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添附民法
所謂添附(Accessio),是指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形成不可分離的物或具有新物性質的物。 添附專制度是大屬陸法系國家物權法中所規定的取得財產權的重要的方法和制度。但由於我國物權立法長期不完善,法律上一直未明確承認添附制度,在實務中極少採取添附規則解決糾紛。
B. 誰能說清民法上添附的概念,請問無形資產上能否添附實物資產
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財產或勞動成果相結合,從而形成另一財產。
一般來說,無形資產添附於實物上。至於財產歸屬要看二者(實物與無形資產)何者經濟價值高。
C. 民法上添附的例子
就比如說A撿了個抄易拉罐,B把它做成了工藝品。A屬於先佔。而B把它做成了工藝品屬於添附
添附制度法律也沒有具體明確規定,但是仍然可以依據生活常理解釋出來。通過自己的技術將易拉罐加工成一個工藝品而導致新物產生舊物滅失。提供價值大的一方有權獲得該物品的所有權而提供價值小的一方則獲得相應的價值補償。
而你說的添附是原始取得的問題,無論是基於生產,還是先佔、加工的取得,共同點都是在權利人獲得權利之前並無在先權利存在,即使有在先的權利也和後取得的新權利無關,甚至物權客體之前也不存在。
D. 民法中添附,關於當事人間的補償問題
這個補償和將來因為磚的質量造成事故或損害帶來的賠償不是一回事.
只要還未出現問題,也沒有明顯的隱患,那麼該添附就是有價值的,就要補償.
E. 先佔,添附,繼承,為什麼不是民事法律行為
不是都說了嗎,先行佔有,添加附屬,繼承都不屬於民事法律。
F. 添附的民法觀念
從近代添附制度解讀出的基本價值是:保存價值、鼓勵創造價值,並平衡所有權取得人與喪失人之間的利益。
1、保存價值主要體現在附合或者混合的情況。附合有動產附合於不動產與動產之間的附合,要件在於用以附合之物是否構成被附合之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前者即動產構成土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後者即各動產構成合成物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要組成部分的判斷,參照德國民法第93條的規定,是指不毀損物的一部分或者變更物的性質就不能與物分離的組成部分。混合是指所有人各異的動產互相混合或者融合後,不能分割或分割所需費用過巨,而生所有權變動的法律事實。客觀上絕對不能分割的應在絕少數,社會政策考量在此體現為添附之物構成重要成分或者分割添附之物所需費用過巨的,即不允許分割,以維持合成物或者混合物的現狀與現存價值。是否構成重要成分,以及所需費用是否過巨,都應當根據「交易觀念」判斷。
2、鼓勵創造價值主要體現在加工的情況。羅馬法學家對加工規則的爭論,主要糾纏於加工物是否能夠還原為原材料,或者是否構成新物,本質上是哲學觀念在法律問題上的體現。以德國民法為代表的歐陸近代民法上關於加工的規范模式,雖然加入了「經濟價值測准」的因素,但是蘇永欽教授指出其因為「未能完全放棄羅馬法上把所有權的變動視為單純實存認知結果的觀念」,造成了法理上相當大的缺點:德國民法因規定加工人取得加工物所有權須兼備「新物」與「增值」要件而產生正當理由不足與缺乏邏輯性的問題。
我國台灣地區民法上的加工規則未明文規定新物要件,但是學者通說仍堅持該要件.蘇永欽教授認為加工人取得中的「新物」要件應予擯棄,立論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新物認定上的困難與紛擾。但是,在近代工業經濟以及市場經濟發達的背景下,「加工並產生新物」要獲得交易觀念的認可,已經不再像古羅馬的簡單商品經濟時代那樣困難。在此背景下,德國民法典第950條規定了加工人取得加工物所有權,而非法國民法典上的材料所有權人取得加工物所有權的原則,學說與司法實踐根據交易習慣認定擁有生產過程組織權並承擔新製造之物的使用風險的人——即組織生產的僱主,而不是作為雇員的勞動者——是加工人,應該說適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背景下,即使日本民法與台灣民法改為原則上由材料所有權人取得的立場,在「增值」要件的滿足成為常態的情況下,也可能使加工人取得成為實際上的原則立場。
