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古宋司法所

古宋司法所

發布時間: 2022-01-30 11:28:06

『壹』 宋代時候的司法部門是什麼介紹一下~

宋朝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唐朝時期的制度,中央設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是全國最高的司法審判機構。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庭。

刑部為中央最高的司法行政機構,同時負責復核大理寺所判流刑以上的案件。宋朝的刑部復核職能比前代增強。

除這些機構外,宋朝還設立了登聞鼓院、登聞檢院、理檢院三個法定機關,專門受理直接向朝廷投訴的案件,以及上訴的冤案。京畿地區設開封府(比如包拯的故事),州縣之上設立中央派駐各路的提點刑獄司(比如宋慈的故事),旨在強化皇帝對各級司法機構的控制權。

大理寺官員介紹:元豐改制後,置大理寺卿一人,大理寺少卿二人,大理寺正二人,推丞四人,斷丞六人,司直六人,評事十有二人,主簿二人。大理寺卿掌折獄、詳刑、鞫讞之事。其他同職務的官員,則分左右:天下奏劾命官、將校及大辟囚以下以疑請讞者,隸左斷刑,則司直、評事詳斷,丞議之,正審之;若在京百司事當推,或特旨委勘及系官之物應追究者,隸右治獄,則丞專推鞫。大理寺左右兩少卿分領其事,而大理寺卿總焉。凡刑獄應審議者,上刑部。被旨推鞫及情犯重者,大理寺請封奏裁。若獄空或斷絕,則御史按實以聞。分案十有一,置吏六,十有九。

『貳』 司法所所長叫我等律師電話,不知什麼時候法律援助律師才結我的打工受傷的事有朋友知道請告訴我,謝謝你!

你如果等不到電話,那你可以直接去找律師嘛,工傷需要及時去做鑒定的,時間過了,可能又要打麻煩了!

『叄』 宋朝的中央司法機構有哪些

我國古代司法制度上的絕對君主集權,到宋朝已經發展成為比較完備的形態。宋太祖即位之初,接受宰相趙普的建議,對地方割據勢力採用「稍奪其權」的政策,在把兵權、財權收歸中央的同時,採取一系列措施,把司法權收歸中央,集中到皇帝手裡,在中央除設大理寺、刑部分掌司法以外,還增設審刑院為最高司法機構。

1.大理寺

大理寺是中央審判機關,內設左斷刑,右治獄。凡地方各州報請復審及地方官犯罪案件由左斷刑負責,凡京師百官案件由右治獄負責。同時還將「審」、「判」分開,審訊歸斷司,用法歸議司。

2.刑部

刑部負責大理寺詳斷的全國死刑已決案件的復核及官員敘復、昭雪等事。神宗元豐四年後,刑部分設左右曹,左曹負責死刑案件復核,右曹負責官吏犯罪案件的審核。神宗改制後,審刑院並人刑部。

3.審刑院

審刑院,是神宗以前為加強皇帝對司法的控制,而增設的中央審判機構。凡是上奏案件,須先送審刑院備案,再交大理寺復核,之後再返達審刑院詳議並奏請皇帝裁決。由此可見審刑院地位之顯赫。

宋朝的中央行政機關體系與唐朝不同,以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關,樞密院為最高軍事行政機關,三司(鹽鐵、度支、戶部司)為最高財政管理機關,共同執掌中央行政權。這些機關都凌駕於司法機關之上,有權對司法機關活動進行直接干涉。行政與司法進一步合二為一,是宋朝司法制度的重要特點。

