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主觀故意

刑法主觀故意

發布時間: 2022-01-30 03:11:28

刑法學中犯罪客觀方面和犯罪主觀方面怎麼理解

法學中犯罪客觀方面和犯罪主觀方面屬於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是指一切犯罪構成都必須具備的要件,也稱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雖然各個具體的犯罪構成要件都有特殊性,但如果將各種具體的犯罪 構成要件歸納、整理加以概括抽象的話,任何犯罪構成都包括四個方面的要件:犯罪客體、客觀方面、主體、主觀方面。其中犯罪的客觀方面和犯罪主觀方面的正確理解如下 :

1、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在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下,用什麼樣的行為,使客體受到什麼樣危害的要件。犯罪客觀方面首先是指行為人實施了危害行為,沒有危害行為,就沒有構成犯罪的前提。其次,是指危害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結果。不管具體的犯罪行為表現形式如何復雜或具體的危害結果表現形式如何,他們都是犯罪構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2、犯罪的主觀方面是說明犯罪主體實施犯罪時主觀心理狀態的要件。犯罪主觀方麵包括兩種形式,即故意和過失。每種犯罪都必須具有一定形式的主觀要件,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和過失,則不構成犯罪。

Ⅱ 刑法犯罪主觀問題

明顯的間接故意殺人,
楊某重傷是吳某先行違法行為造成,吳某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彌補先行行為引起的危害結果,而是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犯罪構成上來說,主觀上是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符合間接故意,過於自信簡直荒唐!

Ⅲ 刑法理倫:故意

刑事法律中的故意是指當事人在實施犯罪時的主觀意識形態的一種。
在刑事版犯罪中,犯罪嫌權疑人的主觀意識形態主要是有故意和過失二種,其中的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故意又可以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二種:
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或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希望這種結果的發生。
間接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Ⅳ 刑法上如何推定主觀方面要件

在刑事審判中,主觀上的東西,要評價的一般是這幾種:目的、是否明知、故意還是過失。
而評價的途徑,實踐中主要是根據客觀行為來推斷,同時結合當事人對自己主觀心態的供述。

1、目的上的評價,主要用於區分此罪與彼罪,如故意殺人罪和故意傷害罪,貪污(職務侵佔)和挪用公款(挪用資金),等等。少數情況可用於區分罪與非罪,如正當防衛還是故意傷害。
拿傷人致死亡的案件來說,行為人事後往往自己也分不清楚當時到底是想殺人還是想傷人。所以我們也是根據實際的情況來,如以什麼方式(工具)傷害,擊中什麼部位,傷口有多深,是什麼原因導致死亡,從傷到死的時間有多長,案發起因是什麼,等等。

2、對「是否明知」的評價,主要用於區分罪與非罪:刑法中的很多罪名,都要求行為人「明知」是XX而實施行為才構成犯罪,如毒品犯罪中明知是毒品,銷贓犯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中明知是犯罪所得,還有最近比較多人關注的性侵幼女犯罪中明知是幼女,等等。少數情況用於區分犯罪情節,如交通肇事後逃逸情節的判斷時要確定司機是否明知已經發生事故。

3、評價是故意還是過失。這方面通常還是比較好評價的,因為行為人作此類辯解通常都可以憑生活、工作經驗或閱歷就判斷他是在說謊或為自己開脫罪責。如一些犯罪中,行為人都會辯解說自己只是「不小心」,不是故意實施犯罪行為。

Ⅳ 刑法,定罪,主觀故意過失認定的問題

這位朋友,如果你是法學專業的話,書上都寫的很明白了,建議你把教材再自己看看.

我是在是懶得抄書.

Ⅵ 刑法關於故意但是不 犯罪的問題

在刑抄事案件中,只要是故意的行為基本上都可以構成犯罪。在刑法分則里的眾多條例中,所要求的主觀方面基本上是故意。
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因而構成的犯罪,是故意犯罪。故凡是主觀故意的,基本上是犯罪。
而正當防衛則不同,其目的不是為了危害社會,而是為了保護社會利益、個人的正當合法利益,其主觀上不存在故意,實質上不具備社會危害性。故正當防衛、緊急避險在主觀方面上都不構成故意。

Ⅶ 刑法上,主觀方面有過失和故意均成立犯罪的罪嗎

是的,犯罪的主觀因素既有故意也有過失。如交通肇事罪就是過失犯罪,故意撞人屬於故意殺人或故意傷害罪。

Ⅷ 刑法129條主觀是故意還是過失,客觀是作為還是不作為

《刑法》第一百二十九條 依法配備公務用槍的人員,丟失槍支不及時報告,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即:丟失槍支不報罪

主觀:過失

客觀:不作為

Ⅸ 《刑法》第114條 主觀方面必須是出於故意嗎

《刑法》第114條,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主觀方面必須是出於故意。

我國刑法要求,任何犯罪的主觀方面,都是有著具體內容的意識因素與這四種意志形式之一結合組成的,缺乏意識因素和缺乏意志因素,罪過是不能成立。

根據《刑法》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9)刑法主觀故意擴展閱讀

根據刑法第15條規定,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處危害社會性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了危害社會的結果的主觀心理態度。從罪過內容上看,犯罪過失具有兩方面特徵:

(1)在意識因素上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是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但是輕信能夠避免。

(2)在意志因素上,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是持根本否定態度的,根據罪過內容方面特點,刑法理論將犯罪過失分為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於自信的過失。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主觀心理態度。

熱點內容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
刑事訴訟法再審抗訴 發布:2025-02-09 08:58:44 瀏覽:371
財經法規習題集 發布:2025-02-09 08:53:13 瀏覽:838
集體土地司法強拆 發布:2025-02-09 08:37:26 瀏覽:538
第三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08:26:03 瀏覽:301
行政法派出機關類型 發布:2025-02-09 08:25:17 瀏覽:74
全國法院系統學術 發布:2025-02-09 08:24:34 瀏覽:770
論民法的精神 發布:2025-02-09 08:24:31 瀏覽:389
教師法律法規學習 發布:2025-02-09 08:18:17 瀏覽:201
社區政策法規 發布:2025-02-09 08:01:14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