3、所有權取得人與喪失人之間的利益平衡通過其間的「利得返還」實現。對此關系的性質,從法國民法所使用的「償還價款」(第554條)、「償還款項、材料的成本費用、勞動力費用」(555條3款)、「支付價金」(第566條)、「償還手工費用」(第570條)、「償還材料的價金」(第571、574條)等來看,類似於強制買賣的性質。德國民法第951條首次明確將該關系歸入不當得利返還的范疇,但是這一體系化努力的成果在緊隨其後出台的瑞士民法典中沒有被完整繼受,日本民法與台灣民法完整繼受了這一框架。理論上所生的疑問——比如既為法定物權取得原因,何來不當之謂——沒有完全解決。
G. 添附的法律規則有哪些
添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則。
添附制度是大陸法系國家物權法中所規定的取得財產權的重要的方法和制度。但由於我國物權立法長期不完善,法律上一直未明確承認添附制度,在實務中極少採取添附規則解決糾紛。
因而在當前《物權法》的制訂過程中,對添附制度的必要性以及與侵權行為法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存在不同的觀點和認識,對於是否在《物權法》中設立添附制度一直存在爭議。
添附制度是各國法制通例,說明其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可以說,添附制度有助於修正侵權處理機制在某些情況下的不效率,即侵權制度以過錯為前提,通過損害賠償為主的方式制裁違法者以保護物權,它不是財產和交易的規則,一般不體現物盡其用的效益原則;
而添附制度不以過錯為前提,通過確認新物歸屬以實現一物一權的方式來保護物權,它是確權規則,體現物盡其用、避免財產損失浪費的原則,添附制度通過添附物歸屬者依不當得利給予對方適當補償以保持當事人利益平衡,它又是補償規則,體現公平原則。
(7)自然添附民法擴展閱讀
適用范圍
需要指出的是,物盡其用的效率原則是確認添附的一項原則,但適用這一規則也要考慮一些特殊的情況,例如,一方因錯誤裝修而發生添附,雖然客觀上裝修使得所有人的房屋增值,由所有人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權在許多情況下可能是有效率的,
但由於裝修帶有強烈的個性化色彩,直接決定了居住環境的舒適性,每個人對自己的住宅裝修都有不同的偏好和特點,很難採取一般人的標准判斷該裝修是否符合所有權人的利益。因此,錯誤裝修的結果未必符合所有人的喜好,在此情況下,簡單地以效率原則要求所有權人予以接受是不妥當的。
如果惡意利用他人財產而發生添附,能夠拆除的,拆除以後不影響財產的價值的,被利用物的所有人要求返還原物,應當將該物予以拆除,由利用該物的人予以返還。
但如果拆除該物確有可能損害物的價值,或者拆除對物的所有人並無任何利益,只能給利用人造成損害,從誠信原則的角度和效率原則考慮,不應當予以拆除。
在根據添附規則確定財產歸屬時,是否應當區分善意和惡意,對此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所謂惡意添附是指在明知是他人之物的情況下而未經他人同意進行的添附。
在一般情況下區分善意與惡意是沒有必要的。首先是要確定添附物是否能夠拆除、能否恢復原狀,如果不能拆除或恢復原狀,則無論行為人是善意還是惡意都要根據添附規則來確認添附物的歸屬問題。但根據添附規則確定添附物的歸屬時,應當適當考慮添附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具體表現在:
第一,在惡意添附時,不能僅僅根據價值大小來確定歸屬,這樣將極不利於對權利人的保護。在兩個所有人的動產發生添附以後,如果是因為行為人的惡意添附行為造成的,兩個動產的價值雖有差距但差距並不大的情形之下,則應當側重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使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於受害人。這樣也有利於保護權利人,並對惡意添附行為予以制裁。
第二,如果是惡意添附,則在確定賠償責任時,不僅要使惡意添附人賠償現有財產的損失,而且要賠償因財產被惡意添附造成的其他損失,如因購買木材、瓷磚所支付的交通費用。當然,在對被添附的物予以賠償以後,原則上不應當再要求返還原物,因為賠償己經形成對原物的替代,這不過是一種價值上的替換。
在惡意添附的情況下,如果添附的財產能夠拆除,並因拆除而給被添附的物的所有人造成損失,惡意添附人應當賠償全部的損失。
第三,在惡意添附的情況下,如果添附的財產被拆除後有可能會給惡意添附人造成一定的損失,只要這種損失並不太大,也應當拆除。當然,在拆除時拆除人必須依據通常的方法進行拆除,盡可能避免給添附行為人造成過大的損失。
H. 添附名詞解釋
添附是法律上的專有名詞,多用於民法中物權法領域。
含義:所謂添附是指民事主體把不同所有人的財產或勞動成果合並在一起,從而形成另一種新形態的財產,如果要恢復原狀在事實上不可能或者在經濟上不合理,在此情況下,則要確認該新財產的歸屬問題。