『肆』 古代司法制度沿襲變革

中國古代法制,是指自夏朝建立時(公元前21世紀)開始,至清末改制前(公元1840年)結束的中國奴隸制類型法制和封建制類型法制。法律制度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在一定時期現實社會關系的反映,是國家實現其統治的基本工具。在中國古代很早就有法律制度,古代的各朝各代在建立之初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制定和頒布自己的法律和建立完善法律制度。
法律作為國家治理和維護統治的工具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革和完善的。中國古代法制從總體上說呈現出「因時變革,不斷發展完善」演進規律。司法機構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極具中國古代特色的法律制度的主要內容之一,司法機構設置之遞演嬗變具有同質繼承關系,但同時不同發展階段的某一具體機構職能亦存在諸多差別。
一中國古代司法機構設置變遷概述
奴隸制社會時期(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476年)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奴隸制的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有了一定的發展。從司法機構設置來看,夏商時期沒有形成和設置專門的司法機構。夏王和商王擁有國家最高司法權、立法權和行政權。國王的裁斷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西周時期周王及各諸侯國的內部開始設有專職的司法官員。中央為司寇,地方有鄉士、遂士、縣士等專職司法官員,但周王掌握國家最高司法權。中國古代奴隸制社會時期司法機構設置的主要特點就是司法權高度集中。未設置有專門司法機構。但出現了專職輔佐王權最高司法裁決權的司法官員。
封建制社會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從秦代開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基層的完整的司法機構的設置逐漸建立並不斷豐富完善。
從中央司法機構縱向沿革演進來看,秦漢最高司法機關是廷尉;漢代尚書開始參與司法審判;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司法機構名稱出現變化,北齊時正式設置大理寺,司法機關稱秋官大司寇或大理寺或廷尉,監察機構御史台的監督職能得到加強;隋唐演變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機構;宋朝在唐三司的基礎上增加了審刑院;元朝設大宗正府;明清時期的司法機關為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明代出現「廠衛」等特務司法機關,清代則設立了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司法機關理藩院和維護旗人利益特殊司法機構。
中國古代地方司法機構司法與行政不分,漢至唐大體上分為三級審理,宋至清未大體上為四級審理。其中,秦漢地方司法機構為郡、縣兩級。郡守縣令監理司法,基層設鄉里組織,負責本地治安與調解工作;三國兩晉南北朝為州、郡、縣三級;隋為州、縣二級;唐沿襲隋,唐代地方司法機關仍由行政長官兼理。同時州設法曹參軍或司法參軍,縣設司法佐、史等。縣以下鄉官、里正對犯罪案件具有糾舉責任,對輕微犯罪與民事案件具有調解處理的權力,結果須呈報上級;宋為知州、通判。宋在太宗時起在州縣之上設立提點刑獄司;元為行省、路、府(州)、縣四級;明為省、府(州)、縣三級。明朝在省設提刑按察司,有權判處徒刑及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須報送中央刑部批准執行。明朝還在各州縣及鄉設立「申明亭」,張貼榜文,申明教化;清為省、道、府、縣四級。
通過以上對中國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類型司法機構設置變遷的考察分析,可知中國古代的司法機構設置的基本特點是中央專設司法機構,並保持三大司法機構格局。地方則是司法與行政合一的體制。
二中國古代司法機構設置變遷研究
中國傳統法律制度,包括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在內,總體而言淵源繼承,代代相因,具有依次更替的同質繼承關系。法律制度是現實社會關系的反映,具體到司法機構其遞演嬗變,存在諸多類似之處。但同時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司法機構設置又有著與一定時代具體法律制度相適應的基本特徵的差異。
一、秦朝初步確立皇權控制下的統一集權司法機關體系
秦朝建立以後,通過統一法度等措施,確立了一套統一集權的司法機關體系。中央司法機構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組成。秦朝沿襲戰國以來確立的地方行政長官兼理司法的傳統,實行行政機關與司法職能合一的制度,各地不另設專門的司法機構。實行郡、縣兩級制,郡守、縣令或縣長兼理司法。另外,在郡、縣下還有更低一級的行政級別,如鄉、亭和里。秦朝皇帝通過直接直接行使司法審判權或指派他人代行司法權,建立了一套皇帝直接控制的司法機關,對重大案件的審理判決,皇帝擁有最高裁決權和最終決定權。秦朝時期司法機構設置的基本特點是出現了由中央和地方兩級司法職能機構。中央一級司法機構設置了「廷尉」和「御史大夫」專職司法機關。地方則形成了郡、縣司法行政合一的司法機構體制。
二、兩漢時期逐漸形成中央和地方兩級較完備的司法機構
