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本體
『壹』 本體刑法學第一版和第二版差別大嗎
不大。|
『貳』 幫上帝掌管刑法的天使叫什麼
熾天使 Seraphim
聖名是「撒拉弗」意思是造熱者,傳熱者。是神的使者 中最高位者,不過極少從事任何勞動,唯一的使命(或雲本質)就是歌頌神, 展現神的愛。熾天使無形無體、與神直接溝通,是純粹的光和思考的靈體, 以其振動創造生命,以赤紅的火焰為象徽,是以太陽為化身的最優秀的天 使。若是必須現身於人前時,是以六翼四首(亦有二首之說)之姿出現,身上 的六翼是「行動力」的象徵。古以色列戰亂時代的大先知以賽亞曾描述在神 的御座前目擊熾天使的經過,因而留下了六翼及此六翼之姿態的傳說。熾天 使一睜眼,就會發出如獅吼聲,並發出紅色電光劃過長空,形如長蛇(龍)。 熾天使的希伯來語,是治癒者、至高者(或守護天使)二字的合成字,因此蛇 或龍自古即是醫學的代表(如果讀者們有注意到的話,可以發現一些醫院或軍 醫使用繪以兩條交纏在杖上的蛇為象徵)。熾天使的語源, 也有說法是'燃燒'和'蛇'的合成。這一階的天使只有幾位而已,當然最有名的 就是Lucifer,光輝的晨星路西法(也稱作路西菲爾或者魯斯化,還有很多) 這位著名人物原先是天使長。另一位呢?就是原來的七大天使之一,因率領 天使軍和撒旦作戰,而被升為熾天使的米胞b勒了。而七大天使的另一個地位 緊次於米迦勒的Gabriel(加百列)卻是下級的大天使。另有一說,所謂熾天使僅 是這二名大天使的共同體 (Michael(米迦勒)和Gabriel(加百列)),高階天使和下級的大天使相互混淆、隸屬的情形所在多有,尤以熾天使和智天使此二階級為然, 因此也有人說熾天使應有四個:Michael(米迦勒)、Gabriel(加百列)、 Raphael(拉斐爾)、 Uriel(烏利爾),又稱四大君主(分別象徵火、水、風、 地四元素)。所奇怪的是,沒有什麼人認真的去解釋其間的關系,不過可以 推論出來三種單純的解釋:
1.這四大君主(或二位大天使)朝見神的御座前時便脫去下級天使的軀體成 為無形體的熾天使;
2.熾天使是四大君主/二位大天使的另一面像;
3.熾天使本體無形無質,但可有多種具象化身。或者,與其說熾天使是諸 天使之一,不如說是某些天使所特具的'位格 ',或是某些特別光輝耀眼的 天使,其榮光的代名詞吧!
『叄』 北京大學法學本科的教材有哪些
法學院本科生用教材:
一、法學院9字班版本法學緒論(入門課):沈宗靈《法理學》(不常用)
憲法學:許崇德《中國憲法》(不常用),王世傑/錢端升:<比較憲法> 龔祥瑞<比較憲法與行政法>
民法學(1)(總論部分、物權):馬俊駒《民法原論》(主要是上冊) 民法學(2)(合同法):崔建遠《合同法》(修訂本)
刑法學(1、2):張明楷《刑法學》 民事訴訟法學:張衛平《民事訴訟法教程》 婚姻與繼承法學:楊大文《親屬法》、同系列的《繼承法》
中國法制史:葉孝信《中國法制史》(新編本) 知識產權法:鄭成思《知識產權法教程》 刑事訴訟法:陳光中、徐靜村《刑事訴訟法學》
商法學(1)(商法總論、公司法): 王保樹《中國商事法》(同時也是商法學2) 王保樹《中國公司法原理》等等(主要是這兩種)
外國刑法學: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經濟法:王保樹《經濟法原理》
國際法:Akehurst's Mordern Intro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二、法學院0字班版本(更新至2004年)1 法學緒論/法理學(高鴻鈞、王晨光,許章潤老師)
《法學緒論》使用張文顯主編的21世紀課程系列,北大/高教版。 但實際上基本不講教材。許章潤老師的《法理學》課有參考書單。 2
比較法總論(高鴻鈞老師) 《外國法制史》,由嶸編 《比較法總論》,茨威格特、克茨著 《比較法研究》,沈宗靈 3
刑法學(張明楷、黎宏、周光權老師) 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最新版,黃色封皮的。 4 憲法學(王振民、程潔老師)
