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題客觀題
A. 刑法的選擇題
第一題選A和D。
(1)根據《刑法》第28條的規定,脅從犯只指受脅迫參加犯罪的人而不包括受誘騙參加犯罪的人。所以,選項A錯誤。(2)《刑法》第27條第2款規定: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沒有規定「比照主犯」。這里的「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是指根據從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直接依照法律規定,比照該共同犯罪行為所對應的法定刑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因而,選項D錯誤。(3)在聚眾犯罪中並不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下,如法定刑只處罰首要分子(見《刑法》第289、291、242條)且首要分子只有一人時,不存在主犯、從犯之分,其中的首要分子當然無所謂主犯。因而,選項B正確。(4)在共同犯罪中,從犯是與主犯相比較而劃分的共犯人種類,沒有主犯也就無所謂從犯。因而,選項C正確。
第二題選D
《刑法》第261條:
對於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刑法》第240條:
拐賣婦女、兒童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一)拐賣婦女、兒童集團的首要分子;
(二)拐賣婦女、兒童三人以上的;
(三)姦淫被拐賣的婦女的;
(四)誘騙、強迫被拐賣的婦女賣淫或者將被拐賣的婦女賣給他人迫使其賣淫的;
(五)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婦女、兒童的;
(六)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
(七)造成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八)將婦女、兒童賣往境外的。
拐賣婦女、兒童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有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婦女、兒童的行為之一的。
《刑法》第262條:
拐騙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者監護人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甲對已撫養3個月的棄嬰負有扶養義務,但其出賣行為並非拒絕扶養的行為,故不構成遺棄罪。
甲收養的育嬰並無家庭或監護人,故不構成拐騙兒童罪。
B. 陳興良的一些刑法題:
1.D符合的不是罪刑相抄適應原則,而是襲,平等適用刑法的原則
2.是間接故意 甲對結果的意志因素持有放人態度,而且認識因素上不是明知必然會導致人的死亡所以是間接故意
3 答案沒有問題 因為「丙從此地經過,見仇人倒在地上,以為他昏了過去」可知丙以為乙是沒有死的,事實是對乙的認識錯誤,不影響犯罪的的成立
4.認識因素上沒有明知必然會導致乙死亡,而且意志因素並不是對乙死亡持有希望的態度,而是放任態度,所以並不是直接故意
5.這題 不太懂
6.不懂
7.殺人與綁架屬於嚴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暴力取證在法律上並不是與殺人,綁架相當的犯罪,所以不能無限防衛
8.教唆未遂的情形有三種:「被教唆人拒絕教唆」「被教唆人雖然接受教唆,但沒有實施犯罪行為」「被教唆人雖然接受教唆,但他實施的不是被教唆的罪」
9 .應該是數罪了,因為不是單只是一個犯意,一個行為
10應該是把它單作是非法拘禁罪來處理了 ,個人決得 牽連犯 更為合理
C. 刑法選擇題(單選)
1、我國抄刑法中的犯罪主體劃分為襲兩種類型(A、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
2、刑法上的不作為是指(C、消極地不實施應當實施的行為)
3、判決宣告後,刑罰執行完畢以前又犯新罪的並罰方法是(A、先減後並)
4、甲攜帶凶器攔路搶劫,黑夜中遇到乙便實施暴力,乙發現是自己的熟人甲,便告之自己的名字,甲一聽便住手,還向乙道歉說:「對不起,認錯人了。」甲的行為屬於哪種犯罪形態?(D、實行階段的犯罪中止)
5、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判處死刑緩期執行2年後,減為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須具備的條件是:(D、沒有故意犯罪)
6、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經過一次或幾次減刑後,實際執行的刑期不能少於原判刑期的(A、1/2)
7、國家工作人員肖某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某公司的回扣40000元,歸個人所有,肖某的行為構成(B、受賄罪)
D. 刑法 犯罪客觀方面題目
客觀方面,阿姨具有救助義務但沒有履行導致小孩死亡,這是毫無爭議的。但入罪要主客觀相統一,所以關鍵是主觀:
1、阿姨是因為怕臟怕臭所以不願跳下去救人,則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2、如果糞池看起來很深,而且一般人也不敢貿然跳下去的話(老農一般是知道深淺的,所以敢跳),那麼我們不能期待阿姨敢冒著生命危險救人,即阿姨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應當免除她的刑事責任。
E. 法考客觀題考試題型是什麼
司法考試客觀題考試需要考八科,分別是:民法、民訴、刑法、刑訴、行政法,商經知產,理論法,三國法,各科成績有效期只有1年,也就是說考生要在一年內考過八個科目的准備。
F. 刑法題目(希望能詳細解釋下,麻煩各位了,謝謝)
首先,某乙的死亡是與某甲的打擊行為是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的。不存在因果關系中斷的因素。根據張明楷《刑法學》上關於因果關系列舉的各種情況看,某乙脾臟異於常人,不是致因果關系中斷的因素。
其次,某甲不具有故意傷害的故意或過失。刑法上的傷害,主觀上要有致對方重傷以上傷害的行為。輕傷以下是不能稱為刑法上的傷害的。某甲與某乙斗毆,但其行為攻擊行為,按照一般人的預期,是不會造成重傷以上傷害的。某甲不具有傷害的故意,更不具有殺人的故意。另外,某甲不知道某乙是脾臟異於常人,所以按照一般人的預期,也不負有相應的注意義務,所以也不具有致人傷害或死亡的過失。
綜合以上兩點(客觀方面與主觀方面)可以認為某甲致某乙的死亡,是意外事件,不構成犯罪。答案選D。
G. 刑法多項選擇題
甲因疏忽來大意而致人死亡,已源經將此題限定在過失致人死亡罪當中。
既然如此,對於甲的疏忽大意的過失,只能是應當預見死亡而沒有預見。
如果是只能應當預見到重傷,但是人死了,對於死亡的結果應當是歸於意外事件。
再次提醒你,這是司法考試,不是法律事務。
H. 刑法選擇題
由於題較多抄,題目解析我就不寫了,絕大部分內容在課本中都有答案的~
1、ABC 2、AD 3、ABC(本題直接參看趙秉志老師主編的《刑法學》,裡面說的很明白) 4、ABCD 5、AC 6、BC 7、ABCD 8、BCD 9、ABD 10、ABCD(經典表述,無需解釋)
1、C 2、C 3、D 4、D 5、B(自己主觀錯誤認為犯罪已不可能達到既遂) 6、C 7、B(司法解釋規定的情形之一) 8、B(是否出於主觀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