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
『壹』 民法中誠信原則
民法通則第四條明文規定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版。
===============================================
PS:提供成都市法律咨權詢,訴訟/仲裁代理,聯系方式點我名字。
『貳』 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信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和履專行民事義務時,應本屬著善意、誠實的態度,即講究信譽、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實、行為合法、不規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條款等。
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古老的道德戒律和法律原則,是大陸法系民法中重要的基本原則,被稱為「帝王規則」。誠信原則起源於古羅馬裁判官採用的一項司法原則,即在審理民事糾紛時考慮當事人的主觀狀態和社會所要求的公平正義。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法最初將其作為債務履行的原則,後來逐漸擴展適用於債權行使乃至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和民事義務的履行。
在我國,誠實信用原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從近代學說發展與比較法實踐來看,誠實信用原則也逐漸擴展到私法以外的其他法律部門。比如我國《民事訴訟法》也增加了誠實信用原則。
『叄』 民法誠實信用原則的內容和功能
法律分析:誠實信用原則是道德倫理規范在法律上的表現,該原則確定了符合倫理道德要求的規則。功能和內容為:第一,這一原則要求當事人必須具有誠實、守信、善意的心理狀況。第二,這一原則要求當事人在從事交易活動中,應當忠於事實真相,不得欺騙他人,損人利已,這就是所謂「事實上的誠實」。第三,當事人應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不得規避法律和合同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七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肆』 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意義
帝王原則。 1、指導復當事人制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功能(即指導當事人正確進行民事活動,相當於行為規范功能);
2、完善立法機制,承認司法活動能動性(即授予自由裁量權功能,「法官造法的空白委任狀」);
3、有助於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即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模糊性、滯後性);
4、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功能(有助於保障交易安全)
『伍』 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
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簡稱誠信原則,要求人們在民事活動中應回當誠實、答守信用,正當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一項基本道德准則,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法律規則,誠實信用原則是一種具有道德內涵的法律規范。
『陸』 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屬於什麼原則
誠實信用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
誠信原則在司法審判中主要適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1、避免具體規則可能導正的不公正裁決。在適用現行法律中的具體規定將導致明顯不公正裁決時,若適用誠信原則能導正判決結果,此時法官應適用誠實信用原則,而不適用具體規定。
2、對合同進行解釋,填補合同漏洞。對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地方,法官可依誠信原則來探求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使合同在維系當事人權益平衡的基礎上履行。
3、對法律進行解釋,填補法律漏洞。法律在制定過程中,不可能對現實生活中錯綜復雜的一切事物,對適用法律的各種具體條件作出萬無一失、詳盡無遺的規定,因此,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過程就是一個對法律規范進行解釋的過程。
(6)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擴展閱讀
具體適用時應注意:
1、回歸最初補充功能。在法律適用時,如果存在具體的法定規則,則需首先適用該規則,只有在法律適用由於具體情況的特殊性而對合同當事人一方明顯不公正的情況下,才以誠實信用原則予以平衡,在這個意義上,誠實信用原則具有次位性。
2、限制權利的濫用。一般認為,禁止權利濫用已經變為同誠實信用一樣的民法基本原則,應當與誠實信用原則進行區分,其實誠實信用與禁止權利濫用屬於一體兩面,
如失效被視為權利濫用的限制,以訴訟時效為例,法律保護的實質是債務人對債權人長期不履行權利的一種信賴利益,這是對債權人不誠實信用的限制。
『柒』 試述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與功能
