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的處罰原則

刑法的處罰原則

發布時間: 2022-01-31 04:37:26

『壹』 刑法規定教唆犯的處罰原則和范圍有哪些

刑法中對於教唆犯的處罰原則有:
1、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起主要作用的,認定為主犯;起次要作用,認定為從犯;
2、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十五條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第二十九條
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貳』 刑法對犯罪中止制度的處罰原則有哪些

犯罪中止的處罰原則:
1、如果是在犯罪未完成之前,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且沒有造成任何損害的,應免除處罰;
2、如果自動放棄犯罪但仍然造成了一定損害的,應減輕處罰。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十四條
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叄』 刑法的基本原則

法律分析:刑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刑法明文規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司法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准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基本原則有三個,即罪刑法定原則、刑法適用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分別體現在刑法第三條、第四條和第五條。分別指: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四條 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第五條 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肆』 刑罰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刑法本身固有的、帶有全局性的、根本性意義的原則,是在制定刑法內和適用刑法的過容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的准則。我國刑法確立了三大基本原則:

(一)罪刑法定原則。-----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的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的不處罰」。

即什麼行為是犯罪?犯何罪?處何刑?必須由刑法明文規定。該原則的確立,大大限制了法官在定罪和量刑上的隨意性,有效地維護了公民的合法權益。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有超越法律的特權。這是刑法對憲法原則的具體體現,也是司法公正的要求。

(三)罪刑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重罪重刑、輕罪輕刑,做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而不得重罪輕刑、輕罪重刑。畸輕畸重。

『伍』 刑法中的犯罪預備的處罰原則是什麼

犯罪預備,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為人為了實施某種能夠引起預定危害結果的犯罪實行行為,准備犯罪工具,製造犯罪條件的狀態。
犯罪預備行為是為犯罪准備工具、製造條件的行為,犯罪預備形態則是犯罪行為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預備階段的停止形態。我國刑法理論一般認為,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追究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根據,犯罪預備行為也有其犯罪構成,它是一種具備修正的構成要件的犯罪未完成形態。
這是追究犯罪預備行為的刑事責任的法理根據。犯罪預備行為雖然尚未直接侵害犯罪客體,但已經使犯罪客體面臨即將實現的現實危險,因而同樣具有社會危害性。因此,犯罪預備行為同樣具有可罰性。我國刑法第22條第2款認可了這一學說,規定對於預備犯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同時考慮到犯罪預備行為畢竟尚未著手實行犯罪,還沒有實際造成社會危害,刑法又規定,對於預備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陸』 刑法規定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是什麼

法律分析: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柒』 刑法對單位犯罪實行什麼處罰原則


【法律分析】
1、一般的處罰原則是雙罰制,就是對單位的刑罰是判處罰金,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相關刑罰;

2、實行單罰制原則,就是人民法院只對單位中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而對單位本身不判處刑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十一條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捌』 刑法的量刑的一般原則是什麼

法律分析:刑法的量刑的一般原則根據《刑法》第六十一條,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六十一條 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

『玖』 刑法的四大基本原則

我國1997年及2012年修訂的刑法典規定了四個基本原則,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平等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

1、罪行法定原則

我國《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法定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罪行法定原則決定了刑法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並派出了習慣法的做法;禁止類推和不定期的刑,需要按照現行法律規定適用刑罰。

2、罪行相適應原則

我國《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該條規定體現了罪行相適應的原則,其含義是指犯罪的輕重與所受的刑罰相稱,輕罪輕判,重罪重判。

3、適用刑法平等原則

我國《刑法》第四條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該條規定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其含義是指任何人沒有地位、職務、出身等因素的區別,在法律適用上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享有特權。

4、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含義是,刑罰的輕重應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我國《刑法》第五條明文規定了這一原則。罪刑相適應,是適應人民樸素的公平意識的一種法律思想,是罪與刑的基本關系決定的,是預防犯罪的需要。

(9)刑法的處罰原則擴展閱讀:

罪刑法定原則從字面意義上看,「正當法律程序」,似乎僅僅涉及程序方面的問題,即在刑事案件中遵守某些程序或者禁止適用其他的一些程序。

實際上它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即從實質上限制政府的權力。在刑事訴訟中,正當程序這種實質性限制,不僅要求在實體刑法中的犯罪行為,從內容到形式上加以明確規定,而且要求立法機關在宣布某種行為是犯罪時,要具有適當的和明確的限制。

如果某種行為尚未達到犯罪的嚴重程度,立法機關就不能通過法律程序將其認定為犯罪,使之犯罪化。甚至在存在某種危害的情況下,有的法院也常常以特定的理由。

即缺乏刑事犯罪的傳統構成要件為由,而宣布某項刑事法律違憲,以此體現正當法律程序對刑事立法的實質性限制。

『拾』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內
1.行法定原則容: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熱點內容
社區政策法規 發布:2025-02-09 08:01:14 瀏覽:943
刑法263條規定的是什麼 發布:2025-02-09 07:53:04 瀏覽:241
邗江司法局 發布:2025-02-09 07:34:28 瀏覽:786
刑事訴訟法強制措施的變更 發布:2025-02-09 07:15:15 瀏覽:801
楊潔法規 發布:2025-02-09 07:12:28 瀏覽:703
法官刑場救人 發布:2025-02-09 07:10:39 瀏覽:592
外國的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5-02-09 07:05:05 瀏覽:110
道德經的奧秘1 發布:2025-02-09 06:58:39 瀏覽:198
香港外籍法官制度 發布:2025-02-09 06:12:50 瀏覽:447
優質司法服務 發布:2025-02-09 05:10:53 瀏覽:558