許崇德《憲法》,人大出版社出版。金黃色(灰土黃色封皮) 5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田思源老師)
姜明安主編的兩本,一本是21世紀教材系列,北大/高教版。 一本是法律碩士(JM)教材系列,法律出版社的,42塊錢的那本。
兩本教材各有特點,似乎教師更推崇後者,因為比較新,收錄了很多新法規。 6 民法學(師資眾多,不一一列舉)
歷史上曾經使用過馬俊駒老師的《民法原論》,法律出版社九五規劃教材。 物權、債權、侵權法請往下看。 7 國際公法(李兆傑老師)
無教材,主要看講義。李兆傑老師的教材據說年內會出版。 8 國際私法(李旺老師) 李旺《國際私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黃色封皮的。
9 國際經濟法(車丕照、傅廷中老師) 車丕照《國際經濟法概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39.50元。 10 物權法(程嘯老師)
2001級使用《物權法》,梁慧星,法律出版社95規劃教材。
2002級是程嘯老師自編講義,但指定的是王利明主編的《物權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1 國際貿易與技術轉讓法(傅廷中老師)
王傳麗的《國際貿易法》政法大學出版社 12 西方法律思想史(高鴻鈞老師) 《西方法律思想史》人民大學出版社,谷春德主編,
另有凱利的《西方法律思想簡史》為重要參考書,法律出版社。 13 債權法(崔建遠、韓世遠老師)
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的崔建遠老師的《合同法》(新版是黃色封皮的)、法律出版社
2004年3月版的韓世遠老師出的《合同法總論》和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的張廣興先生的《債法總論》老版本。 14 侵權行為法(程嘯老師)
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修訂版)》,政法2003 楊立新《侵權法論》(第二版),人民法院2004
『肆』 民法於刑法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及其罪刑關系的法律。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具有以下特徵: (一)公法的特徵 公法是與私法相對應的概念,公法是指涉及公共利益,尤其是國家利益的法律。而私法是指涉及私人利益的法律。公法調整的是縱向的法律關系,在公法關系中,國家與個人處於法律上的從屬地位。而私法調整的是橫向的法律關系,在私法關系中,公民之間處於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刑法作為一種公法,個人處於受國家權力支配的法律地位,只要主體的行為觸犯刑律構成犯罪,即應當受到司法機關的刑事追究。 (二)刑事法的特徵 刑事法是與民事法,行政法相對應的概念,指以犯罪為規制對象,圍繞犯罪的偵查、認定與刑罰的裁量、執行及其程序的法律規范總和。凡與刑事(犯罪)有關的一切法律,均可稱之為刑事法。這個意義上的刑事法,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等,被稱為全體刑法。刑事法的特點是與犯罪相關,在這個意義上,刑事法可以說是犯罪規製法,從而區別於民事法和行政法。在刑事法中,刑法居於核心地位,是主法,是實體法,又稱為本體刑法。其中,主法是與助法相對而言的,助法是指從屬性法律或者輔助性法律,程序法往往被認為是助法,而主法是指規定權利義務之實體內容的法律,實體法往往被認為是主法。刑法作為刑事法,與犯罪和刑罰具有密切聯系,可以說是刑事基本法。 (三)強行法的特徵 強行法是與任意法相對應的概念,任意法又稱任意性法律規范,指在法定范圍內允許法律關系參加者自己確定相互權利義務的具體內容的法律規范。而強行法,又稱為強行性法律規范,指必須絕對執行的法律規范。在法學理論上,一般認為刑法主要是強行法,只有告訴才處理的情況下才具有任意法的性質;而民法主要是任意法,只有少數強行性法律規范。刑法由於具有這種強行法的特徵,國家強制力體現得更為明顯。
