犯或未遂犯。
(2)未遂犯吸收預備犯。,
(3)實行階段的中止犯吸收預備犯。但受重罪吸收輕罪的原則所制約,當實際發生的實行階段的中止犯輕於預備犯,造成吸收不能的狀態時,應將預備犯吸收實行階段的中止犯,作為實行階段的中止犯吸收預備犯的一種例外。
(4)符合主犯條件的實行犯構成之罪,吸收教唆犯、幫助犯、次要實行犯構成之罪。
(5)主觀構成之罪吸收從犯、脅從犯構成之罪。
(6)符合加重犯罪構成之罪吸收符合普通犯罪構成之罪,或者符合普通犯罪構成之罪吸收符合減輕犯罪構成之罪。
在了解上述吸收犯的主要形式之後,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1.吸收犯的形式,必須以吸收之罪重於被吸收之罪為必要條件。
2.吸收關系的認定,必須以數個犯罪行為的主客觀方面完全符合前述吸收犯的基本構成特徵為必要前提。
3.必須強調指出,成立吸收犯所必需的吸收關系,只能是罪的吸收關系,即行為人的數個危害行為已經分別構成犯罪,才能成立吸收關系。
(四)吸收犯的處斷原則
對於吸收犯,應當僅按吸收之罪處斷,不實行數罪並罰。
法定的一罪。是指本來是符合數個犯罪構成的數罪,但因其某種特定理由,法律上將其規定為一罪的犯罪形態。它包括結合犯和慣犯。
一、結合犯
結合犯,是指數個原本獨立的犯罪行為,根據《刑法》分則的明文規定,結合成為另一獨立的新罪的情況。結合犯的特徵是:
1、結合犯所結合的數罪,原本為刑法上數個獨立的犯罪。所謂獨立的犯罪,是指不依附於其他任何犯罪,符合獨立的犯罪構成的行為。數個獨立的犯罪,必須是數個不同的犯罪,而不是數個相同的犯罪。
2、典型的結合犯是將數個原本獨立的犯罪,結合成為另一個獨立的新罪,用公式表示就是:甲罪 + 乙罪 = 丙罪,丙罪便是結合犯。刑法將數個獨立的犯罪結合成為其中的一個罪的, (如刑法規定,綁架他人並殺害被綁架人的,仍以綁架罪論處),是否屬於結合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數個原本獨立的犯罪被結合為另一新罪後,就失去原有的獨立犯罪的意義,成為新罪的一部分。
4、數個原本獨立的犯罪結合為另一個獨立新罪,是基於刑法分則的明文規定。如果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結合為新罪,則不是結合犯。而刑法之所以將數個原本獨立的犯罪規定成為另一獨立新罪,有的是因為原本獨立的數罪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容易同時發生;有的是因為一罪是為另一罪服務的;有的是因為數罪的實施條件相同。
對於結合犯,當然以所結合的新罪論處,即以一罪論處,而不能以數罪論處。但我國刑法沒有規定典型的結合犯。在外國刑法上有,比如強盜殺人罪就是結合犯。但是有和結合犯類似的情況。所謂類似的情況又叫做它復合的一罪,也就是把一個罪作為另一個罪加重情節的情況。比如,綁架後又殺害人質的是兩個罪。但這時候實際上把殺害人質作為綁架罪加重情節,處死刑。這有點類似於結合犯,但是又不同於結合犯。結合犯是形成一個新罪,而在我國綁架和殺人結合在一起,沒有形成新罪。這是區別之處。
二、集合犯
集合犯,是指犯罪構成預定了數個同種類的行為的犯罪。一般認為,包括常習犯、職業犯與營業犯。
1、常習犯:是指犯罪構成預定具有常習性的行為人反復多次實施行為的,稱為常習犯。我國刑法沒有規定常習犯。
2、職業犯:是指犯罪構成預定將一定的犯罪作為職業或業務反復實施的,稱為職業犯。《刑法》第336條規定的非法行醫罪,可謂職業犯,即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將行醫作為一種業務而反復從事行醫活動。如果不是將行醫作為一種業務,則不成立本罪。
3、營業犯:是指犯罪構成預定以營利為目的反復實施一定犯罪的,稱為營業犯。《刑法》第303條所規定的「以賭博為業的」行為,屬於營業犯。以賭博為業意味著行為人以營利為目的,反復實施賭博行為。每次賭博行為本身並不構成獨立的賭博罪,《刑法》將反復實施的賭博行為類型化為一個犯罪構成,故只成立一罪。
