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的公序良俗

民法總則的公序良俗

發布時間: 2022-01-30 05:40:30

❶ 公序良俗的意思是什麼

公序良俗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風俗,是指國家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

公序良俗是法國、日本、義大利等大陸法系國家以及中國澳門和中國台灣地區民法典中使用的概念。

公序良俗原則在司法實踐中應用非常廣泛,在民事審判中具有重要意義。

(1)民法總則的公序良俗擴展閱讀

根據學者的研究,公序良俗原則起源於羅馬法。在羅馬法上,所謂公序,即國家的安全,市民的根本利益;良俗即市民的一般道德准則,二者含義廣泛,且隨時間的不同而不同,非一成不變。違反公序良俗的行為在法律上是無效的。近現代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民事立法都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多次提及公序良俗。如第8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10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於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153條規定,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❷ 民法總則六大原則

民法總則的六大原則為:
1、平等原則。平等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在民法中的體現,一層含義是平等保護所有民事主體的合法民事權益。
2、自願原則。
3、公平原則。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以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通過利益均衡配置民事主體的權利義務,公平正義是對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要求。
4、誠信原則。誠實守信是市場活動的基本准則,是保障交易秩序的重要法律原則,它和公平原則一樣,既是法律原則,又是一種重要的道德規范,它要求全部民事主體誠實不欺,講究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
5、綠色原則。
6、公序良俗原則。
【法律依據】
根據《民法總則》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❸ 民法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原則是什麼

法律分析:包括:平等原則,即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願原則,即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公平原則,即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誠信原則,即秉持誠實,恪守承諾。公序良俗原則,即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綠色原則,即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條規定: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五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第六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第七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第九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❹ 民法總則七大原則

一、民法總則中的七個原則是什麼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結合學理解釋,可將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綠色原則。

❺ 如何妥當認識我國民法的「禁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

如何妥當認識我國民法的「禁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

——《民法總則》第8條評析

龍衛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教授)

第八條【禁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本條確立了禁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

1986年《民法通則》在第7條確立了禁止違反公序良俗的原則,但沒有規定「禁止違反法律」的原則要求。《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國家經濟計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這一規定和現代其他國家確立的「尊重公序良俗」條款表述也有所不同,體現了我國關於公序良俗的一種特殊理解,甚至把當時國家任意性很強的的經濟計劃等也納入其中。

1999年《合同法》第7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將禁止違反公序良俗,發展為尊重法律和禁止違反公序良俗並置的原則,且對公序良俗的表述略有變化,從提升合同自由的角度拿掉了經濟計劃等比較意志任性的表述。

此次,《民法總則》通過本條將《民法通則》、《合同法》上述規定予以繼承和提升,不僅在民法基本原則的高度全面確立了禁止違反法律與違反公序良俗,而且關於公序良俗的表述簡化了、直接了,直接使用「公序良俗」的彈性概念,不再像過去那樣具體化表述;同時還把《合同法》第7條的「遵守」的正面表述轉換成「不得」的禁止表述,實現這一原則規范在禁止表述方式的統一。

我國《民法總則》的這一禁止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是一項明確以禁止表述方式表現出來的民法基本原則,是我國民法基本原則中的限制性原則之一,構成對作為民法體制性原則的平等原則和自願原則等的一種限制。該原則對於傳統民法上的公序良俗原則,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其中最大發展就是把禁止違反法律的要求也加入進來。

尊重公序良俗條款,在近代民法以及之後一個時期作為原則開始得到發展,一開始僅在一定范圍被適用。例如,《法國民法典》第6條規定「不得以特別約定違反有關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以及第1135條規定「如原因為法律所禁止,或原因違反善良風俗或公共秩序時,此種原因為不法原因」;《德國民法典》第826條規定「違反善良風俗的方法對他人故意施加損害的人,對受害人負有賠償損害的義務」;《日本民法典》第90條規定「以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和事項為標的的法律行為,為無效」。但是,20世紀40年代晚期之後,它開始被一些國家民事立法或實踐提升為一般條款,以補救傳統民法原則指導的民法規范的不足。例如,日本於1947年民法修正時,便以一般條款的形式確立了尊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條款,經修正的民法第1條第1項規定:「私權應服從公共利益」。根據這一規定,在私權與公共利益結合的范圍,私權行使應與公共利益結合,受公共利益要求約束或限制,其行使必須同時符合社會公共利益。