『伍』 刑法三階層和四要件
法律分析:一種是大陸法系國家的遞進式犯罪構成體系,其構成要件為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一種是英美法系國家雙層次的犯罪構成體系,一是本體要件,包括犯罪意圖和犯罪行為,二是抗辯事由,包括脅迫、防衛、警察圈套、未成年等要素三個就是前蘇聯和我國耦合式的犯罪構成體系,由犯罪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四個要件組合而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八條 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第九條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所承擔條約義務的范圍內行使刑事管轄權的,適用本法。
『陸』 《刑法學第四版》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刑法學》(張明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刑法學
作者:張明楷
豆瓣評分:9.5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1-7
頁數:1132
內容簡介:
《刑法學(第4版)》是張明楷教授風格鮮明、獨步學林的代表作。無論是理論體系的構建,抑或分析問題的邏輯,都帶有強烈的法益思想和濃厚的大陸刑法理論的氣息。
作者在《刑法學(第4版)》中回歸刑法本位,既立足於中國當今社會的現實,又將論題置於世界刑法學之林思考;既評介中國的理論學說,又從學派之爭的視角進行分析;既解釋現行法條,又深究規范背後的理念;既闡述刑法理論上的要害與重點,又提示並解決司法實踐中的難題。
本次新版,二十餘萬字的篇幅擴容中,既有作者對最新刑法修正案和司法解釋的抉微發隱,亦有作者近年來在刑法學術領域中的深考精思。作者一以貫之地以刑法解釋學為本體,發掘成文法的真實含義和內在慾望。新版的體系結構、根本理論及基本方法與前版並行不悖,作者亦不憚以追求真理的學者良心,更改觀點、更新論證。
《刑法學(第4版)》通過豐富的資料實證和敏銳的論斷分析,同時為法科學生和實務人士解惑辯難。因而《刑法學(第4版)》不僅適於刑法學課堂教學及自學之用,也適於司法考試及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考生系統復習和研究之用,還是實務人士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1959年出生,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柒』 刑法哲學的介紹
該書是一部以犯罪與刑罰及罪刑關系為研究內容的學術專著。該書在對我國現行的刑法理論進行了深刻反思和基礎上,初步建構了一個以罪刑關系為中心的刑法理論體系。全書分為三編:犯罪本體論、刑罰本體論和罪刑關系論。在本書中,作者分別提出了犯罪本質二元論、刑罰目的二元論和罪刑關系二元論等一系列全新的刑法命題。
『捌』 求教:美國刑法犯罪要件的雙層次結構,即犯罪構成雙層模式
在這種雙層模式中,第一層次是犯罪本體要件,也稱為積極的犯罪構成要件——肯定犯罪的成立,包括犯罪行為和犯罪心態,體現控方的權力,表徵刑法的保護社會機能;第二層次是責任充足條件,也稱為消極的犯罪構成要件——否定犯罪的成立——,包括未成年、精神病、正當防衛等免罪辯護理由,體現辯方的權利,表徵刑法的保障人權機能。
『玖』 急求「刑法」或「刑訴」;「民法」或「民訴」的論文兩篇!
