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兩個案例
① 民法案例分析二題
1、李某屬於無因管理,2、李某的要求不合法,李某隻能要求王某的繼承人支付2000元費用,不能要求平分所剩2.8萬元款項。因為李某對王某的魚糖主動擔負起照管魚塘的任務,這是無因管理,在管理期間所為保護王某的魚糖所花費的開支,王某的繼承人應該支付2000元費用。但對起要求平分所剩2.8萬元款項,法律不於支持的。二可以,因為梁麗青開始對被告朱桂英所有的房屋一套進行裝修,是和朱桂英自願簽定的合同,因為朱桂英是房屋的所有權人,如果朱桂英不願意讓對房屋一套進行裝修,梁麗青是無權裝修的,可見梁麗青在對被告朱桂英所有的房屋一套進行裝修,是在朱桂英的默許下進行的,在與劉國建終止了戀愛關系,朱桂英因麗青開始對被告朱桂英所有的房屋一套進行裝修,朱桂英是不當得利或的的,應該反還梁麗青對被告朱桂英所有的房屋一套進行裝修,支出費用 18158元。
② 民法案例及其分析
1、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造成他人損害的,如何承擔民事責任
[案情]
原告李健,女67歲,家庭婦女。
被告丁建國,男,17歲,某鋼鐵廠徒工。
1986年7月9日晨,17歲的青年徒工丁建國騎自行車去上班,行至曙光飯館東側,將橫過馬路的李健撞倒,李當即昏迷,不省人事。醫院診斷為:急性閉合性顱腦損傷,顱內血腫,顱骨骨折。雖經搶救脫險,但其出院後,一直卧床不起,神智不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造成終身殘廢。李健的兩個兒子作為代理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丁建國賠償其母李健住院期間所花的住院費、醫葯費、營養費以及家屬請假護理的工資損失等,共計人民幣1300餘元,並要求其承擔今後的醫療費和護理費2000元。經法院審理查明,李健被撞傷確是丁建國騎車時違犯交通規則造成的,丁建國應承擔賠償李健經濟損失的責任。雖然丁建國尚未滿18周歲,但已接了父親的班,在某鋼鐵廠做徒工,其勞動收入除可以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之外,還稍有節余。經法院調解,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被告丁建國賠償原告1000元,在不影響其基本生活的情況下,每月從丁的工資中扣除15元,待丁建國轉正定級後每月給付20元,至付清為止。
[問題]
本案被告年滿17周歲,造成他人損害的責任是由基本人承擔還是應當其監護人承擔?
[簡析]民法通則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這里所說的「視為」就是「等同」的意思。這就是說,在能常情況下,只有年滿18周歲並且精神狀態、智力發育正常的公民才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才能獨立地進行民事活動,並且對自己的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害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法律規定年滿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能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公民,也看作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是指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的情況。具有這種情況的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可以認定為以自己的勞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本案被告丁建國已滿17周歲,除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且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之外,尚有少許節余,因而在法律上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他的違法行為致人損害產生的民事責任就應由自己承擔,不應由其監護人承擔。因此,法院確定由丁建國本人承擔賠償責任是正確的。
2、十周歲以上的未年人進行的民事活動必須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
[案情]
原告沈為,男,17歲,明光服裝廠合同工。
被告李乙,男,16歲,華夏職工學校學生。
原告沈為進明光服裝廠工作已有一年,每月工資和獎金所得,除生活開支外已積有300餘元人民幣。因上下班乘車不便,沈托鄰居李乙代買一輛自行車。被告李乙是學生,聽到沈為要買自行車,便想把父親李復給他買的一輛新車賣給沈為。兩人商定賣價為210元。李乙為了對其你隱瞞賣車的事實,要求沈為先付給他100元,自行車不要一下子拿去,每星期由沈為使用四天,李乙使用三天,三個月後李乙將車子移交給沈為,沈再將餘款110一次付清。二人即按此約定辦理。三個月期滿,沈為要求李乙把自行車交給他,李乙表示同意,但要沈為先將110元交付後再交車。沈將110元交給李乙後,李說第二天給車,但屆時又不給車,這樣拖了有半個月。沈為無奈,只得告訴李乙的父親李復,要求交車。李復聽後表示自行車不賣,至於沈為付的210元錢,他願意由他歸還一半,沈為不同意。為此,沈為向當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問題]
沈為與李乙買賣自行車的行為是否有效?為什麼?
本案應如何處理?