◆ 營業犯與職業犯具有相同點:首先,都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具有反復、多次實施犯罪行為的意思。其次,都將犯罪行為作為一種業務、職業而反復多次實施。但只要性質上是要反復、繼續實施的,或者只要行為人是以反復、繼續實施的意思實施犯罪活動的,其第一次實施犯罪行為時,就可能被認定為營業犯或者職業犯(如非法行醫)。再次,都不要求行為人將犯罪行為作為惟一職業,行為人在具有其他職業的同時,將犯罪行為作為副業、兼業的,也不影響營業犯、職業犯的成立。最後,都不要求具有不間斷性,只要行為具有反復實施的性質,即使具有間斷性,也不影響對營業犯、職業犯的認定。
◆ 營業犯與職業犯的關鍵區別,在於刑法是否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出於營利目的,要求具有營利目的的,屬於營業犯;不要求具有營利目的的,屬於職業犯。
有時還會涉及到一個慣犯的概念,所謂慣犯是指經常性、習慣性的,以從事某種犯罪為職業,或者作為其生活揮霍的主要來源的犯罪人的類型。比如說常見某些人盜竊成習性,成職業性犯罪。盜竊成性行為,它的事實基礎建立在犯罪人多次甚至數十次甚至上百次地盜盜犯罪,因此從行為上看他應該是數罪。但是,慣犯已經不是一個行為類型的犯罪而是行為人類型的犯罪,是考慮到行為人經常從事某一種犯罪,已形成了一種習性了,因此成為了一種慣犯。這是慣犯的概念。考慮到慣犯這種犯罪行為形成一種犯罪習性,法律卻將其規定為一種犯罪,是法律上的一罪。在處理上要注意數罪並罰還是不實行數罪並罰,如不實行數罪並罰,就是法定一罪的情況。我國現行的刑法上基本上也沒有慣犯。過去有慣竊、慣騙,還有一種以走私、投機倒把為常業,但現在刑法都取消了這幾種情形的犯罪,因此找不到慣犯的適例。以賭博為常業的,都認為是一種慣犯類型,但從刑法的規定看是構成犯罪的要件。刑法規定不是以每一次賭博都構成犯罪,而是以營利為目的,盡管也可以說是一個慣犯,但是真正解釋也不大說得清,現在則認為是屬於「營業犯」。
⑷ 外國最殘忍的刑法
最討厭的就是你們這種復制一大堆的人~~人家問的是外國最殘忍的刑法~~~~`~我覺得是鐵處女~
致命的擁抱:鐵處女(Iron Maiden)
翻開拷問史,在眾多關於拷問器具的記載當中,以人體形狀為模型製作的器具最多。這種器具往往都有左右對開的兩扇門,門裡面裝置有尖銳的釘子,一關上門,裡面的人就會體會到鐵釘刺穿身體的疼痛。在這類刑具中最為有名、而且不得不提的就是德國的「紐倫堡鐵處女」。
讓人意外的是,這種怪異的處刑工具竟然擁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最早的記載是一名公元前二零五年至一九四年,統治斯巴達的暴君那比斯(Nabis)。他經常會說:「如果我無法說服你,或許我美麗的愛琵加(Apega)可以。」然後,這個倒霉的傢伙就會被領到一個以暴君美麗妻子為外型的雕像面前,雕像的雙臂上有尖利的刀刃,受刑者就會在這致命的擁抱中被殺死。
接著,西班牙人為了拷問那些不願意改信天主教的異教徒,也研發出了類似的工具來。這具雕像通常是由僧侶所雕刻,外面會披上薄紗,手中則拿著象徵信仰的旗幟,外型則是代表著聖母瑪麗亞。由於大多數的拷問室都在地窖中,受刑的異教徒必須走過一段長長的陰森、黑暗、潮濕的走廊之後,才會看到這個恐怖的刑具。行刑者會大聲的念誦一段句子,其意為即使你是異教徒,聖母依舊願意擁抱你。然後,裝有尖刺的雙臂同樣會收攏,讓受刑人的上身被刺穿。在這樣的狀況下,行刑人會繼續審問犯人,要求他認罪,否則就會繼續收攏雕像的手臂。
起初這種刑具只用來懲罰叛教或是污辱聖人的犯人,但稍後它也被用來當作處罰叛國和圖謀不軌的刑罰。在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德國紐倫堡的鐵處女了!至今大部分的鐵處女外型都是仿造這台原型機所創造的,唯一可惜的是在同盟國一九四四年二次世界大戰轟炸德國時將它毀掉了,因此目前並沒有保留下來。德國人的手藝果然是最精巧,整個刑具可說是當時工藝的結晶!
