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事實認識錯誤
Ⅰ 什麼是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有哪幾類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後果和有關的事實情況發生了誤解。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可分為兩種: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
法律上的認識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發生誤解。表現為三種情況:
1.「假想非罪」。行為在法律上規定為犯罪,而行為人誤認為不是犯罪。例如甲未經許可收購珍貴樹木製作傢具,沒有意識到該行為屬於《刑法》第344條規定的非法收購、加工珍貴樹木及其製品罪。一般認為不知法律不是可接受的辯解,因此對「假想非罪」原則上不排除罪責,但是可以酌情減輕罪責,因為在發生假想無罪的場合,行為人畢竟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主觀惡性較小。
2.「假想犯罪」。行為在刑法上並沒有規定為是犯罪,而行為人誤以為是犯罪,例如,某甲復制含有色情內容的有藝術價值的文學作品,本來不構成犯罪,但他卻誤認為犯罪。因為判斷行為性質的根據是法律,而不是行為人對法律的誤解,所以行為人「假想犯罪」並不改變其行為的法律性質,不成立犯罪。這種誤解對行為性質不發生影響。
3.行為人對自己犯罪行為的罪名和罪刑輕重發生誤解。例如,某甲盜割正在使用的電線,某甲自以為是盜竊罪,而實際上依法是破壞電力設備罪;某甲自以為該罪沒有死刑,而實際上其法定最高刑有死刑。這種對法律的誤認不涉及行為人有無違法性意識(或者危害性意識),因此不影響罪過的有無大小,也就不影響定罪判刑。
事實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與自己行為有關的事實情況有不正確的理解。對事實認識錯誤,通說採取「法定符合說」認定行為人的罪責。按照「法定符合說」,行為人預想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法律性質相同的,不能阻卻行為人對因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承擔故意的責任。反之,法律性質不同的,則阻卻行為人對因錯誤而發生的危害結果承擔故意的責任。這里所稱的法律性質相同,是指屬於同一犯罪構成范圍內的情形;法律性質不同,是指屬於不同犯罪構成的情形。例如,甲本以為乙的提包中裝滿現金,竊取了乙的提包,結果發現裡面沒有現金,但有大量的其他財物。因為這種錯誤沒有超出盜竊罪竊取他人財物的范圍,故不影響甲對竊取的提包內的財物承擔盜竊罪責。反之,甲本以為乙的提包中裝滿現金,竊取了乙的提包,結果發現裡面沒有現金,但有5枚威力巨大的塑膠炸彈。因為這種錯誤超出了盜竊罪犯罪構成的范圍,涉及盜竊爆炸物的犯罪構成。所以阻卻甲對因錯誤發生的觸犯另一構成要件(盜竊爆炸物罪)事實承擔故意的罪責。
1.客體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不同(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例如甲竊取了乙的提包,回家後打開提包發現裡面還有一支手槍。甲竊取提包通常只有盜竊普通財物的故意,而事實上發生了竊取槍支的結果。因為槍支屬於《刑法》第127條盜竊槍支罪的對象;而財物屬於《刑法》第264條盜竊罪對象;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體現了不同的客體:公共安全和財產權,因此甲發生的事實錯誤不僅僅是具體對象的錯誤而是客體錯誤。客體錯誤阻卻行為人對錯誤的事實承擔故意的罪責。甲僅在盜竊罪的限度內承擔罪責,對誤盜槍支的事實不承擔故意的罪責。甲僅能成立盜竊罪。不過,甲如果將該槍持有,可成立非法持有槍支罪。
2.對象錯誤,指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行為人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是相同的(屬於同一構成要件)。例如,甲欲殺乙,卻誤認丙為乙而殺死了丙。甲預想侵犯的對象是乙;實際侵犯的對象是丙。由於乙和丙都是人,同屬於《刑法》第232條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對象,甲無論是殺了丙或殺了乙,都是剝奪他人的生命,都沒有超出故意殺人罪犯罪構成之對象的范圍,也沒有使犯罪客體的性質發生變化。因此,甲仍然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可見,根據法定符合說,對象錯誤對行為的性質沒有影響。例如甲、乙等人夜晚在某居民小區尋釁滋事,遭該小區保安的追趕。甲在奔逃中感覺背後有保安追趕上來,甲拔刀轉身朝後面的身影刺去,結果刺死了緊隨其後的同夥乙。法院判決甲某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對本案甲某行為認定為既遂,意味著認定甲某對同夥乙某死亡結果成立故意)
在適用法定符合說認定這種錯誤的場合,甲對乙死亡結果事實上的心態是故意還是過失的,已經無關緊要。
如果行為人預想侵犯的對象與實際侵犯的對象在法律性質上部分相同部分不同的。行為人只就相同的部分承擔故意罪責,對不同的部分不承擔故意罪責。
3.手段錯誤,指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發生誤用,如甲本想使用毒葯殺害張三,但因為誤認而錯用了一種無毒的葯物(手段不能犯未遂)。這種錯誤不影響罪過的性質。因為該種錯誤並未造成任何非預想的犯罪結果,故從主觀方面講不成其為問題。成為問題的是客觀方面,這種客觀上的「不能犯」是否應當做為犯罪處理?