[簡析]
民事法律行為是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首要的條件是行為人要有與其實施的行為相適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根據法律規定,完全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限制行為能力人只能進行與其行為能力相適應的民事行為。民法通則明確規定:「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如何確定行為人的行為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應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來認定,「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三條)本案被告李乙只有16歲,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在未徵得其父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出賣其父購置由他使用的自行車,這一行為顯然與他的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目前在我國,自行車是家庭財產中一項比較重要的財產,按照民法通則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精神來判斷,顯然,只具有限制行為能力的被告李乙進行自行車買賣活動,是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盡管根據本案的情況,原告沈為是已滿16周歲,有固定工資收入,中夠維持自己生活的服裝廠的合同工,依照民法通則的規定,可以視為完全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但固買賣民事行為是雙方民事法律行為,買賣雙方必須都具有獨立立進行民事活動的民事行為能力,此種買賣行為才能發生法律效力。而本案買賣行為的另一方,即被告不具有獨立進行買賣自行車這項民事活動的民事主體資格,因此,該項買賣行為即應認定為無效民事行為。
至於本案的處理,應按民法通則第六十一條關於無效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後的民事責任的有關規定處理。原、被告之間買賣自行車的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受損失的一方。即被告李乙應將收取的210元人民幣返還給原告沈為。如果李乙將自行車價款210元全部或部分花掉了,而又無力償還,則應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由被告李乙的監護人承擔返還價款的民事責任。
3、監護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順序中的數人
[案情]
原告王翔,男,38歲,教師。
被告趙玉珍,女,40歲,工人。
法定代理人顧文敏,女,58歲,趙玉珍之母,工人。
法定代理人趙明成,男,60歲,趙玉珍之父,幹部。
趙玉珍從1965年起患精神分裂症,後經治療有所好轉,1970年5月與王翔結婚,婚後生育兩個女孩。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間,趙玉珍的精神病時有發作,王翔四處求醫,在生活上多方照顧。但趙玉珍的病情自1979年以後日趨嚴重。1983年12月,王翔以趙玉珍患有精神分裂症經多方治療未見好轉為由,向該縣人民法院起訴,堅決要求與趙玉珍離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趙玉珍長期患精神分裂症久治不愈,王翔又堅決要求離婚,事實證明夫妻關系已不能再維持下去。故於1985年3月判決王翔與趙玉珍離婚;兩個子婦由王翔撫養;趙玉珍的生活費、醫療費由其所在單位負擔;由趙明成(趙玉珍之父)、顧文敏(趙玉珍之母)擔任趙玉珍的監護人。趙明成以離婚不當和年老不能擔任監護人為由,代理被告上訴至地區中級人民法院。
中級人民法院審理認為:被告趙玉珍自1965年起就患有精神分裂症,1970年與王翔結婚後,雖經多方治療不愈,且病情日趨嚴重。經醫院診斷,趙患有衰退型精神分裂症,已喪失組織家庭的能力和工作能力。在趙玉珍患病期間,王翔對趙玉珍盡了到了夫妻間應盡的扶助義務。經反復向王翔做的好工作,王仍堅持離婚。鑒於趙玉珍父母身體健康,有監護能力,且趙玉珍父母及弟、妹與趙玉珍關系好,由其你趙明成和其母顧文敏擔任監護人,對於趙玉珍疾病的治療和生活都比較有利。原審法院判決並無不當。故於1886年3月判決,維持原審法院判決。
[問題]
被告的父母是否應當作為被告的監護人?人民法院判決被告父母同時做為監護人是否正確?
[簡析]
依照民法通則第十七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一)配偶;(二)父母:(三)成年子女;(四)其他近親屬;(五)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如果沒有上述法定監護人,由他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在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本案被告趙玉珍患有精神分裂症,其配偶王翔是提起離婚訴訟的當事人,當然不能提任被告的監護人。根據本案情況和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應由被告的父母承擔監護責任。被告父親有監護能力,拒絕擔任監護人,是違反法律規定的,法院判決其依法承擔監護責任,處理正確。監護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順序監護人不宜承擔監護責任的情況下,法院判決被告父母同時承擔監護責任,對切實保護被告的合法權益更為有利,也是合理合法的。
③ 關於民法的案例
1:趙某父親有權向法院變更趙甲的監護權,但必須有充分的證據。2:我想趙某的父回親有義務歸還所繼承趙某答的遺產。3:趙某無權讓孫某歸還其合法所購摩托車。4趙某與錢某的婚姻已經終結,如想組成家庭需要再開結婚證,否則算非法同居。5:想解除李某與趙乙的養子女關系,我想是得由錢某與李某夫婦協商一致。因為趙某已經宣告死亡,現在的一切都得重新開始,。
④ 兩個民法的案例分析題,還請大家幫忙。
案例1 民法通則之侵權責任一章認為 動物致害的應由其主人或管理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本案件中應該由甲乙共同承擔責任
案件2 因該由村委會 電力公司及甲共同承擔責任
⑤ 幫忙分析兩個民法案例,出自「表見代理」一節,謝謝
其實我有點無語,只是給案例,完全沒有問題。我該往哪個方向分析才是你要的呢?我只有猜你可能問的是責任的承擔。
案例一:A公司應該償還C公司的借款。因為A公司與B公司的約定只是他們之間內部的約定,C公司並不知情,也就是說C公司是善意的。同時因為B公司提供了A公司的合同章及賬號,C公司有理由相信B公司有代理權,構成表見代理。 A公司償還後,可以向B公司追償。
案例二:(這個案例我有點吃不準,個人意見提出來交流下,如果有錯的地方還望多多見諒) 個人覺得和案例一有很多共同之處。因為合利公司提供東方的公司公章、財務專用章、合同專用章、營業執照副本、土地使用權證以及貸款證等文件以及委託書,還提供了「翠竹園』,小區整體轉讓協議書,這是已經完全足以使銀行相信合利公司有代理權,所以東方公司應該償還貸款,償還後可以向合利公司追償。
案例二中那個委託書內容:1、「全權委託」應該只算是一般委託,因為特別授權應該直接說成特別授權。2、貸款算不算是「經營有關公司業務」?