論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
摘要
]
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領域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
在現代民法中
,
誠實信用原則發揮著
十分重要的作用,
該原則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一項道德原則
,
被奉為現代民法的最高指導
原則。對於立法者未能預見的案件
,
可用該原則補充法律漏洞
,
使法律和裁判適應社會的發
展變化
,
從而使民法更加完善
,
制度更加健全。
[
關鍵詞
]
誠實信用原則;概念;語源;歷史沿革;地位;作用
一、誠實信用的概念
對誠實信用原則的概念與其內涵與外延的理解,從域內外學者對其確定性與
否的認識
分野而言,有
「
語義說
」
和
「
一般條款說
」
這兩種學說。
「
語義說
」
從誠實信用原則的字面意義出
發,
以該原則的內涵與外延具有相對確定性為認識基點,
該學說主張:
誠實信用原則是對民
事活動的參加者不進行任何欺詐、恪守信用的要求,其內涵為恪守信用、不欺詐;
其外延為
對民事活動參加者的要求。
「
一般條款說
」
則主張,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與外延均具有不確
定性,
是可彈性適用於民法各領域的有關公平正義的彈性要求。
就內涵而言,
誠實信用原則
是以模糊的公平正義要求為內容的規則;
就外延而言,
誠實信用原則具有不確定性,
可補救
具體規定的不敷使用。①從誠實信用之語源可以看出
「
語義說
」
過分拘泥於字面意義
,未能
揭示出誠實信用原則之概念的本質,
且
「
語義說
」
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客觀上起到了對該原
則之適用的限制性效果,
不符合現代各國民法的一大趨勢
——
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寬泛化、
深入化。因而,域內外學者對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與外延多持
「
一般條款說
」
,在此基點上,
學者們又見仁見智,從不同的角度得出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
二、誠實信用的語源
誠信一詞的語源出自我國古代典籍。
公元前
15
世紀前後,
商朝的
《商君書
·
靳
令》
將
「
誠
信
」
與
「
禮樂、詩書、修善、孝弟、貞廉、仁義、非兵、羞戰
」
等並列確定為
「
六虱
」
。②另據
《唐書
·
刑法志》
的記載,
唐太宗於貞觀六年,
「
親錄囚徒,
閔死罪者三百九十人,
縱之還家,
期以明年秋即刑。
即期,
囚皆脂朝堂,
無後者。
太宗嘉其誠信,
悉原之。
③這兩處所稱的
「
誠
信
」
,可理解為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方面的誠實不欺,尚未成為專門的法律術語。
一般認為,誠信一詞在西方文明中的符號表現源自拉丁文
Bona Fides
,考
察拉丁文
Bona
Fides
一詞,
Fides
來自動詞
fieri
,為
「
已經做成
」
之義,後來轉義為
「
信
」
的意思,對於
「
信
」
一詞,古羅馬法學家西塞羅將之解釋為
「
行其所言謂之信
」
(
Fiat quod dictum est appellatam
fidem
)
④此語相當於中文中的
「
言必信,
行必果
」
;
Bona
一詞,
是
「
好
」
的意思,
起強化
Fides
,
的作用。
Bona Fides
在法文中轉化為
Bonne Foi
,在英文中為
Good Faith
,其中
Bonne
及
Good
與
Bona
同義,
Foi
及
Faith
與
Fides
同義。
因此拉丁文中的
Bona Fides
及作為同義
詞的
Bonne Foi
、
Good Faith
均為
「
好的信用
」
、
「
良信
」
、
「
善意
」
之意,
並在習慣上被翻譯為
「
誠
信
」
。
但是,嚴格地從語義學的角度上說,
Bona Fides
仍然不是作為法律術語的
「
誠信
」
一詞
最完整的符號表現,
因為,
「Bona Fides」
的原始詞義有
「
信
」
而無
「
誠
」
。
「
誠
」
與
「
信
」
的合用即
「
誠
信
」
一詞完整的符號表現為德語詞彙
Treu und Glaube
該詞來源於古代德國的誓約,取忠誠
和相信之意。在古代德國,人們常常以
In Treu
(於誠實)
、
Mit Treu
(於誠實)
、
Bei Treu
(依
誠實)
、
或
Unter Treu
(在誠實名義下)強制對方作誓。後來為了求得更加可靠,在誠實之
外加上
Glaube
(信用)二字,而以
「
於誠實信用
」
為誓辭起確保履行契約義務的作用。⑤可
見
Treu und Glaube
是
「
誠信
」
及
「
誠實信用原則
」
在法律語境下的真正語源。
三、誠實信用的歷史沿革
誠實信用原則,起源於羅馬法,發展至今,已成為君臨整個民法領域的
「
帝
王原則
」
,
但其發展與演進並非是直線形的,
伴隨著客觀環境與人類的主觀認識的變化,
誠實信用原則
經歷了由發端進而衰退再轉入復興的曲折的歷史沿革。
羅馬法階段是誠實信用原則的發端並初步繁榮的時期。
對這一時期的法律原始文獻及相
關歷史文獻的考察可以看出,
誠信契約與誠信訴訟伴隨著羅馬經濟的繁榮而逐步興起。
在經
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後,隨著古羅馬文明的衰退
,誠實信用原則也隨之蒙上了歷史的塵埃,
甚至在羅馬法復興時期
——
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創制時代,
誠實信用原則雖被提出,
但
仍只是作為點綴品而存在,這一階段一直持續到
19
世紀末期。
20
世紀初至今這個階段,
可稱之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復興時期。在這一時期,
誠實信用原則不僅被世界各國民法所規
定,而且其地位提升,適用范圍擴大,
