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民法在私法體系中的地位
『壹』 民法典的地位
法律分析:從名稱上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從整個私法體系看,民法典是基礎性法律。在所有調整民事主體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私法規范中,民法典因其內容的完備性、體系的完整性、調整范圍的寬泛性、價值的指導性等特點而居於基礎性地位。從整個法律體系看,民法典也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條規定: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貳』 如何理解私法自治原則在民法中的地位
法無規定即可為,鼓勵公眾依法參與社會合作治理
『叄』 跪求 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法學院學生學習法律,首先必須是從民法開始學的,全國法學院沒有例外,皆是因為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基礎地位,其他法的很多概念和制度都是從民法中借鑒和發展的。
詳細的資料你可以看這里:
sxs110回答的:http://..com/question/95475469.html
『肆』 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
作為民法總則中的一般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及其相關理論在現代民事法律制度以及現代民法學說中居於重要地位。
(1)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重要的民事法律事實。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上確認了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但與傳統民法有所不同的是我國《民法通則》上確認了民事行為這一概念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民事法律行為專指合法行為而民事行為則是一個中性概念是指民事主體實施的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旨在發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它相當於傳統民法上的法律行為。
(2)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
①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作為觀念的抽象不僅統轄著合同法、繼承法和婚姻法等具體的設權行為規則形成了民法中不同於法定主義體系的獨特法律調整制度而且用完備系統的理論形態概括了民法中一系列精緻的概念和原理形成學說中令人矚目的獨立領域。
②法律行為作為私法自治的工具真正保證了個人生活空間不受外來力量的干涉使個人處理自己事務的理想成為可能。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旨在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行為。私法自治旨在保障經濟活動的運作不受政府的統制或者支配而是經由個人意思決定所體現的自由競爭。法律行為正是個人自由競爭時的方式和方法。
③法律行為概念的提出使民法理論甚至民法典的體系更加完善。從理論上來說它解決了意思自治 原則適用在婚姻法、繼承法上捉襟見肘的情況擺脫了法律行為從屬於債法或者合同法的傳統民法體例。從立法上來說它使民法典總則得以完美的呈現沒有法律行為就沒有民法典總則這在民法學術界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從技術上講它解決了法律行為普遍規則和具體規則之間的關系使民法典避免再對各種具體法律行為作出不必要的重復規定。通過抽象性和概括性規定能力克服了羅馬法以來對設權行為的具體羅列方法在法學方法上具有簡化法律規定和協調體系化的價值。
④它擴充了意思自治的空間。近現代的民法都是以私法自治為其根本原則的法律行為制度的構建不僅使私法自治原則得以真正貫徹而且有效地擴充了私法自治的空間。特別是物權行為理論的提出使意思自治得以在物權法中生存。傳統的物權法除了所有人的處分自由之外是幾乎沒有個人的自由意思空間的但是法律行為的出現使傳統的債的履行行為成為了物權法上的有轉移所有權的意思的物權行為。
『伍』 民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民法提供了社會活動最普遍、最常用、最活躍的法律規范群體,它們構成我國法律體系的基礎,也構成我國社會最一般的法律保障。
民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部重要的部門法律,其內容博大精深,是萬法之基礎。
中國民法的現代化作為一系列復雜社會因素促成的產物,具有其深刻依據,且不可逆轉。實現法律的現代化,以現代化的法律促成並維護社會的現代轉型,已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歸選擇。
「在全球現代化甚囂塵上的今天,無論我們給出什麼樣的理由來解釋中國人對民法典的想像和渴望,其本質仍然沒有逃離現代化編織的普遍主義的功利羅網。」囿於大陸法系的法治傳統,中國民法的現代化必然要以現代化、體系化的成文民法典為載體。
但「自從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各個國家都毫無例外地面臨現代性的挑戰,尤其是那些傳統深厚的文明古國」。中國正是如此。中國民法學者在向著既定目標奮勇前行的步伐中,卻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特殊的來自民法現代性問題的羈絆,斬不斷、理還亂,使他們經常產生壯志難酬的感慨。
(5)簡述民法在私法體系中的地位擴展閱讀
所謂民法的體系定位,是指人們對民法在國家整體的法律體系中應發揮作用的基本認識。關於民法的體系如何定位,最重要的是國家治理者對民法基本功能的看法,在大陸法系國家,民法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的制定工作。
關於民法的體系定位這個問題,法學界的認識存在不足。一些人學習的民法知識源於蘇聯法學,至今也沒有更新。蘇聯法學認為,民法在法律體系中處於部門法的地位,只能在指定的狹小范圍內發揮有限作用。
這種功能定位的原因是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社會的人、財、物、供、產、銷這些領域受計劃支配,民事權利主體被當作勞動力資源,主體意思自治的范圍受到限制,而且社會主要財產的支配和流通制度也不由民法規范,甚至婚姻法也不被當作民法。
在這種情況下,民法能夠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法學把民法定義為部門法。這種做法以及法學理論與市場經濟體製法學完全不同,因為市場經濟體製法學都是把民法定位為基本法。
蘇聯法學的這個民法觀,不但壓縮了民法的作用范圍,也損害了民法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制度,使得民法應有的基本內容無法充分展現,在社會需要民法的時候,民法也難以順利成長。關於民法體系定位的錯誤認識得不到糾正,民法典編纂工作、我國法律制度整體的發展都會受到很大阻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陸』 論述民事權利在民法體系中的地位