由於史書中對該種裝置的使用情況記載得不是很多,所以很難判斷這種刑具的存在是傳說還是事實。因為關於拷問的史料文獻都是以19世紀的研究為基礎,而當時的研究受浪漫主義思想和民間傳聞的影響較深。而有關「鐵處女」使用的記載很少,從1515年8月15日第一次使用該裝置起,只有幾十年的時間。當天,法官把受刑者關入「鐵處女」中,門只是「稍稍」地關了一下:「釘子尖銳的前端慢慢刺入了那男子的身體,先是手腕,然後是腳等其它幾個地方,接著是小腹、胸、膀胱和局部肌肉,接下來是眼睛、肩膀和臀部。看上去雖然很疼,但還不至於立刻要了犯人的命。這期間那男子不停地發出凄慘的叫聲,顯然他非常痛苦,就這樣連續哀號了兩天他才死去。」根據這篇文章的記載,恐怕當時的「鐵處女」內側各個地方都裝有鐵釘,靠改變釘刺的不同部位進行拷問,而且鐵釘還是可以活動的,尤其是會引起劇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處的鐵釘是可活動的,執行人故意把這些地方的鐵釘稍稍向外拔了一點,這樣可以延長受刑人的痛苦。
18世紀後,紐倫堡逐漸取消了審訊時實行拷問制度的習慣,在1784年出版的旅遊指南中,明確記載有「『鐵處女』這一可憎的、令人戰栗的拷問器具,成為了弗雷德利克_巴爾巴羅薩時代的古董」的字樣。雖然該書把時代弄錯了將近400年(弗雷德利克_巴爾巴羅薩時代比中世紀還要久遠),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當時的「鐵處女」已經成為博物館中的收藏品了。
鐵處女的外表像個人型棺材,內側各個地方都裝有可活動鐵釘,靠改變釘刺的不同部位進行拷問。尤其是會引起劇烈疼痛的地方和靠近致命處的鐵釘是可活動的。執行人故意把這些地方的鐵釘稍稍向外拔了一點,這樣可以延長受刑人的痛苦。該刑具有四個基本特徵,這四個基本特徵也充分顯示了其非人道的特點。
一,若從小孔向裡面釘入長釘會把受刑者的身體打通。為了增加受刑者的痛苦,還特地避開了受刑者的致命要害。由於該刑具是垂直放立的,因而受刑者在桶棺內完全是被鐵釘懸掛起來的。
二,桶棺內的空間極其狹窄,這會不斷地帶給受刑者的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
三,這種刑具雖然四面也有對開的門,但即使把所有的門都打開,受刑者也跑不掉。
四,該刑具的桶壁做得很厚,不開門的話在外面是聽不到受刑者的呻吟聲和慘叫聲的。而且假如中途把門打開,再關上時,鐵針還會刺入受刑者身上同樣的傷口之中,因此根本不要奢望能夠減輕臨死前的痛苦。
如果只有這樣,德國其實也不配被稱作世界工藝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在經過剛剛的一番折騰之後,很顯然鐵處女內部已經一片狼藉,要把屍體處理掉就成了很惡心的一件事情了。但是,德國人在鐵處女底下安置了一整條垂直的地道,行刑者只需啟動機關,打開暗門,屍體就會直直落下。在地道的盡頭則是一連串轉動的刀刃,結合上屍體從高處落下的沖擊和銳利的刀刃,這倒霉傢伙的屍體就會被切成碎片,正好落入紐倫堡中的培革尼茲河,最後流入萊茵河中。行刑者最後只需要把血水沖入隧道中就可以保持乾爽清潔。
取自http://ke..com/view/874666.html?wtp=tt
⑸ 什麼是刑法的體系
刑法體系,是指各種刑法規范按照一定的規律、順序、聯系、有機地排列,組成統一的整體。各國刑法典,一般從總體上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個別還有附則。編之下,再根據法律規范的性質和內容有次序地劃分為章、節、條、款、項等層次,從而構成一個科學的統一整體。
編是刑法典的第一級單位。我國刑法將總則和分則列為兩編,附則不另立一編,但性質上與總則、分則並列。把各種刑法規范科學而系統地納入總則和分則之中,並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刑法總則是關於刑法的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以及關於犯罪和刑罰一般原理的規范體系,這些法律規范是定罪量刑所必須遵守的共同規則。刑法分則是關於具體犯罪及其法定刑的規范體系,這些法律規范是定罪量刑的具體規則。根據上述標准,可以將刑法規范分為總則性規范和分則性規范。在刑法典中刑法總則規定的是總則規范,刑法分則規定的是分則規范。不僅刑法典的規范可以分為總則性規范與分則性規范,而且單行刑法與附屬刑法按其內容屬性也可以作這樣的劃分。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的內容大多屬於刑法分則性規范,但也有個別總則性規范。應當指出,刑法總則規范的效力不僅及於刑法典,而且也用於單行刑法與附屬刑法。對此,我國刑法第101條明確規定:「本法總則適用於其他有刑罰規定的法律,但是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的除外。」這里的有刑罰規定的法律,就是指單行刑法與附屬刑法。從理論上說,刑法總則與刑法分則的關系是一般與特殊、抽象與具體的關系。附則是關於刑法內容的附屬性規定,一般涉及刑法的生效等非實體性內容。