漢朝以秦朝法律制度作為基礎和參照。兩漢時期的法律制度朝著更加成熟的方向發展。漢朝法制的發展也體現在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司法機構。在中央司法機構中,有尚書、廷尉和御史大夫三個機構組成。地方司法機構類同於秦朝時期,設郡、縣兩級,司法與行政不分。漢武帝時期設立了旨在限制日益膨脹的相權的「尚書」這一司法機構,使司法審判大權轉由尚書和廷尉共同行使。這種由其它機關參與司法活動的機構設置模式是君主專制制度下的產物。皇帝為防止司法機關職權過重,便給予某些機關以一定的司法權,起到分散司法權的作用,從而便於皇帝控制。此外,重大案件的最後裁決,由皇帝獨攬。尚書、廷尉、御史大夫三大司法機構的出現,為後來的審判、復審、監察的「三權分立」格局打下了雛形。可見,漢朝時期,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司法機構都比較完備。
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央行政機構兼領司法事務標志著司法行政與審判分離而又彼此牽制的司法機構設置模式的初步確立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這一時間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漢制,又有所發展。中央司法機構主要有廷尉、尚書和御史大夫,中央司法機構日趨擴大。其中廷尉在北周時曾改為「大司寇」,北齊時曾改為「大理寺」,但不管稱謂如何,其最高司法機關的地位不變。但是尚書的機構在這一時期逐漸加強,而相對廷尉的權利有所縮小,部分司法權轉給了尚書。東漢後三省制漸成,使尚書台脫離少府成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這一重大變革給司法機構發展以深刻影響。此時雖尚未設立刑部,但尚書台之下均設置有負責司法行政和兼理刑獄的機構。這種中央行政機構兼領司法事務標志著司法行政與審判分離而又彼此牽制的司法機構設置模式的初步確立。反映了傳統司法機構的完善和強化的趨勢。這一變化為隋唐司法機構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四、隋唐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機構分工合作監督制約司法機構設置體系趨於完備
隋唐時期的法律制度,是封建法制最完善、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唐代司法機構上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權分立式的司法機關設置體系。刑部不但是中央司法行政的最高機構,同時負責復核大理寺所判流刑以上的案件。大理寺是最高的司法審判機關。御史台掌管監察文武百官,但也可參與冤案大案的審理。刑部的正式確立,標志著我國古代中央司法機構命名的明確,以後歷代不改,一直延續到清末。唐代大理寺主管審判,刑部主管復核,御史台主管監察的這種既有分工,朋彼此監督制約的司法機構設置模式,有效地加強了封建司法統治,以及皇帝對中央司法權的控制。
五、宋代司法機關不斷擴大,職權分散,增設審刑院以加強對中央司法機構控制
宋朝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唐朝時期的制度,中央設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但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其變動主要是刑部的職權擴大,尤其是復核職能增強。宋太祖建隆年間另設審刑院,是宋朝初期的審判復核機關,同時也擁有的審判權和復核權,審刑院是皇權加強的產物。刑部和大理寺的權利由此有所削弱。另外宋朝還設立了登聞鼓院、登聞檢院、理檢院三個法定機關,專門受理直接向朝廷投訴的案件,以及上訴的冤案。宋代京畿地區設開封府,州縣之上設立中央派駐各路的提點刑獄司,旨在強化皇帝對各級司法機構的控制權。
六、元代蒙古貴族壟斷司法體系,司法機關各領其事「不相統攝」
元代在司法機構的設置上較混亂。元朝中央司法機構設立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沿用了唐宋的制度,但又加以刪減。元朝設刑部取代宋朝的大理寺;設大宗正府審理蒙古貴族案件;設樞密院,兼掌軍法審判;設宣政院,專理宗教審判;設道教所,主理道教案件;設中政院,兼理宮內案件。地方有行省、路、府、州、縣地方行政機構,兼領司法職能。蒙古貴族統領司法體系。
七、明清兩代中央司法機構設置發生較大變化,司法權更趨集中完善,明代法外司法機構及清代旗人特權司法機構的出現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的體現
中央司法機構設置至明清時期發生較大變化。主要體現在司法機關職掌的變化和名稱的改異。明清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法司的設置,一定程度上體現職權分離和相互牽制的特點。同時也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的體現。
明朝的中央司法機構統稱「三法司」,指刑部、大理寺與都察院。明朝將元朝廢除的大理寺重新設置起來,但是其職責改為法律復核機關。刑部作為中央審判機關。刑部的所有案件都必須由大理寺復核,可見刑部與大理寺的職能,正好與唐宋時期的相反。御史台改為都察院,其職責不變,仍是監察百官,參與審理大案,平反冤案。有明一代的司法機構設置的突出特點是出現了「法外」特務司法機構。主要是「廠」、「衛」司法,內廷的東廠、西廠和內行廠,外廷的錦衣衛。廠衛制司法機機構成為加強皇權專制和實行高壓政治的工具。其主要特點是法外用刑,三法司無權干涉,不受普通司法機構和法律約束,擁有監督司法機關的權力,非法逮捕不受限制。主要處理政治案件,是政治斗爭的工具。特務政治加劇了明代社會矛盾,削弱了司法機構的權威。