現代國家民法上,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按理也是應有之義,但是它們卻沒有從原則表述高度加以強調,這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民法對於涉及民事活動的強制規定總是抱有一種深深的懷疑態度,因為擔心國家權力會藉助立法之名而任意施加各種不必要的干預。民法以追求確認和保護民事權益為目的,以貫徹平等、自由為體制追求,因此應當盡可能鼓勵民事活動自由開展,對之進行法律限制必須慎重。總之,民法總體上多是任意法,所以不宜動輒加以原則性的法律限制,而是最好在一些具體的方面引入必要的禁止違反法律的規定來進行具體干預,例如在法律行為領域關於法律行為效力規定中,各國民法往往規定違反強制性法律的法律行為或合同無效的具體規定。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在相關的法律行為效力和合同效力部分也都做出了類似規定。此次,我國《民法總則》將禁止違反法律直接將之提到民法基本原則的高度,同時大概為了避免表述上重復的緣故,四審稿將法律行為效力部分的相關具體規定刪除了,但未做過多解釋,結果引起了一些細節上的批評和爭議。

筆者認為,此次立法過程對於禁止違反法律的原則規定,其實最值得商榷的是其在上升為基本原則的理由上尚欠一個清晰有力的說明。從有關民事活動的限制性立法的發展趨勢而論,全面確立禁止違反法律原則的合理性僅在於:由於當今社會復雜化的加劇,導致對於有關民法體制原則的社會限制必要不斷添加,其中有些需要通過國家介入強制性立法方式來進行解決,既有在民法之內的強制性規定,例如物權法、合同法中某些強制性、禁止性規定,也有在民法之外的強制性規定,例如一些體現在非以民法為主題的單行法中的旨在限制民事活動的強制性規定。這些強制性規定,不僅僅是針對法律行為、合同,也涉及到權利行使以及其他許多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將禁止違反法律上升為一項貫徹全部民事活動的原則,確實有一定的事實基礎。但是這種提升的意義,需要嚴格把握,特別是需要注意這種提升本身,並不意味著鼓勵國家可以通過立法來對於民事活動進行任意限制和干預。

我國這一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則,在適用中應當把握以下幾點理解:

第一,這一原則是一項民事活動的原則,因此適用於全部民事活動領域,重點是法律行為特別是合同領域,但又不限於此。這一原則,到了權利行使的領域,則可體現為權利不得違法和濫用等下位原則。

第二,這項原則作為一項限制性原則,所謂禁止違反的范疇,包括禁止違反法律和禁止違反公序良俗兩個方面。

其中,禁止違反法律中「法律」一語,應該限定為強制性的法律。從目前學理和司法而言,不僅應限於法律中與保護民事權益目的直接相關的強制性規定,到了決定法律行為、合同無效的特殊領域,還應該限於那些有關效力性的強制性規定。

至於公序良俗,則指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但本身實際上是不確定的概念,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並且具有相當程度的地域性,通常需要司法實踐逐漸通過類型化方式確定其內涵。

目前,在學理和司法實踐上,公共秩序既體現為憲法和法律的公共秩序,也體現社會共同體規范意義的公共秩序,即人們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公共生活秩序;善良風俗,除了一般意義的社會道德或良好習俗,有時也包括較高層次的社會公德。

關於我們所追求的社會主義道德風俗,是否應當進入民法上的公序良俗范疇加以考量,一直存在一些爭議。過去主流觀點認為,社會主義道德風俗,作為一類倡導的道德高標准,不宜作為普通民事活動的硬性要求,否則會存在對於現實民事活動要求太高的情況,而不利於普通民事生活的開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我們的民事生活應該具有社會主義道德高度。此次《民法總則》在第1條明確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總體目的追求加以規定,顯得有利於後一種觀點。

第三,這一原則的解釋,應從客觀標准出發,即不問當事人主觀如何,客觀上構成違反法律或公序良俗,便為法所不許。

❻ 民法總則要不要「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不是法律的淵源。屬於道德層面。但是有時當法律出現空白領域時,可以用公序良俗來彌補。
但是,既然是道德層面的,就不能直接在法律中明確具體條款,但是可以原則性的作出規定,這屬於立法技術上的問題。

❼ 民法總則的基本內容六大原則是什麼

法律分析:此法已經廢止,民法典正式實施。1、平等原則。平等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在民法中的體現,一層含義是平等保護所有民事主體的合法民事權益;2、自願原則;3、公平原則;4、誠信原則;5、綠色原則;6、公序良俗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第六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❽ 為什麼民法通則中沒有公序良俗選擇

你好

按照理論觀點,公序良俗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

民事行為不能違背公序良俗的

如瀘州遺囑案件。遺產給小三,就是違背公序良俗敗訴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

熱點內容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
刑事訴訟法再審抗訴 發布:2025-02-09 08:58:44 瀏覽:371
財經法規習題集 發布:2025-02-09 08:53:13 瀏覽:838
集體土地司法強拆 發布:2025-02-09 08:37:26 瀏覽:538
第三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08:26:03 瀏覽:301
行政法派出機關類型 發布:2025-02-09 08:25:17 瀏覽:74
全國法院系統學術 發布:2025-02-09 08:24:34 瀏覽:770
論民法的精神 發布:2025-02-09 08:24:31 瀏覽:389
教師法律法規學習 發布:2025-02-09 08:18:17 瀏覽:201
社區政策法規 發布:2025-02-09 08:01:14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