在法律實踐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誠實信用在民法中的地位
誠實信用原則體現了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
在民法基本原則中居於統領地位,
更是現代民法
的基本精神之體現。
第一,
誠實信用原則的經濟基礎。
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筆者同意學者
鄭強的觀點:
「
如果社會的基本經濟關系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分配過程中,人們相互之間
的關系,
那麼在任何社會的最為基本的生產和交換過程中,
便包含了對誠實信用的要求。
這
就是誠實信用的物質經濟基礎
」
⑹。現代經濟充滿復雜性、高度的風險性,要求民事主體以
更為真誠守信的主觀心理和客觀行為參與民事活動。
唯有如此,
才能保護交易安全,
實現當
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和社會的公正。
因此,
誠信原則作為基本原則不是人為操作,
而是現代
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作為民法基本原則的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精神和立法者意志的直接反映。
民法基
本原則是指
「
其效力貫穿民法始終的民法根本規則,是對作為民法主要調整對象的社會關
系的本質和規律以及立法者在民事領域所行政策的集中反映,是克服法律局限性的工具
」
⑺,它的根本屬性來源於內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貫徹始終性。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立法者
主觀意志的體現,也是現代民法精神的根本體現。現代社會關系的本質和規律在民事領域
表現為對公平正義的追求,體現了社會本位主義的要求,而作為維持民事主體之間利益平
衡的誠信原則,與公平正義有同等的價值內涵。立法者必然在民法典中確定誠實信用的基
本原則,以保證立法者的主觀意志和民法本質的客觀要求之間的統一,並為法律的適用和
法律漏洞的補充符合立法者意志提供法律的一致性依據。
第三,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基本原則中的統領作用
現代民法是以誠信原則為核心的法律
體系,盡管誠信原則與其它原則有內涵和側重點的差異,但誠信原則與其他基本原則有著
千絲萬縷的聯系:公平原則與誠信原則具有同等的價值內涵;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和情勢變
更原則以及等價有償原則等則是誠信原則的具體化和制度化;遵守法律和政策原則、維護
社會公德、公共利益和國家計劃原則等原則更是誠信原則的應有之意和補充。因此,誠實
信用原則是民法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民法原則的
「
原則
」
,它理所當然是民事立法、守法、
司法的
「
帝王條款
」
。
五、誠實信用在民法中的作用
一、誠實信用原則適用的本質誠實信用原則適用的本質是,法官通過對誠實信用原則進行
擴張性解釋,並依其處理一些特殊的案件,以實現個案處理結果公平、
正義之目標,從而對
法律進行實質性發展的能動性司法活動。
本文之所以將其本質作以上定性,
主要是由於以下
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是現代民法價值理念的體現。現代民法的理念價值
——
實質正義
是歷史的產物。進入
20
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
19
世紀的近代民法基
礎的兩個基本判斷,
即所謂的平等性和互換性已經喪失,
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和對立,
造
成當事人之間經濟地位事實上的不平等,
迫使法立法者、
司法者和學者必須面對現實,
拋棄
近代民法的形式主義。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
20
世紀之初立法者、司法者和學者所共同面
對的難題,
誠實信用原則就是在此社會經濟背景下應孕而生的。
其經過立法者、
司法者和學
者的不斷挖掘,
被予以重新解釋並賦予其新的內涵,
最終從近代民法中的契約原則和上升為
民法的基本原則,
適應了歷史的需要。
可以說,
誠實信用原則是現代民法理念
——
實質正義,
逐漸取代近代民法理念
——
形式主義過程中,
在民法立法模式上的重要體現之一。
現代民法
實質正義的理念的形成,
促進了誠實信用原則的確立,
而誠實信用原則則全面貫穿了實質正
義的精神。
現代民法理念的形成與相應的立法的出現是相輔相成的,
二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
系,互相促進,
互為條件。
貫徹實質正義精神的誠實信用原則,
在客觀上體現為兩種利益關
系的平衡,
包括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以及當事人與社會利益之間的平衡,
即社會妥當性。
法官適用誠實信用原則必須以這兩點為價值目標,其本質體現為公平、正義。
第四,
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首先是法官對法律進行解釋的過程。
社會生活條件在空間上涵
蓋范圍的無限性以及其時間范圍內的千變萬化性,
與體現了認識水平與認識能力的成文法存
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法律既不可能對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一切社會關系都予以明確規定,
也不可能在時間上隨時根據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致使成文法存在
「
不合目的性、不
周延性、模糊性、滯後性
」
等局限性。為彌補成文法的不足,大多數成文法國家除採取及時
修改有關法律條文這一措施外,