⑥ 急!!關於民法的一個案例~
1.2005年9月22日。
《民法通則》第二十三條 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死亡:
(一)下落不明滿四年的;
(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從事故發生之日起滿二年的。
從2003年9月22日--2005年9月21日為2年。第二天才可申請,故為2005年9月22日。
2.2006年9月22日。
〈民事訴訟法〉一百六十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後,應當發出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宣告失蹤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一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經有關機關證明該公民不可能生存的,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間為三個月。
時間計算方法同上。
3。合法。
因此自宣告死亡判決之日起,當事人雙方之間婚姻關系終止。
4,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二十四條 第二款
有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間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5.成立。
侵權賠償。
6.成立。
意思表示明確。《繼承法》第十六條 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並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
本案沒有強調沒有見證人,因此一般推定是成立的。。
7.支付張三墊付的醫葯20000.和黃某的賠償5000,和贈於100000剩475000有張境繼承。遺囑指定繼承人死亡,被繼承財產按法定繼分配。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二十七條 第一款 第三項
第二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遺產中的有關部分按照法定繼承辦理:
(三)遺囑繼承人、受遺贈人先於遺囑人死亡的;
呵呵
我對自己很有信心
⑦ 為什麼說民法是民事權利法舉出一兩個例子說明人們生活離不開民法
因為《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所以也可以稱為民事權利法。
比如:出租房屋、結婚登記、簽訂合同、債權債務等等。
⑧ 民法案例2
根據合同法有關規定,首先,債是有效的,並沒有因為乙企業拆分成丙丁兩個公司而消滅。
甲的欠款應該由丙丁共同償還,具體的償還比例可以協商
⑨ 舉倆個現實生活中與民法有關的例子,並說明分別體現了民法中的什麼原則
最普通的例子
1、誠實信用原則。比如你在家樓下的王大爺的水果攤上買蘋果,大爺都把蘋果稱好了,你才發現沒帶錢包。你和大爺商量說,下午出門順道再付錢,大爺答應了,你就拎著蘋果回家了。 下午出門,你得依約把錢付給大爺。這體現的就是誠實信用原則。
2、公序良俗原則。一個男人和她老婆感情不和分居很多年了,和小情人住在一起。小情人也算是個好女人,和男人相親相愛,兩人也恩愛的很。男人得絕症要撒手人寰了,決定把遺產都給小情人。老婆知道這件事當然不答應,起訴到法院。其實,依照繼承的相關法律法規,男人把遺產給小情人,完全合法。但是,因為不合理,不符合傳統社會的倫理,遺產不給老婆不給爹媽不給兒女,給個沒名沒分的小三,不符合民間的情理。所以,法官可以依據公序良俗,認定遺囑無效。
可以說,原則是在法條之上的,法條體現著原則,比如第一個例子的買賣合同;但平時未必可以直接適用原則,只用當窮盡法條找不到依據的時候才能適用,可是當原則後面有著比法條還要強大的適用理由的時候,就應該適用原則,比如第二個例子。
以上。
望君採納~
⑩ 法基兩個小案例 關於民法 求助
他們的原因啦。我們都符合條件了。這件事,省和各縣教育局,都做得不好。還有誰敢去支教呀。政府的信譽在哪裡呀?有泗洪教育局,有鹽城的濱海,還有徐州的沛縣。他們都不肯簽。為什麼就是這些地方會有這種原因呀,這些得去學習拉。
建議教育廳調查這件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一農村教育碩士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