4.行為偏差,又叫做目標打擊錯誤、打擊錯誤,指行為人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實際打擊的目標不一致。如甲欲殺張三,朝張三射擊卻擊中張三身旁的李四。從現象看,這也是對象錯誤,但它不是因為辨認錯誤,而是因為行為本身的誤差(槍法不準)。這是一種客觀行為錯誤而不是主觀認識錯誤。對行為誤差一般也採取法定符合說,即適用對象辨認錯誤的認定方法解決。假如預想打擊的目標與(因行為偏差)實際打擊的目標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一致,不妨害行為人對誤擊的目標承擔故意罪責;假如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不一致,則阻卻對誤擊的目標承擔故意罪責。
5.因果關系錯誤,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實際情況發生誤認。(1)行為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沒有造成該結果;(2)行為沒有實際造成預定的結果,但誤以為造成了該結果;(3)知道行為已經造成了預定的結果,但對造成結果的原因有誤解。這三種情形的錯誤對罪責均不發生影響。
Ⅱ 刑法理論中 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你好,構成故意盜竊槍支罪的未遂。抽象事實認識錯誤也是對犯罪某一構成要件的認識錯誤,只是這種認識錯誤導致了客觀上構成了與行為人主觀上完全不相同,不同質的犯罪。如甲想殺乙,卻因為沒有瞄準殺了人家一頭牛,等等。甲主觀上是故意殺人,但客觀上卻是毀壞了別人的財產,兩個犯罪完全不同質。超出了同一犯罪的構成要件范圍。那麼抽象事實認識錯誤分為兩類,一類是打擊錯誤,一類是對象錯誤。另一種分類為:一,主觀輕罪而客觀重罪;二,主觀重罪而客觀輕罪;對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則要根據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處理。例如甲欲殺狗熊,但將人誤以為是狗熊而殺死的,就只能成立過失犯罪或意外事件。如果本欲殺人,但將狗熊誤以為是人而殺死的,就只能成立故意殺人未遂。同理。
Ⅲ 刑法具體事實認識錯誤和抽象認識錯誤的區別是什麼
一、具體事實認識錯誤:
對象錯誤:甲想殺乙,誤認為丙是乙,舉槍殺死。(乙不在現場)
具體符合說:評價:對乙無罪,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法定符合說:評價:對乙無罪,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打擊錯誤:甲想殺乙,把乙身邊的丙打死了。(乙在現場)。
具體符合說:評價:對乙故意殺人未遂,對丙過失致人死亡,競合構成故意殺人罪。
法定符合說:評價:對乙無罪,直接認定對丙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
二、抽象事實認識錯誤:
對象錯誤,甲想殺乙,把文物當乙打壞。(乙不在現場)
評價:對乙無罪,直接構成過失損壞文物罪。
打擊錯誤,甲想殺乙,把身邊文物打壞。(乙在現場)
三、 罪質即犯罪罪行的性質,罪行構成本質。我國刑罰奉行的是罪刑法定,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罪刑相稱,罰當其罪的刑法基本原則。是司法與審判程序中進行罪質分析是定罪過程的必要環節,罪質符合是犯罪構成該當性的應有之義。罪質存在於犯罪構成之中,主要由犯罪客體來表現。罪質可以細分為罪質與罪量兩個要素,二者分別為定罪量刑的其本要素。
Ⅳ 刑法上的事實認識錯誤應負什麼刑事責任
刑法上事實認識錯誤分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客體的認識錯誤,對象的認識錯誤,打擊錯誤,手段,工具的認識錯誤。只要把握主觀,客觀,想像竟合等知識就能了解各種認識錯誤在刑法中對應的責任到底是故意,過時,既遂,未遂。
Ⅳ 什麼是刑法中的事實認識錯誤
刑法中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所認識、所意欲的事實與實際情況、客觀事實不一致,是指行為人對事實情況有不正確理解。對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情況的錯誤認識,會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對犯罪構成要件以外的事實情況的認識錯誤,則不影響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事實認識錯誤分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及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行為人只是在某個犯罪構成的范圍內發生了對事實的認識錯誤,被稱為同一犯罪構成內的錯誤;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行為人所認識的與所發生的事實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構成,被稱為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