大都通過以下兩種方式:
一是明確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權,
承
認法官有造法之功能;二是立法者在法典中建立一些
「
框架
」
概念,通過法官對這些
「
框架
」
概
念的解釋和適用,
以處理應對各種難以預料的社會現象。
就目前我國的司法制度來看,
我國
法律並沒有明確賦予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權,
即法官通過司法活動直接造法的行為沒有得到法
律的明確授權。
我國彌補成文法的不足的方式,
主要是通過法官對法律作出相應的解釋,
並
以之來調整相關的社會關系來實現的。
因此,
對作為
「
框架概念
」
的典型代表之一的誠實信用
原則的適用,首先是法官對誠實信用原則的解釋過程。
第五,
法官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具有能動性。
這是由於誠實信用原則作為彈性規則和強
制性、補充性規則的特點所決定的。立法者為彌補成文法的不足而建立起來的
「
框架
」
概念,
其內涵和外延十分不明確,有學者認為誠實信用原則
「
乃屬白紙規定
」
,
「
無色透明的
」
。也就
是說,
誠實信用原則的補充作用無所不在。
只要在適用成文法的過程中出現漏洞與不足,
誠
實信用原則的補充作用就會被運用和體現。這也決定了誠實信用原則具有適用上的強制性。
在民事活動中,
其具體體現為:
無論當事人是否約定,
誠實信用原則都是約束雙方當事權利
義務的當然條款,使當事人不僅要承擔約定的義務,而且必須承擔這種強制的補充性義務。
並且當事人也不得約定排除其適用,即使約定排除,其效力也歸於無效。從這個意義上講,
誠實信用原則是當事人進行任何民事活動時,
所享有的民事權利的當然組成部分。
法官在審
理民事案件中,首先應尊重這種體現為民事權利的私權,
並當然地適用作為私權表現形式
的誠實信用原則,
不須以當事人是否明確作出意思表示為標准。
因此,
法官對誠實信用原則
的適用具有能動性。
第四,
法官適用誠實任用原則在實質是發展了現行法。
成文法的局限性決定了補充性規則的
存在,
具有其合理性的同時,
也決定了這些規則只能處於補充性地位,
這種補充地位是相對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0下載券 168人已下載
下載
還剩3頁未讀,繼續閱讀
『捌』 應怎樣理解民法總則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民法總則》7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此即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要求人們從事民事活動應當秉持誠實,恪守承諾,善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按《布萊克法律詞典》解釋,誠實信用即是懷有善意、誠實、公開、忠誠沒有欺騙或欺詐,具有真實、實際,沒有假裝或偽裝的。誠實信用原則,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對待他人誠信不歁,二是對自己的承諾要信守不怠。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地位突出。「誠信原則之作用力,世罕其匹,為一般條項之首位」,因此,被稱為民法特別是債法的最高指導原則,甚至被稱為「帝王原則」。亞當·斯密說過,「與其說效用、仁慈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還不如說信用、誠信、正義是這種基礎……,而信用、誠信、正義則猶如支撐整個大廈的主要支柱,如果這根支柱松動的話,那麼人類社會這個大廈就會頃刻間土崩瓦解。」早在羅馬法時期,誠實信用原則已經確立。根據羅馬法的誠信契約,債務人不僅要依據契約條件,而且要依據誠實觀念完成契約規定的給付;依裁判官法的規定,當事人因誤信有發生債的原因而承認債務,實際上該原因並不存在時,可以提起「詐欺之抗辯」,以拒絕履行。近代以來,由於19世紀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誠實信用原則逐步確立為民法契約的基本原則。1804年《法國民法典》1134條規定,「契約應依誠信方法履行。」1863年《薩克森民法典》第158條規定,「契約之履行,除依特約、法規,應遵守誠信,依誠實人之所應為者為之。」1900年施行的《德國民法典》第157條規定,「契約應斟酌交易上之習慣,遵從誠信以解釋之」。第242條規定,「債務人負有斟酌交易上之習慣,遵從信義,以為給付之義務。」19世紀末葉以後,法律從個人本位向團體本位發展,誠信原則在民法中的適用范圍逐漸擴大。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2條規定,「無論何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均應依誠信為之。」首次以法典的形式將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由債權債務關系,擴充到民法中的一般權利義務關系,從契約的原則上升為整個民法的基本原則。隨之,日本民法典第1條第2款規定,「權利行使及義務履行必須遵守信義,以誠實為之。」我國台灣地區民法典第148條第2款規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依誠實及信用方法。」《美國統一商法典》亦采此原則,第1-304條規定,「履行或執行本法范圍內的每一合同,應負誠實信用義務。」《美國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205條規定,每一合同的每一方當事人在合同履行與執行中負有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義務。國際法律文件如《國際商事合同通則》(PICC)第1.7條、《歐洲合同法通則》(PECL)第1:201條、《歐洲民法典草案》(DCFR)第一編總則第1∶103條,受《美國第二次合同法重述》及《統一商法典》影響,將公平與誠實信用合稱為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義務,或誠實信用與公平交易原則(good faith and fair dealing)。