編下是章,章是總則和分則兩編之下的單位。刑法總則和分則各自獨立設章。我國刑法總則分設五章,刑法分則分設十章。在刑法分則中,罪名往往按章排列,各章的排列有一定的順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章下是節,節是章根據需要而下設的單位,反映章內部的有機聯系。我國刑法,根據內容決定章下是否設節。在刑法總則中,凡內容較多並且有明確的層次之分的,往往設節,否則就不設節。在刑法分則中,罪名較多的第三章與第六章下設節,其他章下均不設節。
節下是條,條是表達刑法規范的基本單位。刑法規范通常都是以條文形式出現的,因而是刑法規范的基本構成元素。配置在各編、章、節中的刑法條文,全部用統一的順序號碼進行編號。編號自成系統,不受編、章、節劃分的影響。刑法條文採用統一編號,便於檢索,引用方便。
條下是款,款是設於某些條文之下的單位。有些條文表達的內容簡單,只有一段,因而沒有必要在條下設款。在條文所要表達的內容比較豐富,存在若干層次的情況下,需要在條下設款。我國刑法中的款採用另起一行的方法表示。例如,我國刑法第23條分為兩款,第一款規定的是犯罪未遂的概念,第二款規定的是未遂犯的處罰原則。
在款的內部還有段之分。在某些情況下,在同一款里還會包含有兩個甚至三個意思。在學理上,對同一款里包含的兩個意思,分別稱為前段與後段;對同一款里包含的三個意思,分別稱為前段、中段與後段。在具有這種結構的條款當中,如果用「但是」這個連接詞表示轉折關系的,則從「但是」開始的這段文字,在學理上稱之為但書。刑法中的但書所表示的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補充性但書,這種但書是前段的補充,使前段的意思更為明確。例如我國刑法第13條前段規定了犯罪的概念,後段規定:「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就是補充性但書的適例,它從反面使犯罪概念更加明確。(2)例外性但書,這種但書是前段的例外。在條款中,幾是以「但是……除外」這種句型出現的但書,都屬於例外性但書。例如我國刑法第65條前段規定了累犯的概念和處罰原則,後段規定:「但是過失犯罪除外」,這就是例外性但書的適例。因此,過失犯罪是累犯構成的排除性條件。(3)限制性但書,這種但書是對前段的限制。例如,我國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就是限制性但書的適例。
條與款下有項,項是某些條或款之下設立的單位。刑法典中的項,往往採用基數號碼進行編號。一般來說,列為項的內容之間往往具有並列關系,並共同從屬於條或款。例如,我國刑法第33條規定:「主刑的種類如下:(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無期徒刑;(五)死刑」。以上五種主刑,刑法學分為五項加以規定。
條與款下還有目,目也可能設於節下條上,一般來說,目是某些條與款之下設立的單位。
⑹ 什麼是累罪,累罪和累犯有什麼區別
刑法是規定犯罪、行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廣義刑法是指一切規定犯罪、行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規范的總和。狹義刑法僅指把規定犯罪與刑罰的一般原則和各種具體犯罪與刑罰的法律規范加以條理化和系統化的刑法典。
刑法的時間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時間、失效時間以及刑法的溯及力問題。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後,對於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
犯罪夠構成:是指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極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一切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有機統一整體。
犯罪的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過危害的社會關系。
危害行為:是指表示人的意志或意識並且對社會有害的行為。
作為:是指犯罪人用積極的行為過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即性反禁止做而去做的情況。
不作為:是指犯罪人有義務實施並且能夠適合司某種積極的行為而未實施的行為,即應該做也能夠做而未做的事情。
犯罪主體:是指事實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法應當負行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
行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行事責任所必需的,行為人具備的刑法意義上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行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所規定的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會行為負責必須達到的年齡.