人權入憲的法治意義
[論文關鍵詞]人權;憲法,法治意義
[論文摘要]人權入憲對中國法治具有重大的影響。人權入宛為權利的發展和實現提供了政治前提,促進了法律的獨立性發展,提升了法律的地位,從而為法治奠定了制度性的基礎。人權地位的提高,提高了民眾的權利觀念,從而為最終實現法治目標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前言
人權入憲至今已3年有餘,關於人權入憲的問題已經有很多研究和討論。人權人憲的意義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次入憲給我們法治帶來什麼影響,是怎樣影響法治的,卻缺乏闡述和論證。人權人憲在中國憲法變遷中具有重要意義。以下分別就人權入憲對法律本體的影響,對權利觀念的影響以及憲政的影響展開論證。
一、人權入憲對立法的影響
中國人權發展經受過歷史性挫折。新中國成立50周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始終把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在首位,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兩次歷史性跨越,公民政治權利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我們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歷史,有人稱它為政府領導型的模式,或者有人稱之為政黨領導型的模式。
這種立法模式容易導致公民的權利不穩定,這極不利於我國公民對權利的真正享有。政策性的立法模式。長期以來形成了「現在能實行的我們就寫,不能實行的就不寫」、「只對需要修改的並已成熟的問題作出修改,可改可不改的問題不作修改」,造成了我國憲法和法律對公民權利規定不夠全面、不夠深入。
人權人憲無疑指明了法律的未來走向,法律的權利本位特點得到了加強,這將會固定並實現法律品性的轉變。法律具備獨立的品格,不過多地依賴於政治。
政治調控和法律治理是國家治理過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兩種調整機制。法律應以人權作為維度進行關於人的權利的規定。立法以人權為度,加強了法律的中立性,法律的技術性凸現出來。法治不單純是一種「統治立法」,它不僅是法律的至上性,最高權威性,具有連續性,程序性的特徵,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法律本必須符合「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隨著現代國家向民主化法治化和現代社會向多元化發展,以及經濟的全球化,國家權力在不斷地,逐漸地向社會讓出地盤,由國家權力內部的分權,發展到國家向社會分權。政府已不是在所有領域都是惟一的權力中心,很多社會事務已由社會組織運用其社會資源與社會權力來治理。法律符合法治目標:要求加強了自身的特徵,而人權入憲為法的自身提供了源泉,從而使法律的獨立發展創造了動力和源泉。
國家權力與法律的權力源自人民,法的實行有賴於全社會,全體民眾的支持。法不應只是控制社會的工具,也是社會制約國家權力和社會自衛的武器。因此國家的法治化,不能沒有社會的參與,不能脫離社會的法治化。
法治社會包括社會基層群眾性組織的自主自治,各事業企業組織,各種社會團體等非政府組織及其社會權力等非政府組織及其社會權力,在民主法治的軌道上的自律和法治范圍內對國家權力的監督與制裁。
人權人憲強化了權利在憲法中的地位,形成了人權對國家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提升了憲法的權利特徵,從而從邏輯上將國家權力納入了合法性評判的標准即人權標准。要建立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必須要將權力納入規制的渠道,從而理順並完成了權利和權力的位次和邏輯關系。
有人提出了法律自創生系統理論,該理論認為「自組織是復雜系統演化時出現的一種現象,是指系統形成的各種組織結構的直接原因在於系統內部,與外界環境無關」。』。系統科學認為,自組織是系統存在的一種最好形式。』,因為它在一定環境下最容易存在,最穩定。法律再創生理論認為自創生系統是閉合的而非開放的,這是法治前提。要實現法治首先在於法律與政治的相對獨立,在民主社會中,法律已不僅簡單的就是當權者肆意妄為的工具,法律的產生有自身規律,法律首先代表了不同利益主體不斷斗爭、說服而產生的最終傾向,這種傾向依賴於法學家的思考和表述而成為法律草案,最終由民選代表來最終決定是否通過一項新的法律和制度。雖然說關於法律是否是自創生系統性,學者有不同的爭論,尤其是法社會學派與規范學派對此不同的觀點尤為尖銳,需要說明的是法律是否受外界的影響以及對於法律到底是什麼的不同回答,雖是兩者爭論的焦點,但法律自創性系統理論在強調法律自創性的同時並非否定法律會受政治、經濟環境等外界環境的影響,只是說法律首先是閉合的,同時對於外界的輸入法律並未完全拒絕,在接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時,由法學家對其信息進行有關法律價值的判斷並進行技術處理,並進而與法律系統內部進行整合。
人權入憲提高了權利的地位,無疑為憲法實現權利本位。憲法高價位特性,促使了法律系統以人權為核心的構造。人權入憲在立法上為法律實現自創性系統提供了基礎性的條件。
二、人權入憲對司法的影響