中國歷來強調誠信原則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的道德律。新中國民法關於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首見於《民法通則》,其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1999年合同法第6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此後相關民事立法大多明確規定了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特別是交易法中的基本原則地位已經確立下來。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在第13條增加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擴展適用於民事訴訟法領域,成為民事法律的通用原則。
但目前,我國誠信建設的任務依然艱巨。契約精神不足、合同欺詐、電信詐騙、金融詐騙、假冒偽劣食品葯品、過期疫苗、股市虛假信息、虛假廣告、山寨產品、仿冒知識產權、老鼠倉、上市文件造假、虛假訴訟、逃避債務執行等等不誠信、嚴重失信的問題很多,現象較為普遍。在國家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已經發布失信被執行人信息689萬例,限制628萬人次購買機票,限制229萬人次乘坐高鐵。依法懲治拒不執行裁判行為,司法拘留1.6萬人,追究刑事責任2167人,讓司法裁判真正成為懲治違法失信的利劍。因此,民法總則規定誠實信用原則,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認同。
當然,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也是一切法律的基本原則。從私法到公法的擴張誠實信用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現代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也是一項以道德為內核而具有強制力的法律規范。誠實信用原則的內容也始終處於變動的發展之中,不僅從道德上升為法律,而且從最初僅作為債之履行規則,擴展至私法上一切權利義務履行之規則,從僅僅規制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原則,擴展至調整當事人與整個社會利益的平衡,現在已經延伸到公法領域。我國古代荀子從誠實信用對國家強弱的影響角度,強調了誠實信用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1931年德國帝國法院在一項判決中明確宣稱「誠實信用的原則,對於一切法律界,且包含公法在內,皆得適用之。」公法學者拉邦德也認為,「誠實信用原則,一如其在私法之領域,可以支配公法之領域。苟無誠實與善意,立憲制度似難實行。誠實與善意,為行使一切行政權之准則,同時亦為其界限。」
『玖』 論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從而使我國成為第一個誠實信用原則寫進法律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舉措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它賦予司法者根據這一適用性很強的原則條款創建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以適應協調各種復雜多變的社會矛盾和調節紛繁多樣的社會經濟關系的需要。
1、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及其作為民法原則的依據
民法通則中提到的誠實信用原則,原本是人類社會繼承久遠的道德規范,它有兩層基本含義:誠實,是指言行真實,合符情況,無虛假、欺詐之意;信用,是指信守約定或承諾的規則,履行和承擔由約定或承諾的規則所確定的職責。這兩層含義既有獨立性,又有關聯性。信用來自誠實,誠實見諸於信用。兩者結合,相互支持、包容,成為人際交往中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則。誠實信用原則的這種普遍適用性,是基於它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其內涵和外延均有著較大的不確定性。但這並不妨礙其作為是一般的道德規范而發揮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范圍逐步擴大,從單純的人際關系、社會倫理領域擴展到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領域,它的內涵和外延也隨之不斷發展。它僅僅作為道德准則來發揮作用已經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了。這是因為:
(1)社會需要將經濟活動的道德准則上升為強制的法律規范
自古今中外,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一定的道德意識的制約或影響。誠實信用作為最一般的道德准則,自然會對人們由經濟活動產生一定的約束和影響作用。不過這種約束和影響作用,是以當事人的自律或習慣氛圍為必要條件的,並不具有外在的強制性。因此對於經濟活動中的背信棄義、爾竇我詐、坑蒙拐騙,以謀取不義之財的丑惡行徑還不足以構成有力的約束。這也表明單純的道德制約還不能保證人們行為的誠實信用和社會的公正、公平。在這種背景下,要求把某些一般的道德准則上升為人人都必須遵守、具有強制約束力的法律規范,就成了社會的客觀需要。將誠實信用這一道德准則列為民法的一項原則條款,正是適應社會這種需要的邏輯結果。
(2)是克服成文法,滯後性的需要