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心理態度.
犯罪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自己行為的危害社會結果所持的心理態度.
犯罪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態度.
正當防衛:為了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
防衛過當:是指實行正當防衛過程中,違反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給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損害,因而依法應當承擔行事責任的行為.
犯罪預備形態是故意犯罪過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種停止狀態,是指行為人為實施犯罪而開始創造條件的行為,由於行為人意志以為的原因而未能著手犯罪實行行為的犯罪停止狀態.
犯罪未遂:是指行為人已經著手實行具體犯罪構成的實行行為,由於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種犯罪停止形態.
犯罪中止: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
想像競合犯:是指行為人基於一個犯罪意圖所支配的數個不同的罪過,實施一個危害行為,而觸犯兩個以上異種罪名的犯罪形態.
牽連犯:是指行為人實施某種犯罪,而方法行為或結果行為又觸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態.
刑罰裁量情節:是指人民法院對犯罪分子裁量刑罰時應當考慮的,據以決定量刑輕重或者免除處罰的各種情況。
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過一定的刑罰處罰,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於法定期限內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
一般累罪:是指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並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在5年內再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犯罪分子。
刑罰執行:是指法定的司法機關將生效的行事裁判所確定的刑罰付諸實施的行事司法活動。
減刑:是指對於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起在刑罰執行期間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現,而適當減輕其原判刑罰的制度。
假釋:是指對於判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一定刑期以後,由於其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因而附條件地將其提前釋放的一項刑罰制度
刑罰消滅:是指由於一定的法定原因致使國家針對特定犯罪人的刑罰權歸於消滅
時效:是指經過一定的期限,對行事犯罪不得再追訴或者對所判刑罰不得再執行的一項法律制度。
共同犯罪:是故意犯罪的一種特殊形態,是相對於單個人故意犯罪而言。
時效中斷:是指在追訴期限內,因犯罪分子又犯新罪而使前罪所經過的時效期間歸於無效的制度。
必備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構成客觀方面都必須具備的要件,這個指危害行為,缺少這種要件就沒有犯罪構成。
問答題
刑法的兩個顯著特點:1、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范圍更為廣泛。2、刑法的強制性最為嚴厲。
但書的幾種情況:1、但書是前段的補充。2、但書是前段的例外。3、但書是對前段的限制。
刑法解釋的類型:1、立法解釋(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與法理解釋。2、文理解釋與論理解釋。
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刑罰法定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罪責自負原則,主客觀統一原則。
我國刑法的屬地管轄權: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或者航空器內犯罪的,也適用本法。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犯罪。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的行事責任,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刑法的時間效力:1、刑法的生效時間。2、刑法的失效時間。3、刑法的溯及力(從舊原則、從新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中國用於從舊兼從輕原則)。
犯罪構成的特徵:1、犯罪構成是一系列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的有機統一的整體。2、犯罪構成是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標志。3、犯罪構成由刑法加以規定
犯罪構成的四要說:1、犯罪客體。2、犯罪客觀方面。3、犯罪主體。4、犯罪主觀方面。
犯罪客體劃分為三類或三個層次:1、犯罪的一般客體。2、犯罪的同類客體。3、犯罪的直接客體。
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的區別:1、犯罪客體決定犯罪性質,犯罪對象則未必。2