(5)刑法事實認識錯誤擴展閱讀:
事實認識錯誤的幾種形式
1、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
行為人對自己所實施的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實際發展有錯誤認識。行為人誤以為自己的行為已達到預期犯罪結果,但實際並沒發生這種結果;行為人所追求的結果事實是其他的原因造成的,但行為人誤以為是自己的行為造成;
行為人的行為沒有按照預想的方向發展及其預想的目的停止,而是發生了行為人所預見所追求的目標以外的結果;行為人實施了兩個行為,傷害結果是由其中一個行為造成的,行為人卻誤以為是由另一個行為造成的。
2、客體的認識錯誤
行為人意圖侵犯一種客體,而實際上侵犯了另一種客體。
3、對象的認識錯誤
誤把甲對象作為乙對象加以侵害,而二者體現相同的社會關系;誤把甲對象作為乙對象加以侵害,而二者體現的社會關系不同;誤將犯罪對象作為非犯罪對象加以侵害;誤將非犯罪對象作為犯罪對象加以侵害。
4、打擊錯誤(或行為偏差)
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實際性質發生了錯誤的理解。行為人不存在故意犯罪的故意,因而不應論以故意犯罪,而應根據實際情況成立過失犯罪,或是意外事件。
5、手段、工具的認識錯誤
包括三種形式。行為人由於愚昧無知或者迷信使用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方法;行為人意圖採用的犯罪手段具有產生危害社會結果的可能性,但由於認識錯誤而使用了不能導致危害結果發生的手段;行為人不具有危害社會的意圖,但由於誤解工具或拿錯物品造成損害結果。
Ⅵ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
(一)認識錯誤的概念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的意義有不正確理解或者對有關客觀事實存在不符合真相的認識。罪過是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統一,認識因素不同,就會影響意志因素,因而影響罪過。行為人的認識錯誤,既可能影響罪過的有無與罪過的形式,也可能影響行為人所實施的犯罪是既遂還是未遂,還可能影響共同犯罪的成立與否。認識錯誤包括法律認識錯誤與事實認識錯誤。
(二)法律認識錯誤
法律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在有意識地實施某種行為時,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或意義有誤解。一般認為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1.行為人誤認為自己實施的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其實該行為並非刑法禁止的犯罪行為。例如,行為人以為與現役軍人的配偶通姦是犯罪,在實施通姦行為後自動投案。但刑法並沒有將這種行為規定為犯罪。這種情況稱為幻覺犯。既然某種行為並非刑法所禁止的行為,就不能因為行為人誤認為是犯罪而認定為有罪。
2.行為人誤認為自己實施的行為不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其實該行為是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例如,行為人誤認為自己竊取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不是犯罪行為,其實刑法第219條將該行為規定為犯罪。這種認識錯誤是否影響定罪,在刑法理論上存在爭議。第一種觀點堅持不知法律不免責的原則。第二種觀點相反,認為犯罪故意中的認識只能是違法性的認識,而不是社會危害性的認識。第三種觀點認為,在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與違法性之間,只要認識其中之一即可。第四種觀點認為,認識行為的違法性一般來說不是犯罪故意的內容,但不能絕對化。根據行為人的具體情況,如果確實不知法律,而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法的,則不能認定為故意犯罪。第五種觀點認為,如果行為人認識自己的行為是社會危害性行為而有意識地實施,則不能因為他自稱不知法律,而排除故意的罪過。如果行為人確因不認識行為的違法性,從而也不認識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則應排除犯罪的故意。通說採取第五種觀點。