社會生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情況、新問題總是層出不窮,在一定時期制訂的成文法,無論怎樣完備,周詳,相對於不斷變化的社會生活實際而言,總難免存在某些滯後性。這表現為已有的法律條文在適用復雜多樣的案件時,往往處於捉襟見肘的窘境。走出這種窘境的最佳途徑是:立法賦予司法者在現有成文法條文的基礎上具有不失社會公平、公正的一定自由裁量權。將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准則一誠實信用,列為民法的一項一般性指導原則,這就為民法條文的實施規定了一個實現社會公平、公正的法律准則。當司法者(法官)在遇到現有法律條文不能充分適用案情的條件下,可以為貫徹這一指導原則而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以保證裁決的結果能夠符合社會公平、公正的宗旨。在這里,誠實信用原則既是成文法進行必要延伸、擴展的法定依據,又是這種延伸、擴展的合理界限。在貫徹誠實信用原則的司法過程中,應當把克服成文法的滯後性,與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和排除司法的隨意性結合起來。
2、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的作用
首先,指導當事人正確從事民事活動。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項廣泛適用性的民事行為規范,向當事人清晰地警示了什麼行為受到法律保護,什麼行為是法律所不容許;當事人應如何正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才不致對他人合法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這就為當事人如何從事民事活動起著指導和規范的作用。
第二解釋、評價和補充法律行為的作用。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的一項基本指導原則,可以對當事人的法律行為進行裁量和判斷,決定其法律效力以及引起的法律責任,從而補充和完善已有的法律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公正與公平。
第三解釋和修正法律的作用。一般而言,法律條文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在適用於具體案件時,有必要作一些細化的、有針對性的診釋。以誠實信用原則為指導來解釋法律,有助於維護法律公平正義。這就是誠實信用原則在法律解釋上的作用。如前所述,由於現有法律的滯後性與社會發展的變動性之間的矛盾,有時會使得法律在適用上遇到難以確准裁量的困難,以誠實信用原則為准繩,可以對法律中不盡人意之處進行合理的修正和補充,使當事人的利益及責任公平分配,從而實現法律的公正與公平。
第四對疑難案件起輔助定性的作用。案件的定性是適用法律的前提。現實生活中某些案件的性質含混隱密,一時難以作出准確的法律判斷。運用誠實信用原則,對這些案件的案情進行分析,有助於發展其中的真偽善惡,對正確判定案件性質和應適用的法律,以及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合理公平分配,都將起著重要作用。
第五彌補法律漏洞的作用。相對於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生活而言,已有的成文法律難免存在漏洞。對法律尚未有規定的地方,可以按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加以彌補,以便對具體案件進行恰當處理,這就是司法者造法的表現。對法律漏洞的彌補,為日後的立法、修法提供了依據和條件,這對法律制定的健全、完善有重要的意義。
第六追求個別正義和社會公正的作用。法律不可能窮盡不斷變化著的社會方方面面,在司法活動中,將一般性的成文規定適用各種不同的情況,可能導致個別案件裁決的有非正義性。這里,根據現代意義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方面可以指導市場主體誠實信用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塑造市場主體的誠信精神;另一方面,通過賦予司法者一定的解釋、補充和修正法律的自由載量權,彌補已有法律的某些不足,為日後法制的進一步完善積累經驗和創造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民法指導原則。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一方面可以指導市場主體誠實信用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塑造市場主體的誠信精神;另一方面,通過賦予司法者一定的解釋、補充和修正法律的自由裁量權,彌補已有法律的某些不足,為日後法制的進一步完善積累經濟和創造有利條件。
3、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條件
誠實信用原則的作用情況表明,其發揮作用要依賴業已存在的法律行為和法律條款。以此原則為指導,或對當事人雙方具體利益進行公平考量,作出公平的結論;可對法律規定不明的予以診釋;或對有漏洞的予以彌補;或對某一具體義務加以擴張,以維護雙方當事人的正當權益,等等,其根本目的就是實現法律的公平、公正。
總之,正確運用誠實信用原則,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而又不使其被濫用,既是民法實施中一個重要課題,也是檢驗司法者執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准。
『拾』 如何理解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一項基本道德准則,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法律規則,同時也是我們貫徹黨中央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一種具有道德內涵的法律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