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犯罪對象則不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它僅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3、任何犯罪都會使犯罪客體受到危害,而犯罪對象則不一定受到損害。4、犯罪客體是犯罪分類的基礎,犯罪對象則不是。
危害行為的基本表現形式:作為和不作為。不作為客觀方面需要具備三個條件:1、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義務,這是構成犯罪的不作為的前提。一般有三個來源:(1)、法律文明規定的特定義務。(2)、職務上或業務上要求履行義務。(3)、由行為人先行的行為而使法律所保護的某種利益處於危險狀態所產生的義務。2、行為人在履行特定義務的實際可能而未履行。3、行為人未履行特定義務的不作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行事責任年齡階段的劃分:1、完全不負行事責任年齡階段。(不滿14周歲)2、相對負行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3、完全負行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6周歲的人)
正當防衛的成立條件:1、正當防衛的起因條件。2、正當防衛的時間條件。3、正當防衛的對象條件。4、正當防衛的主觀條件。5、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
緊急避險的成立條件:1、緊急避險的起因條件。2、緊急避險的時間條件。3、緊急避險的對象條件。4、緊急避險的限制條件。5、緊急避險的主觀條件。6、緊急避險的限度條件。
故意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和既遂形態。
犯罪既遂的類型:1、結果犯。2、行為犯。3、危險犯。4、舉動犯。
自動放棄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徵:1、時空性。2、自動性。3、徹底性。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共同犯罪人的分工情況: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
罪數判斷的標准:根據犯罪構成標准說的主張,確定或區分罪數之單復的標准,應是犯罪構成的個數,即行為人的犯罪事實具備一個犯罪構成的為一罪,行為人的犯罪事實具備數個犯罪構成的為數罪。
死刑:1、條件限制,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2、對象限制,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婦女,不適用死刑。3、程序限制,死刑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4、執行限度限制,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2年期以後,減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行事審判實踐中,常見的酌頂情節主要有:1、犯罪的動機。2、犯罪的手段。3、犯罪的時間、地點。4、犯罪侵害的對象。5、犯罪造成的損害結果。6、犯罪分子的一貫表現。7、犯罪後的態度。
一般累犯的概念和構成條件:一般累犯,是指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並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在5年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法之罪的犯罪分子。構成要件:1、前罪與後罪都是故意犯罪。2、前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後罪應當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3、後罪發生在前罪的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後5年之內。4、前後兩罪均非危害國家安全罪,或者前後兩罪之一不是危害國家安全罪。
對自首犯罪應分別不同情況予以從寬處罰:1、對於自首的犯罪分子,無論罪行輕重,均可以從輕處罰或者減輕處罰。但對於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也可以不從輕或者減輕處罰。2、對於犯罪較輕的自首的犯罪分子,不僅可以從輕處罰或者減輕處罰。
緩刑的適用條件:1、一般緩刑的適用條件,犯罪分子別判處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罰。犯罪分子不是累犯。2、戰時緩刑的適用條件,適用的時間必須是在戰時,適用的對象只能是被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軍人。是在戰爭條件下宣告緩刑沒有現實危險。3、緩刑的考驗期限,拘役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二個月。4、緩刑考驗期限內的考察,被宣告緩刑者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緩刑的考察機關,緩刑考察的內容。5、緩刑的法律後果,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緩刑考察期滿,原判的刑法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
假釋的條件:1、假釋的對象只能是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已經執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罰。3、犯罪分子在刑罰執行期間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後不置再危害社會。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殺人、爆炸、搶劫、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
⑺ 刑法問題!