『伍』 歐里鎮的組織機構

1、黨政辦公室
2、計生辦、服務所
3、煤礦管理辦
4、財政所
5、綜治辦
6、非煤礦山辦
7、民政所
8、老乾辦、文化站
9、司法所、法律服務
10、招商辦、企業服務站
11、林業站
12、人武部 黃程:黨委書記,主持鎮黨委、鎮人大主席團全面工作;
楊伍涯: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
謝秋平:黨委副書記,主管黨群、人大、政協、計劃生育、農業與新農村建設、行政中心建設、機關後勤工作;分管黨委日常工作,掛點木村、上巢村委;
彭毅:紀檢書記,主持鎮紀委工作。主管招商引資、煤炭和非煤礦山稅費徵收管理、審計、企業工作;分管財稅、組織、宣傳、精神文明工作,掛點昌坊、帶元村委;
艾曉斌:常務副鎮長,主管煤礦安全生產工作;
龔波愈:黨委委員,分管招商引資、鄉鎮企業、科技、煤炭和非煤礦山稅費徵收管理工作,掛點聯合村委;
肖仁平:武裝部長,主持人武部工作。主管政法、信訪、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和民爆物品管理工作,掛點凌背、新甫村委;
李小英:副鎮長,主管文教、衛生、體育、民政工作,掛點歐里村委;
陳璟:副鎮長,分管工商、環保、物價、集鎮管理、郵政郵電、移動、聯通、廣電、科協工作,協管計劃生育工作,掛點皇華村委;
胡雲輝:鎮長助理,分管土管、規劃、水利、林業、農業統計工作,協管計劃生育工作,掛點白梅村委;
宋方牯:司法所所長,主持鎮司法所全面工作,分管交通、行政中心建設工作,掛點哲村、洲上村委。

『陸』 中國古代司法制度

  1. 西周時期

    在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西周時期,就有了明確的從事司法審判的司寇,在此之前的夏商時期只是有了監獄這種司法執行機關。西周時的最高審判權還在周王手裡,他統轄的中央地區的具體司法官是士師和眚史。西周時的案件區域管轄還沒有明確區分,不過審級已經有了王、三公、司寇、鄉、遂、縣六級,古代的司法機關基本形成。就已有了類似現在治安管理的職能分工。當時,國家設有司民(戶籍)、司稽(捕盜)、司寇(刑獄與糾察事務)等相應的官職。

  2. 戰國時期

    到戰國時期,各國也有自己的司法機關,秦國的最高司法官叫廷尉,楚國叫廷理,齊國叫大理。魯國則設有大司寇一職。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擔任過魯國的大司寇。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統治,中央司法機關是廷尉府,最高司法官是廷尉。秦的地方是郡縣制,地方的司法機關由郡守和縣令兼任,疑難案件上報中央,一般的則自己處理。在縣鄉兩級,則創設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專門基層治安機構——亭。亭是秦漢時代政府的末端組織之一,遍布全國,主要設置於交通要道處,大致每十里(相當於3公里)設置一亭。亭本來是為軍事交通設置的機構,後來逐漸演變為兼具軍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層政府機構,兼司緝捕盜賊和維護治安之職。秦朝的司法機關體制奠定了以後中國歷代王朝司法機關的基礎。

  4. 漢朝

    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的制度,包括司法體制,所以歷史上有了「漢承秦制」的說法。漢朝中央的司法機關仍然是廷尉,地方則與秦朝相同。但漢武帝之後,王權逐漸加強,出現了尚書台這種中樞組織,尚書台內設立了執法機構,在西漢是三公曹,東漢是二千石曹。從而侵奪了廷尉的司法權。 漢朝對於重大案件由中央主要官員會審,這種名為「雜治」的會審制度體現了皇權對司法權的控制進一步加強。

  5. 三國兩晉南北朝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除了基本繼承漢朝司法制度外,也有了一些發展。北齊將廷尉改稱大理寺,下屬官員也增多了,擴大了司法機關的規模。更重要的一點是,死刑的復核權收歸了皇帝,這是古代司法制度的一大變化。

