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舉例說民法

舉例說民法

發布時間: 2022-01-29 15:44:45

A. 舉例說明民法的含義

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這樣,民法具有以下特徵:1、民法調整的主體之間具有平等性,如商品交易中的等價交換,人格平等,地位平等;2、民法不僅調整財產關系,也調整人身關系,前者如物的歸屬流轉關系,後者如婚姻關系。

B. 舉例說明民法的自願原則的含義

自願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自願原則又稱為意思自治原則,是指民事主體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斷,自主參與民事活動,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務,不受國家權力和其他民事主體的非法干預。

C. 舉例說明民法是眾法之基

史尚寬:中國民法第一人
史尚寬先生系安徽桐城(今樅陽史家灣)人,生於1898年農歷正月初一,故字旦生。他自幼聰穎好學,11歲能文章,15歲便隨叔父史逸留學日本,先在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學習,而後進入日本著名的帝國東京大學法律系,接受法學系統訓練,先後共9年,獲得法學學士學位。1922年秋,又遠赴德國柏林大學繼續深造,研究法律。在德國學習兩年後又轉赴法國巴黎大學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就這樣,史尚寬先生先後留學日本、德國、法國,共14年。1927年先生學成歸國,先後擔任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以及政治大學教授。
從1929年4月至1930年12月,短短一年多時間,南京國民政府的《民法典》和「民法相關法律」的《公司法》、《票據法》、《海船法》、《保險法》先後正式頒布實施,標志著近代中國民法立法基本完成。
舊中國的首部《民法典》,不僅國民政府引為驕傲,也受到中外法學界知名學者的一致好評。在隨後的十幾年裡,中華民族多災多難,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黎民百姓,誰還想著什麼民法的推行,哪裡還顧得上什麼財產權利的糾紛。當時國家的政治環境,根本就不具備民法實施的條件。這些,於先生來說實在無能為力。他只好跟隨國民政府到處奔波,先遷重慶,後去台灣。但是,先生研究民法的決心和抱負卻矢志不渝。
史尚寬先生十有五而志於法學,留學日本、歐洲諸國,視野開闊,學識宏富,學理精深。他參與民法、憲法等重要法典的起草制定,有常人難以企及的立法實踐的可貴閱歷。他身居官場,卻潛心學術著述。他在《民法全書》的「自序」中稱:「民法為眾法之基。私法固不待論,欲治公法者,亦應對於民法有相當理解,而後可得其真諦。」他認為:中國雖然有一部「譽我國民法典為進步之法典,可惜尚少精深淵博之巨大著作以宏其用,良以民法關系錯綜復雜,遠非他法可比,非將全部融會貫通,難以運用」。

D. 民法中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的區別(舉例說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當事人實施行為的目的並不在於追求民事法律後果。
2.法律行為依行為人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事實行為依法律的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 3.法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後果。
4.法律行為以行為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為生效要件;而事實行為不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5.法律行為包括民事法律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事實行為包括無因管理行為、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和侵權行為等。

E. 民法中,民事法律關系客體是什麼意思舉例說明

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意思是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依利益的表現形式,可分為以下四類:

1、物

物在民法中具有重要意義,大多數民事法律關系與物有密切聯系,有的以物為客體,如所有權、擔保物權等,有的雖以行為為客體,但仍以物為利益體現,如交付物的買賣合同。

2、行為

行為主要作為債這一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因為債權是請求權,債權人只能就自己的利益請求債務人為給付,如交付物、完成工作,而不能對債務人的物或其他財產直接加以支配。

3、智力成果

智力成果作為人腦力勞動創造的精神財富,是知識產權的客體,包括文學、藝術、科技作品、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以及商標等。

4、人身利益

人身利益包括生命健康、姓名、肖像、名譽、尊嚴、榮譽、身份等等,雖然與主體人身不能分離,但並非主體本身,而只作為能夠滿足主體人身需求的客觀事物,因此它是人身權關系的客體。

(5)舉例說民法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關系客體的關系明細

對於民事法律關系客體來說,其中關系的相關分類如下:

1、按照是否直接具有財產利益的內容,民事法律關系可分為財產法律關系和人身法律關系。

①財產法律關系直接與財產有關,具有財產內容;

②人身法律關系與主體不可分離,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

2、根據義務主體的范圍,民事法律關系可分為絕對法律關系和相對法律關系。

①絕對法律關系義務主體不特定,權利人以外的一切人均為義務人;

②相對法律關系義務主體為特定人。

3、根據內容的復雜程度,民事法律關系可分為單一民事法律關系和復合民事法律關系。

①單一民事法律關系只有一組對應的權利義務;