B,C,A,D,D,A,C,C,C,B,A,D,C,B,D,A,A
1,有司法解釋(兩高)、立法解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學理解釋
2,刑法第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
犯本法規定之罪的,適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規定的最高刑
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B項既不是不負刑事責任也不是減輕或從輕的條件。C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只對刑法明文規定的搶劫、強奸、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等八項嚴重暴力犯罪負有刑事責任。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屬於無辨認能力的人。其監護人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4,參見我的文庫。
5,行為人主觀上沒有故意也沒有過失。
6,只要實施即成立。行為犯總的說來主要有兩大類觀點:一是從犯罪既遂的角度解釋行為犯,即只要實施刑法分則規定的危害行為就成立既遂的犯罪。這是占通說地位的觀點。不過這類觀點又各有差異。有的認為行為犯就是形式犯,如「行為犯既遂又稱形式犯既遂。是指以一定的危害行為完成作為構成要件的犯罪既遂。」另一大類觀點認為,判斷是否行為犯,應當從法律規定的犯罪構成或者說法律條文本身規定來看,如果條文沒有規定特定犯罪結果,只規定危害行為,那就是行為犯(本人贊成前者)。結果犯是以結果發生為成立條件,如脫逃罪。危險犯,以對法益發生侵害的危險作為處罰根據的犯罪,是危險犯。刑法典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多個條文規定了危險犯,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暴力危險及飛行安全罪等,都是典型的危險犯,它們是因為使用的犯罪方法特別危險或者侵害的對象特殊而受到刑罰處罰。
7,不是犯罪預備(積極准備如買刀)、不是犯罪著手,也不是犯罪未遂(因為主觀因素以外的因素未發生)。
8,我國刑法規定,共同犯罪是指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2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對於主犯,直接按照我國刑法分則具體條文中規定的量刑幅度處罰。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教唆他人犯罪的,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9,從犯罪著手以後直到犯罪行為完成以後,因為行為人主觀因素以外的原因造成的,都是犯罪未遂。
10,結合犯,是指基於刑法明文規定的具有獨立構成要件且性質各異的數個犯罪(即原罪或被結合之罪)之間的客觀聯系,並依據刑事法律的明文規定,將其結合成為另一包含與原罪相對應的且彼此相對獨立的數個構成要件的犯罪(即新罪或結合之罪),而行為人以數個性質不同且能單獨成罪的危害行為觸犯這一新罪名的犯罪形態。 例如:日本《刑法》第241條規定的「犯強盜罪,而又強奸婦女者」,構成強盜強奸罪。即法定的甲罪+法定的乙罪=法定的甲乙罪。 結合犯屬於法定的一罪,但目前我國刑法中沒有結合犯的典型。但是也有的學者認為我國刑法典第229條第二款規定的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罪,就是典型的結合犯。
吸收犯,是指數個犯罪行為,其中一個犯罪行為吸收其它的犯罪行為,僅成立吸收的犯罪行為一個罪名的犯罪形態。
結果加重犯,又叫加重結果犯。是指故意實施刑法規定的一個基本犯罪行為,由於發生了更為嚴重的結果,刑法加重其法定刑的情況(如姦淫幼女原先是單獨的罪名,現在作為強奸罪的法定加重情節)。
想像競合犯:也稱想像的數罪、觀念的競合、一行為數法,是指一個行為觸犯了數個罪名的情況。
本題顯然屬於吸收犯,不屬於想像競合犯就在於想像競合犯是一個行為觸犯數個罪名。
11,注意一下緊急避險和正當防衛的相同與異同。
12,注意我國附加刑的種類。
13,罰金屬於附加刑。
14,是公安機關。但是根據我國刑法對於安全機關職責的定義,對於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分子,管制等屬於安全機關。
15,注意先並後減,先減後並的適用情況。
16,我國刑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第七十三條規定,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17,注意累犯與特別累犯(犯有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且又犯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這個沒有限期)根據《刑法》第65條的規定:一般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分子,刑罰執行完畢或者釋放以後,在五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的,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但是過失犯除外。