  6. 隋唐

    在隋唐時期,古代的司法制度基本成熟、制度化。隋唐的司法機關是三個: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大理寺職責是審判,刑部是司法行政,御史台是監察。但刑部許可權很大,可以對審判進行干預,而且復核大理寺的徒、流以上的案件。御史台除了監督外,還參加重大案件的審判。皇帝交辦的重大案件由以上三個司法機關共同審理,這就是唐朝的「三司推事」。同時,死刑的復奏制度也明確化,死刑執行前必須再報皇帝,批准以後才能執行。

  7. 宋朝

    宋朝的司法機關也是繼承了唐朝的體制,但也有些變化,如宋太宗時期設置了審刑院,侵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職權,到神宗時撤消,職權又分歸大理寺和刑部。 地方的司法機關,州和縣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為了加強對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設立了提點刑獄官來監督各州縣的司法事務。 宋朝還規定地方司法官必須親自審理案件,否則處以徒二年的刑罰。從這以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八百多年的時間里,州(府)縣官員都要親自審判案件。

  8. 元朝

    元朝在繼承前朝的體制基礎上,也有變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時,設置大宗正府來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權。 明清時期也是以三法司為主要司法機關。但是其職權發生了變化,大理寺的審判權歸了刑部,而刑部的復核權則給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為都察院。

  9. 明朝

    明朝的特務組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同時,明清的會審制度也完善起來。死刑案件的最高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

  10. 清末中國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警察制度。西方警察形象首次在中國亮相,是在租界內。在此之後,中國開始逐漸接受西方的警政思想。

『柒』 宋代中央司法機構中審刑院、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在司法體系運作中各自的職權和作用是怎樣的

從文中知道宋代司法機構中可以分為兩部,1部為量刑1部為審核監管,案子量刑是有審刑院、大理寺
,刑部斷案量刑,御史台審核監督。

從文中以新法的「謀」和舊法的「因」有沖突而展開的法律對立而大多數人更傾向於對舊法的遵從。表現出古代司法的保守傳統卻思想觀念,這在我國的婚姻政治有體現。
表現出古代司法的欠缺不完善 ,不宜情節,是非而斷論

『捌』 翁牛特旗司法局梧桐花鎮司法所怎麼樣

未登錄 | 口袋首頁 正文 圖片 還沒有360賬號?10秒鍾 注冊一下 翁牛特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總面積為11807平方公里,轄5鎮,17鄉,9個蘇木和20個國營農牧林場,總人口45萬,其中蒙古族5.8萬人。 翁牛特旗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現探明有開采價值的有金、銅、鋅、石灰石、瑩石、磷石、珍珠岩、褐煤、陶土等,其中鉛鋅等有色金屬儲量最多。同時,該旗生長有經濟價值較高的蘑菇、山杏、沙棘等野生植物和各種葯材。 翁牛特旗自然條件復雜多樣,是乾旱半乾旱的多災區。自198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旗以來,該旗共使用扶貧資金3300多萬元,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開發。在加強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重點扶持庭院經濟開發,農牧土特產品開發,地膜玉米及中低產田改造等,均已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城市(鄉鎮)基本信息 中文名: 所屬地區 下轄地區: 翁牛特旗轄8、頭分地鎮、山嘴子鄉、高家梁鄉、億合公鄉、頭段地鄉、楊樹溝門鄉、毛山東鄉、庄頭營子鄉、杜家地鄉、解放營鄉、玉田皋鄉、大興鄉、朝格溫都蘇木、巴嘎塔拉蘇木、阿什罕蘇木、布力彥蘇木、格日僧蘇木、新蘇莫蘇木、白音套海蘇木、高日罕蘇木。 面積: 總面積為11807平方公里 人口: 總人口45萬 地理位置: 翁牛特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中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大興安嶺山脈與七老圖山脈匯接地帶東麓,科 友好城市: 北隔西拉沐淪與林西縣、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通遼市開魯縣相望,東與敖漢旗、通遼市奈曼旗毗鄰,南與赤峰市松山區接壤,西與克什克騰旗相連。旗治所烏丹鎮南距赤峰市紅山區85公里。 著名景點: 翁牛特旗境內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遺物大型碧玉龍,被中國史學界譽為「中華第一龍」,把中華文明史向前追溯了1500多年,翁牛特旗又被稱之為「玉龍之鄉」 地標: 地處東經117°49′~120°43′,北緯42°26′~43°25′。 地圖信息放大地圖 地圖數據 2010 Mapabc, Europa Technologies - 使用條款 翁牛特旗 翁牛特旗轄8個鎮、11個鄉、8個蘇木:烏丹鎮、烏敦套海鎮、五分地鎮、橋頭鎮、廣德公鎮、梧桐花鎮、海拉蘇鎮、頭分地鎮、山嘴子鄉、高家梁鄉、億合公鄉、頭段地鄉、楊樹溝門鄉、毛山東鄉、庄頭營子鄉、杜家地鄉、解放營鄉、玉田皋鄉、大興鄉、朝格溫都蘇木、巴嘎塔拉蘇木、阿什罕蘇木、布力彥蘇木、格日僧蘇木、新蘇莫蘇木、白音套海蘇木、高日罕蘇木。