民事法律行為行為,又稱法律行為,是法律事實的一種,是指民事主體以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法產生民事法律效力的行為。民法通則第五十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可見其在民法中的地位及功能:
1、橋梁作用。民事法律關系通過主體為一定的法律行為來實現。
2、保障作用。沒有法律行為民法的調整無從談起。
3、可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物,還有可能是行為,權利、智力成果、人身利益等。
4、作為違法行為的相對行為。民事法律事實分為法律事件和行為,行為又分為法律行為和違法行為。
『柒』 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現中民法處於什麼地位
中國是法制文明發達很早的古國,已有四千多年沒有中斷的歷史,在漫長的法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諸法並存,民刑有分」的封建法律體系。在這個法律體系中,刑法是主幹,歷朝代表性的法典基本是刑法典,這是由於中國古代重公權、輕私權,以及其他的國情因素所決定的,但決不是說中國古代只有刑法和刑法史,而沒有其他法律和其他的法律史。相反,由於社會關系是復雜多樣的,法律調整的方式也是復雜多樣的。根據法律調整對象的特殊性和具體性,形成了除刑法以外的其他部門法,如行政法律、民事法律和訴訟法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民法逐漸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而易見。
一、民法的概念
(一)定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2條從民法的對象和任務角度來看,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第1款對於合同所進行的概念界定,對民法的定義更為妥當的表述應為:我國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二)性質
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2.民法為文明法;
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 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 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 而不是國際法;
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 法,而不是特別法。
(三)民法的調整對象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
二、民法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法是規范社會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現了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准則"。它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民法是保障市場體制正常運行的有效法律形式。
民法的主體制度使得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能夠作為獨立平等的主體進入市場;法律行為制度賦予當事人以廣泛的行為自由和活動空間;物權制度控制著主體對各種物品的權利限度,同時也保護著主體對特定物品的正當權利。民法的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等原則有助於協調商品交換者的利益沖突,引導他們開展正當競爭。民法不僅有效地穩定市場秩序,而且能夠推動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為市場交換的高速運行提供方便。債權制度的確立,實現了讓渡商品和實現商品價值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分離,使商品交換在信用制度的擔保下,跨越了時間、地域的限制,有力地推動了商品交換的進行。民法的代理制度,有助於避免事必躬親;居間制度使得人們及時獲得相關信息;行紀制度使憑借專業組織為自己謀利成為可能。時效制度則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力,從而加快商品流通。簡言之,民法為現代化市場提供一般規則與市場主體的基本行為規范,使他們可以遵循這些規則進行活動,並使市場秩序獲得保障。民法可以為現代化市場經濟提供一般規則和市場活動的行為規范,是市場參與者在這些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各顯神通,開拓進取,創造最佳業績,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民法可以為人權提供基本保障。
人權是人按其本質屬性享有和應當享有的權利。民法實質上是權利法。它首先給人的人格權、人身權、財產權等基本權利以規定和保護,為其他權利包括政治權利和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保護提供基礎。
(三)、民法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民法體現著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它調節著各種利益,保護人們合法地謀求自己的利益,不允許侵害社會和他人的弱肉強食,謀取非法利益。
(四)、民法可以促進民主政治。
民法是私法,要求劃分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劃分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在市民社會和市民生活中,實行私法自治原則,要求國家公權力不得隨意介入、干涉,這有利於抑制公權力的不當擴張與膨脹。權力機關不法或不當侵害民事權利,也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必將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綜上所述,民法作為市民社會的基本法,自其誕生以來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的影響與作用無疑是讓人震撼的。由此,人們對於民法社會作用和地位的認識和探究就應該不斷地深化與提高。而且,人們對這一問題的探討不應該僅僅局限於具體內容的揭示,更要深入剖析制約或促進其功能發揮的諸要素,以民法的功能研究為切入點,洞察民法與社會其他現象的互動規律,實現民法的自我完善與發展。
『捌』 民法典在法律體系中居於什麼地位
民法典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我國的基本法之一。中國民法的專現代屬化作為一系列復雜社會因素促成的產物。
具有其深刻依據,且不可逆轉。實現法律的現代化,以現代化的法律促成並維護社會的現代轉型,已成為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歸選擇。
(8)簡述民法在私法體系中的地位擴展閱讀: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晨作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說明。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