3.行為人對自己實施的犯罪行為在罪名、罪數、量刑等方面有不正確的理解。例如,行為人為了騙取保險金而故意造成被保險人傷殘,行為人誤認為只成立保險詐騙罪,事實上成立保險詐騙罪與故意傷害罪。顯然,行為人的這種認識錯誤不影響定罪與量刑。
(三)事實認識錯誤
故意是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的統一,因此,對客觀事實的認識錯誤就可能影響故意。錯誤是指行為人的認識與實際情況不一致。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分為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與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
1.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雖然不一致,但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的范圍,即行為人只是在某個犯罪構成的范嗣內發生了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因而也被稱為同一犯罪構成內的錯誤。具體的事實錯誤主要包括對象錯誤、打擊錯誤與因果關系的錯誤。對於具體的事實錯誤,存在具體的符合說與法定的符合說的爭論。前者認為,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具體地相一致時,才成立故意的既遂犯;後者認為,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實際發生的事實,只要在犯罪構成范圍內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的既遂犯。通說採取法定符合說。
(1)具體的事實錯誤中的對象錯誤,是指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做乙對象加以侵害,而甲對象與乙對象體現相同的法益,行為人的認識內容與客觀事實仍屬同一犯罪構成的情況。例如,行為人本欲殺甲,黑夜裡誤將乙當做甲進行殺害。根據法定符合說,刑法規定故意殺人罪是為了保護人的生命,而不只是保護特定的甲或者特定乙的生命,因此,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想殺人,而客觀上又殺了人,那麼就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構成要件,成立故意殺人罪的既遂。本來,根據具體符合說,由於行為人本欲殺甲,而客觀上卻殺害了乙,二者沒有具體地相符合,行為人對甲應成立故意殺人未遂,對乙應成立過失致人死亡。但現在的具體符合說論者也都認為,這種對象錯誤並不重要因而不影響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所以,就這種對象錯誤而言,具體符合說與法定符合說的結論完全相同。
(2)打擊錯誤也稱方法錯誤,是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仍然沒有超出同一犯罪構成。例如,行為人舉槍射擊甲,但因沒有瞄準而擊中了乙,導致乙死亡。在一段時間內,我國刑法理論以行為人主觀上沒有發生認識錯誤為由否認其為認識錯誤的一種情況。其實,認識錯誤並不限於行為人主觀上發生了錯誤,而是包括行為人的認識與客觀事實不相符合的一切情況。在打擊錯誤的情況下,行為人的認識(對甲射擊)與客觀情況(乙死亡)就是不一致的(通常所說的手段錯誤,如行為人所使用的手段本來會發生危害結果,但行為人誤認為不會發生危害結果;或者行為人本欲使用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但由於認識錯誤而使用了不會發生危害結果的手段;或者行為人所使用的手段不可能導致危害結果,但行為人誤認為可以導致危害結果發生,實際上分別屬於過失犯、未遂犯與不能犯的問題)。
關於打擊錯誤,具體符合說認為,由於客觀事實與行為人的主觀認識沒有形成具體的符合,所以,在上例中,行為人對甲承擔殺人未遂的責任,對乙則承擔過失致人死亡的責任;由於只有一個行為,故二者屬於想像競合犯,從一重罪論處。但是,由於具體的符合說存在諸多缺陷,刑法理論的通說採取法定符合說,即在上述情況下,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殺人的故意,客觀上的殺人行為也導致他人死亡,二者在刑法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內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成立故意殺人既遂。問題是,行為人本欲殺甲,但因為行為差誤,同時導致甲與乙死亡的,應如何處理?根據法定符合說中的數故意說,行為人對甲與乙都成立故意殺人既遂。當然,採取數故意說並不意味著成立數個故意殺人罪,因為只有一個行為,所以應按想像競合犯以一罪論處。