②復合民事法律關系有兩組以上對應的權利義務。

4、根據形成和實現的特點,民事法律關系可分為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和保護性民事法律關系。

①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由民事主體依其合法行為而形成,能夠正常實現;

②保護性民事法律關系因不法行為而發生。

F. 什麼是民事訴訟法舉例說明

例如別人欠錢不還,那你可以把他告上法庭,這就是民事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以內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容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民事訴訟法的性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確定:
第一,從其在法律體系地位來看,其地位僅次於憲法,與民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一樣,居於基本法的地位。
第二,從其調整的社會關系來看,它調整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其他法律部門不可取代的,也決定了民事訴訟法屬於獨立的部門法。
第三,從民事訴訟法所確定的內容來看,它主要規定的是民事訴訟活動過程中訴訟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用來保證這些權利的行使、義務的履行的訴訟制度和程序,這表明民事訴訟法屬於程序法。

G. 舉例說明民事法律關系的三要素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和內容為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因為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成立民事法律關系,其中任何一個發生變化,民事法律關系也就發生變化。

1、主體要素

指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具有民事主體資格的人。即民事法律關系的參與者,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民事主體主要有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特定情況下還包括國家。

2、客體要素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有稱標的,是民事主體之間據以建立民事法律關系的對象性事物,是民事主體追求的利益的反映,成為民事主體活動的目標。就規范意義上的民事法律關系而言,其客體大致是固定的。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a,物,指自然人身體之外,能夠滿足人們需要並且能夠被支配的物質實體和自然力。

b,行為,指能滿足權利主體某種利益的活動。

c,智力成果,指人的腦力勞動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包括各種科學發現、發明、設計、作品、商標等。

d,人身利益,包括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

3、內容要素

具有民事主體資格的人如何實現其參與民事生活的目標,也即實現其參與民事生活的目的,這種實現其受法律保護的利益的方式和過程,就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7)舉例說民法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關系具有以下特徵:

(一)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一般是自願設立的;

由於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按民法規范確立的法律關系也就只能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

同時,民事法律關系不僅符合國家的意志,更體現著當事人的意志,一般是由當事人依自己的意思自願設立的。只要當事人依其意思實施的行為不違反法律規定,所設立的法律關系就受法律保護。

(二)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但主要是財產關系;

(三)民事法律關系是基於民事法律事實而形成的社會關系;

(四)民事法律關系是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關系;

民法調整社會關系是賦予民事主體權利和義務,因此,民事法律關系也就是民事權利義務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一經確立,當事人一方即享有民事權利,而另一方便負有相應的民事義務。

(五)民事法律關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補償性和財產性。民法調整對象的平等性和財產性也表現在民事法律關系的保障手段上,即民事責任以財產補償為主要內容,懲罰性和非財產性責任不是主要的民事責任形式。

H. 結合生活實際 舉例說明我國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法律生活中的應用

這個民法基本原則一般是民事糾紛案件,大多數都是調解為主,畢竟牽扯到的大多數都是口頭糾紛,只有涉及到經濟利益糾紛時才會根據其它律法來進行調整和處理。

I. 舉例說明民法 調整

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公民與法人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如果存在管理和被管理那就是行政法或刑法的內容了

J. 舉例說明民法的調整對象

您好!民來法的調整對象是指民源法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
(一)認為民法調整一定范圍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財產關系包括財產所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比如夫妻離婚解除婚姻關系,依法分割夫妻共有財產。
(二)認為民法調整以商品經濟關系為核心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商品經濟關系決定了民法調整對象的平等性質。比如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1986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採用了上述兩種觀點,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但在中國法學界,對民法調整對象問題仍未取得一致意見。
謝謝閱讀!

熱點內容
山東滕州律師 發布:2025-02-09 12:03:35 瀏覽:975
勞動法是全國通用嗎 發布:2025-02-09 11:50:07 瀏覽:595
人民法院警示教育案例選編第四輯 發布:2025-02-09 11:44:22 瀏覽:844
謝丹律師 發布:2025-02-09 11:38:26 瀏覽:994
清華大學法學院招生簡章 發布:2025-02-09 11:18:52 瀏覽:303
上海勞動法試用期工資規定 發布:2025-02-09 11:07:05 瀏覽:126
中南政法法學院 發布:2025-02-09 10:42:14 瀏覽: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點 發布:2025-02-09 10:40:16 瀏覽: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後死了我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10:37:56 瀏覽:969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