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法律行為
⑴ 民事法律行為在《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中的區別是什麼
民事法律行為在《民法通則》中須以合法性為要件,《民法通則》第五十四條 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為此,後來學界產生所謂的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矛盾」。
因此,《民法總則》中取消了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要件。即《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一般認為,「合法性標准」將民事法律行為是否存在與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問題混淆了。但關於這一問題是非常復雜,推薦朱慶育教授的《民法總論》,對此有詳細精闢的論述與分析,強烈推薦。
⑵ 據民法總則哪些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違反法律的行為,欺詐的行為是無效的。
《民法總則》
第一百四十六條行為人與回相對人以虛假的意答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2)民法總則法律行為擴展閱讀:
第一百五十五條無效的或者被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一百五十六條民事法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一百五十七條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參考資料: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
⑶ 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以下哪些民事法律行為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以及選項,是否為以下問題:
根據《民法總則》規定,以下哪些民事法律行為可以被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A.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
B.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
C.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
D.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
正確答案:ABCD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⑷ 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有哪些
你好,
一、民事法律行為生效要件
《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公序良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共秩序、善良習俗。遵守公共秩序和善良習俗,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道德底線。把「公序良俗」上升為「硬法」,在法律制度上實現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
一般生效要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民法總則》規定,年滿十八周歲是成年人,而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2、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實。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行為人的內心意思與外部的表示行為相一致的狀態。二是指當事人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進行意思表示的狀態。
3、不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不違背公序良俗,不損害公共利益。
二、民事法律行為絕對無效
是指已經成立的民事行為,嚴重欠缺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因而自始、絕對、確定、當然、永久不按照行為人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意思表示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為。
下列為絕對無效的民事行為: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民法總則》第145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民事行為,違背公序良俗(例如《合同法》第52條第3項規定,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絕對無效。);
四、損害國家利益的民事行為;
五、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六、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行為;
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已刪去「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條款。
三、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無效
下列為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存在重大誤解的民事行為;
二、民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當事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為民事行為
另外,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附期限,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在符合所附條件時生效,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在所附期限屆滿時生效。
以上,就是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要件有哪些的全部解答。民事法律行為分為生效和無效,而無效又分為絕對無效和相對無效,相對無效時可以進行變更和撤銷的。明確的區分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與無效有助於更好的理解法律條文。
⑸ 民法總則應如何規定法律行為
一、民事法律行為生效要件
《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⑹ 根據民法總則的規定以下哪些民事法律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三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內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容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6)民法總則法律行為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五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後有效。
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民事法律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一百四十六條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四十七條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⑺ 根據《民法總則》規定,以下哪些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1、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
2、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專
3、行為人與相對人惡屬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
4、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
⑻ 民法總則法律行為規定有哪些
您好,《民法總則》第一百三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內立、變更、容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民法總則》第六章是對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
第六章民事法律行為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二節意思表示
第三節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
第四節民事法律行為的附條件和附期限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