(3)因果關系的錯誤,是指侵害的對象沒有錯誤,但造成侵害的因果關系的發展過程與行為人所預想的發展過程不一致,以及侵害結果推後或者提前發生的情況。因果關系的錯誤主要有三種情況:即狹義的因果關系的錯誤、事前故意與構成要件的提前實現。
狹義的因果關系的錯誤,是指結果的發生不是按照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的發展所預見的進程來實現的情況。例如,甲以殺人的故意用刀刺殺乙,使乙受傷,但乙為血友病患者,因流血過多而死亡。再如,甲為了使乙溺死而將乙推人井中,但井中沒有水,乙摔死在井中。又如,甲以殺人故意向乙開槍射擊,乙為了避免子彈打中自己而後退,結果墜入懸崖而死亡。要解,決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問題,關鍵是要明確故意的成立所要求的對因果關系的認識,是一種什麼程度的認識。根據通說,只要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的基本部分有認識即可,而不要求對因果關系發展的具體樣態有明確認識。所以,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發展的具體樣態的認識錯誤,不影響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換言之,指向同一結果的因果關系發展過程的錯誤,在犯罪構成的評價上並不重要,因為既然行為人具有實現同一結果的故意,現實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也具有因果關系,就必須肯定行為人對現實所產生的結果具有故意,因而成立故意犯罪既遂。
事前的故意,是指行為人誤認為第一個行為已經造成結果,出於其他目的實施第二個行為,實際上是第二個行為才導致預期的結果的情況。例如,甲以殺人故意對乙實施暴力(第一行為),造成乙休克後,甲以為乙已經死亡,為了隱匿罪跡,將乙扔至水中(第二行為),實際上乙是溺死於水中。刑法理論上對這種情況有多種處理意見:第一種觀點認為,行為人的第一行為成立故意殺人未遂,第二行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像競合犯,有人主張成立數罪。但以殺人的故意殺害了所要殺害的人,卻成立殺人未遂,違反了社會的一般觀念。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對於死亡持未必的故意(或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如果在實施第二行為之際,相信死亡結果已經發生,則成立故意殺人未遂與過失致人死亡罪。但行為的客觀事實完全相同,只因行為人是否誤信結果發生,來決定是否將行為分割為兩個行為,還缺乏理由。第三種觀點認為,將兩個行為視為一個行為,將支配行為的故意視為概括的故意,只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但這一學說有歪曲事實的嫌疑。第四種觀點認為,將前後兩個行為視為一體,視為對因果關系的認識錯誤處理,只要因果關系的發展過程是在相當的因果關系之內,就成立一個故意殺人既遂。通常認為,在這種場合,第一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未中斷,即仍應肯定第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現實所發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意欲實現的結果完全一致,故應以故意犯罪既遂論處。
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實際上是指提前實現了行為人所預想的結果。例如,甲准備使乙吃安眠葯熟睡後將其絞死,但未待甲實施絞殺行為時,乙由於吃了過量的安眠葯而死亡。再如,甲准備將乙的貴重物品搬至院牆外毀壞,但剛拿起貴重物品時,貴重物品從手中滑落而摔壞。要認定這種行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既遂,關鍵在於行為人在實施第一行為時,是否已經著手實行,如果能得出肯定結論,則應認定為故意犯罪既遂,如果得出否定結論,則否認故意犯罪既遂。