簡單的舉個例子:比如說A有塊玉石,遺失了,B撿到了把它做成了工藝品。A是原本的所有權人,而B把它做成了工藝品屬於添附。
添附的方式:
添附主要有混合、附合、加工三種方式。
混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不同財產互相滲合,難以分開並形成新財產。
附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財產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的財產,雖未達到混合程度但非經拆毀不能達到原來的狀態。
加工是指一方使用他人財產加工改造為具有更高價值的新的財產。
添附的法律後果:歸價值大一方所有,取得所有權的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或者按份共有。
綜上,添附制度是各國物權法確認物的歸屬的重要規則,也是物權變動的一項重要規則。
I. 民法上的添附是什麼意思
添附是指民事主體把不同所有人的財產或勞動成果合並在一起,從而形成另一種新形態的財產,如果要恢復原狀在事實上不可能或者在經濟上不合理,在此情況下,則要確認該新財產的歸屬問題。
添附作為取得所有權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一種基本的民事制度。添附制度是大陸法系國家物權法中所規定的取得財產權的重要的方法和制度。
添附制度是各國物權法中的一項確認產權的重要規則,也是物權變動的一種重要規則。添附制度不能為侵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和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制度所替代,確認添附制度並完善添附規則,是我國《物權法》制訂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9)自然添附民法擴展閱讀
添附主要有混合、附合、加工三種方式。
1、混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不同財產互相滲合,難以分開並形成新財產,混合發生在動產之間。
2、附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財產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的財產,雖未達到混合程度但非經拆毀不能達到原來的狀態。
(1)、動產與動產的附和。這是指不同所有人的動產互相結合,非毀損不能分離或者分離的費用較大。從我國的司法實踐分析,動產與動產的附和應當由原所有人按照其動產的價值,共有合成物。
如果可以區別主物或從物,或者一方動產的價值顯然高於他方的動產,則應當由主物或價值較高的物的原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權,並給對方以補償。
(2)、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和。這是指動產符合於不動產,成為不動產的組成部分。羅馬法中,這種附和主要是因建築或者種植而產生。
一般的原則是建築物或者種植物歸土地所有人所有,至於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則視行為人是出於善意還是惡意而定。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和,由不動產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權,但應當給原動產所有人以補償。
(3)、不動產與不動產的附和。民間常見的情形主要為:承租人、借用人在租借來的樓房平台上加蓋一層樓房或者興建一間房屋等。
對此,關於物權部分的司法政策是:如增建房屋與原不動產價值懸殊時,附和物的所有權歸原不動產所有人;如價值相當,應為雙方當事人共有附和物的所有權。
3、加工是指一方使用他人財產加工改造為具有更高價值的新的財產。
我國司法實踐的一般做法是:加工物的所有權原則上歸原物的所有人,並給加工人以補償。但是當加工增加的價值大於材料的價值時,加工物可以歸加工人所有,但應當給原物的所有人以補償。
J. 自然資源所有權代理行使內容該怎麼填
自然資源所有權代理行駛內容該怎麼填這個需要填的那個非常多非常廣泛請大家發表零下好幾張表呢填的時候一定要認真不可改錯不可填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