⑻ 請問刑法中的緩刑是什麼意思
緩刑就是判了刑法,緩期執行的意思。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刑法第七十七條(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或者發現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緩刑)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
例如:法院判了2年,緩期3年執行。就是說人是放出去的,只要3年內不犯罪,遵紀守法,三年到期後,就不在執行原先的判決。
緩刑適用於3年以下有期徒刑(數罪並罰時決定執行的有期徒刑刑期到中期的情況下,若其中一罪有判處緩刑的量刑,應附加吸收原則,使緩刑不再執行),中期和長期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累犯、犯罪集團首要分子,不適用緩刑。另:死刑緩期兩年執行通常稱為「死緩」,是收監,注意區分。
(8)刑法典65擴展閱讀:
根據我國刑法典第72條、第74條的規定,適用一般緩刑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1、犯罪分子被判處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罰。緩刑的附條件不執行原判刑罰的特點,決定了緩刑的適用對象只能是罪行較輕的犯罪分子。而罪行的輕重是與犯罪人被判處的刑罰輕重相適應的。
2、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認為適用緩刑不致再危害社會。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參考資料:網路—緩刑
⑼ 刑法案例分析的目錄
第一章 刑法的基本原則
1.張某信用卡詐騙案
2.肖某辯護人妨害作證案
3.馮某故意傷害案
4.王某綁架案
5.賈某故意殺人案
第二章 刑法的空間效力
6.陳某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案
7.阿丹·奈姆等搶劫案
第三章 刑法的時間效力
8.羅某等侵佔案
9.朱某等非法買賣槍支、貪污案
10.朱某交通肇事案
第四章 犯罪客體
11.葉某等放火案
12.賴某爆炸案
13.江某等妨害公務案
14.李某招搖撞騙、詐騙案
第五章 犯罪客觀方面
15.張某等故意殺人案
16.陸某等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交通肇事案
17.洪某故意傷害案
第六章 犯罪主體
18.郭某被控私藏槍支彈葯宣告無罪案
19.文某被控盜竊宣告無罪案
20.姜某搶劫案
21.王某故意傷害案
22.蘇某等敲詐勒索案
23.王某甲等走私普通貨物、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
第七章 犯罪主觀方面
24.官某故意殺人案
25.孫某故意殺人案
26.朱某過失致人死亡案
27.穆某被控過失致人死亡宣告無罪案
28.李某等過失致人死亡案
29.王某被控貸款詐騙宣告無罪案
30.則某故意傷害案
31.劉某等涉嫌盜竊案
32.彭某故意殺人案
第八章 犯罪停止形態
33.劉某等倒賣車票案
34.曹某故意殺人案
35.張某甲等搶劫案
36.楊某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
37.胡某、張某甲等故意殺人、運輸毒品案
38.吳某故意傷害案
39.王某等搶劫、故意殺人案
第九章 共同犯罪形態
40.章某等綁架案
41.王某等搶劫、故意傷害、盜竊案
42.陳某等故意殺人案
43.陳某等貪污案
44.唐某等強奸案
45.冉某甲等故意殺人、包庇案
46.蔣某等過失致人死亡案
47.黃某等故意傷害案
48.程某甲等故意傷害案
第十章 罪數形態
49.張某等強奸、強制猥褻婦女案
50.古某等投放危險物質案
51.郭某等詐騙案
52.黃某搶劫案
53.梁某招搖撞騙案
54.陳某投放危險物質案
55.魏某搶劫、放火案
56.林某等出售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案
57.倪某等聚眾斗毆案
58.蒙某受賄案
59.賀某搶劫案
60.顧某等組織他人偷越國境案
61.周某甲等非法拘禁案
62.南某甲等盜竊案
第十一章 排除犯罪性行為
63.范甲故意傷害案
64.張某某被控故意傷害宣告無罪案
65.陳某某故意傷害案
66.李某故意傷害案
67.王某某故意傷害案
68.謝某過失致人重傷案
69.李某龍等被控故意傷害宣告無罪案
70.薛某等放火案
71.王某某破壞交通設施案
72.李某某拐賣婦女案
73.王某故意傷害案
第十二章 刑罰種類
74.楊某等故意殺人案
75.扎西某某等搶劫案
76.焦某盜竊案
77.龍某罰金執行終結案
第十三章 刑罰裁量制度
78.錢某等盜竊案
79.阿里克謝·波坡高夫故意傷害案
80.許某盜竊案
81.周某盜竊案
82.李某販賣、運輸毒品案
83.劉某故意殺人案
84.闞某交通肇事案
85.沈某搶劫案
86.梁某等販賣毒品案
87.黃某綁架案
88.買買提盜竊案
89.徐某盜竊案
90.侯某等破壞電力設備、盜竊案
91.王某信用卡詐騙案
第十四章 刑罰執行制度
92.姜某減刑案
93.馬某減刑案
94.李某假釋案
第十五章 刑罰消滅制度
95.郭某等盜竊案
96.某紡織工業有限公司、姚某等走私普通貨物案
第十六章 刑法典與單行刑法的銜接
97.林某介紹賣淫案
附錄
98.梁某盜竊案
後記
·收起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