2.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或者說,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與所發生的事實跨越了不同的犯罪構成,因而也被稱為不同犯罪構成間的錯誤。抽象的事實錯誤只有對象錯誤與打擊錯誤兩種情況:前者是指,行為人誤把甲對象當做乙對象加以侵害,而甲對象與乙對象體現不同的法益,分屬不同的犯罪構成。例如,行為人本欲盜竊一般財物,卻誤將槍支當做一般財物進行盜竊。這種認識錯誤超出了犯罪構成的范圍,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盜竊財物)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盜竊槍支)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後者是指,由於行為本身的差誤,導致行為人所欲攻擊的對象與實際受害的對象不一致,而且這種不一致超出了同一犯罪構成。例如,行為人本欲射擊乙,但因沒有瞄準,而將乙身邊價值近萬元的寵物打死。同樣,行為人所認識的事實(殺人)與現實所發生的事實(毀壞財物)分別屬於不同的犯罪構成。抽象的事實錯誤實際上存在兩種類型:一是主觀方面輕而客觀方面重,即行為人本欲犯輕罪,客觀上卻是重罪的犯罪事實,本欲毀壞財物卻殺了人就是如此。二是主觀方面重而客觀方面輕,即行為人本欲犯重罪,客觀上卻是輕罪的犯罪事實,本欲殺人卻打死了寵物就是如此。
根據法定符合說,對於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應當在主客觀統一的范圍內認定犯罪。詳言之,不能僅根據行為人的故意內容或僅根據行為的客觀事實認定犯罪,而應在故意內容與客觀行為相統一的范圍內,認定犯罪。在重罪不處罰未遂的情況下,如果重罪與輕罪同質,則在重合的限度內成立輕罪的既遂犯。例如,出於盜竊財物的故意卻實際上盜竊了槍支時,行為人客觀上雖然實施了盜竊槍支的行為,但主觀上沒有盜竊槍支的故意,該客觀行為與主觀故意沒有統一起來,故不能認定為盜竊槍支罪;行為人具有盜竊罪的故意,也實施盜竊行為,槍支同時具有財產價值,因而可以評價為財物,於是,在盜竊罪的范圍內主客觀相統一了,故應認定為盜竊罪(既遂)。再如,行為人將他人佔有的財物誤認為是遺忘物而據為己有。行為人雖然在客觀上實施的是盜竊行為,但主觀上僅具有侵佔遺忘物的故意,故在盜竊罪的范圍內,主客觀並沒有統一起來;只有認定為侵佔罪,才符合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由此看來,對於抽象的事實錯誤(在重罪不處罰未遂的情況下),應當首先從輕罪的主觀認識或輕罪的客觀事實出發,然後再判斷有無與之相對應的客觀事實或主觀認識,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即如果主觀認識是輕罪,而客觀事實是重罪,則從主觀認識出發,判斷有無與之相對應的客觀事實,如有,則認定為輕罪的既遂犯;如果客觀事實是輕罪,而主觀認識是重罪,則從客觀事實出發,判斷有無與之相對應的主觀事實;如有,則認定為輕罪的既遂犯。但是,如果重罪處罰未遂犯,且重罪的未遂犯重於輕罪的既遂犯,則應以重罪的未遂犯論處。例如,甲故意向乙開槍射擊,但因為沒有瞄準而導致丙輕傷。對此,應認定為故意殺人未遂,而不能認定為故意傷害既遂。
行為人誤將非犯罪對象當做犯罪對象加以侵害的(如行為人本欲殺害甲,黑夜裡誤將一隻有害野獸當做甲殺死),或者,行為人誤將犯罪對象當做非犯罪對象加以侵害的(如行為人本欲殺死有害野獸,黑夜裡誤認為鄰人為野獸而開槍射擊致人死亡),雖然也存在認識錯誤,但主要屬於未遂犯與不能犯、過失與意外事件的問題。
Ⅶ 刑法(總論):關於事實認識錯誤的題
意圖行為 + 實際行為 = 結果
輕(人) + 重(人) = 重(人)未遂
重(人) + 輕(人) = 重(人)未遂
輕(物) + 重(物) = 輕(物)既遂
重(物) + 輕(物) = 輕(物)既遂
除以上4種以外,即問題中"例"和"1-7"的8種情況,在理論上均適用"按實際行為-既遂"定罪。
Ⅷ 刑法事實認識錯誤中的問題
賈某要是誤將B錯認成a而殺之,這是對象認識錯誤;如果是認准射擊a沒打中a而誤殺b那就不算什麼認識錯誤。
Ⅸ 刑法里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里的打擊錯誤指什麼
所謂打擊錯誤,也稱打擊失誤、行為偏差、方法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某一對版象實施侵害權行為,由於失誤而導致實際侵害對象與其本欲侵害的對象不一致。分開解釋就是指:1、行為人對自己意欲侵害的對象實施了侵害行為。2、實際侵害的對象與行為人意欲侵害乃至行為所指向的對象不一致。3、行為人在主觀上不僅不希望而且也沒有放任自己的行為對第三者(實際侵害對象)造成危害。
Ⅹ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包括法律認識錯誤和事實認識錯誤,有什麼區別
事實認識錯誤是對客觀情況有錯誤的認識 法律認識錯誤是對事實的法律定性發生了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