『玖』 司法機關的歷史沿革

宋朝的司法機關也是繼承了唐朝的體制,但也有些變化,如宋太宗時期回設置了審刑院答,侵奪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職權,到神宗時撤消,職權又分歸大理寺和刑部。地方的司法機關,州和縣也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為了加強對地方司法的管理,在各路設立了提點刑獄官來監督各州縣的司法事務。宋朝還規定地方司法官必須親自審理案件,否則處以徒二年的刑罰。從這以後,一直到明清時期,八百多年的時間里,州(府)縣官員都要親自審判案件。
元朝在繼承前朝的體制基礎上,也有變化,在保留刑部和御史台的同時,設置大宗正府來代替大理寺。蒙古人享受了很多的司法特權。 也是以三法司為主要司法機關。但是其職權發生了變化,大理寺的審判權歸了刑部,而刑部的復核權則給了大理寺,御史台改名為都察院。明朝的特務組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也都有司法審判權,甚至還凌駕於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轄,自行審判、執行。同時,明清的會審制度也完善起來。死刑案件的最高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裡。中央集權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體現。古代司法機關的發展變化,體現出皇權逐步加強的趨勢,司法機關一直隸屬於行政,最終隸屬於皇帝,說明了司法僅僅是君主專制的一種工具,司法的獨立是很難出現的。

『拾』 明清的司法制度有哪些發展

1、司法機關:
明以後的皇朝體制,許多都受到元王朝的影響,原有刑部繼承元的體制,仍然以刑部作為主審機關,雖然恢復了大理寺,卻成為了復核機關。
清的中央司法機關是以刑部為首,大理寺和負責監察的監察院為輔的司法制度。

2、司法制度:
明代地方司法機構有省、府、縣,省一級設有提刑按察司,其是古代出現的較為獨立的地方司法機構。清代地方司法分州縣、府、省按察司、總督四個審級。

3、廷杖與廠衛:
廷杖。廷杖不始於明,廷杖真正影響和制度化在明代最為突出。廷杖是在朝堂之上杖責大臣。廠衛,是直屬皇帝的特務機關。清朝沒此機構。

4、訴訟制度:明代的九卿會審(又稱九卿圓審),清代的秋審、朝審,以及秋審、朝審以後如何來處理的四種情況。

5、法律形式:
《大明律》是把《名例》作為總則,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篇,即按照「中央六部」這個名稱將《唐律》中的11篇分門別類進行編排,這是一種新的體例。。《大清律例》中包括「律」這種穩定的法律形式和「例」這種非穩定的法律形式。

熱點內容
清華大學法學院招生簡章 發布:2025-02-09 11:18:52 瀏覽:303
上海勞動法試用期工資規定 發布:2025-02-09 11:07:05 瀏覽:126
中南政法法學院 發布:2025-02-09 10:42:14 瀏覽:693
行政法案例分析要點 發布:2025-02-09 10:40:16 瀏覽:435
女朋友和我分手後死了我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10:37:56 瀏覽:969
月息3違約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9 09:01:01 瀏覽:551
刑事訴訟法再審抗訴 發布:2025-02-09 08:58:44 瀏覽:371
財經法規習題集 發布:2025-02-09 08:53:13 瀏覽:838
集體土地司法強拆 發布:2025-02-09 08:37:26 瀏覽:538
第三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9 08:26:03 瀏覽: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