由於憲法基本權利向部門法規定的具體轉化存在著「內在精神失真「的可能,同時這種轉化的具體化的實質使之既有不周延的可能,也有相互沖突的可能。這樣就需要運用憲法解釋制度化解矛盾,人權在憲法中的統率地位,也就決定了當法律沖突及法律缺漏時的人權解釋了,具體體現為當權利與權力的取捨無疑傾向於權利,當權利之間沖突無疑應作有利於弱勢群體的解釋。
司法活動與直接的政治的,道德的和其他情緒化的社會因素相脫離,從而將司法作為法律自創性系統的一個主要組成部門。「無救濟便無法律」,司法的非政治化非道德化,外觀上脫離社會,這會進一步從總體上加強法律的權威,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以人權為指向,從而為自由裁量權的行使與正當性與否的判斷提供了正當性依據。
日本學者谷口安平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他認為,訴訟是實體之母。邏輯上說,決定權利存在與否,並不僅僅在於實體法這一層次,而應該說主要是在訴訟的層次決定的。另外博登海默對法的弊端也進行了分析,他為法律具有保守性的傾向。因為法律是一種不可朝令夕改的規則體系,一旦法律制度決定了一種權利義務的方案,那麼為了自由,安全和預測性,就應該盡可能地快,這種「時滯」就會造成社會發展的障礙。其次是因為法律規范框架中因有的某種僵化性。由於法律規則得以一般的,抽象的術語來表達,所以它們在特殊情形中只能起到約束物的作用,給解決特殊案件帶來困難。法律的第三個弊端源於規范控制的約束方面。制定規范是為了反對和防止無序狀態的,然而,它始終存在著一種危險,即一些服務於有益目的的制度可能超越了其職責的范圍。如果法律制度為了限制和人權利和政府權力而規定的制衡原則變得過分嚴厲和僵化,那麼一些法律和權利的有益形成就會受到窒息。基於以上原因,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便不可避免,但法治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權力制約。人權作為一種理論解釋和實證發展的載體無疑為自由裁量提供了方向和共通的標准。
三、人權入憲促進權利觀念的發展
以四代領導集體為比較,我們可以概括如下:第一代時期,人權被標列資產階級的專利,對之態度若明若暗,從而導致缺失制度的保障。第二代時期,把人權分為「你的」,「我的」,注意區分二者是「兩碼事」,但已開始注意建設「我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正式承認人權的普遍性,認為它是人類文明共同結晶,敢於與兩方交流,合作與對話。第四代領導人實現人權入憲,實現了觀念性的權利向實在性的法律權利的轉變,從而深入展開的人權全面建設,社會保障法不斷制定和落實。
人權強調的是國家對公民應有的態度,而不是一種個人的與某種宗教性信仰相類似的排他性的實體信仰。人權的主要防範對象是公共權力,因此,在國家與個人的關繫上理解為「個人主義」的意義將使我們通過法律制定將人權觀念轉變為法律權利,使得那種認定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判斷在法律意義上沒有任何說服力。
中國由於其獨特的文化傳統及其長期以來的傳統生產方式的決定了傳統中國人的人格特徵。孔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學,將修身作為後三者必經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地位不同。按照孔子的觀點,「仁者,人也」,處理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人際關系都必須以仁德為指導。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說的中國是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關系,在西洋社會里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系,講交情,在一個差序格局中,缺乏一個普遍性的道德標准。我們的社會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每個網路有個「己」為中心,各個網路的中心都不同。這與法律的統一性是背道而弛的,難怪有學者說中國文化傳統中缺少一種可以支撐法治的文化和宗教。
即使是解放以來的計劃經濟時代,也是如此,長期以來,出於改造社會的雄心大志,國家通過計劃控制了幾乎所有的社會資源,並通過計劃制度進行分配,由此,一個以身份為特徵的社會逐步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各自的身份為坐標。在計劃體制中,所有社會成員被分別納入到各種形式的組織之中。這一切都導致個人觀念的缺乏,權利觀念的缺乏使得缺失普適性的人性關愛。
結語
人權人憲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步驟,具有法治進程的里程碑.它實現了對國家的行為的合法性的評價,從而將國家的行為從無需自證的的合法性轉變為對國家行為評價的正當性。這無疑拓展了憲法進行合法性評價的范圍,從而提高了憲法的權威,使得法律的品性發生了轉移。從而使法律從以往的片面依賴政治逐步轉化為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權人憲改變了以往憲法僅僅作為決定和評判法律合法與否定的政治標准,而且它使憲法和民眾的聯系得到了加強,從而必將提高憲法的權威和憲法的應用,法治以人權作為橋梁,構築了廣泛而堅實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